当法国,的玛丽,女王被处死时,她向举起屠刀的刽子手道歉。怎么回事?
在理解这个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玛丽女王
(玛丽女王)
你可能不太了解玛丽女王这个名字。在欧洲,的王室成员中,她不如茜茜公主和维多利亚女王那样广为人知
但是大家可能都听过这句话:“她当时太年轻了,命运给的礼物她都不知道。她已经在黑暗中赢得了价格。”
这句话出自茨威格传记《断头王后》,短短几句话就记述了玛丽女王的一生。
1755年11月2日,一个娇小健康的婴儿在维也纳霍夫堡宫出生
她名叫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弗朗茨一世皇帝的小女儿,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王,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的玛丽特蕾莎女王
(童年的玛丽)
这一系列头衔,对于年轻的玛丽,来说,不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光荣地位和地位,也是缠绕她一生而无法挣脱的枷锁。
年轻的玛丽性格活泼可爱。玛丽在中世纪的奥地利宫廷中长大,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
她优雅、善良、温柔,有着杰出的艺术才华。她看上去非常漂亮、可爱,甚至受到莫扎特的喜爱
(莫扎特)
然而,玛丽的性格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如她不喜欢学习,骄傲任性,奢侈。
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公主,玛丽仍然逃脱不了婚姻的命运,成为政治上的一枚棋子。
1766年,法国皇室向年仅11岁的玛丽,公主求婚。三年后,玛丽踏上了法国,之旅,成为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未来的路易十六国)的太子妃。
(路易十六世)
据史书记载,路易十六世是一个无视政务的暴君,他的生活颓废而挥霍。
但实际上,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路易十六世只是一个典型的心软的好人,昏庸懦弱,整天怕得罪贵族。当玛丽成为女王时,她只有18岁,她继续着她一贯的奢侈生活。
对于年轻的女王来说,她所关心的只是昂贵的宝石、美丽的时装和华丽的宫廷舞蹈。
(球场球)
每当她有新想法时,她就像路易十六世的孩子一样。
软弱、心软的路易十六世根本帮不了她。她只能委婉一点,往往行不通。
玛丽女王的奢侈花费了很多钱。其中,仅建造小特里亚农业宫就花费了766万法郎。
据统计,在路易执政的12年间,法国的债务达到了125亿英镑。
(小特里亚农工)18世纪,法国经济因通货膨胀而暴跌,天主教会对谷物征税,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法国国库空虚,社会开始动荡。
在这样的情况下,玛丽女王奢侈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法国革命)
人们讨厌国王和王后的侵蚀。在这场革命中,玛丽和路易十六世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那么,玛丽为什么要向刽子手道?道歉
事实上,并不是玛丽的良心发现了他的所作所为并为此后悔。原因很简单。当——被推上断头台时,玛丽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
(断头台)
玛丽羞愧地向刽子手道道歉:“对不起,你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作为一个家教好的贵族,讲究礼仪是很重要的。
玛丽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甚至在他死前,他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的无意损失道歉。
从礼仪方面来说,她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贵族。
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贵族,一定不能从外在的礼仪来判断,而应该从一个人的内心来判断。
作为一个国家的母亲,玛丽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却让成千上万的农民挨饿,不配得到贵族和人民的尊重。
她最后被砍头了,她活该!
有人说封建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个王朝的繁荣强盛,衰落更迭都是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我想这句话是正确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先进优秀的新事物取代腐朽落后的旧事物的现象。不可否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种事情都是自古至今的在悄悄的发展的。其中以法国表现最为突出。在几个世纪之前,法国就发生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玛丽本来是奥地利的一个公主,从小就生活在十分优越的环境中,所以无论是在相貌还是气质才学上,都是特别的好。只不过她这个人比较爱化妆打扮,尤其喜欢一些豪华奢侈的东西。每年她都会在这些东西上面花费巨资,总之就是一个烧钱的主。1766年,法国皇室向11岁的玛丽求婚,很明显,这不过是一场政治联姻。奥地利的国王在经过几天的思考之后,最终还是忍痛割爱答应了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但后来不知是何种原因,婚礼一再被拖延,也许是考虑到年龄太小吧,直到4年后,玛丽才嫁到了法国,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十六的王妃。
到了法国以后,她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爱花钱的习惯,终日都是以买东西为乐。不过恰巧的是路易十六十分喜爱她的容貌,对于这点他也并没有多在意,只要不影响他正常的生活就行。
1774年,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因病去世了,由于他的儿子早在9年前就去世了,孙子路易十六顺理成章的继承了他家世袭的王位,当上了皇帝,拥有了至高的权力,玛丽也随之成为皇后。而路易十六是一个懦弱的君王,朝中的大权都掌握在了玛丽手中。手握大权的玛丽,花起钱来更加大方了,这正好加快了王朝的覆灭。
当时在法国国内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钱,可是他们手机一点权力也没有,在国内的地位也是十分的低下。资产与地位权力不成正比,这就导致他们十分的不满意路易十六的统治。而路易十六对这群人也不怎么待见,觉得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无法和自己所代表的贵族势力所抗衡,就把他们搁置在一旁不管不问。就这样双方是谁也看不上谁,老死不相往来的共存了一段时间。
后来资本家们煽动民间的人闹事,逼着贵族们改革,让他们放权。可是路易十六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在一次会议当中,他提出了增加赋税的主张,而这些增加的赋税都是从资本家和底层大众们的手中捞取的。本来就不堪重负,生活艰难的劳动人民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彻底爆发了。因为他们如果再不站起来反抗,自己根本就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资本家的带领之下,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他们很顺利的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大家都分得了一些利益。
就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为了彻底于封建势力决裂,他们决定将路易十六当街斩杀,振奋士气,路易十六也有幸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二个被处死的君王。封建君王死后,他们便慢慢开始清算其他的封建余孽。第一个就找到了皇后玛丽的头上,他们觉得玛丽花钱如流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是提高赋税的罪魁祸首,理应处死。在经过大家商议之后,决定让她体验一下路易十六的死法,给老百姓们出口恶气,于是皇后玛丽也被判了斩首。
行刑时,在刑场上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玛丽被缓慢的带上了断头台上,由于当时双手被人捆绑住了,无法动弹,所以在上楼梯的时候一不小心踩了刽子手一脚。玛丽下意识的跟刽子手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并给他还鞠了躬。
历史上著名的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1.2~1793.10.16),原奥地利帝国公主,生于维也纳,是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
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亚·约瑟芬·约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安托瓦内特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 约瑟芬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
1766年,为政治上的需求,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公主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快15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了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王后传记,大仲马也写作了有关王后的“法国革命三部曲”,其分别是《巴尔萨摩男爵》、《王后的项链》以及《红屋骑士》,王后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在小说中被详细描写。
1789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式,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179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外逃未遂。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奥地利女皇玛利亚·泰丽沙(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相继去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另一位兄长,弗兰茨·约瑟夫手中。
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了法国人民,导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了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送上断头台。享年3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传闻,玛丽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名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历史上玛丽绝对没有说过这句话,是后人将愤慨宣泄在这位热衷于打扮的皇后身上。说这句话的人是路易十五的来自波兰的王后玛丽·勒金斯卡,原句被记载在卢梭的《忏悔录》里,大意为:他们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面包皮蘸酱?这句话的语境其实是这位王后出于同情说出了缺乏常识的话,因为安托瓦内特王后当政的年代,人们要找理由去谴责她,于是一句本和她不相干的话就被改造成了这个样子:面包皮蘸酱变成了蛋糕,这样更容易煽动民众的愤恨。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有人质疑这句话是否是真实的,因为据传当时被砍头的人都会被绑起来并且堵上嘴。但画家大卫的一幅铅笔速写证明这是不对的,王后只被绑住了手而已。更何况当时刽子手桑松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那些大人物的临死台词,这句话连同罗兰夫人那句“自由,以汝之名造恶无数”都是当时有名的临死遗言。这就更不用说路易十六那众所周知的临终演讲了。
与中国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精神不同,欧洲一直讲究贵族政治、贵族精神和贵族统治。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往往是推翻了这个国王又赢回另外一个在外地的王子来做国王,并没有哪个人想到自己取而代之的。这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欧洲贵族的素质相对普通欧洲人更高有关系。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一典型的欧洲贵族,她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她的母亲是皇后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她并没有把聪明用在学习上,反而时常的用聪明才智来逃课,这导致她的法语说得非常烂,乃至于她的德语也说得一塌糊涂。
不过这只是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已,1766年,11岁的玛丽就被法国王室求婚。因为欧洲有着王室之间互相通婚的传统,所以这桩婚姻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准确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联姻,本来应该是她的年纪更大的姐姐去与法国王室成婚的,但是她的姐姐要么已经嫁出去了,要么生病去世了,所以只有把11岁的玛丽拿了出来。
法国王室为她找的丈夫是法国的太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也就是后面的路易十六,这时候的她成为了法国的太子妃。不过太子妃没当多久,玛丽就升职为皇后了——因为路易十五去世了,路易十六继承了路易十五的职位,成为了法国新的皇帝。但是这个时候的法国已经是真正的多事之秋。
路易十五在世的时候,法国就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他们对于宗教思想统治下的法国十分的不满,并且发表了一些列的文章来呼唤人们反抗这种落后的政治,主张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路易十五毕竟比较老辣,还能够应对这些人的作用。
但是路易十六是个软弱、善良的人,他在跟自己老婆玛丽说话的时候都不敢大声的呵斥她,跟不用说对付比玛丽更难缠的反对派分子了。由于国库空虚,路易十六准备召开“三级会议”,向市民、商人等底层阶级加税。但是在会议上的投票结果却拒绝了国王加税的建议,路易十六不顾舆论压力,强行加税。
这激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1789年与路易十六爆发了战争,这时候可怜而不幸的玛丽与路易十六都被法国人抓住了。作为一个贵族,玛丽和路易十六并没有做什么违背规矩的事情,但是作为皇帝和皇后,法国既然被搞乱了,他们肯定要付出代价。
34岁的玛丽选择与自己软弱的丈夫共同面对这场灾难。当时有很多出身贵族的人加入反抗者的队伍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但是玛丽拒绝了。她作为一个本来只需要专心享乐的皇后,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反抗者周旋,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所说,''她是当时凡尔赛中唯一的男子汉''。
这也更加激怒了反抗者,他们认为玛丽是“魔女”、“*妇”,最终人们要求处死路易十六和玛丽。1793年,玛丽和路易十六被一起送上了断头台。她被推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虽然她被人押着,但她还是艰难地向刽子手道歉:“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临死前还保持着贵族风范的她被历史上的很多人记住,也有很多知名人士认为路易十六和玛丽根本就不该承受这样的罪过,但是当时的法国人需要几个替罪羊来为国家的失败负责,玛丽和路易十六无疑是最佳目标。所以最终玛丽还是被处死了。
向刽子手求婚的皇后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玛丽王后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公主。1766年,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求婚。但直到1770年,玛丽14岁时才得以踏上法国国土,出嫁为法国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中世纪的法兰西有11种法定的死刑执行方式,绞刑则是最常用的,而刽子手这门职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天然的和浪漫绝缘。法兰西的死囚们都知道,如果刽子手笨手笨脚执刑过程中恰逢国王出巡路过法场,他们就可以捡回小命。但死刑经常有,让国王走过正在行刑的法场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时的法律虽然冷酷严苛,却有这么一条浪漫的规定:刑场上跟死囚缔结的婚约可以有效阻止死刑的执行,而法律并没有限制发起婚约的人的身份。死囚们(尤其是那些妩媚的女囚)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时如果突然被丘比特之箭击中或被月老的红绳套牢,纵然是他有十恶不赦的滔天罪恶,也会在玫瑰色的欢呼声中死里逃生。这种非同寻常的求婚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直接来自刽子手本人,虽然历史没有记载刽子手在绞架前的求婚的成功率,但却捡起一些滴血的玫瑰花瓣给我们当作书签:比如1638年的里昂就有一个被判死刑的18岁的美丽少女,竟然拒绝了绞刑架梯子前刽子手的当众求婚,她说她不能接受用这屈辱的婚约来换取生命。绯色背景前的绞索绳套终于还是接纳了少女娇嫩的脖项,美人香消玉殒,丘比特和月老在与死神对垒中折戟,唯有那美丽的少女用生命所捍卫的爱情的纯洁,才让世人明白了浪漫的真实成份并不包括世俗的交易和强权下的交换。
里昂的美丽少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传略,更没有妨碍法兰西人把他们骨子里的浪漫天性传送到到他北美的殖民地。1715年的魁北克和当时所有的法属殖民地以及法国本土一样,刽子手这份职业前途无亮待遇菲薄低人三等受人憎恨后继乏人,以至于必须强迫奴隶和奔向绞刑架的死囚来承担。但是这一年的8月17日,魁北克皇家地牢里一个还有十个月就可以重获自由的20岁的罪犯吉恩·科罗莱里却向新法兰西最高理事会的议员们申请一份刽子手的工作。需要一个新刽子手的新法兰西在当天就面试并录用了这名年轻人,但是议员们却对科罗莱里的动机和热情迷惑不解,都不知道科罗莱里的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直到两天后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劳伦特的女囚因为在当女佣时偷了雇主的几件衣服而被判绞首时,谜底才被揭开:按照惯例,弗朗西斯自救的唯一方式就是嫁给刽子手,因此在服刑期间热恋了弗朗西斯5个多月的科罗莱里若想和心上人结婚的唯一方式便是成为一个刽子手。
这个惯例被很好的遵循了:科罗莱里得到了刽子手的工作,然后在上班两天后如愿以偿地从绞刑架下迎娶了心上人弗朗西斯,森严冷酷的监狱里生长出来的爱情之花到底还是击退了死神的有备而来,真诚的浪漫这次却是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科罗莱里在绞刑架前的爱情宣言象怒放的红玫瑰一样盛开在整个法场,甚至挤进了历史。这名处心积虑的刽子手和他的死囚妻子后来过的幸福吗?历史象忽略其他小人物的命运那样同样忽略了他们,他们在婚后便彻底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魁北克在1745年又换了一个新刽子手。
法兰西这个盛产浪漫的国度,即便是在血雨腥风的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的血液里也与生俱来地弥散着不可救药的浪漫元素,甚至在执行死刑的刑场上,他们还不忘在死神冰冷的嘴唇上印上标志性的法式湿吻,反讽死刑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无能为力。如今那些曾经不堪重负的绞刑架上除了长出几朵鬼鬼祟祟的蘑菇外,再也没有、也不可能开出鲜艳的玫瑰。我们现在终于丧失了欣赏这种浪漫的机会,也将彻底丧失这种机会,因为死刑制度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报复刑中最残忍的一种,在全球面临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要求取消的呼声,而死刑制度的消亡则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当今绞刑已经很少被执行。所以绞刑架上的玫瑰花瓣会越来越贫血,直到苍白成一张白纸那样,被风从案头吹走,零落成泥,然后被所有人彻底遗忘。等以后再有人读到我这篇短文里的故事时,他们会不屑一顾地把这篇短文随手一丢,轻蔑地问:这故事能是真的吗?到那时,绞刑架上的玫瑰才能最终体现出它的价值,即超越了浪漫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