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女子回娘家,婆家40多名亲友挑礼物徒步护送,我还见过如下的仪式。
一、集体回娘家过苗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苗族的元旦,在雷山县大塘镇掌坳村,100多个穿着传统服装的妇女和丈夫,扛着大鼓,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过苗年。
掌坳村的娘家人们燃放爆竹,吹响了芦笙,敲响了锣鼓,欢快而又喜庆,充满了浓郁的苗年气息。雷山县苗族农村,把出嫁的女子叫做姑姑,丈夫叫做姑爷。出嫁的闺女们聚在一起,在苗年团聚,这是苗族人世代相传的传统。
二、送亲侗族是百越部落的一支,大约有三百万人。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湘、黔、桂三省的边界,人口37万,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自治县。“送亲”是侗族的一种特殊的婚姻习俗,流传了几千年。
按照地方习俗,新郎要在过年前一天晚上去女方家中迎接新娘,过完年再选个日子把新娘送回家,称为“回门”。在送新娘回家的前一天,男子将大多数的彩礼送给女方,让女方第二天设宴款待自己的宾客。
为了彰显新郎的气派,迎亲队伍在街道上穿行,专门挑人流最多的地方。当地民众及游客夹道欢迎,送亲人员向他们分发喜糖,让大家分享新人的甜蜜与快乐。让他们一起分享新人的幸福和快乐。
每当经过一个村子的时候,5个炮手就会同时放鞭炮,炮声、呐喊声、欢笑声混杂在一起,整个村子都变得热闹了。送亲队伍抵达新娘家约一公里的地方,需要喝拦路酒、互致贺词,将礼物交给新娘家。
随后,送亲队伍与新郎的亲戚同桌喝酒,唱着酒歌,其乐融融,这也是当地最开心的日子。
贵州小伙新娘竟然是男的?真正的新娘又去哪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国各地,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也有着不一样的婚丧嫁娶的风俗,而最起码有一样是不变的,既然是结婚,那总要有新郎和新娘。
在我国的周边省份,有不少少数民族,他们的结婚习惯,就有点不一样,除此之外,他们结婚的时候,还可以找别人“代替”,这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近日,贵州黔东南,一名网友发布了一条自己参加婚礼的视频,这条视频,乍一看上去和普通的婚礼没什么区别,但是仔细查看之后,发现有很大的问题,新娘怎么看,都有点异样这是什么情况呢,不过据这位网友介绍,这位做新娘装扮的人,并非是新娘本人,而是新娘的弟弟,而此时来参加婚礼的人基本都是了解的。那为何这么重要的时刻新娘本人不出席呢?原来这次的婚礼是补办的,而婚期却是早就定好的。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新娘子赶在了婚礼前的几天生了宝宝,婚礼这天正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坐月子了。
在当地有风俗,婚期一旦定下就不能改变,而新娘子的身体也十分要紧,所以就有过来人给出了这个“代姐出嫁”的建议。小伙子本来是比较反对的,毕竟自己也还没结婚,不过为了姐姐日后的幸福和健康,就舍己为人了。婚礼这天一大早,小伙子就穿上了提早准备好的喜服,在妈妈的帮助下又画上了精致的妆容,这模样倒是十分的俊俏。不过从他的表情里能看出,小伙子并不是特别开心,也比较拘谨。
从别个角度看过去,仿佛他正在嘟嘴卖萌,再配上这白里透红的妆容,显得十分娇羞。只见这新郎都忍不住要偷瞄。虽然我们并未看到真正的新娘子长什么样,但猜测姐弟俩应该是比较像的吧。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说:这姐弟俩的感情真好,让人羡慕。还有网友说:这婚礼结束后,新郎可得好好谢谢小舅子,太给自己撑场面了。咱说事情太过于荒谬了,尽管有天大的事情,婚礼也不能不出席啊,太孤陋寡闻了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