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作品与简介

余秋雨的作品与简介,第1张

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生平简介: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任职、所获荣誉及社会评价: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

作品: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文化苦旅

6山居笔记

7霜冷长河

8千年一叹

9行者无疆

10笛声何处

11借我一生

博客: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搜狐博客:http://yuqiuyublogsohucom/

强国博客:http://wwwqgblogcn/blog/u/yuqiuyu

央视博客:http://blogcctvcom/yuqiuyu

余秋雨(1946年~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知名作家。

余秋雨,浙江馀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生平简介: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任职、所获荣誉及社会评价: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最近,余秋雨还担任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马兰(余秋雨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作品: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文化苦旅

6山居笔记

7霜冷长河

8千年一叹

9行者无疆

10笛声何处

11借我一生

12余秋雨人生哲言

博客: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搜狐博客:http://yuqiuyublogsohucom/

强国博客:http://wwwqgblogcn/blog/u/yuqiuyu

央视博客:http://blogcctvcom/yuqiuyu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最近,余秋雨还担任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广受大家的好评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余秋雨的女儿

马兰(余老师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秋雨作品: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文化苦旅

6山居笔记

7霜冷长河

8千年一叹

9行者无疆

10笛声何处

11借我一生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简介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贯:浙江余姚

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代表作品:《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出走十五年》等

主要经历

余秋雨:我思考比较多是社会现象类,特别是中国文化界的社会现象类,现在出现了很多乱局,这个乱局是我从事文化以来一直想清理的,但是没有想到我们无法清理它……

余秋雨语录

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余秋雨与妻子夫人老婆马兰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自从和余秋雨结婚之后,这位曾经是中国黄梅戏头块招牌的名角,就渐渐淡出了舞台。昨天,马兰来到南京,作客江苏电视台《女人百分百》栏目。采访中,马兰谈得最多的,依然是她的丈夫——中国文坛最有争议的作家余秋雨。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余秋雨的女儿

马兰(余老师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生平: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每场都拥挤了数千名听众,被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任职、所获荣誉及社会评价: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至于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可见一二。

  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最近,余秋雨还担任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笛声何处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笔记

  3霜冷长河

  4千年一叹

  5行者无疆

  回忆录;

  1借我一生

  选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听

  4余秋雨简要读本

  5心灵之旅

  6亚非之旅

  7欧洲之旅

  婚姻:

  读书迷上余秋雨

  马兰和余秋雨的相识,是从余秋雨的名著《艺术创造工程》开始的。1989年,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马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马兰的一位老师借给她一本《艺术创作工程》。通读了这本书后,马兰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地吸引和折服了。她说:“我当时想,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甚至可能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认识这位余秋雨老先生。”

  前世已种下姻缘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冒昧地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在信中说希望他来看戏。《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40岁的中年人一蹦一跳歪着脖子走上舞台,迎向马兰,嘴里还喊着:“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求婚方式简单直白

  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家的恋爱当然就像戏剧一样。马兰说,和余秋雨认识后,她深深地被余秋雨的学问、智慧、幽默,余秋雨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更要命的是,马兰甚至觉得,“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了。

  “老夫少妻”乐融融

  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马兰却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余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平日,在家里,两个大小孩也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夫妻两个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很脏,余秋雨经常会“命令”马兰打扫干净,还说:“我的忍耐只有一个小时!”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余秋雨就泄了气,如同孩子似的连声说“尘世嘛,脏点在所难免!”而以后出差回来,他总会在饭店里就把脏衣服洗干净,熨烫得干干净净地带回来,见到马兰就连忙“邀功”,看看:“我疼老婆吧!”

  “他不会害任何人”

  这两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多了起来。有的揭露他不肯承认的历史问题,有的指责他著作中的硬伤,对于这些近似于狂轰滥炸的批评,马兰很难过,也很愤怒。因为她相信,余秋雨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他是一个大善的人。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去害人。”2000年,余秋雨曾跟随凤凰卫视去中东做一个名为《千禧之旅》的节目,前后历时好几个月。开始的时候,马兰一直陪着余秋雨,后来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到了约旦的培特拉,马兰不得不回国。回忆当时的情形,马兰说:“分手的时候,车上的许多人都在哭,包括许多彪形大汉。但我没有哭。可是车开的时候,扬起的灰尘中,我看到余秋雨手扶在车窗上,车窗留下一个很深的手印。我就突然在想:如果这辈子这张脸还能活生生回到我眼前的话,我这一生也算是没有白过!”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余秋雨与前妻李红离婚经过

  马兰(余秋雨现在的妻子)的男友在上海求学时不幸死于一次事故,余秋雨是当年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者之一,从而和马兰相识。余不顾自己的已婚身份,开始追求马兰。此时,余已经成名。余和一般成名的文人不同,他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上海市委曾经专门在市委大院给了余一套房子。据余的前妻李红说,余已经做好了各种安排,她只有签字。离婚后,余的前妻带着女儿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余和李红当年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不过变心的男人在后来的文章中只会提到前妻的种种不是。余秋雨的前妻李红1979年和余秋雨结婚,1984年诞下女儿,1992年7月和余秋雨离婚。

  博客: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搜狐博客:http://yuqiuyublogsohucom/

  强国博客:http://wwwqgblogcn/blog/u/yuqiuyu

  央视博客:http://blogcctvcom/yuqiuyu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可怜的正本》、《苏东坡突围》、《这里真安静》、《夜航船》、《书海茫茫》、《莫高窟》、《遥远的绝响》、《狼山脚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镇》、《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梦》、《庙宇》、《十万进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每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在文坛及读者中间产生热烈的反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11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