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真的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真的吗,第1张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河南汝南、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如今《最强大脑》已经走过八个季度,很快将迎来第九季。

以往参加过这个节目的那些“脑王”们很多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这么六位。

他们中有的人娶了自己的粉丝,一家人生活幸福,也有的人毁誉参半,遭受事业家庭双重打击,他们都是谁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动动您发财的小手指点赞关注,好运常伴您!

第一位陈冉冉,198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被誉为“珠心算女神”。

她从小就学习珠算,练就了一身的“神算”技能,平时十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她在短短五秒内就能够算出正确答案。

15岁时成为世界珠心算比赛个人全能冠军,16岁创造了四项全国纪录。

19岁时,在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上,她又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一分钟内算对了八道加减题。

此后她就在中国政法大学专心学业,大学毕业后她就成为了一名律师。

受心算队的推荐,2016年她登上了《最强大脑》第三季的舞台。

在她的带领下,中国队成功打败在第二季获胜的日本选手。

不过随后她就退出节目录制,理由就是工作太忙,为了向观众表示歉意,她还专门录制过一段道歉的视频。

因为她的低调,网友们还将她称为“最低调的女脑王”。

第二位王峰,他身上的头衔有很多,“武汉大学珞珈十大风云才子”、“记忆天才”、“世界记忆大师”、“趣记忆”创始人等等。

199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大学毕业于武汉大学。

在参加《最强大脑》之前,他就已经声名鹊起,自大学开始,属于他的传奇就开始书写。

在成为世界记忆大师之后的两年里,他先后在两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荣获总冠军,总共打破七项世界纪录,是第一位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获得个人总冠军的亚洲人

随后,他就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冠军教你记单词》。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

第一季对战德国队成功获胜,从第二季开始,他先后好几次担任队长,八秒之内就能够记住两副麻将和二百七十二张扑克牌。

伴随着节目的热播,王峰的名气也随之暴涨,事业顺风顺水的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他的妻子李璐就是他的粉丝,后来也参加了《最强大脑》,还夺得了“脑力大师”的称号,二人可谓是珠联璧合。

如今二人已经结婚生子,一家人非常幸福,李璐也会经常分享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日常和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

王峰也将自己的记忆方法总结成了课程,专门开设了相关的培训班

有时候他也会经常去学校举办讲座。

第三位李威,198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

和王峰一样,他也毕业于武汉大学,也是“世界记忆大师”,曾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脑力锦标赛的团体冠军。

随后,就受聘加入了上海交大的“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并在上海交大等名校参与科学实验。

他是从《最强大脑》第二季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他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自创了一套高效的记忆体系。

在多项国际大赛中,他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后来就成功担任了队长。

最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就是,他在八秒之内记住了一百二十张脸谱,就连顺序都没有记混。

后来,他又先后参加了央视的《极客出发》、《美丽中国城》等节目,被誉为“记忆天才”。

随后,他还出版了自己的书籍《最强大脑:超级记忆力养成计划》等。

现在他也已经结婚生女,并总结了自己多年学习的超级记忆等知识,发明了“多维思维训练体系”,专门用来培养女儿。

第四位贾立平,从中科院读完硕士以后,他做过两年的工程师,后来就喜欢上了玩魔方。

为了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专门考了中科院的博士。

在参加《最强大脑》第一季时,他已经三十一岁。

尽管已过而立之年,但他的表现却惊艳了所有人。

他用一分一秒的时间在水里成功两个完全被打乱的魔方,一举创下世界纪录。

盲拧

自此以后,贾立平这个名字就和魔方不可分割,只要看到魔方,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贾立平。

参加节目的第二年,他就携手妻子步入了结婚的殿堂,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求婚仪式上,照片墙都是一幅巨型的魔方。

不过在《最强大脑》第四季时,他和林恺俊进行“听音盲拧”比赛,最终获胜,遭到了林恺俊的公开质疑,被诟病比赛作弊

这件事在当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因为此事,贾立平的信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事业低迷的他,和妻子的婚姻也只维系了一年多就以离婚收场,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位鲍橒,1981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围棋天赋,先后荣获过很多个围棋方面的奖项,是著名的围棋教练。

他最出名的就是围棋盲棋,他曾在广州进行过以一对五的围棋盲棋,并一举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

2015年,在《最强大脑》第二季的舞台上,他是唯一一位圆满挑战蜂巢迷宫并成功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蜂巢迷宫分挑战难度高达十分。

经此一战,鲍橒的名声彻底打响。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他直接手撕节目组,质疑节目组有黑幕。

当时就连导师戚薇都参与到了这场互撕大战中。

因为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最强大脑》也遭遇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机,随后就黑料不断。

不过,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因为和节目组闹掰,此后,鲍橒再也没有参加过《最强大脑》。

不过,后来,鲍橒经常现身各大围棋比赛,生活也过得有声有色。

第六位周玮,1991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命运多舛。

出生半年被诊断为“佝偻病”,两岁时又确诊为智力发育低下,多年寻医都没有任何结果。

不过,让人称奇的是,在他九岁那年,无意间父母就发现了他在算数方面的天赋。

小小年纪的周玮不仅能自推导等差数列,对于自然数的高次幂运算也游刃有余。

就连高位数的各种复杂运算,他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正确的答案,就连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一位和他对战,都不得不甘拜下风。

副教授

2014年,周玮登上了《最强大脑》第一季的舞台,并以一百五十分的满分成绩成功晋级。

伴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中国雨人”的称号也落到了他的头上,很多家长常常将他作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之一,很多年轻人也都将他视为励志对象。

在参加完节目以后,周玮曾接受了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两所名校的专家测试。

最终专家认为,周玮的心算能力不算顶级,但也远超常人。

随后他就受聘成为了上海交大“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的一员,每个月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

不知道大家对这六位《最强大脑》选手的生活现状有什么看法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赞关注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河南汝南、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历史渊源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同故事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 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篇目及流传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 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 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 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 福建

  编辑本段梁祝歌谣及流传地

  △梁祝叙事山歌 2885行 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 284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 25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 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 889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 186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 105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 4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大三线

(**电视剧本初稿)

武汉赤道云易科技公司

2018 年 5 月 19 日

本片记录了大三线066基地红峰厂建厂到出产品,人才的经历、讴歌了大三线军工创业者

片头:音乐声起,主题歌声中推出“大三钱”三个行楷字。

画面:1970年11月,鄂西山区,云雾缭绕,盘山公路,似银蛇蠕动,时隐时现,200多辆解放牌汽车,像甲壳虫样攀爬,满载着建设大三线的“三线战士”,进山、进沟、钻洞,安营扎寨。 “三线战士”中,有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下乡知青,十几个县的农民,235建工部队,一线军工厂干部、工人、技术员,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没有路,骑毛驴去。”……

镜头移向浩浩荡荡的大三线车队,标语醒目,红旗招展。车上有当年抗日英雄吴军连连长,精神矍铄。他带队筹建导弹自动驾驶仪厂,担任总指挥长、工地书记,站在他旁边的王有义厂长,工地副总指挥长,是沈阳新乐仪表厂副厂长,负责包建“红峰厂”,在他们身后的副总指挥长杨凤洲,是哈军工1965届毕业生,兼任红峰厂总工程师。他们三人用手势指挥着车队缓缓进入红峰厂基建工地。

当晚,各连队整队入场,在工地简易露天**场上,召开全体“三线战士”分工誓师大会,吴总指挥长讲话:“同志们!你们是建设红峰厂的‘三线战士’,任务很重,使命光荣。毛主席号召我们‘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三线建不好,毛主席睡不好觉,我们一定按毛主席的指示,落实好三线建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三线要大上马,没有条件上马,要创造条件上,从基建开始,到厂建成出产品,我们要用两年时间完成,边建厂,边设计,边生产,边生活。抢建大三线,让毛主席放心睡好觉。下面请王副指挥长把各连队分工计划宣读一下。”

王副指挥长:在宣布分工任务之前,我要强调一点是安全问题,安全建厂,安全生产,安全生活每一天,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每天出车的安全,放炮炸山取石的安全,砖厂制砖的安全,预制件厂的安全,每位战士的人身安全……都必须在每天时刻警觉注重起来,不能麻痹,千万不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年青的连队,热情高,干劲大,技术又不熟练,忽视了安全观,就有生命危险,影响建设进度。

从明天起,各连队进行讨论订立安全制度,订立个人和连队安全防范保证书和执行措施,交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学生连的任务是制砖厂生产,知青的任务是筛掏沙石,碎石块,农民战士连是修路,炸山取石块,车间建筑工地。235部队退伍军人连,负责各车间和生活宿舍建筑施工。

每天晚上各连队汇报总结成果进度,还有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各连队自愿报名参加。散会后、各连队座谈,推选正副连、排、班长,各一名报办公室批准备案,散会!

学生连席棚驻地,大家在统铺上盘腿而座,领队的工人师傅,主持连、排、班干部推选会。

工人师傅赵某:“现在开会,请各位同学简单介绍自已,然后投票选举。”

夏林根:我是哈军工,自动控制系66届毕业生,湖南岳阳县人。

张清波:我是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65届毕业生,湖北黄冈县人。

姚琼荟:我是清华大学机械系67届毕业生,湖北建始县人。

张建国:我是西军电化工系68届毕业生,江西上饶人。

刘石保:我是北航动力工程系67届毕业生。江苏人氏。

党瑶:我是南航电子系68届毕业生,浙江宁波人。

席红方:我是上海人,华东工学院造船系68届毕业生。

蔡大成:我是长春人,东北工学院,无线电系68届毕业生。

如此等等,27名大学生,均来自全国十几个名牌大学,他们都是65届-70届大学毕业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下乡、下厂接收工农兵再教育后,统一分配到066基地工作。

工人师傅赵某发言:好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我看,就以前6名候选人,选出正副连长两名,两个排的正副排长四名,正副班长就不选了,由排长指定好了,下面按顺序举手表决,鼓掌通过……

知青年席棚内选举简单快捷些:都是枝江县、当阳县、远安县三个县的武汉下乡知青,他们在知青点,就有负责人。就以知青点负责人为正副排干部。

带队工人师傅钱某发言:大家静一下,现在分三个县各推举两名候选人,再举手表决通过。

选举结果是:

武汉一中66届知青叶正大(连长)。

汉阳铁中66届知青周海南(女)副连长

武汉六中67届知青王卫青一排正排长

武汉19女中67届知青王芳(女)一排副排长

武汉六中67届知青符迪 二排正排长

汉阳铁中66届知青张和平(女)二排副排长

农民工和复员退伍军人不用选举,在各县农民工聚集时,就有连、排、班长,复员退伍军人,分配到红峰厂集中学习时,就选好了连排班长了。

大三线战士进基地,均按军事化管理,统一进行保密安全教育。

汽车司机连驻地席棚前,8台解放军用货车,2辆沙石翻斗车,一辆拖车架,一字排开。司机连长讲话:从今天起,每台车实行3班倒,人休息,车不停,抢建三线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抢回建筑物资,不抢不行,基建材料供不上,拖了基建后腿要不得,每台车由6个正副司机轮班开,保证钢筋、水泥、设备、沙、石、蔬菜的运输,安全第一,按派车单包车出发。”……

制砖烧窑工地,两台制砖机运转,各工种忙碌运转、砖坯、凉晒、窑炉红火,驾子车运转,出砖奔跑,好一派青春火热现象……

大学生连连长夏林根指挥着两台制砖机和流水线作业和泥,挤压成型,切割、推拉平板车到砖坯凉晒场,有条不絮地进行着。

当夏连长吹哨停机休息时,党苗副连长递给一条毛巾擦汗,还跑到茶水桶前倒了一杯水递上去。夏连长有点不好意思,他们之间萌发了一种羞涩的爱意。

其它大学生分奔两边山头,采野生蘑菇木耳,非常有情景野趣,收工后,带回驻地工棚,凉晒了不少蘑菇木耳。

烧砖窑矿前,工人师傅带领两个大学生指指点点,炉火正旺,七天一个周期,24小时三班倒。

沮河边沙滩,20多个鸡窝般掏筛沙场,知青连在筛选河沙,装推河沙的独轮小车,来回奔跑着,场面很壮观。

预制件场,一台搅拌机不停地转动搅拌混凝沙石,预制件模板装满了沙石,搅动抹平机,来回搅动抹平,已成型的水泥构件,堆积待运。

片石采集场:风镐轰鸣,硝烟弥漫,打眼放炮,犹如战争现场。一炮炸垮了半边山。

农民战士刨理片石,堆积待运,供砌厂房宿舍,搞“石打垒”。

厂区内的不同车间和厂区外的生活宿舍,脚手架林立,同时施工,有的出地面,有的长高了水泥墙,立柱大梁崇立,好一个火热风景。

指挥部办公室:三部电话机轮流响铃。王指挥长喊话:“基地办公室吗,我们这里水泥要断吨了,水泥车皮什么时候到当阳火车站,我们晚上去汽车拉行不行?”刚放下电话,又拿起另一电话,摇了摇:“砖场吗?送煤车到了没有卸完煤,要他们去预制件场拉4号预制件到总装车间”。又一电话铃响:“片石厂啊!晚上不能装药放炮,全体战士到露天**场看**。

晚上八点,露天**场暴满,除了各连队外,还有附近村庄的老乡。放完**后,扩音器通知各连连长到指挥部办公室,开例行会议。 汇报当天的进度效果,布置协调明天的各项任务。

066基地要在线三战士中录用几百名工人,统一进行文化考试,责令各分厂办文化补习班。

红峰厂初中席棚教室,张老师正讲代数,个别学生打磕睡,张老师漫不经心地说道:“有人在做梦娶媳妇。”逗得满堂大笑,该生也被笑醒了。自言自语道:“我没有睡着。”课堂又恢复到正常教学。

高中席棚班,王老师正风趣地讲授物理课,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P=F/S,并举例生活中的千千万万压强的应用,坦克履带、导弹运输车的设计,沼泽地过渡……学生听着津津有味。

下课铃响了,学员嘻笑着结伴回席棚洗漱休息,几对有爱恋的学子,沟肩揽背,快乐地话语着……

指挥部办公室:鹰击一号方案论证小组,还在激烈争论着。红峰厂首研生产的导弹是鹰击一号。鹰击一号导弹,是海防型中程导弹,射程1000-1200公里,是专门用来封锁台湾海峡的战术导弹,巡航式固体发动机是填补中程导弹空白的新型号导弹,争论的焦点,到底是采用交直流混合控制系统,还是采用纯直流控制系统。方案各有千秋,将扩大范围再议。

总装厂房在山洞里矗起,清一色的红砖混泥钢结构,要求无尘净化,造价相当于北京半个人民大会堂,已近封顶,亮堂美丽。

3个加工车间,在另一山沟排列,都是“石打垒”钢筋立柱,龟裂式花纹岩,体现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术。十几栋家属宿舍与厂区,一墙相隔,有“土打垒”、“石打垒”、“瓦屋顶”,显得有点杂乱。但对比城市职工来说,凡结婚了的,都可分得一套两室一小厅的房子,这无疑是吸引分居两地职工的团聚,对于一线无房户,也是一种向往。所以一线厂职工也愿意到三线拼搏立功,安得一个清静、稳定。

一九七一年四月,满山红花开,农民工、知青要返乡春耕生产,066基地统一欢送到每个村落,同样是200多辆解放牌汽车,贴满了欢送标语,敲锣打鼓呼口号,热闹极了!

离开的前夜,各分厂召开了欢送总结表彰大会,模范战士,载大红花上台颁奖合影,吴总指挥讲话:“同志们,您们在‘抢建’大三线中立功了。066基地是军工生产大后方,‘深挖洞、广积粮’,建设好大三线,让毛主席放心,安心睡好觉,我们一起努力做到了。066基地建厂任务快要结束了,将逐渐过渡到生产准备,试生产了,感谢您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用您们的双手抢建了公路、厂房、试验站、职工宿舍,使得初具规模的批量生产能力,提前了四个月。下面是全体职工‘抓革命、促生产’,条件不充分,创造条件加油干,把保守派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红峰厂是“待建单位”,我们要发挥红峰人的精神,“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创造条件把军品“鹰击一号”、民品平板“智能绘图仪”搞出来,要感动上级领导,把红峰厂也列入“上马单位”。同志们有信心吗?“有!”

欢送大会结束,农民工、知青上车出发,依依不舍,泪眼扑撒,挥手远去!

一九七二年十月,红峰厂自筹资金同时开展军民两项产品试制。

厂部会议室,总部工程师杨凤洲主持联系会议,讨论鹰击一号总体方案,仍然是交直流系统还是纯直流系统之争。

夏宁根发言:我主张用交直流系统,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稳妥可靠些,其它型号都在使用。

杨艺风:我主张用纯直流系统,因为传感器提供的信号是直流,执行机构也是直流电量,取消了中间交直流变换环节,可靠性增加,体积大大缩小了,有利于全弹指标提升。况且,纯直流控制系统,在国内型号中,是一个突破性试用,是一个创新发展。

围绕上述两种方案,补充争论很激烈,关键是中间控制系统如何实现?具体线路和元器件的可靠性如何?总工要求进一步细化发言。

会议讨论了两天一夜,总工作了总结发言,决定采用纯直流系统,试制周期为一年,对生产机构和人员调配,作了相应的调整。

设计所:出全套图纸,并与总体部协调。

工艺科:制定工艺路线,出工艺图纸。

精加工:绕性跎螺精加工。

总装:总装配、高、低温、离心、运输试验。

检验:各工序与总调试检验、封装出厂。

民品:平板智能绘图仪总装总调。

总体办公室、室主任主持部件协调会。

石主任:请各部件同志们来协调各放大器的技术指标,总体希望值、部件能否达到?各部件在总体中的作用和要求,双方都要搞清楚。

众所周知,弹体的飞行姿态,是靠绕性驼螺这个敏感元件敏感出平面(X、Y)电信号,即水平面航向信号,飞弹上下俯冲角,由Y方向驼螺给出,飞弹绕自身旋转,由y方向驼螺给出,这三个方向的综合,就是飞弹在主体空间飞行路径,我们控制好这三个方向的参数,就控制好了飞弹命中目标。

再说几种放大器的目的与作用:

1、装定装置:起始发射的装订信号,目的是要弹体按预先设置的程序起飞。

2、跟踪记忆装置:跟踪航行、俯仰两个方向跎螺信号的变化,把发射离轨的一瞬间的偏离角,记忆下来,供综合放大器计算纠偏。

3、限幅放大器:限制打舵过信号的幅值,保护飞航安全。

4、积分器:对航螺信号,积分运算、给出打舵信号。

5、综合放大器:综合各路信号,给执行机构打舵。

部件主任发言:我们是为总体部服务的,我们要尽最满足或超过总体下达的参数指标,我们发现有两种放大器的负载电阻有误,负载≥1K,不对,开路了,没有负载能行吗?我们认为负载≤1才对。当然,我们做不出小于几欧姆的负载。

6、有关平板智能绘图仪的指标与原理

绘图仪的原理与鹰击一号有相似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控制三个方向的电信号,不同点是飞弹自身驼螺敏感输入信号,绘图仪是人为给的软件程序。它的三要素是坐标值、运动方向、指落笔。执行机械是步进电机,中心处理器CPU控制,技术指标由电气设计室与机械设设计室去协调好了。

进度安排,由生产调度室协调。

摄影镜头按生产工序给出,给观众一个连续、忙碌生产画面。

某海防型号发射场,“鹰击一号”靶试画面,三发三中,创造了靶试一次成功的奇迹,填补了战术导弹中程距离的空白,为封锁台湾海峡提供了可靠保证。

各镜头画面插入到生产工序的画面中。

1、夏林根 1砖厂送水、毛巾擦汗画面

党 瑶 2回宿舍送药水包扎画面

3、一起在河边嘻戏画面

4、在山花丛中相互表白求婚画面

5、方案协调会上发言相互支持的发言画面

2、张清波 1河边嘻戏画面

席红方 2沙场推拉车画面

3、补习班听课画面

4、伙房帮厨画面

5、山花丛中亲吻画面

3、姚琼荟 1窑场出砖画面

董桂华 2河边交授游泳画面

3、上课紧张互励画面

4、宿舍互吐衷肠画面

5、树林中订婚场景

4、张建国 1河水中互纠游泳姿势画面

郑揖花 2就餐送菜画面

3、散步山林小道画面

4、调试测试画面

5、走廊述情画面

5、刘石保 1砖厂出砖互助画面

涂 倩 2山林采蘑菇、木耳画面

3、沙场互助画面

4、下课沟肩搭背画面

5、互读家信画面

6蔡大成 1课外补习画面

金木兰 2讲解导弹姿势自控画面

3英语会话画面

4靶场欢抱画面

5会餐表白画面

一、庆功表彰大会会场,隆重喜庆

主持人讲话:同志们!今天是全厂大喜的日子,我们“鹰击一号”靶试,三发三中,打响了066基地批量试生产第一炮,民品,平板智能绘图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湖北省黄鹤奖,可与日本的平板绘图仪竞争比美,这两项产品都是填补国家空白的军民品。

下面请066基地马指挥长给先进集体发奖,再请本厂书记、厂长给先进个人发奖。

吴书记讲话:“同志们!我们在山沟里摸爬滚打,创造条件上马,‘抢建大三线’,我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敢于与条件好的一线兄弟厂竞争,敢于担当,突破了战术导弹中程型号的研究,搞了纯直流系统控制。我们善于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取得了军民品和人才的双丰收。我们下一步是搞弹上计算机,滚筒式绘图仪研制生产。我们这个团队是好样的,我代表厂党委、厂委会向大家致谢,向今天六对新婚夫妇致贺,这六对新青年,扎根三线,献出了火热的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我们共筑长城,保卫万里海疆!祝贺各家和和美美,万事如意!”

集体婚礼之后,在鞭炮和喜庆锣鼓声中落下银幕!

2018年5月8日

苏青

1944年春天,春暖花开,《新中国报》记者谭正碧为女性作家举办了一次研讨会。 当时,四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苏青、关璐和潘柳岱纷纷出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这群女作家在《新中国报》的旧洋房前,吃瓜子花生,喝绿茶,畅谈文学和生活。 当时,苏青和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同样享有盛名。他们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相互欣赏。即使女作家聚在一起,她们也不会忘记夸耀自己的事业。 苏青说:“我从来没有读过女作家的作品,我只读过张爱玲的文章。” 张爱玲还说:“李清照是古代女性作家的最爱,苏青是现代女性作家的最爱。”

潘刘岱,中华民国才女

张爱玲很容易不赞美别人,她那毒舌冰心的纯真和温柔只是做作,直接指向丁玲后期作品的无能。 但他把苏青提升到了李清照的高度。这种赞美真的很独特。 张庆龄能承受得起这样的生活吗? 苏青自然无法与李清照匹敌,但她也超越了张爱玲,说服了张爱玲。 苏青原名冯和义。虽然她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学者家庭,但实际上她在出生几个月后就被寄养到了她那目不识丁的农村祖母家。

冰心

她身上没有一丝老式女孩的礼貌。在你忙碌的时候,你很容易划出一个冷静的小脑袋,上山去打竹笋,下河去摸虾,在你空闲的时候逗你的祖母,还可以跳枪杆舞。 她在冯家村的大风天长大,在农村长大。即使她长大了一点,回到城市和母亲一起生活,她也不会改变她的淘气风格。妈妈鲍运贤头痛。 冯秉然爷爷不同意,说:“将来她的财产可能比许多兄弟姐妹还多。” 虽然冯秉然在前清朝是一位儒者,但他思想非常开放,主张女性要走路、理发和读书。 苏青深受祖父的爱戴。她经常教她认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人物。苏青很聪明,会教书。 1933,Su Qing,19岁,辜负了祖父的期望,被台湾中央大学外语系(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前身)录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所大学。

中国台湾中央大学

苏青,蛋脸,眉毛细,丹凤眼,高鼻子,被学生们称为“宁波皇后”。入学后不久,他收集了几篮情书。 但她一心想读书,却置之不理。 她想在完成学业后振兴冯氏家族,但冯松玉去世后一直衰落的冯氏家族已经等不起了。母亲希望她能快点结婚,这样冯家就能卷土重来。 鲍运贤的女婿是当时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的李钦厚皇后。李家是富商的家。秦始皇是一个富有的人,而李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鲍运贤把李勤看作他的婆婆,他的女婿越来越喜欢他。她试图说服女儿接受李琴。 李家听说冯家有一个女孩刚刚长大,既有天赋又有外表。他们也害怕长夜和梦。他们太忙了,没时间来接吻。 两位长者相处得很好。 当时,气氛逐渐开放。长期以来,这不是“父母的命令,媒人的话语”的旧婚姻社会,而是“我决定我的婚姻”的新时代。 在求婚之前,李勤皇后特意去南京与苏青见面。

“宁波皇后”苏青

穿着连衣裙和半高跟鞋,宿舍里有六个女孩,她们都很好,但苏青仍然是最好的。 李秦皇后这时直直地看了看。当她回家时,她没有说婚姻是免费的。这一切都取决于她的母亲。她只是想尽快恢复美丽。 1934年冬天,苏青利用寒假回到宁波,与李琴结婚。结婚后不久,我肚子大了,不得不辍学回家做一个年轻的祖母。 李家有一个伟大的事业。他们不在乎苏青是否有才华。他们只是想尽快生孙子。 第一个孩子生了一个女儿。她婆婆的脸绿得像蟹壳。李琴在家只呆了几天就走了。那孩子哭了一整天。她非常痛苦,以致于感到沮丧。 尽管她不得不放弃上大学,但她知道,如果女性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就不能放弃学习。 在充满婴儿哭声的漫漫长夜里,只有书是最温暖的安慰。 她开始急切地阅读。 女儿断奶后,婆婆劝她在上海与李秦皇后团聚。此后,李琴以微薄的薪水在学校教书,并在家中成为全职妻子。

苏青与李勤皇后

李勤是个年轻人,他拒绝向家人要钱,但上海的房价飙升。即使苏青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仍然没有钱。 这家人太穷了,无法谋生。苏青向李秦皇后要钱买米,李秦皇后却扇了她一耳光:“你要自己挣钱,你也是文化人,为什么不知道怎么挣钱?” 用一记耳光唤醒梦想家。娶李家富婆的梦想破灭了。我本以为李琴王后会保护她不受风雨侵袭,但没想到我生命中的风雨来自他。 她后悔自己头晕,没上大学。她跑回家娶了李琴王后。 现在后悔是没有用的。我只能救我自己。当这位贫穷的“富婆”去世时,她没有任何财产。幸运的是,她有一支钢笔。 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生男生女》,并将其提交给林语堂的《论语》杂志。

林语堂

很快,杂志回复说:苏青**,这本受人尊敬的手稿很受欢迎,将发表在我们杂志的第十一期。 21岁的时候,她对5元的稿费如此兴奋,以至于她终于可以在上海用一支笔独立自主了。当时,李琴下个月的工资只有70元左右。 看到各种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苏青不愿意为人们做婚纱和写文章。 她渴望与李钦厚皇后合作经营《小评论》杂志。不幸的是,她只处理了两个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不善而倒闭。 万不得已,她不得不在《宇宙风》杂志当店员,但两天后她就做不到了。李勤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律师,生意非常兴隆。他的家人吃穿得到处都是。 但没持续多久。律师事务所关门后,他们又回到了贫穷的日子。 贫穷和卑微的夫妇对一切都感到悲伤。这时,李琴皇后并没有说她想挣钱养家,而是花了太多时间喝酒,有外遇。这件事的对象是楼上的邻居赵连。 经过这么多的经验,他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她只能依靠这支钢笔。 她更加努力地写作、投稿、卖文学为生,并养活自己和两个孩子。 当时,上海有很多海滩杂志,版税从1000字到20或30元不等。苏青经常在深夜写作。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她一边大汗淋漓地写文章,一边轻轻地为孩子们打扇子。

关璐,中华民国的才女

生活是艰难的,但抓住这支笔,就会有希望。 当她和孩子们挣扎时,离家出走的丈夫回来了。她毫不犹豫地与李琴王后直接离婚。 离婚后,我没有生活。我在一所中学当了一个学期的老师。我同意校长在第二学期续签,但不幸的是,校长被调离了。 新校长是她的远亲,但新官员为了避免怀疑直接解雇了她。 生活把她逼到了一个角落,但她仍然拿着笔,选择继续奋斗! 以她不幸的婚姻为原型,她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婚姻的十年》,并将其提交给《风暴谈话》杂志。

结婚十年的封面

一经出版,这部情感与自然并重的作品就非常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当时洛阳的纸很贵。 该书共印刷36版,击败了张爱玲的《传奇》和《谣言》,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凭借她的文学才华,她在上海滩广受欢迎。今年,她只有29岁。 此时,苏青已成为明星。有很多人对是非都很了解。各种小报开始炒作她与上海市长陈功伯的恋情,称她是他的露水妾。

陈功波,伪上海市长

事实上,由于陈功伯的缘故,苏青当了三个月的市专员,住在一所宽敞舒适的房子里。陈功波还给了她10万元创办杂志。 当时,上海沦为一个孤岛,物资非常紧张。经营杂志所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纸张。 饶是张爱玲。她只是囤积了一些纸在家里印书。陈功伯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了苏青一车白皮书。 苏青后来创办了《天地》杂志。她招募了一批名人为天地写作,不仅包括政要,还包括周作人、张爱玲等文学名人。

周作人

《天地》的封面由画家谭维汉设计,采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三神之一的罗马坐像。 留着胡子的罗马女人一手拿着笔杆,一手拿着稿纸,一手拿着墨水瓶,一手拿着空手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苏青独立创建天地。谭维汉崇拜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女神。

谭维汉

苏青也很有商业头脑。现在苏青留下了各种“疯狂”的折扣和促销方式。果然,《天地》杂志自出版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没过多久,陈功波就被枪杀了,她很害怕。后来,他和姜桂住在一起,写下了《再婚十年》。

姜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青的熟人张爱玲、蒋桂、潘留岱、胡兰成等都纷纷出国。苏青为了女儿留在了大陆。 苏青穿着人们的衣服,很快就适应了新社会。她选择留在大陆,因为她相信自己可以用钢笔生活。 她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来养活她和她的孩子。 但她引以为豪的那支笔不起作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她的写作风格与新社会格格不入,没有人敢发表她的作品。 当她绝望的时候,她得到了香港《上海日报》征求上海作家的稿件的消息。她欣喜若狂,急忙去捐款。 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发表,稿费也没有预料到。相反,它收到了该组织的口头警告。这是对她的头部的一击。但她仍然没有放弃,等待机会。 1951年秋天,寒冷的命运终于给了她一个微笑。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夏燕开设了一个戏剧编导班,并在不受年龄和教育限制的情况下公开招收学生。

夏燕

苏青很快就报名了,她在四个月的学习中非常认真。她期待着有机会接任编剧,开创自己生活的新局面。 从戏剧编导班毕业后,通过组织介绍,她进入了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的芳华越剧团。

尹桂芳

入团后,苏青将民间故事《游郎垄断花魁》改编成越剧《游郎》,非常受欢迎,并在票房上大卖。 老板尹桂芳一高兴就把工资提高到300元一个月。不要低估300元。你知道,在那个时候,一般工人阶级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多元。 拿着这支笔,吃东西,穿暖和的衣服。《卖油郎》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她,于是她开始改编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

当时,郭沫若的弟子文怀沙的母亲恰巧住在苏青家附近。苏青很快就认识了她,并通过文的母亲认识了文怀沙。 怀温和怀沙亲自到北京热情接见。苏青趁势邀请文怀沙担任越剧版屈原的编剧顾问。 后来,该剧参加了华东地区的歌剧欣赏和演出,并获得了除编剧奖以外的所有奖项。 就因为苏青出身贫寒,他也被剥夺了获奖资格,这让人感到非常难过。 不获奖也没关系。幸运的是,我的职业生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尝过适应的甜头后,她开始了新的旅程。

文怀沙

这次她不打算适应。她想自己写一部历史剧。这个角色是司马迁。 她雄心勃勃,希望自己的历史剧《司马迁》能超越郭沫若的《屈原》。 为此,她阅读了大量史料,并致函复旦大学曹志芳教授,询问相关史实。曹教授也给了她一个严肃的回答。 为了在凉爽的秋天排练司马迁,她一手挥舞着一把掌扇,另一手用笔写了一个剧本。 没想到司马迁还没写完,但写司马迁的人却遭受了和司马迁一样的灾难。 曹志芳音“胡风事件”牵涉其中。抄写《家》的时候,我抄写了苏青写给曹志芳讨论司马迁的信。

胡峰被捕

这两件事就像在太平洋溺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喝黄浦江的自来水,然后对自己说,这和喝鸡汤的距离是一样的。苏青被允许站起来支持不能被八根杆子击中的东西。 既然我们找不到任何错误,那就先坐牢几年吧。于是苏青被送进提篮桥监狱,直到1957年才被释放。 苏青出狱后,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生活和工作。坦率地说,他被关在牢房外的监狱里。当涉及到重大节日时,他们会被各种活动人士召集去讲课,毫无尊严可言。 由于担心受到牵连,亲戚朋友与她断绝了联系,只依靠她的两个未成年子女。 苏青今年43岁。她是一个拖着两个油瓶的阿姨。她没有钱,无法维持生活。 山的尽头,良知老板尹桂芳又上网了。她不顾一切,再次接受了苏青。

苏青

但在非常时期,该剧团主要排练经典的传统戏剧,基本上不需要编剧。尹桂芳给苏青安排了一份看门取票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家里的两个孩子相继从初中毕业,经济更加困难。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年幼的儿子李崇元去安徽打工。 尽管贫穷和生病,她与女儿李崇美和平相处。 直到病情恶化,她的儿子李崇远才回到上海与苏青一起生活。 李崇远今年38岁。他还没有工作或结婚。苏青很担心。 改革开放后,李崇远用自己积累的数百元买了一个摊位。苏青鼓励他,不管做什么,只要能赚钱,总比借钱好。 有一次,李崇元摆摊赚了20元。他高兴地跑回去告诉苏青。当时,普通人的月薪是80元。

张爱玲与苏青

那时候,李崇远摆摊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儿子相互依赖。虽然生活很单调,但他不应该担心衣食。 1982年冬天,寒流袭来,上海特别寒冷,地面积水结冰。天气很冷,没有客人。李崇元早早关了摊位。 我一到家,就发现苏青歪着头躺在床上,嘴上沾着血,靠近门的一只眼睛还睁着。尸体仍然温暖,但人已经死了。 护士把苏青的尸体抬到太平间,但那天死的人太多了,没有空座位。他们把苏青放在地上就走了。

张爱玲

李崇远独自站在停尸房门口,苏青瘦弱的身体被放在水泥地板上一晚。 那天晚上很冷。 苏青就这样离开了。她生前是多么鲜活芬芳,身后是多么凄凉。 此时,关鲁贤在北京去世两天。张爱玲在美国与世隔绝,潘留岱在澳大利亚漂流。 在当时星光灿烂的上海文坛上,四位才华横溢的红柳佳人如今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叹息。

[1]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2]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

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

梁祝化蝶(16张)

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故事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尼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离开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40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