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第1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根据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同名画作创作的小说。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素有“北方的蒙娜丽莎”之称,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的画作。但画中的女主角不详,作家根据画作中的细微表情,虚构了一个暗流涌动的爱情故事。

葛丽叶生长在17世纪荷兰一个卑微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陶瓷工匠,因为生病不能再工作而生计困难。为了生计,17岁的葛丽叶不得不去别人家里帮佣,而雇主正是维米尔一家。维米尔的价值在其有生之年,并不为人所知一生郁郁不得志,一家人住在岳母家里。岳母的精明强势、妻子爱打扮空洞无内涵连同一大堆的孩子的负累和吵闹,让维米尔一直沉默寡言,只有画画才能让他暂时逃离这个喧嚣的环境。

也许是来自父亲的遗传,葛丽叶对于美有天生的敏感,连普通的蔬菜都能用颜色搭配成美丽的拼盘。第一次在打扫维米尔画室时见到他的画作,葛丽叶便挪不开眼。热爱艺术的心灵是相通的,在帮画家买颜料、研磨颜料、做模特的过程中,两人之间的情愫不知从何时起,已经逐渐萌芽,通过画家跟葛丽叶无意间手指接触的微微颤抖,到画家几乎要抓住葛丽叶的手的微妙剧情,显示了两人感情在克制中暗暗滋长。剧中的男配角是葛丽叶买肉的肉铺老板的儿子彼得,他对葛丽叶几乎是一见钟情。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阳光男孩,金色长发下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能洞穿葛丽叶的一切秘密。彼得总在女孩会出现的地方和必经之路上跟随和陪伴,哪个青春少男少女不是这么慢慢走近的呢。而葛丽叶的心却已经被才华横溢的大画家占据了,对彼得的追求表现冷淡。

暗生的情愫终归是要依托肉欲的表达,画家并不避讳葛丽叶在她面前和妻子亲昵,从画家在亲吻妻子时对葛丽叶看似随意的一瞥中,我觉察到了那一刻他其实是把对葛丽叶的肉欲倾注到了妻子身上。而葛丽叶在目睹这一幕后,在下一次跟彼得的约会中也跟彼得亲吻起来,实际上也是把对画家的欲望转嫁到了彼得身上。

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葛丽叶在储藏室换头巾洒下一头如瀑的长发,本来躲在门后的维米尔看呆了,走了出来,这时两人四目相对,爱恋之情呼之欲出,但剧情并没有发展。维米尔要求葛丽叶戴上妻子的珍珠耳环以便让他看到珍珠的光芒在脸上的投射,而葛丽叶一开始因为自己没有耳洞而没有同意。但当葛丽叶看到维米尔画中的自己,她震惊了,为了让画家完成画作她甘愿做出牺牲。维米尔在烛光下为葛丽叶刺穿耳垂的那一幕美得让人心碎,维米尔温柔地轻揽着葛丽叶的肩以示安慰,并为她拭去因疼痛而流下的泪珠,维米尔的手指在她的唇边拂过似乎下一个动作就是要亲吻,但维米尔却毅然起身去奋力作画,室内空留画笔在画布上疾走的沙沙声和葛丽叶淡淡的失望。

此时葛丽叶的内心如同脱下衣服等待爱人却不得的狂野,作画完毕随即飞奔去找彼得,把少女的初贞奉献给了他。激情过后彼得头倚着柱子向葛丽叶投射过来探究的眼神十分耐人寻味,似乎他什么都明白。彼得让葛丽叶离开雇主嫁给他掌控自己的未来,而葛丽叶微笑着亲吻他并轻轻摇头,说明了她跟彼得的性其实跟爱无关,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画家的妻子在画像中看到戴着自己珍珠耳环的葛丽叶,情绪崩溃要赶走葛丽叶。而画家这次并没有出面挽留,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继续这种没有结局的关系,也许离开对两个人都好。在葛丽叶离去的时候,两个人隔着门一言不发却依依不舍地告别,此时无声胜有声。维米尔只活了43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去世之前,他让仆人把珍珠耳环连同葛丽叶在画中戴过的围巾一起送给了她,至此全剧终,只留下闪烁着少女美好而纯净的光辉和夺目的珍珠光泽交相辉映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说真的,看这部片让我很伤感,不明原因地数次为剧中人流泪。葛丽叶一直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她从不抱怨也不卑躬屈膝,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显得特立独行充满性格魅力。而很多人评论说维米尔懦弱,可是维米尔在感情面前的克制恰恰说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承担和责任。17世纪仍旧是阶级观念很强的年代,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悬殊,而且葛丽叶表现出对维米尔压倒一切的爱,换了别的画家始乱终弃太常见了。维米尔的压抑和克制,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他尊重这位红颜知己,最终只是用画布留住了这份美好的感情。

PS:珍珠是宝石之王,象征着一切的美好包括纯洁、美德、智慧、灵性和爱情等。而珍珠由珠蚌磨砺而成,源自痛苦的光辉却那么光彩夺目,有故事而仍旧保持内心善良的女人都适合佩戴珍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背景是在17世纪中叶,那是荷兰文化艺术逐渐失去原有文化特色的特殊时期,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就像春雨复活了大地,一切都觉醒了。这也使得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广泛地面对世俗生活。新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了树立自己的丰碑,美化生活环境和艺术典雅,订购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基于这种创作土壤,画家不再关注重要社会题材的表现,而是更多地关注生活细节的描写,以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这部**应该说是表达了女孩对艺术美的渴望和画家对艺术的严谨追求。当女主人公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工作场景时,女主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为了展示她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也是为了反对她对艺术的向往。主人的女儿陷害这个女孩只是这个孩子自私的欲望。画家对这个女孩的感情就更简单了,他只是在欣赏这个女孩的美丽和她的艺术感。

这是一个灰姑娘式的故事,一个时代给了它一个不同于童话的结局,这也是**的现实主义内涵,揭露和批判了人类欲望的压抑和那个时代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其中,纯洁而隐秘的爱情,女孩新的灵魂和美丽的气质让人难以忘怀。也许,在《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这幅画中,葛丽叶不仅是画家心目中的女主人公,也是画家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形象。

所有的东西都像浆过的白布一样苍白。女孩和画家之间模糊的爱情升华了。对于穿耳环,珍珠耳环流动的欲望,眼睛的爱,心脏的那种欲望。每个耳洞都是爱的伤口,爱在你的世界终结。这部**不是赤裸裸的场景,而是充满了女孩的心灵和飘荡的暧昧,情感的激荡。美不仅在于外表,在于被压抑的情感如花朵绽放在僵硬的世俗中。

受儿子的影响,喜欢看画,甚至萌生想学画的想法,儿子却总是打击我:画画是需要天赋的,妈妈,我不是打击你,你写文章算是有点小能力,但是画画嘛,嘿嘿……就不要浪费资源了啊。一时就迷茫。也几次偷偷拿起笔比划两下,终究是泄了气。

不会画但不能阻碍喜欢看画,喜欢看和画有关的东西。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

画作内容

该画背景铺满黑色,衬托出少女的形象。画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与垂下的柠檬色头巾相互映衬,她侧身转头面向画外,嘴唇微微张开,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环若隐若现,少女的形象与黑色的背景形成对比,凸显立体。

色彩

维米尔特别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柠檬黄是作为少女头巾中的一小部分而出现的,并且与蓝色是贴合在一起的。黄、蓝头巾,棕色衣服,仍是惯用的三原色搭配,只是稍微减少了红色的分量,头巾中的黄、蓝两色面积占画面比重不能都很大,尤其是柠檬黄这种极高调的颜色与占大比重的衣服统一了色系,这样使画面没有变得脆弱、易碎,也没有把作品拉到大红大绿的过于俗气中,看上去很和谐,很安静。

名家点评

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北方的蒙娜丽莎”。

后世影响

衍生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家靳尚谊的新作展:“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意》”2011年6月1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其《向维米尔致意》组画分别是《惊恐的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新戴尔夫特风景》和《戴尔夫特老街》。

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于1999年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试图破解这位女孩的身世之谜。

作者简介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Jan Vermeer),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荷兰在17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17世纪中期的大家,只活了43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62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