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朝代,有一个国家,土地平坦得像耙过的田地。大路旁边住着一个老头儿和他的老伴,他们有一个儿子叫马秋沙。
小伙子仿佛是发酵的面团,不是一天天在长大,而是每小时每小时地长高起来。他的聪明才智,发展得尤其迅速,简直是突飞猛进。
在他将近十五岁时,他请求父母:
“放我走吧,我要去碰碰运气,寻找自己的幸福。”
父母虽然非常难过,但也没法子,只得给他烤一些干粮,然后互相告别。
于是,马秋沙出门去了。
他走了不知有多久,也不知有多远,来到一个荒无人烟、暗无天日的森林里。而在这时,忽然下起瓢泼大雨来了。雨下得极大,还夹杂着雹子。马秋沙爬到一棵枝叶茂盛的橡树上,想避避暴风雨。在一个树权上有一个鸟窝,里面几只小鸟正吱吱乱叫。它们冷极了,雹子正打着它们,大雨把它们浇湿了。马秋沙十分可怜小鸟,脱下自己身上的长衫,用衣服盖住鸟窝,自己也躲在下面。他还把自己准备路上吃的食物取出一些喂饱了这些小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暴风雨终于停息了。太阳露出来了。可是突然间,周围一切又黑下来,喧嚣声大起,飞下一只大鸟,它叫玛盖。它开始来啄马秋沙。这时小鸟们说话了:
“妈妈,你别碰这个人!是他用自己的长衫把我们盖住,还喂饱了我们,救了我们的命。”
“要是这样的话,”大鸟玛盖说,“善良的小伙子,请原谅我,我把你当成坏人了。由于你喂饱了我的孩子,又替它们遮避了暴风雨,我要好好报答你。橡树跟前埋了一个罐子,只要你把罐子里的水喝下三口,你就会看见,将会发生什么事。”
马秋沙滑到地上,从地底下挖出罐子,把里面的水整整喝了三口。这时大鸟玛盖问他:
“喂,怎么样?你感到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我觉得有一股力量,好像能把冲天的大柱埋在地里,抓住这根柱子,就能把大地翻转过来。”
“行了,现在你去吧!但是要记住:不要空口夸耀自己的力量,无论什么活儿都别躲着。假如发生了什么不幸,你就到老地方来找盛着神药水的罐子。”
这时周围的一切又黑了,因为大鸟展开双翅,飞向树林上空,飞走了。
马秋沙走出森林,在路上很快发现一座城市。刚走过岗亭,迎面来了国王的管家。
“喂,你这个乡巴佬!让开!”
马秋沙让开了。国王的管家停住马,对他说:
“小伙子,你是来找事的,还是来躲事的呀?要是来找事的,咱们一块儿走,我给你派个活儿——给宫里运水去。”
马秋沙当了王宫里的水夫。他从天亮到天黑,整天运水,可是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住满了仆人。他在后院结自己找了个睡觉的地方:那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垃圾和炉灰,于是在宫里大伙儿都管他叫灰孩子马秋沙。
国王还没有结婚,一直在物色未婚妻:可是,不是这个性格不好,就是那个不漂亮。于是一直打着光棍。就在这时,传来一个消息:在很远的地方,在一个遥远的国家,国王瓦赫拉梅有个力大无比的女儿,她是那样的美丽,在全世界再也找不到比她更美的了。
前往瓦赫拉梅国家去求婚的王子和国王,简直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够生还,全都死在那里了。
马秋沙的国王听到这个海外公主的消息后,心想:“假如我向这个公主求婚成功,所有的王子和国王都会羡慕我的。我的荣耀将传遍全世界,传遍各个城市: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的皇后更漂亮的了。”
于是他立即下令备船,他自己把所有的公爵和贵族召集到一起,问他们:
“有没有人愿意陪我去遥远的地方,到遥远的国家向娜斯塔西娅·瓦赫拉梅耶芙娜求婚?”
这时,最有钱的`大贵族躲到了中等贵族的后面,中等贵族又躲到小贵族后面,而小贵族却一声不吭。
第二天,国工又把贵族的儿子和有名望的商人召集到一起,问道:
“你们愿不愿意陪我去遥远的地方,到遥远的国家向娜斯塔西娅·瓦赫梅那芙娜求婚呢?”
这一回仍然是最有钱的躲到中等的财主后面,中等的躲到小贵族、小商人后面。小的呢,一声不吭。
第三天,国王把关厢住的人都叫到宫廷大院来了。国王走到红色的高台阶上说:
“孩子们,你们有谁愿意去遥远的地方,到遥远的国家替我向女勇士娜斯塔西娅求婚?”
这些人当中虽然有愿意去海外的,不过为数极少。正在这时,马秋沙运着水打这里经过。国王喊道:
“喂,灰孩子马秋沙,和我们一起到海外去向女勇士娜斯塔西娅求婚吧!”
马秋沙回答道:
“陛下,想去伐树,您还不是个儿,以后可别后悔啊。”
国王大怒:
“轮不着你来教训我!你奴才的本分就是服从我。”
马秋沙二话没说,就跟着上船了。
不一会儿,其他志愿者也都来了。船立即启锚,离开了码头。
晴空万里,风和日暖。他们航行了一天又一天国王很满意,高兴地步上甲板,说:
“啊!多么美妙啊!要是有匹骏马让我骑上该多好呀!要是有张弓让我来射就好了!要是有把剑让我来舞就好了!要是有个美女让我亲吻该多好呀!”
马秋沙这时却对他说:
“陛下,弓是会有一张的,但却不是你的手能拉的;剑是会有一把的,但也不是让你舞的;会有一匹好马,但不是给你骑的;美女也会有的,但她却不属于你。”
这些话真是火上加油。国王下令将马秋沙的手脚戴上镣铐,捆到桅杆上。
“等我们回国举行完婚礼后,我就下令砍掉你的脑袋。”
又过了六个星期,船终于到达瓦赫拉梅的王国。船驶入港口。第二天,国王立即出发去瓦赫拉梅的王宫。
“陛下,我是一个荣耀国家的君主,为向娜斯塔西娅·瓦赫拉梅耶芙娜求婚这件大事而来。”
“唔,好啊。”瓦赫拉梅国王低声闷气地说,“我们这里已经很久没有求婚者登门了,我们的娜斯塔西娅不免有点寂寞。不过,你可要注意:条约重于一切。我的女儿是个女勇士,如果你是勇士,力气比她大,那么你必须先完成三件事才能领公主去举行婚礼。假如完不成,对不起,你可别生气,那就是我的剑举起,你的头落地。现在休息去吧,明天一大早你把你的侍从们一起带来,那时我给你第一个任务:我的花园里有棵长了三百年的橡树。
我将给你一把一百普特重的仙剑,如果你能用我这把剑一下砍断这棵橡树的话,我们就承认你是女婿了。”
求婚的国王愁眉苦脸地回到船上。
侍从们都来问他:
“国王陛下,为什么闷闷不乐?为什么低下了您勇敢的头?”
“孩子们,我怎能不发愁!瓦赫拉梅国王命我明天用一百普特重的剑把一棵世界上头号大橡树一剑砍断。唉,来这么远的地方真是徒劳无益哟!在近处找个未婚妻难道不比这里的强!咱们还是赶紧启锚,趁夜晚赶紧走吧。”
“不,”马秋沙说,“咱们不能像作贼似的夜里逃走,不能给自己丢脸。
我还在海上就讲过:‘会有一把剑的,但不是你舞的。’现在果真像我说的这样了。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样吧,陛下,你先去睡觉吧。明天咱们到瓦赫拉梅那里后你说:‘这种剑是孩子们的玩意儿,就让我的随便哪个仆人去玩玩吧,用不着我动手。’”
“好,马秋沙,假如你把我从困境中救出,我永世不会忘记你的好处!……喂,侍从们,快把马秋沙的镣铐解开,摘下铁链,给他斟上一大杯酒。”
他自己却洋洋得意地说:
“嗯,这个王国不错,瓦赫拉梅虽然不中我的意,但是叫他老丈人还是可以的。”
第二天,求婚的人到瓦赫拉梅国王那儿去了。那里已经聚了许多人。娜斯塔西姬也坐在阳台上。马秋沙一眼就看见了她,立刻心花怒放,仿佛夏日的骄阳温暖了他的全身。
他们被领到高大的橡树旁。那里有三个勇士抬着宝剑。
求婚的国王瞥了一眼剑,冷笑一声说:
“在我国,这类剑只是小孩子拿来玩玩取乐的。让我的随便哪一个仆人来玩玩吧!要我动手也太不像话了。”
马秋沙立刻走出来,一手接过剑。
“对,这可不是国王手中的玩意儿。”
他刚一挥剑,橡树立刻被劈成了许多碎片,而剑只剩下了一个柄。
公主瞧了马秋沙一眼,脸上马上泛起红晕,宛如一朵**花。
这时,求婚的国王胆子更大了:
“要不是到这儿来娶亲,我简直会认为舞这种孩子玩的剑是开玩笑。”
“看得出来,看得出来。”瓦赫拉梅国王连连说,“您已完成了第一项任务。明天咱们再瞧瞧,未来的女婿会不会射箭。我有一张三百普特重的弓,箭都是五普特重的。你必须用这张弓把我内弟别杰伊王国中古楼上的一个圆**头射下来。今天我派急使先去那里,明天晚上他们将返回来禀报,看你是否射中目标。”
求婚的国王沉默不语,闷闷不乐。回到船上,惘然若失。
“说实话,我要是知道回家的路又会开船的话,我一刻也不呆在这里了,赶紧启锚吧!这儿没有咱们可干的了。国家既不可爱,媳妇也没有什么可羡慕之处。咱们走吧!”
“不行,陛下。”马秋沙说,“这样咱们太不光彩,偷偷溜走,这是耻辱。”
“那你打算怎么办?你不是听见了吗?瓦赫拉梅国王又给了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让他的弓和未婚妻一起见鬼去吧!”
“你还记得我对你说过的话吗?——‘弓是会有的,但不是你的手能拉。’果然如此。你别砍树不量力呀。当时你不听我的,现在无处可躲了吧……不过,你也别为这张大力士弓发愁。明天咱们去了你就说:‘我看你们的这张大力士弓只不过是老太太解闷儿的玩意儿。如果我的仆人中有谁不嫌弃的话,可以让他试试。我来玩就没多大意思了。’”“啊,亲爱的马秋沙,莫非你能对付得了这张弓?”
“我总能想法对付它的。”
国王高兴起来:“快给全船每人一大杯葡萄酒,让我亲自给马秋少斟上两杯。”
他高兴得也大喝起来,喝得酩酊大醉:“啊!姑娘简直是太漂亮了!真是十全十美呀:个儿又高,又勇敢,又迷人。等我把她娶来,全世界再也不会有比我的娜斯塔西娅更美的王后了。马秋沙,那时我一定赐给你一座城堡,连同四郊一起由你管辖。”
马秋沙听着他大夸海口,不觉暗自好笑。
天亮后,大伙儿出发去瓦赫拉梅王宫。宫中已挤得人山人海。在红色的高高台阶上坐着瓦赫拉梅国王和娜斯塔西娅公主,在他们下边的台阶上坐着公爵和贵族们。
九个勇士抬来弓,三个勇士拿来插着箭的箭壶。
瓦赫拉梅接见了求婚者,说:
“好,择定的女婿,开始吧!”
求婚的国王瞧了一眼弓,说:
“你们干吗嘲弄我呀!昨天拿一把孩子玩的剑,今天又拿来一张什么破弓——老太太解闷的玩意儿。这根本不是勇士射箭的弓。让我的仆人中随便哪个力气小的来射吧。我嘛,不屑一顾。马秋沙,你来吧,给大家解个闷儿。”
马秋沙拉紧了弦,瞄了瞄,射出了箭。弓鸣,箭啸,仿佛雷鸣电闪,唿地一下消失了。
“把这张弓捡走吧!这玩意儿不是我们国王使的。”
他把弓一下子扔到石头地上,弓立刻摔成无数碎块,向四面飞去。
娜斯塔西娅猛地举手鼓掌,失声惊叹。
人们喧哗起来:
“这真是好样的!这么棒的求婚者咱们这儿还从没见过哩。”
这时,求婚国王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来回溜达着,傲慢地瞧着大家说:
“嗨,这张孩子玩的弓,不是什么怪物,一点儿也不稀奇!你们的国家虽然很快乐,可是却小得可怜。看来人民也不错,有礼貌,可是比起我们国家的人民来就差了点儿。”
这时,瓦赫拉梅国王把所有的求婚人召进宫里说:
“各位求婚者,请进里面来,吃点儿东西,也许那时急使将从别林杰伊的王国返回来了。”
饭还没吃完,急使已骑马飞驰而来,禀报道:
“箭正中古楼,射掉了整个楼顶,没伤着人。”
瓦赫拉梅国王说:
“嗯,现在我看我们的娜斯塔西娅·瓦赫拉梅耶芙娜有了般配的郎君了:
既会舞勇士剑,又擅长射击。感谢诸位,这使我的公主、我这老头、我国全体人民得到莫大安慰。亲爱的贵宾们,招待不周,请勿见怪。这不是结婚酒宴,而是小宴。婚礼酒宴将在以后正式举办。今天请先去休息吧。择定的女婿,你准备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我有一匹马,关在一间有十二道门、挂着十二把锁的马厩中。至今还没有能驯服它的骑手。凡骑过它的人,没有一人能免于一死。得有个人去驯服这匹马,那时,新郎将骑着它去举行婚礼。”
求婚国王听完瓦赫拉梅的这番话后,马上不吭声了,并起身告辞:
“陛下,感谢您的款待,我们必须趁天黑前赶回船上。”
“休息去吧!休息去吧!养精蓄锐,明天还得制服这匹鬼东西哩!”瓦赫拉梅国王说道。
客人们来到港口,刚一离岸,求婚国王就说:
“孩子们,赶快走吧!必须尽快赶上船,好好荡桨!趁夜里离开这里。
瓦赫拉梅嘴甜心狠:每天都要想出一个新招数。他居然想出要驯服一匹疯马!”
马秋沙却对他说:
“陛下,您还记得我对您说过的话吗?——‘会有一匹马的,不过它不是让您骑的。’果然又和我说的一样。不过,用不着躲避。明天您去说:‘马秋沙,骑上吧,试试这匹马,看它能不能驮得起大力士!’——等我骑过之后,你就可以放心地骑上去。”
“哎呀,它是那样野,要是摔死你怎么办呢?到那时我也免不了一死呀。”
“啥也别怕,我一定能驯服这匹马。”
“好,马秋沙·别别利诺伊,我将永世不忘你的报效。你过去只当了个水夫,现在我封你为元帅,赐你三座城堡,外加三座商业村。”
于是,他又在甲板上来回迈着方步,赫赫显威,高声嚷道:
“侍从们,怎么不吭气了?我赏你们每人三杯酒。”
他自己喝了一杯又一杯,海阔天空,大吹特吹:
“许多求婚者都来过瓦赫拉梅这里,但是谁也不曾受到像我所受到的这样尊敬。俗话说:‘有勇有胆者,事竟成也。’难怪娜斯塔西娅目不转睛地老盯着我。只要我愿意,瓦赫拉梅国王会乐意把整个国家都奉献给我的。”
这时他已喝得酩酊大醉,倒下就睡着了。
清晨,马秋沙起得格外地早,把脸洗得白白净净的,然后叫醒国王:
“陛下,起床吧!驯马的时候到了。”
他们急速来到王宫。
在红色台阶上坐着瓦赫拉梅国王和娜斯塔西娅公主,下面的台阶上是皇亲国戚。
“亲爱的客人们,请吧,我们已准备就绪。现在马立刻就牵来。”
二十四个大力士牵着马,不是用僵绳,而是用十二根粗粗的铁链拴着的。
大力士一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
求婚的国王瞧了一下马,叫道:
“喂,马秋沙·别别利诺伊,你来试试,大力士能不能骑?”
马秋沙·别别利诺伊巧妙应付,一跃上马。二十四个大力士刚一跑开,马就腾空而起,蹦得比宫殿还高。勇敢的小伙子已经飞马出了宫门。他来到海边,把马放入流沙,而他自己用铁链不断猛抽马的两侧胯股,直打得皮开肉绽,露出骨头,直打得马乖乖跪下。
“怎么样,鬼东西,草包,还要反抗吗?”
马连连哀求道:
“啊,善良的好汉呀,别打了,别把我打成残废了!我再也不敢违抗你的意愿了。”
马秋沙拨转马头说:
“咱们回到王宫,我给你备上鞍,当年轻国王一骑上,你就把蹄子陷进地里;等他抽你一鞭子,你就立刻跪下,要跪得像驮着三百普特的东西一样,你要是敢再放肆,我就打死你,扔去喂乌鸦。”
“我全照你说的办。”
马秋沙·别别利诺伊返回王宫,求婚的国王问道:
“这匹马驮得起大力士吗?”
“我骑还凑合,你骑会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好吧,快备鞍,让我亲自试试。”
给马备好了鞍。求婚的国王刚一跃上马鞍,马的蹄子就陷入地里。
“虽然不太有劲,我骑还凑合。”
他轻轻一扬鞭,马立刻跪了下去。瓦赫拉梅国王和娜斯塔西娅,以及公爵、贵族们都惊叹不已:
“这么大的力气,还没见过呢!”
年轻国王从马背上纵身跃下,说:
“马秋沙·别别利诺伊,不成,这类劣马不是大力士骑的,这种驽马只能去驮水,快牵走吧,别让它在我跟前,要不,我把它扔到野外喂喜鹊和乌鸦去。”
瓦赫拉梅国王让人牵马走了,并起身告辞。
这时求婚的国王立刻问道:
“喂,陛下,我们已完成了你所有的任务,这场戏该收场了吧。”
“我说的话决不反悔。”瓦赫拉梅国王答道。
于是,他命令女儿准备举行婚礼。
在宫廷里不是什么啤酒和葡萄酒的事——瓦赫拉梅国王的宫中样样齐全,应有尽有。
为婚礼准备了欢快的酒宴。
给年轻的国王和娜斯塔西娅·瓦赫拉梅耶芙娜举行了婚礼仪式,大摆筵席,尽情宴饮。
娜斯塔西娅坐在婚礼席上独自思量:“我要再试试我这个丈夫的力气。”
她轻轻握了一下他的手,刚用了一半力气,国王就受不住了,热血立即涌到脸上,眼珠直往上翻。公主想:“原来你是这么个‘有力气’的勇士!
让你耍花招蒙骗了我这个姑娘,也蒙骗了我的父亲。”
她暂且不露声色,满满斟上一杯酒,敬道:
“国王陛下,我亲爱的丈夫,请喝吧。”
而心中却暗自思忖:“夫君,等着瞧吧,决不会白饶你搞的这场骗局。”
他们在这里尽情欢宴了两三天,年轻国王起身告辞:
“岳父大人,感谢您用面包和盐盛情款待,我们该回家了。”
他们把嫁妆搬上船,——告别,船启锚出海了。
也不知航行了多久。一天,国王来到甲板上,看见马秋沙像勇士一样熟睡,鼾声如雷。这时,国王想起了马秋沙说过的话:“会有一把剑的,但不是让你舞的;会有一张弓的,但不是你的手所能拉的;会有一匹好马,可也不是让你骑的;也会有一位美女,但她却不属于你。”他勃然大怒:
“奴才竟敢对国王如此说话,这哪儿听说过!”
突然,他心生毒计,拔出了剑,齐膝盖处砍断了正在鼾睡的仆人的双腿,并将他一把推入海中。
马秋沙·别别利诺伊接任了国王,结拜兄弟任命为大臣。他们积德行善,除恶消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冬不拉的传说
柳文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关于它的产生,在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据说古时候,哈萨克汗(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龄。汗的一位大臣对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于年龄悬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讲。公主的丫环非常聪明,为公主出主意道:“你对大汗讲,谁要找到会唱歌的树,你就嫁给谁。”汗最终接受了女儿的意见,张榜告示全国,三个月为限。那位大臣虽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
一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个年轻的猎人路过城下,见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便上前仔细阅读了告示的内容,心想:既然有会唱歌的树,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
猎人被卫兵带到汗的宫殿。公主在帘后看到猎人年轻英俊,顿生爱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猎人见面的要求,大臣想从中阻拦,却又说不出正当理由。公主和猎人终于在后花园见了面。公主给猎人赠送一枚戒指作为定情物,猎人发誓一定要找到会唱歌的树,娶公主为妻。
年轻的猎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却没有找到会唱歌的树。眼看期限要到了,猎人既着急又难过。这天晚上,猎人做了一个梦,雪山老人告诉他:“遇到了困难,应向百姓求教。”猎人急忙赶下山。哈萨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黄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纷纷前来看望。当得知期限将到,都为他着急。为了鼓励猎人尽快找到会唱歌的树,牧民们就杀羊款待他。杀羊人顺手将羊肠子搭在身旁的树上。没想到这羊肠子给猎人带来了希望。
宴会结束后,猎人越发郁闷和惆怅,便在树林里散步。忽然,一种从来没听到过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中。举目看去,只见几条被阳光晒干、紧绷在树干上的羊肠子,在微风中颤动并发出声响。他用手指轻轻拨动了几下,竟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猎人顿悟: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会唱歌的树么?
年轻的猎人把树干锯下来,砍削成便于携带的长瓢形,再将几条风干的羊肠子固定好,制成了一把崭新的乐器。这把乐器,哈萨克人后来叫它冬不拉,意思是会唱歌的树。
猎人怀抱会唱歌的树,将对公主的无限思念编成歌词,叮叮咚咚地连弹带唱起来。这美妙而动听的琴声,如绺绺游丝,穿过树林,飘向草原。牧民们都跑来聆听演奏。大家都被这天籁般的琴声所陶醉,也为猎人找到了会唱歌的树而高兴,纷纷表示愿同猎人一起进京祝贺公主圆了梦。
在京城,大臣单独接见了年轻的猎人。他对猎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语将会唱歌的树骗到手,兴冲冲地去见汗。汗让大臣弹唱,他却慌了手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弹奏。
公主听说大臣找到了会唱歌的树,不禁暗自叫苦。丫环说:“大臣从未离开过京城一步,怎么会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为什么又不会弹奏?”公主听了觉得有理,便让丫环出宫寻找那个真正找到会唱歌的树的人。老百姓都说是年轻的猎人。公主知道后万分喜悦。
大臣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猎人逮捕入狱。
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时候,在狱中见到了年轻的猎人。猎人因失去了会唱歌的树,感到十分惭愧。公主抚摸着猎人手上的戒指,鼓励他一定要夺回会唱歌的树。
大臣为了把会唱歌的树据为己有,威逼猎人教他弹唱的方法。猎人说,没有会唱歌的树,我拿什么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对,就拿来会唱歌的树,把它交给了年轻的猎人。
年轻的猎人怀抱重新到手的会唱歌的树,想起自己寻找它的艰辛和公主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声情并茂地边弹边唱起来。这时公主赶了来,听了这仙乐般的情深意长的琴声和歌声,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滚下腮来。
大臣见状恼羞成怒,竟下令要将猎人斩首。可是武士们听了这感人的琴声,不仅冒死抗命,反将猎人护送出了监狱。
年轻的猎人和美丽的公主终于获得了自由和爱情。他们一个弹着会唱歌的树———冬不拉,一个唱着心中的歌,双双离开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满 族
在我国吉林省的东部 ,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长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长白山银妆素裹,格外壮丽,因此人们称它为“白山”。在黑龙江省的北部,有一条自西向东南流的大河,这就是有名的黑龙江,江水墨绿得近乎黑色,仿佛一条黑龙在翻滚,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黑水”。在这白山黑水之间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这里,孕育了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满族。
在我国古代典籍里,曾记载过一个叫“肃慎”或“息慎”的部落,这就是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他们以游猎为生,并且以善造弓箭闻名。远往周朝的时候,肃恒部落就同中原有了往来。在魏晋时期,肃慎部落的势力已发展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肃慎又称为“勿吉”。隋至唐初称为“袜蝎”,袜蝎七部中的黑水袜蝎在辽、金时期又称为女真,并于公元1115年~1234 年建立了与南宋对峙的金朝。满族就是由女真人逐渐演化,在明朝末期形成的民族。
公元17世纪初,女真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努尔哈赤。他用了30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后编成了八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用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合称“八旗”。努尔哈赤指定他的儿子和侄子来分统八旗,实行全民皆兵。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正是凭着这支劲旅,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 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这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满族居住。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大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过去,满族男子蓄长发辫,从头顶后半部把辫子垂在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上腰带。妇女穿宽大的旗袍,不缠足,喜欢穿绣花鞋或高底的木屐,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梳成鬟子,佩戴耳环。
满族人爱吃小米、黄米干饭和黄饽饽(豆包)。每逢过节要吃“哎占格饽饺子”,除夕吃晚饭时要吃“手扒肉”,另外,满族还有一些食品独具风味,如白煮猪肉、炙猪肉和糕点“萨琪玛”等。满族的住房一般是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里来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长辈多住北炕,小辈住南炕。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过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于,系上 铃,一边敲鼓,一边跳舞,一边祈祷。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文是16世纪末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称为“老满文”。由于蒙古族和满族语音有差别,借用的蒙古文字母不能全部表达满族语音。到了17世纪初,满族人又在借用的蒙占文字母上加“圈”或“点”,把原来不容易分清的语音区分开,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17世纪40年代清军入关以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同汉族居住在一起。不少汉族也迁移到关外同满族在一起居住。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满族、汉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久而久之,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在,除黑龙江省一些边远乡村的少数满族老人还说满语外,绝大多数满族人都通用汉语汉文了。而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已成了汉族妇女喜爱的服饰,流行于全国。
满族人民有着维护诅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 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满族的英雄和烈士。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联军二师师长陈翰章,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满族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 物。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个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他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到了近代,满族中有造诣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很多。被旨为“语言大 师”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中的杰出人物。
满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痛苦的经历。清朝火亡后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满族百姓遭受歧视、压迫 ,许多人甚至改名换姓,隐瞒民族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满族人民享有了民族平等权利,他们又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现在,满族人民正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上业、农业、科技、教育、艺术、体育等各条战线上贡献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满怀信心迎接美好的未来。
--------------------------------------------------------------------------------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世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如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俗称"避煞神"。男方也同时用彩车迎亲,两车中途相遇,外辕相错,新娘由兄长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肠、火锅、酸汤子、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公尺,宽15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wwwqirencn
有些人,来世间走一回,默默地来,悄悄地走;有些人,哭喊着来,辉煌地走。
红柯才56岁,却走得突然。
在这个春天,迎春花还来不及开放,柳枝还未吐出新绿,大地刚刚复苏,天空明净蔚蓝。
得到消息,太过突然,痛惜人生无常,心里战战兢兢,一时无法表达,只一再地对家人说,他就是那个写了《西去的骑手》的人,就是写了马仲英的人!也很为他们的淡忘着急,也很为他们的反应吃惊。
一:简介
红柯,原名杨宏科。生于1962年,陕西人。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2018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工作十年,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美丽奴羊》,《金色的阿尔泰》,《太阳发芽》,《跃马天山》,《黄金草原》。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大河》,学术随笔《敬畏苍天》,《手指间的大河》。先后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冯牧文学奖,首届长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长篇新作《太阳深处的火焰》,于2018年1月出版,受到广泛好评。
二: 西部天空下
对红柯的认识,源于他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发表在《收获》2001年第四期,就是那一年,我无意中读到了,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迫不及待,完全放不下,感觉自己陷进去了,晕晕乎乎。一个少年英雄,一个西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儿子娃娃马忠英,就这样,豪无防备地闯入,我的视野和心里。当然还有权倾一时的盛世才,多姿多彩的一生,也让我产生兴趣。
隔了这么久,具体的细节已变的漫漶不清,可发生在西北大漠上的民族起义,少年英雄的横空出世,艰苦卓绝的一场场厮杀,有血勇之气的17岁的尕司令马仲英,让我热血膨胀,让我独醉其中,我反复咀嚼,是屡败屡战的不屈,还是沙场练兵的磨难;是沙漠,草原,古城,干枯的湖泊,还是大漠落日,夕阳如血的瑰丽。究竟是哪些更吸引我,很难分得清楚,只是被强力裹挟,身不由己地追随,一个个场景,一段段历史,一个热血男儿,一个人的成长中,有太多内在或外在因素,说不清楚。还有一代枭雄盛世才,计划和谋略,交锋的方式和思路,如一副副泼墨的油画,大气磅礴,淋漓尽致的描绘,让人在大时代面前,黯然失色,裹足不前。
震撼是空前的,年代却不太久远,红柯把历史的和现实的想象,一并加入进去,五彩斑斓的叙述,如帷幕般拉开,在那之前,马忠英,马步芳,盛世才,甚至冯玉祥,吉鸿昌,这些人,仅仅是脑海中的名字而已,可是红柯却用他带有色彩的文字,把这一切画了出来。
那是一种又陌生又亲切的感觉,因为这些,就发生在我家乡所在的西部,就发生在丝绸古道上,而变得扑朔迷离,变得有血有肉,它近在咫尺,它远在天涯,在异域的新疆,在地处河西走廊的甘肃。大西北的雄宏和苍茫,丝路上的艰辛和漫长,如此这般地吸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红柯用文字的形式,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述,还原部分历史,也参杂个人创造。
看过后曾激动的给家人讲过,还在朋友的小聚会上兴奋地介绍,也在日记里写下当时的感悟,还在摘抄本上记下喜欢的句子、段落。
三:那些岁月
那些民国时期的岁月,各种地方纷争,官场倾轧,军阀混战,民族纠葛,抵御外侵,以及民心无着落,对平安生活的期盼,西部赫赫有名的马家军,马步芳,马忠英,西路红军的年轻指战员,红34师师长陈树湘,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如明星般璀璨耀眼,年轻的生命,对自身的挑战,对命运的极致追求,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佩服他们身处乱世,奋力拼搏的勇气,也赞赏他们,置生死于不顾,毅然决然地肩负民族大义。似乎他们骨骼中的钙质更多一些,似乎他们心中的宏图更远大些。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把自身的尊严放在首位,把信仰的坚守贯穿一生。
太多的不确定,太多的可能性,让人反而无法选择,时代、命运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交上了一份可歌可泣的答卷。他们如高高举起的火把,如大海中的灯塔,在暗夜里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迎接明天。
我觉得只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以和它相媲美。作品中散发出的神秘气息,敢为天下先的刚烈,如火焰般升腾,使庸常的日子变色,使平静的心再起波澜。历史是一本大书,需要后来者,有心人,细细解读,方能汲取一二。红柯的笔下,这些人物一个个站立起来,变得鲜活,可爱,可敬,可叹。
倾尽我掌握的词藻,也不能完全写出,当时的全部感受,尽管后来,没有一路追随,红柯的其他作品,只是陆陆续续,在碰上的时候一睹为快,有随笔,也有访谈,但红柯造成的震撼,如地震般强大,永难忘记。
四:精神浇灌
好的文学作品,会给人的精神塑造、成长,带来极大的影响。
红柯的作品,就是这样。
作为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我认为,红柯是认真且富有才华的人,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文字的疆域里,跑马圈地,用辨识度很高的作品,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解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红柯勤劳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可供我们欣赏的优秀作品,我们哀悼他英年早逝,也感激他留下的精神财富。祖国,在一天天变得富饶、强大、美丽,那些早年战事,那些青春记忆,永不磨灭,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晰。
这个春天,红柯走了。走的匆忙,没有告别,也许是天妒英才。但是,2018年1月,《太阳深处的火焰》,这部长篇新作,是他在尘世间的最后告白,也是一个著名作家,最后的奉献。
从照片上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胸前挂着相机,随时记录美景,积累瞬间感悟。他翻阅历史,他关注现实,认认真真度过每一个日子,拒绝浪费,勤勉尽责。无上的敬意里,我们沉思,无尽的缅怀里,我们汲取。
生命短促,时光不易。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用平实的劳动,创造财富。在精神的高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青山依旧,春风又度,红柯先生,请一路走好!
在新疆的畜牧业民族中,哈萨克族流行一种男骑手在前面跑,女骑手在后面追的草原游戏"姑娘追",而柯尔克孜族有一种游戏却与之相反、叫"追姑娘"。它主要流行于阿合奇和特克斯县等部分地区。通常是在喜庆节日和牧民集会时举行。人们说,这是对小伙子是否有男子汉的本事,称得上男子汉的检验。当然,它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寻找情侣、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机会和最佳方式。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 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 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 代称“(扌邑)娄”,南北朝 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 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 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 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 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 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 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 ,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 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 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 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 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 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 ,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 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 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 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 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 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 ,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 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 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 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 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 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 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 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 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 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 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 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 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5 公尺,两 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 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 ,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 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 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 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 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 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