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南方人,老婆是东北的,只说说自己的感受不代表大众。
1吵架真心吵不过,南方人普通话都有点大舌头,说急了容易卡住,速度跟不上大脑,人家可不一样跟个机关枪一样往前突突,根本插不上话,但有一点她突突完了就爽了,感觉有面子了,看见你生气了,会有点心疼会反过来哄你。
2扛揍,身体硬实,急了直接上手上脚,从不喜欢冷战,有些时候不想说话想冷战,根本不给机会,不说清楚躲不过去。真干起架来真有点担心干不过。
3能喝,结婚的时候在她家先办的婚礼,那阵势不喝死不罢休呀,我酒量很小还好他们都手下留情,要不非死那不可。媳妇跟他们亲友们一起拼酒,喝起来的时候谁都不用怎么劝酒,谁都不服呀,三言两语就喝起来了,看的我心惊肉跳的。
4怕冷,印象中东北冷,感觉东北人会抗冻,实际并不是,南方小伙姑娘们才是真抗冻。第一次去南方家过年的时候,以为南方冬天都十几度的,暖和!谁知把自己冻成狗一样不敢出窝,自己没带厚衣服,天天哆嗦。原来离开了暖气,他们没法愉快的玩耍。
5好客也好面子,在老丈人家那边的餐馆,盘子都是超大号的,上菜还是堆的满满的,在我们家那边可以分三份上了。所谓的素菜是肉里面放点带绿色的叫素的,我和老婆一回去各家轮流请吃一遍,亲戚走的比我们那边勤快。过年包红包不论亲疏都是2百起,我们家那边是十块起
我家都是我管经济大权人家懒得操心这事,老婆能吃能干能挣也能花,只要两人有爱有情,不管是哪的人,都是你最爱的媳妇!
我的老婆哈尔滨美女,身高170,本人169。求婚时候老婆唯一要求是只要不背叛她,生活上馒头就咸菜也可以。婚后老婆是刚柔并济文武双全。1刚。医院诊断我是骨髓瘤,可能还有半年寿命,事后证明误诊。老婆立马行动起来,托付四岁孩子养育问题,财产处理。准备那一天和我一起走。太烈了。感人!2柔。女性的柔情满满。晚上不管多晚都会开灯等着我回来。回来后,如果说饿了,一定会为我弄点宵夜。3文。老婆学历是大专,但是学问一点没剩下,唉,这点就算了。工作也不上进。现在专心照顾家,叫专职太太。4武。谈恋爱的时候,碰到二个新疆小孩偷我的背包。转身对峙后,小偷手往后腰摸,做出摸刀的架势,老婆一把把我拉到她身后,轮起包包就砸,把小偷打蒙圈了。至于那些污蔑东北女人不洗澡得,可以去死了。
哈哈!来说东北娘们了!
年青时谈过一东北姑娘,黑河那旮瘩的。那年我24岁,那老妹大我一岁,块头也大我一圈。
那时不兴同居,也没有小旅店,谈朋友就小树林,草丛中,挺怕别人发现的。
那晚是深圳的冬天,气温突然降到七八度。一下就多穿了件毛衣和外套。我俩躲在草丛中,天黑漆漆的。亲了她,我顺便就把手放了进去,刚一碰到她,她"妈呀"地一声,吓得我跳了起来,还以为我们坐到了蛇,想弃她而逃。她大声说,你摸啥呐!手贼冻,自摸热呼了再摸我嘛。小树林里埋伏着N对小情侣,她这一吼,我同时听到好几处有嗤嗤的偷笑声。
第二天我就多了个外号叫自摸哥。
哎,我南方人娶的就是东北老婆,吉林那旮旯的。
1东北女人打人真疼,有次吵的凶,一脚过来差点内出血。。
2东北女人做饭是真的慢,她喜欢炖,烧个硬菜没2小时出不来,有一次丈母娘来了我弄了一桌子菜,留了一个她说她来做,结果我看电视看的睡着了,睡醒了菜还没好。
3南北差异说没有是不可能的,她觉得南方人鬼她们直,其实我觉得咱们是说话不说那么满,该委婉委婉,该留面子留面子,凡事不说绝了,她不行,有话就得摊开来说。比如我妈问她最近怎么样啊,按我理解这话没问题,还有点关心的味道,她就会想一堆自我理论,什么逼她上班了,什么是否是问我们吵架没。。
4东北女人爱唠嗑,妈耶一通电话吧啦吧啦什么都能扯,就昨天跟小区一个孩子妈,从房产聊到经济聊到逛街购物然后聊到孩子还聊了啥维权最后还聊到了楼下卫生巾打折,跟自己家人就更别提了,平时不说东北话,打起家里电话那巴拉巴拉能聊几小时。
总得来说,勤快,节俭,会过日子。。别的我也表扬不出啥了
本人虽不是东本人,但在东北上过大学,对东北女人的了解也很透彻!
东北女人明显特点:
1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东北人绝大部分家庭是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的,所以女孩子地位都很高,也都是富养起来的女孩!
2喜欢化妆,东北女孩都舍得在化妆穿衣打扮上花钱!
3外表上十分的可爱甜美,类似于董洁甜美的外表很多!
4其实都十分的泼辣,容忍度不高,应该是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关!毕竟东北老工业基地时候,国家职工多,赶上了独生子女时代,所以都十分受宠!
5当然了也有一部分是类似于王云这样的!
外表和内外都十分的另人伤神,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每一个王云都会碰上她的刘大脑袋的!
6不过东北女孩的主观能动性都很高!都非常有主见,所以成家后,一般都要尊重她的意见,甚至允许她当家,这样子家庭才会更加和谐!
7东北女孩对于 情感 以及比较开放,所以一定要有一定的魅力再去娶一个东北女孩!
球球(赵本山女儿)
。
不管怎样,东北女孩还是挺好的!甜美可爱,有豪爽!时而晴天霹雳,时而阴雨绵绵!生活会很有趣味的!
祝福各位!
本人陈重山娶的就是东北老婆,我说说我的体验。
首先还是说说东北老婆的优点吧,够实诚,不像某些南方女人比较势力,虽然表面上很热情,很体贴,但是真正地嫌贫爱富,真的不和你同一条心。你过得不好,说不定南方女人就跑掉了。
可是,东北女人的那种暴脾气,不是一般人能够受得了了。那种歇斯底里,让你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东北男人听说都打老婆,可我是南方男人啊,虽然长得粗鲁,但打女人,我哪里敢?
东北女人说话是真的直接啊,什么话都一针见血地说出来。你会发现,女人的温柔、委婉,娴熟啊,柔情似水,在东北女人这里都不存在。你会很受不了的。
东北女人还特别爱面子,做事讲究敞亮。我不是说敞亮不够好,但是南方人做事低调,能低头就低头,维持一团和气最好。可东北女人不行啊,要光明正大。请问凡事都光明正大,敞亮,怎么能挣到钱?当然,搞阴谋诡计也是不对的。
我是索菲, 社会 ,教育, 情感 问答作者,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娶了一个东北女人,恭喜你!你绝对得了一个活宝,一定要倍加珍惜!
第一,东北女人会打老公,而且一旦打起来,会很疼。你可别把老婆惹急了,惹急了没你好果子吃。 第二,东北女人爱八卦。当然了,这是所有女人的通病,不分年龄和职业。 第三,逛街不累。一言不合就是买买买,一听说逛街,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百倍。 第四,东北女人发火时很可怕。人家不发火你别以为人家是病猫,老虎不发威则可,一旦发威,你绝对受罪。 第五,东北女人很会撒娇,撒起娇来能让你的骨头立马酥掉,而且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抹眼泪。
第六,结婚前约法三章,家务轮流做,孩子一起带,真的生活在一起了,东北老婆绝对会找各种理由撒娇让你干。 第七,娶了东北女人,你的工资必须上交,小金库是藏不住的。 分分钟钟给你搜罗出来。 吓坏了吧,其实东北女人真的很好很好,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很适合娶来当老婆。
我媳妇就是东北的。岁说脾气有点大,但是明事理。很开朗 特贤惠的**姐一枚。然后呢。又给我生了两个特别特别萌的小棉袄。这辈子。知足了。附照片,请大家,多多关照。
东北女生因为地域,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原因,普遍身材高挑,五官靓丽,肤白貌美。娶到而且性格大方,会打扮和穿衣,所以娶个东北媳妇儿,领出门肯定是挺有面子的事情。
但是硬币也有两面,东北女生的性格也很火爆,缺乏南方女生的温柔和体贴,但是也有性格比较好的东北女生,能把老公子女还有家庭照顾的很好,也会比较顾家。
东北女生比较爱玩,东北有一点很好,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女生在家里的地位也不错,所以从小性格就比较直爽。
其实娶一个东北女生,最主要的还是看这个男生,能不能降住这个女生,如果你能降住这个东北女生的话,你们后面会过的很愉快。
我是东北男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娶个东北老婆,周围的都是东北人,应该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吧!
娶一个东北女人是一种什么体验?答曰:就像吃朝天椒似的,辣得你流泪,但是浑身又热乎乎的。具体意思,请大家意会意会。
东北女人性格像辣椒,只不过有人是淡中有甜的青椒,看上去辣,其实一点也不辣。有人是辣度适中的麻椒,吃了一口舌头发麻。有人是辣得热火朝天的小辣椒,让你直喘气。
先说说我的老婆吧,我的老婆祖籍是安徽利辛的,我岳父那一代闯关东过来的,老婆出生在东北,虽然她算得上正宗的东北人。我的老婆性格温婉,小鸟依人那样子,很安静,每天除了上班,回来后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机或者睡觉,几乎一点社交活动都没有。脾气也很小,轻易不发火,不过一发火的话,就和我冷战,常常一两个月才和好。
我最好的哥们的老婆是黑河人,性格很泼辣,社交能力强,酒桌上爱出风头,像男人一样豪气干云地喝酒。哥们很怕老婆,财政大权什么的都被她老婆控制的死死的,家中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老婆说了算。我们经常笑话他怕老婆。
总之,东北女人类型是不一样的,性格温柔的,泼辣的都有。但是东北女人还是有些共同点的:
1、大气,不小心眼,不小肚鸡肠婆婆妈妈的。
2、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爱兜圈子。
3、因为东北人家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女孩子教育很受重视,所以东北女孩平均文化程度较高。
4、花在家务上的时间不多,厨艺好的不多,天天洗澡的也不多,可能因为东北天气太过干燥吧。
5、穿衣打扮有品位,会穿敢穿。
总之,娶个东北女人是缘分,是福是祸就看自己怎么把握了,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说对吗?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 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 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 代称“(扌邑)娄”,南北朝 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 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 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 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 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 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 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 ,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 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 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 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 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 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 ,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 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 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 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 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 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 ,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 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 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 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 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 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 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 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 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 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 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 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 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5 公尺,两 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 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 ,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 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 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 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 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 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是的,东北经济落后,人民群众对金钱的渴望普遍很强烈,为了钱不择手段,而且东北女人少,男人多,还有很多东北女人,我要多挣钱跑到北京呢,广州深圳上海去打工,他们也不回来了,有的女人还在东莞从事服务行业,也不回老家,导致东北的女人更少而而东北的男人又超多,导致乙女篮球,所以一个女孩子一个东北女人都有七八十个东北男人来追求,导致东北女人的彩礼要价很高,东北丈母娘要求娶她女儿三金,至少是三斤。房子都是复式楼,车子必须是40万以上的宝马,彩礼最起码80万以上,而东北女人什么都不会陪嫁
传说古时在中国傣族地区的勐板扎国,有一位召树屯王子,他年轻英俊、机智勇敢、热爱自然,厌恶宫廷中的生活,一心要做个大自然的王子。
这天,召树屯和他的好友猎人岩坎在森林里策马奔驰,追击一只只猎物。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一只乌黑的秃鹰用利爪抓住一条银色的小龙在空中疾飞。
召树屯见状,挽弓射箭,正中秃鹰脚爪。小龙得救,他游入龙宫,捧出三支闪闪发光的金箭答谢召树屯救命之恩。召树屯未曾想到,秃鹰就是父王身边封号为“国师”的那位巫师的化身。
召树屯回到宫中,国王与王后为他举行盛大舞会,摆宴选美。大臣们女儿们一个个故作多情地在殿内翩翩起舞,搔首弄姿,都希望自己能被王子选中。但是,在召树屯眼中,这些妖艳的姑娘个个都是可怜虫。他反对这种与权势相结合的婚姻,愤然离去。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该片最初打算拍成上下两集,后来由于影片压缩成一集,长度大大缩短,已拍摄完成的表现王子在前往勐奥板东国途中抵御诱惑的“仙人掌妖女舞”等段落被删除。
在导演阐述中,朱今明强调《孔雀公主》不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片,而是用神话的外衣反映人的生活,公主的家不是天上而是人间,她与王子的爱情,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他们所遭受的迷信和阴谋的迫害,都是活生生的生活。
全片要贯穿美与丑、真与伪、善与恶的对抗性冲突,所以,他追求的不是单纯为神话而神话,而要把神话融于生活之中,使两者有机结合。为此,他希望特技、音乐能与剧情、人物融合在一起,为整部影片服务。
-孔雀公主
婚姻是人生大事,结婚是人生大喜事。对于当事者的男女双方来说,自当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然而,新娘在出嫁的当天,要不断地哭诉,直到被接娶到新郎家门,才算结束。这似乎与新婚大喜不相对称,但这却是事实。这就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哭嫁习俗。
哭嫁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习俗。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嫁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安县凤凰山畲族,就至今仍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
潮汕先民的主体是中原移民,传承中原文化的潮汕地区,也流行着哭嫁习俗。潮汕民间哭嫁习俗有几个情况值得认识。
其一,与女伴先哭三日
在姿娘仔出嫁吉期的前三天,女家邀集平时感情相投的女伴即所谓的“金兰姐妹”,到女家谈笑,忽然转喜为悲,初时只相向哭泣,继而转变为高声恸哭;开始是千篇一律地责备男家,甚至连及媒人,也把在娘家作闺女的逸乐,出嫁后为人媳妇的苦况,两相对而哭,连续哭三天,一直到花轿临门时。
其二,上轿前手抓大门啕哭
哭嫁的主要环节,也即哭嫁的高潮,就是花轿到女方家接新娘时,新娘手抓大门哭泣。但不唱《哭嫁歌》。此时此景,为了圆场,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然后在新娘头上洒红花(即石榴花)水,又唱:“红花水,洒上头,出门目汁勿再流;嫁到夫家辅夫婿,生子添福穿紫袍(做大官)。”这二首四句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新娘哭嫁,由衷之情,难以逆转;青娘唱歌,是大吉大利的征兆,自此这种哭婚方式就被保留下来。民间坚信,“不哭不发”、“越哭越发”。
什么潮汕民间在结婚这大喜日子里要大哭一场?这是因为哭嫁习俗有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其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于出嫁女来说,父母养育自己,无论十几年还是二十多年,恩重如山,情深如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天经地义。如今要出嫁,无以为报,不仅问心有愧,而且令人情不自禁,自当催人泪下。另一方面,要与生我育我的父母离别,心如刀割。离别乃人生的一大痛苦,不恸不哭,不入人情,岂有此理。
其二,是衡量女子有教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出嫁是否有哭,能否哭,几乎成为民间判别姿娘仔有没有教养的主要标准之一。谁家姿娘仔出嫁不哭,不善于哭,或哭声不好听,就会被认为才低德劣。哭声愈凄厉愈好,否则人皆笑之为忘本。至少也会指责其青春萌动,以出嫁为乐事。哭得越伤心,就越说明对父母长辈和亲友的尊敬和热爱。
其三,诉说包办婚姻的痛苦
在潮汕传统社会,民间大多是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婚姻毫无自主权,往往被包办。或嫁予毫无感情的人,或嫁予力食懒做的人,或嫁予虽然家庭富有但身体有残疾的人,或被换婚……甚至还要与心爱的人忍痛割爱。她们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痛苦之心,唯以泪洗面,以哭表达。
其四,对妇女地位低下表示愤慨
在潮汕传统社会,妇女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都比较低。“三从四德”、“三刚五常”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犹如一座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广大妇女身上,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农村,无文化知识或少文化知识的家庭妇女。嫁作他人妇,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必须老老实实听话,逆来顺受,服侍丈夫,打理家务。“潮汕女人小一辈”,这是众所周知的民间传统习俗,这正是潮汕妇女地位低下的一种表现。
对于出嫁的姿娘人来说,新的家庭是否和睦,丈夫是否亲爱,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等等,都是一个个未知数。有的人嫁后,往往受公婆刁难之苦,受丈夫的谩骂毒打,乃至受丈夫的抛弃……每当想到这些,出嫁女不禁心寒,不禁焦虑与悲伤,不禁泪下。“鸡安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真艰难。晚晚睡,早早起,到厨房,碗筷洗,出客厅,清桌椅……”这一民谣深刻反映潮汕妇女家庭地位低下的严酷事实。
其五,指责媒人花言巧语
哭是人类一种主要的发泄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哭将自己内心的苦楚发泄出来。在传统社会,由于婚姻毫无自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景下,有的媒人收取钱财,昧着良心,甚至釜底抽薪,偷梁换柱。面对这一不幸,痛苦的新娘往往以哭来指责花言巧语的媒人,谴责媒人的无良。民间故事“三人五目,过后勿呾长短脚话”就充分说明这一情况。这一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男子因瘸腿而一直娶不到老婆,而隔壁村有一独目女子,也因此而未嫁出。男方请由媒婆撮合,媒婆乃将独目女子介绍给男子。约定相亲时,瘸子由媒婆陪同到某处,拾级而登,两腿停在上下两石级上,果见一女子站在附近,手持鲜花,作闻香状。男女双方俱已掩饰短处,相视微颔,各向媒婆表示愿意联姻,媒婆就对他俩说:“你们已经见面了,都没有意见,不过这里我要向你们呾清楚,三面五目,日后勿呾长短脚话”。结婚时,双方发现各有残疾,乃怨责媒婆。媒婆就对他俩说,我当时都说过,“三面五目,日后勿呾长短脚话”。
其六,趋吉避邪,寻求神明上苍保佑的心理需要
在传统社会,人们因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而比较愚昧迷信,“生死在天,富贵有命”,对鬼神十分崇拜,非常信仰,往往把吉凶祸福寄托于神明,将生死富贵交给上苍。作为人生大事的婚嫁,人们期望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更是期望神明上苍的保佑。哭能获得父母与亲朋好友的同情进而博得众人的祝福,更能感动神明上苍的同情,从而博得神明上苍的保佑。同时,物极必反,居安思危,苦尽甘来……这些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浅易道理,为老百姓所认可,所遵从。今日大哭声音是为了明日大笑,今日痛苦是为了明日快乐。
总之,与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潮汕人也有丰富多彩的哭嫁习俗。对于老百姓来说,哭嫁也好,喜嫁也罢,都是情感的选择与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点缀、营造喜庆气氛。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潮汕民间哭嫁习俗也“一江春水向东流”,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历史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