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么求一件事,这件事我纠结很久了

佛教怎么求一件事,这件事我纠结很久了,第1张

佛本来是教我们如何了生死的,菩萨也是帮助佛来教化众生的。佛教的内涵,可以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来完整表述。也就是说,佛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觉悟才能脱离六道轮回,从而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佛菩萨只能教导你觉悟。

当然,佛菩萨为了能让众生生起对佛法的信心,也有许多方便法,比如阿弥陀佛曾经发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曾经发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等,都曾发过救度众生的大愿,所以,众生只要虔诚地信仰他们,向佛菩萨求一件不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那是一定能够如愿以偿的。

当然,佛是来救我们出离苦海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还把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满足作为追求的对象,那是与佛菩萨的本愿相背的,那不会灵验的。

这里有篇题为《一个被掩盖了数千年的惊天秘密 为什么我们烧香拜佛却不灵验》的文章,供你参考。http://userqzoneqqcom/275727017/infocenter

所谓六道,即: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罗道(魔)、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三恶道)。

一、“天人道”

“天人道”又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越后面的天人烦恼越轻,“福报”越大。欲界天依据所居天人福报,行善之人福报大小分为六重:一、四大王众天(夜叉天),二、忉利天,三、善时天(时分天、夜摩天),四、兜率天(知足天),五、乐化天(化自在天),六、他化自在天。越往上的天,其天人福报越大,同时对欲的贪着也越轻,后者为前者的因,前者为后者的果。

二、饿鬼道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鬼子。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

三、地狱道

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地狱道”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它可被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除孤独地狱外,其他地狱均为众生之集体共同业力所创造的。造作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

四、阿修罗道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五、人道

在佛学中,人道是六道轮回中其中一道。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而因善业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生于天乘道(即印度诸天)福报最大,修罗道次之,人间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六、畜牲道

相对而言,投生畜牲道的众生是三恶道中受苦最少的。畜牲道的众生,居住在陆地上的少,居于海里的为多。从最小的昆虫到鲸鱼及大象等,都属于畜牲道的众生。此外,还有例如龙族及大鹏金翅鸟等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也都属于畜牲类别。有些畜牲寿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寿命长达多劫。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因为大苦而无暇修持佛法。

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畜类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业力消尽而另一过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为人。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中杀生多少次了,这就会导致无数次于三恶道中轮回,万劫不复。

参考资料:

六道轮回—

畜牲道—

阿修罗道—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

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人庄重、严肃、严正。见《法苑珠林》卷十三“求婚”引《菩萨本行经》:“庄严自身,令极殊绝。”

美貌妇人

贵州修文县白水洞盛产水银,因此洞中常有千余名工人,洞外崖下也有居民数百户。洞前二里许,有清溪。这天,忽来一美貌妇人,在溪水中洗浴,雪肤丰乳,艳光照人,引得居民、工人蜂拥观看。刚走近溪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崖塌,房屋、山洞顿时陷没。溪中妇人也同时杳无踪迹。

众人方醒悟这是观音大士化身救难。

鱼篮观音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佛菩萨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方便。

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有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

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心经》的人:“三天后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

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普门品》,当然还不行,于是再给出《法华经》。

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法华经》,这个人姓马。就结婚了,洞房花烛,正在喜筵之中,新娘子突然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都很懊丧。

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件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世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

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

这就是流传的鱼篮观音、马郎妇的感应故事。

佛法引导人学习放下万缘,不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生来就是有情众生,只消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体会到的“因缘”,即是“空”的观念,是最能够助人摆脱痛苦的。

照道理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爱情还是以占有、控制为出发点,这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密切相关。因此,要求情人做到全心的奉献,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也因如此,爱情往往是痛并快乐着。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是言,每一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皆非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在藏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活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诚之心;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将钱物包在哈达里赠给演员,表示观众真诚的心意;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献哈达是一种文明与礼貌的表现,因此十分讲究。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 。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献哈达的方式也有许多区别: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活佛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这时的哈达,表示敬意和感谢;同辈平级献哈达,表示友好,应该献在对方手上,对方回赠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上;如果是喜庆典礼,主人往往将所献哈达回赠给献者,并绕在他的脖子上;他人为自己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双手接过,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

藏族地区,借债、请愿或请求帮助,也同样敬哈达,不应允则将哈达当面退回,有时请求者坚持呈上,往复多次,再不接受,说明请求者的愿望绝无实现的可能。不少地方,还有给建筑物、器皿、桥梁、牛皮筏等献哈达的习惯。新的建筑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举行某种仪式,并给其系上哈达,表示祝贺。举行春耕仪式时,牛角上系哈达,祝福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在结婚典礼上,新娘进门时,送亲者要给男方的大门、楼梯、房柱、厨房、羊毛垫、佛龛等敬献哈达,以示吉利和平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06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