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历史描写作文

雷州历史描写作文,第1张

1 关于雷州历史的故事40字左右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2 关于雷州市茂德公古城的作文

青石红砖红瓦典型的雷派建筑风格,恢宏的城墙内,城楼交错,城中央还有大戏楼,其建筑形态古色古韵又透出现代气息,具有雷州半岛别样的风情,这就是茂德公古城。

走进雷州茂德公古城,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古雷州。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踏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仿佛看到雷州古城的繁荣和喧闹;走近古城的大戏楼,仿佛听到飘逸回荡的雷音古韵……

三亿元打造茂德公古城

雷州,古称合州。先秦时期是楚越之地。在汉代至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堪称“天南重地”。雷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雷州文化在广东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雷州换鼓”为“天下四绝”之首,雷城内的雷祖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013年,广东茂德公集团在雷州黄金宝地白水沟畔,投资3亿多元倾力打造茂德公古城。古城占地62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客房155间,街道全长550米,把雷州文化融进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古老建筑之中。

茂德公古城,是整个茂德公古城景区的灵魂。唐朝在古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兴盛丰富又相对自由的朝代,茂德公古城的“仿唐”,便应是向这种丰富自由的一种致敬。古城除了“仿唐”,还融入雷州历代的各种元素,使茂德公古城成为中国最南半岛旅游原点,展现了雷州文化历史名城的特色,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度假领地和文化旅游新地标。

古城糅合古典风格和现代元素

在裙楼和大门入口的设计中,古城墙将古典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青石红砖红瓦典型的雷派建筑风格,古城是集鼓楼、戏楼为一体的建筑物,古楼的建筑造型和装饰以鼓为基调,体现了鼓文化的建筑风格并糅合现代元素而成。恢宏的城墙内,城楼交错,城中央还有大戏楼,其建筑形态古色古韵,再现古雷州的盛唐气势。

茂德公古城,浓缩了本土文化与民俗内涵,厚重地记录着茂德公人传播雷州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不但展现了雷州古城的原始风貌,而且实现了现代高尚社区与古老鼓城的完美链接,是现代对传统的一次敬礼,也是一次对古老雷文化的崭新呈现,同时它展现了雷州文化历史名城的特色。

茂德公古城,集旅游度假与购物娱乐于一城,业态分布齐全,设有**院,儿童游乐、购物广场、特色食街、中西餐、精品店、客栈、茶楼、咖啡屋、清吧酒廊、本土特产和民俗特色工艺坊等。别样风情的古街,月照楼阁,琴声悠扬,身在其中,如穿越时空,飞越红尘,带给人们购物休闲娱乐穿越时空的感受。

独特魅力的古城,大戏楼兼容并蓄,除了上演传统的雷剧外,还上演中国各种传统剧种的优秀剧目。经典戏剧天天开演,全国各地各方戏种登台交流,是传播雷州戏剧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3 对雷州文化热爱作文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4 写一篇介绍雷州一中的作文500字

雷城于2005年撤镇改为街道办。其为雷州市 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06年9月又将雷城街道办正式分为雷城、西湖、新城三个街道办。至此雷城街道办管辖雷州市东部的旧城区,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下辖八个社区。

雷湖

金秋时节,新中国60华诞款款走来。在这60轮的春秋中,雷城这座古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篇史诗,在沧海桑田的岁月中,雷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的城市规划,一个个景点的开发,一座座建筑的崛起,一条条道路的延伸,就像是一个流动画面,记录着雷城这座城市60年的变迁。

2雷城发展历史编辑

三换蓝图

翻开雷州的史志,不难发现雷城60年来规划建设沿革的轨迹。

5 参观雷州博物馆的作文四百字怎么写

参观雷州博物馆后的感想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雷州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到雷州的历史文化。在雷州博物馆内陈列着陶瓷器、金银器、玉器、石刻、古书画、钱币等项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动物化石约3000件。

经全国及本省著名专家鉴定,其中1级文物16件,2级101件,3级428件。这些文物中以当地古墓群、古遗址、古窑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

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各级 和广大群众十分重视文物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 让我印像最深刻是里面的陶瓷瓦罐。

在唐宋时期,雷州的手工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陶瓷、纺织、铁工、木雕等项目成为重要的行业。

尤其是雷州陶瓷生产,曾发展成为古雷州半岛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手工业部门。它兴起于唐宋时期,是古代广东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造型美观,技艺精湛,色调鲜明,是当时远销国内外的精品。明代,由于实行海禁,导致雷州航运业的衰落,陶瓷外销被迫停止。

由此,雷州的陶瓷业也陷入了一蹑不振的境地。直到现在雷州的陶瓷还是有一定的名气的。

从博物馆内的一些壁画和资料中我们都还可以隐约看到雷州当年灌溉农业的发达程度,因为从宋代开始,雷州半岛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广东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筑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南宋时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规模开发、修建,使之纵横交错,灌田方便。

绍兴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凿扩大特侣塘的面积,增大容水量,并且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开挖出3条引水渠道,起名为东渠、南渠、西渠。东渠即从特侣塘向南流动,汇入湖水,灌溉城东片;南渠既从西湖引水东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从西湖导水西出,灌溉城西片。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好。据史料记载,乾道的数年中,又有两度大规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关设施:一是在已堵塞的东渠东面,另外开通一条渠道,以引塘水南流,并修筑8条支渠,支渠的两头还各建有水闸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条渠道,继续引导湖水和东渠合流。

三是在特侣塘加建8座水闸、24条渠道,以扩大灌溉面积。四是修筑拱海大堤。

经过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后,一马平川的雷州城郊东西洋,“沧海变桑田”,成为“万顷连云”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流传“洋田丰,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饥”。

的确,这里素称“雷州粮仓”,当之无愧!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隋朝之前,由于地处天涯海角,瘴雨蛮烟,所以,这里的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

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 1/2 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为雷州的文化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著。成淳七年(1271年),雷人在旅忠词旁边兴建了一所“莱泉书院”,既以纪念寇公,又以培育雷州立子。

从史料统计得知,到了明代,雷州城区已拥有9所社学和雷阳、平湖、崇文、怀坡、文会等5所书院。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

这些社学、书院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发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雷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如留下“九耳呈祥”动人故事的唐代俊杰陈文玉先后任东合州、雷州刺史,功勋卓著,曾被太宗降诏褒奖:“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后人尊为雷祖,立祠纪念,又如历官福建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陈瑸,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湾仍流传脍炙人口的“陈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大家者陈昌齐(字观楼),他书示村民的“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哲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明、清之秀,仅雷州府辖下的海康县就孕育出22名进士。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而教育为年轻人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代雷州的发展大计还是落实在教育上。 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革命斗争史室,展出本地区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文物。

有大革命时期的农会会旗、农协会会员证章、农民讲习所学员证章、农协会传单,武器、文件。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印刷品、土地雷等,还有日寇在雷州的暴行图。

解放。

6 写雷剧的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位于雷州半岛北部的一个革命老区村庄。雷剧,是我们家乡传统的剧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元宵节都要在村中上演。

雷剧不仅为中老年人所厚爱,而且受到青少年人青睐。而我也喜欢看那古香古色的雷剧,每逢演戏,我总是跟着家人去饱享眼福。

八月十五那天,天刚亮,我就早早吃完饭,拿着一张长凳子,到戏场上占一个好位置。晚上,我向爸爸要了一些零用钱,就兴高采烈地来到戏场。戏场很热闹,环视四周,有很多小食摊,有虾饼摊、汤圆摊、白切狗摊等,犹如一个小集市。我向戏台上看去,戏还没开场,音箱里正播放着轻松的歌曲。戏台很宽,台前降下帷幕,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很壮观。

忽然,台上的灯全亮了,帷幕拉开,锣鼓响起来,演出即将开始,随即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今晚演出的是《哪吒闹海》,只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哪吒在台上欢蹦乱跳着……。

台下的观众被陶醉了,我仿佛也置身于神话当中。这时,爷爷凑过来说:“好看吗?”我连忙说:“好看,好看”。“爷爷,你小时候也有这么好看的雷剧吗?”我接着问。爷爷笑了笑说:“哪里,我们这一辈可比不上你们。在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低下,雷剧也受到扼杀,国民党 曾命令禁止雷剧活动。解放后,雷剧才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雷剧也进行了改革,比以前精彩多了,听说有一个叫林奋的演员还上北京表演获得了“梅花奖”呢!”

听了爷爷的话,我心想,雷剧确实是雷州人民情有独钟的剧种,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它。

据说,雷剧源自雷州歌,已有300多年,由于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雷剧更是如鱼得水,迅猛发展。文化部专员到雷州半岛考察,目睹雷剧的盛况,由衷地赞叹:“风景这边独好”。

家乡的雷剧,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是家乡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颗明珠,愿这颗明珠在雷州半岛这红色的土地上永放光芒。

7 传统文化雷州戏剧作文1000字以上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春天放鞭炮、贴春联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赏月,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现我来说说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牛郎少年,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

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8 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题的800字作文~~~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全市人口150万,雷州城为雷州市人民 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雷州富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中国10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的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粤之后“楚子熊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和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经县级以上人民 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氏宗祠、唐氏墓群等四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 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方式,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同时在雷州城修建了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和雷祖祠旅游区。

雷州景色美不胜收,既有“西湖翠堤”、“燕塔题名”、“一龙烟绕”、“万顷连云”等旧雷阳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宝林禅寺等新景点。登临三元古塔,极目东眺,万顷良田,莽莽苍苍。南海波涛,水天一色,令人目不暇接,游人到此,莫不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元宵佳节,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与“傩舞”表演,气势恢宏。阳春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流行的“散花舞”引人入胜 。源远流长的雷歌、姑娘歌和人民津津乐道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雷剧,更是经久不衰。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肥沃的大地慷慨地为勤劳的人民捧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的鱼虾,晶莹的白糖, 的南珠,壮硕的牛羊,争奇斗艳的花卉,四季飘香的水果……

啊!雷州,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我爱你!

旧时雷州姑娘出嫁,婚事皆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故有“婚姻父安母种”的谚语流行。一般六、七岁时便对了亲家(订婚),也有在二、三岁对亲家的“鸡对仔”,甚至还有指腹为婚者。对亲家过程,男方先由媒人送个礼盒到女家,盒子内装有槟榔、果品、红糖等。富裕人家用银盒、锡盒或精制漆盒,穷苦百姓则用彩布包裹礼品。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则由家中长辈开盒取出一个槟榔,俗称“吃了人家槟榔”。下一步,就是男女双方交换“庚帖”(即用红纸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辰),请算命先生”合命”,如两人“五行相生,命根相合”,则由男家送头过礼。礼品有银元、猪腿、糕点、对鸡(雌雄鸡)等物,名门贵族还有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 此后,待女方到了及笄之年(十六、七岁,一般不超过十八岁),男家便用红帖书写娶亲日期,俗称“日子书”,再备二过礼一并送到女家。女家接到“日子书”后,在距离婚期十多天或一个月,新娘就要深居简出,在闺房中待嫁,白天听从婶嫂教练婚礼仪式,晚上与相好姐妹“哭嫁”。哭嫁内容大意一是骂媒人为己撮合姻缘,致令今日离乡背井;二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婶嫂教导之情;三是嘱咐哥嫂弟妹立志做人,孝敬父母……。到了婚期之日,男家派来红花大轿,媒人也随轿带来封条和过门礼,亦称“大礼”。这一天,新娘在家不得吃米,(意思是不准带走娘家米粮),只吃些面糖水,早起梳妆打扮,用线绞面整容,梳辫扎髻。发髻之上,千金**簪花戴玉、满头球光宝气,贫民村姑则插头耙仔(银钗)和扁柏之类,表示已是有夫之妇了。

新娘出门,双脚不得到地,由姐妹们搀扶,一路铺上草席,直到轿门(意思是不准带走娘家泥土),新娘上轿之后,轿夫关好轿门,由女方长辈贴上封条。此时,轿里新娘又有“踢轿门”风俗,一般踢三次,一边踢一边哭嫁,哭嫁内容与待嫁之夜相差不远。然后,轿夫抬起花轿进退三次,再由两个十二三岁儿童扶轿相送。送嫁队伍还有陪娘、抬箱、抬箦、担罗伞的人佚以及吹打手等,锣鼓唢呐声响彻云天,一路热闹。儿童送到村口,便与新娘交换纸扇回家。于是,送嫁队伍伴随新娘直抵夫家。途中,若是遇上过问,轿夫要提醒新娘投下钱银,作为河钱。5 w( S9 p9 Y+ k& ~8 @' `1 w- k j

花轿临门,新郎先向轿门行一个礼,然后亲手揭开封条,由婶嫂二人搀扶新娘下轿,姗姗步到门前。此时,新郎站于大门一侧高凳上,用摺好纸扇敲打新娘头顶三下,俗称“打扇头”。打扇头的意义各地传说不一,有的说是图吉利:“一打多儿孙,二打孝高堂,三打兴六畜”。有的说是女人要讲三从四德,新娘初入门,先要给她一个“出嫁从夫”的下马威,以免今后回过头来欺负丈夫。

打完扇头,新娘入到新房,由村里请来一位生儿育女较多、家中稍为富裕的所谓“命水好”的妇女梳头,边梳边唱:“一梳由头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打扮完毕,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到张灯结彩、风烛高照的厅堂,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和夫妻对拜。接着,按家中辈份大小依次奉上甜茶。亲人受茶后,顺手赠送“利市”钱。拜堂完毕,新娘回房静坐面向“斗火”(即新房设一大斗,斗内置五谷、首饰、钱银等物,中间点燃花生油灯一盏)。不久,亲朋陆续入房看新娘、看嫁妆。新娘向各亲朋请教名份,施礼奉上甜茶。

洞房花烛之夜,一些地方,尤其是海康一带还有“做二房”习俗。举行仪式是在大门或庭院中摆设两至四张八仙台,台上有阉鸡、扣肉以及用粉捏成的鸟、雀等糕点,并有碗、筷、碟、汤匙等餐具,周围点燃大花烛。在吹打手演奏的喜乐中,陪娘引导新娘出场。新娘盛装打扮,手执纸扇掩面,先由陪娘作示范,新娘随之仿效,以台角区分大、小位置行礼,并轻轻举起碗、碟、筷等物,且带有舞蹈动作,如此绕台三周。若是富贵人家,陪娘还要以鸡的五脏六腑各部件为题,用筷子夹起一件唱一首歌,祝贺新婚夫妇多生贵子白头到老。这样的仪式,往往闹到夜深,才鸣炮送新娘回房。;

雷州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

雷州文化既是广东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江主要文化之一。

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话方言为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其分布范围包括今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岛、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区。 湛江民间歌曲主要有雷州歌、东海嫁、吴川山歌、吴川民间歌谣:出嫁姑娘梳头歌、吴川水歌、咸水歌、廉江歌、白话歌和吟诗歌。

湛江民间器乐有雷州音乐、安铺八音、硇洲八音、瓦窑陶鼓、华琴和雷胡。雷州音乐是指雷州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民间音乐之一,也是我国40多个乐种之一。

湛江宗教音乐分为雷州佛教音乐和雷州道教音乐。

湛江民间曲艺有流传广泛的粤曲、南音、龙舟、木鱼及相声、快板、三句半、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等广东曲种,而本地的民间曲种主要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鱼、吴川的木鱼及白戏、黎戏、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优美悠扬,曲调琅琅上口,易学易唱。据不完全统计,湛江各县区乡镇以粤曲演唱为主的私伙局和业余曲艺社团200多个,另姑娘歌、歌、木鱼的曲艺团队也近几十个。

湛江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现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湛江民间木偶戏分为粤西白戏(原称安铺白戏,又叫白戏仔)、吴川木偶戏和黎戏。湛江地方戏曲只有雷剧和粤剧。

湛江民间曲种分为粤曲、歌谣、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姑娘歌、吴川木鱼、木鱼。

湛江的宗教舞蹈分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莲舞。

湛江的动物舞蹈分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鹰雄、狮舞和龙舞等。

湛江民俗舞蹈分为打盘茶(徐闻婚俗)和认同年。

湛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 湛江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

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马、石龟、石鼓、石狗、石狮、石碑、石浮雕、蟠龙石柱、石础、石牌坊、石匾、石螺、石猫、石猪、石羊等。

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现已形成群众泥塑活动。2000年文化部命名吴川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泥塑)。

彩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称扎作、彩糊、扎纸、贴纸等,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彩钆灵棚、灵屋、各类戏曲人物、灯笼、飞禽、走兽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鹰雄扎、醒狮扎、走马(宫)灯彩扎、太平先锋宫灯、梅菉花桥和雷州头禄花灯。

湛江的民间武术,分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对练形式出现。主要拳种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

湛江的民间绝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场、爬刀梯、喷玻璃、汽车过腹、翻秋千和穿刀洞过火圈。 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鹰雄等极具特色。

吴川元宵: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镇)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湛江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话外,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湛江方言的来源和分布,与本地人口的来源有关。古时,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操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汉人从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由于人多势众,闽语成了雷州半岛最通用的语言。几乎在闽语传入雷州半岛的同时,早已形成于西江一带的粤语亦开始传入本市,较早传入的有梅菉、吴川、廉江等地。而较迟传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语,在明清时期(以明朝为主,特别是陈璘平定瑶乱时期 ),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后从潮州府分出嘉应州)的客家人(当时并未有客家一说)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闽、粤、客三大方言传入本市后,由于迁民们缺少与原地区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各方言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闽方言发展成雷州话(或称作黎话、雷话),粤方言发展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等,客家方言发展成啀话(或写作涯话、哎话)。

湛江市辖5区5县(市),赤坎、霞山两老城区操粤语,周围农村操雷州话;坡头区操粤语为主,极少数操雷州话;麻章区大多数操雷州话,少数操粤语;吴川市绝大部分操吴川话,少数操雷州话;徐闻、海康两县绝大部分操雷州话,客家语及粤语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话,小部分操粤语;廉江操粤语、客家语,极少数操雷州话。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说雷州话人数最多,粤语次之,说涯话的又次之。粤语方言是本市之主导方言。此外,一些方言交界处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还成为双语区和多语区,居民可以同时操几种方言。

该市之粤语较为复杂,各县(市、区)以至各县(市、区)不同区域都有较大差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湛江白话,二是吴川话。湛江白话又可分为市区白话、梅菉白话、廉江白话、遂溪白话、龙头塘白话等。市区白话其声母、韵母与广州话基本相同,因而专家将其列入广州话,其与广州话之不同是声调和腔调差异较大,开口可辨。梅菉、廉江、遂溪等地白话与广州话声、韵母大部分相同,其较明显的特点是带有高州、化州话的边擦音声母,且边擦音声母的字较多,因而有人将其列入“高(州)阳(江)话”。吴川话是粤语方言,其声、韵、调均与广州话有一定差异,吴州话习惯以吴州吴阳音为准。

雷州话各地亦有差异,大体以各县(市、区)为片,分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区音等,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调、腔调方面。如徐闻话略带海南话腔调,只有吸气塞音声母。廉江的雷州话较之海康话“生硬”,音长不够。各地雷州话亦存在一些常用词不同音的现象,但各地之间均可通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故习惯上人们以雷城话为代表。

涯话(啀话)与粤东北一带客家语的语言相差不大,主要差异是常用语方面带本地特色,音调亦略有差异。湛江的涯话与同为粤西的阳江、茂名一带的涯话亦较相近 。2012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把湛江的涯话归入客家语粤西片 。湛江的涯话以廉江石角话为代表。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最好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移民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雷州市户籍人口170万(2010年),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辖街道办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3]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 天南重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6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