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作者是谁?

梁祝的作者是谁?,第1张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参考资料:

-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傲慢与偏见》简介

作者简·奥斯丁是英国女作家。

居住在哈特福特小村庄的贝聂特家,五姊妹中的老大、老二都已到了适婚的年龄。长女洁茵,个性温顺,心地善良。次女伊丽莎白是个不拘礼仪,才华横溢的女孩。洁茵恋慕好青年彬格礼,但她却矜持的深藏这份爱情。彬格礼的好友达西因不善于外交辞令,而被伊丽莎白误以为他是个自视甚高的骄傲男人。达西渐渐的爱上开朗的伊丽莎白,但又无法忍受贝聂特夫人及她三个妹妹的愚笨,而怕和她们深入的交往。于是,和私心恋慕洁茵的彬格礼一起离开哈特福特。

达西后来克服了身份的差异和对伊丽莎白家人的厌恶,而向伊丽莎白求婚,但伊丽莎白已心存对方是个骄傲者的“偏 见”,拒绝他的求婚,而和肯林斯交往。肯林斯是个轻浮、里表不一的男人,伊丽莎白最后终能领悟第一印象是不可靠的。后来由多方面知道达西实际上是一位很宽宏、体贴的人,于是她放弃了“偏见”,最后达西和伊丽莎白因彼此了解爱的尊严而结合。达西也知道洁茵对彬格礼的一片真情,遂帮助他们结婚。

在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巴特勒船长相识。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看到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不久,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斯佳丽,不久斯佳丽嫁给了瑞特。虽然瑞特身上有同她类似的气质特征吸引着她,但同时她仍迷恋着曾爱过的阿希礼。瑞特带着伤心离开了斯佳丽,而斯佳丽此时却意识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爱的人。

《情定爱琴海》剧情简介

关晓彤是个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次去希腊旅行让她结识两个男人,一个是网络上找来素不相识的浪子旅伴黎耀翔,一个是商业巨子陆恩祈,三人发展出纠结三年苦涩与甜蜜交融的恋曲。

耀翔与晓彤两人打一开始就诸事不顺,让晓彤对希腊的美梦,全在踏上这片土地后一一粉碎。唯一带给晓彤甜美滋味的是,在迷途中遇见一见钟情的人--陆恩祈……

恩祈是与母亲(美龄)前来雅典参加古董拍卖会,原本以为这只是单纯的生意,母亲却邀了连怡倩同行,明逼暗迫恩祈接受这桩婚姻。怡倩是陆家在商场上有钱有势的世交连镇鑫之女,是美龄一心一意欲娶进门的媳妇。恩祈抗拒此事,却不敢违抗母命,只能在心中低吟期待哪一天呼吸到心灵的自由气息。

晓彤与耀翔一路在旅程中诸事不顺吵吵闹闹,导致晓彤气得拿着行李打算结束旅行返国去。却在途中,遇见夹杂复杂情绪困顿无助的恩祈,两人互相怜惜,竟燃起冲动念头,前往晓彤梦寐以求的『圣托里尼岛』去。

怡倩当然体会到自己并非恩祈心中欲求的对象,只能期待哪一天能走进恩祈幽闭的爱情世界。在落寞漫步街头的同时,怡倩遇到了沿街找失物的耀翔。失物是恩祈送给晓彤的手链,怡倩根本不知道晓彤正是恩祈邂逅的女孩,好心的帮耀翔找手链。正当两人如火如荼的帮晓彤找东西时,怎么也想不到晓彤与恩祈正徜徉在爱琴海中共谱一段恋情。殊不知这一日不但是两人永生难忘的回忆,也是一场苦恋的开端。

恩祈与晓彤双双回到各自住所。并约定离去之际再见一面。岂料,当恩祈回到了家中,美龄竟告知他即刻要返国。隔日,晓彤依时赴约,却不见恩祈,得知他已走后,晓彤伤心恩祈竟是这么不负责任的人。她怎么也没想到,恩祈找过她,只是她俩无缘错过了。一场浪漫的回忆,也只能自此藏在心中了。

旅行结束了。所有的生活步调回归到了原点。陆良平新公司开幕酒会在即,良平邀请美龄与儿子前来上海分享他的成就。陆良平与美龄及恩祈一家和乐温馨的亲子图,成了慧玟心中难以言语的痛楚。正当酒会举行到一半,见晓彤匆匆赶来,告知慧玟张母挂急诊了。晓彤怎么样也没想到,她竟在此时与她朝思暮想的恩祈擦身而过。两人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前往医院,而那个司机,却正是耀翔…

耀翔是借朋友的车,正要替父亲那破产的公司搬家,未料到自己竟能再与晓彤相逢,却因不黯路出了车祸,三人均挂彩。也印证晓彤所言,碰到耀翔就不会有好事发生。这场车祸,让晓彤的手受伤了。当众人要找那罪魁祸首的司机理论时,却已不见耀翔踪影。

耀翔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他负不起!愧疚之余也不得先行绕跑,至于欠晓彤的,他会永记在心。只是殊不知,这份愧疚转化成一份情债,一欠就是一生。

本以为参加完酒会就要回加拿大的美龄,却改变主意欲定居上海。美龄的决定让慧玟彻底对良平的爱恋划下句点。并答应董大伟的求婚。然而晓彤很清楚慧玟心有所属,但决不是董大伟。然而任她怎么想,也猜不到竟会是有妇之夫的陆良平。

在慧玟的安排下,恩祈进入了上海知名音乐学院。也冀望在同所学校的晓彤能尽地主之谊顺道照顾恩祈。岂料他俩还未见面就结下了梁子,这两个人经常有缘无份的在校园内擦身而过,还同时被选为校内音乐新秀的入围。

晓彤自从出车祸后,经常感到手指不听使唤的疼痛,旧伤未好,眼见甄选比赛在即,这对晓彤而言宛如是雪上加霜。直到一天,晓彤在街上再度巧遇耀翔,这才明白耀翔的处境,原谅了他,还自愿当他上海的好朋友。这两个人似有若无的爱情,就在此时漫无忌肆的漫延开来,只是晓彤不知道,男女之间并不是像她单纯所想可以有纯友谊的。

慧玟在订婚典礼之日后悔了。只因良平在此时,按捺不住潜藏多日、痛苦焦灼的心,与慧玟互诉钟情。一番双方真诚的表白,让慧玟舍弃了婚姻,让恩祈无意中目睹父亲的『精神外遇』,也让前来找慧玟的晓彤,与恩祈再度相逢。当恩祈说出慧玟与良平的不伦之恋时,晓彤更是瞠目结舌!

这段戏曲终是要搬上台面的。当良平愧疚的向美龄坦诚愿意放弃一切,只为与慧玟结为连理时,美龄崩溃了。美龄无法接受丈夫的背叛,一场家庭风暴,更让恩祈左右为难。

晓彤恳求慧玟放手终究无法如愿,尤其在慧玟义无反顾,被张家二老逐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她便明白她与恩祈这辈子恐怕是注定有缘无份了。

恩祈带着感伤的心离去了。一段纯纯的恋曲才刚萌芽就此先划下一个句点。恩祈在返台的飞机上,遇到了强劲的乱流。同行一位旅客竟不小心扑倒在恩祈怀中。恩祈忽然发现,她有着和晓彤相似的神韵,尤其那熟悉的发香,更是再触痛了恩祈的心…

三年后,晓彤凭借着努力,成为上海的一个新晋钢琴家。一日,张父的友人告知良平与慧玟开了一家面店,另起炉灶。慧玟对于自己要为这段感情付出昂贵的代价显得甘之如饴。然而她很清楚良平并不快乐。这三年哭诉无门的日子,全在见到晓彤后,在一阵泪水的洗礼下,将三年来的愧责痛苦一并洗净并且释怀。

而良平也终于奈不住自己的理想,告知慧玟有个机会能让他回到上海去重创事业,慧玟顺从了良平的请求,回到上海东山再起。未料此时,美龄也带着恩祈回来了。美龄在这三年中,蜕变为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而三年不见的恩祈,也已完成学业,并担任母亲新开立的公司经理。他的蜕变令晓彤惊骇、耀翔自卑,恩祈过去的承诺还在晓彤的耳中挥之不去,他却绝口不提,晓彤不禁质疑难道恩祈忘了吗?

美龄前来探视良平,本以为是场挑衅,未料美龄却表示能有今天的她,全都要感谢良平。美龄在良平的事业上帮了忙,让良平得已渐入佳境。这对离异夫妻反能成为好友,是众人始料未及的。

晓彤原以为在完美的收场下,自己与恩祈也能有个结局。岂料,当晓彤见到了美龄的合伙人---怡倩之父时,晓彤这才明白怡倩早已成了恩祈的女朋友。

晓彤不怪恩祈变心,只怪自己傻。都什么年代了,也只有她能将承诺当成一生一世活下去的指针。晓彤的伤心、难过,耀翔全看在眼里。怡倩为爱处处打压晓彤,更让晓彤心力交瘁倍感压力。然而,一日,恩祈终是明白了晓彤所受的委屈,向晓彤表明他并没忘记他所说过的话,只是他做不到!面对亲情与爱情,他也痛苦了三年啊!

美龄在爱子心态下终愿让步成全。怡倩得知后,不安的恐惧化为更激烈的争执,迫使众人为帮晓彤与恩祈这一对无缘的恋人,想尽办法离开了上海。

相爱了数年的两个无缘人终成眷属。然而,也只有在离去之际,晓彤见到了耀翔眼中泛着泪光,这是耀翔首次对自己宣判是个输家。耀翔的眼泪代表举双手投降,承认多年的等待与守候是一场梦。

然而晓彤却在这一瞬间才发觉,原来幸福曾经离她这么近,她却总是让它擦身而过。晓彤这才了解她心中爱的人是谁,告知恩祈她不能抛下耀翔这份难能可贵的挚爱。

一场私奔恍如一场闹剧,恩祈回到了濒临崩溃的怡倩身边,并在众人与晓彤的祝福下,与怡倩结婚。多年的等待成为劳燕分飞的结局,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母爱 人人都有母爱。那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纯洁的。母爱像春风,吹着你的心,那母爱是多么温暖的。在前两个星期时,我打篮球时不小心把脚扭上了,妈妈带我去看完医生后,准备送我回家。当妈妈背我上六楼时,还走不到三楼,我看见她的脚已经累得颤抖了起来,但她显得那么轻松,她怕我发现什么,她咬了咬牙齿,继续向上爬,我见她的眉头皱了起来,背上的衣服被汗打湿了,颤抖得更厉害了,妈妈不得不把我放下,“妈妈,不用背我上去了,我自己慢慢走上去行了。”妈妈强笑看说:“佳佳,你脚伤了,医生说尽量不要动,妈妈真没用,不过不要紧,让我歇一会就好。”顿时,我的眼圈湿润了,泪水禁不住哗哗往下跳,此时,我觉得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给了我无私的爱,我也替我自己骄傲和自豪。正如《游子吟》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给我做每一件事都蕴涵着深深的爱。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妈妈,不让妈妈生气,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好学习,争取获得好成绩。父 爱 那天,妈妈出差回家,说给我带回了一袋好东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原来是几只香喷喷的手抓羊蹄,我还从来没有吃过呢。看着这香喷喷的手抓羊蹄,我馋涎欲滴,妈妈说:“儿子,别着急,等爸爸晚上回来再吃。”我只好作罢,盼望今天能早点吃晚饭。 终于等到吃晚饭了,我一上餐桌就拿起一只羊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真香!我抬头看见爸爸没有吃羊蹄,就奇怪地问:“爸爸,这羊蹄可好吃了,你干嘛不吃啊?”爸爸说:“好吃你就多吃点吧,我不喜欢吃羊蹄。”我信以为真,就把另外两只羊蹄也吃了。吃完后,我意犹未尽地舔着手指头说:“爸爸,这么好吃的东西你都不喜欢吃,太可惜了。”爸爸只是笑笑没作声。 第二天中午放学回来,我刚进家门就听见爸爸和妈妈在厨房里说话,只听见妈妈问:“你真的不喜欢吃羊蹄吗?”爸爸答道:“哪里,你买得太少了,儿子又从来没吃过,就让他多吃点吧,以后有机会我再吃也没关系啊。”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对我的爱那么深啊!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报答爸爸妈妈的爱。  已赞同245|评论(179)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36条 2011-11-26 10:30雨中漫步xu| 十八级 父母的爱

那是一个天色昏暗的傍晚,窗外狂风大作,我打扫完教室里的卫生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咔嚓--”,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紧接着大雨倾盆而至.我心中暗叫不好,把衣服往头上一披就向外冲,刚到校门,两个熟悉的身影闪入眼帘--是爸爸,还有妈妈,可他们两个人手里都只有一把伞.妈妈笑了笑对我说:“我和你爸都是直接从办公室里过来的,没多带伞,我俩合打一把吧。”“不行,雨太大,两个合打一把两个人都要被打湿,我这把伞给诗豪。”爸爸忙说着把伞伸过来。“我和爸爸打一把。”说着我跳到爸爸的伞下,爸爸一手举着伞,一手尽力搂住我的肩,三人两伞隐没在水雾之中,那一刻我感到好幸福好幸福。

朦胧间,我的脑中突然闪现出一幅又一幅画面:我想起由于上学太匆忙而忘了带走作业本,老爸发现后,跑步给我送到教室里;我想起了由于打篮球而忘了回家的时间,妈妈急急忙忙四处寻找我时的身影;我想起了给出差在外的爸爸打电话时,话筒里他急切的声音:“保险丝在阳台上工具箱里,上保险丝时一定不要忘了先拉下闸刀”;我想起了每遇到考试,出家门前妈妈的一句叮咛:“不要慌,相信自己。”太多太多的往事一瞬间涌出,让我不觉潸然泪下。

父母的爱就像百合的清香凝成的感动,慢慢地汇拢,不再飘散。我想可能世上没有人会说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他们能说自己能完全地回报父母的爱吗?也许远远不能。在父母的眼中,爱就是和你一起走,走再远的路也不会疲倦,所以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拿着我的作文草稿时热切的话语:“改一下,再改一下就可以誊了。”我也不会忘记妈妈一大清早起来为我做早点的身影——一生过于漫长,此刻就是幸福。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圣经》中的先知以利亚用手遮住脸,不敢正视上帝的面容。我想,父母是能够享受到这个权利的,他们拥有“上帝”播洒到人间的圣物。[提问者认可]|已赞同89|评论(81) 2011-04-23 10:13b0505| 三级 因为有爱

世界,因为爱,而多了感动,世界,因为感动,而多了感恩,谁能说谁没有被爱过,没有被感动过,那感恩,这束美丽的火花,也会在你的心中悄然燃起…… ——题记

第一章 母爱,让我学会感恩

十二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一个人,能有多少个十二年,母亲为我匆忙了十二年,劳累了十二年,换来的,就仅是女儿长大了。吃饭的时候,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银丝,眼角的皱纹,像一条条河流,愈来愈多了。饭后,我独自一人走在销路上,夜,静静地,我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星星上,都刻着一个个熟悉的字眼——妈妈……

女儿长大了,是该为妈妈做些什么了。过后,我学会了一些家务,拖地板、擦桌子、洗碗、洗衣服……我学回的家务越来越多,母亲的压力也越来越少,妈妈时常感慨道:“女儿长大啦!”我也高兴,为了妈妈,学回感恩!

在学校,想妈妈时,我就抬起头,天上的月亮对我微笑,仿佛在说:“女儿,想妈妈啦!”我的嘴角,也会稍稍抬起……

第二章 师恩,让我理解感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是这春蚕,就像蜡烛,给予了我们,牺牲可自己。“静静的深夜,群星在……”这首歌,歌颂了老师的伟大。有谁知道,老师深夜里提灯批改作业;有谁知道,老师曾多少次为不听话学生,悄悄流下眼泪;有谁知道,老师的青春,是什么时候结束的;有谁知道……

在老师的导引下,我们理解了感恩。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啊,你对我的恩情,我没齿难忘,你对我付出的汗水,我便要用我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您……

拥有爱,而感恩爱…… 给我加分吧,100哦赞同86|评论(68) 2011-04-23 14:11527150207| 四级 写写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点滴小事~~赞同43|评论(31) 2011-04-23 18:27亲尕福蛋| 二级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穷的,无私的。可我们给父母的爱却很少很少,那我们又要怎样报答父母恩呢?

每当我发高烧时,爸爸妈妈都会整夜整夜的陪着我,一夜都没睡好,给我吃退烧药,又给我擦汗,还给我擦拭酒精。爸爸妈妈轮流陪着我,就像两个人轮流值班,照顾着我。天还没亮,就带着我去医院挂号了。打针时,爸爸买汤粉给我吃,妈妈在一旁紧紧地陪着我,看着点滴瓶,生怕有什么闪失。看他们心里多么的焦急。

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买蛋糕给我吃,还给我唱生日歌,最后是祝贺我,点了蜡烛后还让我许愿。吃着美味的蛋糕,感到自已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每次我没做作业时,妈妈就会催我:“雅雅,你要自觉,不要妈妈说,去做作业吧。”“嗯”我极不情愿的关掉电视机去做作业。

我要好好学习,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少让父母操心,多为父母着想。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报答父母的一片恩情。赞同55|评论(54) 2011-04-26 18:20SB54741| 二级 父母之爱

有一种情感,它不像友谊那样脆弱。也不似爱情那样热烈而短暂,其实,这种情感就是父母之爱,它是那样至纯至真,是那样永久,充满着人的一生……

小时侯,每当自己摔倒了,父母从来不去扶我们,而总是我们大哭着爬起来;每当上公共汽车时,父母总是谢绝为我们让座的人,并说我们已经到可以站的年龄,让我们无奈的站着。当时,我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爱,只知道父母给我们买吃的、玩的,和我们一起玩,就是爱,其实“让自己爬起来”、“谢绝让座”等等也是爱。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们开始埋怨父母。

上小学了,调皮的我们少不了挨打挨骂,不是因为自己和别人打架,就是因为自己作业没完成、经常做错。可是天下父母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谁不望子女成龙成凤心切呢?但是,那时的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只知道父母为我们解答难题、晚上帮我们检查作业是好的,但是他们每天的“唠唠叨叨”也是好的呀!是他们提醒我们冷就穿衣服、热就脱衣服,过马路要小心等等。于是,我们只夸爸妈什么题都会做,很聪明,而其他的就贬低的一无是处了。长大了,上小学了,爸妈让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我们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拖地,有时因他们工作忙让我们自己炒菜煮饭,当然,检查作业、解决难题也以他们不会做为由推脱了。我们便会说“爸妈好无情”、“连这些题都不会做”等等之类的话,只有当我们离家在外求学时,才会知道父母的一封封信件、一张张明信片已连成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是在天空中不知安危的我们,一头是在地上焦急等待的父母,他们不让也不敢让丝线断掉,便时常与我们保持联系,而每当我们收到那些信件时,可能会嘲笑父母那么放不下我们,也可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反省自己以前做的事是那么无耻呀!终于,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理解了他们。

将来,我们终究是要成为父母,去感受做父母的难处,去以父母之爱感动自己的孩子们。

父母之爱是永无止尽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赞同42|评论(30) 2011-11-25 19:34wosttbb| 九级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年,肯定会有很多很多的人要感谢,其中,必然有我们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形容的,有时我们也许体会不到,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爱!

父母给了我们生活。学习上很大的帮助: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当我读书累了的时候,他们给我制造清新的环境,让我可以好好的静心休息;当天气转凉的时候,他们拿衣服给我穿。是他们让我有的吃、有的穿,让我好好的读书,让我好好生活。

父母不但给了我生活、学习上的的帮助,还给了我极深的教育,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不诚实的时候,当我与别人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教我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教我不要斤斤计较,大方一点。

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幕景象:一个小孩和一个母亲去动物园玩,孩子在喂熊的时候手被熊咬住了,这时,他的母亲把两只手都伸进了熊的嘴里,一只手让熊咬,一只手护住孩子的手向外拉!在大家的帮助下熊松开了口,母子都送进了医院。

母爱是甜蜜的,父爱是深沉的,我的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我想感谢他们都不知怎么感谢,因为他们对我太好了!

谁都发现,爱,总是在不经意之间传达的~~~~~~赞同32|评论(25) 2011-11-25 19:36shijingdelove| 二级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那里有生我养我的故土,有养育我的爹娘。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我的父母用激动的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的到来。但从那刻起,父母却增加了一份沉重的担子——养育我们。尽管在这漫长而又艰辛的生活中很苦很累,但父母任劳任怨把我抚养大。

为了给我营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父母是那么的努力,那么的辛苦。父母为我的成长付出如此之多,而我们又拿什么作为回报?以前我们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我们深深的知道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的辛酸疾苦,应该照顾,孝顺父母。这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而是作为子女必备的心德。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乌鸟私情,愿且终养”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父母的艰辛。俗话说:“滴水之恩,将以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的恩情不是滴水,而是大海里波涛澎湃的巨浪。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同学们,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认真反省一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但我们受委屈时,当我没犯错时。是谁第一个倾注一切帮助我们!是谁第一个耐心开导我们!又是谁第一个毫不犹豫原谅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啊!

而如今我们在父母的千万倍努力中,顺利的走进人生的象牙宝塔,我们在这时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住了,被外面的世界迷惑住了,甚至冲昏了头。此时此刻有多少同学想到含辛茹苦,肩挑背磨的父母!又有多少人在空闲的时候给家里捎个信,打个电话!生活在农村,爸妈抚养我和弟弟很不容易,更何况要送我们上学,面对高额的学费。父母咬紧牙关,任由生活的重担把他们的肩膀压伤,脊梁压弯,但毫无怨言。

记得一次是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说:“孩子啊,在学校还习惯吧?家里一切都好,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猪满圈,粮满仓。”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我都觉得有些哆嗦了。但爸爸最后说了一句:“孩子啊!有空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嘛。”顿时我的心梗住了,眼眶也红热起来。

还有一次我给家里打电话,为了使爸妈都能听到我的声音,我叫父亲按下免提。对方的声音虽有些嘈杂,但我仍能清楚地听见妈妈那甜蜜的声音:“孩子,想和爸妈说点什么啊?”我怕他们担心,我不敢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我含着眼泪轻声的说了一句:“我只想听听妈妈的声音。”

生活并非想象那么完美,父母的辛勤作子女的永远无法体会。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操心。要知道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关心语言。哪怕是一顿自己做的粗茶淡饭,都会安慰父母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林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惨结局。所有我们要倍加珍惜感恩的时间。不要因为失去之后才懂得惋惜

《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梁祝)故事梗概:

上虞士族**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尼山书院是享誉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学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蓝田等也来到了这里。

马文才风流倜傥,学识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在书院中雄冠群英。他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班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山伯品状排名超过他时,竟对山伯痛下杀手。

当窥探到英台为女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誓欲夺到英台为妻。 祝英台是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在书院这个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

她不喜欢马文才的杰傲,瞧不起王蓝田的猥琐,看不惯王大人的做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但由于山伯不解风情,英台未能明说,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患肺结核去世。海伦去世后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爱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

简·爱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爱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爱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简·爱

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大约三十六七岁年纪(比简爱大了将近二十岁),心地善良,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冷漠,有点顽固,起初在简爱眼中,他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有一种男子汉气概。他身体强健,不算很英俊,但面孔十分坚毅,有一头浓密的黑卷发和一双又大又亮的黑眼睛。

-简爱

  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 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团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面很长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头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联约五寸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 西。长袍袖手 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哲。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又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汉服宽大,袖子也较长。便服没有穷富之分,但衣服的质料却因贫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着用,夜间还可当被子盖。腰间带子一束可长可短,骑乘、行走、带东西部很方便。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 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成年男子和已婚女子喜欢穿用的服装。姑娘出嫁,以穿坎肩为做妇人的标志;鄂尔多斯坎肩分长短两种,多为色彩艳丽的绸缎质料,上面镶嵌着富有民族特色的花边,式样十分美观;不能不说地鄂尔多斯蒙古族在服装设计上的杰作。据说,早些时候,鄂尔多斯妇女出嫁时要在长袍外边还要穿上一种前后四开襟的长坎肩,蒙古族称之为“乌吉”。乌吉当时是已婚妇女的礼服,现在这种坎肩已不多穿,但也能时常见到。长坎肩庄重富贵,小坎肩则小巧精美,草原上的妇女至今喜欢穿用。穿坎肩也有说法,已婚妇女若不穿坎肩,会被认为是对客人和长辈不尊,对自己放纵。男子坎肩较肥大,一般不镶嵌花边,黑色、棕色为多,穿起来庄重、大方、潇洒。

  鄂尔多斯妇女都喜欢罩头巾。头巾颜色多种多样,以年龄段不同各取所好。头巾大约丈余长,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很喜欢将头巾在头上缠一圈,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头巾不封顶。已婚妇女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头巾穗头。传说,这种习惯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强大的精神常在,这在(马可波罗纪行)一书中也有记载。男子一般戴礼帽,也有扎头巾的。冬天,牧民们一般戴鹰式皮帽,其形若苍鹰,用羔羊皮做成,里边加一层布。据历史记载,这种帽子是皇后为方便元世祖打猎而特制的,后来传到草原上,成为牧民喜欢的一种帽子。

  鄂尔多斯男女都喜爱穿靴子。靴子分布料和牛皮两种。用布料做成的靴子。蒙古语称为“马海”,汉意为马上穿用的靴子。牛皮做成的蒙古语中称为“古图勒”。布、皮靴子各有所长,布靴子轻便,皮靴子可防水、防寒。一般每个人都备有两种靴子。靴身宽大,上面还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靴子内可套棉袜、毡袜;穿靴子除与蒙古袍协调外,还有骑马踩踏马蹬便当,能护踝骨,夏季在草地上行走能防蛇咬、防露水,冬天有踏雪、防寒等好处。所以,牧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靴子。 鄂尔多斯蒙古族有一整套的独特的民族服装,它以实用、质朴、精美、庄重的风格立于五彩统纷的世界民族服装之林。

  礼俗特点

  公元1696 年冬和翌年春,清康熙皇帝在亲征 葛丹时,曾两次渡河进入鄂尔多斯巡视,鄂尔多斯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清史稿》中的藩部篇记下了他的见闻和感想:“见’其人皆有礼貌,不失旧时蒙古规模。‘各旗和睦一体,无盗贼,驼马牛羊不必防守,生计周全,牲畜繁盛,较他蒙古殷富,围猎娴熟,雉鱼很多,所献马极驯,取马不用套杆;水土食物、皆甚相宜。”热情好客,讲究礼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一大美德,蒙古谚语云:“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取笑。”

  蒙古族优良的道德风尚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如有人在外地犯了罪,要由家乡负责处罚,其家人和乡邻都认为是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本人也从此很难抬头。若用烟袋或手指指点了人家的脑袋,就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莫大侮辱。蒙古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充满生活的每个空间。无论何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称“您”。走路、上车、进门、入座、喝茶、吃饭、喝酒,一定以长辈为先。遇到长辈要先请安,如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25岁以内的青少年不能喝酒吸烟,否则会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敬。晚辈对长辈的不尊不孝,村中有名望的长者有权训戒处理。这种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至今仍在保持。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莫大耻辱,也会被乡邻小瞧。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家中无人,欲吃欲喝尽可自取所需;要住,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对于此事,主人绝不会认为是无礼之举,反而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

  牧民对于来客,不论是否相识,总是一面热情问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礼,请客人先行进入家中。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进餐时,又必备酒肉款待。遇有特别尊贵的客人。则要摆“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是蒙语,汉语叫摆羊背子。其礼节十分隆重,大体程序是:(一)献奶。前边说过,蒙古族认为奶食是最为纯洁、吉祥的食品,因此,向客人献上洁白的鲜奶或酸奶,是主人敬客的最高礼节。献奶要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职务大小,主人双手端起盛有奶子的银碗,依次敬献到客人面前。客人应双手接过,作为回礼,要用右手无名指蘸上奶子向空弹三下,以表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二)上“乌查”。主人用托盘把全羊各件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在每一件上割一点肉放到羊头上,头朝客人,举向客位,意即现在把全羊献给您了。客人依次从羊头上取一小点肉以尝,表明对主人敬意的全部接受。这时,有专人把羊背子肉割开。以供大家各取所需。按照古老的风俗,全羊之中,唯独羊尾和左小腿不能吃,应回敬给主人。在此之前,主人还要在各件之上取肉放在盘或酒盅里,然后出门喊一声“迪吉乌力古贵(把全羊献给您啦)、以示对祖宗的敬意。(三)献酒。给主宾席上的长者或者职位高者敬一杯酒,接过干杯,然后再回敬一杯。至此,大家就可以随意动手品尝全羊之美味了。牧民认为,吃了大腿和胛子肉能够成为最有福气的人,所以乌查宴席上,至今仍有分食“福肉”之习惯。

  蒙古族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牧民放牧,常随身携带酒壶,有客至,也是无酒不成席。给客人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敬酒一般一次敬三杯,客人至少要喝两杯,客人不喝,便可以歌相劝,有时还赤诚地单膝跪倒请你喝下。客人喝醉,主人非常高兴,认为你是看重了他。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请安等类型。

  哈达是藏语音译,是绸或帛织品,颜色多为浅天蓝色,长短一般在一尺五寸到八尺之间,两端有拔丝, 约长半寸许。献哈达常用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的场合下,以表示敬意和祝贺。献哈达时要把哈达叠成双层,开口一方朝外,身体向前微躬,双手捧献给接受人;接受人也是同样的姿态。献哈达的礼节至今仍很流行

  递鼻烟壶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老的风俗,也是最普通的相见礼。民间传说,早先,蒙古族人民见面都要互赠宝物,以表示自己对朋友的真诚;后因贫富不同、赠物不能等价,便以鼻烟壶取而代之。

  鄂尔多斯传统习惯是不分男女,都可备一个鼻烟壶(女用壶要比男的小些),不过,现在鼻烟壶里大多不装烟,交换鼻烟壶只是作为见面礼节。

  送鼻烟壶也有一定规矩。同辈相见,要双手持壶,右手递接,双手两次交换,最后物归原主。晚辈见了长辈,则要先磕头,后换壶请安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同辈相见,请安要互相问好,遇有长辈,男子单曲右膝,女子则曲双膝。

  在鄂尔多斯民族风俗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和忌讳。骑马或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时,不能从人家的门口或马尼宏杆子中间穿过去,也不能跨越套马杆。接近主人房舍时,要轻走慢行,早点下马下车,一为尊敬主人,二不惊动畜群。马绊子要大头朝上挂在马鞍上,马鞭子不能带进屋里去。

  蒙古族牧民喜双不喜单,所以,若给主人赠送礼品,每类物品最好是成双成对的。到牧民家,请先向主人问好,然后再问天气和牲畜情况,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说吉利的话。不要一进门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谦让,当然也不必过分客气。不过入座一定要双腿盘起,尽管这种坐式对你来说很不舒服。切记不可坐锅台,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炉或灶火上暖脚。主人敬酒时,要用双手接过。不要用左手给主人递东西。酒宴上,不论接酒还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

  年 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使用夏历,最重要的节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目。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马可·波罗记述:“是日国中数处入贡极富丽之白马十万余匹,是日诸象共有五千头,身披锦衣甚美,背上各负美匣二。其中满盛着宫廷所用之一切金银器皿甲胄,并有无数骆驼身被锦衣,负载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队行于大汗前,是为世界最美之奇观。”

  除夕,先在马尼宏杆子的东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样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吃羊头。进餐之前,家中长者要先把羊嘴巴揭开,按迷信传说,这个仪式大概有两个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张牙以驱鬼避邪、因为三十这天世无主持之神,鬼要四处筹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张是足可把饿鬼吓跑的。午夜,全家围坐一起吃饺子,名曰“辞岁饭”。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儿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长喊一声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饭。东方微亮,新年伊始,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马尼宏杆子的座盘上点起天灯(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点燃),随后再分别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毕,就该噶早年茶了,此时,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弹点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儿女要施跪拜礼敬献哈达,长辈也要逐个赐祝福词。随后,又是全家(夫妇之间除外)互换鼻烟壶以示新年祝贺。新春期间,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旧时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门),带上哈达、鼻烟壶和美酒,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挨个给亲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飘香,歌舞升平,到处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

  成陵祭奠

  蒙古族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1227年病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对成吉思汗的祭奠活动却在草原上一代一代地进行着。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三十多次,而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时间、方式和祭品。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之由于成吉思汗陵是经常流动的,所以每逢祭奠,被称之为成吉思汗亲兵卫队的达尔扈特人把灵包请到高大的楠木灵车上,由传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的后代——全身没有一根杂毛的银白色马拉到祭奠之处,摆上供品,并由祝颂人以高亢顿挫的声调,颂扬成吉思汗的功绩。祭奠习惯和方式基本上继承了成吉思汗的祭天方式,祭奠活动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进行。1955年,当地政府为了便于祭奠,征得达尔扈特人和蒙汉同胞的同意,将分散在伊克昭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画像、苏力德、宝剑、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并且把各种祭奠活动适当集中,分别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初三共进行4次。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 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千里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传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炼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鲜美的牛羊奶,乳黄的酥油,芳醇的马奶酒等最圣洁的祭品; 祭奠由达尔扈待人主持进行。传统的祭奠仪式是:祭奠者先到墙外正南百步远的“金柱”,蒙古语称“阿拉腾嘎都苏”处绕柱三圈,每日必得99人方止;又到距柱8l弓处向外首洒奶。绕柱后,再绕旁系的大白马及马驹;亦用小木勺舀奶酒扬。绕马后,再由守陵人员把奶盛在银碗中扣于马背,马受惊腾跃,碗落方止,碗落地后如仍扣着,则要重来。绕柱、绕马结束后,即开始献酒。献酒人跪于殿外。由陵户从献酒人壶中将酒倒入二酒盅里,献酒人用长方盘捧入陵殿、由陵户接过酒盘置于羊肉上,献酒人行礼后退出跪于原处。殿外另—陵户取酒盘,只听进殿时口中喊:“哦!哦!哦!”将酒取出。倒入一在盅中,再换新酒送给献酒人捧入。献酒时,殿外有两个老陵户念词,这些词无文字记载,也没有人能够“破译”,因而被称之为“天语”。献酒毕,进殿跪于祭案前毡上,再献哈达、献灯、献羊、献香(念祝词),献时长跪。献毕,每人投一块羊尾肉入案前火盆中,投时仍念祝词,有的甚至投二次肉。接着就是烧哈达碎片,用大银杯轮流跪饮烧酒,并跪食羊肉一小块。整个祭奠过程共用两小时之多。

  那达慕

  每年的八月,鄂尔多斯草原阳光艳丽,金风送爽,这是牧人们喜庆丰收的最好季节。这时,他们准备各种美味奶食品,酿制马奶酒,宰杀牛羊,缝制新衣服,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游艺会),进行鄂尔多斯蒙古族喜好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的体育比赛,使挡个草原沉浸在一片欢乐样和的气氛之中。

  那达慕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群众集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特色。据记载,蒙古族的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初。那时候,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蒙古族喜爱的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并称这三项体育比赛为“好汉三艺”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尔蒙文,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 》称:“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这次比赛中,成吉思汗的侄子叶松吉在三百三十五庹(庹为两臂伸展之间的距离,约五尺左右)射中了目标。”公元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较详尽地记述了蒙古族进行射箭比赛的生动场面。关于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和摔跤,也有很多记载,十三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的<纪行>中,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和其它许多民间史诗中,都对上述两项比赛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到元、明期间,在那达慕上进行蒙古族“好汉三艺”赛已经比较普遍了,并将“好汉三艺”的比赛规范为那达慕的固定内容,以鼓乐助威,颂词激励。当时的颂词中有这样一段:“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接连 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另一段祝词中又说:“你擎起万钧弓 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颂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力 士。”从上述记载和其它民间故事及史诗中对那达慕的描写,可以 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主要地位;“好汉三艺”是 他们生活和生产的产物,没有过硬的本领,就难以定南闯北,建 功立业。为精通好汉三艺,小孩子从幼年就开始勤学苦练,以求出入 头地,每年在那达慕大会上取得好成绩的优胜者,常常为公众所拥戴。

  到了清代,那达慕已成为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众游艺活动,而且除了体育、文艺活动外,还增加了集市贸易、物资交流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规模大小不一,大则一个旗举办,小则一个牧户承办,因而在比赛中的获胜合所得到的奖赏也轻重不一。小型那达慕上获胜的摔跤冠军,一般奖1只羊或几块砖茶,较大型的则奖一匹全鞍的马,特大型的那达慕冠军获得者,要奖给鼻带银环、背驮珠宝绸缎九九八十一件赏物的银白色骆驼。但是当时的那达慕,往往起不到游艺的作用,而是变成了王公贵族、协理台吉、章盖梅林斗奇争雄、寻欢作乐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达慕才真正变成草原上蒙古族人民自己的游艺场所。每当举行那达慕,整个草原热闹非凡,牧民们身着艳丽的服装,骑着马驼,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那达慕大会一般进行5—7天。牧民们在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炊烟升腾缭绕,人欢马叫,别有一番情趣。在那达慕期间、牧民们除采购物资外,还观看乌兰牧骑的精彩文艺演出,现在又增加了参观各种展览,交流信息,学习科技知识等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 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定亲通常分两步进行。

  先是小定。由媒人自己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同携带两盘饼子(每盘有8个圆形面饼,上面放有奶食、红枣和糖)、一瓶白酒来到女方门上,喝完茶以后,将两盘饼子拿出来摆在桌上,让姑娘的父母品尝奶食,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的来意。而后从拿来的瓶里倒出酒来敬给女方双亲;再把其余的酒连瓶子交给他们。接着就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家特别是女婿的情况,提出求婚的愿望。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姑娘也得点头),才算初步达到了求婚的目的。

  再就是大定 这次除原来的两个人外,还得有女婿和一位近亲,选择良辰吉日,带着哈达;一只绵羊背子(煮熟的整羊,如没有,绵羊背子可以用砖茶代替)、两盘饼子、一瓶酒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饼子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的礼物。这时主家便出来一个人,将羊背子象征性地品尝以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放了下去,尔后媒人便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决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等事宜,蒙古语称作“依克河勒奇高日”。聘礼通常称为穿戴,有“一九”、“二九”之说,“一九”主要包括砖茶、大布、帽缨、腰带、大畜,还有给女方父母的贴杆马、银钱。给姑娘的礼袍等。这些物品大部分在娶亲时又陪送回去。姑娘的头戴主要由女方家准备,但男方家应根据财力情况给予必要的资助。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头戴往往完全自备,有的还相当昂贵,在一般情况下,大定也可以简化程序或跟婚礼一起举行。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汉族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中国汉族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汉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晋,梁祝发源于何处历史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汝南县马乡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等,其中,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遗址位于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济宁市二人墓地位于马坡乡马坡村,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所立墓碑于2003年出土,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此外,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梁祝墓地遗迹存留。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18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18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这18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18里路显得太短太短。

京汉古官道把梁、祝墓无情分隔,"鬼不能走旱路,只能走水路,尽管梁祝近在咫尺,也只能隔路相望而不能相聚。古时候,人们为方便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在路的两旁分别挖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水沟,又建了一座桥把两条水沟连在一起,同时在梁山伯墓旁的水沟之上和祝英台墓前的小路上也各建了一座小桥。这样,在一步(6尺)之内,三座小桥挤在一起,是谓一步三孔桥。这样一来,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都有了自己的道路。但不幸的是,梁山伯墓旁的小桥被拆掉了,如今连接京汉古官道与梁山伯墓的,是个'沟坝'。

祝英台一路打听去红罗山书院的路,有个大娘往西一指,对她说走到曹桥(不是草桥,外地说草桥,系曹桥之讹传,曹桥是一个曹姓村庄在村南建的小桥,以下皆用曹桥),一直往南,就是红罗山。

梁祝在曹桥相会,以桥为主(神),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为兄弟--

咱兄弟曹桥结拜后往前拥(这里用了"拥"这个暧昧的词),咱兄弟红罗山去把书攻。二月里开杏花杏花发白(表达白头偕老的愿望),咱兄弟红罗山去读文才(看,第三者马文才的名字在有意无意之中出现了)。三月里开桃花桃花发红,咱兄弟红罗山苦读五经

曹桥周围的风景并不浪漫--路是泥糊糊,路边杂草丛生。但极目望去,"十八相送"的路一沟一洼的,路旁林木参天,地里庄稼翠绿,很美。

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

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梁祝

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权威史籍及名家文学名著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具体来看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结论。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 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何况民间传说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的流传开来。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而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提供的线索可验证这一点:"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虽然现存《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但相信徐氏的话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金楼子》

是梁元帝萧绎的著作。萧绎生活年代在公元 505 - 554 年,生平著作甚多,诗文且"轻靡绮艳",梁祝"情史"也当是他采写的内容。而徐树丕这段话也把梁祝传说地域点明了。是"会稽异闻",说明发生在"会稽",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异闻"。由此,基本可以认定梁祝传说发端于东晋的宁波地区。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李茂诚(宋大观中知明州事)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 三月一日 ,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 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 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 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 八月十六日 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第二)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 ,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溢忠,以祀以 ,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 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 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这些情节和现流传于民间的梁祝传说,基本上差不多。而且在其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虽然并不能全信,但对于推断传说产生的时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穆帝永和壬子为永和八年(352 年);简文帝在位共二年,即咸安元年(371 年)和二年;宁康癸酉为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 年);安帝丁酉为隆安元年(397 年)。也即梁山伯出生于352 年 农历三月初一,在371 或372年任 县县令,死于373 年农历八月十六 ;祝英台出嫁是374 年暮春;梁山伯庙的修建在397 年。如果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当在公元374 年至397 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因为梁祝传说必须在传说本身事实产生结果后才能起源和流传。譬如,梁祝的传说在祝英台"女扮男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以至"楼台相会"期间,始终是"秘密"的,或者说是极小范围内发生的事实。在这一时期不可能向外流传或广泛流传传说,因此无论"女扮男妆"多么传奇,"楼台相会"多么缠绵,都不会立即产生传说。而只有也只能是,当祝英台祭墓"殉情而死",传说才显山露水,逐渐大白天下。当地人们为这一突发的"事件"所震惊,开始探究问底,于是,民间才开始传说他们生前一幕幕凄婉动人的传说。或者"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之后梁祝奇事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了。然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充实、才演绎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

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 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 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第二)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 " 祝英台读书处 " 。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虽然"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将梁祝传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段记载的另一贡献是突出了东晋的时代背景。当时由于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由于门第、身份等的关系,婚姻不由自主。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来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原因。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过去梁祝传说的文字记录材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具体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具体些)。

直到明清戏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小传出来,才逐渐明确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背景。也可以说传说发展到这里(指文字材料而言),才全部道出了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梁祝传说也才真正得以形成。所以,从现有的材料而论,梁祝传说的完全形成是宋代到清末。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浙江杭州民间也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位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海潮寺因为有了双照井,香火更旺。 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烧香,都要到双照寺来照一照。人 们说,老年夫妻照一照,会越活越年轻;青年男女照一照,会夫妻和睦,白头到老。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仅写出了悲剧,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来,梁祝传说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

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样式来表现这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仅戏曲剧种就有30余种、曲艺20余种,更有上百首歌谣、几十种工艺品,以及**和电视作品。 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近20年来,由于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梁祝传说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说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于梁祝传说,故而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梁祝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

梁祝传说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据专家考证,在汝南县可以找到所有与梁祝故事相对应的地名、遗迹。具有地域特征、民间故事语言特征和物候特征等原生性。在西晋及以后,中原长期战乱,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省。

中国民协协调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四省七地,从不同角度加强对梁祝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形成合力,齐心协力共同申报"梁祝文化"参评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12月4日,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使多年的梁祝原地之争有了权威的结论。前不久,四省七地共同起草的申报资料已经提交文化部审查。在此之前,多方联合"申遗"在中国还是第一例,此举开了国内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71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