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不得不说的往事,你了解多少?

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不得不说的往事,你了解多少?,第1张

01

1907年腊月十六,天寒地冻,孟家一小女孩儿降生,取名为“小冬”。孟家是梨园世家,世代皆为京剧演员,因从小被家学熏陶,孟小冬对京剧表现得极有天赋。

当时的上海老城厢,唱戏的艺人每天天蒙亮在此“吊嗓子”,5岁的孟小冬也在其间。年幼的她唱起戏来嗓音带有无可避免的稚嫩,但她的姑父仇月祥却断定她将来肯定是一个响当当的“角儿”。

孟小冬9岁跟随姑父学唱老生,第一次登台唱《乌盆记》,小试啼声,满堂皆惊。12岁在无锡首次挂牌公演,14岁凭借不俗唱功名震上海滩。

孟小冬戏照

剧评家梅花馆主评价她:“扮相俊秀、嗓音嘹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势。”

当年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评价孟腔为:“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1925年,已在南方闯出一片天地的孟小冬执意北上,当时的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她来到北平学艺,一登台开嗓即一炮而红。

除了出众的嗓音,孟小冬还生得一副好模样。她身材颀长,气质淡雅,一双剪水眸子,嘴角总是紧抿着,透出清冷孤傲的感觉。这样一个脱俗的女子,在台上竟反串男人,龙凤颠倒,更是叫人移不开眼睛。

据一位曾是天津中学生的戏迷在文章中回忆:

“不止她是名伶,真个的,她实在是漂亮极了,同学每个人都买一两张她的照片,大一点的夹在书里,小一点的贴在铅笔盒上,那时候好多中学生不懂京戏的唱作技巧,匆匆的一窝蜂去看她,只为一睹她的美貌。”

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将孟小冬与清末明初的陆素娟、露兰春等10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人能及孟小冬”。

02

1925年8月,北京一场义演,大腕云集。当天的排戏,大轴是梅兰芳与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压轴是余叔岩与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数第三场戏,是孟小冬的《上天台》。孟小冬和梅兰芳上台下台擦肩而过,她恭敬喊了一声“梅老板”,他回之以一个微笑。

这场相遇,是孟小冬和梅兰芳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冬皇”和“伶王”的第一次相识。

1926年下半年,北平政要王克敏举办生日堂会,请来一众名家唱戏,有人提议孟小冬和梅兰芳合唱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

一曲《游龙戏凤》,孟小冬戴着长长的髯口,扮演英俊风流的正德皇帝。梅兰芳身着女装,扮演美丽动人的酒家姑娘李凤姐。两人对望,乾旦坤生,颠倒阴阳,台下的看众入了戏,台上的主角也分不清戏外戏里。

《游龙戏凤》里,潇洒倜傥的正德皇帝娶了当垆卖酒的李凤姐,《游龙戏凤》外,20岁的须生之皇孟小冬嫁给了33岁的旦角之王梅兰芳。

怎么看,都是天作之合。

03

梅兰芳在娶孟小冬之前已有两房夫人:大夫人王明华贤良淑德,然而重病在身,在天津疗养;二夫人福芝芳育有9个儿女,且持家有道,和梅兰芳感情也很好。

孟小冬自然是不愿意做小的,那要以什么身份嫁过去呢?

聪明的媒人自有一番说辞:梅兰芳从小就过继到了大伯家,所以也算大伯的儿子,孟小冬过门就算大伯这边的媳妇,做“名定兼祧”状,和福芝芳“两头大”,不算偏房。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习俗。兼祧人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俗称一子顶2门。即兄弟2门或3门只生有1个男性后代时,可分别为其娶2房或3房妻子,以传几门的后代。

孟小冬答应了。尽管没有明媒正娶,婚房也没有设在梅家,而是设在梅兰芳在外买下的一个公馆,在外人看来,颇有点“金屋藏娇”的意味,但因为爱情,孟小冬不管不顾。

本来很多戏迷以为梅孟两人结合以后将会合作更多好戏,然而此时事业正处鼎峰的孟小冬却甘于隐于梅兰芳身后,不再登台演戏。只因梅兰芳和她说:“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婚后的梅孟两人确实也过了一段情意绵绵的生活。两人曾留下一帧照片,照片中梅兰芳侧身摆出手势,墙上留下投影,右上方是孟小冬的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左上方是梅兰芳的手书,“我在这里做鹅影呢”。

04

1927年9月28日,一个叫李志刚的人冲进梅兰芳住所枪杀了代梅兰芳接客的朋友、《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枪击案发生后,小报消息四起,有人说李志刚是孟小冬的粉丝,因她嫁人后不再唱戏而对梅兰芳怀恨;有人说他想绑架梅兰芳,获取大额钱财……

梅兰芳在天津《北洋画报》上维护孟小冬:至于流言百出,终必止于智者。

然而此时,对梅兰芳金屋藏娇大半年并不干预的福芝芳突然开了口,她对梅兰芳说:“大爷的命要紧。”

也不知道是不是福芝芳的这句话击中了梅兰芳的要害,总之,梅孟两人的热恋在此时降了温。

1928年初,梅兰芳赴天津演出,随行的是福芝芳。梅兰芳和孟小冬结合的时候,两人商议好的是“男主外,女主内”,孟小冬这才甘心隐退。然而此次他公开带福芝芳“抛头露脸”,孟小冬觉得,这是有意驳她的面子。

于是,淡出舞台的孟小冬,在天津又登台了,十来天的演出轰动无比,座无虚席,天津《沙报》编辑沙大风特意开辟“孟话”专栏,甚至直接在文章高呼“吾皇万岁”。

“冬皇”的称号从此打响。

后来,梅兰芳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剪了短发,头戴白花以儿媳的身份去戴孝,却被福芝芳拦在梅家门口。福芝芳以自己和孩子的性命相逼,让梅兰芳做一个选择。此时的梅兰芳对孟小冬说了句,“你回去吧”。

孟小冬心灰意冷,这才明白所有。

1933年9月5-7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登三天《孟小冬紧要启事》:

“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混淆视听者,冬唯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

离婚时,孟小冬对梅兰芳放了豪言:“梅兰芳,今后我唱戏,不会比你差。要嫁人,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一下脚满城乱颤的!”

没想到,这两句话竟真的都落了实。

05

收拾好婚姻的残局,孟小冬费尽心思拜了须生泰斗余叔岩为师,悉心钻研京戏。有人这样评价孟小冬:自拜余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风雨无阻,前后六年,学戏十余出,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孟小冬与恩师余叔岩

6年后,孟小冬复出,功力更上一层楼,成为当之无愧的京剧第一女须生。

孟小冬后来再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中国三百年来黑帮第一人杜月笙。绑架过宋美龄,在宋子文的家门前放过两颗炸弹,在孔祥熙的门口摆过棺材,杜月笙真真是一个“跺一下脚满城乱颤的”大人物。

杜月笙与孟小冬其实是旧相识,孟小冬十来岁在上海唱戏时,每次唱戏他必来捧场。有“天下头号戏迷”之称的杜月笙是孟小冬的戏迷与知音,他称赞孟小冬:

“侬有男子气质,色艺双绝,少年成名,但孤傲似梅,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媚气。”

1925年孟小冬离开上海北上深造,还是他为她打点好生活琐碎,让她无后顾之忧。后来孟小冬与梅兰芳离婚,杜月笙竟然替她讹了梅兰芳四万块钱,他跳着脚跟孟小冬喊:“我就是要他梅兰芳出出血!你知道哇!”

1947年,杜月笙60大寿,为国民政府筹资12个亿,无数大人物前来祝寿,杜月笙都因病重无法出席。然而当北平被日本占领,他担心孟小冬的安危,安排直升机把孟小冬接到上海,还拖着病体亲自接机。

杜月笙大寿期间在中国大戏院组织了义演,孟小冬和梅兰芳都参加了演出,杜月笙特意调整了顺序——梅兰芳唱前八天的大轴,孟小冬唱后两天的大轴,直到最后他们都没见过面。

孟小冬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就是在这次舞台上演的一出《搜孤救孤》,50万元一张门票被炒到500万元。

孟小冬《搜孤救孤》歌喉苍劲,唱腔醇厚,绕梁三日,风头盖过了梅兰芳。此前曾质疑孟小冬“冬皇”称号的人,自此闭了嘴。

1947年《搜孤救孤》孟小冬饰程婴

06

1950年,杜月笙打算举家搬往美国。当他掐指计算需要多少张护照时,孟小冬问了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闻言,本已重病卧床的杜月笙停下手中所有事宜,决定先操办婚事。九百港元一桌的喜宴办了十桌,杜月笙由人搀扶着和孟小冬拜堂成亲,还让自己的孩子给孟小冬行跪拜礼,称她为“妈咪”。

孟小冬婚礼席间照片

孟小冬成了杜月笙的四太太。这一年,杜月笙63岁,他对人说,“我活了六十多年,对于男女之间的事体,向来只知道一个欢喜,根本不懂什么叫爱。现在我说出来你不要笑话我,直到抗战胜利的这几年,我才懂得爱与欢喜之间,距离大着哩。”

1951 年,杜月笙弥留之际,

他问孟小冬:“下辈子还唱戏吗“?

孟小冬说:“下辈子,再说吧。”

“待我走以后,你好不好不要再唱给别人听了?”

孟小冬只说了一个字:“好”。

果然,《搜孤救孤》成了孟小冬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

07

1957年,孟小冬迁到台湾定居,她深居简出,平日里喜欢看电视打麻将,偶尔教授学生。关于她的事,人们只凭“听说”。

听说杜月笙死后,各房太太分选一样他的遗物作为纪念,孟小冬选了他日常用的一条金钥匙链,因这是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一样物品,;

听说孟小冬唱《搜孤救孤》时,梅兰芳把自己锁在卧室听了两天她的演唱,无人知道他是何感想;

听说晚年的孟小冬卧室只摆放两张照片,一张是恩师余叔岩,另一张是梅兰芳……

后来再见到孟小冬的人都说,她早已没有“冬皇”的架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过去了吧。

1977年5月,孟小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至此,一代冬皇落幕,一切真的都过去了。

  昨天看了《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这书,引发一阵感慨,孟小冬,谜一样的女子,当年京剧界一代宗师,而今这名字却早已陌生,若不是借着**《梅兰芳》热映,恐怕早淹没岁月风尘中。杜月笙之于她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她本人都难说清。初次与杜见面才19岁,杜还没成为日后的大亨,少女的一切是那么美好 

  杜月笙缺美女吗?当然不缺,可杜见到她时竟手足无措,痴迷这个女人20年,至死方休。辗转数年后,委身梅兰芳的她后来终于离异,有如张爱玲的小说。独居数年后,又因缘际会,在杜月笙最后生命时光里与之相伴并结为连理。作为杜月笙一生中珍爱的女人,她也深爱着这个有情义的男人。虽然那时,英雄迟暮,美人白头

   

晚年的杜月笙在香港惟一带喜气的事,是和著名京剧演员孟小冬结婚。

 

    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亏不亏?也许只有他二人才有发言权。婚后没多久杜便撒手西去,此后20余载空留孟小冬一人,对着香江长流水,波涛翻滚诉不尽往事前尘。孟是任性的,也敢爱敢恨。俗世流言可伤她一时,终被她究弃之如履。一个人连身前事都不能担当,计较身后评又有何意义—《

    钟情仗义杜月笙,纯爷们!看《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介绍,杜月笙对女人有情,对兄弟对国家更有义。他遗嘱中说:“诚以余出身寒微,所受国家社会之恩赐殊多,义之所在,不敢不尽力以赴之也。”是啊,若非杜月笙挺身而出,一二八事变可能就会改写,他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做了许多政府不便做,却有益于民族的事

杜月笙为抗战做的事情,目前在大陆只有《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这本书有清晰的记载,但实际同时代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对章士钊(左)说,要盛情邀请杜先生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

    杜月笙,一个“义”字活一生,这是热门书《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里的评价,杜月笙年少时期作为街头混混是“江湖义气”,作为青帮头子和黑社会教父时的是帮会义气,作为爱国者是民族大义,对于京剧艺术尤其是老生艺术的专注喜爱并由此生发出对于伶人积极资助的义气,回馈乡梓报答父老的是对于故乡的孝义

作为帮会中人,最讲的就是义气,杜月笙在上海滩发迹成为青帮大佬后,总想着寻找机会报答一个人。他就是杜月笙的表弟,后成为杜府总管的「 ”杜门第一红人”——万墨林。 杜月笙发迹之前在十六铺卖水果。有一次,他得了一声重病,正奄奄一息,当时穷困不堪的万墨林搭救了杜月笙,给他端汤送药,细心照料,使其痊愈。 杜月笙发达后,没有忘记对方的恩情,当万墨林投奔他时,将万留在身边当差。 万墨林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大字不识,但他却有其过人之处,就是他超强的记忆力。据说,凡是杜月笙的客人、朋友,他们的住宅地址尤其是电话号码,万墨林都可以记得很清楚。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忘了号码,只需去问万墨林。 也正是因为这个本事,万墨林成了杜府总管。 杜月笙虽是青帮大亨,但是却和一般的黑帮不一样,因为他从不恃强凌弱,而且有着很深的民族大义,在抗战时期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作为他的管家,万墨林为了抗日也做了几件大事,比较有名的就是几次「 ”除奸”行动。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成立了日伪政权,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相继投敌卖国。为了惩除这些败类,国民党方面决定实施除奸行动。其中有许多暗杀活动就是由万墨林策划的,如刺杀张啸林、刺杀傅筱庵。 张啸林是被他的贴身保镖林怀部刺杀的,而这个林怀部就是万墨林设法推荐给张啸林的。后来,林怀部在万墨林的安排下,离开上海,不知所终。 而傅筱庵当时是上海伪市长,万墨林买通了傅筱庵身边的一个名叫朱升源的保镖,趁着傅筱庵熟睡的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朱升源逃到法租界后,万墨林把他藏了起来,又设法送往重庆。 最值得一提的是,万墨林还曾协助汪伪政府的「 ”宣传部长”陶希圣反正,奔向抗日阵营。 1971年,台湾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视连续剧《神龙》,就详细讲述了万墨林等人地下斗争的故事。 万墨林的抗日行为,遭到了汪伪政权的痛恨,因此想法设法要除掉他。 但万墨林很警惕,他整天呆在杜公馆里足不出户。门口还有4名安南巡捕,外带一辆防弹车、一挺机枪,24小时守卫在杜公馆。日伪想抓捕他并不容易。 于是,汪伪特工找到了收买了万墨林的一个徒弟,让这位徒弟给他送去了假情报。结果,一再谨慎的万墨林还是中了敌人的圈套,被76号早已埋伏好的特务抓去。 76号是汪伪组织特工部上海办事处,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窟。万墨林被捕后,敌人对他施行各种毒刑,灌冷水、电击、老虎凳等。在酷刑下,万墨林多次昏死过去,但对于组织秘密,他始终未透露半点。 杜月笙得知万墨林被捕的消息后,即秘密托人营救。最终在金钱和关系的双重作用下,万墨林从魔窟里被营救了出来。那时的万墨林浑身重伤,以至「 ”穿骨流注”。 1952年杜月笙去世,万墨林为他安葬后去了台湾,过着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晚上8点上床睡觉,早晨5点起床、晨跑,然后上班、开会,打打太极拳,挤挤公共汽车。 晚年,他将自己的上海经历口述,写成著作《上海往事》,网上售价达数百元。 万墨林回忆说:「 ”我在天底下最混浊的大缸里,度过了四五十年。然而,时至今日为止,但凡认识我的人都晓得,我万墨林从来不嫖、不赌、不喝酒、不抽烟。尽管我一生经手的银钱有数亿万,可是,我现在还是天天挤公共汽车。” 这是万墨林关于他自己的一段描述,道尽了一生沧桑。

说到杜月笙,相信很多人对他都不是很陌生,杜月笙的一生大概只能用“传奇”来描述吧。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慢慢的成长为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真的很让人钦佩。

杜月笙在15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在上海滩闯荡,他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卖水果的小伙计。但是杜月笙注定不是池中鱼,不可能一直是一个小商贩。后来杜月笙从小伙计摇身一变,加入到了街头混混的行列中。靠着自己一身的胆气和智慧,在上海滩慢慢的闯出了一些名气。拜老头子、入青帮,这些只是杜月笙扬名立万的序曲,后来进入黄公馆是杜月笙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在黄公馆这个地方,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来通过几次漂亮的出手,杜月笙终于得到了黄金荣的赏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取代了黄金荣的位置以后,杜月笙凭着自己的长袖善舞,慢慢的成为了黑白两道都不敢小窥的社会名流。

杜月笙的这一生有两个爱好,一个就是赌,另一个就是听戏。赌是杜月笙从小就有的一个习惯,后来发家以后就更加一掷千金。而听戏则是杜月笙发家以后养成的一个习惯,因为喜欢听戏,杜月笙也有过一段风流往事。

1928年,黄金荣创办的“黄金大戏院”邀请筱兰英来唱戏,筱兰英就带着自己的大女儿和小女儿一起来到上海演出。黄金荣非常的喜欢听姚家母女三人唱戏,于是就带着杜月笙去给母女三人捧场。杜月笙之前也听说过母女三人的名头,不过一直没见过,这次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的听她们唱戏。经过这次之后,杜月笙就被这母女三人深深的迷住了,她们不仅戏唱的不错,就连容貌也是非常的出众。

于是从那次之后,杜月笙不管有多忙,还是会抽空去听筱兰英她们唱戏。

这母女三人各有各的美,姚玉兰和姚玉英姐妹两人字自然是不用说,本来就是风华正茂,楚楚动人,而母亲筱兰英半老徐娘,风韵犹存。杜月笙自从风看到这母女三人以后,就一直=心痒难耐,想要寻找机会接近她们。

每次母女三人表演结束以后,杜月笙都会让人送东西过去,自己也会去后台看望她们。母女三人在唱戏方面虽然说很厉害,但是初来上海,对于上海人生地不熟,如今青帮大佬愿意过来捧场,自然是感恩戴德,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杜月笙还给她们母女三人安排了最好的住所,在晚上的时候,杜月笙就悄悄的进了大女儿姚玉兰的房间之中,迫于杜月笙在上海的权势,自然不敢反抗。杜月笙又用这样的方式先后和母女三人都产生了关系。

杜月笙的行为确实是不好,但是他对于大女儿姚玉兰是真心喜欢。于是就让黄金荣的儿媳妇李志清去说媒。母亲筱兰英听说杜月笙想要明媒正娶姚玉兰,非常的开心,因为在那个时候戏子的身份还是比较低的,杜月笙有这样的想法对她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但是筱兰英也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她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必须要公开宴客成亲,还有一个就是要和杜公馆现有的几个夫人分开出。

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杜月笙听了以后就马上答应了。没过多久,两个人就正式成为了夫妻,而妹妹姚玉英却身患重病而死。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经历坎坷,于1977年卒,终于台湾。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绎了她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这样说——在陈凯歌的**《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传记中偶尔出现。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那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孟的美在天生的纯净,虽自知丽质,但并不以此媚世,身上有仙风,而绝无半点狐气。因此,她赢得了梅兰芳。梅爱她,也因她杰出的京剧艺术表现。可惜,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7年,1927年,两人结婚,1933年离异。看来,那时就有所谓“七年之痒”。从史料上看,梅先生似乎责任大一些,他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首先是二夫人福芝芳对孟小冬的排挤,这件事到梅兰芳访问美国的时候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福芝芳最后不惜堕胎相逼,梅兰芳不得以只身赴美。这件事,足见福芳芝手段之彪悍,梅兰芳处事之软弱,更能体会出孟小冬内心的委屈。这之后,梅兰芳刚从美国回来就出了所谓“戴孝风波”,这场实为名分之争的闹剧,更使孟小冬心灰意冷,再到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李志刚案”,(追星族李志刚,早就开始追捧孟小冬,由于爱屋及乌,得到梅、孟结婚的消息,受到刺激,于1927年9月14日持枪往见梅兰芳,开枪打死了从中斡旋的《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军警则把李志刚乱枪击毙后枭首示众。)家事演化成刑案并公开化到了社会新闻的程度,两人的压力可想而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梅兰芳完全身不由己,他非但不能保护孟小冬,反而被众人和舆论裹挟到了她的对立面去。他们只好选择了分手

  受伤遁入空门

  与梅兰芳分手后,1932年正当孟小冬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津一家大报上忽然登出了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说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诈大洋数万,并把5年前发生在东四九条冯宅的绑架杀人案重新提了出来。

  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舆论沸然,越传越离奇。因为是小说体裁,还作了种种虚构,但由于并未指名道姓,也无法予以评理。小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灰意冷,对于舞台生活,深感厌恶。她来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举行了皈依三宝典礼。自此以后,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要求孟小冬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有人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顿开,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于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头版上连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处提及梅,只有开头一处直呼其名,而其他五处均客气地以“兰芳”二字相称。其中责梅措辞,最重的也不过是说梅“含糊其事”、“足见毫无情义可言”等语而已,找不出一句攻击性的词藻,有理有节,富于人情味。在谈到与梅分手原因时,也只是用了一句话:“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到底是谁错了?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孟小冬把这个问题最后留给读者去评判了:“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小冬之所以要将苦恼的身世向世人“略陈梗概”,说明她和梅分手以后,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备受侮辱和“复遭打击”的悲惨处境。从“启事”中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初孟小冬嫁梅时,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个月后,孟小冬抖擞精神,东山再起,重返她酷爱的戏曲舞台。

  剪彩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由大亨杜月笙揭幕并致开幕词。开幕行剪彩礼的是3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

  孟小冬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无家可依。此外,姚虽已嫁给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对,尚未搬进杜公馆,又因杜的前3个太太都是苏州人,而姚一个人是北方人,感到势单力薄。所以剪彩之后就把孟留在身边,明是陪她,实则从中撮合,自己也可以借此壮壮声势。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一天晚上,姚玉兰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间,让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过后,方朦胧入睡。不知过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觉得姚玉兰起来了,还以为她是去上厕所,不一会,孟小冬发现回来的却是一个男人——杜月笙,她吓了一大跳!此时,经历过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难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时也想到这几年来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种种好处,恩犹未报,因此不再拒绝。翌日一早,姚玉兰对小冬说:“小冬,你留下来吧,咱们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几个苏州女人斗,把家产都夺来,我们两人平分。”打此以后,孟就留了下来,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妇了。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暂回北平。过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龙,在杜家盘桓数月后,仍经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入门以后,小冬悉心侍奉师父,并且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在这五年的深造期间,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间余叔岩几次手术,小冬更是不离左右,情逾骨肉。最后她终成余氏衣钵的唯一杰出传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无心唱戏,当时北平正处敌伪政权时期,小冬乃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谢绝歌场,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方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同居没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头,1937年由于日寇来势凶猛,淞沪防线于当年11月12日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了上海。半个月后,杜月笙摆脱了日军的威逼,逃离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兰和几个子女亦先后到达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这时杜月笙刚好飞往重庆向老蒋汇报工作。随后香港沦陷,无法复返,杜月笙从此困居重庆。一个多月后,姚玉兰及子女等也辗转千里,由港安全到达重庆。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老巢,这时姚玉兰和几个子女还都留在重庆,一时还回不来。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时隔多年不见,她现在可好?想到这里,他赶紧让总账房黄国栋写封挂号快信,叫她速来上海。孟小冬从北平来到“18层楼”公寓706号时,杜月笙已等候多时。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于常年嗜食鸦片,加之经常生病,身体欠安,脸带烟容,显得消瘦,但依然还是那样年轻。杜月笙顾不上寒暄,一把将小冬拉进怀抱……

  从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开地过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着几个儿女,回到了上海。姚玉兰回到上海后见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爱理不理的了,十分伤心。孟小冬看在眼里,便决定向杜月笙告辞,借口老母年迈放心不下,暂时回北平住一段时期。

  义演破镜难圆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岁生日,当时,恰巧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将演出收入全部用来救灾,而义演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为关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这次能不能来。

  小冬到沪后,为了便于排戏,即寓华格臬路杜公馆。按预定计划,演出从9月3日到7日,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观众渴望已久的余派嫡传,有不少外地戏迷远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湾的观众,闻讯乘坐飞机赶来观赏,戏票不够分配,黑市票翻了几倍,还是一票难求。为满足观众要求,这样才决定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在戏院门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华里长。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听)众,被内外行人一致誉为前所未有的“广陵绝响”。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无疵可剔。小冬演出那两天,很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

孟小冬:梅兰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梅兰芳和孟小冬

  不过人们没有见到梅兰芳在现场看戏。事后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说,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现今广为流传的孟小冬这出戏的录音,就是那时用钢丝录下的。孟小冬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终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冬皇”地位。但这次竟是她最后一次与观众的见面,成了“后会无期”的绝唱了。

  孟小冬这次来参加义演时,曾想到梅兰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会登台,开始有些顾虑。万一被派到一个戏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戏,也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毕竟老于世故,似乎早就考虑在先了,把他俩的戏码岔开,10天戏中,两人分演大轴,梅8天,孟2天,并不见面。

  偏偏有些小报上流言蜚语,乱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类的“对儿戏”,企图通过戏台上的阴阳颠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温旧梦,以达到台下的破镜重圆。这件事弄得梅兰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狈。

  不过,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们不会被那些小报或其他什么人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也是如此,梅兰芳先后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说自己无戏,不去戏院;中间两天轮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样避开,于马思南路寓所听电台实况转播。每晚散戏后固定在南洋桥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这样,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过。就连最后一天杜月笙亲自参加的全体合影,因有梅在场,孟也推托疲劳而辞谢了。对孟来说,也许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间男女之情,不愿意再重建那种徒有虚名、明夸暗弃的表面上的爱情。

  战后颠沛流离

  小冬在义演结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和姚玉兰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来上海4个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强留,杜让姚出面送上珍贵金银首饰,作为酬谢。此时的小冬心中隐然有种不快之感,谢绝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程婴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并不太值钱,但大小长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选购的,特别喜欢,暂时留作纪念,其他带来的所有行头,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味道。这就表明小冬今后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退隐,她无奈地摇着头和摆着手说:“您瞧,我这么个样子,可怎么还登得了台呀?”据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体质太弱造成。她后来曾对其弟子说过这样的话:“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能所胜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从此要学陶渊明,隐居山林,不再唱戏了。

  小冬离沪返平后,杜月笙日夜牵挂,总觉得这次很对不起她,小冬临行只拿了一只金表,其他什么也没要。他随即派了个得力的门徒,专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替她买了一处房子,算作对她的酬答。其实这幢房子孟小冬并没有住过多少时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独居在这幢房里,身体还是常闹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结拜姐姐姚玉兰的挂号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这次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千万莫要见外,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另眼相看。孟小冬听了热泪盈眶,几乎要哭出声来。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来,与姚玉兰果真谊重骨肉,亲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不离左右,俨然成为杜家的一员了。

  只是“好景”不长。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势“吃紧”。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着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

  去港补行婚礼

  到香港后,一年多来,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整天为杜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虽然杜月笙对自己倍加怜爱,但至今没有一个名分,眼看着杜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兰的关系后来也逐渐显得有点紧张起来。彼此房门一关,互不往来,每天吃饭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婚礼当晚,形销骨立、63岁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礼,以后都要称呼“妈咪”。而对姚玉兰一律尊称为“娘娘”。因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们称呼孟小冬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干脆连名带姓称呼为“孟小冬阿姨”!后来杜月笙听了也觉得别扭,就叫他们不要加上“孟小冬”三个字,一律都叫“阿姨”!那么从今天起,就要改为“妈咪”了,而“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万美元,以“先内后外”为原则,全部分给了杜家和与杜家有关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万美元。孟说,这怎么够……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这笔钱养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最近几天好多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杜月笙”。

想起2月8号的时候推送过一篇关于杜月笙的长文,想来大约是被那篇文章吸引,我后来追问大家想了解关于杜月笙的什么,又没有人回复我了。

那我猜想,可能是那篇长文还没有满足大家对杜月笙的好奇心吧。这样简短的介绍确实没办法窥探一个家贫没学历的小混混是如何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

可能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对杜月笙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在想,要不然这周就“不务正业”一回,认认真真的给大家做个“杜月笙”的头条专题怎么样?

大家的好奇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当即就在阅读器上搜索了关于杜月笙的书。写杜月笙的还真多。《杜月笙大传》、《杜月笙全传》、《上海教父:杜月笙》《杜月笙发家秘史》、《黑道教父杜月笙》。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还有八卦的。《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旧中国黑社会老大杜月笙野史》。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是对八卦比较感兴趣。但是,我觉得一开始吧,还是要从正史看起。

于是就先拣了这本《杜月笙全传》来粗略的了解一下杜月笙的一生。

虽然,这本书的文风就像纪录片的旁白,平铺直叙,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大约这就是杜月笙这个人物的魅力吧,只想知道他是怎么成长的,已经不在乎这文字是不是可读性很高了。

杜月笙原本是叫“杜月生”,因为是在中元节出生的,所以父亲给他取名“月生”。从出生开始,杜月笙似乎就被命运扼住了喉咙,一直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天灾人祸、生离死别、四处遭到嫌弃、朝不保夕,这种种的不幸像是商量好的一样往他身上砸。可以说,是这样窘迫的处境才逼得他不得不向混混组织靠拢。

前期,他只是想摆脱这样被人踩在脚底下,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他要变成人上人。

但是,让人惊奇的是,当他拥有了财富,拥有了社会地位,拥有了话语权的时候,他却没有变成目中无人的人。他开赌场贩卖烟土,也投资为孩子们建立学校;他结交社会各界的名流商贾,也关注手下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杜月笙,常常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他是个黑帮老大依然被大家记得,被大家关注。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依然对他感到好奇,依然想知道在他的年代,他是怎么样的叱咤风云。

书只是客观陈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读来却生出不同的兴味来。看得我好想去上海30里开外的高桥镇去寻访一下杜月笙的家乡。

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谁最厉害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人是结拜的兄弟,他们在当时都是名震一时的黑帮人物。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合照

黄金荣是汉族人,出生在苏州,祖籍是浙江余姚,是不学无术的地痞流氓,曾经还勾结帝国主义的官僚发展封建帮会的实力,最终当上了当时上海有名的黑社会青帮的老大,手下有一千余人,做的都是些违法的勾当,提起他人们都咬牙切齿的,因为青帮还杀过***和革命人群,他甚至做过日本人的走狗,后来在1953年的时候病逝。

杜月笙是青帮中最出名的大人物,也是上海的大亨,早年的时候他也是个无名的小混混,后来托关系才进了青帮,杜月笙善于理财,做事很可靠,也很会处理黑社会帮派之间的关系,这几点深得黄金荣的器重,黄金荣还让他担任鸦片提运的工作,后来杜月笙自己成立了一个公司,叫三鑫,专门负责做跟鸦片有关的事,杜月笙经营的很好,后来公司越做越大,他的金钱和地位也不断的提升,已经跟黄金荣的地位一样了,他的名气甚至超越了黄金荣,而且比黄金荣会做人,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吧,在那个年代杜月笙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张啸林,小名叫阿虎,听这个名字就感觉是个小混混的名字,的确,张啸林也是青帮的老大之一,是黄金荣和杜月笙的拜把兄弟,有着上海三大亨的称号,早年的时候因为杀了人所以投靠了杜月笙加盟了三鑫,他也是当时反革命的帮凶之一,后来被自己的贴身保镖给枪杀了。

黑道枭雄杜月笙最爱的女人是谁

杜月笙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用人生书写了一段励志传奇,也给上海滩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和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杜月笙的情感往事。那么,杜月笙最爱的女人是谁呢

孟小冬照片

杜月笙一生五位太太,大太太沈月英,没有生育。二太太陈帼英是舞女出身,生育三个儿子,维桓、维翰和维宁。三太太孙佩豪是筱桂荪外甥女,生育两个儿子,维屏和维亲。四太太姚玉兰是京剧演员,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维善、维嵩、美如和美霞。五太太孟小冬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在杜月笙的五位太太当中,杜月笙最为钟情,而且可以被称为是杜月笙最爱的女人的当属五姨太孟小冬。孟小冬是一代京剧女皇,更是梅兰芳的红颜知己,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惊世爱情曾引来无数的哀叹和惋惜。离开梅兰芳以后,孟小冬立誓“嫁人就嫁一位跺脚乱颤的人”,而杜月笙正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显赫人物,条件正合了孟小冬的心意,虽算不上神仙眷侣,但也不至于是委屈下嫁了。

杜月笙一生与京剧有缘,其实早先对孟小冬就已有爱慕之心,但虽有拥怀纳抱之意,只缘于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而无奈。后来在四姨太姚玉兰的帮助下和牵引下,杜月笙终于将最爱的女人拥入怀中,从此孟小冬只为他一人演唱。

晚年时,杜月笙回望过去,觉得心中对孟小冬有所亏欠,执意要和孟小冬补办婚礼,64岁的新郎与43岁的新娘在香港杜公馆结为夫妇,一年后,杜月笙离世。

有人说,写梅兰芳可以不提孟小冬,但是,写孟小冬却不能不提梅兰芳。原因嘛,众所周知,梅兰芳是影响了孟小冬一生的人。尽管冬皇与梅兰芳的情史,外人难说孰是孰非,但是文史君认为,有往事可回首的人,总归是幸运而且幸福的。孟小冬就是这样的人。

一、冬皇恋梅,黯然神伤

孟小冬,原名孟若兰。如其本名一样,孟小冬空谷幽兰,自带一番倔强端庄的气质。孟小冬祖籍河北,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孟家常在上海大世界等游乐场演出。1919年12月份,年仅12岁的孟小冬,在上海连唱40多场戏,由此轰动上海滩。当时报界称誉她为“冬皇”。一个女子唱老生,这原本不是惊奇的事儿,但是她唱得出奇的好,连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先生都不吝称赞。

孟小冬照

孟小冬在上海的合同期满后,北上北平,离她一生至爱梅兰芳越来越近。那年,她18岁,遇到了俊美的梅兰芳。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二人同台演出《游龙戏凤》。台上,孟小冬饰演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梅兰芳饰演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台下,孟小冬是风姿绰约的少女,梅兰芳则是风度翩翩的公子。热情开始在二人眉目之间悄然滋长。

1927年,冬梅结为连理。此时,梅兰芳已经有两位夫人了:第一位夫人王明华,在津养病;第二位夫人福芝芳,在京打理家事。孟小冬不是死乞白赖地要嫁给梅兰芳的,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梅的朋友齐如山和他的经济后台、银行总裁冯幼伟。

婚后,孟小冬没有住进梅宅,二人在北京东单安了家。冬皇安心做起了太太,很少再演戏。婚姻生活算不上惊艳,倒也安静祥和。可惜,姻缘自有天妒。

一声枪声打破了婚姻的宁静。当时京城大学生李志刚迷恋孟小冬,听说她嫁作他人妇,怒火中烧,持枪刺杀梅兰芳。结果开门的是梅的朋友张汉举,他平白地当了替死鬼。这一生枪响,冬梅婚姻出现了裂痕。

梅兰芳照

1930年夏,梅兰芳的伯母去世。梅家丧事,按说,梅兰芳明媒正娶的姨太太孟小冬也是可以到梅宅祭奠亡人的。但是福志芳却将孟小冬拒之门外。在那个年代,只有穿上孝服,才真正被婆家人接纳了。还记得那个冰冷的《大宅门》吗?二奶奶死了,白家人和白家的阿猫阿狗都可以披麻戴孝,唯独杨九红除外。这是二奶奶死前遗愿。她至死都没有接纳九红。

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已经四年啊,却不被梅家接纳。令孟小冬绝望的,不是福芝芳的拒绝,而是梅兰芳也不让她进门。那么,她跟了梅兰芳四年,到底算什么呢?夫人,好像算不上;情妇,好像也不是。

孟小冬黯然神伤。在《大公报》刊登启事:

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冬皇的倔强和清傲力透纸背。

1933年9月,冬梅离异。往后余生,不再见梅郎。

**《梅兰芳》剧照

孟小冬骨子里是倔强的人,她从情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投身余叔岩门下,刻苦学习戏剧表演艺术。余派艺术流传广远,但使之风靡上海滩的,却是孟小冬。在1947年杜月笙的生日宴会上,冬皇开嗓,惊艳四座,连参加寿演的名角儿们都在后台屏息静听。

《梅兰芳》剧照

二、冬笙往事,是恩是爱?

时间再回到1925年。那时孟小冬红遍上海滩,30来岁的杜月笙,还在上海青帮大佬黄金荣手下打工,但对孟小冬的迷恋,已到了至死方休的地步。杜月笙爱听戏,有“天下头号戏谜”之称。

杜月笙何许人也?咳嗽一声都能惊动上海滩的青帮大亨,一生不缺女人,孟小冬委身他时,他已经坐拥妻妾四人。但对孟小冬,他非常尊重。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梅兰芳为了摆脱日伪的纠缠,蓄须明志。但是要养活一个剧团相当不易,杜月笙就让他的账房黄国栋以高价尽数收买梅兰芳字画。正是杜月笙的慷慨相助,才使得他渡过难关,保住剧团。对这一点,孟小冬对杜月笙心存感激。

杜月笙与孟小冬

1947年,杜月笙过60寿诞,特地派人到北京请冬皇来沪唱堂会,孟小冬盛情难却。时下杜月笙正在家养病,一见冬皇,竟然痊愈。20多年前,那个红透大上海的少女,如今已是风韵**。孟小冬见到杜月笙,深鞠一躬,谢他当年援助梅郎之恩情。对此,杜月笙心里是知道的。

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平津局势不稳。上海的杜月笙得知情况后,特地派一架专机来北京接孟小冬。杜月笙到机场迎候,冬皇从此进入杜家门。她与杜月笙有夫妻之实,却没有名分,有客登门拜访,仍然叫她孟老板。冬梅热恋时,曾经合演《武家坡》。如今投入杜月笙的怀抱,为他弹唱《武家坡》,也只是唱一句“导板”就不再唱了,杜月笙知道,冬皇此生难忘梅郎。

《梅兰芳》章子怡饰演孟小冬

婚姻不过就是一张纸,但是没有这张纸,一切就都名不正、言不顺。享誉梨坛的冬皇亦不免俗。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情如姐妹。当年姚玉兰嫁给杜月笙,就是心不甘情不愿,如今有冬皇代她照顾丈夫,她自然落得清闲。

孟小冬说:“我现在丫头不像丫头,女朋友不像女朋友。”姚玉兰将冬皇的心意告诉了杜月笙。杜喜从心来,他从年少时就爱慕冬皇,一腔痴恋天下知。只是自己今已垂垂老矣,缠绵病榻,早不是当年那个叱咤上海滩的大亨了。他不清楚,冬皇是否愿意委身下嫁。

1950年,冬皇与月笙在香港举行婚礼,没有宴请宾客,只是家人在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从此以后,有宾客至门,都改叫她杜太太了。这一年,杜月笙63岁,冬皇42岁。

孟小冬与杜月笙的结婚照

1951年,杜月笙留下遗嘱,棺材要运回上海杜家祠堂安葬,10万美金的遗产由四太太姚玉兰和五太太孟小冬继承。可是,他的10万美金是由宋子安代为保管,所以台湾方面传来蒋介石命令,棺材必须葬在台湾,才能拿到10万美金。杜月笙万分无奈,为了10万美金,只好遂蒋公之命,修改了遗嘱。6月16日,杜月笙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姚玉兰落地台湾,而孟小冬却留在了香港。冬皇就是冬皇,她要彻底摆脱杜家小妾的名分。她自己租了一处房子,陈设简朴,墙上挂着那张《武家坡》剧照,她常常望着这张剧照,回首她和梅郎的往事。此时的梅兰芳风生水起,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她为他感到高兴。1961年8月,梅兰芳病逝北京。噩耗传来,冬皇扑在那张《武家坡》旧照上,悲痛欲绝。

1966年,冬皇来到台南,由于她已经脱离了杜家的樊笼,所以,来台后没有和杜家生活在一起,而是低调独居,连邻居都不知道,这位每天早起吊嗓子的“孟家妈妈”,就是享誉南北的冬皇。

那个给她名分的杜月笙去了,那个爱了一生、怨了一生的梅兰芳也去了。晚年光景,陪伴她的只有恩师余叔岩留给她的余派唱腔了。冬皇是余派余叔岩嫡传,在人生最后几年,她在台南教学生唱戏。对孟老师的往事,学生们是知道的,可是孟老师自己,却不想再提了。

1977年,孟小冬病逝台南。理不完的爱恨情仇都化作一缕青烟飘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77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