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代商业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第1张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宋朝的首都开封和南宋的行在临安。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

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南宋定行在临安,全盛时期临安的人口也达百万,取代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如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的粮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变成了商品。

北宋时商品种类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还注意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南宋时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时,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禅让,将五代时后周的柴氏王朝,和平过渡为赵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将节度使操纵国运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参与朝政的机会,实行文官统治。对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换得珍贵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与责任感。因此,给后人印象似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先忍让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古族的元朝。

其实,宋代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

-商业

( )1、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京杭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苏伊士运河

( )3、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A、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B、具有雄才大略治国安邦

C、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 )4、科举制的殿试开始于

A、武则天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隋炀帝时期 D、唐玄宗时期

( )5、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最长的朝代是

A、西周 B、唐朝 C、西汉 D、元朝

( )6、下列内容是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A、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 B、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

C、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 )7、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史称唐玄宗有贞观遗风

C、这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D、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

( )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作者是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白居易

( )10、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

D、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和粟末靺鞨的首领

( )11、下列有关唐对外交往的正确叙述是

A、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B、天竺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在社会上至今还保留着唐人的某些风尚

C、唐太宗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D、唐玄宗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 )12、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云冈石窟 D、乐山大佛

( )13、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 )15、北宋、辽、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A、北宋、辽、夏、金 B、辽、金、北宋、夏

C、北宋、辽、金、夏 D、辽、北宋、夏、金

( )16、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铁钱制造方便

C、由于商业发展很快,携带铁钱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铁钱

( )17、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两宋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得到推广

C、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D、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18、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农民的需要

( )20、成吉思汗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

( )21、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A、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

B、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结果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 )22、下列对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相同点叙述,不对的是

A、有“市”、有“坊”,界限分明

B、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D、都居住着大量人口

( )23、与北宋和南宋关系类似的政权是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唐朝与后唐 D、西魏与东魏

( )24、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 )25、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①完颜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耶律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②④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共15分)

26、从公元581年 朝建立,到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 时期。

27、 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殿试开始于 时期。

28、 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29、隋朝书法融合 的秀美和 的雄健,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

30、宋朝时期,太湖流域的 、 ,成为重要粮仓。

31、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 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32、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来华,居住十几年。他的《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情境再现,体会回答(本题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有人口190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有人口41410000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有人口45310000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有人口52910000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有人口16900000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有人口15760000

请回答:

(1)从649年至726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2)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何种趋势?为什么?

(3)从上面材料人口变化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

朝代 西汉 唐代 北宋

人口(户) 2470685 3920415 11224760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198% 432% 629%

人口(户)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802% 568% 371%

材料2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请回答:

(1)上述能反映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10分)

35、简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0 ACDABADCCB 11-20 ABBCDCABCD 21-25 DABBC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26、隋 907 繁荣

27、隋炀帝 武则天

28、唐玄宗

29、南朝 北朝

30、苏州 湖州

31、广州 泉州 市舶司

32、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三、情境再现,体会回答((第33题:12分;第34题:13分,本大题共25分。)

33、(1)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4分)

(2)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安史之乱,生产受到破坏。再加上之后的长期战乱,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仅人口大量死亡,而且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使注册的人数也日益减少。(4分)

(3)从唐朝人口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变化中,我们认识到只要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口的增长就快。反之,人口增长缓慢或出现减少的趋势。(4分)

34、(1)从材料看,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5分)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3分)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5分)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

35、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0分)

①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②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聚集了不少人才;③沿用、完善隋朝的官制,对国家机构做了改革和整顿;④沿用隋朝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⑤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⑥重视文化教育,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⑦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⑧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总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总结其中五点以上者给满分,其余可酌情给分)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①农业:新技术——水田农具改进,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及稻麦轮作的推广

新土地——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大量开垦:圩田、沙田、梯田

粮食作物——水稻成为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

地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

经济作物——南方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普遍 桑蚕业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②手工业:

纺织——杭州、苏州、成都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出现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从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海南发展出较为先进的纺织工具

制瓷——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造船——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③商业:“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发展

⑵概况: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国家有50多个;广州、明州、泉州是三大外贸港:官府在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使舶司所在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人们把宋代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它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1: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3: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5: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本文模型来源于原乡马磊,文末可获取相关内容

宋, 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你对宋的印象有哪些? 汴梁风华?或是临安遗梦?

是竹杖芒鞋的诗情?还是绿肥红瘦的画意?

是东京城中的鳞次栉比?还是西子湖上的水光潋滟?

不论你对宋朝的印象有哪些,那都已经是九百年前的风云变幻了。九百年春秋更替,战火断续,“宋”的遗存也多被元明清所取代。

好在我们尚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宋韵也并非杳无痕迹。

如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或是太原晋祠的圣母殿,都是宋代建筑杰出的典范。

而长江以南,宁波城北的山中有一处山寺, 那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江南宋代遗存,那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九百年前的风华与古拙。

保国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01曲径幽处

保国寺位于 宁波西郊灵山之上, 原名灵山寺,唐代由僖宗皇帝赐名保国寺。

而现存至今的保国寺主要建筑群并非唐构,而是 经过宋大中祥符年至今,历代重建修缮而来。

保国寺建筑群建于灵山南山麓,但并非接近山脚,而是要走过一段很长的林间步道才能到达。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或许正是这般风景。

保国寺建筑群,轴线自南向北为 山门,天王殿,净土池,大雄宝殿(大殿),观音殿,藏经楼。

藏经阁与观音阁为民国后重修建筑,钟鼓楼为嘉庆年间建筑,天王殿为宣统年间建筑。

大殿前净土池为南宋年间遗物。

而天王殿前两经幢,东侧经幢建于开成四年,西侧经幢建于大中八年,均为唐代遗物。 两幢原分属宁波慈城普济寺与鄞县永寿庵,后移来保国寺保存。

唯有保国寺大殿,重建于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 距今1009年,为长江以南 “第一木构建筑”。

保国寺大雄宝殿,也是整座寺院最体现风华与古拙的一处所在。

南方地区雨水繁多,气候潮湿,木料易腐,故而早期木构建筑稀缺,整个南方地区的宋代木构屈指可数。

虽然南方也并非仅有保国寺一处古木构,但如果比较原真性与寺院周边环境,保国寺确实可排一二位。

在你走进大殿时,能为宋代木构倾倒。在这里,我们能读懂 古代匠人对房屋构造的求索,触摸千年前古人的匠心与巧思。

02清颜宋骨

当我们走进寺庙的时候,可以在天王殿后看见 南宋留存的净土池。

自两旁阶梯而上,出现在面前的却是重檐歇山样式的大雄宝殿,与传统清代大殿十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

保国寺的两层屋檐紧紧贴在一起,没有一般意义上重檐大殿的高度,下层屋檐更像是附加物。

实际上,保国寺历代修缮中,有明确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

这个“增广重檐”就是保国寺现状的来历, 下面一层屋檐并非宋代原构,而是清代增设的, 所以整座大殿比例看着并不协调。

康熙年间的重修 以原宋构部分为殿身,四面增扩空间,并在南及东西三面作出下檐,整体改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的形式和规模。

所以只有进入殿内,我们才能感受到这座“国保”的伟大与雄奇。

- 布局 -

保国寺大殿为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增广重檐后,为伪重檐歇山),厅堂式构架建筑。

面阔为大殿横向,而进深为大殿纵向(即大殿宽度与深度)。

而保国寺的一个特点,即为在平面布局上, 进深大于面阔。 我们从宋代原有的柱网格局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重要特征。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平面布局是很常见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面阔长于或等于进深,我们常见的古建筑主要是面阔大于进深,横向大于纵向。

而保国寺大殿进深133米,面阔118米,纵向长度比横向要长, 当我们进入大殿内部时,纵向空间被拉伸,整个大殿变得更为幽深而富有层次。

- 立柱 -

保国寺大殿的柱子非常独特,由于大木难得, 保国寺承托屋架重量的柱子则由多段木材拼合而成,即拼合柱又称为瓜棱(楞)柱。

瓜棱(楞)柱,即柱子外部带楞,起源于汉魏时期的束竹柱。

有的柱子是用整木刻画出瓜棱,而有的柱子是多根木料直接拼凑到一起形成瓜棱,保国寺则是典型的 以小拼大。

将多根小木料拼合到一起形成大柱子,保国寺大殿的柱子在宋代木构遗存中极为罕见。

小料充当大材以承重,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的好办法,也是营造法式的关键要求: 大料做梁,中料做柱,小料做拱枋——大料不可小用。

以小料成大材, 不仅省却了对于大型木料的依赖,且具有独特别致的艺术效果。

保国寺大殿就是现存木构建筑中拼合柱使用的最早实例。

- 斗拱 -

保国寺选用的斗拱(铺作),根据位置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 外檐、内檐、与藻井拱。

其中外檐铺作七种:

前檐柱头、前檐补间、前檐转角、两山及后檐柱头、两山及后檐补间、后檐转角。

内檐铺作九种:

前内柱柱头、后内柱柱头、前照壁上补间、后照壁上补间、内柱身丁头拱、前三椽栿上顺袱拱、乳栿及丁栿上襻间四重拱、中三椽栿上承平梁十字拱、各蜀柱柱头斗拱。

藻井斗拱三种:

承大鬬八、承小鬬八、承平綦。

不同斗拱井然有序地排列,为仅仅三间的大殿,贡献了极为复杂的建筑乐章。

保国寺斗拱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 这个比例的选取,兼顾了构件的刚性、强度和原木出材率的问题,达到最理想的受力效果和最高出材率的经济适用性。

- 梁架 -

江南厅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地域性构架体系和技术特征。

而保国寺大殿反映了五代以来江南厅堂的构架技术传统,是江南早期厅堂的典型代表。

保国寺内部梁架结构是 八架椽,前三椽栿,中三椽栿对后乳栿,用四柱。

而由柱网围合为 外檐 与 内槽 两个部分。

外檐部由十二根檐柱支撑,用以承托外檐铺作即出檐;

内檐则由四根金柱支撑,用以承托顶部压力与佛坛主要空间。

大殿内部空间,被柱网分割为 佛坛空间 与 礼佛空间 ,佛坛之上强调了神佛的庄严肃穆,而奉祀神佛的空间则属于人间,用于供信众磕头礼拜。

在纵向上, 室内空间被分成三个部分, 从前往后, 第一部分占比八分之三,第二部分占比八分之三,第三部分占比八分之二。

前三椽栿,也就是第一个八分之三,是礼拜者的空间。

中三椽栿,也就是第二个八分之三,是佛坛的空间。

这种空间上的分割,让整个大殿的功能节奏显得井然有序。

而这其中,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即佛坛的空间占比较之前唐、五代时期有了很大的缩减。

佛坛前,“人间”的区域有了扩大,在大殿这个人与佛交流的场所,佛陀放下了架子,而礼拜者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是宋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特征,既 反映了一部分理性主义,也同样是人文关怀。

- 藻井 -

而与之相对的, 大殿的藻井也并没有安置在佛坛上方,而是放在了礼拜空间之上, 这更加强了对人文空间重要性的强调。

藻井,即遮蔽古建筑内顶部的装饰构件,呈穹窿状,主要饰以花纹、雕刻、彩画。

“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以压火祥”,为辟火之用。 将井悬扣于屋顶,以代表藻井水源取自天上。

而保国寺的大木作藻井在现存古木构中也属于十分罕见。

以大木斗拱作材的藻井非常少有,保国寺的藻井并没体现花纹的繁复,反而更注重以结构产生韵律之美。

保国寺大殿的藻井与房屋梁架是形成整体关联的。

大藻井下部由平綦枋围合成方井,然后四角加四条抹角构成八角井,八个角各出两跳华拱,而令拱随着承托的圆井也作圆弧状。

上面承托八条弧形阳马汇聚于顶,阳马之间有八道圆环构成穹窿状。

大藻井利用补间铺作承托,而小藻井则被山面檐柱柱头铺作里跳插入的虾须拱承托。

这种极为特殊的拱形样式正是宋代木构技艺杰出的最有力证明。

而唯有这种古法藻井,方能更真切地体现藻井的本意。

- 彩画 -

保国寺的彩画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明清彩画不同,而是更为古拙的一种彩画形式,称 “七朱八白” ,绘制于阑额之上。

一道道白色条块均匀排列,这是宋《营造法式》中所载的一种赤白装饰彩画。

保国寺大殿的七朱八白,比例和形制都与《营造法式》中所载内容吻合, 这也是国内宋代木构建筑中的唯一案例。

而七朱八白这种彩画,以线性图案组成,如果往前追溯, 我们甚至能在唐代建筑中也窥见一二。

墙壁刷白,木构刷朱,唐代建筑也多以朱白为最基本的木构色调:

可见在当时唐人的一般概念中,建筑的基本色调还是以红白为主, 以至于“赤白”便可作为彩画代名词。

七朱八白这种有点奇怪的装饰图案,很可能源于早期建筑的重楣样式。

重楣样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古老的图案记忆却保留下来,便形成了七朱八白的古朴装饰图案。

03木作大成

成书于北宋的《营造法式》, 是官方下令编修的建筑典籍,颁布实施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 它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制度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营建的“白皮书”。

而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用材分为八等: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1013年,早《营造法式》90多年。

但保国寺选用木料材等,断面比例关系、单材与足材的区别、下昂与榫卯要求、藻井形制等等,这都 与《营造法式》用材规定相符合。

从这个逻辑不难看出,或许 保国寺正是《营造法式》编纂时参考的建筑之一。

营造法式的编纂者是李诫,而这本书的草创者却极有可能王安石。

为杜绝营造中的腐败贪污,他的变法革新中,也包含了对营造技艺的规范。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二十一年后,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推行变法。而变法中许多条例在鄞县制度,早就有了体现。

故而,鄞县山中的保国寺,或许正是王安石参考的建筑之一。

而在北宋时年,又不知有多少与保国寺一样的建筑,给了王安石变法的底气。

直到变法三十余年后,哲宗时代,将作监丞李诫重新整理出《营造法式》,于1100年最成书,1103年刊行颁布。

所以保国寺极有可能就是《营造法式》的母本。

宋代,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超越了北方,在建筑构造上也更为系统, 营造法式更多体现的是宋代南方官式建筑样式。

如苏州元妙观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面阔9间,进深6间,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宋代的建筑呈现一种醇和之美,而这种醇和优雅可能也沿袭了南方的审美基因, 表现出与北方辽代建筑截然不同的风貌。

04浮钟磬远

其实中国大地上的“宋韵”也并不止保国寺, 五代至宋的建筑也在各地都有分布。

但因历代战争损毁,留存较少,且较少三间以上的大型建筑留存。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则是为数不多的宋代七开间大殿留存。

如果将同时期各地三间殿做横向对比,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建筑整体特征基本一致,但地方做法导致样式也出现了分化。

或许当这些宋代遗存同时出现的时候,宋韵便如画一般铺展开来。

而保国寺,它就静静的在这山中安住,山外的世事却无常。

在家国巨变时,它依然是千年前的模样。它以一己之力,守住了江南为数不多的宋王朝记忆。

而今,保国寺也改做宁波古建筑博物馆,承袭千年的香火逐渐褪去,转而为建筑科普地,黔首的信众早已不在, 而保国寺也以另一种“功德”,为文明延续着历史记忆。

宋韵,就在这木作中, 就在大殿中人们的每一次抬头仰望,一眼千年。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文献: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

张十庆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艺旅文化X筱溪听泉老师课程国保100文稿

-END-

文案编辑丨禹涵

制图编辑丨禹涵

建模渲染丨马磊

来源于:谢禹涵

特别鸣谢

马磊所作保国寺模型

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宋朝时期,对外的贸易主要是航海,因为北方有辽国,金国的阻挡,所以北方陆上贸易被阻隔,而西边有吐蕃国和西域诸国的阻挡,丝绸之路由此被组断了。

宋朝时期的经济十分发达,而且航海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只要用海陆和南亚各国,南欧诸国和南海诸国进行贸易,利润十分的丰厚。

宋朝与别人贸易一般不喜欢用武力,而是用和平的手段,公正的价钱与别人进行贸易。

概况: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国号: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 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1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2建立时间:581年

3都城:长安

二、隋的统一:1时间:589年

2经过: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3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隋文帝的统治:1政策: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

2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四、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条件: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

3开通的时间:605年

4开通皇帝:隋炀帝

5路线:(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2)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四段。

(3)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6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意义:(1)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3) 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五、隋朝灭亡:1灭亡时间:618年

2灭亡的主要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3被推翻的方式: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随王朝陷于瓦解。

第二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

2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3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①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

2政治和措施:(1)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2)戒奢从简。

(3)合并州县,革除弊政。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如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还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治世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三、武则天的“政启开元,志宏贞观”:1统治措施:(1)继续发展农业生产。

(2)注重选拔贤才。

2表现: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3作用:政启开元,志宏贞观。

(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第三课 “开元盛世”

一、出现原因:1任用贤才,励精为治。(如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还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提倡节俭。

二、表现:1政治清明。

2经济空前繁荣:(1)农业:①水利工程: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40多处。

②农业技术: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法,使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③农作物:蔬菜有许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农具改进: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抗天灾的能力增强。

(2)手工业:①丝织业:自制品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世界工艺珍品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①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1城市坊和市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2即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注: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爆发了唐末农民起义,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 科举制的诞生

一、诞生背景:1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都不能到中央或地方任高官。

二、 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三、诞生作用: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四、完善: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了学舍,增加了学员。)

2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将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五、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5唐朝科举制在当时还影响到邻国。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一、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2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吐蕃: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3社会生活:以游牧和农耕为生,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

4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意义:1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2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5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1 8世纪初,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2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意义:唐与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

一、 唐与回纥:1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3与唐关系: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4后改名回鹘,瓦解后其部众迁到今甘肃、新疆等地。

二、 唐与靺鞨:1统一:7世纪末,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与唐关系: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主,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3影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海东盛国”之称。

三、 唐与南诏:1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分布于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3南诏统一了六诏。

4与唐关系:唐玄宗封起首领为云南王。

5代表建筑:千寻塔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 唐的对外关系的特点:1外交范围广、比较活跃。

2政策开放,外贸活动频繁。

3中国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 唐与日本:遣唐使:1开始派使时间:隋唐时期。

2大量派使时间:贞观年间。

3派使目的:向唐朝学习。

4影响:(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2)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3)在社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鉴真东渡:1时间:唐玄宗时期。

2经过:应日本高僧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3贡献:(1)传播了唐朝的文化。

(2)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 唐与新罗的交往:1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唐朝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效仿唐朝建立政治制度。

4采用科举制选。

5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6朝鲜音乐也传入中国。

四、唐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游:1时间:贞观初年

2出发地:长安

3活动:(1)在天竺访遍有名的佛教寺院。

(2)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佛教大师。

(3)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议经。

4代表作:《大唐西域记》意义: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建筑:1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丽而不纤巧。

2代表建筑:(1)赵州桥:①建筑时间:隋朝

②设计者:工匠李春

③特点:设计科学,便于交通,造型美观。

④地位: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2)唐都长安:①特点:规划整齐。

②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③城内代表建筑:大明宫含元殿。

二、 雕版印刷术:1地位: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代表作品《金刚经》:(1)印刷年代:868年

(2)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 唐诗:1唐朝的黄金时代:(1)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辈出。

(2)传世的有2000多位诗人的近50000首诗歌。

2三大诗人:(1)李白:①生活时期:盛唐时期

②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③诗作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轻快,语言轻快。

④尊称:诗仙

(2)杜甫:①生活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②代表作:“三吏”、“三别”

③诗作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④尊称:诗圣

(3)白居易:①生活时期:唐朝中期

②反映事实,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八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书法:1概况:隋唐时期我国书法步入又一个高峰时期。

2代表:颜真卿:(1)开创的字体:颜体

(2)字体的特点:雄浑敦厚

(3)评价: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4)代表作:《演示家庙碑》

柳公权:(1)开创的字体:柳体

(2)字体的特点:方折俊丽,骨力劲健。

(3)代表作:《玄秘塔碑》

3颜书和柳书并称“颜筋柳骨”。

二、 绘画:1概况: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

2代表:阎立本:(1)擅长人物故事画。

(2)画作特点: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

(3)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

吴道子:(1)尊称:“画圣”

(2)画作特点: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

(3)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4)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三、 雕塑:1概况: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

2最著名的石窟代表敦煌莫高窟:(1)位置:甘肃西部敦煌

(2)艺术内容:壁画、彩塑、佛经、文书

(3)地位: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四、 乐舞:1背景:吸收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再加以创新。

2特点: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3代表作:《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 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契丹的兴起: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

2五代:唐亡后,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3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二、 西夏建立:1民族:党项族

2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3建立者:元昊

4都城:兴庆

三、 辽、宋、夏的和战:1辽太宗时,从后唐手中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矛盾加深。

2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3宋真宗时,辽军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亲征,宋军打退辽军,与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

4澶渊之盟:(1)内容:①辽朝撤兵。

②宋朝给辽岁币。

(2)意义: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四、 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2夏宋议和内容:(1)元昊向宋称臣。

(2)宋给西夏岁币。

3夏宋和平意义: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五、 金和南宋的对峙:1金:(1)民族:女真族

(2)建立时间:12世纪初期

(3)建立者:阿骨打(金太祖)

(4)都城:会宁,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5)壮大:先灭辽,后灭北宋。

2南宋:(1)建立背景: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被俘。

(2)建立时间:1127年

(3)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4)都城:临安

六、 岳飞抗金:1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

2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3岳家军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岳家军作战勇敢,金军非常惧怕。

七、 岳飞之死:1凶手:宋高宗、秦桧等。

2罪名:“谋反”罪

3被害原因: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

4结局:宋与金议和,达成和议。

八、宋金和议:1内容:(1)南宋向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2)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2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农业中心的南移:1原因:(1)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2)自然条件的变化使南方相对适宜农业生产。

2表现:(1)由于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使水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因此南方成为产粮中心。

3结果: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了北方。

二、 手工业中心南移:1丝织业:(1)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2)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3)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2棉织业:海南岛星期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3造瓷业:(1)宋代时中国瓷史上的辉煌时代。

(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重心。

(3)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

(4)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 商业重心的转移:1商业都市:(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

(2)南宋时,临安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的开封。

(临安:①人口多,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②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

③各地、各国商品林莽满目,国内外客商往来不绝。

2海外贸易:(1)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1)原因: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2)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3)发展:纸币与铜钱并行。

(4)作用: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 转移完成: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一、 衣:1特点: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分辨出士、农、工、商从事的行业。

2北宋初:(1)各级官员:一毛不得缀饰珠玉,服色有严格规定。

(2)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3北宋中后期及南宋:(1)统治者:衣饰精美华丽。

(2)劳动者:小袖狭身的短衣。

4妇女:(1)开始缠足:①原因:士大夫的提倡。

②表明: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2)女子大多穿轻而薄的衫和裙。

二、 食:1北方:(1)主食:面食

(2)肉食:羊肉

2南方:(1)主食:米饭

(2)肉食:鱼肉

3南北方的共同习俗:(1)喝腊八粥。

(2)饮茶风气盛行。

三、 住:1农村:(1)农村百姓:茅屋。

(2)较富有的人:茅屋和瓦房相结合的一组住宅。

2城市:(1)平民:长方形屋子,顶上盖草或瓦。

(2)较讲究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院中有花草。

(3)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四、 行:1士大夫:一般骑驴或骡。

2达官贵人:乘轿。

3交通发达,旅游业兴旺,当时把旅店成为邸店。

五、 娱乐:1出现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宋代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

3内有:(1)勾栏(供演出)(艺人表演说书、唱曲、杂剧、杂技、踢球等。)

(2)摊位(供买卖)(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剔透、算卜等。)

六、 节日:1已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2春节(宋代称为元旦):(1)元旦前几天,扫撒亭户,做过年准备。

(2)元旦的前一天晚上乘坐除夕,要祭祖、供神、贴年画、挂桃符、守岁。

(3)元旦当天:放鞭炮、穿新衣、拜年、上大街游乐

盱眙之战,刘松为何能以少胜多?

东晋以后,北方的北魏和南方的刘宋逐渐形成对峙。南宋时期,经过宋文帝刘义隆改革,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欣欣向荣。

双方摩擦不断,大小战争接二连三,刘宋得不偿失,不少土地被北魏吞并。后来刘宋经过一系列变法逐渐发展壮大,刘义隆想要夺回北魏失地。

于是,刘宋刘义隆上书请求北魏归还河南六地。这是命令,不是谈判!北魏拓跋,很傻很天真,谁给你刘义龙的胆子,敢对我指手画脚?如果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彼此不满意,那就打吧!

至此,刘宋的北伐正式拉开序幕。盱眙之战也开始在刘宋大规模北伐的剧本中上演。盱眙之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少数人胜出的战役。刘宋大军以三千余人大败拓跋焘数万大军。这场亮眼的战斗,为屡战屡败的刘宋北伐军挽回了一点颜面。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既然刘宋与北魏的实力差距很大,又是谁给了刘义隆派大军攻打北魏的勇气,并誓要与拓跋一战能打善战,以武立国的道,或许《袁家治治》可以给出答案!

盛极一时的“元嘉之年”,开创了刘宋盛世之势,为其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嘉之政”是刘义隆在位期间开创的一个辉煌盛世。从010到300,他登基之初就目标明确,终结士族特权,巩固皇权,在强大皇权的基础上开始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他积极整顿官场风气。东晋以来,达官贵人长期在朝中居于要职,但无功绩。严厉查处贪官污吏。通过这些多种方式,各级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明显提高。

在思想文化方面,为保证他的统治有理论依据,他积极提倡儒学,下令祭祀孔子,重建文庙,恢复国子学派。通过这一系列的儒学宣传,有效地影响了社会。浮浪的颓废风气,使人们养成了务实进取的习惯。

在农业和税收方面,刘义隆也做了很多调整,鼓励农民在乱世开垦荒地,各级官员监督农业的发展。为了使农业更加繁荣,他还下令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许多落后贫瘠的土地也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让国家更强大、更稳定,他也会为农民减税、减劳。如果某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他将为这个地方订购更丰厚的奖励和资源支持。

通过他的艰苦奋斗,刘松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些现象无形中给了刘义龙信心,他觉得他是时候夺回祖上失去的土地了。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对话,以及后来的大规模北伐。

事实也证明,他虽然治国有方,但经验不足,无法指挥两国间的战争。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但盱眙之战最为耀眼。盱眙之战前,刘义隆大军与拓跋焘大军的几次交锋究竟发生了什么?失败有多糟糕?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430年,刘义隆任命自己的铁杆心腹颜知为总帅,统领全军。不料,晏志本事有限,胆小怕事。战斗一开始就中了拓跋焘的圈套。面对北魏铁骑铺天盖地的反扑,毫无斗志。拓跋焘攻下洛阳后,到了晏志就惊慌失措,极力主张南下。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失败后,刘义龙并没有放弃。他在20年后,也就是公元450年,举全国之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这次北伐分为东线和西线。东路则是王玄陌率领的主力。这家伙纸上谈兵很在行,但也没什么好说的,实战起来也不是很有效。

他在滑台上被拓跋焘打得落花流水,刘松举全国准备的资源和武器也在这一战中消耗殆尽。东路的失败就像连锁反应一样,直接影响到西路的军队。

本来,西路大军进展顺利,薛安大将更是大败魏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就在东路大军连胜士气高涨的时候,东路大军失利的消息传来,刘义隆不得不命令西路大军停止前进,撤退

虽然刘宋的两军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次拓跋焘可不想轻易结束战争。刘宋大军撤退后,他亲自率军乘胜追击,深入刘宋腹地。在010到300的追击中,遇到了北伐藏植的2万大军。两军交战后,臧植大败,率部残部退回盱眙。藏植此次成为败军将领,却在盱眙大显神勇,打败了托植。巴涛。

可见,刘宋的几次北伐,简直就是被北魏按在地上蹭,几乎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胜利,但是盱眙的出现,完全弥补了刘宋北伐的不足,而且这场胜利不一般。一场小小的胜利,却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刘宋的军队能够以少胜多,打出一场华丽的战斗?

一、拓跋焘的自信与狂妄

在拓跋焘的南行路线中,盱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他根本没有关注。追击刘宋撤军时,他为了尽快南下,直接绕过盱眙。

南掠之后,开始北归。回来的路上,拓跋焘又到了盱眙,又路过这里。他突然来了兴致,想和城里的守军商量喝一杯。

于是慷慨地送了一个葫芦进城,并让盱眙守军用美酒填满他。可谁能想到,逃到这里的藏志竟然在葫芦里撒了两次尿,递给了他。

这让拓跋焘非常生气,盱眙这个小败将竟然敢这样戏弄我。现在他也不急着北回,立即下令在盱眙周围修筑长堤,并命令大军切断盱眙的水源,最后将盱眙围了个三层内三层楼外,盱眙完全被包围了。成了一座孤城,盱眙之战彻底打响。

在拓跋焘的设想中,拿下盱眙轻而易举,但战斗打响之后,他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拓跋焘的指挥下,魏军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他造钩车钩城楼,造冲车攻城门,无功而返。

最后,魏军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白刃战法。魏军本身在人数上就占有绝对优势。以肉搏战,应该可以和城中守军打个精光。上城楼时,宋军连连击落他,留下数万魏军尸体在城下,堆积成山。

这种情况,让拓跋焘措手不及。战况正酣之际,他另有打算,试图从心理上消灭敌人。据说他的先头部队都不是鲜卑人。率先攻打城东的是丁陵、胡人,攻打城南的是氐、羌人。越有好处,越努力守城,我越高兴。

拓跋焘的信偷鸡不成,反而丢了很多米。接到信后,臧植守城之心没有动摇。他反手一翻,堂而皇之地把信件拿给城墙上围攻的魏军看,说道,你们的皇上!我觉得你的性命不重要,我根本不把你当人。怎么还拼命攻城?不料,拓跋焘的计谋反而被盱眙守军所用,动摇了魏军士气,也为魏国在盱眙惨败埋下伏笔。

二、盱眙守军沉朴未雨绸缪,城内守军顽强抵抗

另一个阻碍魏军成功攻克盱眙的原因,来自于申朴。沉普长期经营盱眙,颇有远见。刘宋第二次北伐时,他并不是主力,而是负责护送粮草的后勤。不过他担心万一有一天魏军攻城,就提前修筑了很多工事,挖壕沟,建防御塔,储备了足够的粮木石料。

没想到,魏军真的来打仗了。当拓跋焘想要将盱眙变成孤城时,他并不知道沉朴早有准备,也正因如此,他才有足够的底气与魏军展开对峙。

城内守军面对魏军也表现出了不怕死的精神。魏军用钩子勾住城墙,城中守军用绳子拴住钩车,以百人拉回,使钩车不伤城墙。当魏军一波又一波冲上城墙时,他连连击溃魏军,他以顽强的斗志牢牢守住盱眙。

三、北魏军队水土不服,瘟疫频发

北魏版图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内蒙古。气候寒冷干燥,而刘宋南方潮湿多雨。魏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取下了盱眙,也使得时令由冬转春。魏军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南方气候,不断生病。再加上白刃战伤亡太大,尸体堆积在一起,爆发了一场瘟疫,疾病在魏军中蔓延开来。他我们当初的攻城之志早已烟消云散。

更有什者,此时刘义隆为了了解盱眙的险情,从东海派出水军进入淮海,同时派彭城大军南下,企图截断魏军的归路。大军北上。放弃围攻,开始撤退。

盱眙之战的结束,也宣告了历时两年的激烈南北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最后,刘义隆鲁莽的北伐,让刘宋的国力大损,江山遍地。可以大胆猜测,正是因为他辛辛苦苦打造的“袁家法则”,才让盱眙的守卫和部队有了无畏战斗的信心和动力,才会爆发出如此大的威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81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