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恐龙的详细资料和图片

谁有恐龙的详细资料和图片,第1张

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鳗龙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暴龙也叫霸王龙,是食肉恐龙中最强健的一

种,脾气暴躁,喜欢进攻捕食其它动物以及比自己弱小的其它恐龙。因而它也被人们称为暴龙雷克斯,也就是暴龙王当两足动物暴龙雷克斯闲庭漫步搜寻猎物时,它用长尾巴来平衡其巨大脑袋。科学家不知道暴龙雷克斯否快速行走,或它的体重是否限制了它的行走活动。

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大家多来关注这些古老而又温柔的大家伙

恐龙鱼是多鳍目下的鱼。 恐龙鱼种类介绍:

1 金恐龙,又称九角龙、九节龙,其学名叫做Polypterus senegalus(Polypterus的意思是“很多鳍”,所以可以翻译成“多鳍鱼”),有Polypterus senegalus meridionalis和Polypterus senegalus senegalus两个种,前者只产于中非,后者产于东、西、中非,我们饲养的是后面的种类,至于体长,金恐龙在野生环境里可以长到40厘米,在鱼缸中一般可

以长到30,资料上说meridionalis可以长到70。

金恐龙的白化

2 青恐龙,学名Polypterus palmas,最小的一种恐龙,能长到30厘米,成熟后头部和胸鳍会出现绿色而得名。产地:刚果、利比里亚、塞拉里昂、几内亚。青恐龙身上的纹路和大花类似,因此容易和小大花搞混,区别方法是:1、看头部,青的形状和金恐龙一样,短而圆,上腭比下腭长一点,大花的相对扁而长,上下腭几乎等长。2、胸鳍,青恐龙为青色,大花有黑色环状斑纹。3、背鳍,青6个,大花为8个或以上。虽然青恐龙比较短小,但却可以长到很粗,经常可以看到很肥的青恐龙。据说繁殖比较容易。

3 大花恐龙(注意:古代鱼总揽上把大花叫做巨型大花恐龙,而把刚果恐龙王叫做大花恐龙),学名:Polypterus ornatipinnis

,产地:中部和东部非洲,刚果河、坦湖。大花可以长到60厘米,是相当巨大的恐龙,也是国内常见的恐龙种类之一。黄黑交错的斑纹,胸鳍上的标志性黑色环纹,巨大的体型,再加上数量不少,价格也比较便宜,大花恐龙确实是一种值得收藏的鱼种。大花恐龙的性情比较暴烈,同种之间经常发生打斗,有时候甚至攻击混养的其他鱼类。大花生长速度快,食

量大,吃鱼的动作也比金恐龙之类的小型恐龙猛烈。

4 斑节恐龙,学名:Polypterus delhezi,产地:中非,刚果河,体长可以达到40厘米以上,因身上的黑色条纹而得名。斑节的头部比大花的要扁,但更窄一些,成熟后身体会出现绿色光泽。斑节的背鳍为11个或者以上。斑节的性情比较温顺,但生长速度不快。

5 刚果恐龙王,又叫萨伊恐龙王,学名:Polypterus weeksii,产于刚果,体长可以达到将近60厘米,是一种稀有的梦幻大型恐龙。刚果的形体很象大花,但体表没有大花那样交错的纹路,而是一条条黑色的条纹,有的条纹分成叉状,从恐龙的上方看去,好象一排“X”。

刚果和斑节比较象,区别方法是:刚果的头型比斑节宽短,背鳍8个或者以上,而斑节为11个或以上。

6 金恐龙王,学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congicus,产于刚果、坦湖,黄金是恐龙中最大的品种,体长记录是97厘米(不要听鱼商们瞎说什么恐龙可以长到一米多)。黄金恐龙的底色为黄褐色,体表有黑色的细条纹。

3种恐龙王的区别:鳄鱼恐龙王体表只有纵向的纹路,没有竖纹,有的个体粗看上去甚至是纯色的;黄金和虎纹有黑色竖纹,但黄金的较细,而虎纹为块状分布。

7 鳄鱼恐龙王,学名:Polypterus bichir lapradei,分布于西非的大部分地区,也叫棘刺恐龙王,可以生长到60厘米以上。鳄鱼恐龙王的特点是从头后开始有几条**的纹路,到身体中部纹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黄黑交错的斑块,成体身上有黄绿色光泽,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恐龙王,但有的个体身上的纹路不是那么明显。相对于别的恐龙,鳄鱼比较神经一些 。

8 虎纹恐龙王,学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endlicheri,产于尼日利亚、乍得湖,体长可以达到70厘米以上。虎纹是恐龙中最漂亮的品种,成体头部扁平,身体相对于一般的品种要强壮很多。虎纹的下颚比上颚长出一块,说明虎纹是一种非常凶猛的恐龙。

9 草绳恐龙,学名:Erpetoichthys calabaricus,产地:西非、喀麦隆、尼日利亚。草绳恐龙的体形超级细长,最长可达90厘米,但身体要单薄许多。草绳为黄绿色,腹鳍退化,胸鳍根部有黑点。

附件

7_126_86db925808b4300jpg (6221 KB)

2008-10-4 20:55

第一张是2个陶罐罐,下面还有个盘子!

第二张是一个人游泳和一个鲨鱼

第三张:你好吗

第四张:4个动物

第五张:一个动物,不清楚是什么

第6张:一个人,好像在跑,不知道在做什么!

好玩,哈哈

那我继续看,多弄点啊!

第7张:看不清楚

第8张:2个人打橄榄球

第9张;一个人和三颗桃心

第10张;生日蛋糕

11;乒乓球及拍子

12;茶壶

13;2个辣椒

14;2000

15;飞机

16;中国地图

17;立体桃心

18;2个桃心

19;OK

20;福

21;货币符号$

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

剑龙(Stegosaurus)

肯龙(Kentrusaurs)

嘉陵龙(chialingosaurus)

华阳龙(Huayangsaurs)

沱江龙(tuojiangosaurus)

异特龙(Allosaurus)

天山龙(Tianshanosaurs)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震龙( seismosaurus )

迷惑龙(Apatosaurus)

腕龙(brachiosaurus)

盘足龙 (euhelopus)

西风龙(Zephyrosaurus)

有研究者指出:鸟是恐龙的直系后裔棱齿龙(Hypsilophodon)

禽龙(Iguanodon)

穆塔布拉龙(Muttaburrasaurus)

无畏龙(Ouranosaurus)

马鬃龙(Equijubus)

高吻龙(Altirhinus)

南阳龙(Nanyangosaurus)

沉龙(Lurdusaurus)

康纳龙(Kangnasaurus)

荒漠龙(Valdosaurus)

福井龙(Fukuisaurus)

锦州龙(Jinzhousaurus)

腱龙(Tenontosaurus)

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龙(Atlascopcosaurus)

丝路龙(Siluosaurus)

快达龙(Qantassaurus)

闪电兽龙(Fulgurotherium)

热河龙(Jeholosaurus)

孔椎龙(Thecospondylus)

宣化龙(Xuanhuasaurus)

狭盘龙(Stenopelix)

棱背龙(Scelidosaurus)

林龙(Hylaeosaurus)

棘甲龙(Acanthopholis)

加斯顿龙(Gastonia)

顶盾龙(Stegopelta)

轮状龙(Tyreophorus)

雕齿甲龙(Glyptodontopelta)

装甲龙(Hoplitosaurus)

多刺甲龙(Polacanthus)

重装甲龙(Sauroplites)

戈壁龙(Gobisaurus)

沙漠龙(Shamosaurus)

敏迷龙(Minmi)

天池龙(Tianchisaurus)

雪松甲龙(Cedarpelta)

祖尼角龙(Zuniceratops)

古角龙(Archaeoceratops)

朝阳龙(Chaoyangsaurus)

辽宁角龙(Liaoceratops)

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胜山龙(Katsuyamakensaurus)

查干诺尔龙(Nurosaurus)

约巴龙(Jobaria)

极龙(Ultrasaurus)

亚洲龙(Asiatosaurus)

奥古斯丁龙(Agustinia)

蒙古龙(Mongolosaurus)

尼日尔龙(Nigersaurus)

伊斯的利亚龙(Histriasaurus)

雷尤守龙(Rayososaurus)

雷巴齐斯龙(Rebbachisaurus)

利迈河龙(Limaysaurus)

阿马加龙(Amargasaurus)

亚马逊龙(Amazonsaurus)

釜庆龙(Pukyongosaurus)

江山龙(Jiangshanosaurus)

软骨龙(Chondrosteosaurus)

阿拉果龙(Aragosaurus)

畸形龙(Pelorosaurus)

澳洲南方龙(Austrosaurus)

鸟面龙(Ornithopsis)

毒瘾龙(Venenosaurus)

星牙龙(Astrodon)

优腔龙(Eucamerotus)

侧空龙(Pleurocoelus)

索诺拉龙(Sonorasaurus)

波塞东龙(Sauroposeidon)

雪松龙(Cedarosaurus)

高龙(Aepisaurus)

阿尔哥龙(Algoasaurus)

齐碎龙(Clasmodosaurus)

朱特龙(Iuticosaurus)

丘布特龙(Chubutisaurus)

大尾龙(Macrurosaurus)

怪味龙(Tangvayosaurus)

布万龙(Phuwiangosaurus)

潮汐龙(Paralititan)

戈壁巨龙(Gobititan)

安第斯龙(Andesaurus)

马拉维龙(Malawisaurus)

顶棘龙(Altispinax)

簧椎龙(Calamospondylus)

首都龙(Capitalsaurus)

恩巴龙(Embasaurus)

阴龙(Inosaurus)

加贺龙(Kagasaurus)

胜山龙(Katsuyamasaurus)

秋田龙(Wakinosaurus)

沃格特鳄龙(Walgettosuchus)

克拉玛依龙(Kelmayisaurus)

原恐齿龙(Prodeinodon)

棘椎龙(Spinostropheus)

小力加布龙(Ligabueino)

比克尔斯棘龙(Becklespinax)

威尔顿盗龙(Valdoraptor)

挺足龙(Erectopus)

非洲猎龙(Afrovenator)

吐谷鲁龙(Tugulusaurus)

暹罗龙(Siamosaurus)

脊饰龙(Cristatusaurus)

重爪龙(Baryonyx)

似鳄龙(Suchomimus)

激龙(Irritator)

崇高龙(Angaturama)

福井盗龙(Fukuiraptor)

高棘龙(Acrocanthosaurus)

矮异特龙(Dwarfallosaur)

新猎龙(Neovenator)

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

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

巴哈利亚龙(Bahariasaurus)

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

簧龙(Calamosaurus)

似菊娜鸟龙(Ginnareemimus)

似鸟身女妖龙(Harpymimus)

七镇鸟龙(Heptasteornis)

敏捷龙(Phaedrolosaurus)

彩蛇龙(Kakuru)

阿肯色龙(Arkansaurus)

恩霹渥巴龙(Nqwebasaurus)

内德科尔伯特龙(Nedcolbertia)

桑塔纳盗龙(Santanaraptor)

棒爪龙(Scipionyx)

雅尔龙(Yaverlandia)

极鳄龙(Aristosuchus)

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

华夏颌龙(Huaxiagnathus)

寐龙(Mei)

小坐骨龙(Mirischia)

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

似提姆龙(Timimus)

义县龙(Yixianosaurus)

小猎龙(Microvenator)

尾羽龙(Caudipteryx)

小盗龙(Microraptor)

顾氏小盗龙(Mgui)

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

帝龙(Dilong)

始暴龙(Eotyrannus)

暹罗暴龙(Siamotyrannus)

吐鲁茨龙(Tonouchisaurus)

中国鸟脚龙(Sinornithoides)

中国猎龙(Sinovenator)

窦鼻龙(Sinusonasus)

古似鸟龙(Archaeornithomimus)

神州龙(Shenzhousaurus)

山出龙(Sanchusaurus)

似鹈鹕龙(Pelecanimimus)

切齿龙(Incisivosaurus)

盗龙(Rapator)

联鸟龙(Ornithodesmus)

犹他盗龙(Utahraptor)

恐爪龙(Deinonychus)

纤细盗龙(Graciliraptor)

阿拉善龙(Alxasaurus)

阿基里斯龙(achillobator)

北票龙(Beipiaosaurus)

原羽鸟(Protopteryx)

晚白垩世 ---Late Cretaceous---

肉食龙(Carnosaurus)

虚骨形龙(Coeluroides)

御船龙(Mifunesaurus)

牛顿龙(Newtonsaurus)

酋尔龙(Quilmesaurus)

拟西得龙(Sidormimus)

斯基玛萨龙(Sigilmassasaurus)

土仓龙(Tsuchikurasaurus)

膝龙(Genusaurus)

巧鳄龙(Compsosuchus)

伤形龙(Dryptosauroides)

锐颌龙(Genyodectes)

贾巴尔普尔龙(Jubbulpuria)

似鸟形龙(Ornithomimoides)

肌肉龙(Ilokelesia)

福左轻鳄龙(Laevisuchus)

皱褶龙(Rugops)

西北阿根廷龙(Noasaurus)

恶龙(Masiakasaurus)

速龙(Velocisaurus)

伶盗龙(Velociraptor)

毖鳄龙(Betasuchus)

怪踝龙(Xenotarsosaurus)

塔哈斯克龙(Tarascosaurus)

印度鳄龙(Indosuchus)

阿贝力龙(Abelisaurus)

玛君龙(Majungasaurus)

奥卡龙(Aucasaurus)

食肉牛龙(Carnotaurus)

印度龙(Indosaurus)

直角龙(Orthogoniosaurus)

犸君颅龙(Majungatholus)

胜王龙(Rajasaurus)

乌奎洛龙(Unquillosaurus)

棘龙(Spinosaurus)

三角洲奔龙(Deltadromeus)

安尼柯龙(Aniksosaurus)

小猎龙(Bagaraatan)

原鸟形龙(Archaeornithoides)

重腿龙(Bradycneme)

两凿齿龙(Diplotomodon)

沼泽鸟龙(Elopteryx)

屿峡龙(Labocania)

理查德伊斯特斯龙(Ricardoestesia)

欧爪牙龙(Euronychodon)

近爪牙龙(Paronychodon)

拟鸟龙(Avimimus)

伤龙(Dryptosaurus)

山阳龙(Shanyangosaurus)

胁空鸟龙(Rahonavis)

千叶龙(Futabasaurus)

依特米龙(Itemirus)

独龙(Alectrosaurus)

金刚口龙(Chingkankousaurus)

恐齿龙(Deinodon)

分支龙(Alioramus)

阿尔伯脱龙(Albertosaurus)

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后弯齿龙(Aublysodon)

矮暴龙(Nanotyrannus)

暗脉龙(Stygivenator)

恐暴龙(Dinotyrannus)

鄯善龙(Shanshanosaurus)

惧龙(Daspletosaurus)

暴龙(Tyrannosaurus)

霸王龙(Trex)

特暴龙(Tarbosaurus)

栾川特暴龙(T luanchuanensis)

阿劳干盗龙(Araucanoraptor)

无聊龙(Borogovia)

鸵鸟龙(Tochisaurus)

拜伦龙(Byronosaurus)

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伤齿龙(Troodon)

细爪龙(Stenonychosaurus)

恐手龙(Deinocheirus)

似奥克龙(Orcomimus)

似金翅鸟龙(Garudimimus)

似鸡龙(Gallimimus)

似鹅龙(Anserimimus)

似鸸鹋龙(Dromiceiomimus)

似鸟龙(Ornithomimus)

似鸵龙(Struthiomimus)

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

天青石龙(Nomingia)

河源龙(Heyuannia)

近颌龙(Caenagnathus)

亚洲近颌龙(Caenagnathasia)

纤手龙(Chirostenotes)

单足龙(Elmisaurus)

葬火龙(Citipati)

窃螺龙(Conchoraptor)

雌驼龙(Ingenia)

可汗龙(Khaan)

窃蛋龙(Oviraptor)

阿瓦拉慈龙(Alvarezsaurus)

巴塔哥尼亚爪龙(Patagonykus)

单爪龙(Mononykus)

小驰龙(Parvicursor)

鸟面龙(Shuvuuia)

阿基里斯龙(Achillobator)

恶灵龙(Adasaurus)

斑比盗龙(Bambiraptor)

朝鲜龙(Koreanosaurus)

大盗龙(Megaraptor)

火盗龙(Pyroraptor)

瓦尔盗龙(Variraptor)

野蛮盗龙(Atrociraptor)

驰龙(Dromaeosaurus)

一些恐龙拥有羽毛,如斑比盗龙。蜥鸟盗龙(Saurornitholestes)

二连龙(Erliansaurus)

内蒙古龙(Neimenggusaurus)

懒爪龙(Nothronychus)

秘龙(Enigmosaurus)

死神龙(Erlikosaurus)

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慢龙(Segnosaurus)

镰刀龙(Therizinosaurus)

南方棱齿龙(Notohypsilophodon)

厚颊龙(Bugenasaura)

奇异龙(Thescelosaurus)

小头龙(Talenkauen)

奔山龙(Orodromeus)

帕克氏龙(Parksosaurus)

冠长鼻龙(Lophorhothon)

凹齿龙(Rhabdodon)

栅齿龙(Mochlodon)

查摩西斯龙(Zalmoxes)

慢行龙(Onychosaurus)

鸟骨龙(Ornithomerus)

寡头龙(Oligosaurus)

加斯帕里尼龙(Gasparinisaura)

酋长龙(Loncosaurus)

阿纳拜斯龙(Anabisetia)

比霍尔龙(Bihariosaurus)

似凹齿龙(Pararhabdodon)

扁臀龙(Planicoxa)

刃齿龙(Craspedodon)

阔步龙(Hypsibema)

广野龙(Hironosaurus)

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正骨龙(Orthomerus)

独孤龙(Secernosaurus)

始鸭嘴龙(Protohadros)

破碎龙(Claosaurus)

计氏龙(Gilmoreosaurus)

沼泽龙(Telmatosaurus)

阿斯坦龙(Arstanosaurus)

苦龙(Gadolosaurus)

帆骨盆龙(Pteropelyx)

原赖氏龙(Eolambia)

巴克龙(Bactrosaurus)

青岛龙(Tsintaosaurus)

卡戎龙(Charonosaurus)

副栉龙(Parasaurolophus)

日本龙(Nipponosaurus)

阿穆尔龙(Amurosaurus)

牙克煞龙(Jaxartosaurus)

赖氏龙(Lambeosaurus)

扇冠大天鹅龙(Olorotitan)

巴思钵氏龙(Barsboldia)

冠龙(Corythosaurus)

亚冠龙(Hypacrosaurus)

鸭嘴龙(Hadrosaurus)

小鸭嘴龙(Microhadrosaurus)

克贝洛斯龙(Kerberosaurus)

双庙龙(Shuangmiaosaurus)

强龙(Thespesius)

短冠龙(Brachylophosaurus)

慈母龙(Maiasaura)

盐海龙(Aralosaurus)

格里芬龙(Gryposaurus)

小贵族龙(Kritosaurus)

大鸭龙(Anatotitan)

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谭氏龙(Tanius)

原栉龙(Prosaurolophus)

栉龙(Saurolophus)

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甲龙(Ankylosaurus)

黑山龙(Heishansaurus)

北山龙(Peishansaurus)

孔牙龙(Priconodon)

纤龙(Rhadinosaurus)

剑节龙(Stegosaurides)

古伊犁龙(Palaeoscincus)

爪爪龙(Pawpawsaurus)

窃肉龙(Sarcolestes)

弃械龙(Anoplosaurus)

结节龙类群(Odosaurids)

结节龙(Nodosaurus)

海拉尔龙( Hylaeosaurus)

厚甲龙(Struthiosaurus)

尼奥布拉拉龙(Niobrarasaurus)

德克萨斯龙(Texasetes)

活堡龙(Animantarx)

埃德蒙顿甲龙(Edmontonia)

林木龙(Silvisaurus)

胄甲龙(Panoplosaurus)

楯甲龙(Sauropelta)

白山龙(Tsagantegia)

马里龙(Maleevus)

山西龙(Shanxia)

篮尾龙(Talarurus)

徐龙(Syrmosaurus)

安吐龙(Amtosaurus)

结节头龙(Nodocephalosaurus)

钉背龙(Polacanthus)

多智龙(Tarchia)

美甲龙(Saichania)

包头龙(Euoplocephalus)

绘龙(Pinacosaurus)

克氏龙(Crichtonsaurus)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中国鹦鹉嘴龙(Psinen)

梅莱营鹦鹉嘴龙(Pmeileyingensis)

短脚龙(Brachypodosaurus)

糙牙龙(Trachodon)

图兰角龙(Turanoceratops)

纤角龙(Leptoceratops)

倾角龙(Prenoceratops)

亚洲角龙(Asiaceratops)

小角龙(Microceratops)

雅角龙(Graciliceratops)

安德萨角龙(Udanoceratops)

贝恩角龙(Bainoceratops)

湖角龙(Kulceratops)

角龙(Ceratops)

开角龙(Chasmosaurus)

大师龙(Polyonax)

陋龙(Ugrosaurus)

五角龙(Pentaceratops)

准角龙(Anchiceratops)

无鼻角龙(Arrhinoceratops)

牛角龙(Torosaurus)

双角龙(Diceratops)

三角龙(Triceratops)

厚鼻龙(Pachyrhinosaurus)

河神龙(Achelousaurus)

独角龙(Monoclonius)

短角龙(Brachyceratops)

野牛龙(Einiosaurus)

戟龙(Styracosaurus)

尖角龙(Centrosaurus)

爱氏角龙(Avaceratops)

奇迹龙(Agathaumas)

劣牙龙(Dysganus)

无鼻角龙(Arrhinoceratops)

弱角龙(Bagaceratops)

喇嘛角龙(Lamaceratops)

扁角龙(Platyceratops)

矮脚角龙(Breviceratops)

原角龙(Protoceratops)

巨嘴龙(Magnirostris)

越前龙(Echizensaurus)

蒙大拿角龙(Montanoceratops)

肿头龙(Pachycephalosaurus)

冥河龙(Stygimoloch)

小头龙(Microcephale)

重头龙(Gravitholus)

倾头龙(Prenocephale)

膨头龙(Tylocephale)

圆头龙(Sphaerotholus)

剑角龙(Stegoceras)

平头龙(Homalocephale)

丽头龙(Ornatotholus)

微肿头龙(Micropachycephalosaurus)

饰头龙(Goyocephale)

皖南龙(Wannanosaurus)

南印度龙(Dravidosaurus)

秦岭龙(Qinlingosaurus)

久野浜龙(Hisanohamasaurus)

健颈龙(Megacervixosaurus)

杉山龙(Sugiyamasaurus)

埃及龙(Aegyptosaurus)

巨体龙(Bruhathkayosaurus)

倾齿龙(Campylodon)

似倾齿龙(Campylodoniscus)

北方龙(Borealosaurus)

华北龙(Huabeisaurus)

葡萄园龙(Ampelosaurus)

高桥龙(Hypselosaurus)

耆那龙(Jainosaurus)

马扎尔龙(Magyarosaurus)

柏利连尼龙(Pellegrinisaurus)

沉重龙(Epachthosaurus)

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

细长龙(Lirainosaurus)

南极龙(Antarctosaurus)

博妮塔龙(Bonitasaura)

拉布拉达龙(Laplatasaurus)

纳摩盖吐龙(Nemegtosaurus)

非凡龙(Quaesitosaurus)

掠食龙(Rapetosaurus)

阿拉摩龙(Alamosaurus)

银龙(Argyrosaurus)

巨龙(Titanosaurus)

伊希斯龙(Isisaurus)

林孔龙(Rinconsaurus)

风神龙(Aeolosaurus)

冈瓦纳巨龙(Gondwanatitan)

后凹尾龙(Opisthocoelicaudia)

内乌肯龙(Neuquensaurus)

洛卡龙(Rocasaurus)

萨尔塔龙(Saltasaurus)

鄂托克龙(Otogosaurus)

特狈路龙(Taveirosaurus)

多梅科龙(Domeykosaurus)

南角龙(Notoceratops)

肿角龙(Torosaurus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动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

世界恐龙资源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中国最著名的有湖北郧县、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四川自贡、云南禄丰、广东河源等6个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拟的,只有湖北郧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市与湖北郧县的恐龙资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首次发现恐龙蛋的时间,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发现,同样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郧县1997年7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首次、国际也十分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发现龙骨化石,成为全国第二个龙蛋共生地。

《人民日报 华南新闻》 (2001年12月27日第三版)

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新近,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目前传说“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前,这还是一个谜。

恐龙大全有鸭冠龙、双冠龙、异特龙、隙龙、梁龙、迷惑龙、肯龙、腔骨龙、重爪龙、异特龙。

1、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

2、双冠龙

双冠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双冠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

3、异特龙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身长7-9米,最大97米,体重15-2吨,最重36吨,生存于晚侏罗纪,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

4、隙龙

隙龙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的艾伯塔省,隙龙全长9米,脖子上和肩上都是褶皱,在它的眉骨上也有两只长长的角,食草龙,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湿地里,即现在的北美西部地区。

5、梁龙

梁龙是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个体最长可超过30米,体重约10吨左右,鼻孔位于眼睛之上,脖子无法抬高,推测是用来扩大原地进食面积的。

6、迷惑龙

迷惑龙可能重量达26吨,而大约体长21-23米,脖子6米长,实际上比体躯还长,尾巴大约长达9米,站立到臀部大约45米高。

7、肯龙

肯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全长45米,身高15米。剑龙类的一种,头小体长,后腿比前腿长,背脊前部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后部有两排骨质刺棒,如果遇上食肉恐龙来侵犯会挥动尾巴,用刺棒回击。

8、腔骨龙

腔骨龙又名虚形龙,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双足恐龙,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首先出现于三叠纪晚期的诺利阶,约有2-3米长,臀部高于1米高,非常纤细,可能是种善于奔跑的动物。

9、重爪龙

重爪龙的爪子比较其体躯而言真是庞大,属于食肉的兽脚类恐龙,以前肢有大的爪而得名。

10、异特龙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身长7-9米,最大97米,体重15-2吨,最重36吨,生存于晚侏罗纪,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

恐龙的简介

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11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