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风俗描写作文800字

婚礼风俗描写作文800字,第1张

1 家乡婚礼习俗作文800字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并于纳吉中。而亲迎之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

在我的家乡,婚礼习俗是这样的: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

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接代。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

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2 急求一段八百字的描写婚礼场景的文章

“咚咚咚!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新娘来了,新娘来了!”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

只见十几辆车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大舅家门前,打头的第一辆白色的小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车门开了,表哥从车里走出来,只见他笔挺的西装、铮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新郎”二字,后面是身穿婚纱、手捧鲜花的新娘子。“哇!好漂亮啊!”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

这时,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小孩们一拥而上,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新娘子头上、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一位“送亲”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表哥拉着新娘就往院里跑。没跑几步,几个小伙子猛地奔过来,一把揪住表哥和新娘。“看你们往哪逃?”两个小伙子扭住表哥的胳膊,按着肩膀使劲压。“哪能这么轻易把新娘领回去,背上。”,表哥被压得蹲了下去。几个小伙子把新娘往表哥跟前拉,新娘羞红着脸,扭扭捏捏地不往过走。只听有人喊:“背回去也不行,骑在脖子上。”新娘子一听更不干了,她拼命地挣扎,可怎么能抵得过几个小伙子。又有人说:“抬上去。”几个人把新娘抬起来放在表哥的脖子上,看热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录像机、照像机一起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面。

乡村的结婚场面可真有意思。

3 汉族结婚的习俗 写作文 谢谢 求解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三个部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聚过后,新娘就坐上轿车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4 民风民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5 写一篇关于婚礼的作文

仅供参考: 姗发现了父亲脸上的泪,父亲低低地问姗:“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男孩,他可靠吗?”姗望着自己的脚尖,点了点头。

她听见父亲叹了口气:“好吧,那你们准备结婚吧……” 午夜十分,姗从昏迷中醒来,浑身却一点力气也没有,脑子里空白一片,她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仿佛一个世纪般长久,重症病房的呼吸机还在帮助她呼吸,她努力想坐起来,腿脚却很不听使唤。趴在她床边的男人都被异样的声音惊醒,抬起了他的头,喷涌出泪水,撕心地大喊:“大夫,大夫,她醒了,她醒了…” 姗睁大了眼睛,看清楚了这个男人,眼窝深陷,面容憔悴,两鬓泛白,皱纹刻在眉间。

姗看着他,亲切在心里弥漫开来,“爸爸……”姗轻轻叫了声。男人愣了一下,猛然紧紧抱住了姗,哽咽着“你终于醒了,你知不知道你昏迷了四年了…”“父亲”的泪落在姗脸上。

姗的身体还很虚弱,美丽的脸显得有些苍白,对于从前的事情她想不起来,从爸爸那里知道了关于她的故事:她原来是家银行的出纳,有着很爱她的父母,还有一个很爱她的男友,正在婚礼的前个月,银行内部的保安起了歹心,一天中午,在她和另一个同事值班的时候,持枪抢劫了银行。她和同事大声呼救,被保安一人开了一枪,同事当场死亡,姗腹部中枪后仍然和保安博斗,纠缠中头部咂到了窗台。

姗的手术整整做了六个小时,尽管极力抢救保住了她的性命,但是因为脑部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姗就再也没醒来……姗的母亲受了很大的 ,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货车撞倒,带着无取限的牵挂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几年间,父亲四处求医,姗也辗转来到了这个城市的医院,但得到的结论都有是一样的:她醒来的机会几乎是零,就算是醒来,智力也会像几岁的孩子一样。

父亲对这个晴天霹雳的结果并没有死心,他四处借钱,哪怕有一点点期望也不放弃。 为了筹措昂贵的医药费,他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但是很快就所剩无几。

为了早点治好姗,节省开支,他白天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地干活,晚上就到医院守着姗,饿了就喝开水就着馒头充饥,困了就在姗的床边打盹,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劳累也导致了身体的虚弱,但是他有信心,他一定能等到姗睁开眼睛。 经过了一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姗出院了,只是说话还有点含糊,还要在这个城市继续呆下去,定期到医院做复查治疗。

父亲带着她租了一间房,白天照顾姗的生活,晚上等姗睡下去后拣些瓶瓶罐罐的,好换来一点微薄的收入。 姗的气色逐渐好了起来,并学会了自己穿衣、自己做饭。

父亲给你买来了小学的课本,一点一点地教她,慢慢地,姗能看书读报了,并且吐字渐渐清晰。复查的时候主治医师惊讶不已,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答应要介绍姗到医院来做清洁工。

命运之神终于慢慢的对姗露出了笑脸。 半年之后,姗的身体终于康复了,并且通过自学学会了很多知识,现在报考了夜校,她想找份好点的工作好好地报答她的父亲。

她在医院工作得很勤奋,工作之余还帮助病人的家属。病人和家属都很感激她,知道了她的遭遇后更加吹嘘不已,赞叹他父亲多么的伟大,有点老人更是泪涟涟地叹息:多好的孩子啊,真是命苦啊。

姗总是微笑着说:“命运对我已经够好的了,起码我现在还活着。” 温柔善良的姗引起了一个叫凡的年轻医生的好感,他深深被姗的精神所打动,他开始暗暗关心起姗,知道了姗在学习,他就把自己以前的学习资料全部搬到医院给姗,还指导姗学习。

经过慢慢的接触,姗也感觉到了凡的许多优点:幽默、善良、博学。两颗心慢慢贴近了,姗觉得幸福已经开始降临了。

又是一年过去了。 如果不是那天和凡一起上街,姗可能永远这么幸福下去。

情人节前一天,凡抑制不住的兴奋,因为他决定明天就向珊求婚。中午休息时间,凡和姗走在街头,经过一家银行,凡决定今天就去给姗买一只结婚钻戒,他拉着姗快步走了进去。

银行的人不是很多,姗康复之后一直没去过,她记得父亲总是带她绕道而行。大厅里人很少,三两个人办理业务,姗四处看着,记忆深处的东西被触动了,她头痛欲裂,却控制不住地往下想,她记起了那次抢劫,但又从大脑里消失了……姗眩晕了,软软地倒在了地上。

姗睁天眼睛,发现自己已经在医院里,看见凡焦急的眼神。凡握住她的手:“对不起,姗,我不该带你去那里。

对不起……” 姗带着凡回家,凡有点局促不安。父亲应声开门,一开门就紧张地抱住了姗:“姗姗,你去哪里了,急死我了,没什么事情吧,是不是又头痛了,想不起来的事情就不要去想了…”父亲这时才看见姗旁边紧张不已的凡,凡上前对他握了握手:“伯父,你好,我是姗的同事。”

父亲什么话也没说,转身进了屋里,凡拉着姗跟在后面。 在珊的小房间里,凡真诚地对她父亲说,希望能永远和姗在一起,以后就由他来照顾他们两父女。

父亲挥了挥手,半响后说:“你先回去吧,我考虑一下。” 送凡出门后,姗发现以父亲的泪。

他低低地问姗:“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男孩,他可靠吗?”姗望着自己的脚尖,点了点头。她听见父亲叹了口气:“好吧,那你们准备结婚吧……” 一切都在进行着,姗的脸上整天挂着幸福的微笑,和凡看房子,定家具,婚期渐渐。

6 关于汉族结婚时的习俗 然后写一篇450字的作文

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7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年 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使用夏历,最重要的节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目。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马可·波罗记述:“是日国中数处入贡极富丽之白马十万余匹,是日诸象共有五千头,身披锦衣甚美,背上各负美匣二。其中满盛着宫廷所用之一切金银器皿甲胄,并有无数骆驼身被锦衣,负载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队行于大汗前,是为世界最美之奇观。”

除夕,先在马尼宏杆子的东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样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吃羊头。进餐之前,家中长者要先把羊嘴巴揭开,按迷信传说,这个仪式大概有两个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张牙以驱鬼避邪、因为三十这天世无主持之神,鬼要四处筹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张是足可把饿鬼吓跑的。午夜,全家围坐一起吃饺子,名曰“辞岁饭”。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儿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长喊一声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饭。东方微亮,新年伊始,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马尼宏杆子的座盘上点起天灯(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点燃),随后再分别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毕,就该噶早年茶了,此时,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弹点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儿女要施跪拜礼敬献哈达,长辈也要逐个赐祝福词。随后,又是全家(夫妇之间除外)互换鼻烟壶以示新年祝贺。新春期间,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旧时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门),带上哈达、鼻烟壶和美酒,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挨个给亲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飘香,歌舞升平,到处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

8 爷爷的婚礼作文800字

五一”节期间,我随妈妈回了一趟老家,去参加了一次特殊的婚礼。

张爷爷和我家是亲戚,要和本村的杨二婶结婚。我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听妈妈讲,张爷爷的妻子三十多岁就得去世了,张爷爷这么多年来又当爹又当妈,吃尽了苦头,把两个孩子抚养大,各自又成了家。张爷爷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整年不知肉滋味。后来,多亏了党的扶持,如今过了上好日子。张爷爷办的养鸡场远近闻名,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观。

我和妈妈来到张爷爷家时,院内挤满了人,说笑此起彼伏。我迫不及待地挣脱妈妈的手,挤过人群。只见张爷爷容光焕发,三七式发型,穿黑色毛料西服,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真不亚于年轻的新郎官!村里的人们围着他贺喜:“恭喜你啦,老哥。这下缝缝补补的不用愁 了”“听说,新娘子那儿有好几间大房,正适合你这养鸡户住户,你要办第二个养鸡厂了,肯定会更发财喽!”张爷爷喜气洋洋,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同大家打招呼一边分着大把大把的喜糖。听他听说:“托党的福啊!真是作梦也没有想过,像我这样的人,老了也能娶媳妇, 好啊!他带着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张爷爷刚说完,满院子响起了掌声,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他们和张爷爷是不谋而合。每次回老家,都有变化。你瞧,村子里家家抢着把楼房盖,家用电器齐又全,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甜。吉时已到,鞭炮一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了,唢呐声“嘀嗒嗒”地吹起来了。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看新娘子喽!”于是村民们都向新房走去。我个子小,话音刚落,我已好奇地挤进新房,只见新房里披红挂彩,彩灯闪闪烁烁,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和崭新的组合家具摆了整个房间,豪华的席梦思床上叠着红红绿绿的崭新绸缎被褥。杨二婶今天真漂亮,她穿着一件紫色旗袍,脚登黑色高跟鞋,耳上附着金耳环,微微卷曲的秀发自然地披散在肩头 …… 有几个小青年起哄:“张大爷,你给我们讲讲怎么和杨二婶走到一起的。”张爷爷有点腼腆,但是拗不过大伙。挽着杨二婶说:“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不愁不愁穿,家里什么都有,就是缺了一个老伴。以前,我们穷,没有那心思,现在有条件了,找个老伴相互挽扶,走过剩下的路。”

张爷爷说完,大伙儿又响起了掌声,那掌声差点震破屋顶。参加这次特殊的婚礼,我终身难忘。

9 习俗风俗作文怎么写 1000字

一、简介风俗和习俗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二、风俗与习俗的区别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或尚坐关,群起而坐关;或尚礼忏,群起而礼忏;群起而背经,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读等韵,群起而去注疏、专白文,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群起而学书、学诗、学士大夫尺牍语,靡然成风,不约而合。独于刻心励志,真实参禅念佛者,则有唱而无随,谓之何哉?!

三、风俗和习俗的作用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四、例举一些风俗和习俗

春节: 虎年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吃元宵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10 爷爷的婚礼作文800字

五一”节期间,我随妈妈回了一趟老家,去参加了一次特殊的婚礼。

张爷爷和我家是亲戚,要和本村的杨二婶结婚。我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听妈妈讲,张爷爷的妻子三十多岁就得去世了,张爷爷这么多年来又当爹又当妈,吃尽了苦头,把两个孩子抚养大,各自又成了家。张爷爷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整年不知肉滋味。

后来,多亏了党的扶持,如今过了上好日子。张爷爷办的养鸡场远近闻名,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观。

我和妈妈来到张爷爷家时,院内挤满了人,说笑此起彼伏。我迫不及待地挣脱妈妈的手,挤过人群。

只见张爷爷容光焕发,三七式发型,穿黑色毛料西服,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真不亚于年轻的新郎官!村里的人们围着他贺喜:“恭喜你啦,老哥。这下缝缝补补的不用愁 了”“听说,新娘子那儿有好几间大房,正适合你这养鸡户住户,你要办第二个养鸡厂了,肯定会更发财喽!”张爷爷喜气洋洋,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同大家打招呼一边分着大把大把的喜糖。

听他听说:“托党的福啊!真是作梦也没有想过,像我这样的人,老了也能娶媳妇, 好啊!他带着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张爷爷刚说完,满院子响起了掌声,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他们和张爷爷是不谋而合。

每次回老家,都有变化。你瞧,村子里家家抢着把楼房盖,家用电器齐又全,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甜。

吉时已到,鞭炮一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了,唢呐声“嘀嗒嗒”地吹起来了。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看新娘子喽!”于是村民们都向新房走去。

我个子小,话音刚落,我已好奇地挤进新房,只见新房里披红挂彩,彩灯闪闪烁烁,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和崭新的组合家具摆了整个房间,豪华的席梦思床上叠着红红绿绿的崭新绸缎被褥。杨二婶今天真漂亮,她穿着一件紫色旗袍,脚登黑色高跟鞋,耳上附着金耳环,微微卷曲的秀发自然地披散在肩头 …… 有几个小青年起哄:“张大爷,你给我们讲讲怎么和杨二婶走到一起的。”

张爷爷有点腼腆,但是拗不过大伙。挽着杨二婶说:“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不愁不愁穿,家里什么都有,就是缺了一个老伴。

以前,我们穷,没有那心思,现在有条件了,找个老伴相互挽扶,走过剩下的路。”张爷爷说完,大伙儿又响起了掌声,那掌声差点震破屋顶。

参加这次特殊的婚礼,我终身难忘。

求婚的话

也不是很隆重哦

世青赛的最后一集

第18卷的最后

小翼和早苗在空旷的球场上小翼送给了早苗一个戒指!!!!!!!早苗哭了

没怎么描绘他们的结婚场景

ROAD

TO

2002里有小翼的那俩调皮的儿子疾风和大舞

和小翼一模一样的说

GOLD23偶米看过呢所以不知道亲去看看吧

此画面共五人:三男、二女。故事大意为:战国时,许国和齐国都派使节来卫国求婚,卫懿公欲将女儿嫁给许国国君,女儿和皇后劝说卫懿公,许国势弱而小,齐国势强而大,许国远而齐国近;当今之世,强者为雄。一旦国家边境有事,赴求大国,岂不可以保持国家平安无事?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国将不保。这桩婚事,还是答应齐国为好。卫懿不听,执意将女儿嫁给了许国,是为许穆夫人。后来卫国遭到翟人的攻击,卫国大败,许国因路远无法支援,卫侯逃到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齐桓公派兵救了他,并安排他居住在楚丘。卫懿公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女儿和皇后的意见。画面表现的是,母女正在与卫懿公争辩,公摆手示意,固执己见;许国和齐国使节也在争辩。画面气氛紧张激烈,上题识:卫女未嫁,谋许为齐,女因母曰,齐大可依。卫君不听,后果遁乖,许不能救,女作载驰。

列女仁智图之许穆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38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