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
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 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
[1]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1、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2、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3、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4、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5、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6、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7、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8、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工具/材料
电脑
Premiere 软件
01打开软件,并且新建项目文件。
02设置项目文件名称,以及它的存储位置
03导入自己需要的或者视频,“文件——导入”
04将拖动到序列面板中视频轨道上,可以播放轨道上的。
05添加转场:在效果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视频效果,并选择所需效果。图中以其中一个转场效果为例。
06将选择的效果按住鼠标拖动到视屏轨道上素材衔接处即可。
07开始播放按钮预览视频即可。
08最后导出视频,“文件——导出——媒体”。
特别提示要想成为视频剪辑的高手,需要不断地学习!!!!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年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账篷。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蒙古包各部分之间连接精巧,方便、易建造和拆卸,运输很容易,不易损坏。
参考资料网址太多,就不写了,O(∩_∩)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