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霞:周恩来钦点女特工,潜伏国民党12年,牺牲时怀孕6个月

王曼霞:周恩来钦点女特工,潜伏国民党12年,牺牲时怀孕6个月,第1张

1937年,长沙国民党高官俱乐部的一场舞会上,有一女子在人群中特别显眼。

她身穿一袭碎花旗袍,雪白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项链,脸上从容的表情彰显出高贵大气,有不少人向她投来注视的目光。可她对于这些注视全然不顾,自顾自地在人群里寻找着什么。

期间有不少男子向她发出邀请,她都很有礼貌地回绝了。终于,她的眼睛锁定在了一个穿军装的男子身上,“陈尔晋,终于找到你了!”女子在心里暗暗说道。

正在这时,那个叫陈尔晋的男子也看向了这个优雅端庄的女子,目光交汇的一刹那,他们彼此微笑点头。

“你好,我叫陈尔晋,您怎么称呼?”陈尔晋走到女子的面前,向她伸出了手。

“王曼霞。”女子用温柔又极具魅惑的声音说道,很快她将手握了上去。

“很高兴认识你!可以请你跳支舞吗?”

“可以!”

舞会上,他们聊了很多话,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等到舞会结束时,陈尔晋亲自送王曼霞回家。

此后,他们经常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

没过多久,陈尔晋向王曼霞求婚,王曼霞虽然很想答应,但她却不能擅自做主,于是跟陈尔晋说自己要考虑一下。

一天,王曼霞梳妆打扮好,拎着红色手提包从家里出门,她穿过大街小巷,时不时地还会朝身后回望,以防有人尾随。走了有大半个钟头,她来到了位于郊区的一幢隐蔽的小房子前。

她走到门前,又警惕地转过头向四周看了看,确认安全之后,她敲起了门,声音非常特别。

“咚,咚咚咚,咚,咚咚”

门应声而开,一男子把她迎进去后,快速地将门关上。

王曼霞跟着男子走进里屋,她的直属上级周恩来早已在那里等候。

在握手寒暄过之后,周恩来向王曼霞问道:“曼霞同志,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

“事情很顺利,我请求与陈尔晋结婚。”说这话的时候王曼霞脸上突现一抹红晕。

“这是好事嘛!我代表组织接受你的请求。陈尔晋是个爱国志士,又有真才实学,你一定要把他争取过来!”

“保证完成任务!”王曼霞脸上掩饰不住地开心。

一、富家千金投身中共情报科

王曼霞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常年经营珠宝生意,赚了很多钱。基于家庭的优越,她自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父亲疼爱,带她去了不少地方,她的眼界要比同龄的女孩儿开阔得多。

18岁时,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正是在这里,她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不少文人志士都投身于 探索 救国救民的道路之中。在上学期间,王曼霞接触到这些进步思想,在其影响下,她加入了共青团,并且多次参与学生运动。

1934年,王曼霞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回到家乡,而是辗转在上海、长沙、南京等地组织参与学生运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快,王曼霞映入了周恩来的眼帘,他认为王曼霞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凭借她富豪之女的身份很容易结交到国民党上层,为我党提供情报。于是周恩来秘密接见王曼霞,询问她是否愿意加入中国***。

王曼霞喜出望外,她重重地点点头表示同意。在周恩来的见证下,王曼霞完成了入党仪式,成为他直属领导的一名女特工。

顺着父亲的人脉,王曼霞很快就出入在国民党高层的 娱乐 场所,不管是舞会还是酒宴,王曼霞都应对自如,她凭着自己娴熟的社交手段,几句话就能套取到有用的情报,然后再传递给周恩来。

不久之后,周恩来在和王曼霞接头的时候交给她一个信封,王曼霞打开之后,发现是一个人的生平履历,这个人就是陈尔晋,时任蒋介石总统府宪兵队的队长。

周恩来给王曼霞的任务是: 接近陈尔晋,可以爱上他,但必须把他争取到***的阵营之中。

碰巧王曼霞的好友文文修邀请她参加一场舞会,当得知陈尔晋也在参与名单之中时,王曼霞欣然同意了。

在舞会上,王曼霞第一次见到陈尔晋,她竟然有种莫名的心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王曼霞发现陈尔晋确实是一个爱国志士,虽然他们不在同一阵营,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王曼霞相信等陈尔晋了解了***,他就会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

二、有志青年参军为报国

陈尔晋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武将,受父亲的影响,陈尔晋自小就喜欢舞刀弄枪,他有一腔热血,想要为国尽忠。

然而时局混乱,国败不堪。辛亥革命之后,陈尔晋深受鼓舞,他决定弃笔从戎,跟着国民党拯救中国。

1929年,陈尔晋刚满18岁,他辞别父母,孤身一人前往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陈尔晋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被编入黄埔第8期炮科学员。

黄埔军校可谓是国民党培养高级将领的摇篮。陈尔晋天赋异禀,在校期间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从炮科班学成之后他又考入了炮空侦测班,这个班级专业性极强,入班门槛也非常高,当时在全国也仅招收了6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想要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陈尔晋内心焦躁,他盼望着自己早点毕业,好上阵杀敌。

两年后,陈尔晋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西安中央军区西北分校,在那里担任教官。陈尔晋擅使双枪,而且枪法极准,因而很多学生都把他当做偶像,其中就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

陈尔晋在黄埔军校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再加上蒋经国经常在蒋介石面前盛赞陈尔晋,于是蒋介石直接调他来总统府担任宪兵队的队长,让他负责自己的人身安全。

宪兵队队长可是一个要职,出入总统府的人都得对他客客气气,由于陈尔晋为人和善,从不拿架子为难人,许多国民党高官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三、聪明丈夫识破妻子身份

陈尔晋和王曼霞的婚礼受到很多人瞩目,一个是国军高官,一个是富家千金,门当户对又是郎才女貌,自然受到很多人的祝福。

在他们的结婚证书上写着介绍人于厚之、文文修,其实他们真正的介绍人应该是周恩来。

结婚之后,两人很是甜蜜,但过了不久,陈尔晋发现妻子总是早出晚归,有时候竟然到凌晨才回来,陈尔晋问她去干什么了,她说跟李太太她们打麻将,陈尔晋也就没往别处想。

然而有一天,陈尔晋在街上碰到了李太太,细聊之下才发现王曼霞并没有跟她们打麻将打到深夜,而是打一会儿就离开了,陈尔晋身为军人的警觉告诉自己:这里边准有事!

一个妇道人家总是大晚上出去,难不成她在外边有相好的了?陈尔晋想到此不觉有点生气,于是他派人盯着王曼霞。

尽管他先后派了好几拨人跟踪王曼霞,但都被她甩掉了,陈尔晋隐隐觉得妻子绝对不简单,于是他决定亲自挖掘妻子的秘密。

这天晚上刚吃过晚饭,陈尔晋对王曼霞说自己很累,要早点休息,就先上楼了。等陈尔晋上楼后不久,他听到楼下开门的声音。

等王曼霞出门后,陈尔晋偷偷下楼跟在她后面。很奇怪,王曼霞不走大路,净拣行人很少的小巷子里走。眼看就要出城了,王曼霞还没有停止的迹象,这让陈尔晋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她到底要去哪?

大约走了半个钟头,王曼霞来到了郊外的一幢洋房前,她敲了敲门,房里有一男子探出头来,然后王曼霞就闪了进去。

难道这就是她的相好的?不过看着年纪不像啊!这男子年纪要比王曼霞大得多。正当陈尔晋疑惑时,又有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来到门前,他们敲了门之后,也是刚才那个男子给开的门。

陈尔晋豁然开朗,这种情况分明是在接头,而此时能这么做的也只有***!

陈尔晋回来之后辗转反侧,自己身为总统府的宪兵队队长,竟然娶了一个***,这要是让蒋介石知道了,自己就算是有十张嘴也说不清啊!比起自己,其实他更担心的是王曼霞,她一个弱女子只身混进国民党,这种胆魄令他敬佩!

她是真的爱我吗?还是只是为了情报而委身于我呢?陈尔晋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但不管怎么样,我是爱她的,她是我的妻子,我必须保护她的安全。陈尔晋拿定主意,不管她是何目的,身为丈夫,保护妻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其实陈尔晋并不排斥,只要是能救中国,什么党派又有什么关系呢?

起初他报考黄埔军校,就是认为国民党可以拯救中国,然而这些年的所见所闻,他对国民党已经寒了心。他们一个个中饱私囊,有几个是真正想要救国救民的呢?

此后,陈尔晋会在饭桌上时不时透露一些国民党要务,故意将消息说给王曼霞听,给王曼霞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报。在王曼霞与***接头时,他还会暗中保护王曼霞,俨然一个“护妻使者”。

对于这些,王曼霞也察觉到了,既然丈夫不介意她的***身份,那她也没必要一直藏着掖着了。

于是她经常往家里带一些红色书籍,放在显眼的地方给陈尔晋看到,陈尔晋对这些书简直爱不释手,尤其是毛泽东的著作,他经常读到深夜。

渐渐地,陈尔晋对***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也终于明白,在当今形势下, 只有***才能救中国!

四、策反成功,丈夫加入***

过了一段时间,王曼霞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她决定向陈尔晋摊牌。

“尔晋,其实我是***。”

“我知道,我只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爱我吗?”

陈尔晋虽然不知道王曼霞为什么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但这个问题确实已经困扰他很久了。

我爱你,非常爱你,就像爱我的信仰一样!

王曼霞真挚的眼神让陈尔晋长舒了一口气。

接着,王曼霞对陈尔晋说,周恩来同志马上要到武汉,他想在武汉跟陈尔晋见一面。

陈尔晋早就想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畅谈一番,于是欣然同意了。

1938年,周恩来应邀到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趁此机会,陈尔晋和王曼霞借 旅游 之名,到黄鹤楼跟周恩来秘密见面。

和周恩来谈过之后,陈尔晋豁然开朗,他对抗战的胜利信心倍增。

1939年,陈尔晋加入了中国***。组织上希望陈尔晋夫妇来延安,而周恩来觉得他们不要暴露身份,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比较好。陈尔晋身处高职,可以很容易获得国民党情报,为我党减少不必要损失。

五、投身抗战,为新四军输送装备

1941年,长沙第二次战役爆发。自武汉沦陷以来,长沙已成为西南诸省的防御门户。日本人想要通过占领长沙使中国军队屈服,国民政府虽然远迁重庆,但守住长沙对于整个抗日战争仍至关重要。

国将危矣,陈尔晋哪里坐得住?他主动请战,想要去长沙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但都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

陈尔晋一咬牙,竟自带着手下炮队冲到了前线。陈尔晋亲自操炮,一下就击落了一架日机,在他的指挥下,高炮团共击落4架日机。

此一战沉重打击了日军,让战士们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他们都称赞陈尔晋是神炮手。

蒋介石收到胜利的战报之后,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赞陈尔晋不愧是他总统府的将!于是陈尔晋更受到蒋介石器重,他的职位又得到了升迁。

然而,在抗日战争还未结束的时候,国民党便定制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政策,他们把***当做敌人,处处打压限制。

1941年皖南事变,新四军被国民党大肆屠杀,陈尔晋在心中恨得咬牙切齿。

蒋介石下令严格封锁新四军获得武器的渠道,没有枪支弹药,这仗还怎么打?正当新四军发愁之时,陈尔晋卖掉自己的洋房以及父亲留下的资产,将所得的70根金条全部买成武器,打通国民党层层人脉,一直送到新四军营地。

直到此时陈尔晋才发现国民党的贪污受贿也不是全无好处,不然自己怎么能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把军火物资送出去呢?

陈毅在收到这批军火之后,向周恩来夸赞:陈尔晋这小子真是好样的,简直就是我们新四军的“后勤部长”啊!

没多久,在陈尔晋的引荐下,他的四弟陈尔振来到了延安,加入到***的队伍中。在陈尔晋的影响下,他的六弟、八弟也先后加入了八路军、新四军。

五、党内出叛徒,夫妻双双被捕入狱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尔晋带着王曼霞以及他们的小儿子来到了上海,他们继续从事地下活动,为我党及时提供情报。

1949年,陈尔晋在国民党国防部第四兵团任参谋长,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已经近在眼前。

为了减少牺牲,组织希望能够和平解放上海,于是周恩来让陈尔晋策反50万上海驻军。

接到任务以后,陈尔晋立刻制定策反计划。为了支援陈尔晋,组织派曾经成功策反“重庆号”军舰的地下党员莫香传协助他。

正当一切都在计划中顺利进行时,***里却出现了叛徒,他把陈尔晋的计划卖给了上海警察局局长毛森。

毛森收到举报之后,立刻带人来到陈尔晋家中,碰巧陈尔晋不在家,于是毛森便把王曼霞还有他们才11个月的儿子陈冠宁带走了。

随后毛森又在叛徒的指认下逮捕了莫香传以及其他***员。

周恩来非常重视陈尔晋的安全,他马上派人把陈尔晋转移到码头,藏在工人住宅区,并想办法营救王曼霞等人。

不过毛森还是找到了陈尔晋的藏身地,他派兵包围了陈尔晋,但他们并不敢冲进去,因为他们知道陈尔晋是神枪手,人人都惧怕他的双枪。

毛森冲里面喊:“陈尔晋快出来,不然就炸平这里的房子!”

陈尔晋是知道国民党的残忍,他不想连累这么多百姓,于是他不顾众人的阻拦,挺直腰板从房子里走了出来。

一人做事一人当,我跟你们走! ”陈尔晋一身正气。

毛森为人非常凶残,他预感到上海很快就要解放,于是便趁着最后之际大肆残杀中共地下党员,他的双手沾满了无数革命人的鲜血。

当时,王曼霞已经身怀6个月的胎儿,即便这样,毛森也毫无同情之心,依然对她动用大刑,但王曼霞意志坚定,不肯吐露一点信息。

在舆论的压力下,毛森不得已释放了陈尔晋和王曼霞的儿子陈冠宁,临别之际,王曼霞抱着儿子亲了又亲,她含着眼泪对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说: 孩子你先出去,等上海解放了,你拿着五星红旗来迎接你的爸爸妈妈。

蒋介石曾对毛森下达命令: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然而在毛森用了各种极刑之后,陈尔晋夫妇仍是一个字都不肯说,于是气急败坏的毛森下令将他们全部处死。

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49年5月19日,天空灰蒙蒙一片,陈尔晋、王曼霞等16人被带到了上海宋公园。

此时,公园里一片寂静,如此祥和的地方却成了国民党屠杀我党的人间炼狱。

16位中共地下党员伤痕累累,他们每个人都受尽折磨,但他们的信仰从未倒下,即便是走进刑场,从他们脸上也看不到任何恐惧。

陈尔晋昂首挺胸,他目光坚定一身正气,他紧紧握住王曼霞的手,王曼霞抬头看向陈尔晋,目光交汇的一刹那,她仿佛回到了12年前的那场舞会,那一天他们初次相识,那一天他们爱上了彼此。

远处传来了战火声,那是上海解放的声音,他们知道,胜利就要到来了。临刑之前,王曼霞把手放在了肚子上。

“孩子,妈妈对不住你。”

在这一刻她流下了泪水,她最愧疚的便是腹中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了。

“ 中国***万岁! ”“ 新中国万岁! ” 16位地下党员齐声高呼。

枪声响起,震彻云霄。鸟儿被这声音惊醒,从树上飞起四处逃窜。

8天后,上海全面解放。

可惜陈尔晋、王曼霞等16位英雄为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却倒在了胜利前夕。

虽然他们没有看到上海解放,但看到上海解放的人必将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七、烈士遗孤,继承父母遗志

1951年5月19日,上海宋公园人潮拥挤,在纪念陈尔晋、王曼霞等同志牺牲两周年的大会上,无数民众赶来缅怀他们。杀害他们16名烈士之一的侩子手黄德熙被押赴现场处决,只是可惜毛森逃到了台湾。

1952年,陈尔晋、王曼霞夫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毛主席亲笔签名烈士证书并且写上“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陈尔晋夫妻共育有7个子女,在战争中他们流落各地,彼此失散。当年被毛森抓到警察局的小儿子陈冠宁,在他们牺牲后,跟随奶奶到宁波生活,4岁时又回到上海。

在陈冠宁8岁之前,奶奶一直隐瞒他父母去世的消息,只是告诉他父母去了很远的地方。直到有一天陈冠宁哭着跟奶奶说,同学骂他是“没父母的野孩子”时,奶奶这才决定告诉他真相。

奶奶把他带到江湾烈士公园,来到陈尔晋、王曼霞墓前对他说:“ 你不是没父母的野孩子,你的父母是英雄!

那一刻,陈冠宁哭得撕心裂肺。

他把红旗插在父母坟墓前,哭着说:“ 爸爸妈妈,我带着红旗来看你们了

16岁时,陈冠宁毅然踏上了参军之路,两年后他又加入了特务团,在他眼里,父母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要跟随父母的脚步,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更远的远方。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纸短情长,还吻你万千。"

——摘自周恩来与邓颖超书信

前两年,一首《纸短情长》火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都能听见这首如同将千言万语的思念娓娓道来地歌曲。

听者回忆起自己错失的缘分,幻想起自己还没定数的姻缘,而我,则慢慢陷入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爱情故事中。

世人皆知,周恩来总理是个说一不二,顶天立地的男子,他是革命先锋,是开国元勋,是雷厉风行的外交官……

但谁又能想到,私底下的周总理还是个爱说情话、黏黏糊糊的人呢?

"吻你,深深地热吻你。" 这类情意绵绵的语句在周总理的书信中那都是常见的,比起他和邓颖超爱情的甜蜜,情话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想必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是不少女子的梦中情人,他不仅是才华横溢,在政治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是拥有完美俊俏皮囊的美男子。

如此看来,周总理当真做到了处处出类拔萃,史上绝无仅有啊!

可也正是这样一位让人望尘莫及不敢轻易高攀了去的男人,最后与之携手白头的另一半,却是相貌平平无奇的邓颖超!

每当不了解邓颖超的世人看见了两人的合照,都难免会纳闷,怎么周总理就把邓颖超看起了呢?

我想,邓颖超之所以能把周总理的身心都拴在自己这里,靠的不是随时都可能年老色衰的皮囊,而是势均力敌的能力与资本!

甚至于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一首情书,19岁的她都能沉稳应对地回复道:你不是独身主义吗?

邓颖超,这个长相平平无奇的女子,人生经历却谈得上是大风大浪。

1904年,邓颖超出生于广西南宁,他的父亲是镇台大人,家世显赫。但起初邓颖超的出生就不算顺风顺水。

因为她是女儿身,出生当夜镇台大人得知自己的夫人顺利生产时,心情可谓是大起大落。

中国重男轻女的陋习在那时候极为普遍,镇台大人自然希望夫人能生下儿子传宗接代。

所以产婆等人去给镇台大人报喜的时候,只见镇台大人脸色阴沉,郁郁寡欢。他说到: 要女儿何用,不如送人!

一盆冷水兜头浇下,身为母亲,她自然不能冷眼旁观丈夫自私的决定女儿的去留。

一个女人的强势和反抗心理这时候才体现得淋漓尽致,夫人闻言坚决的抗议: 你要是把她送人,那就先从我身上跨过去!

丈夫无奈,只好将邓颖超留在府中。

经过这样的一次去留拉锯战,邓颖超在夫妇俩心中的地位陡然提升,父亲想要弥补之前的坏心思,母亲则掏心掏肺地为女儿付出。

只是在邓颖超尚年幼的时候,镇台大人便意外去世,整个家的经济条件大不如前。好在她的母亲杨振德并非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闺中女子,反而懂文化会医术。

家中的大半开支都靠杨振德行医或者当家庭教师的微薄薪酬,虽然清贫,但能维持生计。

而邓颖超把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为了让母亲早点退休不必劳累,她一直以学习出人头地当作目标。

她成绩优异,曾就读于北京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6岁中学毕业的她就开始在小学和女校中任教赚取酬劳。

邓颖超的聪明才智早在年少就远远超过同龄人,和周恩来一样,是自小便在人群中发光发亮的一类。

而这两位与众不同的人,在十五岁就第一次遇见了对方……

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各地的知识青年汇聚一起高喊革命。

周恩来正是在这一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做了天津学生界的领头羊。 他1898年出生,15岁考进天津南开学校,19岁毕业,21岁学成回国。

人生履历上处处是光辉。

他一回来,这些个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的青年瞬间找到了组织,自愿加入周恩来所创办的觉悟社。

其中不乏有因为仰慕周恩来而加入的女青年。

21岁的周恩来熠熠生辉,当年才满15岁的邓颖超同样不甘示弱。

虽然邓颖超的求学经历没有周恩来的丰富,但不少周恩来一分的精彩。在附中任教的她活跃于各种学生革命组织,充当着***和号召者的角色。

周恩来回来时,她已经担任着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执委兼演讲队长,客观来讲,在领导学生上面她的经验更多。

最初创办觉悟社,邓颖超给予了周恩来诸多的建议和方案,算是创始人之一。

不过当年初见的两人,只有相互赏识、止乎于礼的"战友"关系,他们着急于眼前的事态,根本分不出心思去谈情说爱。

这段经历也为两个人后来的感情发酵提供了契机和温室,让一切水到渠成。

1920年,五四运动告一段落,周恩来的旅途也要重新启程。

同年11月,周恩来和同伴一起赴法勤工俭学,他的觉悟社则大半交由邓颖超打理。一位委托人,一位代理人,就算远隔千山万水,也要不时交流与汇报。

邓颖超和周恩来开始书信往来,一封封、一张张漂洋过海来到面前的信件与明信片累积起来,那些该有的 情感 有了,不该有的 情感 也产生了。

起初周恩来不过是赏识这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姑娘,看着她倔强的生活,一边忙碌工作,一边还细心打理觉悟社。

可得知觉悟社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愈来愈壮大和好风评后,那些赏识变味成佩服。

1922年,周恩来刚刚回国落脚,又马不停息的参与和组织少年旅欧团队。

原本,他是想趁此机会和邓颖超好好发展一下的,却不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还得通过明信片!

不过这一次,起了心思的周恩来不再直来直往,只过问工作上面的事了。他开始寄去一些有特色的明信片,每到一个地点都有一张特殊的风景照。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另一个人,那什么好的坏的便都想分享了。

虽然一个人看风景和走路更快,可两个人同行总归要有趣些。 想着自己见过的好山好水,时隔半个月照片便能送到邓颖超手上,周恩来的步伐不免轻快了些。

那些写在明信片后面的字也开始变化起来,从汇报行程到鼓励同志的官方用语,再到饱含雀跃的心情语录。

周恩来不知不觉地和邓颖超拉近距离,把自己的身影挤进她风平浪静的生活,让她熟悉自己不能忽视的存在。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写了一年明信片,不说邮费支出,相信笔墨也用了不少,那一摞摞的信纸,见证着彼此拉进的两颗真心。

1923年,终归是先动心的那个沉不住气了。 春天,乍暖还寒的季节,周恩来揣着一颗激动和不安的心,写了一张特别的明信片,寄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张明信片上印的不再是各色的风景,而是难得一见的人物形象。三个金发女郎做奔跑的模样,长长的头发迎风起舞,身后徒留一片的红花绿草。

以往收到周恩来寄来的明信片都是空荡荡的一张,这一次为了显示庄重居然还加上了信封,端端正正写了寄信人的大名。

或许正鉴于这张明信片的与众不同,拿信给邓颖超的同事突发好奇心,一定要留在身边看看大才子周恩来写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文字!

邓颖超不好推脱,撕开信封,翻开明信片的背面,只见上面洋洋洒洒写了三行俊秀的小字:

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

打破一切的束缚!

勇敢地奔啊奔!

这没头没脑的三行字实在让邓颖超不解,这是个什么意思,是要让自己与这些金发女子一样去寻找自由自在的春天吗?

亦或是鼓励自己在革命路上再接再厉,冲破束缚?

邓颖超纳闷,她的同事却突然跳起脚来,这显而易见是周恩来写的情诗嘛! 春天来了,周恩来携着满身的春意给邓颖超写诗,让的是邓颖超奔向自己!

同事们纷纷打趣,19岁的邓颖超却是不知道怎么回。

她怕大家会错意,自己贸然回复会失了身份,还被周恩来笑话自作多情,但若是不回应,又给人落下高冷、不解风情的古板印象。

想来想去,邓颖超字字斟酌,才终于把这封回应的信件封上口,寄了出去。

整封信,大半是汇报工作的铺垫,周恩来细细读来心急如焚,直到末尾才终于看见自己想要得到的回应。

只见邓颖超写着: 你不是一向抱独身主义吗?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原来,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就已经是个独身主义了,他看遍了国恨家仇,也阅尽不少人情冷暖,只想为国效忠,为国家事业做贡献,于是立下誓言终身不娶。

并且他还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七言绝句,以表自己的决心:

大江歌罢调东头,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几乎熟识的圈内好友都知道周恩来有过这样一段年轻气盛的往事,当年为周恩来这份豪情壮志感动和赞同的朋友,这厢又难免为周恩来捏一把汗来。

这可不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周恩来也是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栽在一小丫头这里,半路截胡了自己的独身主义梦想!

周恩来懊恼是懊恼,但也要自圆其说,为了不让邓颖超把自己钉在独身那块板砖上,他是马不停蹄的写了回复信。

先一一把工作的事情解决了,他留了大篇幅的空当来细细阐述自己的"独身主义",用身边的伉俪夫妻做例子。

周恩来表示,随着年纪渐长,他明白了爱情和革命是能兼顾的,并且深厚的情谊还能对革命起到促进作用,以往自己的长篇阔论都是年少,不必多提。

末尾不忘加一句: 希望得到你的明确答复!

看周恩来这心急的模样,是生怕自己给邓颖超留下不好的印象啊!居然一反常态地做出这样明显的求爱举措!

邓颖超当然也是心动的,不说周恩来的主动示好,就问凭借周恩来的实力与长相,又有哪几个女子有拒绝的倾向呢?

虽然自己也期盼着和周恩来永结两性之好,但邓颖超在明确自己恋爱态度的时候还是"端"好了自己的架子,让自己在这场恋爱中保持不卑微的态度。

她有些官方的写道: 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如此一来,邓颖超和周恩来便正式地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段 情感 的缔约,让周恩来兴高采烈,虽然还未能回国,却是大半心思都扑在了邓颖超身上。

1924年,秋高气爽的时节,周恩来完成带队组织旅欧的任务,回到广东黄埔军校任职。原本以为这是属于这对恋人大团圆的时刻,不曾想仍旧是隔着五湖四海的异地恋。

三年时间,幸好他们心意相通,否则不敢想他们该如何熬过那些见不到面、见信如见唔的相思日子啊!

1925年,邓颖超遇上事业上第一个分水岭,她在天津领导学生革命被四处通缉,无处藏身的她只好离开一贯的据点,来到广州投奔周恩来。

虽然邓颖超是无奈之举,可一想到邓颖超能和自己相处,周恩来又有些喜出望外来。他问了邓颖超确切的到达时间,开始匆忙地安排各项准备事宜。

他要准备些什么呢?

周恩来向来行事稳妥,唯独在爱情这件事上像个初次启蒙的毛头小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想着,不如给邓颖超一个惊喜,在她抵达当天举行婚礼!

没错,没有求婚,没有提亲,猴急的周恩来恨不得立马把邓颖超捆在自己身边,让她一辈子做自己的人。

8月,金风玉露,邓颖超抵达广州的码头,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熟悉的身影,然而却迟迟未见周恩来迎接。

她提着半大不小的行李,一路颠簸又没有见到心里想见的人,难免有些怄气,直接登门找到周恩来的住处,准备来个"兴师问罪"。

但其实,当日的周恩来却是有事脱不开身,可他提前安排了部下陈赓帮自己接待邓颖超,可惜周恩来给陈赓的那张照片已是早前的了,码头人多影重,陈赓愣是没把人认出来!

等他回去给周恩来请罪时,只见当事人早就到了现场。

邓颖超来到周恩来住处,属实吓了一大跳,里面宾客满座,布置得欢庆堂皇,周恩来见到她急忙上前,对她解释了今天没亲自来接的原因,又说出个惊天霹雳的消息。

邓颖超眼前的场面,是周恩来布置的婚礼现场!新婚的夫妻就是他们俩!

邓颖超简直惊叹,自己这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啊!

没等她缓过神来,细细询问周恩来,周恩来又是紧要公务在身要立马动身,于是这场婚礼只剩下邓颖超一个当事人。

虽然宾客满堂,邓颖超不好发作,只能陪笑地和大家打着招呼,摆出一脸惊喜的模样。但其实邓颖超的内心还是多有委屈的。

她明明期待的是慎重的求婚、庄重的婚礼,而不是自己风尘仆仆地赶来,如同路人般就结束了人生唯一一次的典礼!况且,在婚礼现场丈夫还只参加半截,简直就是史无前例啊!

邓颖超暗暗难过,转头却看见周恩来的卧室里摆满了鲜花,全部都是自己喜爱的品种。

那一刻的明媚压过心中所有的怨气,她也是革命先锋,设身处地地想了想周恩来的为难,他能够下心思给自己准备这场婚礼想必也是花了不少精力和心思的。

虽然没有对上她的胃口,但至少心意十足。就当自己原谅一个犯了错误的男孩吧,邓颖超如是想。

新婚之夜,邓颖超没能等会周恩来,一个人在周恩来提前准备的干净整洁的新房中独眠。

第二天,她的心情不再受影响,起了个大早的去工作单位报道。晚上周恩来回到家还调侃自己的新婚妻子对待工作是最积极的。

这场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又有些发自心底羡慕的婚礼落下帷幕,属于邓颖超和周恩来柴米油盐的小日子正式开场。

他们两人51年的婚姻中,其实比普通夫妻坚守得更加不易,不是你出差就是我跑任务,聚少离多就是家常便饭。

他们延续了谈恋爱时的好习惯,书信沟通,确保掌握对方的近况,不要让任何一方处在担忧的情绪里面。

这些来往的信件里,当然也是谈工作居多,但是字里行间难免会跳脱出一些肉麻的情话。

比如1942年,邓颖超在致周恩来的信中这样写道:

"白药搽了么?是否还分一点留用?我拟明晚去看乃如兄并送药给他。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当年他们都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了,在工作上面一丝不苟的样子深入人心,谁能想到这二位在爱人面前,是如此缠绵的呢?

1954年,邓颖超年过半百,她开始在心中称呼周恩来为——我亲爱的老伴。

时过境迁,两个人的感情尽是丝毫未减。

唯一遗憾的是,两口子一辈子没能有个孩子。邓颖超怀过两次孕,第一次是在新婚不久,这个孩子来得太不是时候,当时邓颖超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在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她担心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耽误了组织的大事业。所以在没有征求周恩来意见的前提下,邓颖超擅作主张地把孩子打了。

最后得知消息的周恩来发了好大一通气,他气邓颖超把一个生命无情的终结了,气邓颖超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

第二次怀孕是在1927年,23岁的邓颖超正在和周恩来四处躲避军阀的搜查,因为东躲西藏,颠簸在所难免,这个孩子最后难产,邓颖超的身体也因此大受创伤,终身无法生育。

因为这两段伤心事,孩子一直成为了夫妻俩心中的一个遗憾和痛点。

1972年,周总理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任凭他再聪明绝伦也不过是凡身肉体的普通人,病痛可以轻易地磋磨他。

这一年,周总理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是不治之症。

病情来得突然,周恩来甚至还没做好准备,他不怕生命的终结,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他怕的只是自己走后,工作不好交接。

于是趁着自己还留有余力的日子里,周恩来更加不敢歇息了,他抓住一切工作的时间,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完美至善。

据旁人回忆,周总理在1972年至1974年间,加班就是家常便饭,甚至于有5天是连续办公24小时!

1975年,周恩来支撑不住了,住进了医院。那时候他的毕生任务和志向已经完成,唯独对妻子愧疚不已。

让邓颖超给自己善后,留邓颖超一人独活,他实在心疼!

住院的时间,邓颖超每天给周恩来读报纸,给他念诗,给他看年轻时候的信件,调侃两人风华正茂的当年往事。

那是恩来和小超的回忆,是专属两个人的甜蜜过往。

1976年1月8号,窗外白雪飘飘,风声呼呼,周总理躺在洁白的病床上,与世长辞,旁边的邓颖超泣不成声。

遵循周恩来的遗愿,他的骨灰并没有埋葬,而是撒在了祖国大地,陪伴祖国的千山万水,永永远远留存世间。

周总理在弥留之际对邓颖超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在家国大业上,领导就是自己的信仰,在感情婚姻里,邓颖超才是信仰。这是周恩来活了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精炼真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真理。

开国大将陈赓在我军将领中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回顾他的一生,他的奋勇无畏不仅仅体现在战场杀敌上,在感情上他也是一把“好手”。陈赓一生有3任妻子,而这三段婚姻史也在陈赓的生命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旧 社会 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陈赓14岁还上东山小学堂的时候,父亲按照当时的礼制为陈赓物色了一位与他家门户相当的姑娘。姑娘名叫陈碧君,年纪比他大了2岁。

但是因为陈赓在新学堂接受的进步思想的教育和自己崇拜的祖父去世的冲击,让他对于包办婚姻这件事反感至极,要求自己的父母将陈碧君送回家中去。

但是陈赓的父母哪里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妥呢,执意要宴请宾客举办婚礼,但是没想到陈赓即便是面对“赶鸭子上架”,都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直接选择离家出走。在走之前还再次告诉陈碧君:“大姐,真对不起,我真不是嫌弃你,也希望你别怨我,你在我这里得不到任何幸福,我要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你还是早点回家去吧!”说罢就离开了。

受祖父的影响,陈赓毅然决然选择了祖父走过的道路——参加湘军。在离开家不久之后,陈赓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就是自己暂时不会回去了,要求他们尽快将陈碧君送回家去!

迫于无奈,父母只得将陈碧君送回,而陈赓的第一段婚姻在他的极力反对之下,没能继续下去,也是这段婚姻让他就此走上了革命生涯的道路。

对于第一段包办婚姻,陈赓始终不愿意承认,而他的首次恋爱却极具传奇色彩。1926年4月,陈赓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陈赓而言,这场大会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

在此次会议上,他遇到了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王根英。王根英是上海女工运动领导者之一,她聪明能干、性格很是泼辣,曾给陈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爱慕之情也早就在心中萌芽。

陈赓决定利用此次大会的机会,向王根英发起爱的进攻。在大会还在进行中的时候,一天,陈赓瞅准实际,直接坐在王根英的附近,掏出纸笔,潇洒的写下了一行字:“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能嫁给我!”写完后,他又认真的读了一遍,自我感觉不错。

于是,将写了情话的纸叠成了纸燕,递给了身边的同志,并小声叮嘱道:“请传给王根英同志。”纸条一刻没有停留,径直飞到了王根英的手中,王根英在打开纸条看了一遍之后,迅速的向旁边瞥了一眼,陈赓高高挺起胸膛,脸上扬起了颇为得意的笑容,还忍不住迎着她的目光顽皮的眨了眨眼睛。

没想到的是,王根英面对这种光明磊落的示爱方式很是不屑一顾,她直接在纸条背面沾了点口水,反身扬起胳膊,将纸条贴在了墙上,接着听大会发言,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般。

而陈赓在看到王根英的这一表现之后,却没有因此而胆怯,心想:公之于众了?行,你贴墙上,那我再写!于是,他又再次俯下身,在纸上再次写道:“根英,我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做我的妻子!”再次折成纸燕,飞到王根英面前。

此次,王根英只是展开看了一眼,就再次将这张纸贴在墙上,压根都没有朝陈赓的方向看过去。

陈赓看到王根英的这一举动,更来劲了,心想:你既然不反对还怕别人不知道贴在墙上,那肯定就是赞成!接着他又俯下身写了第三张:“根英,我发誓我一定要娶你为妻,不达目的我绝对不罢休!”

而这一次将纸燕传过去之后,王根英直接将纸燕展开,贴在了墙上,看也没看。

正巧这时会议休息,很多人也纷纷注意到纸条上墙这件事,一堆人都围过来看着热闹,大家读着陈赓的纸条,都忍不住打趣问道:“王根英同志,你处理情商的方式,到底是几个意思呀?”

陈赓站在外面自豪且大声回答道:“肯定不能是反对,她肯定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陈赓要娶她为妻呢!”

而王根英则是板着个脸问:“你别太自信了,我为什么要嫁给你?”

陈赓笑嘻嘻的说:“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因为我爱你嘛,再说了我们两个郎才女貌,再合适不过了!”

王根英被陈赓的话逗笑,又有些许害羞的说:“脸皮真厚!”

身边的人也都七嘴八舌开始说着一些觉得二人相当合适的话,恨不得当场就让二人直接结婚。

而在这次大会之后,陈赓鲁莽的求婚行为也让周恩来等人指着他的鼻子笑骂了很久。周恩来对陈赓说:“谈恋爱可不是打仗,强攻可不行。”

陈赓则反驳道:“革命者光明磊落,爱情更不应该鬼鬼祟祟。她贴我的情书,我不怕,她贴一张,我写一张!”

周恩来又语重心长的说:“欲速则不达。对待女孩子得温柔,教你个办法,先和她道歉,态度一定要诚恳,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那就三次,在道歉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建立感情,可比你不停的写情书有用多了!”

陈赓对此点了点头说:“我试试。”

后来,在周恩来夫妇的牵线搭桥下,向王根英详细介绍了陈赓的经历和为人之后,陈赓和王根英也就此成婚,这三贴情书也自此成为一段佳话。

二人都是革命工作者,过得生活自然不能像普通人一般,二人常常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被迫分离,在1939年,王根英为了保护机密文件,就此牺牲在日军的枪下。当陈赓知道这件事之后悲痛万分,他自觉是自己对不起王根英,就立下为她守节三年的誓言。

王根英的牺牲,一度让陈赓悲痛万分,他总是强迫自己不要去想起王根英,但是只要一上战场,王根英的脸就会浮现在他眼前,而他之所以在后来打了那么多漂亮仗,其中有很多成分也是倾注了对王根英的怀念和日寇的仇恨。

在百团大战之后,一二九师利用部队整修召开了运动会,也是在此次陈赓结识了傅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傅涯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让陈赓那颗痛苦不堪的内心才慢慢暖了过来。

陈赓对傅涯也没有采用当初追求王根英的方式,“今时不同往日”,毕竟现在已经快四十岁了,再加上与傅涯的相遇经历和与王根英的相遇经历截然不同,傅涯与王根英相比较更加柔弱一些。

当年对王根英猛烈示爱,是因为他看中了王根英在黑暗世界敢打敢拼的勇敢和力量,现在在与傅涯的接触中,陈赓的爱慕之情中不仅期望傅涯可以弥补失去妻子给自己的柔情和帮助外,还有一种成熟男性长辈的责任和疼惜。

陈赓第一次与傅涯交谈的时候,不再是纸燕开门见山式的求爱,关于两人的感情问题,陈赓是这样说的:“傅涯同志,我呢喜欢交朋友,身边有很多男朋友,也有很多女朋友,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成为我的女朋友呢?”

聪慧的傅涯很敏感的懂得了陈赓所说的女朋友的含义,坦率的说:“陈旅长,我是有未婚夫的。”并讲述出了自己和未婚夫的故事。

在听完二人的故事之后,陈赓也向傅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从家史到个人经历再到与王根英的婚恋史,在讲述和王根英的故事的时候,这个坚强而潇洒的将军,竟然眼含泪花。

陈赓的真挚和坦率深深的打动了傅涯,他们也就此展开了恋爱。之后陈赓曾向刘伯承、邓小平报告了自己的选择,但是没过多久,就得到了组织部的明确答复:不能与傅涯建立恋爱关系,此人有特嫌。

这一消息让陈赓从浪尖再次跌入浪谷,他始终无法将傅涯与罪恶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从抗大调来了傅涯的档案,一页页的细细读着。不看档案不知道,一看档案才得知傅涯的 历史 非常清白,更是从未脱离过组织,怎么可能有特嫌呢?

后来,又传来消息:不是傅涯的问题,而是他大哥的问题,据我方情报,傅涯的大哥是国民党员,家中虽然住过一些共党,但是也接待过国民党特务,往来人员非常复杂,最近她大哥又来到延安,四处打探傅涯的消息。最后甚至都开始质疑,傅涯为何会答应陈赓的示爱,觉得对方是看准了陈赓的地位或者另有目的。

而陈赓却觉得有些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现在傅涯连哥哥的面还没见,怎么就能一锅煮了呢?至于傅涯专门等他,这更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这件事若是搁在其他人头上,陈赓绝对不会打哽塞,一定会据理力争,但是如今涉及到他自己,他就不能过分冲动,他现在毕竟是一位领导干部,他只能静静等待,等待组织调查清楚傅涯大哥的问题之后,再表白。

而在这段时间内,什么事都不知道的傅涯也明显察觉到了异样,上课开会明明是讨论,但却像是批斗会一样,什么问题都向她涌了过来,但是不论她如何解释都没办法改变她现在的处境。

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堪,常常在梦中哭醒,抗大政治主任罗瑞卿找她谈心:你如果太想念你的未婚夫,组织就送你去重庆。但傅涯坚决不肯,因为她的心已经给了陈赓,想着他曾经历过生死考验都毫不畏惧,她内心也越发坚定,始终坚持工作,慢慢从沉闷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在艰苦的工作中寻找寄托。

傅涯也曾想要去找陈赓谈谈内心的痛苦,她相信他可以给自己带来真诚的帮助,但是她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她也时常可以收到陈赓带来的慰问和战利品,二人之间的感情虽然还隔着一层薄膜,但是始终没能戳破。

在1941年的运动会上,陈赓和傅涯的爱情迎来了突破性进展,此次多亏了邓小平。

大幕拉开之后,“孔雀东南飞”开场了,傅涯在其中饰演小姑子,她同情和喜爱被逼走的新嫂嫂,在台上的傅涯完全进入了角色,人物感情也表演的恰到好处,哭的泣不成声。

在台下坐着的陈赓看到泪人一般的傅涯,心里思绪万千,越想越伤感,最后鼻子一酸,也忍不住的哭了出来。坐在陈赓身旁的邓小平发现了陈赓在痛哭,他深知陈赓的心病,也为他的痴情而感动。

在看完戏之后,邓小平找到了政治部主任:你看见没?一个在台上哭,一个在台下哭,给中央发个电报吧!傅涯家庭出身是有些污点,即便是她哥哥是特务,但她毕竟是***嘛!就批准他们成婚吧!”

政治部主任说:“好,我一定争取!”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这件事终于落地了。一天,陈赓打电话给傅涯说:“我是陈赓,傅涯,我们结婚的事情,上级已经批准了,你快回来吧!”

在电话那一头的傅涯眼眶里闪着泪水:“真的?可是我今晚还有表演呢?”

要知道这个结果二人都等了三年之久,陈赓说:“快回来吧,我已经等了三年了,一天也不愿意再等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1923年12月,张若茗在法国里昂大学

 周恩来和张若茗的友谊是在天津南开开始的。

 张若茗,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一富裕人家。1916年考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情刚烈,心高气盛。在校期间的成绩从没得过第二,人又长得漂亮!是一个在任何地方都是拔尖的人物。

 1919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9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2月,17岁的张若茗当选为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评议委员会委员长。

 1920年年初, 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茗、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 。4人当场被捕,张若茗与周恩来一同坐牢。在组织学生运动和牢狱斗争中,周恩来和张若茗惺惺相惜,英雄相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两人的才气本身都是不同凡响,相貌又是难得人中龙凤。

 周恩来刚从日本回来,宣称独身主义。他认为,只有独身主义,才可以一心从事革命,从事救国,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祖国。有不少女孩子,包括南开创始人严修的女儿、大律师刘崇佑漂亮的侄女等,都被周恩来的独身主义挡退了。

 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茗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的确,周恩来和张若茗的友谊是纯粹、圣洁的。

 1955年,周恩来对这段雾水情缘,毫不掩饰。在晚辈好奇的追问下,当着邓颖超的面,含蓄而概括地说:“开始两人的确不错。”邓颖超在旁边任其表白,笑不启齿。

data-filtered="filtered" 南开大学时的周恩来

  留学法国

 周恩来、郭隆真、张若茗出狱后不久,觉悟社考虑到被捕社员的安全,一致主张他们4人赴法求学。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法国轮船“波尔多号”离上海赴法。这一年,周恩来22岁。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 ,成为中国 的创建人之一。

 1921年,周恩来先多次给邓颖超写信,信中更多的是讨论新思想、政治动向,看不到多少春花秋月、离愁别恨。此时,周恩来正热恋着如花似玉、整日笑语盈人的张若茗。

 刚到法国时,郭隆真和张若茗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边做工,一边学习。1922年,她俩一起加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组织的“中国少年 ”。在少共组织内,张若茗化名“一蜂”。

 张若茗法文很好,能够顺畅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所以在少共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会中,常常由她担任主讲人。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织内还担负着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隆真、张若茗(左)

  美好初恋

 1922年应是周恩来与张若茗感情最融洽的一年。两人都是活动力极强的人,又是异地他乡的旧朋友、老战友。法国浪漫的土壤改变了周恩来这位留日学生的僵硬教条,开始能以“布尔乔亚”的情调去领略生命的美和对异性美的欣赏。后来人称“周恩来是 里最有人情味的人”,与这几年经历、阅历是分不开的。

 不过,周恩来有周恩来惮惧的人,这个人就是蔡和森。!蔡和森是湖南人, 最早的引路人,思想和行动极为激进。他看到周恩来工作缓慢了、学习松懈了,立即火暴脾气上来,向周恩来发出警告:“你不该沉湎于美,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双眼应该一直盯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工人身上。”

 胸有大志的周恩来平日十分佩服蔡和森身上那种纯粹的无产阶级献身精神。被这老兄的“当头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他没忘记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周恩来后来向邓颖超表白:“有蔡和森这样一位朋友就足够了!”

 周恩来从此开始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张若茗作为终身伴侣到底合适吗她的才高气盛,一次次的辩论,让已疲惫不堪的周恩来感到终究必有一伤。他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温顺可爱而又坚强的小超时,这位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此时作出了终生的选择!

 “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我的终身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经得起艰难险阻的战友。于是,我主动与张若茗说清楚,开始与邓颖超通信,还向她求婚。”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来信越来越频繁,总计250多封。周恩来逐渐发现邓颖超正是他要寻找的人生伴侣。1923年春天,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1923年,张若茗离开了巴黎。十分伤心地和周恩来分手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周恩来和邓颖超

  古寺青灯

 1923年,郭隆真从巴黎来到里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县同乡杨堃。郭隆真把杨堃介绍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张若茗。当时,杨堃还在奋力攻读理科硕士学位。像个“老夫子”。

 1924年很快来临了,这一年对于张若茗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张若茗因组织活动,受到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查询问,险些被当局驱逐出境。1924年,周恩来也不再担任少共书记,新任书记作风专横跋扈,刚烈正直的张若茗对此极为愤慨和不满。

 经过许多不眠之夜反复痛苦的思想斗争,张若茗终于为自己选择了今后的道路:放弃政治活动,退出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求学。

 1924年7月,周恩来奉调返回祖国。同年冬季,郭隆真去苏联学习。张若茗选择的路无形中使她和“老夫子”杨堃靠近了。她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她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在这个“保护圈”公寓里住了将近3年。

 几乎没和一个中国人见过面!几乎没说过一句中国话!这种“修女”式的生活,也使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1927年10月,张若茗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成绩顺利地踏入著名的里昂中法大学校门,张若茗通过自己5年的努力奋斗,已同杨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同在一所大学,同在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杨堃对张若茗始终一往情深,数年的苦等,有情人终成眷属。

data-filtered="filtered" 张若茗和杨堃夫妇

  昆明最后一次握手

 1931年元旦刚过,杨堃和张若茗夫妇便回到了古都北平,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深得学生喜爱。1937年底,燕京大学著名教授吴文藻举家南迁,推荐张若茗和杨堃任教,于是一家搬进了“燕南园”原先吴文藻、谢冰心夫妇的住宅,环境幽雅,生活舒适方便。1948年4月,张若茗和杨堃夫妇接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举家南迁,搬进了云南大学条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楼。

 昆明解放后,张若茗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开始又重新申请加入中国 。与许多留过洋的知识分子相比,张若茗她毕竟在青年时代信仰过马列主义,当过革命“急先锋”,很快适应了新社会。

 1955年4月8日,周恩来和陈毅赴印尼参加亚非会议途经昆明。周恩来利用这一机会,和陈毅一道,到云南大学会见了张若茗教授和她的丈夫杨堃,张若茗感到格外激动和温馨暖。这次会面持续了5个小时,并一起在震庄迎宾馆共进午餐。

 据当年随同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总理一见到张若茗就非常感慨地说:“多年不见了。”然后又说:“我代表小超问若茗姐好。”总理还问她,想不想回北京工作。

 当张若茗把至今还未能加入党组织的苦恼告诉周恩来,并询问30年前自己在法国入党的经历时,周恩来简单而明确地告诉她:“你当时加入的是团,不是党。”张若茗听了大吃一惊,杨堃也感到意外。

 其实,周恩来在对陈毅的交谈中解开了这个谜:“比的错误要轻些……”。

 谁知,周恩来总理和张若茗的这次会面竟成为永别。

data-filtered="filtered" 周恩来和邓颖超

  一代才女魂断盘龙江

 张若茗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诚,哪怕一闪而过的“私心杂念”也向党交心,然而1955年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开始了,不但张若茗导致她被打成右派,她的大儿子杨在道被打成右派、送去劳动教养。紧接着,张若茗在法国22岁时退出少年 的举动,也被翻出来,被指责为叛徒。

 1958年6月18日上午,一场批判会召开,要她承认莫须有的诸多罪名,张若茗倍感羞辱,她想不通。当她得知下午还要继续批判,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她不寒而栗。从盘龙江铁路桥上,,纵身跃进幽暗的盘龙江,张若茗的生命年轮,永远定格在56上……

 1980年,张若茗的儿子杨在道结束了21年的劳教生涯,恢复了自由,他立即写信给邓颖超,要求给母亲 。在邓颖超的过问下,云南大学为张若茗洗清罪名,彻底 。告慰了张若茗的在天之灵。

2020年9月13日22点52分,距今仅仅两个月之前,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一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原航天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知非。老人家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享年92岁。

同时陈知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开国大将陈赓和烈士王根英的遗孤。

陈知非1929年,在上海出生,由于革命年代的特殊环境,父母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因此自从4岁和父母分开后,陈知非便再没有见过母亲。

而陈知非对父亲的了解,则多是从外婆和舅舅那听到的。舅舅和外婆总会告诉他说父亲又到哪了,父亲又打了什么胜仗了,每次听到这些,陈知非都会很高兴。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17岁的陈知非才见到父亲。

陈赓这也是在阔别十三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眼看如今的儿子已经不再是4岁时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个高大的小伙子。陈赓的内心十分的激动,这位大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

他把陈知非从头摸到脚,边看边说:“你真像啊,真像啊”。

陈知非听着父亲的话,也流下了泪来。

他知道,父亲陈赓这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王根英。

王根英,原名庶心,1907年出生于上海。由于出身贫苦,为了补贴家用,王根英只能很早地就来到纱厂做工。

正是在这里,王根英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立志投身革命,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陈赓。

提起陈赓大将,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出身黄埔一期,深得当时的校长蒋中正先生的器重,同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

此时的陈赓,正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有时候会去工人夜校兼任教员。

来听课的人大多数是工人,在这其中有个17岁的纱厂女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工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工人领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王根英。

在斗争中王根英深感自己的文化低,所以夜校一成立,就约了妹妹和十几个女伴,成为夜校的第一批学生。

陈赓来自湖南农村,开口闭口总爱讲点“农民理论”,可王根英却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

所以开课不久,她就和陈赓争论起来,而且学员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陈赓,一派支持王根英。

这当时在夜校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可能也是缘分的一种吧,毕竟很多时候,鸳鸯都是从冤家发展起来的。

两人就这样争论,越争,陈赓越觉得眼前这个姑娘可爱。

陈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看着眼前的王根英,陈赓便总是有意无意地去找她搭话,但是当时的王根英太沉迷于学习,对于陈庚的示好并没有太多反应。

但是陈赓可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眼看王根英对自己的示好没有表达,便直接跑到了王根英的父母家中。

陈赓十分的聪慧,来上海没多久,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因此王根英的父母十分的喜欢陈赓。

而陈赓也借此机会向王根英表白,但是王根英还是拒绝了陈赓,因为此时的王根英觉得,自己欠缺的学习实在太多,必须要抓紧时间去学习,怎么能有时间去考虑儿女私情呢?

因此,自己第一次主动出击的爱情,就这样基本夭折了。

其实在认识王根英之前,陈赓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1917年,当时的陈赓年仅14岁,还在小学读书,家里由父母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媳妇。

但是对于这种包办婚姻,陈赓根本就不满意,所以在新婚之夜,陈赓非但不入洞房,还一再要求父母把媳妇送回娘家。

陈赓的父母并不让步,甚至以武力威胁陈赓,陈赓见此,便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临走时,他对女方说:“我要走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回来,你还是回到娘家去吧”。

就这样陈赓一去不回,一年后,陈赓的父母也只好赔了一笔钱,然后把这个儿媳妇送回了娘家。

而这一次遇到王根英是陈赓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喜欢一个姑娘,虽然第一次的进攻没有成功,但是王根英已经彻底地占据了陈赓的内心,是他久久不能忘怀。

在1924年陈赓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在学校期间,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陈赓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几天几夜没合眼,查找出了凶手。

何香凝一看陈赓如此的果断、勇敢,并且为人正直,便想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但是却被陈赓婉言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陈庚的心里只有王根英一个人。

本来以为不知道什么才能再相见,但是老天还是眷顾了两个人,在3年后,陈赓和王根英两个人又再一次相见了。

在陈赓走后的几年里,王根英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1926年10月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王根英都积极参加了,在这期间,王根英逐渐的成长为了一个工人运动领袖。

周恩来很欣赏她的组织能力和勇敢精神,因此提议她当妇女执行部长。

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特别临时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市人民委员。

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了会议。

而此时的陈赓,则正领导警卫营担任整个大会的警卫工作,而且他也是代表之一。

在人群中,陈赓很快地就认出了王根英,几年前的火热的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大会期间,陈赓特意选了个距离王根英近的座位,虽然会场极其的严肃,但是陈赓的内心却总是会被王根英所吸引走。

实在无法按耐自己心情的陈赓,突发奇想,拿起笔来写了一个纸条,递给了王根英。

此时的王根英正在专心地听报告,一看一个纸条递到了自己的面前,然后回头一看,是陈赓,脸一沉,气哄哄把纸条拿过来。

她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想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回头看了一眼陈赓。

此时的陈赓跟原来也不一样了,更加的英姿勃发,十分的英俊。

王根英心头一喜,但是马上就有些生气了,她对于陈赓这种求婚的方式,感觉很不满意,有些太随意了。

王根英心中灵机一动,她决定捉弄一下陈赓,于是她小嘴一嘟,转身就将纸条直接贴在了身边的墙上,然后继续坐正了听报告。

陈赓一看,一张纸条过去了,久久没有回应,显然是石沉大海了。

但是陈赓这个小伙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而是又写了一张纸条传了过去:"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王根英收到后,瞥了一眼,又将纸条贴到了墙上。

陈赓一看,这倔强劲儿也上来了,于是继续写:"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但是这第三张纸条传到了王根英手上的时候,王根英索性连看都没有看,而是直接贴到了墙上。

这个时候,大会正好看到一半,会议中场休息,一看墙上贴着的纸条,大家就都围了上来。

围着纸条,看着纸条上的字,都笑了起来,有人就问王根英:“王根英啊!你这样处置陈赓的情书,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陈赓这时候倒是发扬了自己“脸皮厚”的精神,不仅不觉得不好意思,还特意挤到人群里顽皮地说:"根英这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正在向她求婚呢!"

而王根英,脸一红,就跑出了会场。

虽然,王根英对于陈赓的这种方式比较不喜欢,但是她还是能感到陈赓的确是真心的喜欢自己。

当时代表开会的地方,就在陈赓他们特务营驻地附近。

黄昏时分,陈赓又把王根英约了出来,两人一起到江边去散步。

在只有两人的情况下,王根英也就没有那么拘谨了,两人在江边漫步,陈赓不断地讲着军中的故事,王根英听得十分地入神。

王根英亲热地挽着他的胳膊,静静地看着陈庚。

陈赓突然话头一转:“你怎么不说话”

“叫我说什么”

“说你要嫁给我嘛!”

王根英用拳头直捣陈赓的胸口:“瞎讲!”

陈赓一本正经:“根英,说真的,咱们结婚吧。”

王根英深深叹了口气:“我不是不想结婚,可是你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有了孩子,我们怎么斗争”

陈赓呼地站起来:“斗争都得是光棍”

“你小声点!”王根英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再等…4年!”

“什么你要我等成老头子”

“那再等……两年。”

“不行,顶多等——两天!”

“啊”王根英急了“现在大家正在开会,你让人家笑话。”

说罢,又生气地走了。

陈赓回到军营,免不了被兄弟们笑话一顿。

但纵然这个时候,陈赓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幽默的本色,躺在铺上, 还在开玩笑:“你们谁要能说动王根英和我结婚,我就给他当众磕三个响头”

大家说笑一通并不在意,可这话传到了周恩来耳中,周恩来便来到了陈赓的宿舍。一进屋,就被大伙围在中间。

周恩来往床上一坐问:“陈赓呢他怎么不过来”大家一听“有戏”,立刻将陈赓架了过来,要他给周恩来磕三个响头。

周恩来笑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来找我”

陈赓脸一红:“我欠了你的债呢。你忘了么去年我给你当秘书,颖超千里迢迢来广州,你让我拿着她的照片到码头去接,我个大活人就楞没接着,害得颖超摸了半夜才到…”

“这有什么嘛我们不就是当天结的婚吗这次,我一定让你明天当上新郎。”

说罢,周恩来又把陈庚埋怨一番,说他这个爱情细胞太缺乏,这求婚方式太过于奇葩,众人大笑一番之后,周恩来便出门给陈赓去办事了。

于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来到了王根英的住处,一番谈心之后,王根英点了点头,同意马上结婚。

其实本来王根英就对陈赓有好感,只不过是一时生气而已。如今经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说,自然也就同意了。

但是王根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新婚之夜,不许陈赓那帮兄弟来“胡闹”。

于是到了第二天,陈赓和王根英的被子搬到了一起,就算是完了。

两个彼此钟情已久的年轻人,终于结为了夫妻。细算下了,这一别几年,两个人在自己的战线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又能再次重逢还能最终走到一起,这不得不说,实在是上天注定。

婚后的生活是无比甜蜜的,两人终于没有彼此之间最后的隔阂,彼此只属于对方,这是王根英和陈赓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就在两人结婚不久,就传来一个坏消息:夏斗寅叛变了!

没几日,汪精卫又密令何键屠杀革命者,“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个漏网。”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三镇。

鉴于形势的严峻,王根英奉命要回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此时两人刚刚成婚,却马上就要面临分别,这可能是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了。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

王根英走的那天,周恩来赶来送行。

他们在新房中把最后一点米面全都做了干粮,并给周恩来做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狮子头。周恩来对陈赓说:“你找了个好媳妇,心灵手巧,你可别忘了人家。”

“忘不了的,我们相约,每晚相思一刻钟” 王根英又被他说得脸红了。

陈赓滔滔不绝地说笑着,借以掩饰他内心的难舍难分。

就这样,王根英秘密潜回上海,而陈赓则跟周恩来去了九江。

不久,南昌又爆发了“八一”起义,陈赓奉命来到了南昌,参加起义,一对刚刚结合的恋人,此时天各一方,为民族的事业奋斗在生死线上。

王根英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工作繁忙而危险。回到上海之后,王根英一直惦记着陈赓的安危,但是久久没有消息,这使得王根英揪心不已。

结果,没多久,就传来了陈赓负伤的消息。

原来陈赓在南昌起义后,随军进军广东,在途中,陈赓左腿中了三弹,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了,无奈之下,只能来到上海养伤。

此时距离两人新婚仅有数月,但是再见到陈赓,却比原来消瘦了许多,王根英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随后王根英将他安顿在家中,尽心照料,而陈赓也在组织的帮助下留了下来,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

在此后的生活中,斗争环境日益的险恶,在这条特殊的秘密战线上,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参与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保卫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的安全。

在这期间,两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陈知非。

但是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生活变得十分的困难,一家人需要不停的搬家来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

每一次搬家,陈赓和王根英最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地形适不适合逃跑。

但是,这一段时光,也是两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共同生活的时光,因此虽然艰险万分,但是却也弥足珍贵。

1931年底,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王根英则继续留在上海,负责沪东区工人反帝大同盟分部的工作。

此后的日子,王根英和陈赓基本都是天各一方。

彼此虽然挂念着彼此,但是想见面却是极其的困难,甚至连互通消息都是极为困难的。

这使得两人开始很怀念前几年在上海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每天还能看到彼此,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陈赓走后,王根英的生活也更加的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王根英只能带着儿子陈知非和一个烧饭的汽炉子,东躲西藏,开战起来了“城市游击战”。

有一天,王根英正在伏案写东西,忽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她回头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夜想念的陈赓。

“什么时候咱们永远在一起…”王根英对这离别的日子多多少少有些忧伤。

陈赓告诉她:“快了,组织上让你和我一道去江苏苏区。明天就走。”

王根英高兴得眼眶里流出泪花:“咱们终于要在一起了。”

“你快收拾收拾,把知非托给他姥姥。我出去一趟,钱壮飞也在苏区,我去问问她女儿有什么话要捎给他,很快就回来。”

可陈赓一走,几天未回,王根英便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又过了几天,陈赓还是没有消息,王根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内心,便出门去寻找陈庚。

结果,同行人打听回来的消息是,陈赓被捕了!王根英听到后,瞬间就晕倒了。

原来,陈赓离开王根英后,到丽都大戏院去找钱壮飞的女儿,被一个叛徒给盯上了。陈赓跟他扭打起来,因为腿受过伤,没能脱身,被关进了老闸捕房西牢,后经党组织营救,又逃了出来。

陈赓逃出来之后,他回到岳母家去找王根英,岳母告诉他:打你出事后,她就抱着个孩子东躲西藏,门口老有人探头探脑,她不敢在家就躲到杨家滨乡下亲戚家去了。

陈赓一听,心里稍微地安稳了一点,也不能在上海久留,离开上海去了江西境内。

这年12月,王根英回到娘家,听到陈赓已经逃了出来,悬着的心就算是放下了。

丈夫没事,这对于王根英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个厄运又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由于叛徒的出卖,回家后没几天,王根英就被捕了。

王根英被捕后,辗转押解到了南京老虎桥“江苏第一模范监狱”,和帅孟奇、夏之栩等关在一起。

她在狱中三年多的时间里,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是王根英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直坚贞不屈。

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代表***和蒋介石和谈时,要求释放政治犯,并和叶剑英等到狱中看望了王根英,当场点名释放了她。

后来,王根英跟着周恩来到了西安,又来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分别数年的夫妻两人,终于再次相逢!

这些年来,陈赓自从知道王根英被捕之后,这颗心就没有一天安心过。

妻子跟着自己实在是受了太多太多的委屈,自己作为丈夫,没有办法保护妻儿,这使得陈赓非常的自责。

而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陈赓只能将这种苦楚深深的埋在心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消灭更多的敌人。

此时的陈赓已经是八路军386旅的旅长了,再次见到妻子,陈赓的眼泪喷涌而出,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可却一句都说不出。

正所谓:小别胜新婚。这是形容恋人分别后重逢的心情。

而陈赓和王根英自从武汉新婚之后,几乎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先是陈庚负伤,然后整日躲躲藏藏,然后两人又相继入狱。此时王根英在狱中四年后终于被放了出来,再见到恋人,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陈赓在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然而,就在两人历经磨难终于重逢之后,仅仅半个月,王根英便接到了组织上的通知,让她去延安陕甘宁党校学习。

两个人的心中极其的难受和不舍,毕竟才刚刚重逢,却马上就要分别,这对于分别数年的两个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但是作为革命军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第一原则,因此陈赓和王根英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王根英来说,自从被捕之后,本来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陈赓了,她深知都留好了遗书。

而今再次见到爱人,而且爱人还 健康 的活着,听罢后点了点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隔三差五的见上一面,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9月15日,陈赓将王根英送走,回到屋里,心里空落落的,他在日记中写到:离别时,彼此表面上都故作镇静,但是根英已背着我流泪矣

1938年秋天,从党校毕业的王根英被分配到了129师工作,担任 财经 干部党校政治部指导员,而当时陈赓的386旅,正在往这一带集结。

王根英十分的开心,终于又能再见到久别的丈夫了。

某一日,在队伍正在行军,陈赓骑在马上,远远就看到了妻子,兴奋的陈庚,狠狠的抽了一下马屁股,高兴地冲了过去。

到了近前,陈赓抱着王根英就转了三个圈:"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王根英。"

这时候,看到旅长如此的兴奋,身旁的战友们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起哄。

王根英一下子脸就红了:"看你那疯劲!"

陈赓依旧是当初在武汉写情书的时候的“厚脸皮”模样:"情不自禁嘛!"

但是,本来以为以后可以不再饱受相思之苦的两人,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1939年3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了突袭, 财经 干部学校的师生们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日军的袭击。

在混乱的过程中,师生们都被日军烧光了村庄,在混乱之中,师生们被冲散,王根英则带着一部分伤员,艰难的逃亡。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伤员的安全,王根英将自己的骡子让给了伤员,自己则和警卫部队一起徒步突围。

就在好不容易刚刚冲出了被包围的村子之后,王根英却发现装有公款和重要文件的包没有拿。

她焦急道:"不好,还有一笔公款没有带出来。"说完,她不顾身边人劝阻,立刻前往驻地取回公款。

而就在她去了包裹,快要逃出村的那一刻,日军发现了她,很多同志们躲在远处看到她被机枪扫中倒下。

战友一看王根英倒下,立刻红了眼,立刻组织起队伍杀回村子。

等来到王根英面前的时候,王根英已经奄奄一息了,面对要背着她突围的同志,王根英低声 说道:“不要管我,我不行了,你们快快突围!请转告陈赓,让他狠狠的消灭日寇,转告陈赓”

就这样,年仅32岁的王根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这时候的陈赓正率领着八路军386旅越平汉线西进,一日陈赓正在给部队讲话,通讯员送上了一份电报。

他一看,浑身就是猛然的一震:王根英同志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壮烈牺牲!

陈赓忍不住痛哭,愤怒的他猛然拔出了手枪,对着天空砰砰射出子弹。

他流着泪水,独自在积雪尚未融化的树林里站了很久。

然后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来20个字:"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此后,陈赓就中断了日记。

陈赓强忍着夫人离去的痛苦,坚持到了百团大战胜利之后,陈赓病倒了。

半个月持续的高烧和昏迷,使得陈赓整个人都脱了相,虽然身边马海德等名医,但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是啊,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药,又如何能医得了陈赓心中的创伤呢?

众人围坐在床前,看着昏迷的陈庚,只听到他在不停的喊着:根英!根英!

王根英牺牲之后,陈赓许诺要为他守节三年。

三年之后,他才开始重新考虑组建家庭,和傅涯结婚。但是陈赓对于王根英的思念,却延续了一生。

陈赓生前不止一次在傅涯面前诉说着自己失去王根英的痛苦。

1961年,陈赓病逝,在弥留之际,陈赓一直喊着“怀申,怀申。”

“怀申”陈赓孙女的名字,申就是上海,而这个名字,也是陈赓对于自己和王根英在上海那段岁月的怀念。

那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在一起生活的时光。

陈赓去世后,傅涯整理了陈赓的日记和文字资料,同时不断 奔走访问故人,为王根英烈士写下了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

用傅涯的话讲:“这也算是偿还一点自己对陈赓同志照顾不周的心意吧。”

傅涯作为陈赓的第二任妻子,同为女人的她,对于王根英,一直十分的敬重。在她2010年去世之前,她特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将王根英和陈赓的遗骨葬在一起。

遵照傅涯的遗愿,2011年,王根英烈士的遗骨迁往湖南省湘乡县,和陈赓大将合葬。

在整理王根英烈士的遗骨的时候,人们在她的尸骨中发现了两枚子弹。

经过鉴定,一枚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的枪弹,一枚是三八大盖的子弹,可见当时的王根英被机枪扫中之后,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随后又被敌人补射了一枪。

而这两枚子弹,也成了王根英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物。

陈赓和王根英这一对革命伉俪,生前为了民族独立舍弃了小家,经历了太多的分别,如今终于可以长眠在一起,再不用经受分离之苦!

吾辈众人,应当铭记先辈创业之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周恩来和张若名的友谊是在天津南开学校开始的。

张若名,与邓颖超同为第10级学员。她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情刚烈,心高气盛,在校期间的成绩据说是从没得过第二,人又长得漂亮!

1919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9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张若名与周恩来一同坐牢。

周恩来和张若名惺惺相惜,才气本身都是不同凡响,相貌又是难得人中龙凤。

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1955年,周恩来对这段雾水情缘,毫不掩饰。在晚辈好奇的追问下,当着邓颖超的面,含蓄而概括地说:“开始两人的确不错。”邓颖超在旁边望着早年的恋人,永远看不够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国总理,任其表白,笑不启齿。

刚到法国时,郭隆真和张若名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面做工,一面学习。郭隆真比张若名大8岁,总像大姐似地照顾张若名。

1922年,她俩一起加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组织的“中国少年***”。在少共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蜂”。

张若名能够顺畅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在少共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会中,常常由她主讲。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又把讲稿整理成文章,写下了学习心得和宣传提纲,如《帝国主义浅说》《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在法国《赤光》杂志上发表。

同时,她还经常为中国国内的《晨报》《妇女日报》等报刊撰写法国通信。

另外,也因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织内还担负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1922年应是周恩来与张若名感情最融洽的一年。

不过,周恩来有周恩来惮惧的人,这个人就是蔡和森——毛泽东最早的引路人,周恩来兄长级的良师益友!蔡和森是湖南人,曾与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最早提出暴力革命主张,思想和行动极为左倾和激进。

蔡和森绝对是个怪杰,一到法国,就不想进工厂也不肯随班学法文,除开会外整日抱着法华新字典找僻静处看书。

他囚首垢面高谈马克思主义,开口闭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把所译的错误百出的《国家与革命》逐段传给别人看。他看到周恩来工作缓慢了,学习松懈了,立即脾气上来,向周恩来发出警告:“你不该沉湎于美色,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双眼应该一直盯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工人身上。”

胸有大志的周恩来,被这老兄的“当头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湎其中,几不可自拔,他没忘记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张若名作为终生的伴侣到底合适吗?周恩来考虑着这个问题。若名是积极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她一直是受其他人的怀疑;若名是可爱的,但她的才高气盛,使他无可忍耐,一次次的辩论,让已疲惫不堪的周恩来感到终究必有一伤。

周恩来知道自己的选择,他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温顺可爱而又坚强的小超时——这位未来的共和国总理此时做出了个终生的选择!

关于这段历史周恩来评论说:

“张若名因为出身问题,在党内受到审查。又因参加政治活动,遭到法国警察几次跟踪盘问。她感到委屈和不满,决定退出党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

“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我的终生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经得起艰难险阻的战友。于是我主动与张若名说清楚,开始与邓颖超通信,还向她求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556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9
下一篇2023-07-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