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结婚中的哪些步骤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你觉得结婚中的哪些步骤是绝对不能省略的?,第1张

结婚是人生当中头等大事,是标志着一个人从年轻幼稚到成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婚当中有很多步骤是绝对不能够省略的,即便是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要把以下这些步骤做完。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选择一个吉利的时间去登记。结婚证上面的登记时间往往也象征着夫妻两个人之间感情的甜蜜程度,比如说很多人会选择在5月20号当天去办理结婚证,“520”——我爱你的意思;有的夫妻会选择在两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表示他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初次相遇;有的人会选择在国庆节或者元旦节等等这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去登记。

第二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办一场婚礼。不一定要办得有多闹热、有多大排场,可以不用婚庆,甚至连婚车等这些都可以省略;但是一定要把亲朋好友,同事等等请起来,一起吃一顿饭,大家一起聚聚,闹热闹热,其实这并不是为了收礼或者是炫耀什么,这么做的重要目的在于向大家宣布:这两个人从今以后就是夫妻了!从此以后便组成一个家庭,彼此恩爱,告诫那些曾经明恋、暗恋这对夫妻的任何人,都不要再对他们抱有非分之想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尽快熟悉双方两个家庭的成员。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两个家庭不仅仅只有双方的父母,还有父母的兄弟姐妹,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侄男侄女等等,一大家族都要相互熟悉,只有熟悉之后你才能算着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

1、合婚

凡求婚者一般托媒说合,也有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媒人取女方生辰庚贴送到男方,男方便将议婚男女双方生辰请星家合婚,经推算后认为双方生肖不会“相冲”,即把庚贴陈于“灶神”前。俟三天内家庭事无损,便可认为吉祥可相合否则将女方庚贴送回。

2、开聘

男女双方合婚相宜,便可行相亲,审视家庭条件。一般为女方到男家看厝屋、家庭陈设等。谓之“看家风”。若无异议便可议聘、开聘。开聘要在12版红帖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男方聘礼要列明聘金多少,布料、金银首饰多少及茶仪糖料若干斤等。

3、送聘定亲

送聘也称纳彩。男方择吉日把议定聘金送到女家,女方交点后回动男方两个糖包并插上石榴花谓之受聘。旧时普宁洪阳习俗,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从,谓之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谓之同心。

4、出嫁

男女择定迎娶日期,用红帖写明送达女家,谓之“报日”。女方出嫁前要请老年婶母挽面峥嵘。出嫁前夕邀同寅姐妹食厚合甜菜,共睡于下垫稻草上披草席的灶前。传说古有继母虐待前氏女者令其如此睡法,后前氏女出嫁竟发达兴旺,故效其法,沿成此俗。

5、迎娶

完婚日,男家抬结彩花轿一乘,异发鼓乐,亲友盛服陪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父亲或族老以碗水泼于轿顶说好话:“碗水泼上轿,女儿变做夫人样”。伴娘及同寅姐妹多人伴轿而至,阿舅(新娘之弟)“赶油”,送花头“劳投”。客俗还要由伴嫁娘挑红布袋在后“压轿”。

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环节,婚姻的缔结历来被视为“正家”之始,终身大事。因此,有关礼俗自然也就备受关注,繁文缛节,十分考究。古代中国最重明媒正娶,早在周代就已确立嫁娶程序中之“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随着北方居民南迁入闽,婚仪中的“六礼”在八闽各地流传开来。此后,这六种礼节虽略有变化,然基本延续下来。宋元时期,妇女贞节观逐渐加强,宋代理学对福建的影响尤甚,以至福建婚俗中歧视和束缚妇女的现象愈益显著。至明清两代,更进一步被强化。  明清以后,在福建民间,“六礼”的名称和内容均有所更动,各地礼俗也不尽相同,但仍大抵取“六礼”之意。通常,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劝嫁、催妆、迎送亲、婚礼、下厨、回门等步骤。其中,提亲、合婚包含有纳采、问名的内容;定亲、送聘相当于纳吉、纳征;送日子含请期之意;迎送亲类似于亲迎,只是新郎本人是否亲自前往女家迎娶则因人因地而异。除了这些一般性的婚姻礼俗外,福建民间尚有多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和礼仪,诸如童养婚、招赘婚、服役婚、交换婚、转房婚、表亲婚、指腹婚、重婚、招夫、租典妻、抢亲婚、转嫁婚、尽孝娶、冲喜婚、冥婚、长住娘家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婚姻陋俗。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  民国年间,风气渐开,机关公务人员和知识界先行婚俗改革,初兴新式婚礼,名曰“文明结婚”,妇女地位也有所提高。但范围广袤的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旧的婚俗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恶习并没有被破除。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婚姻礼仪的改革日益深化,许多传统习俗虽继续存在,但其中的大部分或被剔除、或被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尤其在80年代以前,嫁娶礼仪普遍比较简朴。80年代后,旧婚俗中繁琐排场的风气重又抬头。  福建的畲族、回民以及客家人、惠安女、基督教徒等,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也形成了各自比较独特的婚姻礼俗。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16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