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门阀士族的崛起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社会,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
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打压山东氏族呢?第一招,就是直接修改《氏族志》重新排序姓氏的地位。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
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
结语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2017年,刚强向春妮求婚,春妮说:“我不会给你生孩子,做丁克。”刚强满口答应下来,表达要娶她的决心,而心里却想生孩子这事儿可以从长计议,说不定,过段时间她丁克的想法就会改变。
刚强当年向春妮求婚1976年,刚强出生于山西太原,他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刚强说喜欢音乐,父母为了支持刚强,拿出了七千块钱为他购置了一台钢琴,这也是刚强家第一件值钱的家当。可是歌手没当成,刚强却跑去当起了播音员,最终考入了广播学院,成了李梓萌和月亮姐姐的同学。因为口音太过出众,人也努力,进入央视没多久他就主持了《中国新闻》,还有《新闻60分》等节目,备受好评,观众也是十分喜欢他。后来刚强就和海霞搭档,主持了《新闻联播》,成为了央视新一代的国脸,刚强已经参与《新闻联播》配音工作7年,观众们算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可是朋友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要不要给你介绍个。”而朋友口中的美女就是春妮。
对方坚持不生孩子春妮以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是嫁给了自己的大学学长,虽然对方比她大了很多,可是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给嫁出去了。可是这婚姻维持了10年,春妮一直都不肯生孩子,春妮事业心比较重,可是人家男方也是希望有个孩子继承家业的,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单身的春妮,单身的刚强,朋友月亮姐姐就说:“我觉得你们两人倒是挺合适的,你们干脆在一起吧。”本以为是开玩笑的,没想到这么一说,两人就相处了起来,这一相处就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烧得特别旺盛。可是春妮表示自己是二婚,又不想生孩子,谈恋爱可以,结婚就得慎重的考虑了,而刚强跟春妮约会时,连花都不带,两手空空就去了。春妮说:“你不送花?情侣约会是要送花的,我没有那么难堪啊?”刚强说有的,于是就念了一首《生如夏花》给她听。这《新闻联播》的口音这么一念,那就是无上的光荣:“这是我只为你一个人念的。”春妮感动至极,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直接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刚强却用爱彻底改变对方刚强已经事业有成了,就想着赶紧结婚,可是去求婚时,春妮的答复让他无法淡定了。“我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嫁给你也可以,但是我想做丁克,你愿意吗?”刚强是爱她的,就尊重了她的一切想法,说:“我爱的是你,自然也爱你的一切,包括你的决定。”可是刚强很聪明,结婚后愣是各种暗示,就在家里贴上了各种娃娃的写真,看一些儿童频道,并且要求每晚都要“行周公之礼”,以示爱情的甜蜜。久而久之,春妮就觉得小娃娃也是非常可爱的,去了一次医院时,看到了一个孤寡老人身边无儿无女的,没人管她,甚是可怜。没过多久,春妮就怀上了,刚强开心不已,虽然都42岁了,可是春妮觉得这孩子必须要,不能成为下一个“孤寡老人”。而聪明的刚强也是笑到合不拢嘴,智商高的男人是不会逼迫爱妻生孩子的,而是让她自己改变。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把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但是你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甚至可以和皇权相抗衡,它就是士族门阀。
科举制度成熟之前,寒门无贵子,古代的大小官员几乎都被士族门阀垄断。大家族占据了大量土地,垄断了重要知识,再通过家族之间的互相联姻,最终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足以对抗皇权的门阀贵族阶层。
士族门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士阶层,两汉时逐渐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唐朝时走向消亡。虽然士族门阀消亡于唐朝,但是在唐朝时期,却存在着几个令唐太宗李世民也嫉妒的超级豪门。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五姓七家”。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当时天下有俗谚说“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这五姓之中,崔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初期甚至超过了唐朝的国姓,足见士族阶层在当时的影响。
唐朝皇室自称源自陇西李氏,但受到社会的怀疑,而且有胡化之风,因此地位不及崔、卢。李世民登基不久,命人修订《氏族志》,结果官员依然按照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排在了皇族李氏之前。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说:“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唐太宗李世民对崔氏的影响力既嫉妒又畏惧,更不能容忍其凌驾于皇权之上。为了加强皇权、打击士族,他命人重新修订《氏族志》,将皇室李姓列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降为第三。
李世民之后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对士族阶层进行了打压,但是即便如此,朝中为官为相者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崔、卢、郑、王等传统士族。这些士族在婚姻上更是矜高,对皇族李姓都不愿意与其联姻。
晚唐时期,唐文宗曾为太子向荥阳郑氏的郑覃家求婚。按理说与皇帝结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宰相郑覃却十分不乐意,因为他想把孙女嫁给”门当户对“的崔某,而崔某在当时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听说后又气又无奈,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种门阀观念在唐朝并不是个例,房玄龄、魏徵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盛唐宰相薛元超也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这些都足见士族门阀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士族门阀内部的腐败,再加上皇权的不断打压,士族逐渐走向衰落。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严重破坏了士族门阀的土地根基。而唐朝中后期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加快了知识的传播,摧毁了士族垄断的知识壁垒。经过这双重的打击,士族制度最终不复存在。
很明显这两人思想出现了问题,他们并不爱对方,只是为了追求刺激。
01、太原两名老师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太原的张某与妻子王某相恋7年在18年两人终于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但张某不知道这是噩梦的开始。由于妻子王某是老师,而张某工作也不错,在外人看来非常般配,王某也很快就怀孕了。
正是在王某怀孕的时候,张某发现自己的妻子王某已经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是妻子工作学校的一名老师,两人聊天记录尺度非常的大。
通过两人聊天记录来看,两人在两年前发生了关系,那个时候张某与王某还没有结婚,两人行为非常大胆在学校还是去出差都做了龌龊的事,甚至两人想到张某与王某房中去做那些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某提出离婚,最离谱的是事情暴露后王某还打张某,然后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被家暴卖惨,这真的就是顶级“茶艺师”,终极绿茶。
02、两人并不爱对方,只是为了刺激,思想出现了问题。这两人在王某还没有与张某结婚前就发生了关系,因此两人是有机会结婚的,但是没有,显然两人并不是真爱对方,如果真的相爱,剧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应该是男子离婚(假如结婚的话),然后与王某成婚,然后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因此这两人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刺激。
从两人聊天记录或者一些大胆的行为都可以看出两人是为了刺激,比如两人在学校时发暧昧信息,在王某怀疑时两人还保持不正当关系等等,事实上很多人出轨都是为了刺激,这种心理比较奇怪,可能觉得家里的不如外面的吧,总之我是不懂。
总结:如果不是真爱可以不结婚,不要把婚姻当做儿戏。既然结婚了那么就应该对婚姻保持一定的忠诚度,出轨这样的事别做,因为这会毁了一个家,如果有孩子,最后受害的是孩子。
只要喜欢情感类节目的人,就一定会注意到一个人,他被称作"中国第一男红娘",擅长替大家解决各种家长里短、情感问题。他的节目吸引了大批粉丝,尤其是女粉丝更是对他有无穷的热情。
这个人就是王为念,他主持的节目收视率高,口碑也不错,他本人更是得到了观众的热捧,被称作"情感达人"。然而节目上的情感达人,却曾经两婚两离,他的情感经历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
01很多人熟悉王为念是从《谁在说》这个节目开始的,在这档节目中,王为念和王芳搭档主持,他用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感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每当说起他,很多观众都只认为他是一个情感类节目主持人。
但是王为念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成为主持人之前,王为念的经历颇为丰富,很多人都不知道,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为念其实是一名晋剧演员,和主持人没有任何关系。
想当年,年仅11岁的王为念,就已经是个很有想法的小孩子了。他小小年纪就瞒着父母,去考了阳曲县宣传队,并且凭借着一段快板顺利考入了队里。
之后王为念又在艺校学习了9年戏曲,在1982年的时候,王为念就成为了山西省晋剧院的一名演员。
在为事业忙碌的时候,王为念也结婚了,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那时候的王为念还很年轻,对于家庭并不是很上心,他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家庭根本没有办法束缚他。
于是事业心很强的王为念开始尝试不同的新领域,在1983年的时候,他出演了电视剧《杨家将》,在剧中饰演"七郎",之后他又出演了《狄仁杰断案传奇》第一部,和另外一个版本的《杨家将》。
总之涉足演艺圈之后,王为念一心扑在事业上,对于妻子和儿子的关心很少,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甚至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王为念,当初还在潜意识里觉得儿子是个累赘,不过等到和儿子相处得久一点之后,王为念还是觉得很高兴。
可惜就算是可爱的儿子也没能挽回王为念的婚姻,在1993年的时候,王为念和妻子的婚姻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没有任何狗血的剧情,两个人和平分手。
在分开之后,王为念和儿子的关系还是很好,因为他的妻子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说过王为念的坏话,反而让儿子理解王为念的辛苦。虽然婚姻不在了,但是父子亲情还在,这也是王为念特别感激第一任妻子的地方。
02从晋剧演员到影视演员,王为念的事业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所以从小就非常有想法的王为念转型去成为了导演和主持人。也正是这次的大胆尝试,让他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小香玉"陈百玲。
和"小香玉"的这段感情,对于王为念来说真可谓是悲喜交加。当年初识的时候,两个人可谓是志趣相投。"小香玉"是豫剧表演艺术家,而王为念曾经是晋剧演员,有些相似的经历让他们很聊得来。
"小香玉"当时想在太原开办艺校,而身为东道主的王为念自然少不了为她忙前忙后,他出钱又出力,帮了"小香玉"很多忙。在逐渐的接触中,两个人确立了恋爱关系,而小香玉的学校也成功办起来了。
但是王为念的事业心依旧没有被小香玉牵绊住,他在艺术学校开办一年后,进入了央视,成为了一名幕后工作者,还曾经多次参与春晚的录制,在春晚中担任舞蹈编导等职务。
在北京忙于事业的王为念,这一次却没有忘记照顾小香玉,在2000年的时候,结束了6年的爱情长跑,王为念和小香玉正式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后,小香玉追随着王为念也来到北京,并且在北京也开起了艺术学校。
只是谈恋爱容易,婚姻却不易,即使已经相处了那么久的时光,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却还是没能磨合得更好。两个人因为一些小事,经常吵架,有一次吵得太激烈,小香玉还把王为念的脸抓破了。
当初的情投意合到了现在却变成了这样,仅仅过了4年,王为念和小香玉的婚姻就走到了尽头。当年为了支持小香玉的事业,王为念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而在离婚之后,王为念也选择了"净身出户"。在这段感情里,王为念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身伤痕。
在离婚之后,王为念消沉了很长时间,他不愿再提起小香玉,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慢慢疗伤。
03有时候人总是这样,你永远都不知道现在遭遇的一切,会对你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两次失败的婚姻对王为念的打击自然不小,但谁能想到,这样痛苦的经历却成为了王为念事业上的助力。
在央视从事幕后工作的王为念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在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王芳的邀请下,王为念来到台前,又干起了主持人的行当。
当时他参加了《谁在说》节目,这是王为念第一次参加情感类节目,身为新手的他也闹出过不少笑话,甚至还自己出钱给嘉宾解决矛盾。
但是王为念丰富的阅历和情感经历,却让他更能理解嘉宾们的感受,渐渐的王为念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情感导师,大家都愿意听他怎么说。
之后王为念和王芳搭档,主持了多档情感类节目,《马兰花开》、《大王小王》等节目,非常受到观众喜爱。王为念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因为王为念的荧幕形象很好,所以他特别招女粉丝喜欢,当年还有一个女粉丝拿着价值98亿的不动产,来到节目组,说要嫁给王为念,还说即使王为念不同意也没关系,她要把财产全给他。
但是王为念并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他也不会利用自己主持人的便利去求得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结语如今已经61岁的王为念依旧是单身一个人,但是他却没有觉得自己凄惨,反而每天都很快乐。在社交平台上,王为念经常拍一些搞笑的视频,还会展示自己和孙子的互动。
虽然一直没有再进入婚姻,但是王为念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也有可爱的孙子陪在左右,生活也很幸福。
王为念的情感故事是这么的与众不同,但正是这样不俗的经历,给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有时候人生的成败得失,真的很难下定论。
冒顿本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娶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阏氏,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对这个儿子非常宠爱,便想废掉冒顿,另立太子,于是他就把冒顿送到月氏国当人质。
冒顿不知道父亲想害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到月氏国去了,哪知道冒顿刚到月氏国,头曼就发动了对月氏国的战争,月氏国当然不高兴了,便想杀掉冒顿,冒顿提前得到了消息,就偷了一匹月氏的好吗,一路狂奔侥幸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于一看冒顿居然能虎口逃生,就知道他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于是对他刮目相看,就打消了废冒顿里幼子的念头,他要重用自己的这个儿子,就让他统领一万骑兵。
冒顿回来后得知父亲送自己去月氏国原来是个借刀杀人的大阴谋,是要害死自己,非常生气,发誓要报复父亲,于是他对自己的这一万骑兵精心训练,要他们绝对服从自己,凡有不从者一律斩杀,经过几次的测试,那些没有听从号令的人都被斩杀了,剩下的人都是冒顿的铁杆追随者。
一天,冒顿跟随父亲头曼外出打猎,刚到郊外,冒顿就下令向头曼射箭,手下的士兵不敢怠慢,头曼一齐射向头曼,顿时头曼被射成了刺猬,当初毙命,冒顿又率领手下人把要夺权的弟弟和他的母亲杀死,把不服从自己的大臣也全部杀掉,最后冒顿自立为单于。
冒顿自立单于后,消灭了最大的邻国东胡,赶走了月氏国,北方各族无不臣服于匈奴,匈奴在冒顿的统治下,迎来了其帝国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冒顿稳固了北方之后,又将贪婪的眼光投向了物产富饶的汉王朝,经常南下滋扰,一度攻到太原,刘邦得知后,气不打一去来,亲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当时正值严寒,许多士兵都冻的受不了。
冒顿见状略施一计,假装战败逃跑,诱敌深入,刘邦不知有诈,就全力追赶,等刘邦追到平成的时候,后面还有许多士兵行走缓慢没有赶到,就在刘邦等待的工夫冒顿忽然率领精锐骑兵将刘邦团团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马辅山)。
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冒顿也是久攻不下,双方处于僵持阶段,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建议,贿赂冒顿的宠妾阏氏,才让刘邦死里逃生。
汉朝自此以后就落下了心病,开始惧怕匈奴了。于是便主动求和,以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
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吕雉成为了太后,垂帘听政,独掌大权,她执政期间,也是采取的和亲政策,避免与匈奴发生冲突。
公元前192年,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派遣使者给吕后送来了一封极为不敬的国书,其内容是“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半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其意思是说你是寡妇,我是光棍,不如我们一起搭伙过日子吧,
冒顿单于大胆而热烈的求爱信非常具有侮辱性,吕后是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岂能受辱,这是对大汉赤裸裸的挑衅,吕后看了之后的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打匈奴以消心头之恨,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表示要亲率十万大军横扫匈奴,满朝文武也都纷纷附和,只有中郎将季布沉着冷静,他的一番话很快就打消了吕后攻打匈奴的念头。
正当众大臣们在吹捧樊哙勇猛无敌,必能横扫匈奴时,季布却说道“樊哙就该杀头,当初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都被匈奴围困,你樊哙凭什么能用十万大军横扫匈奴呢?”此话一出,众大臣皆哑口无言。
季布就是提醒吕后,以高祖之英武,倾全国之力出征匈奴尚且中了匈奴的埋伏,惨败而归,小小的樊哙何德何能,能让匈奴臣服。
吕后的表情也有愤怒贬为无奈,因为“白登之围”历历在目,再三斟酌之下,吕后给冒顿回了一封信其内容是“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脱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今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简单说来就是说自己是一个老妇人,你就不用这样糟蹋自己了。吕后除赠送冒顿单于车马作为礼物之外,继续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来和亲。
冒顿单于自然是笑纳了,并为他的冒犯向吕后致歉,这样汉匈之间就避免了一次无望的战争。
冒顿以后也曾多次骚扰汉朝,但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笑纳帝国由极盛逐渐转衰,最终被汉朝击垮,他们或归顺,或西迁,逐渐消失在东亚的版图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