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孕育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龙凤是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龙和凤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黄帝征伐蚩尤,其长子玄嚣率军战于安次,与安次女凤娘深深相爱。后玄嚣战死,临终前向天祈祷:今世未与凤娘成亲,但愿来世再续姻缘。凤娘悲痛欲绝,不久亦亡,黄帝命葬于玄嚣坟旁。两千年后,玄嚣转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凤娘转世为安次美女金凤。刘秀平乱时战于安次,路遇金凤,如见故人。次日,刘秀求婚。安次大旱,金凤虔诚祈雨,立誓“天降雨而嫁”。刘秀焦虑,夜不能寐。此事传至天宫,玉皇大帝为之感动,遂命天降双河于安次,一条水流蜿蜓似龙称龙河,一条波光斑斓如凤称凤河。此时,有部将进言刘秀:“天降双河,龙凤呈祥之兆,乃天意也”。于是,刘秀如愿迎娶金凤为帝后。又过了二百多年,曹操率军北征,途径安次,见天有霞光紫气弥漫升腾,地有南北双河水清鱼跃,遂作赞词:此处人杰地灵,乃龙飞凤翔之地。龙凤呈祥的故事被廊坊人民世代相传,这一成语代表的美满爱情、吉祥福瑞之意已家喻户晓。
除了龙凤文化,世代相传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古乐、民间花会、历史名人也是廊坊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年,文化部门对廊坊境内传唱的民歌作了普查,收集《打包运船》、《编蒲席》、《孟姜女》等民歌326首,出版了《廊坊地区民歌选》。1982年,对民间故事进行普查,收集《龙凤呈祥》等民间故事5000篇,出版了《廊坊民间故事》三部。廊坊境域的民间古乐,盛行于明清时期。其中,有乐谱相传的屈家营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芦音乐代表的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农民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还有高桥音乐、胜芒南音也各具特色,现均有民间乐队可为演奏。民间花会在廊坊境内盛行已久,流传至今的不下几十种。其代表性花会有:安次葛渔城重阁会,香河安头屯中幡会,此外还有龙灯会、大鼓会、挎鼓会、狮子会、五虎棍、太平车等古传花会,至今未断演出。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学者,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民俗文化。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一代名相吕端,为廊坊安次人,《宋史·吕端传》对其一生功绩有详细记载,毛泽东主席也赞其“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霸州书法家崔廷绶,乾隆称赞他的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其他如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顺序应该是先求婚,再提亲,再订婚,最后结婚。
男方先向女方求婚,得到女方的同意,再备上礼品,携父母到女方家提亲,两家人再开始商量订婚事宜,准备订婚。订婚后开始进入备婚阶段,最后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