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育书简名词解释

席勒的美育书简名词解释,第1张

席勒作为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剧作家,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类似,不满于当时社会腐化堕落的状况,又看到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思想,试图以美育造就个人身心和谐与理性提升,最后实现社会改良。《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思辨美学思想,成为他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他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马尔库塞、巴赫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重要人物。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首先是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所表现的,可以说是纵贯古今(从古罗马到十六世纪),横断洲际(从意大利到英伦三岛,从丹麦到埃及),五光十色,千差万别,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所描写的人物如君王、官吏、贵族、僧侣、农民、市民、手工艺人、奴仆、士兵、巫师、卜徒、流氓、强盗、傻子、小丑以及神妖、精灵等等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例如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莎士比亚集中描绘了一个典型人物福斯泰夫。这是一个荒* 的酒徒,受吹牛撒谎的懦夫、寄生虫。他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既不是封建主,也还不是资本家。他以破落骑士的身份,广泛地接触到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同他联系的上至君王、下至流氓。以他为中心构成了一幅恩格斯所说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动荡的社会情况,如旅途的抢劫,郡警的搜捕,抓丁当兵的骚扰,贪官污吏的敲诈,农民的挨打受骂,工匠失业的痛苦,封建贵族的破落等等。整个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动,通通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

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还表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形式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打破了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典主义戏剧体裁上的严格界限。他把悲喜成分融合起来,悲剧中有喜剧成分,喜剧中也有悲剧成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这样从内容上可以包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

其次是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

莎士比亚所写的题材,有的本来是前人已经写过的,但到了他的笔下,经过他的典型化的创造,就成了不朽的文学典型。如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李尔王、福斯泰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

《哈姆雷物》所写的故事,最早见于十二世纪末一部丹麦史上的记载,十六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编成戏剧,主题就是王子复仇。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却创造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急剧变革时代新旧阶级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和理想。这部戏剧可以看作是一出描绘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同最反动的封建帝王争夺统治权的剧本。恩格斯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在人物鲜明个性的刻划方面,同样是“复仇”,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勒替斯和福丁勃拉斯做法和表现都不相同,各自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的个性特点是多愁善感、忧伤抑郁,爱沉思。因此他在采取行动之前,总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个人的责任到社会制度的变革。他要使自己行事确实有把握,考虑周全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不善于采取迅速的行动。勒替斯的个性特点是头脑简单,情绪急躁,轻举妄动。因此,还尚未弄清父亲死因便兴师动众,直捣王宫大门,而听了别人的三言两语就退兵,终于落入了别人圈套。福丁勃拉斯的个性特点是年少气盛,雄心勃勃。他虽然放弃了为父亲复仇的要求,但就为了争一口气,不惜二千人的生命,二万块金元的代价,从挪威远征波兰,去争夺一块弹丸大小的不毛之地。还有麦克佩斯和克劳迪斯同样干了杀君而自立的勾当,但克劳迪斯计划严密,考虑周全,因此得手。显示其老奸巨滑的个性。而麦克佩斯却是生性犹豫迟疑,优柔寡断。听了夫人的怂恿,催逼才下手,事后却自己心神不宁,乱了阵脚,终被人识破,忧悔至死。夏洛克是一个高利贷商人的典型形象,他竟然要凭他的期票,从借贷者身上剜下一磅肉,这是多私尖锐、深刻地刻划出他残酷无情的本性!理查三世用卑鄙的手段,血腥地剔除了六个王位继承人而登上国王的宝座,虽然他很快地被敌党所杀,但作为一个暴君的典型形象,其阴险狡猾、冷酷毒辣的性格特征不会被读者所忘记。还有那个刚愎自用、崇高虚荣、不辨伪真的李尔王;那个荒* 、泼皮无赖的破落骑士福斯泰夫……正是由于这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划,由于这一系列典型形象的艺术创造,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本质和特征。以致于我们说到文艺复兴时期,总要把它同莎士比亚联系起来。

第三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恩格斯在给 尔的信中,特别讲到要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恩格斯所说的生动性就是非常逼真,引人入胜,能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谓丰富性,就是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不单调、不雷同、不千篇一律。而这些,的确是莎士比亚艺术的又一特点。

莎士比亚的喜剧,大都具有线索交错,情节曲折,戏中有戏,画中有画,色彩鲜明,语言隽永,出奇制胜,皆大欢喜的特点。例如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恩格斯所称赞的第一幕,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农村风俗画:作为农村特征和农村风貌的农舍、饭馆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活动的乡坤、牧师、医生,乡村法官等以及农村青年男女。他们一出场就把主要情节、线索和盘托出:乡村法官的侄儿和乡村医生同时打算向一个姑娘求婚;福斯泰夫同时写“情书”妄图勾引两个女人。每个人都以各自独特的行动方式,表明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乡村法官的侄儿的愚蠢,乡村医生的自负,福斯泰夫的流氓成性。线索交错,情节曲折,戏中有戏,生动风趣。

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大都以死亡作结,但是每个死亡的情节并不相同,而是各有特点,丰富多彩。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错把大臣波娄涅斯杀死,而这位大臣又偏偏是他的情人莪菲莉亚父亲,这就倒致情人莪菲莉亚疯癫溺水而死。而莪菲莉亚的哥哥因此与哈姆雷特决斗,结果二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是在格斗场上被毒剑刺死的,这种死令人感到残酷;《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全剧却洋溢着一种青春和欢乐的气氛。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是那样纯真,那样圣洁,那样地充满着深情和诗意。他们的死,却是出于误会。善良的法老本来已经给他们定计做合,让朱丽叶服安眠药假死,只等她醒来后便可与罗密欧成亲。只是由于报信人误期,致使罗密欧以为意中人真死了,于是也自杀殉情,当朱丽叶醒后发现情人已死,又用短剑自刎而死。这种死使人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在《安东尼与克奥佩屈拉》中,安东尼迷恋于埃及女王“这个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忘记了自己远在罗马的妻子和政敌。后来反对派来攻打他,这时女王却临阵脱逃和投降,他失败了。但是女王还是仍然深爱着他。她假装移居坟墓,差人告诉安东尼说女王已经死了,等到安东尼自杀,女王于是用一个农民的一篮无花果(毒蛇)把自己咬死。这种死,使人产生一种奇特和神秘感。

第四是利用故事、场面、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作者的倾向和理想。

《哈姆雷特》的主题是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赞颂和对封建帝王的否定。但它的主题却是隐蔽在一个个情节之中。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对照之下,突出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威尼斯商人》则通过高利贷资本的代表夏洛克与商人资本的代表安东尼奥的曲折复杂的斗争,通过对夏洛克的贪婪、嫉妒、仇恨、残酷和安东尼奥的慷慨、无私、友谊、真诚的性格特征的刻划,通过安东尼奥的胜利和夏洛克人财两空的结局,使作者的倾向性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那就是反对旧式资本即高利贷资本而歌颂新式资本即商人资本。莎士比亚认为前者坐收高利,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后者冒险于海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莎士比亚后期的《暴风雨》更是一出表现社会理想的戏。在他以前,托马斯·莫尔曾在《乌托邦》里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想。他用一个葡萄牙航海家讲故事的形式,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私有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大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乌托邦》是一部社会政治论著。与它完全不同,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则用文艺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理想国里,没有私有土地、继承权和税收,没有富裕、贫困和奴役,没有官吏、刁民和叛变,甚至没有文字。大自然产生一切,所有的人都无须劳动。这理想国,要靠人的纯贞的本性,靠道德的改善,宽恕和悔悟来建立。这当然是空想,所以,莎士比亚只能用魔术手段来实践这一点。这一切作者都不是通过说教,而是用戏剧形式,通过场面、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莎士比亚化”,至少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要从客观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席勒式”呢?

所谓的“席勒式”,应该主要指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创作如《强盗》中已露围诸端倪,但严重的是在后来,1787年写的《唐·卡洛斯》可以说是表现“席勒式”创作倾向的代表作。

《唐·卡洛斯》描写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的公子唐·卡洛斯,恋爱他的继母,王后伊丽莎白·瓦鲁亚,引起国王的猜疑。虽经他的忠实朋友波萨侯爵的设法帮助,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恋爱归于失败,波萨慷慨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卡洛斯和波萨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卡洛斯被描写为追求自由并且众望所归的理想人物:王后给他爱情,波萨为他献出生命,受奴役的尼德兰人民寄托他的是解放的希望。总之,他是“正义事业的坚强堡垒”,“为人类幸福而战斗”的“世界第一人”。波萨侯爵是个“士为知已者死”式的人物,是“一个未来世界的公民”,他在别人播种死亡的地方,播种生命。他把一颗心永远交给王子,是想“通过他拥抱整个世界”,他要在王子的灵魂中,“为千百万人筑起地上的天堂”。为此,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的大智大勇,以致于他死后,连国王也说:“他的心是为人类,为世界,为未来千秋万代的幸福而跳动”。

席勒写此剧的目的是想通过它表现反对专制主义、要求自由的思想和关于抽象的“人”的理想。但是,唐·卡洛斯的恋爱、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却并不能包含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剧中的人物,只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完全脱离了人物所生活的历史土壤,人物是根据、按照作者的观念和理想去说和去做的。对于席勒的这种创作倾向,歌德批评说:“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歌德还谈到了他与席勒在文艺创作问题上曾产生的分歧:“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席勒的这种创作倾向,与他在1786年写成的《哲学书简》一书中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在那本书中,他认为,研究对象不取决于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主观的方法,也就是对象以主观的认识为转移。

对于这种倾向。席勒本人后来在歌德的帮助下也有所认识和克服。1796年,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我在波萨和卡洛斯等人物身上,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现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单纯用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也就是热情)。”并表示要“遵循纯粹现实主义的途径来创造出一个戏剧性强烈的,包括真正生活原则的性格。”1798年6月27日他给威廉·亨布尔物的信中说:“正是现在,当我的全部活动集中在创作上的时候,我每天都感到,一般抽象的概念对于诗人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席勒的这个转变,是从1794年他同歌德交往开始的,是同歌德对他的影响和帮助分不开的。二人合作达十年之久,这使席勒从哲学的研究上重又回到文艺创作上来。这一时期的创作没有了中期那种“席勒式”的倾向,他有意追求的现实主义的成分增多了,1799年完成的《华伦斯坦》和1804年完成的《威廉·退尔》就可说明这一点。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席勒式”,并不意味着对席勒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是限于对他的创作的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作些批判。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概括,也是建立在对前人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前人评论莎士比亚,如赫士列特、撒·约翰孙、柯勒律治、歌德等,都把莎士比亚叫做自然诗人。从他们的评论来看,所谓“自然”就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象自然那样真实,那样符合自己原来的样子和本性;二是象自然那样丰富,无穷无尽,应有尽有。关于席勒一段时期创作的局限,前人也是有人指出过的,除了歌德,还有黑格尔、别林斯基等,如前所述,就是席勒本人也意识到和毫不隐讳地承认。因此,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否定席勒从而无视席勒的伟大贡献是不正确的。恩格斯对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高度评价,并不是偶然的。这两部充分体现席勒激进倾向的作品,不仅在德国发生巨大影响,而且其影响超出了国界,以致法国革命中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给予席勒以名誉公民的光荣称号。席勒的作品同歌德的作品一起,不仅是德国民族文学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席勒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建树,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他的整个体系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但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和对立,区分了“素朴的诗”和“伤感的诗”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次在文学领域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个词,并给它以确定的含义,表达了企图通过美育途径培养和谐理想的人性的思想,探讨了象艺术起源这样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这些都为后来包括黑格尔在内的美学家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

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扩展资料:

《阴谋与爱情》故事内容:

1、感情纠纷:

斐迪南少校是宰相的儿子,他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但米勒不准斐迪南再到他家里来。米勒夫人不同意,因为斐迪南送的礼物变卖出了许多钱。

米勒大怒说,我宁可拿着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讨,靠开音乐会换一口饭吃,也不愿用我独生女儿的灵魂和幸福去换他的钱;他决定亲自去请求宰相中断斐迪南同他女儿的关系。

2、爱情战争:

伍尔牧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他想要借宰相的手排除情敌。宰相对伍尔牧说:“目前内阁里有一种布置,因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来,米尔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离开,而且为了造成十足的骗局,她还得另外搭上一种关系。

伍尔牧,我的地位是怎样依靠这位夫人的势力的——我的最坚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现在公爵要替米尔佛特夫人找一个配偶。别人可能去报名,做这项交易,通过这位夫人取得公爵的信任,使他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3、父亲入狱:

伍尔牧又向宰相出鬼主意:把米勒关进监狱,利用露伊斯爱父亲的狂热感情,引诱她办两件事,作为释放米勒出狱的条件。由宰相授意她给第三者写一封情书,并且宣誓,以后不泄漏写情书的原因。这样,露伊斯不仅失掉了少校的爱,而且也丧失了名誉。

然后伍尔牧来向米勒夫妇的女儿求婚。宰相欣然同意这个计划。米勒夫妇马上就被关进了监狱。

  我继续为积极办好乡村学校尽心尽力。起初确实困难重重。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还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了解我的学生和她们的天性。她们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官能都很迟钝,使我觉得这些人笨得无可救药。粗粗一看,个个都是呆头呆脑的,但不久我便发现自己错了。就像受过教育的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一样,她们之间也有区别。我了解她们,她们也了解我之后,这种区别很快便不知不觉地扩大了。一旦她们对我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再感到惊讶,我便发现一些神态呆滞、目光迟钝的乡巴佬,蜕变成了头脑机灵的姑娘。很多人亲切可爱很有礼貌。我发现她们中间不少人天性就懂礼貌,自尊自爱,很有能力,赢得了我的好感和敬佩。这些人不久便很乐意把工作做好,保持自身整洁,按时做功课,养成斯斯文文有条有理的习惯。在某些方面,她们进步之快甚至令人吃惊,我真诚愉快地为此感到骄傲。另外,我本人也开始喜欢上几位最好的姑娘,她们也喜欢我。学生中有几个农夫的女儿,差不多已经长成了少女。她们已经会读,会写,会缝,于是我就教她们语法、地理和历史的基本知识,以及更精细的针线活。我还在她们中间发现了几位可贵的人物一一这些人渴求知识,希望上进——我在她们家里一起度过了不少愉快的夜晚。而她们的父母(农夫和妻子)对我很殷勤。我乐于接受他们纯朴的善意,并以尊重他们的情感来作为回报一—对此他们不一定会随时都感到习惯,但这既让她们着迷,也对他们有益,因为他们眼看自己提高了地位,并渴望无愧于所受到的厚待。

  我觉得自己成了附近地区的宠儿。无论什么时候出门,我都会处处听到亲切的招呼,受到满脸笑容的欢迎。生活在众人的关心之,即便是劳动者的关心,也如同“坐在阳光下,既宁静又舒心”。内心的恬静感觉开始萌芽,并在阳光下开放出花朵。在这段时间的生活中,我的心常常涌起感激之情,而没有颓唐沮丧。可是,读者呀,让我全都告诉你吧,在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中——白天为学生作出了高尚的努力,晚上心满意足地独自作画和读书——之后我常常匆匆忙忙地进入了夜间奇异的梦境,多姿多彩的梦,有骚动不安的、充满理想的、激动人心的,也有急风骤雨式的——这些梦有着千奇百怪的场景,充满冒险的经历,揪心的险情和浪漫的机遇。梦中我依旧一次次遇见罗切斯特先生,往往是在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随后我感到投入了他的怀抱,听见了他的声音,遇见了他的目光,碰到了他的手和脸颊,爱他而又被他所爱。于是重又燃起在他身边度过一生的希望,像当初那么强烈,那么火热,随后我醒了过来。于是我想起了自己身在何处,处境如何。接着我颤颤巍巍地从没有帐幔的床上爬起来。沉沉黑夜目睹了我绝望的痉挛,听见了我怒火的爆发。到了第二天早上九点,我按时开学,平心静气地为一天的例行公事作好准备。

  罗莎蒙德.奥利弗守信来看我。她一般是在早上遛马时到学校里来的,骑着她的小马慢跑到门口,后面跟了一位骑马的随从。她穿了一套紫色的骑装,戴一顶亚马逊式黑丝绒帽,很有风度地戴在从脸颊一直披到肩的卷发上,很难想象世上还有比她的外貌更标致的东西了。于是她会走进土里土气的房子,穿过被弄得眼花缭乱的乡村孩子的队伍。她总是在里弗斯先主上教义回答课时到。我猜想这位女来访者的目光,锐利地穿透了年青牧师的心。一种直觉向他提醒她已经进来了,即使他没有看到,或者视线正好从门口转开时也是如此。而要是她出现在门口,他的脸会灼灼生光,他那大理石一般的五官尽管拒不松弛,但难以形容地变了形。恬静中流露出一种受压抑的热情,要比肌肉的活动和目光的顾盼所显现的强烈得多。

  当然她知道自己的魅力。其实他倒没有在她面前掩饰自己所感受到的魅力,因为他无法掩饰。虽然他信奉基督教禁欲主义,但她走近他,同他说话,对着他兴高彩烈、满含鼓励乃至多情地笑起来时,他的手会颤抖起来,他的眼睛会燃烧起来。他似乎不是用嘴巴,而是用哀伤而坚定的目光在说:“我爱你,我知道你也喜欢我。我不是因为毫无成功的希望而保持缄默。要是我献出这颗心来,我相信你会接受它,但是这颗心已经摆到了神圣的祭坛上了,周围燃起了火,很快它会成为耗尽的供品。”

  而随后她会像失望的孩子那样板着脸,一片阴沉的乌云会掩去她光芒四射的活力。她会急忙从他那里抽出手来,使一会儿性子,从他既像英雄又像殉道者的面孔转开。她离开他时,圣·约翰无疑愿意不顾一切地跟随着,叫唤她,留她下来、但是他不愿放弃进入天国的机会,也不愿为了她爱情的一片乐土,而放弃踏进真正的、永久的天堂的希望。此外,他无法把他的一切集于自己的个性之中,——流浪汉、追求者、诗人和牧师——集中于一种情感的局限之内。他不能——也不会——放弃布道的战场,而要溪谷庄的客厅和宁静。尽管他守口如瓶,但我有一次还是大胆地闯进他内心的密室,因此从他本人那儿了解到了如许秘密。

  奥利弗**经常造访我的小屋,使我不胜荣幸。我已了解她的全部性格,它既无秘密,也没有遮掩。她爱卖弄风情,但并不冷酷;她苛刻,但并非自私得一钱不值;她从小受到宠爱,但并没有被完全惯坏;她性子急,但脾气好;爱慕虚荣(在她也难怪,镜子里随便瞟一眼都照出了她的可爱),但并不装腔作势;她出手大方。却并不因为有钱而自鸣得意;她头脑机灵,相当聪明,快乐活泼而无所用心。总之她很迷人,即使是对象我这样同性别的冷眼旁观者,也是如此。但她并不能使人深感兴趣,或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譬如同圣·约翰的妹妹们相比,属于一种截然不同的头脑。但我仍象喜欢我的学生阿黛勒那样喜欢她,所不同的是,我们会对自己看护和教育的孩子,产生一种比对同祥可爱的成年朋友亲近的感情。

  她心血来潮,对我产生了好感。她说我像里弗斯先生(当然只不过她宣布“没有他的十分之一漂亮,尽管你是个整洁可爱的小个子,但他是个天使”)。然而我象他那样为人很好,聪明、冷静、坚定。她断言,作为一个乡村女教师,我天性是个怪人。她确信,要是我以前的历史给透露出来,一定会成为一部有趣的传奇。

  一天晚上,她照例像孩子一样好动,粗心却并不冒犯地问这问那,一面翻着我小厨房里的碗橱和桌子的抽屉。她看到了两本法文书,一卷席勒的作品,一本德文语法和词典。随后又看到了我的绘画材料,几张速写,其中包括用铅笔画的一个小天使般的小姑娘、我的一个学生的头像和取自莫尔顿溪谷及周围荒原的不同自然景色。她先是惊讶得发呆,随后是高兴得激动不已。

  “是你画的吗?你懂法文和德文?你真可爱—一真是个奇迹!你比S城第一所学校的教师还画得好。你愿意为我画一张让我爸爸看看吗?”

  “很乐意,”我回答。一想到要照着这样一个如此完美、如此容光焕发的模特儿画,我便感到了艺术家喜悦的颤栗。那时她穿了深蓝色的丝绸衣服;裸露着胳膊和脖子,唯一的装饰是她栗色的头发,以一种天然卷曲所有的不加修饰的雅致,波浪似地从肩上披下来。我拿了一张精致的卡纸,仔细地画了轮廓,并打算享受将它上彩的乐趣。由于当时天色已晚,我告诉她得改天再坐下来让我画了。

  她把我的情况向她父亲作了详尽的报告,结果第二天晚上奥利弗先生居然亲自陪着她来了。他高个子,五官粗大,中等年纪,头发灰白。身边那位可爱的的女儿看上去象一座古塔旁的一朵鲜花。他似乎是个沉默寡言,或许还很自负的人,但对我很客气。罗莎蒙德的那张速写画很使他高兴。他嘱我千万要把它完成,还坚持要我第二天去溪谷庄度过一个夜晚。

  我去了,发现这是一所宽敞漂亮的住宅,充分显出主人的富有。我呆在那里时罗莎蒙德一直非常高兴。她父亲和蔼可亲,茶点以后开始同我们交谈时,用很强烈的字眼,对我在莫尔顿学校所做的,表示十分满意。还说就他所见所闻,他担心我在这个地方大材小用,会很快离去干一项更合适的工作。

  “真的!”罗莎蒙德嚷道,“她那么聪明,做一个名门家庭的女教师绰绰有余,爸爸。”

  我想——与其到国内哪个名门家庭,远不如在这里。奥利弗先生说起了里弗斯先生——说起了里弗斯的家庭——肃然起敬。他说在附近地区,这是一个古老的名字,这家的祖宗都很有钱,整个莫尔顿一度属于他们。甚至现在,他认为这家的代表要是乐意,满可以同最好的家庭联姻。他觉得这么好、这么有才能的一个年青人竟然决定出家当传教士,实在可惜。那等于抛弃了一种很有价值的生活。那么看来罗莎蒙德的父亲不会在她与圣·约翰结合的道路上设置任何障碍。奥利弗先生显然认为青年牧师的良好出身、古老的名字和神圣的职业是对他缺乏家财的足够补偿。

  那天是十一月五日,一个假日。我的小佣人帮我清扫了房子后走掉了,对一个便士的酬劳十分满意。我周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擦洗过的地板,磨得锃亮的炉格和擦得干干净净的椅子。我把自己也弄得整整齐齐,这会儿整个下午就随我度过了。

  翻译几页德文占去了我一个小时。随后我拿了画板和画笔,开始了更为容易因而也更加惬意的工作,完成罗莎蒙德.奥利弗的小画像。头部已经画好,剩下的只是给背景着色,给服饰画上阴影,再在成熟的嘴唇上添一抹胭脂红,——头发这儿那儿再画上一点柔软的卷发——把天蓝的眼盖下睫毛的阴影加深一些。我正全神贯注地画着这些有趣的细节,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了起来,我那扇门开了,圣·约翰·里弗斯先生走了进来。

  “我来看看你怎么过假日,”他说。“但愿没有动什么脑筋?没有,那很好,你一画画就不感到寂莫了。你瞧,我还是不大相信,尽管你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好地挺过来了,我给你带来了一本书供你晚上消遣,”他把一本新出版的书放在桌上——一部诗:是那个时代——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常常赐予幸运的公众一本货真价实的出版物。哎呀!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却没有那份福气。不过拿出勇气来!我不会停下来控诉或者发牢骚。我知道诗歌并没有死亡,天才并未销声匿迹,财神爷也没有把两者征服,把他们捆绑起来或者杀掉,总有一天两者都会表明自己的存在、风采、自由和力量。强大的天使,稳坐天堂吧!当肮脏的灵魂获得胜利,弱者为自己的毁灭恸哭时,他们微笑着。诗歌被毁灭了吗?天才遭到了驱逐吗?没有!中不溜儿的人们,不,别让嫉妒激起你这种想法。不,他们不仅还活着,而且统治着,拯救着。没有它们无处不在的神圣影响,你会进地狱——你自己的卑微所造成的地狱。

  我急不可耐地浏览着《玛米昂》辉煌的篇章(因为《玛米昂》确实如此)时,圣·约翰俯身细看起我的画来。他蓦地惊跳起来,拉直了高高的身子。他什么也没有说,我抬头看他,他避开了我的目光,我很明白他的想法,能直截了当地看出他的心思来。这时候我觉得比他镇定和冷静。随后我暂时占了优势,产生了在可能情况下帮他做些好事的想法。

  “他那么坚定不移和一味自我控制,”我想,“实在太苛刻自己了。他把每种情感和痛苦都锁在内心——什么也不表白,不流露,不告诉。我深信,谈一点他认为不应当娶的可爱的罗莎蒙德,会对他有好处。我要使他开口。”

  我先是说:“坐一下,里弗斯先生,”可是他照例又回答说,不能逗留。“很好,”我心里回答,“要是你高兴,你就站着吧,但你还不能走,我的决心已下。寂寞对你和对我至少是一样不好,我倒要试试,看我能不能发现你内心的秘密,在你大理石般的胸膛找到一个孔,从那里我可以灌进一滴同情的香油。”

  “这幅画像不像?”我直截了当地问。

  “像!像谁呀?我没细看。”

  “你看了,里弗斯先生。”

  他被我直率得有些突然和奇怪的发问弄得几乎跳了起来,惊异地看着我。“呵,那还算不了什么,”我心里嘟哝着。“我不想因为你一点点生硬态度而罢休。我准备付出巨大的努力。”我继续想道,“你看得很仔细很清楚,但我不反对你再看一遍。”我站起来把画放在他手里。

  “一张画得很好的画,”他说,“色彩柔和清晰,是一张很优美、很恰当的画。”

  “是呀,是呀,这我都知道。不过像不像呢?这像谁?”

  他打消了某种犹豫,回答说:“我想是奥利弗**。”

  “当然。而现在,先生,为了奖励你猜得准,我答应给我创作一幅精细准确的复制品,要是你答应这个礼物是可以接受的。我不想把时间和精力化在一件你认为毫无价值的东西上。”

  他继续凝视着这张画。他看得越久就把画捧得越紧,同时也似乎越想看它。“是很像!”他喃喃地说。“眼睛画得很好。颜色、光线、表情都很完美。它微笑着!”

  “保存一张复制品会使你感到安慰呢,还是会伤你的心?请你告诉我。当你在马达加斯加,或者好望角,或者印度,在你的行囊中有这样的纪念品,对你是一种安慰呢,还是一看见就激起你令人丧气和难受的回忆?”

  这时他偷偷地抬起眼来。他犹犹豫豫忐忑不安地看了我一眼,再次细看起这幅画来。

  “我是肯定要的,不过这样做是不是审慎或明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既然我已弄明白罗莎蒙德真的喜欢他,她的父亲也不大可能反对这门亲事,我——我对自己的观点并不像圣·约翰那样得意扬扬——我心里完全倾向于主张他们的结合。我觉得要是他能获得奥利弗先生的大宗财产,他可以用这笔钱做很多事情,强似在热带的太阳下让才能枯竭,让力气白费。想着可以这么劝说他,我此刻回答说:

  “依我看来,立刻把画中的本人要走,倒是更明智和更有识见的。”

  这时候他已坐了下来,把画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双手支撑着额头,多情地反复看着这张画。我发觉他对我的大胆放肆既不发火也不感到震惊。我甚至还看到,那么坦率地谈论一个他认为不可接触的话题——听这个话题任意处理——开始被他感到是一种新的乐趣——一种出乎意外的宽慰。沉默寡言的人常常要比性格爽朗的人更需要直率地讨论他们的感情和不幸,看似最严酷的禁欲主义者毕竟也是人。大胆和好心“闯入”他们灵魂的“沉寂大海”,常常等于是赋予他们最好的恩惠。

  “她喜欢你,我敢肯定,”我站在他椅子背后说,“她的父亲尊重你,此外,她是个可爱的姑娘——不大有想法。但你会有够你们两个管用的想法。你应当娶她。”

  “难道她喜欢我?”他问。

  “当然,胜过爱任何其他人。她不断谈起你,没有比这个更使她喜欢或者触及得更多的话题了。”

  “很高兴听你这样说,”他说——“很高兴,再淡一刻钟吧。”他真的取出手表,放在桌上掌握时间。

  “可是继续谈有什么用?”我问,“既然你也许正在浇铸反抗的铁拳,或者锻造新的链条把自己的心束缚起来。”

  “别想这些严酷无情的东西了。要想象我让步了,被感化了,就像我正在做的那样。人类的爱像是我心田里新开辟的喷泉,不断上涨,甜蜜的洪水四溢,流淌到了我仔细而辛劳地开垦出来的田野——这里辛勤地播种着善意和自我克制的种子。现在这里泛滥着甜美的洪水——稚嫩的萌芽已被淹没——可口的毒药腐蚀着它们。此刻我看到自己躺在溪谷庄休息室的睡榻上,在我的新娘罗莎蒙德.奥利弗的脚跟前。她用那甜甜的嗓音同我在说话——用被你灵巧的手画得那么逼真的眼睛俯视着我 ——她那珊瑚色的嘴唇朝我微笑着——她是我的——我是她的——眼前的生活和过眼烟云般的世界对我已经足够了。嘘!别张嘴!一—我欣喜万分——我神魂颠倒— 让我平静地度过我所规定的时间。”

  我满足了他。手表嘀嗒嘀嗒响着,他的呼吸时紧时慢,我默默地站着。在一片静谧中一刻钟过去了。他拿起手表,放下画,立起来,站在壁炉边。

  “行啦,”他说,“在那一小段时间中我己沉溺于痴心妄想了。我把脑袋靠在诱惑的胸口,心甘情愿地把脖子伸向她花一般的枷锁。我尝了她的酒杯,枕头还燃着火,花环里有一条毒蛇,酒有苦味,她的允诺是空的——建议是假的。这一切我都明白。”

  我惊诧不己地瞪着他。

  “事情也怪,”他说下去,“我那么狂热地爱着罗莎蒙德.奥利弗——说真的怀着初恋的全部热情,而恋上的对象绝对漂亮、优雅、迷人——与此同时我又有一种宁静而不偏不倚的感悟,觉得她不会当个好妻子,不是适合我的伴侣,婚后一年之内我便会发现。十二个月销魂似的日子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终身遗憾。这我知道。 ”

  “奇怪,真奇怪!”我禁不住叫了起来。

  “我内心的某一方面,”他说下去,对她的魅力深为敏感,但另一方面对她的缺陷,印象也很深。那就是她无法对我所追求的产生共鸣——不能为我所做的事业携手合作。难道罗莎蒙德是一个吃得起苦的人,一个劳作者,一个女使徒吗?难道罗莎蒙德是一个传教士的妻子?不!”

  “不过你不必当传教士?你可以放弃那个打算。”

  “放弃!什么——我的职业?我的伟大的工作?我为天堂里的大厦在世间所打的基础?我要成为那一小群人的希望?这群人把自己的一切雄心壮志同那桩光荣的事业合而为一,那就是提高他们的种族——把知识传播到无知的领域——用和平代替战争——用自由代替束缚——宗教代替迷信——上天堂的愿望代替入地狱的恐俱。难道连这也得放弃?它比我血管里流的血还可贵。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是我活着的目的。”

  他沉默了好长一会儿后,我说——“那么奥利弗**呢,难道你就不关心她的失望和哀伤了?”

  “奥利弗**向来有一大群求婚者和献殷勤的人围着她转,不到一个月,我的形象会从她心坎里抹去,她会忘掉我,很可能会跟一个比我更能使她幸福的人结婚。”

  “你说得倒够冷静的,不过你内心很矛盾,很痛苦。你日见消瘦。”

  “不,要是我有点儿瘦,那是我为悬而未决的前景担忧的缘故——我的离别日期一拖再拖。就是今大早上我还接到了消息,我一直盼着的后继者,三个月之内无法接替我,也许这三个月又会延长到六个月。”

  “无论什么时候,奥利弗**一走进教室你就颤抖起来、脸涨得通红。”

  他脸上再次浮起惊讶的表情。他想象不到一个女人居然敢于这么同一个男人说话。至于我,这—类交谈我非常习惯。我与很有头脑、言语谨慎、富有教养的人交际的时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非要绕过缄默的传统防卫工事,踏进奥秘的门槛,在心坎的火炉边上找到一个位置才肯罢休。

  “你确实见解独到,”他说,“胆子也不小。你的精神中有一种勇气,你的眼睛有一种穿透力,可是请允许我向你保证,你部份误解了我的情感。你把这些情感想象得比实际的要深沉,要强烈。你给了我甚于我正当要求的同情。我在奥利弗**面前脸红,颤抖时,我不是怜悯自己,而是蔑视我的弱点。我知道这并不光彩,它不过是肉体的狂热,我宣布,不是灵魂的抽搐。那灵魂坚加磐石,牢牢扎在骚动不安的大海深处。你知道我是怎么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我怀疑地笑了笑。

  “你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掏出了我的心里话,”他继续说,“现在就听任你摆布了,剥去用基督教义来掩盖人性缺陷、漂净了血污的袍子,我本是个冷酷无情雄心勃勃的人。只有各种天生的情感会对我产生永久的力量。我的向导是理智而并非情感,我的雄心没有止境,我要比别人爬得高干得多的欲望永不能满足。我尊崇忍耐、坚持、勤勉和才能,因为这是人要干大事业,出大名的必要条件。我兴趣十足地观察了你的经历,因为我认为你是勤勤恳恳、有条有理、精力充沛的女人的典范,倒并不是因为我对你所经历的或正在受的苦深表同情。”

  “你会把自己描述成不过是位异教徒哲学家的。”我说。

  “不,我与自然神论的哲学家之间是有区别的:我有信仰,我信奉福音。你用错了修饰语。我不是异教徒哲学家,正是基督教哲学家——一个耶稣教派的信徒,作为他的信徒,我信仰他纯洁、宽厚、仁慈的教义。我主张这样的教义、发誓要为之传播,我年轻时就信仰宗教,于是宗教培养了我最初的品格——它已从小小的幼芽,自然的情感,长成浓荫蔽日的大树,变成了慈善主义,从人类真诚品质的粗糙野生的根子上,相应长出了神圣的公正感。把我为可怜的自我谋求权力和名声的雄心,变成扩大主的天地、为十字架旗帜获得胜利的大志。宗教已为我做了很多,把原始的天性变成最好的品质、修剪和培育了天性。但是无法根除天性,天性也不可能根除,直到“这必死的变成不死的时候。”

  说完,他拿起放在桌上我画板旁的帽子,再一次看了看画像。

  “她的确可爱,”他喃喃地说。“她不愧为世界上最好的玫瑰,真的。”

  “我可不可以画一张像这样的给你呢?”

  “干嘛?不必了。”

  他拉过一张薄薄的纸盖在画上,这张纸是我平常作画时怕弄脏纸板常作为垫手用的。他突然在这张空白纸上究竟看到了什么,我无法判断。但某种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猛地拣起来,看了看纸边,随后瞟了我一眼,那目光奇怪得难以形容,而旦不可理解,似乎摄取并记下了我的体态、面容和服饰的每个细节。它一扫而过,犹如闪电般迅速和锐利。他张开嘴唇,似乎想说话,但把到了嘴边的什么话咽了下去。

  “怎么回事?”我问。

  “什么事也没有”对方回答,一面又把纸放下。我见他利索地从边上撕下一小条,放进了手套,匆勿忙忙点了点头。“下午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嗨!”我用那个地区的一个短语嚷道:“这可绝了!”

  我呢,仔细看了看那张纸,但除了我试画笔色泽所留下的几滴暗淡的污渍,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我把这个谜琢磨了一两分钟,但无法解开。我相信这也无关紧要,便不再去想它,不久也就忘了。

专勒的解释

亦作“ 专泐 ”。书信用语。谓专为某事而写信。勒,本为 铭刻 ,引申为书写。 清 叶封 《与人书》 :“尚容专勒驰申燕贺。” 清 沉荃 《与人书》 :“弟以尘韁碌碌,未遑专泐芜缄,一慰孝履。”常 用于 信尾,意为特地写此信。

词语分解

专的解释 专 ā 同“端”。 专 ā 同“专”①②。 部首 :而; 勒的解释 勒 è 套在 牲畜 上带帽子的笼头:马勒。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勒马。 强制 :勒令。勒索。 统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铭。 勒 ē 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 然后 用力拉紧:勒紧。 方言,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63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