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的家乡习俗

有关中秋节的家乡习俗,第1张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拜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拜月则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男子一般希望科举考试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则希望能够拥有美丽容颜。随着习俗演变,明清以后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宋初年宋仁宗皇上酷爱砚台,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选出质地出众做工精良的砚台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广东府的端州素来以盛产端砚闻名,端州老坑被封为皇岩贡坑,所采之石都会找最好的匠人雕刻成砚,绝佳者更选为贡砚,上贡朝廷。

每年贡砚检收进京,都成为端州的大事,端州人的大日子。因此,有幸能被钦点而制贡砚的砚匠,每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端州砚斋林立,砚匠如云。其中以即墨斋最负盛名,即墨斋斋主萧劲竹的刻砚技术更是炉火纯青,端州年年所贡之砚几乎皆出自他手,端州因此名声大振。然而树大招风,许多砚官因此对萧家怀恨于心。然而萧劲竹的独子萧飞、养子乐非凡、杨烽 人称瑞州三少,是三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远近闻名。

这一天恰逢即墨斋上呈贡砚的大日子,萧劲竹毕恭毕敬地承上贡砚,贡砚监督御史歙州的长笑侯却指出此砚乃是一方赝品,萧劲竹被捕入狱。端州知州包拯升堂审理此案,被请来鉴别砚台真伪的专家竟是萧劲竹久别多年的师妹吕敏,吕敏一口认定此砚技术非萧劲竹莫属,从此萧家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一场牢狱之灾。萧飞表面虽然对此冷漠可心中却无比担心处处与之作对的父亲,他竟冒然闯公堂替父顶罪,但终未能解救父亲,萧飞悲痛不已。就在萧劲竹被押赴刑场前,皇上豁免萧劲竹的圣旨降下,令他在半年内刻好一方绝世之砚以为议和之用。原来萧劲竹的好友卓天一曾为皇帝的老师,是他暗中帮了忙。这时萧飞结识了吕敏的哑女 菊伴,两人相处默契。萧劲竹为了使萧飞改掉浮燥的毛病欲安排萧飞与早有婚约在先的卓天一之女卓玉儿成婚,萧飞不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萧劲竹日夜辛劳刻制贡砚,却不幸将御赐砚石刻坏,萧家被抄家,即墨斋被封门,萧飞顿时从纨绔少爷沦为了街头乞丐,尝尽人世间冷暖和危卑 。

为解边关局势,皇上命萧飞在半年之内替萧劲竹完成贡砚,为了挽救父亲和重振即墨斋,萧飞不得不背负起刻砚的重任,走上寻求砚道之路。事实上萧飞最痛恨的事就是刻砚,因为他从小看到因为父亲痴迷于刻砚让母亲惨死砚石坑的景象,因此多年来他与父亲不和。

在萧飞独自上路学艺时,屡屡碰到神秘女子陆蓉蓉,几番交锋后,俩人从相识到相知索性结伴同行。萧飞访遍名师历尽艰辛,陆蓉蓉一路倾力相助,更展现出不俗才学,尽显与萧飞同是性情中人,俩人渐渐心生爱慕。

萧飞通过向李明、周石友及令林大师三位刻砚大师拜师学艺,深深地感悟到,砚、研、墨的深深道理,它们相连又各成系统,展现了砚文化的博大精深。萧飞学艺归来,所刻之砚得到皇上大加赞赏,即墨斋又得以重新开张,这时萧飞飘飘然起来。吕敏是为报多年前与萧家的一段刻骨仇恨而来。当年吕敏和师兄史铁泓出走,吕敏的父亲、原即墨斋斋主 吕墨友追来,史铁泓摔成重伤,不久去世,吕敏生下哑巴女儿菊伴,吕敏认为这一切都是大师兄萧劲竹一手造成,她发誓要复仇。吕敏利用乐非凡因不甘从小寄居萧飞之下,而自己所爱之人(卓玉儿)又要嫁给萧飞的不满情绪,因此挑唆他和萧家的关系,使乐非凡对萧飞由妒生恨。

长笑侯一心想打压端州砚业,他利用吕敏为菊伴找药心切和乐非凡的脆弱心态,他制造假贡砚事件,陷害萧劲竹。更一心想抓回企图逃婚在外的靖蓉公主——陆蓉蓉。包拯及时识破长笑侯的阴谋,长笑侯被废黜抄家。当萧飞知道了乐非凡喜欢卓玉儿后,他向卓天一送去了退婚书及假冒乐非凡的求婚书,成全了他们,乐非凡和卓玉儿终成眷属。萧飞以中秋砚会夺魁为誓言,向皇上要求娶蓉蓉,皇上痛快地答应了。这时宋、辽两国边关再起战火,皇上只得听取众臣意见将靖蓉公主许配辽国太子以和亲。这时萧飞在中秋砚会前被吕敏、乐非凡设计陷害,误食毒药五石散,发挥失常,不但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这时只有菊伴在他身边,帮他渡过难关。萧劲竹闻听萧飞落败,从此大病不起,吕敏来到萧劲竹的病床前,将她和乐非凡合谋毁掉萧家的真相告诉萧劲竹,萧劲竹经不住打击,死在吕敏面前。

成婚希望破灭的萧飞和陆蓉蓉两人在无奈之下逃住边境。亲眼看到边城战火连连、尸横遍野让两人的心始终无法得到安宁,几番撕心裂肺,痛苦挣扎后,终于让他们明白了各自应担负的使命,踏上了回京之路……。萧飞获罪被刺青发配端州采石场,陆蓉蓉再次穿上嫁衣赴辽和亲,漫漫长街,一乘喜轿一辆囚车,一声声呼喊让人那么裂肺撕心!采石场里,吕敏和乐非凡仍旧不肯放过萧飞,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种种磨难和打击不但没有让萧飞消沉,反而使他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心智更加成熟,刻砚的技艺更是日臻完美……。萧飞回到端州,得知父亲已经过世悲痛不已,誓要刻成天下第一砚,完成父亲的遗作《砚道》。

此时屡屡加害萧飞的乐非凡内心已经饱受煎熬,深爱的玉儿为了劝他悔改死在他面前,乐非凡决心去自首。菊伴为了帮萧飞采石,被吕敏事先布好的陷阱堵在水下,葬身奈何坑底,吕敏看着亲手害死了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悲痛欲绝,本想杀萧飞泄愤,可最后关头女儿的一封书信却让她大彻大悟,戾气顿消,原来萧劲竹没有告发吕敏和史铁泓,是吕墨友自己发现了吕敏私奔的事实。万念俱灰的吕敏跪倒在佛祖脚下,削去了满头乌发……

萧飞手捧一方砚台,气定神闲地走进皇宫大殿,本是平淡无奇的一方砚台,萧飞却从中解读出天下之大义,皇上细细揣摩也感心中顿时开阔,不禁挥毫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大字。萧飞终成一代刻砚大师,而《砚道》所承载的文化气息也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西子绪大大的:/我有特殊的高冷技巧/

/骗子X攻略X穿越/

这些都是大大早期的作品,近期的我还没看,如果题主喜欢快穿风格的话,推荐你看

即墨遥的:/攻略那个渣攻/、/渣受生存手册/

还有还有,/天下之师/、必须向七个男人求婚怎么破/、/魔君总以为我暗恋他/

暂时想到的就只有这些了,这些都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我特别喜欢的,集妹,希望能采纳(¯︶¯)。

秦朝的海外探索:徐福东去了哪里?以下书面材料由校易搜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秦朝的海外探索:徐福东去了哪里?

徐福东渡江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据秦始皇列传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是蓬莱、方丈和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请你快去,带着孩子和人去求,于是徐福派了几千孩子和人到海里去求神仙。秦始皇三十七年,崔福又去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当他第一次出海寻找仙药的时候,他花了大量的钱却失败了。这时,崔福谎称自己失败是因为大鱼挡住了他,于是他又要了一把强弩发射器出海。秦始皇相信了垂福的谎言,第二次将垂福送上了大海。随后,徐福带领3000名处女和100名劳工,携带五谷种子,渡海向东,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渡海的人。至于徐福东的渡江,淮南衡山史记也记载:派遣男女三千人,从事各种劳动。徐福德的平原很宽,国王不会来。

徐福东的渡江将秦文明引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质的飞跃。因此,垂福在日本被尊为农耕、养蚕和医药之神,日本纪念垂福的祭祀活动持续了几千年。然而,自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征以来,他也给后人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谜团。

其中一个疑问是,徐福东到达日本了吗?关于徐福的去向,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徐福确实到达了日本,有的甚至认为徐福到达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是即墨皇帝;一些学者质疑这种说法。我想当我来到海南岛或朝鲜时,有人向美国求婚了。

据淮南子·衡山传记载:徐福德之平原广,而王不来。可以推测,徐福降落在一片平原上。日本是一个由30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本州、九州、四国和北海道是四个大岛,总面积376,700平方公里。这个国家的24%是平原。较大的平原包括关东平原、厚尾平原和基尼平原。除日本列岛外,其他岛屿不具有平阔的地理特征。

此外,徐福东渡海日本的事迹也记载在后人的史料中。三国志·兀术与吴专诸中也有记载:古人传说秦始皇派炼丹师徐福带着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下海,寻找蓬莱神山和仙药,将这片大陆堵死。在韩曙中,崔福海寻仙事件与日本有关。五代易初僧人写的易初六记中提到:日本也叫日本。在中国东海,秦朝时,徐福在这个国家拦截了500个处女和500个处女。在日本学术界,关于徐复临日的史料记载很多,如正史、林罗山选集、日本异姓传、文同通考等文献。林下林建在日本异姓传中说:宜州和洛州都是日本。据传说,郭继毅熊叶山脚下有一座崔福墓。雄野新宫东南有蓬莱山,山前有须福寺。文同通考载君美新经说:伊玛库马诺附近有一处秦人居住的地方,据说是楚府旧居。七八里外都有徐福的神龛。与此同时,古老的坟墓参差不齐,据说这是他家人的葬礼。今若仍留有鲁孜旧迹,又有秦朱氏,秦人来来往往是必然的。。和歌山县新冲町秦旭富的碑文这样描述:今天,东海可以成为蓬莱人。如果你不能放弃天皇的国家并要求它,你会称它为日本。事实上,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日本民间,垂福被尊为农业、养蚕和医药之神。一些日本人认为他们是垂福的后代。他们的依据是秦和羽田在日语中有相同的发音。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自称是崔福之子。他说:我是秦人的后裔。我的姓很久以前就写着秦。我任丞相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调查过我的家族,在我祖先的墓碑上发现了‘秦’这个字。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海到日本只是一个传说。在日本古代文献中,徐福的传说最早记载于正教实录,其他的记载于17、18世纪,因此推测他们受到了宋元以来中国文献的影响。隋唐时期,日本与中国交往频繁,但徐福一词在文献中并不多见。一些学者认为徐福东的穿越是一个历史事实,但他并没有去日本,而是去了美国,因为徐福东穿越的时间恰逢美国玛雅文明的兴起。前台南暨南大学教授、南京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卫聚贤在中国发现美洲一书中证实,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了40多种美国特产的动植物矿物。例如,在春秋中,刘□退休,飞越宋都,□是美国独有的蜂鸟。殷王朝灭亡后,一些殷人逃到北美,回到中国观光,带回了六只蜂鸟。为了纪念这次探险,齐桓公在国旗上画了一幅蜂鸟图。莒县认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许多中国人都去过美洲,所以徐福将来去美洲旅游是很有可能的。吴人的外国地图指出,琅琊离琅琊很远。根据距离分析,根本不是日本,而是美国。韩曙是最早记述日本的人,他将徐州与日本区分开来。许这个词有大岛的意思,而美国就像许这个词。因此,它以字形命名。目前,火奴鲁鲁仍有方石,旧金山附近还出土了古代的带中国印的箭头,这些都是徐福东游美洲的证据。

问题2:徐福为什么要横渡东方?至于许福东渡江的原因,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不惜重金支持许福东渡江,为的是找到这座山的灵丹妙药,寻找长生不老药。十国志也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时,有许多人在大宛虚度了一生,其中有捧草的鸟,有盖死人的人都死了,也有人奏乐听秦始皇的话。先帝的使者拿着这草去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祖上的仙草,它生在邛崃。它的叶子像杂草,但它们不是丛生的。一株植物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先帝说他可以得到它,因为他用船把徐福的三千人和处女送到海上,他没有回到他的祖先的家。

并非所有的言论都支持这种说法,许多史书都提出了避灾论,这一点在和侯。韩曙郊祀夏之说:徐福、韩忠属于许多下海求神采药的儿女。因为他们逃不掉,所以世界怨恨他们。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宜州和涿州。相传秦始皇曾派炼丹师徐福将数千儿女下海,向蓬莱求神,许付伟不敢还乡,遂封此洲。唐代诗人王尊在东海诗中也写道:船上风雪交加,徐福不还将军。当你在同一条船上有危险时,避开秦客。这次旅行就像武陵海滩。作者将徐福的未归海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较,认为武陵渔民在桃花源记中避开秦乱而迁居桃花源。为了逃避元朝的统治,南宋祖源的僧人也去了日本。他有一首献给徐福的诗:我的丈夫再也没有回来采药,我的故国山川相隔几度。今远传香茗,老僧亦避秦。祖源把他去日本比作徐福躲避秦。日本神宫市徐福墓志铭上也写着:盖徐盛避秦

其他人持海外发展的观点。他们认为,以秦始皇的伟大才能,他永远不会相信长生不老药。他派崔福出海,这可能与海外开发有关。吕氏春秋慕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夏,南至北,西至三危,东至,不敢乱。牧夫的意思是扶桑,后来被称为日本。秦始皇一次又一次地派崔福海去寻找三神山,不仅仅是为了收集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的领土扩张到日本。

秦始皇统一世界仅十二年,但他四次造访东海岸,这显示了他对东方岛屿的深切关怀。有学者说:先帝东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东渡木的理想,而徐福的东渡海则是实现先帝理想和抱负的具体行动。秦始皇曾在琅琊石刻中说:天下之下,人心已定。许多乐器和书中的单词一样。根据太阳和月亮,并包含在船上。他们都快死了,他们不满足。他还说:西边是流沙,南边是北边。东方是东海,北方是夏天,没有大臣。由此可见,秦始皇有吞并日本的意图,徐福东的渡江可能与此有关。

第三个谜题,崔福的舰队在哪里起航?关于这一点的主要论述如下:河北省的秦皇岛和黄骅,浙江省的慈溪和舟山,江苏省的海州,山东省的邓州湾,胶州湾的徐山,琅琊和成山头。

对于河北省盐山县出海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徐福确实与大海有关。无棣沟下海的地方就是徐福下海的地方,今天依然存在的古秦阶旧址就是一个见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游琅琊,徐福首先请求下海。由于选择入海地点不当,他中途受阻,返回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徐福再次请求下海。根据秦始皇的遗愿,他改变了出海的地点,去了齐国的故土——饶安,又通过无棣沟出海。这次我到了日本,再也没有回来。

然而,最有可能的是琅琊的出海理论。徐福对游仙过海的追求与琅琊关系最为密切。秦始皇曾三次造访琅琊,其间两次召见崔福。因为他是在琅琊写这本书的,所以他出海的准备和出海的地点自然是琅琊。史记记载,,也渡过了吴,渡过了江,渡过了海,到达了琅琊北部。炼丹师徐福等人不能下海求神药,但费用很高,他害怕被定罪。有句老话说得好:蓬莱药虽有,但常为大鲭鱼所害,不能来。请和每个人一起射击,当你看到它时,用弩射击。第一个皇帝的梦想和波塞冬之战就像人类一样。詹梦问,医生说,‘水神是无形的,在等大鱼大龙。今天为神龛祈祷,如果有这个邪恶的神,它应该被移除,但是善良的神可以造成它。它是让那些进入大海的人抓住巨大的渔具,然后等着大鱼用弩射出去。从琅琊北到荣成山,你可以看到鲵鱼,射一条鱼,然后和海西融合。我在平原上生病了。司马迁明确指出,秦始皇和徐福从琅琊出航北上,绕山打了一条大鱼,几天后秦始皇回到平津得病而亡。许在射杀鲵鱼后远航。由此可见,徐引信船队的开航港应该是琅琊港。

到目前为止,对垂赋仍有许多疑问,不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茫茫大海,徐福东渡海之谜,已成为千古悬案。

节选自万维网阅读频道

关羽兵败荆州、身首异处,是刘备集团最惨重的失败,从此确立了三国版图。而被后世奉为武圣的关羽之死,令无数人嗟叹不已,也留下了许多谜团。最大的谜团是,关羽在荆州大打出手,长达半年的时间,刘备为什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因此,现在有人提出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离奇观点。那么,关羽之死,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张辽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亢龙有悔。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此时鲁肃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吕蒙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孙权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陆逊。

很快,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没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不怀好意,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就是防备他的。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一作傅士仁)。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呼来喝去,心里都有几分不爽。尤其是麋芳,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资格,关羽看他不顺眼,他也看关羽不顺眼。

《关羽传》记载麋芳与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没有派兵前去支援。不论是哪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人惹恼了关羽。

关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他当场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还当治之)关羽不是说说而已,从受封前将军、奉命“假节钺”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有权对麋芳、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

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凯旋回师的信心十足。他不知道,他没有回去的那一天了。

他在前线围攻襄、樊的时候,反对他的势力已经结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也在对他进行围攻。

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

在许多人眼里,孙权似乎是个没有立场的人物,跟三国杀游戏里的人物一样,不停地容我三思。刘备与曹操汉贼不两立、势同水与火,都立志搞定对方统一天下,只有孙权最为潇洒,骑在墙头,摇摆不定。

其实孙权才是三巨头当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人物。他非常务实,一直坚守不渝的立场就是东吴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以此为中心,为此可以抛弃政治立场,不在乎面子问题,甚至延缓当皇帝。只要对东吴对自己有利,孙权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称臣进贡装孙子统统没有问题。

此时刘备和曹操两方正杀得难分难解,伤筋动骨,孙权怎么出手,对战局乃至政局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的作用,比得上楚汉相争后期的齐王韩信,他帮谁,谁就赢。

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机会,短暂地掌握在了孙权的手中。

孙权可以选择攻取曹操的徐州,也可以选择偷袭刘备的荆州。我们知道,他最终的选择是后者——在背后向关羽捅刀子。

孙权的这一行为让许多人不齿,认定他不过是个守成之主,眼里只盯着荆州一块地,根本没有干掉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因为孙权夺荆州是占便宜,打徐州还是能占便宜,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背后捅关羽呢

原因除了吕蒙等人的推波助澜,还因为关羽策略失误惹火了孙权。

此前,孙权想和关羽好一回,联系联系双方感情。他派使者向关羽求婚,当然不是为他本人求婚而是为他长子孙登,求婚的对象是关羽的女儿,他希望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

孙权作为当时天底下腰杆最粗的三个人之一,向关羽求婚,可以说是给足了关羽面子。而且长子孙登很有可能就是东吴集团未来的接班人,含金量远远高于其他儿子。

关羽却一点都不给孙权面子。他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还把孙权的使者臭骂了一顿,然后轰了出去。

关羽不许婚的原因,很可能是看透了孙权爱玩政治婚姻这一套把戏,弄不好女儿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进了牢房成了人质。但大家都是玩政治的,凡事要讲究策略,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委婉拒绝,不一定要当面辱骂使者,让孙权下不来台。

打狗还得看主人,骂使者就是骂孙权。孙权虽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但毕竟没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忍辱境界。挨了关羽的一顿臭骂,孙权心里已经窝了一把火。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关羽的性格特点,陈寿有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关羽骄于士大夫的事例很多,轻视陆逊、不团结麋芳士仁、辱骂孙权使者等等,这都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几乎是共识。

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失败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却往往被人忽略。

关羽擒获于禁七军将士三万多人,这等于凭空增加三万多张吃饭的嘴,而且这帮人还不能用(会逃跑和叛变),必须腾出人手去看押。

那全部放了岂不省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投降的将士,老婆孩子都在北方,放了他们,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回老家。回老家之后做什么呢大多数人还是有且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做当兵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会组成新的敌军,继续过来打你。

因此,对待大规模的俘虏,几千年战争史上有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杀光。杀光最干净、最省事,死人不用吃饭,也不会造反,更不会再组成敌军打仗。

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坑杀数十万赵国降卒,秦末项羽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章邯秦兵,近的如官渡战后曹操坑杀袁绍降军数万人。

关羽也可以选择屠杀七军士卒,只俘虏带头的于禁等人就可以了。杀降卒不同于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往往对于军事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道义上的包袱却要轻不少。

但关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刘备集团的企业文化特色——仁义。即便是多了三万多张吃饭的嘴,他也没有选择集体杀戮,而是把他们押送到后方去。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就留他们一条性命吧。

刘备集团的仁义,从来都不是光说不做,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例。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间美化刘备和关羽,丑化曹操,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就因为善待降卒,关羽又得罪了一把孙权。

三国时期人口很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连皇帝都饿过肚子,更不要说平民百姓。相互征战的各地军阀,往往也因为没有粮食而无奈退兵或者遭受失败。

粮食方为大问题!

关羽手下的荆州地盘只有三个郡,手下却有四五万军队,而且主力部队出师北伐已经好几个月了,粮食问题本来就不乐观。平添了三万多俘虏之后,更是雪上加霜,眼看就要断粮。

怎么办大活人总不能眼睁睁饿死吧

关羽的办法是去找孙权打秋风,让后方的士兵们去孙权的地盘上抢一回粮食——擅取湘关米。

一直对当年与刘备“平分荆州”心怀不满的孙权,一听关羽出兵抢粮食,终于彻底愤怒了!啥也别说了,借口有了,兄弟我也忍够了,动手吧!

当然,关羽辱骂孙权使者、抢粮食、后方空虚,只是孙权出兵夺取荆州的直接原因,孙权在关羽背后下黑手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东吴的利益——扩张东吴势力,保障长江下游安全。除了关羽的不友好行为、顺江而下的地理优势之外,让孙权最为忌惮的是关羽水军。要知道,进攻东吴必须凭借水军。而曹魏在赤壁之战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水军了,所以能够威胁到东吴安全的,在当时有且只有关羽。只有除掉关羽水军,孙权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实在是太小看孙权了。

下决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孙权明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此就要与刘备正式翻脸。

孙权也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不具备一打二的实力。因此他需要与曹操来一回政治偷情。

既然孙权与曹操双方都有这个迫切需要,双方很快便搭上了线,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为打败关羽而互相利用。

令人遗憾的是,关羽的眼睛死死盯着面前的襄阳和樊城,全然没有发觉背后孙权与曹操的偷情行动。

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加难以发觉。曹操不断支援前线,甚至主动去勾搭孙权,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一点援助关羽的迹象。这不禁让一些人突发奇想,怀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甚至是刘备特意除关羽。刘备没有援助关羽的原因,我们到后边分析,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毕竟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人,尤其是诸葛亮,远远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神,不可能算准一切。

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关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能够改变的只是失败的程度。但关羽在关键时刻的几个做法,彻底葬送了一切希望,将成功变成了失败,将大败变成了惨败,最终兵败身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关羽还在襄樊进行着人生最后的征战。城池尚未攻破,关羽终于得到了曹操与孙权勾搭成奸、孙权将要偷袭荆州后方的绝密情报。

不过这情报不是关羽手下的特工部队查出来的,而是曹操故意告诉他的。

不同于赤壁之战中的孙、刘联盟,此时曹操与孙权的联合,从一开始就完全是互相利用,压根儿谈不上团结一致并肩作战。曹操把情报透露给关羽,是希望关羽早点回去跟孙权拼命,他来个坐山观虎斗,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不白占。曹操同时也把情报用箭射进关羽的包围圈中,即使关羽不退兵,守城将士也明白解围之日已经不远,就能鼓起勇气咬牙挺过最后关头。

直到此刻,关羽才发现局势已经十分不利,豪情万丈顿时化为犹豫彷徨。如果退兵,就会前功尽弃;如果继续围城,又怕荆州丢失。

到底退兵好,还是不退兵好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促使一个人做出选择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关羽要强的性格,让他不到黄河心不死,抱着走着瞧的心态,决定暂时不退兵。他一方面不愿意放弃眼看到手的襄阳和樊城,另一方面认为荆州后方的防线不至于一击就溃,一旦接到东吴发动进攻的消息再撤退还完全来得及。

宝贵的时间就在关羽的举棋不定中悄悄流逝。实际上,关羽在后方的防线的确不是一击就溃,而是不击就溃。

进入十一月,关羽与徐晃在樊城交战的时候,他心目中请了病假的东吴猛将吕蒙,正生龙活虎般地率领精兵,换上早就准备好的白衣,拿出不入流的演技伪装成商人,连夜溯江西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关羽设在长江边上的烽火台哨兵,迅速兵临公安城下。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二话没说做了投降将军。随后,吕蒙带着士仁前往江陵劝降,南郡太守麋芳也开城投降。

公安和江陵,位于长江两岸,互为犄角,是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了整整十年的大本营,也是军事重镇。孙权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这两座城池,刘备手中的荆州三郡大势已去。

此时,唯一能对孙权造成威胁的,就是关羽在前线的几万生力军。孙权一边动手夺取荆州三郡的地盘,一边调兵遣将阻击关羽,其中蒋钦已经统领水军进入汉水。

得到江陵和公安失守的消息,关羽倒吸一口冷气,想不到吕蒙进展如此顺利,更想不到麋芳、士仁会不战而降,真是漏船又遇打头风,出现了最坏的局面。

这个时候除了退兵,别无选择。

唯一可以选择的,是退兵的方向。向西,还是向南

关羽可以一路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带,然后经汉中回成都,虽然地盘丢了,军队也可能会失去不少(荆州本土将士未必愿意跟随入川),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不过这种不战就跑的做法,不是关羽一贯的作风,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放弃的。

实际上,关羽对撤军的方向丝毫没有迟疑——向南。

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夺回来。

关羽率军南下,曹军眼看他要去跟孙权拼命,正中下怀,不但没有追击,差一点就要鸣放鞭炮隆重送行了。

此时关羽即将面临将士们人性的选择。他可以烧毁将士们的家书,然后让使者改口宣称:将士们的父母都已被东吴侵略军杀害,老婆都被强暴,孩子都成了奴隶。这样才能激发将士们的复仇之心,让将士们跟着自己一条道走下去,一条心打孙权,上下同欲,方能一战。

这在军事史上有很多先例。最有名的是战国时期齐将田单困守即墨城,诱使燕国军队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刨了齐人的祖坟,终于群情激奋,同仇敌忾,以少胜多,大败燕军,恢复齐国。

这样的事情田单能做出来,关羽却做不出来。危难关头,关羽依旧保持着一贯善待卒伍的做法,认为家书抵万金,让使者把家书和口信广泛散布,让心急如焚的将士们得到了亲人的消息,当然也就得到了吕蒙的暗示。

完了,彻底完了。仁不带兵,义不行商。

性格决定命运。关羽已经无力回天。

本来荆州根据地丢失,军心就不稳,将士们得知亲人都在吕蒙手中之后,关羽很快就发现军队的数量迅速变少,几万人的大军没过几天就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十一年前,刘备从襄、樊南撤,在当阳长坂坡遭遇曹操虎豹骑,大败而逃。幸亏还有他关羽,刘备得以东山再起。

如今,关羽从襄、樊南撤,同样在当阳(关羽是由水路南撤至当阳附近的汉水中,然后率领少数人马舍船就步,向西逃亡),大军溃散,穷途末路,却只能走向生命的终点——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此刻没有人来救援关羽。虽然他派人去距离最近的房陵、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但这两个人正在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没工夫来救他。当然,即便他们派兵救援,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为孙权的军队已经深入当阳和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一带,正在四处撒网捕鱼,他们不打算放过关羽这条大鱼。

在最后关头,关羽遵循着刘备一贯的教导——活着最重要,地盘丢就丢了,军队丢就丢了,人要活着回去。

关羽选择在麦城突围向西逃跑。但已经太晚了,孙权早就料到他会向西逃命,安排潘璋等人在临沮守株待兔。

最终,关羽落在了潘璋部将马忠的手里。请示孙权之后,关羽、关平、部将赵累等人一同被杀害。

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十二月。

一代名将,就此折戟沉沙,壮志未酬身先死,传奇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关羽和孙权却出人意料地没有打起来。不是关羽突然改变了主意,而是他很快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这是关羽善待卒伍导致失败的又一事例。

关羽派遣使者回江陵打探消息,但使者回来后却带来了一堆将士们的家书,还有口信(教育没普及,不识字的人不少)。

这些家书和口信,其实都是吕蒙的阴谋,暗示关羽的将士们:你们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现在活得好好的,甚至比以前生活得更美好,但今后还能不能活得好好的,不要看我,要看你们自己——打我,我就杀你们亲人;投降,就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关羽虽然待将士们不薄,但如果拿一杠天平,一边是关羽,一边是亲人,让将士们做出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亲人。

领导跟亲人比起来,还是老婆孩子更亲,这就是人性。

任何为了领导、为了事业而背叛亲人甚至杀害亲人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扭曲。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晚年宠信杀了儿子给他吃人肉的易牙,认为易牙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忠臣,对老板比亲人还要亲。管仲知道后立即指出易牙是个阴险无比的小人,但齐桓公执迷不悟,最终凄惨地死在易牙等几个小人的手里,齐国也因此遭遇大乱。

杀害亲人的易牙一类人,从来不是对待领导比亲人还亲,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早就泯灭了人性。

往事越千年,人性终不变。

1外貌:关于外貌描写陈寿的三国志中是这样写的(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再无其他细致描写。不过其他文献提供的资料都显示吕布人高马大,身材魁梧,高鼻梁 ,眼窝深陷颇有西域之人的特点。而且古时男人以蓄须长髯为美,(像关于那样)。据说他身高8尺(古时一尺应为25CM,现在为333CM)也就说应该2米左右。

2性格特点:吕布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色,轻举妄动,妄动以后又很后悔,反复无常,忘恩伏义的人(个人见解)。关于好色三国志中写的是吕布与董卓(吕布义父)的一个侍女比较暧昧,但惟恐事情败坏,便起意杀掉董卓(当然这个女的并不是貂禅)。

轻举妄动,妄动以后又很后悔,反复无常:建安2年时,袁术称帝,吕布表示拥护。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袁术的儿子。但当自己的女儿走了以后他又很后悔,当即又把女儿接了回来不嫁了!而且还把前来提亲的人(袁术部下叫韩胤)交给了曹操让曹操问斩。

3忘恩伏义:其实我第一段就有说明,这是描写他因为这个原因而死的事例。后汉书中写道吕布在白门楼一战中被曹操和刘备所击败俘虏。当时吕布是这样对曹操说的:明公所顾虑的,只有我吕布一人。以后,您自己统率步兵,派我统率骑兵。平定天下一定没问题。曹操当时就想放了吕布一起打天下,但是刘备却拿自己和董卓举例(刘备曾经和吕布联过手,但是被吕布偷袭以至惨败)告诉曹操此人当斩才是。曹操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处死了吕布,也就是吕布悲剧得结局。

以上观点皆为我自己的想法,不代表任何人。诚然都是一些批评吕布的地方,但吕布作战还是很英勇有谋的(虽然三英战吕布各史料没写,但演义也说明了他在平民百姓心中的地位了)。总的来说我认为他是缺点比优点多。

1 后汉书杨终传文言文翻译

杨终传,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十三岁时,做郡小吏,太守认为其才很奇特,派他到京师学习,学《春秋》。显宗时,召他到兰台,拜为校书郎。

建初元年(76),大旱,谷价昂贵,杨终认为广陵、楚、淮阳、济南等处的牢狱,充军的人达万数,又远屯于绝域,官吏百姓怨旷的甚多,于是上疏道:“臣听说‘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意译“:优待善良的人应延及子孙,惩罚为恶的人应只限其自身,不可延及后代。”)百王常典,不变的道理。秦朝政治残酷厉害,违背上天之心,一个人有罪,连累到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高祖平定乱世,约法三章。

太宗(汉文帝)极仁慈,除去收孥之律(即妻孥受累)。万姓廓然,蒙受再生之福,恩泽达到昆虫,功绩垂于万世。陛下圣德英明,德被回表。今以连年干旱,灾疫不止,自奉菲薄,广泛访问得失,即使三代的隆盛,也不过如此,不能再增加了。臣私下查《春秋》记载的水旱之变,都应暴急,恩惠不下流。自永平年间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追,互相牵引,掠考犯人,冤及无辜,家属充军。加以北方讨伐匈奴,西方开拓三十六国,连年服役,转输耗费很大。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百姓怀念家乡,怨恨结在边域。

《传》说‘: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即安土重迁,是百姓的习惯。)从前殷代人民近迁到洛邑,尚且埋怨,何况离开肥沃的中原土地,到不毛之地的荒原呢?并且南方暑热潮湿,障毒互生。愁苦的百姓,足以感动天地,移变阴阳了。陛下留心观察,救救百姓吧。”书奏上,肃宗将奏章交给臣下讨论。司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意见。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人与第五伦辩论,认为移民之法施行已久,孝子没有改父之道的权力,先帝所建制度,不应回异。杨终又上书道:“秦代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思改革,终于失掉天下。所以孝元帝放弃了珠崖之郡,光武帝断绝西域之国,为的是不用远夷换我中国。鲁文公毁泉台,《春秋》讥笑道‘:先祖为之而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为的是对百姓无妨害。

襄公作三军(即三卿),昭公舍弃中军,君子以为是复古,认为不舍弃就有害于民。现在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不还,不是天意。”皇帝听从了,迁还那些流放之人,全部停止屯边的办法。杨终又说:“宣帝广泛征召郡儒,论定《五经》在石渠阁。当前天下太平无事,学者得以完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应照石渠旧例,永为后世的法则。”于是诏诸儒在白虎观论考同异。碰上杨终因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认为杨终对《春秋》很有研究,学术上多独特见解,上表请求,杨终又上书自我表白,即日赦免,于是得以参与白虎观。后来受诏删削《太史公书》为十多万字。当时太后之兄卫尉马廖,谨慎笃厚自守,不训诸子。杨终与廖友情甚善,写信劝廖道“:我听说尧、舜的百姓,可以比屋得到封赠;桀、纣的百姓,可以比屋得到诛杀。为什么呢?尧舜为之提防,桀纣示之骄奢的缘故。《诗经》上说‘:皎皎练丝,在所染之。’(即墨子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意思。)上智下愚,不可改变,中庸之疏,要在教而化之。《春秋》上记载晋侯杀太子申生,直称晋侯,表示厌恶,就因为他失教缘故。《礼记》规定,人君之子年八岁,替他设少傅,教之书写计算,以开其智慧;十五岁设太傅,教之经典,以引导他立志。汉朝兴起,诸侯王不致力于教诲,多触禁忌,所以有亡国之祸,而缺乏嘉善的称号。今君位置尊贵,海内寄予厚望。难道不可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为警戒么!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没有长君的退让之风度,而要结交轻狡无行之宾客,放纵而不教诲,视成任性,鉴念过去的教训,可令人寒心。君侯应该以临深渊履薄冰为戒。”马廖不采纳。

儿子马豫后因悬书诽谤犯罪,马廖回到封地。杨终之兄杨凤为郡吏,太守廉范被州所考核,派杨凤候杨终,杨终替廉范游说,被充军到北地。皇帝东方出巡,凤凰黄龙并集,杨终赞颂嘉瑞吉祥,上述祖宗之大业,共十五章,奏上,诏免罪回故乡。著《春秋外传》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万字。

永元十二年(100),召拜郎中,因病而死

2 杨奂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史 杨奂传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十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金代末年考进士未中,愤然做书万言。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守御汴京的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军,奂改装平民北渡黄河避难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师友。

东平人严实闻奂之名,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奂始终不去严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诏令税课使刘用之招考各道进士,杨奂在东平两次因文章优秀而名列第一,于是随考官至燕京拜见耶律楚材。

楚材奏请授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临行时对楚材说:“在下不才,错蒙重用。

书生理财本非所长,况河南兵荒马乱之后,遗民不多,今日宜休养生息,否则会引起民怨。希望给我抚恤百姓的时间,得以稳定民心。”

楚材以为此言极是,表示同意。到任后,杨奂召集当地名士讨论如何简政裕民。

他自己巡视境内各地,调查盐课实行情况。有报告说盐课增加,奂责令地方当局减四分之一。

不到一月,政治清明,舆论称赞。奂居官十年后请求告老至燕之行台安度晚年。

宪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屡召奂出任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奂多次谢绝,宪宗五年寿终,享年七十岁,赐谥文宪。 奂天资聪明,记忆力强,文章简练,朝廷老臣也愿与他交往。

关中虽多名士,但名声均不如奂。奂不好财,家虽不富却竭力资助别人,看到别人有长处则大加宣传,若有小过则极力劝改。

所著《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均流传于世。

3 杨氏入山文言文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穴中)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薪米鱼肉)

2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译:他想住到你家来,你可以容忍他吗?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译: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

在《穴中人语》中。“此”字代表什么意思

1此公欲来 此______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____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______

此公欲来 此__(这位)代指杨氏

2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__(这里)代指穴中

3此恕不缺也 此____(这些)指代惟薪米鱼肉这类生活资料

下面句子中“子”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子恃何而往

C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D子果来 (A)

解释加点字词语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饮食(只要)

(2)故可同出′(住在)

4 杨伯雍种玉文言文答案

杨伯雍是雒阳县人,原本以买卖为生,为人很孝顺。他的父母死后葬在无终山,于是他就在那里定居了。因为山处高低,没有水源,他就自己取来水,放在山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后,有个过路的人喝了他的水,就给了他一斗石子,并嘱咐他在高处干燥平坦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告诉他说:“会有玉从石头里面长出来。”杨伯雍当时还没成家,路人又对他说:“你会娶一位贤良的妻子。”说完后就走了。於是伯雍把石子种下去,每年常来观看,果然看见有玉生于石上,别人都不知道这事。右北平有家大户人家姓徐,他家的女儿德行贤淑,许多人前去求婚都遭到了拒绝。杨伯雍也前去求婚,徐家的人笑他傻,于是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是有白璧一双,就将女儿嫁给你。伯雍便往其种玉的地方,取白璧五双为聘礼。徐家人大吃一惊,只好将女儿嫁给他。皇上听说了这件事也很惊奇,封伯雍做大夫。在他种玉的地方,四个角上各树立起一丈高的石柱,中间的面积有一顷大小,起名字叫做玉田。

家在这里做动词用,居住、定居的意思。

这篇文章说明了,有道德的人,终究会得到好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92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