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的内容是什么?,第1张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

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

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扩展资料: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神话。

天穿节,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

-女娲补天

神话传说中,女娲会造物(含造人)、救世(含补天)、女皇之治等。“母系首领有蟜氏”主要从非神话角度,探讨女娲女皇之治的轨迹及其内在。 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造人”应运而生。这些传说是由于当时受到母系社会的影响,从而来编造这么一个英雌,体现出了当时的母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自己的母亲,是无父无夫的国度。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关于“女娲补天”是否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

传说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滥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传说中女娲执规,伏羲规矩以“规天为图,取地为法”,因而天圆地方,一直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说法。在中华社会词典里,规矩是文明的标志,规圆尺方,它的引申义就是管束人的律条。例如在《女娲伏羲图》中,女娲伏羲把手中的规矩高高地举过头,盖以规矩成方圆,喻开天辟地之意 ,托日月象征是在天上,也暗示一阴一阳;周身是五洲星辰般的地图,表明后人社稷要靠规矩治理天下。因此,女娲伏羲像是情欲和理性的二元构成。女娲伏羲手持规矩,规矩既是生产工具,又象征着社会秩序,也是文明的一种象征。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淮南子·说林训》:“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伏羲逊位,女娲登基之际,诸侯叛乱,民不聊生。传说有娲氏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共工氏因争不到帝位而发怒,就兴风作浪,有娲氏即令祝融氏迎战。共工氏叛乱,女娲氏奋作,灭共工谓王霸之功。此说见于《路史·女娲补天》:“予观《列御寇》记共工氏触不周及女娲补天之事,盖言共工之乱扰天纪、绝地维、天柱折,此大乱之甚也。女娲氏作,奋其一怒,灭共工而平天下,四土复正,万民复生。”

(注:共工叛乱版本繁多,遍及几代人物王朝,《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共工应是当时一个较大的氏族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在伏羲、神农时代就有了,它的首领一直沿袭共工这个名字。 ) 女娲梵金祈祷上苍,阴旨自己作为婚姻匹配牵线搭桥的媒人。《绎史》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路史后记卷二》云:“以其(女娲)戴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礼为高媒。”《路史后记二余记二》云:“高媒古祀女娲”。并制定婚姻行聘之礼仪。当男方向女方求婚行聘之时,必须向女方馈赠精美规整的兽皮和新鲜肥美的肉食,作为聘证,以示“对偶”婚姻制度的规范和郑重。

后来,逐步发展成:天子出巡所张扬的仪仗旌旗上绘绣日、月、升龙、降龙图腾,进一步宣扬标识伏羲女娲男女“对偶”婚姻的优越及阴、阳结合之天道。日为伏羲,为阳、为升龙;月为女娲,为阴、为降龙,二龙对峙,日,月同辉,阴、阳和谐,共同构成升平世界(天下)。直至今天,男聘女嫁,仍保留了行聘习俗。特别在川、滇、交际处居住的纳西族人,他们既使在葬礼唱词中仍有:“重兴伏羲(女娲)两兄妹,合成夫妻万千年”的句子。 “姓”是血统家族的标志,“氏”是姓的分支。姓氏的基本功能:区别血统,辨别婚姻,同时,又克服了因同姓(近亲)婚的结果造成“其生不蕃”的遗传恶果。

进入半农耕社会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证,社会财实开始有了积蓄,人际间的交往,交易关系逐步增长和繁荣,交际场合,交易市场,交易手段,交易秩序急待建立完善,为便于接洽,交际,交易人员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称谓符号,有叫有应,才能达到交易后双方等价均衡。为创建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交易秩序,女娲为先民创造了代表个体的一种符号-“姓”。这种以母系氏族创造的姓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它从“女”旁或含“女”字。例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上古八姓等等。它充分标识了母系氏族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表征。

它不同于先秦时代和后来的姓氏观念。那时的姓可以分支,可以重新设置,这是女娲发起,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姓氏。它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开山作用。有资料表明女娲开创姓氏文化新纪元的记载:《太昊纪》云:“女皇氏、女包娃云姓、太昊之女帝也,出于承匡、少佐太昊、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在推行人类代表符号——“姓氏”时,女娲以身作则,率先为自己定了姓-“风”。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德。”《中国姓氏大全》云:“相传伏羲、女娲皆风姓”。春秋时期风姓更为盛行。任、宿、须句、颛臾等四个国家的臣民都一字姓“风” 。 女娲发现初春时期的嫩柳细枝,抽去木质部分,所余之外皮筒,稍作加工,便能吹响,且又可根据其粗细长短,加工成不同型号的小乐器。为使先民共享此乐趣,创建她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民众的自娱自乐文化生活,计划大力发展,全社会普及这种乐器。

可是,嫩柳细枝只能在初春时期找到,季节性强,不能常年使用。后女娲又发现一种细竹子能代替嫩柳细枝儿,常年管用,一劳永逸。于是,女娲遍找适合制作乐器的这种细竹,后来在双洎河畔找到了这种细竹林子。于是,女娲利用这种竹子研制出一种新型乐器,这种乐器既可单管使用,又可集装成型,在技术上和效果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新型乐器叫做“笙篁”。《中华古今注》卷下曰:“问女娲笙篁”。问曰:上古音乐未知,而独制笙篁,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蛇身人首,断鳌足而立四极,欲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篁,小者十二篁也。”

《世本帝系》:女娲氏命令娥陵氏制做都城良管,用来统一天下的声音;命令圣氏为斑营,相合日月星辰,名叫充乐。完成,天下没有不合理。” 《说文解字》云:“莱”蔓华也,从艹来声。莱即蔓华,亦即藜又名红心灰藿,古时穷人常食之野菜,另叶可煮羹。孔子南适楚,七日不火,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③“莱”是华胥氏族在沿海居住期间发现,并开始人工栽培最早的一种食用主食植物。

农业的发展,给族民居食生活带来了保障。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促进了探索农业新品种及培育粮食种源的决心,女娲把已作为主食食用的“莱”引进到女娲城,率领族民以“莱”为主继续对其它相关作物进行示范栽培,规模生产,精心繁育,加强植保,提纯复壮,优胜劣汰。

随着先民对“莱”及其它作物生产过程及生产环节的了解,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莱”和其它作物的自然进化,“莱”的果穗逐渐丰硕粒饱籽大,产量与年俱逐品味浓郁纯正可食性广泛。于是对“莱”的种子的可食性需求更广,先民生活中更普遍食用。在女娲的率领下,经过勤奋培育,精心操理,“莱”最终成为先民生活中主食之一,其它作物麦、稷、菽、稻、等食作物相继选育成功。 从前,女娲城生长着一种野草,先民们叫它芪草。这种草可以食用,并不稀有,女娲城遍地皆是,所以,人们并不格外珍惜它。

泥人随俗以后,和正常人一样,七情六欲样样俱全,人们之间相安无事。

可是,有一年天降瘟疫,人们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好好的人,一染上这病,不几天就死了,特别奇怪的是,得这种怪病的全是随俗后的泥人。

女娲很伤心,眼泪掉在一棵芪草上,奇迹突然出现了。这棵芪草瞬间长的惊人,柄粗叶茂。女娲感到很奇怪,就叫病人试着吃这种芪草。很快,这个人的病好了。于是,女娲就叫染病的人都吃这种芪草,所有的病人很快都恢复了健康,先民们为感谢女娲用这种芪草治好了大家的病,拯救了大家的命,就把这种芪草叫做“女娲芪”,也就是现在的中草药“黄芪”。 女娲历法:基本达到季节分明,初定年份周期,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线路叫黄道。日、月、行星都在黄道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运行,那时,把黄道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就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例月,一年有四季,一季有六节。历月的天数只有29天和30天两种情况。由是朔日规定,不含人为因素。其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阳年阴月,阳季阴节的天文数理文化内涵。是华夏定历的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应用,改进充实,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们使用的农历(亦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

农历是定历,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它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比如:太阳的高低与大地对应时的冷暖关系,历日对应月相,闰月的发生和不发生频率对应大地近日点和远日点,日出日没,晨昏弥幻、日蚀、月蚀,海水潮汐,历日对应太阳高度等天象。为原始先民农、牧、渔业生产提供宝贵的天气天象科学资料。所以,由于它的节气严格地对应太阳高度,更具有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确立“五方”观念-女娲的哲学思想

东方宇宙哲学中的时空“五方”观念,虽然最早出现在女娲神话的表达之中,但历来不乏典籍记载以及地下古墓葬遗址的佐证,而较详实,较普遍的则有赖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口碑传承。

神话是原始先民对信仰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与先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历,历史的记忆,人们崇拜的形象,自然文化现状以及宗教的认识感受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决定神话形态的因素条件,取决于神话创造者自身的思维形式和文化意识。

东方宇宙哲学中的“五方”观念的出现,虽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研究,探讨远古宇宙天体方位的确立问题,但并未穿越至时空焦点。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古墓葬的遗址发掘中,使我们从六-七千年前的墓葬习俗中看到了远古方位观念形成的事实。墓葬中用蚌壳摆塑出来东苍龙,西白虎的形象,另有人骨与贝壳在方北组成的北斗图象,四方表现出了三方,勿庸置疑,剩下的一方即为南方,墓主人居于四方之中。这个发现将“五方”观念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东方宇宙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中原的天中心方位的地望资料和传说一有详实记载,如:《论衡谈天篇》云:“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记载最早的《楚帛书》叙述了天地尚未形成之时,有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女娲让四个孩子分别作为掌管四季的大神,具体负责管理山河天象 。为使天体正常动转,四神又造了天盖,为加固天盖,又用“五色木”的精华支撑东、南、西、北、中五个支撑点,五色木的着地点即: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资所属方位,此天体“五方位”确定。

二有口碑传承:杞县“中天山”、“中天镇”,西华县的“中皇山”、“龙头塬”,神话故事传说,三有实物存在,黄帝都有熊(新郑)的天心石,登封告城镇观星台,四有出土文物佐证,濮阳西水坡出土古墓葬。杞县的“中天山”、“中天镇”,涉县的“五色石”、“熔五台”;安阳清凉山的“五根撑天柱支撑天体的五个方位,”取“五星石”、炼“五色石”,“睡五百年”。西华县“中皇山”、“五龙拱圣”的宝地,“龙头塬”(即现今女娲城),“龙头塬”周围:王岗、孟岗、李岗、闫岗以及后来形成的“女娲城”四周的“智公冢”、“半截塔”、“毛公冢”、“女娲坟”皆由“五方位”定格。这些由神话演绎出的事实,标识了天体结构“五方”观念的确立。

这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先民从自身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得并具体实践应用的东方哲学文化理念,女娲文化之所以是东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典型。道理已经很清楚了,它是一个整体文化思维现象。

女娲的故事

女娲的故事1

 女娲传说

 女娲是形成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一个人身蛇尾的女神,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女娲游走在大地上,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不清楚为什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当女祸沿着黄河游走,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时,不禁高兴起来,她要按照自己的形貌创造出比现有生命之物更卓越的生灵。

 女娲心灵手巧,用河泥捏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跑能跳、会说话、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

 女娲想让人们遍布广阔的大地,但捏得也太慢了。于是她把一根树枝放进河底的淤泥里搅动,再将裹有河泥的树枝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有泥点降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一天,她游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原来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参照世上生物传代的方法,创造了男人,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繁衍后代。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人类有别于禽兽。

 女娲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战败的共工气得用头撞倒了撑天的不周山,结果天塌了个窟窿,天水从这里倾泻而下,大地也被震得多处破裂,裂口中爆发出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家园。洪水淹没大地,人间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女娲悲伤地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她决心要拯救她的孩子们。女娲来到黄河边,挑选了五钟彩色的石头,把它们放在熔炉里练成五色石,再用这些五色石把天上的洞补起来。女娲不停地忙碌了九天九夜,终于补好天空。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虹,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补天造成的呢。

 天补好了,女娲不放心,从东海捉来一只万年的巨龟,斩下它的四足用作擎天柱,分别竖在大地的四角,支撑天地四方。这位仁慈伟大的母亲又把大量的芦葭烧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流的沟壑。

 终于,人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女娲的'故事2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

 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女娲的故事3

 相传,天地混沌之际,陆地上还没有人类。人的始祖女娲生活在海里。她住在水晶宫殿,常去东海龙王宫中做客,与水中的鱼鳖虾蟹一起玩耍。

 一天,女娲游到水面上眺望,看到一片芳草鲜美的土地,便爬了上来。女娲上了陆地,被美丽的景致迷住了。她越走越远,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女娲找不到回海里的路,又饿又渴,便摘了几个树上的野果吃了起来。她发现野果香甜,连返回大海的念头也打消了,索性就在森林里住了下来。

 当时的大地混沌未开,时明时暗,明时炎热,暗时寒冷。女娲凭借聪明才智,逐渐习惯了陆地上的生活。热时她钻进深邃的山洞,冷时就用树枝树叶盖上身体。

 过了些时候,陆地上的狼虫虎豹知道了新来的伙伴,相继来女娲山洞拜访。女娲用山果招待这些客人,日子还算太平。久而久之,狼虫虎豹都以为女娲柔弱好欺,就来抢她的食物,还想伤害女娲。女娲对这些来犯者也不示弱,她使出水中练就的功夫,使来犯者逃之夭夭。

 但是,她还是逐渐感到孤单。她看到别的动物一来就是一伙,而世间却只有她一人,与凶猛的野兽搏斗也没有一个相助的同类,因而她产生了造人的想法。于是,女娲在山洞四周,挖了一大堆黄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样捏起来了。她捏了九天九夜,一共捏了99个小人,最后还剩一块泥,不够捏人了,她就搓了50个泥橛橛,随便安在了小人的身上。

 女娲造人的工程完工了。她把捏好的泥人立在了她的洞口,像两排卫兵一样守护她。之后,无论什么猛兽来了,都望而生畏,再也不敢侵犯女娲的住所了。

 女娲捏成的泥人,吸天地之灵气,久而久之,都变成了真人。身上多一块泥橛橛的成了男子,其余的成了女子。男子50个,女子49个,共99人。他们都是女娲的儿女,也就是人类的先辈。

A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1)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类似“女娲补天”的中国神话故事:

1、《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2、《夸父逐日》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

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3、《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

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B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根据神话传说,因为共工把不周山撞倒,天河水流入大地,无数生灵死亡,女娲才补天的

C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50字

《女娲补天》短的神话故事:

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练石用的七色石,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物。

《女娲补天》长的神话故事: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的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看到这些,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许多小船,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冒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于是,她跑到山上,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是,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小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了又找,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女娲先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的象征!

D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缩写250字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女娲用黄泥和泥造人,百姓安居乐业。后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致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以终止这场灾难。于是她游便四海群山,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借来太阳神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神鳌的四足,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建立了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4)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 ,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神话。

E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山川湖泊,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不用说有人类。

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万物生灵。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下人间,淹死了无数人畜,天下顿时沦为泽国。

当时,有个姑娘名叫女娲,住在再大的水也淹不到的山崖洞里。她目睹百姓颠沛流离,动了恻隐之心,立誓要把天上缺口补起来。她离开所住的崖洞,爬过无数高山,淌过许多大河,到处寻求补天的办法,可是都无结果。

她疲倦极了,坐下来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神仙告诉她,昆仑山顶堆满许多五色宝石,用大火将宝石炼过,就可以拿来补天。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昆仑山高耸陡峭,更有狮虎等恶兽无数,等闲人上不了山。但她一心一意想早日找到补天的宝石替天下百姓消灾,道路崎岖险恶,全不加理会,日夜兼程,来到昆仑山下。

举头一望,到处是处锯似的荆棘、犬齿般的乱石,不但上山无路,山顶更高不可攀。然而她不怕险阻,拨开荆棘,攀过乱石,手脚伤痕累累,脸也被剌花,仍不分日夜往上爬,正当爬得疲惫不堪时,荆棘丛中突然扑出一只老虎,对她张牙舞爪。

女娲正要躲避,老虎抢先一步一把抓住了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她的头。她镇定地说:“老虎,你先别性急,我这个头可以给你吃,可要等我去山顶找到宝石,补好天上缺口,你再来吃好不好?”

老虎似知人意,就放她走了。女娲再往上走,山越来越陡,雾也越来越浓,累得走不动了。她跌跌撞撞,爬爬滚滚,始终不停步。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只金毛雄狮从林中跃出,一口咬住女娲的头发。老虎从后面赶上来,对着狮子咆吼说:“这妞儿是我先抓到的,说好她补完天后让我吃,你竟敢抢先?”

狮子听了放下女娲,和老虎厮斗起来。结果狮子不敌,被老虎赶跑了。但老虎生怕女娲再让狮子抢去,就尾随女娲,一直跟到山顶。

女娲在山顶上终于找到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堆在山顶上,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宝石炼成熔浆。眼看熔浆炼成,女娲高兴极了,一次又一次用双手捧起熔浆拿去补天,直至天上缺口滴水不漏,她才舒了口气。这时,地上的百姓见天河水不再漏下来,纷纷重整家园,再过快活的日子。

女娲知道大功告成,完成了心愿,于是履行诺言,满心欢喜地对老虎说:“你现在可以吃我了!”

说完,她伸长颈项,等老虎来吃。说也奇怪,老虎并不来吃,反而和气地说:“像你这样一个为民造福、舍已为人的姑娘,我怎么能吃?况且,你将天补得完整无缺,我看了也开心。只是你还有剩余熔浆,多补一些,不是更牢靠吗?”

女娲听了,觉得老虎的话有道理,于是把剩下的熔浆全捧起来,高举双手,预备将缺口再加填补。眼看就要到天顶了,哪知突然从南海刮来一股狂风,吹得树倒山摇,女娲手中捧着的熔浆也吹掉了。

女娲一急,竟哭了起来。老虎见她这样,就对她说:“姑娘先不要哭,快骑到我背上,我们去把熔浆追回来。”

女娲果然止住泪,立即骑到老虎背上。老虎飞身跳下山崖,脚踏彩云,向光彩夺目的熔浆追去。

老虎背着女娲飞过三山五岳,飞过黄河长江,因为风太急了,始终没有追上。其后风渐渐平息了,他们加快脚步,哪知色彩斑斓的熔浆又慢慢向茫茫的大地落下去,他们唯有加一把劲向下追。

追到洞庭湖上空,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一时高兴,吼叫数声,慢了脚步。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女娲来不及接回熔浆,眼看着熔浆直泻洞庭湖。

熔浆一落到湖里,霎时间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照得湖水通明透亮,不久熔浆就变成了七十二座形态不同的山峰,在水中半沉半浮,那白玉盘似的洞庭湖,添上了迷人的景致。

女娲虽然惋惜,但又觉得熔浆落入人间,也是好事。她落下来,站在还没有凝固的山峰上,脚下踩的是绿宝石熔浆,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她再行几步。原来带软的山峰就凝结了,成为一个小岛。

也不知过了多久,娥皇、女英追寻夫君舜帝来到这儿,知道舜的噩耗,哭死在山上,后人就称这座山为“君山”。

(5)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神话。

天穿节,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

F 女娲补天时是神话故事,还有什么是神话故事

除了女娲补天以外还有很多:中国经典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燧人钻木取火 三皇之首伏羲 伏羲发明八卦 共工撞断天柱 女娲补天 神农氏--炎帝 神农尝百草 精卫填海 望帝变杜鹃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炎黄之战 仓颉造字 酿酒始祖杜康 勇猛的蚩尤 刑天舞干戚 盘瓠救主 白蛇传 农神后稷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尧舜禅位 湘妃竹的由来 鲧治水 大禹治水 石破生启 哪吒闹海 煮海治龙王 鲤鱼跳龙门 龙女拜观音 巫山神女 八仙过海 周穆王神游 姜太公钓鱼 劈山救母 下雨的故事 田螺姑娘 五羊城的传说 生肖的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

女娲和伏羲的故事如下: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

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

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

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

“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

“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

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

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

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

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

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wwwgsdaquancom

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

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

兄妹转身进了洞,见黑龙睡得鼾鼾的。两把鱼叉一齐下,女娲的叉刺进了黑龙的喉嗓,伏羲的叉挑开了黑龙的肚皮。黑龙受了致命伤,负痛冲出洞来,向东南方滚去。霎时山摇地动,黑龙滚过的地方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泥水河,洪水随着这条河,流进了东洋大海。黑龙滚下海里死了,王母说的“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的话,不能兑现了。这条河,就是有名的黄河。

兄妹两个下山来搬柴米,哪晓得洪水不见了,小船也不见了。兄妹两个以为那个守船的被黑龙害死了,女娲还大哭了一场。然后,他们带了乌龟和狗住进了山洞,靠上山打猎,下河叉鱼过日子。衣服破得不能穿了,热天就用树叶子遮丑,冷天就用野兽皮御寒。

一天,伏羲对女娲说“世上没别的人了,人会绝种的,我们成亲吧!”

女娲说“我是妹来你是兄,兄妹同胞一母生,哪怕世人会绝种,兄妹不可结成亲。”

兄妹两个争不清,就叫狗来评理。

狗说“两朵花开分雌雄,一条藤子一条根,要想开花能结果,兄妹应该结成亲。”

女娲不服,又把乌龟喊来问。

乌龟说“天上起云雨落地,草木开花有生机,父是天来母是地,兄妹应该成夫妻。”

女娲还是不服,对伏羲说“我们围着一座小山跑,你抓得到我,我就做你的妻子。”

女娲在前面跑,伏羲在后面追,从太阳升起追到日头偏西,还没追得上。乌龟对伏羲道“她跑你也跑,从少追到老。她跑你不跑,一把抓住了。”

伏羲信了乌龟的话,躲在山石后面不追了。等女娲跑近身边,就钻出来一把抓住女娲。兄妹两个成了亲。所以,现在很多地方的夫妻们还是以兄妹相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38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