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境内以山地为主,有着秀美而原始的自然风光。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酉阳属于重庆,但对酉阳或许也是陌生的,它就好似大家向往的世外桃源般,隐世而独立,而在酉阳确实有一个“世外桃源”,它就是“酉阳桃花源”。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这句话:“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
酉阳桃花源景区临近酉阳县城,距离重庆比较远,大约350公里,或许是因地处偏远的缘故,知道这里的游客不太多,而忽略了这座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
走进酉阳桃花源,看着眼前的景色,不免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文中这样写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00多年前,陶渊明留给大家的“世外桃源”成了所有人向往的地方,但世间真的有世外桃源吗?答案自然是有的,酉阳桃花源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酉阳桃花源景区规模十分庞大,主要由世外桃源、酉阳古城、太古洞、桃花源风情小镇等组成,无论是风俗民情、原始风光、农耕文化,还是自然生态、休闲 养生 ,酉阳桃花源景区都有涵盖。虽然如今的它成了景区,但并没有因为而被破坏。
酉阳桃花源景区地处古武陵山腹地,早在古时就有“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皇命戒律,由此而在这里沉睡了千余年,直至1998年重庆大力发展 旅游 业时,这里被大家所发现,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还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慕名而来,经国内外众多专家考古论证后得出结论,这里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所在地。
当然,不少人对此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认为世间没有“桃花源”的存在,其目的就是在吸引游客的目光,而若一旦走进酉阳桃花源,或许就另当别论了。
“世外桃源”是一片净土、隐世之所、与世隔绝之地,而原先的酉阳桃花源正是如此,如今虽然对大众开放了,但这里的自然生态并没有因此而被破坏,景色反而更美了。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到这里游玩的最佳季节,此时景区内的桃花盛放,若是在遇到阴雨天的话,那就更有氛围感了,仿佛整个桃花源都蒙上了一层古韵的色调,粉色的桃花、青色的山、灰色的小房子,色彩古而有韵,若再穿上一身古装,那感觉就更赞了。
为了让游客有一种穿越感,景区内打造了一座遗世而独立的“秦人村落”,生活在这里的人身着古装,或农耕、或品茶、或纺织,看到此番景象,还真给人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
比较可惜的是,酉阳桃花源景区实在是太过于偏僻,从重庆过去还要走350多公里的山路,看到这个数字,相信已经吓到了不少人,而若真的恰好要去那边,那一定要去逛一逛。
旅游 小贴士:
门票:100元每人,优惠票半价;
交通:酉阳距离黔江武陵山机场约40分钟车程;距离铜仁高铁站、怀化高铁站大约2个多小时车程;从重庆自驾至酉阳大约4小时。
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1、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读古书时,常见古人对婚礼的描述,虽说自西周以降,古人婚礼基本形成定式,如《仪礼》中专有“士昏礼”,《礼记》也专辟“昏义”一章,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变迁,加之不同民族的不断融合,民间婚俗的差异其实一直存在。
2、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有这样的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卢,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青布幔”云云固与汉人传统的婚屋不同,其仪式也与汉人传统大异其趣。
3、《礼记昏义》载亲迎之礼云:“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从《酉阳杂俎》的记载看,似乎北朝的婚礼中,交拜的仪式在女方家门外即告完成,其后的迎妇仪式,更多的是原始社会抢亲的遗迹。这一点从其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中可以得到印证。“拜阁”大概就是婚后婿携妇回门(回岳父母家)之义,此日,妇家亲朋杖打婿,义在泄愤。
4、《礼记》所载,婚姻之事,前已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诸环节,结婚日,子承父命往迎妇,妇之父(主人)筵几于庙(祖庙)以告祖并拜迎准婿于门外,婿执雁(如今日鸡)入,“执雁”,王船山先生说是“摄大夫之盛礼也”,可见隆重,至于“再拜奠雁”,表示婚约受之父母,当然不会如原始时代之抢婚。迎新妇出门上车后,准婿需先亲驾车并“御轮三周”,即让车轮转三圈。据王船山先生说,“轮三周”的距离约为五丈六尺四寸。然后男方先行回家在门外迎候,然后便是行合卺(剖瓠而各用其一)之礼。
5、由上引材料可知,至迟至北朝时,野蛮时代的婚俗,至少在仪式上仍存,以至于有时,“杖打婿至有大委顿者”,听之骇然。
到了唐代,“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霍。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霍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见《酉阳杂俎》)于北朝时又不同,与《礼记》所规也大有差异。
6、古礼婚姻成礼要复杂些,《礼记·曾子问》说:“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诸侯嫁女,亦有致女之礼,于三月之后,遣大夫操礼而往,见《公羊》成公九年。何《注》说:“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然则古代的婚礼,是要在结婚三个月之后,才算真正成立的。若在三月之内分离,照礼意,还只算婚姻未完全成立,算不得离婚。由此可见,婚礼一直在变化。
其实,传说成书于西周的《仪礼》所载之“士昏礼”也还算不得太古老,在远古时,婚嫁简直就算不得喜事,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后代一直将昏仪列阴礼的缘故。古时迎亲只能在夜里,车马服饰都必须是黑色。所以结婚的婚写作“昏”,必须在日头落下才可行礼。
7、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古人有“昏事不贺,人之序也”的说法,可见其来有自。到了周时,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士昏礼”被列入“五礼”中的嘉礼,到了汉朝,皇帝竟要下诏书,禁止民间嫁娶备酒食相贺了。
8、到了唐代,“婚礼,纳采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予婚礼以许多美好的象征,皆表现与远古时代的意趣已完全不一样了。
扩展内容:古代婚礼的礼仪顺序:
1、议婚: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以雁作为礼物,叫做纳采。所派遣的执雁,向女家父母请问女子之名,叫做问名,这时女家要设酒进行款待。
2、纳吉:男家得知女子之名,即进行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获得吉兆,要告知女家,仍用雁作礼物,叫做纳吉。
3、订婚约:男家要送给女家束帛,鹿皮(两张)等礼物,叫做纳薇。最后,,男家再用雁向女家请问合婚日期,叫做请期。
4、迎亲:到了婚期,新郎亲往迎接新娘,乘黑漆的车,前面有人执烛前导,后面有两辆从车。到女家,新娘已打扮好,立在房中。新娘之父迎于门外,把新郎接进家中。这时男方仍有雁给女方,新郎行礼而出,新娘随行,她的父母不送出。新郎亲自驾车,请新娘上车,然后由专门的驾车人代替新郎赶车上路。新郎便乘上自己的车,先到自己家门外等候。
5、礼成:新娘到达,由新郎接进家门,设宴共食。宴后,新郎,新娘脱去礼服。新郎入室,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这时撤出室内的烛,婚礼遂告完成。
参考资料:
婚礼(人生仪礼之一)_
六礼_
三月是赏桃花的最佳时节。月初重庆酉阳桃花园桃花会开,3月中旬就盛开了。那么,2022年重庆酉阳桃花会开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的赏花时间和景点介绍。
1、桃花几月开
开花日期:3月6日;
最佳观赏期:3月16日
看着漫山遍野的桃花,粉嫩雪白,彼此的美,漫步在一条条小径上,让那颗想要逃离纷繁都市的心迅速平静下来。桃花、芳草、杏雨、梨云、春花,都是澎湃的美。在花丛中随处可见飞舞的彩蝶和蜜蜂,为世外桃源增添了绚丽多彩的风景。
2、酉阳桃花源介绍
酉阳桃花源景区距重庆主城区300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太古洞、幽州古城、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小镇、二幽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奇幻桃源实景剧八大部分组成,集喀斯特地质奇观、秦晋农耕文化、土家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实景剧于一体。是现代人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乡村,探索科学奥秘,回归绿色天堂的好去处。
自古以来,由于雾灵山“置身洞外,不让汉人入内”的圣旨,景区在雾灵山沉睡了千年,被普遍认为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它呈现了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景观,男女打扮得像陌生人,头发黄,其乐融融。
油桃花园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户外运动基地。
3、景点介绍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的景点很多,都与秦晋的生活元素息息相关,如迷宫、秦乐广场、亭子、花园洋房、被遗忘的画廊、陶公学堂、明子堂、耿恭花园、陶之坊、琴曲园、桃源茶馆、九十家古、麻衣记忆、大秦食客等。让人仿佛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阿沁村,不禁产生疑问。游客可以在景区入口处穿上长袍百褶裙,通过服饰回到秦晋时代,漫步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饮食起居、建筑风格、丝竹器乐等生活场景。全部还原时代风貌,使人充分感受到秦人、秦人风俗、秦人容貌、秦人情趣等的古老魅力。
石狮藏书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有秦人,著书诵之,转而统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下令销毁隐藏在民间的六国史书和《诗》《书》,并杀害儒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历史上称之为“焚书坑儒”。传说咸阳有一群儒生,背着诗文书籍,带着妻妾腰带逃离咸阳,经过汉中、剑门关,顺嘉陵江下到江州(今重庆),顺着长江到枝城(今涪陵),再沿乌江上来到酉阳。从此,他们与世隔绝,互无音信,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耕青田,日落醉红云”的生活。后人有诗曰:“千卷遗书秦活后,几个人丢了性命去幽游杨珊。”
太古洞
太古洞又称“桃源秘道”,长约3公里。它已有3亿多年的历史,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壮大。洞穴巨大宏伟,有宽敞的大厅,蜿蜒的走廊,陡峭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五彩的钟乳石,美丽的景观。洞内石笋挺拔,石帘高耸,石柱高耸,石帘低矮,石瀑飞舞,地下河幽深。规模巨大的洞体可谓是洞穴岩溶景观的巅峰之作。灯光装饰的洞穴五彩缤纷,如梦如幻,堪称“地下桃花源”。世界著名的喀斯特洞穴研究专家朱教授评价说,该洞是我国已开发洞穴中科研价值高、历史悠久、神奇的地下地质奇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艺术殿堂。
一、娉财与婚姻
唐代的婚姻礼仪,从文献上看,仍然是《仪礼•士昏礼》的一套程序。这套礼仪据说是周代的遗制——那是儒家礼法文化的本源。但是,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士昏礼并不适用于普通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标榜汉族礼法文化正统的南朝,还是推行“以夏变夷”的北朝,儒家礼仪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保存或者强化。熟悉儒家礼仪的士大夫在北魏孝文帝这样的鲜卑朝廷里获得重用。但是,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士大夫仍然对于古代婚礼不甚了了。
就《唐律疏议》来说,它关于民间婚姻成立的条件其实很简单:“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娉财,后夫婚如法。”对“约”的解释是:“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
这说明唐朝官方认定的婚姻条件要么是有正式的定婚书,(包括双方另有私约,即女方对于男方的身体和身份等情况已经有清楚的了解)要么是女方已接受男方的娉财,符合其中一条这桩婚事就算约定了。女方毁约要负刑事责任,男方毁约则不准追回娉财。
唐律明确说有许婚之书就可以判定婚姻成立。敦煌文献里保留的婚书样本。大约男方先要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即使是双方已经属意,也要有媒人的中介。男方通过媒人所送《通婚书》,女方家则有《答婚书》。通婚书样本的正文虽然完全是客套之辞,别纸却清楚地写下关于求婚与允婚的内容。
实际上的婚姻缔结过程中,在正式下通婚书之前,媒人大约已经往返穿梭于两家数遍。到递送婚书之时,只有程序上的象征意义。就像即使双方父母已经商量好的婚事,还要请媒人出面行使一下月老的作用。王家、柳家显然都没有通婚书、定婚书,因而也没有行媒穿梭,所以彩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唐律所云:“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
婚姻缔结一般有两个大的阶段,即定婚和成亲。传统“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币(下彩礼)属于定婚的程序,择日、亲迎属于成亲的程序。可见,即使传统礼仪,定婚的程序有四套,是重点。
成亲的过程根据敦煌文书、《酉阳杂俎》等资料的记载,主要表现为喜庆和祝福的气氛。正是通过一些热闹的程式和仪节,使婚姻当事人的结合成为男女所在亲友及邻里皆知的事实。但是,与定婚相比,成亲的程序反而显得不重要。只要定婚下彩礼,即使没有亲迎,婚姻也已经被认定。
《大唐开元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或纳徵)、请期、亲迎等,基本照搬古礼的记载,其实是具文而已。实际的情节则已大异其趣,民间更未必皆遵行不替。现存传世文献和敦煌文书中的有关资料显示,民间实际上实行的大约是在古礼的基础上,辅之以民间习俗,即所谓俗礼或者变礼者。而官府在认定婚姻有效性方面完全不会根据“六礼”的程式,也不会看是否构成事实婚姻关系,而是看谁最先签定婚姻契约!
二、礼法与婚姻
《唐律疏议》规定得比较具体。比如,良贱不得为婚,同姓不得为婚,长幼不得为婚,居父母丧期间不得结婚。这既是“礼”,也被形诸于“法”。婚姻中类似的规定未必始于唐代,但《唐律疏议》作为现存的第一部中国完整的成文法典,使这些规定的礼法内涵更加明晰了。
但问题是,在唐朝人的婚姻实践中,并不完全遵行类似的礼法约束。
例如,长幼不婚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曾经发生了一起郑州人郑宣道娶堂姨为妻的问题,虽然有人说不合适,官府还是判为合法成亲。即使唐高宗立法禁止,但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嫔中颇有与他不同辈者。此或以皇家特权乃至秉胡族血统者的积习来解释,姑且勿论,民间也有不同辈之间嫁娶结亲之事。
例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九《琴台子》记载:少女嫁给父执辈份的老男人,而且还是中外表亲。且里面记载的崔、李、赵都是著名山东士族,大约不可一概归之胡俗。这里也不存在所谓收继婚的问题。
又如,居父母丧不婚的问题。
《旧唐书•张茂宗传》:记德宗皇帝在准驸马居母丧期间,居然亲自主持女儿的出嫁,而且,还透露出民间早就有“借吉”之事。可见,这里的法律弹性究竟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民间所谓“借吉”成婚,乃是穷人家女儿在父母亡故,家无“强亲之亲”的时候操办的出嫁礼仪。
我们在文献上了解到的都是贵族士大夫之家或者是农村富裕人家的婚姻礼仪。那些穷苦之家,特别是父母亡故、有室女待嫁者,无人为之操办婚事。于是借此名仓促成亲。居丧期间的婚礼必然十分简单,甚至不摆宴会。由此可以感觉到民间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婚礼必然十分简约。相反,由于婚礼的开支无法负担,势必有一些贫家女儿无法出嫁。
唐代婚姻礼仪中有一个比较特殊也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所谓男到女家成婚问题。
敦煌文书所谓“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并非敦煌一地的地方风俗,而是唐代婚姻中的一般情形。但是,这并不是入赘,而只是就近到岳丈家结婚而已。敦煌《张敖书仪》对于婚事程序的记述,包括下婿等礼俗似乎是在女家举行婚礼的仪式,而另外一个吉凶书仪所记奠雁等仪节以及所谓幛车之类习俗则是适合在男家举行的婚礼。
所谓男到女家成婚,并不是招女婿进门,而只是把结婚仪式搬到了女方。丈母娘(所谓“君之外姑”)和小舅子(所谓“余之次子”),也护送新婚夫妇而归,从而使得新婚夫妇回家的仪式显得很隆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仪式中亲戚往还的礼节。
男到女家成婚本来是不合乎礼法的,但是唐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各有不同。或者是因为对女方的尊重与照顾,如崔元综以58岁娶韦家19岁的少女的场合;还有一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山川阻隔,迎娶的路途比较远等,需要在女家成婚;或者由于男方羁旅在外,在女方家成婚比较方便,一般婚礼结束后,男女双方盘桓一些时日就会回男方家。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男方家道中衰,暂时依附在女方家,从而在女家结婚,婚后还比较长时间居住在女家,等到男的仕宦有成再把妻儿接走。
以上这些种种不合乎礼法的婚姻礼俗,与其说是中古的一种变化,到不如说中古以前原本的婚姻礼俗就不是像古代儒家礼书上所描写的那么刻板,或者说,士族的礼法文化还没有像后来那么普及吧。
出生后的“红鸡蛋”,满月时的“剃胎发”。
出生后的“红鸡蛋”,满月时的“剃胎发”都表达了先辈们希望晚辈健康成长,生活幸福等的心愿。
无论有什么民间风俗。都是希望我们生活幸福,天天向上的。让我们健康的成长和生活,是每一个晚辈的希望,应该不辜负希望,努力奋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