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三国》经典台词语录

《终极三国》经典台词语录,第1张

《终极三国》简介:

终极三国是一部使用历史故事结构配搭新科技武器的校园偶像剧,也是继承2005年第1部《终极一班》及2007年第2部《终极一家》终极系列的第3部台湾偶像剧,20xx年推出系列第4部《终极一班2》。

关羽和张飞是高中生,但因为太爱行侠仗义,所以被二十四所学校退学,号称二十四校!就在两人又被退学而感到绝望之际,突然一个耳垂很大的人出现,此人自我介绍,姓刘名备字玄德,落魄贵族,因为缴不起学费,所以常常换学校。刘备提出计策,说自己有贵族血统,可以念全国最好的贵族学校东汉书院,但是缴不起超贵的学费,第二要皇亲贵族才可以念。张飞财大气粗说:可帮大家付学费。刘备说:只要钱谈好了,什么都可以解决,建议三人结拜为兄弟,这样大家都是皇亲贵族啦!就都可以入学啦!于是三人来到一处优美又有意义的地方结拜~

终极三国经典台词语录大全

1、如果你感到有阴影,别怕,那是因为背后有阳光。但是,我们兄弟不怕有阴影,因为我们就是彼此背后的阳光。《终极三国》

2、光是付出的爱是没有结果的。《终极三国》

3、如果有如果,早就如果了。——曹操《终极三国》

4、“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俗语说的好,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凡住过必留下邻居,凡爬过必留下楼梯。”《终极三国》

5、有一种思念,不用去想,就会一直出现,第一根弦、会响(想),第二根弦、会响(想),原来每一根弦、都很响(想)。——刘备《终极三国》

6、天下是很大的,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未来在我们的手中啊《终极三国》

7、可是我觉得,位置有多高是没有用,位置在哪里才是重要,因为就算你变成了名人,拥有强大的能力,权倾一方,位居万人之上,但是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那你在她的身边,就永远不可能有位子。与其,当一个众人景仰的名人,我宁可选择站在自己喜欢的人身边,随时可以牵她的手,在她眼中,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就算这样,没有地位权势,我也拥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刘备《终极三国》

8、说一句对不起不如做一百件对得起的事——孙权《终极三国》

9、聪明的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处处算计着别人的心。却永远都算不到。最纯真的一颗心里。藏着一份怎样的感情。《终极三国》

10、政治,果然是高明的骗术。”《终极三国》

11、幸福,就是拥有指数与两个人的秘密《终极三国》

12、你无可救药的聪明。却一点也不了解我。《终极三国》

13、“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终极三国》

14、亲爱的,上帝创造了水,是因为看见你口渴;亲爱的,上帝创造了米,是因为看见你饿;上帝创造了爱情,所以世界上开始有了白痴。《终极三国》

15、我的骄傲,不需要靠向你们炫耀来满足《终极三国》

16、"成语新解1刘备:我们不要轻举妄动,反正兵来将挡,不要想太多。(众人:?)关羽:大哥,是别人的兵打过来怎么是将军来挡呢?黄忠:对啊当然是叫我们的兵去挡啊。刘备:我。我的意思是说,兵来就“酱”挡。2语文老师:狼吞虎燕,很明显的就是狼跟虎,还有燕子啊。3张飞:这顿饭还真丰盛耶,让我大吃一“斤”关羽:你吃了不止一“斤”了吧张飞:对啊,至少有八“斤”了吧刘备(脩):你们大吃一“惊”是这么用的哦4张飞:恐怕,蒋干已经是”不翼而飞”了。刘备(脩):不翼而飞,很严重啊?关羽:大哥,当然很严重啊。马超:对人来说,没有翅膀就能飞,就是死掉的意思啊。《终极三国》"

17、曹操:你也看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曹家祖先费尽千辛万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得到的战术宝典,曹家祖训传子不传女,现在正锁在我家新型多重安全钛金属保险库中。刘兄,虽然我们是好朋友,但是我一定要谨慎的问你。刘备脩:哦!曹操:你是怎么知道里面的计策的?刘备脩:嗯,计划书上有写啊!曹操:啊哈哈哈,上面有写,我怎么忘了。刘备(脩):(心想)孙子兵法还要传男不传女我回铁时空旧书店买一百本送你妹妹。《终极三国》

18、“对的事情,做就对了,想得越多越可怕。”《终极三国》

19、"多情的阿标嫂(大结局中):阿标啊,我又对不住你啦!我的人是你的,我的心是赵云的,我的魂是关羽的,我的灵是刘备的,我的命是吕布的。但是现在我,就要变成曹会长的召唤兽啦~《终极三国》"

20、原来,明天和未来,是明天先到了;我和阿香连明天都没有,哪里来的未来呢?——刘备《终极三国》

21、“生是一堆肉,死是一堆土。”《终极三国》

22、“大家都是学生,最大的阴谋就是考试作弊。”《终极三国》

23、“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终极三国》

24、“别人说,上帝关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一扇窗。”《终极三国》

25、你是月亮,一颗卫星,绕着特定的行星打转。我知道,我不可能让你偏离轨道,我在等,等你有一天放弃月亮的身份,不再看着那颗行星。《终极三国》

26、好气好气,找人消消气!”《终极三国》

27、我这个人最怕麻烦,所以你最好不要再多说一句废话《终极三国》

28、我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未来,哪一个先到。——刘备《终极三国》

29、周瑜:早闻曹会长一个喷嚏震动五湖四海。曹操:周副会长也是一个哈欠掀起滔天巨浪。《终极三国》

30、曹操:华佗,我对你真是越来越佩服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名流千古的。刘备(脩):我保证,他啊,一定会!(大家一起看他)干嘛?不能预测一下未来啊!《终极三国》

31、刘备因为阿香得了关键字入侵心脉,听到“香”字就会心痛,这时小乔来了)小乔:香菇香味的香蕉香烟香味的香皂,香菜香味的香槟,香油香味的香水,香炉香味的香草,香肠香味的香吉士。(此时刘备已七孔流血。)《终极三国》

32、“恋爱就像练武,只有找到合适的武功秘籍才能连成绝世武功”《终极三国》

33、张飞:董卓真是狠,摆明了要把我们除掉嘛!(气愤)马超:我们对董卓也不是很好,他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的嘛。周瑜、甘宁、吕蒙、太史慈:啊?黄忠:呵呵,有时候我们说话可以不用太认真。《终极三国》

34、也许我会这么没耐心,就是我一生的恒心都用来等你了吧。《终极三国》

35、“幸福,就是拥有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终极三国》

36、“个性再古怪的人也一定有弱点!”《终极三国》

37、帅哥是师奶的杀手,美女则是少男的杀手。”《终极三国》

38、某龙套:胸部都有假的了,谁知道你们的入学通知书是不是假的?张飞:我的胸部是真的!关羽:这不是重点吧!《终极三国》

39、“我相信爱情绝对可以改变历史。”《终极三国》

40、“一个女人最幸福的事,不止是被爱,而且是被一个好人爱。”《终极三国》

41、人生就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脩,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王亚瑟《终极三国》

42、我问你,明天和未来,哪一个先到?——孙尚香《终极三国》

43、没有健忘症的人是记不住的。对了,他是谁?《终极三国》

44、有钱的不是大哥,是大爷。《终极三国》

45、要是盟主罚我吃三个月的披萨就好了《终极三国》

46、马超出操操场操马喂马吃马草马妈妈超操炒炒马喂马超吃Yeah马超不吃炒马在操场在操场出马操吵马妈妈炒炒马马妈妈不爽操起炒马马操场出马操的马超去吃马草不知道是操场出马操的马超吵了马妈妈她喂马吃了炒马还是操炒马的马妈妈为操场出操的马超他操马超吵喂马超吃了马草《终极三国》

47、你一直都是解救我的英雄,我应该很喜欢英雄的啊,但是,我错了,我应该很感谢英雄,但是,我不应该拿爱情当做谢礼。——貂蝉《终极三国》

48、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只让你一个人靠近《终极三国》

49、刘备:“阿香,留下来,要么我跟你走!”——刘备《终极三国》

新三国台词

1、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顾炎武:我要穿越回去索取原创版权……)

2、袁绍:天下何人不识君。(唐朝高适:这明明是剽窃我的作品《别董大》!)

3、小校:主子爷…主子爷…(话说,这难道不是清朝奴仆的流行用语?)

4、董卓:咱家,要宴请各位百官赴宴!(“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在明朝太监们把它作为一种自称。此话还有一个雷点在于“各位百官”……)

5、张飞: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

6、吕布:你叫我什么?

7、张飞:三姓家奴

8、吕布:我堂堂吕布因何叫我三姓家奴?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缘起其自身姓吕,后又成为了丁原的干儿子,最后又认董卓为父。但新《三国》中,吕布被设计成了由董卓直接从西凉带入帐中,丁原的情节完全没有出现。如此一来“三姓家奴”的称谓就不再成立。)

9、王允:这是小女貂蝉。

10、董卓:你真是金屋藏娇啊!(该成语源起汉武帝小时说要建一座金屋来娶表姐陈阿娇,后用来比喻纳妾或偷藏情人的意思)

11、董卓(称呼李儒):李兄弟……(李儒,正史中无此人,《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有此人,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和谋士,称呼他为李兄弟,那是完全乱了辈分。)

12、袁绍:孟德,你班师回朝了。(曹操追击董卓大败而回,但此成语是用来形容胜利而归的)

13、王允(劝貂蝉):欲要杀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14、貂蝉:义父此举与禽兽何异?

15、刘岱:我有上将军潘凤,手执一柄百斤重的开山斧,有万夫不当之用,此人必可斩杀华雄。

16、袁绍:你敢出战么?

17、潘凤:有何不敢?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

18、陈宫:孟德!我们作孽了!他们杀的不是我们,是猪!(曹操心想:你小子难道骂我是猪?)

19、曹操: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

20、王允家下人:老爷,吕布是来给貂蝉**送生日礼物的。

21、曹操:我的脑袋太贵,你的又太便宜,抱歉。

22、曹操:“眼皮一眨,老母鸡变鸭。”

23、董卓:“袁绍这个王八蛋!”

24、董卓:“曹操你这个杂种!”

25、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26、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老爸,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早啊?改行算命了?)

27、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最雷,曹操早就知道,没搞死司马昭的老爸,可见曹操仁爱之心啊。

28、吕布: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29、曹操:我要亲自去刘备那里,你没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么,要诚心。

30、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31、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吕布:我这就向司徒大人求婚去(吕布要向王允求婚,怀疑吕布是同性恋。)

33、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34、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35、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6、刘备:我来草茅他诸葛亮居然跟我玩空城计不在家!

37、诸葛亮(打开茅庐):说曹操,曹操就到,哈哈,刘备来了。

38、曹操:我要亲自去刘备那里,你没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要诚心。

《终极一班4》经典台词语录

《终极一班4》经典台词语录

9、丁小雨:莎士比亚说:同情和爱情,最大的不同处,是在……

10、阿瑟王:丁小雨,莎士比亚没说过这句话!

11、丁小雨:所以,我说不下去了……--《终极一班4经典对白》

三国杀国战sp姜维台词经典

三国杀姜维台词

挑衅 汝等小儿,可敢杀我?/贼将早降,可免一死。

志继 先帝之志,丞相之托,不可忘也!/丞相厚恩,维万死不能相报。

观星 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阵亡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丞相厚恩,维万死不能相报。/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胜利 丞相大人,我等今天的奋战,只为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武将技能

挑衅出牌阶段,你可以令一名攻击范围内含有你的其他角色选择一项:1对你使用一张杀;2令你弃置其一张牌。每阶段限一次。

志继觉醒技,回合开始阶段开始时,若你没有手牌,你选择一项:1回复1点体力;2摸两张牌。然后你减1点体力上限,获得技能观星。

技能契合度:

相比挑衅而言,志继或许更能被大家理解。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复兴大计就交到了姜维的手中,他先后出兵11次北伐曹魏,虽然终究回天乏术,但可鉴其赤胆忠心,将老丞相的遗志,用心竭力的贯彻执行着。志继在姜维回合开始没有手牌的情况下才能发动,迎合了诸葛先生爱好空城的状态,同时也因此永久的获得了观星。而挑衅更多的可能是反映在11次北伐时姜维急于交战的心态,虽然稍显牵强,但毕竟对于《三国杀》而言,游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典故高于典故,所以还是可以被接受的,毕竟技能内容体现了姜维骁勇善战、不畏强敌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台词

 1、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顾炎武:我要穿越回去索取原创版权……)

 2、袁绍:天下何人不识君。(唐朝高适:这明明是剽窃我的作品《别董大》!)

 3、小校:主子爷…主子爷…(话说,这难道不是清朝奴仆的流行用语?)

 4、董卓:咱家,要宴请各位百官赴宴!(“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在明朝太监们把它作为一种自称。此话还有一个雷点在于“各位百官”……)

 5、张飞: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

 6、吕布:你叫我什么?

 7、张飞:三姓家奴

 8、吕布:我堂堂吕布因何叫我三姓家奴?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缘起其自身姓吕,后又成为了丁原的干儿子,最后又认董卓为父。但新《三国》中,吕布被设计成了由董卓直接从西凉带入帐中,丁原的情节完全没有出现。如此一来“三姓家奴”的称谓就不再成立。)

 9、王允:这是小女貂蝉。

 10、董卓:你真是金屋藏娇啊!(该成语源起汉武帝小时说要建一座金屋来娶表姐陈阿娇,后用来比喻纳妾或偷藏情人的意思)

 11、董卓(称呼李儒):李兄弟……(李儒,正史中无此人,《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有此人,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和谋士,称呼他为李兄弟,那是完全乱了辈分。)

 12、袁绍:孟德,你班师回朝了。(曹操追击董卓大败而回,但此成语是用来形容胜利而归的)

 13、王允(劝貂蝉):欲要杀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14、貂蝉:义父此举与禽兽何异?

 15、刘岱:我有上将军潘凤,手执一柄百斤重的开山斧,有万夫不当之用,此人必可斩杀华雄。

 16、袁绍:你敢出战么?

 17、潘凤:有何不敢?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

 18、陈宫:孟德!我们作孽了!他们杀的不是我们,是猪!(曹操心想:你小子难道骂我是猪?)

 19、曹操: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

 20、王允家下人:老爷,吕布是来给貂蝉**送生日礼物的'。

 21、曹操:我的脑袋太贵,你的又太便宜,抱歉。

 22、曹操:“眼皮一眨,老母鸡变鸭。”

 23、董卓:“袁绍这个王八蛋!”

 24、董卓:“曹操你这个杂种!”

 25、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26、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老爸,你怎么知道的那么早啊?改行算命了?)

 27、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最雷,曹操早就知道,没搞死司马昭的老爸,可见曹操仁爱之心啊。

 28、吕布: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29、曹操:我要亲自去刘备那里,你没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么,要诚心。

 30、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31、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吕布:我这就向司徒大人求婚去(吕布要向王允求婚,怀疑吕布是同性恋。)

 33、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34、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35、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6、刘备:我来草茅他诸葛亮居然跟我玩空城计不在家!

 37、诸葛亮(打开茅庐):说曹操,曹操就到,哈哈,刘备来了。

 38、曹操:我要亲自去刘备那里,你没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要诚心。

;

1清朝才女谢方端

谢方端,阳春岗美轮水村人,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513年,时年89岁,是廉吏谢仲玩的长女。谢方端幼年丧母,随父宦游,聪慧善读,二三过辄,记诵不忘,少时读书并跟其父学声韵,青年时期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学有所长,写作不辍,曾著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小楼吟稿》一书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广东享有盛名。清乾隆43年广东督学李调元及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分别为《小楼吟稿》一书作序、作传,赞美她的才学和为人。

谢方瑞在青少年时,遍游海南及两湖地区,阅览了不少名山胜景,见识了无数世态炎凉,阅历深厚。这些都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夯实的材素。

虽然谢方端长期随父客居在外,但她对故乡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手稿中,能找到很多赞美的诗篇,现在读来也很动人,有一次,她离家十载,随父远从湖南常宁到阳江坐船回家,舟泊村边,即赋《轮水舟中》一首,以景生情,寄托了赤子之心:

轻舟遥泊小桥边,桑梓名园在眼前。

漠漠山云岚入画,悠悠溪水绿生烟。

桔花香近幽人屋,渔唱声喧弹子船。

十载归宁疏过问,山川风物尚依然。

她对她的父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单是对父母那份养育之恩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敬重父亲为官46年,一生清廉的高尚品德。父亲一生的清廉在她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送舍弟方则旋里》诗中曰:“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她为其父归州盗案一事拒不会印(审),被乾隆皇帝在武昌召见,欣喜若狂,连忙《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万里辨奸天子?,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谢方端年轻时与当地三甲新楼村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及两代遗孀靠其瞻养。这时她苦操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晚年随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10州教谕,后为钦州府教授)生活,居于官署。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培桃李,所到之处,受人尊敬,常称她为学者,为慈母,在她80余岁,从官府返乡颐养时“诸生送行盈道路,有的追送30余里,挥泪而别。”

2

清朝才女殳默。字斋季,一作季斋,小字墨姑,一作默姑,浙江嘉善人。丹生女。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公麟白描大士,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年十六未字卒。著闺隐集。《槜李诗繋》

3陈端生

(1751—约1796)

弹 词 女 作 家 。 字 云 贞 , 浙 江 钱 塘 ( 今 杭 州 ) 人 。 嫁 淮 南 范 秋 塘 。 范 以 科 场 案 ( 一 说 继 母 控 忤 逆 ) 谪 戍 。 端 生 在 家 奉 侍 , 撰 《 再 生 缘 》 弹 词 。 后 范 遇 赦 归 , 未 至 家 而 陈 卒 。 《 再 生 缘 》 共 20 卷 , 陈 写 至 17 卷 , 未 竟 而 卒 , 余 3 卷 由 另 一 女 作 家 梁 德 绳 续 稿 。 最 后 由 女 作 家 侯 芝 整 理 为 80 回 本 。 有 道 光 二 年(1822) 宝 仁 堂 刊 本 , 其 后 又 有 多 种 刊 本 、 石 印 本 和 铅 印 本 。 此 作 经 改 编 为 苏 州 弹 词 书 目 , 有 一 定 影 响 。

浙江钱塘人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其祖父陈兆仑(句山)曾任太仆寺卿,<续文献通考>纂修官

父玉敦,母汪氏

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

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凡是看过京剧《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京剧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1751-约1796)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孟丽君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受人瞩目,有两个因素。第一,故事的主人公用特殊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社会身份观念。这样的观念突破是由女性作家来完成的,更为小说的社会和思想意义再加一层特殊色彩。因此,在西方汉学界已将其归入“女性主义小说”一类,甚至有学者专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二,故事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相较于西方小说的情节安排,中国传统小说比较缓慢和松散,读完一回,不必急着读下一回,可以几天以后再接起来读。即便《红楼梦》,也是如此。《再生缘》则不然,其故事情节安排非常近似于西方小说,一环扣一环,一个惊险接着一个惊险,让人急于要知道后事如何,片刻都不想放下(金大侠的小说也是如此)。抛开其内容和思想性不谈,仅就其故事情节布局一端而言,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如此特别的女性作家出现,也足够让我们当代的人无比惊讶。

还有一点很特别,《再生缘》如《红楼梦》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稿。陈端生只写了前十七卷,便与世长辞,留下一段遗憾在人间。约三十之后,许宗彦和梁德纯夫妇感原作者“半途而废了前生”,续作了后三卷,成为二十卷全本。虽然续书不如原著佳好,但能将这段故事补全,也是很大的贡献。这部小说有弹词原著和散文体改编本(74回),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保证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读散文体改编本,就不会有文字习惯的隔阂。

《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论文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性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虽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终目标还是作一个更称职的主妇,毕竟他把文化修养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为他的女性后人接受文化教育开了大门。陈端生和她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当受益于祖父的开明思想。

陈端生母亲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汪上堉中过进士,他的女儿有文化,再自然不过。由他的女儿教育出来的陈端生很有文才,也不奇怪了。另外,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了。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方能没有拘束,才写得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反观 mm,似乎是个旁证。

陈玉敦和汪氏似乎没有儿子,只有有仨女儿,端生为长,庆生为次,长生最幼,但庆生早夭,实际上生活中只有姐妹俩作伴。端生和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端生自不待言,有《再生缘》为证。长生也不逊色。当时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她妹妹长生就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长生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又是另一桩文化联姻。叶家有一特征,女性都富于才思和诗艺,其水平之高,令当时人称奇。袁枚就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随园诗话补遗》三)(从江南女子都多才多艺,又好群聚吟咏,可知《红楼梦》所叙述的姐妹结社,并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那的确是当时世家大族中很普遍的现象)家里或生活环境中只有女性的环境的确很难培养男性比女性强的定势思维,因为做出事情让你感动或者崇拜的不是姐姐就是妹妹,要不就是母亲。这一点,我家的情况可为旁证。因此,陈端生能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写出《再生缘》,大概也与女性(而且是有才华的女性)围绕身边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待字闺中。虽然有人说她的祖父很节俭,家里显得很寒碜,但毕竟官位很高,不至于是普通贫民那样的穷困。动笔之时是在1768年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具体时间大约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陈端生虚岁十八岁。古今才女都早熟,张奶奶也是十几岁就出名了。象我们这样老大不小还没成才的,就该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陈端生动笔写《再生缘》时,家住北京外廊营(mm 空了替我找找外廊营现在何处)。此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刚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亲因为“留京供职”,陈端生一家却没有回南。陈端生现在应该比平时空闲一些,而且家中环境也相对安静些,是写作的好时机。很可注意的是,陈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时代,曹雪芹去世的时候,陈端生十二岁。六年后她在北京开始写作《再生缘》,《红楼梦》已经在北京流传多年。陈端生是否有缘读过《红楼梦》呢?陈先生说她未必读过《红楼梦》,也许有道理,但也未必没读过。如果读过,才女陈端生会如何看才女林妹妹,又如何看大观园中诸姐妹及其命运呢?

陈端生的写作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妹妹,但她写得非常勤奋,常常挑灯夜战。陈端生说她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还依然惦记着写作: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写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所驱使,与林妹妹所说“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情形相似。写作冲动来的时候,作家自己想挡也挡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光靠后天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父亲还在京中作官,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父亲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随父亲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风景优美,加之又有神话传说,在那里的生活让才女陈端生感到非常舒适与安逸: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陈端生的生活很惬意不难想象。除去自然风光很美丽之外,她家在那里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长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种全府第一家的优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过,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侵蚀陈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勤奋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可以说这是她的创作高潮期。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陈先生推测她那么勤奋的写作可能还跟她母亲身体不好有关。她怕母亲看不到书写完,就离开人世。

很不幸的是她的写作高潮也随着十六卷的完成而结束。因为这之后,陈端的创作中断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后,才重新提笔,续写了第十七回。此是后话。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流水光阴一词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伤感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陈先生说曹雪芹仅仅是揣摩女子心态,“间接想象之文”,而陈端生却是“直接亲历之语”,故《再生缘》之词更值得玩味。我以为这一点相似,至少可以让不相信可在人间找到杜丽娘、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的尤物的人可以相信了。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龄,她母亲去世的时候不会超过五十岁,以今天的寿命论,尽及中年。想必陈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会那么不寿。陈端生说:“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母亲其实就是她的第一知音。她这段写作时期,读者也只有母亲和妹妹。陈端生姐妹与母亲关系很密切,不仅生活上有母亲何护照顾,而且母亲教她们读写,姐妹俩有才华全赖母亲的督课之功。陈端生曾经那么勤奋地写《再生缘》主要原因是为了愉悦母亲。母亲去世恐怕是陈端生生命中的第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去知音,尤其对于有才华,需要有人来欣赏,来鼓励的人来说,知音比谁都重要,更何况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约因为父亲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从蓬莱乘车到德州,再从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车劳顿,让娇弱的陈端生走得很辛苦。当时交通不如如今发达,再是富贵的人,也要经历颠簸之苦。

这一年,陈端生已经二十岁了。

回到杭州,似乎也没精力恢复写作,只是对旧稿作了一些修改润色。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大概都是相亲备嫁时期,中间还好事多磨,费了一些周折。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是,范菼已经年过三十,很可能已有婚姻,陈端生是继娶,并非原配。范菼是陈端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他家世代住在湖州,与端生妹长生夫家近邻。范陈两家联姻似乎顺理成章。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陈端生嫁给他儿子,也是门当户对。所以陈端生的物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很是幸福美满。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过得很顺心,但写作却没有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丈夫也可能是她的知音,但此知音殊非彼知音,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是因人而异的。不是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灵感是出不来的。但是,婚姻幸福与继续产生写作灵感比,我以为幸福更重要。陈端生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在幸福生活中没有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但是,她完成了另一种创作,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

人在世上获得幸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久地守住幸福。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是啊,明明有好日子过着,怎么不好啊?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那种家庭环境中,是挣脱不了“利锁名缰”。可是对于陈端生的丈夫,那“利锁名缰”中的“利”和“名”都竹篮打水一场空,“锁”和“缰”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代考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被抓获后供出范菼。同场犯案的还有旗人两兄弟。陈先生考证说,范菼并非陈七的同伙,而是被诬陷的。陈七很可能来头不小,因为正式文件中一直没有具体说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以排行称呼。恐怕是说出真名字会带累名头更大的人。办案人员也葫芦僧判葫芦案,放走了真正的同伙,而让范菼顶罪。

此次科场事件是乾隆年间少见的大案,致使龙颜大怒。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服役。范菼自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陈端生,便押解到新疆去了。

夫君被发配到新疆,对陈端生的打击之大,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首先是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多愁善感的陈端生哪里受得了。陈端生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对于今天的人们,六年的婚姻也许已经长得受不了了,而对于那时常人都白头偕老的人来说,六年却恐怕还好像在新婚当中。何况陈端生夫妇的确婚后生活确实很和谐。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陈端生痛苦难当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这样的伤心悲痛若换了普通人,也许心有所感,却是说不出来。那伤痛是会轻很多。陈端生偏是极其善感,而且极其善于表达。那种善感和善表达就无异于自嗜伤口,会使伤痛更痛。这就是古今才女才子比常人更多痛苦的缘故。陈端生要是她故事里的孟丽君,丈夫被流放了没关系,她可以女扮男装,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要是柳如是,敢做敢为,可以想办法打通关节,把丈夫救回来。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她什么都不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她只能“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陈端生之无助,无奈,实在令人人潸然泪下。

失去丈夫是一层灾难,而当时恐怕还有另一层灾难,她和范家所有人都会受政治上的牵连。因为当时乾隆不但处罚了犯禁的七人,其中两家的家长还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极其严厉,在风口浪尖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记得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出了什么事,跑到国外去了,邻居家也被警察蛮横地查抄一气。那时邻居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警察抄家,不敢说半个字。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因为不知道那事会怎么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还有她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更别说还有孩子的将来了。作为范氏的家人,能够平安熬过这场灾难,就已经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端。因此,陈端生亲友当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敢在文字中留下丝毫关于范菼的消息,所以现在的人研究陈端生的这段经历非常缺乏资料。只有陈端生自己敢于怀念一个被皇帝发配到边疆的罪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该是有超人的勇气,冒了极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有些离经叛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陈端生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唤上天,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对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如陈端生,似乎上天并不那么怜悯。她的丈夫一去十年,到她去世也没有回家。这是后话。

陈端生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今天写起来,不过就是一两页纸罢了,可在当时是怎样的煎熬,若是陈端生自己来写,怕是几百页纸都写不尽。可惜她除了在《再生缘》的第十七卷里边间插着提了几句,并没有详细写。

陈端生现在的情况很象是《红楼梦》里的李纨,可她比李纨更艰难。李纨的丈夫是病逝,所谓“寡妇失业”,获得很多人同情,也有老太太的撑腰。陈端生不是寡妇,她的丈夫还活着,但却背着发配边疆罪犯的沉重十字架。不知道范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据她自己说,翁姑都很怜惜她。可是,旧时的大家族并不止有翁姑,还会有其他人。若是有那么些小人,她该是最容易被人嚼舌头根子,被排挤的对象。不过,陈端生还是有坚强的一面。从她所说的“强抚双儿志更坚”一句发狠的话,就可以看出,她的神经很粗。这其中有也有她妹妹的支持和帮助,容后再写。因此,陈端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养育儿女,还在文化圈子里活跃着。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不但“闺阁知音”和“庭帏尊长”都在争读她的《再生缘》,大家还意犹未尽,催促她继续下下去,让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再生缘》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惊险连着惊险,开始看了就放不下,当时那么多人传看,并催促陈端生继续写,一点也不奇怪。《红楼梦》那么优秀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不那么广为流传,他的成名是在身后。陈端生却不是,她在生前就已经遐尔闻名,还有很多《缘》迷紧跟着、紧盯着她。这是陈端生的幸运。虽然当时写作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但才子爱胜名,才女求知音。有那么多人首肯她的文字,那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红楼梦》中诸姐妹听宝玉说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外边去显摆,都很担心。陈端生却对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不但不介意,还很得意,她骨子里似乎确实有一种“螃蟹”基因。因为读者的响应很热烈,她觉得有义务继续写下去: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嘘短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写作心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大变,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写作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续完《再生缘》的弘愿并没有实现,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陈端生 男,1945年5月生,浙江衢县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广西蒙山县科委。早年在电机厂工作期间曾成功地设计了5、20及200KW等三次谐波励磁的发电机。近年来申请了一些专利。例如:透镜式汽车灯,造价低、无散射光。缩光器,可高效率地把电光源发出的散射复色光转变成能聚集成细小光束的缩光束,它是高能量密度的廉价的复色光流,其春功率及效率远超过激光器。它的捡色器能在它产生缩光的过程中极为方便地捡出任意频段的单色光(即单色缩光)。将它应用于激光器,不仅可使谐振器具片状、堆状结构,而且还有激发光的捡色、激发光的循环使用及余光利用系统,从而可使现行激光器在功率及效率两个方面皆能获突破性大提高。将它应用于望远镜,不仅可使其在结构上极其轻巧,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角放大率及亮度。变相变压器,能方便地把单相交流电转变成符合供电质量要求的三相交流电,从而可实现以单一条电线来输送电能的愿望。电动机断线运行监护器,造价特低且可用同一规格的监护器监护从小到大所有规格的三相电动机,方便、可靠、耐用。主要著述有:《论质数及其对》(文中不仅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且解开了一系列与质数有关的难题--例如求质数的公式等)。《浅论三相交流电输变系统的改革》(文中提出了两相三线及单相单线两个全新的输电系统)。《与光学反射相关的几何线、面》(文中指出了二次函数曲线的不立表计算而直接画出的画法,准确而快捷)。

1中国古代四大名妓分别是谁

到李自成兵败,圆圆尚能完身回到吴三桂身边,她周旋于三大历史人物之尖,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芳迹依稀记汴梁,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妙龄时坠入章台,手段何等机智。

四大名妓之:柳如是 柳如是。后又改名为隐,号河东君,足以令无数须眉汗颜,才华出众,善词曲,工歌唱,在京师汴梁高张艳帜,名动京华,非一般青楼女子可比。

被囚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宋徽宗得知消息,不禁涕泣不已,成为后世词坛佳话;她又一身正气,为她写下了壮词《念奴娇·天南地北》。孰料胡儿驱铁马,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

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李师师慷慨解囊,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紫宫有道通香窟,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初名云,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心怀天下,多情重义,理性与智慧畜于她无懈可击的判断与反映能,让田畹送自己献媚皇帝,之后为报平安,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

她的声悠悠荡漾着醉人的魔力,主帅挞懒知师师花容月貌。 四大名妓之,她倾尽珠宝: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折而吞之,乃死,死后葬于池侧。

直至清末,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评论。

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崇祯帝日夜不安。金兵破汴(即开封),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把他逼回了建业。

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这位风尘女侠气节铮铮,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书画双绝、美艳绝伦。她天生丽质。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好花美丽不常开。”伤哉斯言,空留下我们这些后世的尘俗中人:李师师 李师师是开封人,本姓王,父母双亡。

后来她和钱谦益一起参与郑成功等人的复明活动,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名隐雯,至今为人传颂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四郊多垒,边圉孔棘,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被一李姓歌妓收养,改姓李,人称李师师。

长大后不但亭亭玉立,艳若桃李,为世间留下不尽清芳、多情,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识强烈,深明大义的奇女子,却赶上她的葬礼,本姓杨,她劝钱谦益自尽殉明,一名影怜,又名爱。后改姓柳。

她不仅是一名美丽、善良,当年韵事久传扬。”一代名媛就此香销玉殒: 虽然苏小小结交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英雄,又去讨好吴三桂。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崇宁、大观间,正值豆蔻年华的李师师已名噪当时的都城开封,于是金屋藏娇,香温玉软,敢爱敢恨,有“红妆季布”之称,梁山首领宋江潜入她家。

四大名妓之,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

两人一见倾心,阮籍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籍形影不离。

苏小小整日企盼、或者皇亲国戚。但她却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名 。

而且其初恋情人是历史有名的放荡文人阮藉。所以她的名妓资格当之无愧,红粉多情恋上皇,助饷义军;以自家为地下联络点,为义军传送密信;义军起事前夕。

崇祯末年,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

苏小小十五岁时,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在此强作解人,谬托知己而已,竟教佳丽死红羊。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所者无不叹道“余音绕梁,欲献给金太宗。师师“乃脱金簪自刺其喉,不死,连天子之尊的宋徽宗赵佶也忍不住一亲芳泽,终于病倒了,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便指名索要。

幸好她还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好景不长,《李师师外传》记载:“渔阳鼙鼓动地来,她美艳绝伦。 然而柳如是“人生的幅”绝不仅限于男女之事,叹赏她是反清复明的义士。

清兵到来之时,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人牧马南寇,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

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花明雪艳,能歌善舞。柳氏后生有一女,黄河滔滔万古殇,浑身上下,抖落着与青春的气息;她的才时刻都反衬出男人们的冒昧知;靖康奇耻谁为雪。

她殊色秀容中国古代四大名妓 钱塘诗妓苏小小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终以一束白练了却了四十七岁的英年。有歌词说,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

2中国古代四大名妓是哪四个

说起中国古代四大名妓,这个有很多版本。即使专门的学者也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本来吗,这又不是多么严肃的历史问题,完全是仁者仁智者智的问题。

李师师只有美名而无才名、陈圆圆怕是借了“冲冠一怒为红颜”、柳如是仅仅是南北朝乱世名妓、苏小小虽传才貌双全,一时无俩但却没有什么大事可入史册。董小宛一代名女,诗歌双绝;梁红玉随夫从良,成为抗金巾帼,这两人都不能算做 的行列。至于唐时名妓薛涛,曾制薛涛笺,一时名士得笺为幸。唐时另一妓鱼玄机,不仅美貌,所做诗词因大词人温庭筠赞赏(温乃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而得名。

宋时有严蕊,色艺冠绝一时,她有《卜算子》一首,流传至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为妓者,擅歌舞,禀月貌是吃饭的本钱根本不值一提。上面这些却俱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俱精的,是以本身的魅力得以流传至今。

3中国古代四大名妓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名妓 钱塘诗妓苏小小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

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

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两人一见倾心,阮籍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

苏小小从此与阮籍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

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 幸好她还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

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评论: 虽然苏小小结交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英雄、或者皇亲国戚。但她却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名 。

而且其初恋情人是历史有名的放荡文人阮藉。所以她的名妓资格当之无愧。

迷住宋徽宗的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

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

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

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

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

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

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

4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一、四大美女1、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 西子“。

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3、貂蝉 貂蝉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4、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

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二、四大名妓1、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2、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

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

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

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

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3、李师师 李师师(1090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李师师是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王黼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4、陈圆圆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 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三、四大才子1、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2、祝枝山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3、文征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

5我国古代四大名妓是哪些

钱塘诗妓苏小小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

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

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两人一见倾心,阮籍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

苏小小从此与阮籍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

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 幸好她还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

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迷住宋徽宗的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

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

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

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

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

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

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

宋朝南渡后,李。

“秦淮八艳”,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她们八人所以联名,因为有这样几个共同点:

美艳逼人,声名远播;多才多艺,能诗会画;忠于爱情,坚贞不屈;气节不俗,胜于须眉。这里单说她们的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表现了高于许多官宦士子的气节,令七尺丈夫汗颜。

秦淮八艳

侠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

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肤似凝脂眉似柳,诗书礼乐冠江南。

一朝夺得青溪魁,轻姿漫步秦淮岸

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秦淮八艳

崇祯末年被,国舅田畹把陈圆圆买下,带到北京。本来田畹打算献给崇祯,但是崇祯因为国事而拒绝。田畹宴请吴三桂,后者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后来,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刘宗敏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之后,吴三桂将陈圆圆带到云南。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如花似玉姑苏女,昆曲书画压群芳。

乱世桃花命多舛,颠沛流离遁空门。

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董小宛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成为秦淮八艳之一的一代名伎。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江苏如皋才子冒辟疆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秦淮八艳

樱桃小嘴细柳腰,声若莺啼惹人怜。

一朝觅得知心郎,长相厮守终无悔。

侠肝义胆李香君

李香君(1624-1653),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江苏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玉肤金钗红罗裙,青丝飘飘及腰间。

花扇轻摇香风飘,疑是天仙在人间。

侠骨芳心顾横波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连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嫁给了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后者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柳如是是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她的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

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在南京秦淮官宦之家, 父亲是官僚,不幸早亡,家庭也就破败。卞赛只好携妹妹卞敏一起到秦淮河上出卖色艺。

卞玉京除了绘画,字也写得好,一手小楷清秀如其人,而且学过音乐,会弹琴,她的气质,迷倒了许多公子哥儿

卞玉京是一位个性美女,而她的性情,在微醺时候,更能发挥到极致,在宴席之上,知己之间,足够放松的她,飘逸倜傥而又不失风流妩媚,众人惊羡的注视如追光,映照着她的绝代风华。坊间于是有了"酒垆寻卞玉京,花底出陈圆圆"的说法。

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伟业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秦淮八艳

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寇白门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正由于寇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绝色吴女名门后,生不逢时沦青楼。

侠骨柔肠志高洁,一生飘零终无悔。

灵秀多才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 马湘兰

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

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11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