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妻妾,载入《爱新觉罗氏宗谱》的有六妻四妾: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和继福晋佟佳氏(孟噶图之女)、扎尔莽博尔济吉特氏(根杜尔台吉之女)、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拉布希西台吉之女)、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前豪格福晋)、李氏(朝鲜义顺公主);妾察哈尔公齐特氏(延布图台吉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济尔莫特氏(邦式图之女)、李氏(李什诸之女)。
多尔衮的私生活颇为荒唐放荡,喜好女色是他的一大特点。豪格死后多尔衮即将其妻博尔济锦氏收用,在把豪格妻拥为己有的同时,于顺治七年(1650)五月又发下求婚敕书,并对朝鲜使节罗嶪说,他刚刚丧偶,希望和朝鲜国结亲。罗嶪回答说,现存公主只有两岁。但清方却说:“公主年幼,则虽择于宗室中可合者,亦无妨。”不久巴哈纳被派到朝鲜,带去求婚敕书,上写:
“皇父摄政王敕谕朝鲜国王:予之诸王暨贝勒众大臣等屡次奏言:自古以来,原有选藩国淑媛为妃之例,乞遣大臣至朝鲜,择其淑美,纳以为妃,缔结姻亲。予以众言为然,特遣大臣等往谕亲事。尔朝鲜国业已合一,如复结姻亲,益可永固不二矣。王之若妹若女,或王之近族,或大臣之女,有淑美懿行者,选与遣去大臣等看来回奏。特谕。”这完全是一种以上压下、强迫命令的口气。而敕中一再强调选择标准是“淑美”,道出了多尔衮求亲的真意。
朝鲜国以宗室锦林君李恺胤之女,称以义顺公主。巴哈纳和祁充格二人把选来的宗室女子挑看了一番,让十六岁的女子准备出发,十三岁的先留在宫中等着,朝臣的女儿也要作为侍女送去。怎奈多尔衮迫不及待,又写书信催女子们上路,信中说:“梭红等至,说王女淑美,予意先行通信,随具六礼,然后迎亲。诸王大臣又复合称朝鲜路远,如依循礼节,恐往复之间,稽延时日,予复勉从,谕令速行进送。”即使如此,多尔衮还是欲火中烧,坐立不安,干脆以行猎的名义出山海关。五月癸酉这一天,在连山碰上了送亲的行列,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当天就在宿营地与朝鲜公主同了房。
多尔衮开始见公主貌美,颇有喜色,对朝鲜送亲使臣也挺亲切,没想到他本来就是满足一时的欲望,没有爱情可言,所以一回到北京,就对朝鲜使臣抱怨“公主之不美,侍女之丑陋”。说“尔国不肯精择,公主既不满意,待女亦多丑陋,尔国之不诚,于此益可见矣。”再度派到朝鲜的清朝使节说得更露骨:“今行所干,专在侍女,本国若选送色美者,则皇父王必见而悦之,向之所疑,皆可冰释。不然,陈奏使虽十往,无益矣。”
朝鲜君臣一听,知道多尔衮只是以娶妻为名,实际上是要多选美女充其后宫,无奈只得遍访于民间,搞得朝鲜国内鸡犬不宁。结果侍女送到半路上,传来了多尔衮的死讯,便半路折回,免除了一场灾难。
朝鲜义顺公主被多尔衮占有之后,不但没有举行婚礼大典,反而在多尔衮身败名裂之后,随着家产被没收、家属被分给诸王,也被转送到阿巴泰儿子博洛的名下。博洛在顺治九年(1652)病故。顺治十三年(1656)四月李恺胤出使中国后回国,期间请求顺治帝放义顺公主回国,顺治帝同意了,特遣太子太保、议政大臣哈世屯等送公主归国。
我认为第一点是那些美女并不符合多尔衮的审美,第二点是这是多尔衮为自己进攻朝鲜找的借口。他想要借这个源头,将领土扩张到朝鲜半岛,只可惜并没有成功。
因为多尔衮的审美和朝鲜人的审美不同,这和多尔衮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多尔衮的女人大多都是蒙古女子,而蒙古女子也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性格豪爽热情奔放,并且体态相较于一般女子都更加高大些。我认为在多尔衮的认知下女性应该是要身材丰腴,看着健康的姿态才是美丽的。
而朝鲜半岛的审美观却和蒙古人的审美观完全不同,朝鲜推崇的是以瘦为美,女子大多都是弱柳扶风,看起来娇弱可人的类型。之前多尔衮就听说朝鲜的美女举世闻名,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就要求朝鲜向大清进献。因为两国国力悬殊,朝鲜国王自然十分看重这件事情,将所有的女子全部都召集起来,然后进行选拔,而那一次进献的12名美女是朝鲜认为最漂亮的一批女子。朝鲜在上报的奏折中将这些女子夸得有如仙女下凡,这就让多尔衮特别的高兴了,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这一些美女。
但是可能是多尔衮报的期望太大了吧,在见到那些女子的第一眼时,多尔衮觉得晴天霹雳,这哪里是所谓的美女,明明长得这么不堪入目!当场多尔衮就特别的生气,这让当时护送的朝鲜使臣十分的惶恐,连忙表示会再次筛选美女,一定让多尔衮满意。而多尔衮就说要是下一批美女,要是再不让他满意,那么他就要踏平朝鲜。我觉得纵使多尔衮喜欢丰润类型的美女,但是朝鲜倾国之力选出了这12名女子,就算与多尔衮的审美不符,但是也不至于如此生气。要是从当时的外交手段来看,我觉得这也有可能是多尔衮在为自己接下来的进一步扩张领土做打算。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包巾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上戴“簇头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行过樵礼仪式后,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韩国宫廷礼仪(包括服饰,称谓,等级等)有人了解吗
云岘宫,每年再现两三次高宗皇帝与明成皇后的婚礼仪式。朝鲜时代王家婚礼的程序和礼节非常复杂且严格,将其规定为国家准则。太子到适婚年龄,国家发布国婚准备令和禁婚令,以禁止适龄姑娘结婚。拣择王后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拣择"。在结束初拣择后,解除禁婚令,被拣择的王后候选人除外。韩国的传统婚礼在新娘家举行,第二天新郎带新娘回家,国王也照此风俗。不过,一般私宅无法举行大规模国王婚礼,因此,采取别宫制度,将云岘宫作别宫。这里曾举行过高宗皇帝与明成皇后的婚礼仪式。其程序为以"纳采"、" 纳征"、"告期"、"册妃"、"亲迎"、"同牢"的六个部分组成。
"嘉礼"是国王或太子等继承王位的王族婚礼。其程序有纳采、纳徵、告期、册妃、亲迎及同牢等六礼,持续几个月,动员数千人,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喜事。云岘宫为兴宣大院君的私宅,他的老二高宗到即位前一直生活于此,亦为1866年(高宗3年)高宗皇帝与明成皇后的嘉礼别宫。 嘉礼期间,将别宫作为王妃住处,通过"第三拣择"的王妃当选人,在此学习宫廷规矩。其简单程序为如下 纳采:宫廷派使者到别宫,向当选王妃求婚。 纳徵:宫廷派使者到别宫,送礼纪念婚事成全。 告期:宫廷决定嘉礼日期,通知别宫。 册妃:先在宫廷册封王妃,再派使者到别宫,册封王妃。 亲迎:国王亲临别宫带王妃回宫。 同牢:国王和王妃互相行礼,分尝酒菜,过初夜。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还有一种发饰,《宝莲灯》里面嫦娥戴的,就是额头上有条黑色的带子环绕的那种,我看过很多古装剧,都有那种头饰,不知道是丝带还是用头发环成的。
清朝后宫妃子的头饰和衣服有等级区别吗清朝后宫妃子的头饰和衣服有等级区别。
1、头饰等级区别
清朝后宫总分为八个等级:皇后(正超品)、皇贵妃(正一品)、贵妃(从一品)、妃(正二品)、嫔(庶二品)、贵人(从七品)、常在(庶七品)、答应(从十品)。
皇后:明** 正红色,可戴凤钿/凤冠(九尾凤),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
皇贵妃:正紫色,可戴侧凤簪钗(七尾凤),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但只可佩带一边。
各宫主位:宝蓝色,可戴侧凤珠钗(五尾凤),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
从三品以上可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戴金步摇,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
从四品以上可穿紫色(紫色必须为偏色,如浅紫,紫罗兰),可佩戴银步摇,可佩带短流苏。
从五品以上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宝石蓝,靛蓝),可佩戴宝石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从七品以上可穿除了**,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从九品以上可穿除了**,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所有小主级统一穿粉红色/浅绿色/乳白色宫服。只可带头花。
2、服饰颜色等级区别
清代服饰中等级最高的颜色是明**,它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才可享用,明**是凌驾于一切服色之上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颜色。
在后妃服装中,用颜色来区分等级也十分严格。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朝袍用明**,皇太子妃用杏**,贵妃、妃用金**。等级再低的妃嫔用上述颜色则是僭越。
3、服饰挂件等级区别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绣文为五谷丰登。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扩展资料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参考资料:
-清朝服饰
-清朝后妃制度
古代韩国头饰制作,,用绳子绑在头上的那个,一般是圆形的记住,是韩国人学咱的
南北朝、隋、唐朝,男人们大多置纱冠、着璞头,而把头发挽在头顶或脑后,有的结成两个“总”(发髻)、有的结成一个总,有的还挽成一根细长的“发棍”弯曲置于额前,可谓无形不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没有剃发的习惯,更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披头散发的“武侠式”发型,披头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发型,成年人不仅以披发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还使用油脂来固定发髻,使之不致垂落。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这个形象可以在韩剧《明成皇后》中看到,所以,汉族男子的发型有时代表着身份的高低。并非人人相同。 中国古代的妃嫔的衣服和头饰怎样区分等级清朝后宫妃子的头饰和衣服是有等级区别。
1、衣服颜色的区别:
清代服饰中等级最高的颜色是明**,它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才可享用,明**是凌驾于一切服色之上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颜色。
在后妃服装中,用颜色来区分等级也十分严格。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朝袍用明**,皇太子妃用杏**,贵妃、妃用金**。等级再低的妃嫔用上述颜色则是僭越。
各式颜色大多出现在妃嫔们的便服中。艳而不俗的红色,娇俏可人的粉色,清新素雅的绿色,深邃端庄的蓝色……不似明**那般高不可攀,不似石青色那般庄重森严,是妃子们的一个个“本我”。
2、饰物区别: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3、服饰挂件的区别: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绣文为五谷丰登。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扩展资料: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