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来华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马可·波罗来华具有什么历史意义?,第1张

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巨商之家。其父尼可罗·马可,叔父马飞阿于1260年往东方经商,在布哈拉留居三年。巧遇旭烈兀派往忽必烈处的使臣,就随同东来,于1265年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尼可罗兄弟在旭烈兀使臣的引见下,朝觐了忽必烈。大汗向他们询问了西方各国情况,恳请尼可罗兄弟陪同元朝使臣科加达尔出使罗马,并修御书交给尼可罗兄弟,请转呈罗马教皇,想与罗马基督教取得联系。尼可罗兄弟接受使命,终于在1269年4月到达阿迦城(今海法北)。这时,教皇刚刚逝世,尼可罗兄弟向教皇驻阿迦城的大使报告了元朝大汗交给的使命。大使劝告他们等选出新教皇,于是,尼可罗兄弟决定先回威尼斯探亲,此时马可·波罗已15岁了。

1271年,尼可罗兄弟决定带17岁的马可·波罗去东方。他们三人到阿迦后,新教皇仍未选出,于是请驻阿迦大使转呈大汗的书信,然后离开阿迦。不久,驻阿迦的教皇大使当选为新教皇,取名格雷戈里十世。新教皇急忙派特使,寻找尼可罗兄弟一行,这时,他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皇帝们还未离境,便应召,重返阿迦。新教皇用特别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们,并写好书信,派两位教士随同。尼可罗一家,经伊朗,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经甘肃、宁夏,历经三年半的艰辛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到达上都。忽必烈表示欢迎。尼可罗兄弟详细汇报了他们的出使经过,呈上新教皇的书信礼品。忽必烈十分高兴,下令将马可的名字列入元朝侍从名册,并将波罗一家留居朝中任职。

马可·波罗聪明好学,很快学会了中国的语言、礼仪、风俗、骑射,并且精通四种文字,能够流利地读书和写作,深得大汗器重。多次奉命出使,执行机密使命。由于马可的才能和谦虚谨慎的精神,总是把事情办得十分妥善。他还十分留心所到之地的风俗民情和奇闻轶事,认真搜集采访,详细记录,回朝后向大汗汇报,博得了大汗信任。

马可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地。他曾受命穿行山西、陕西、越秦岭到四川、经过川、藏边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渡过金沙江到云南昆明直至缅甸的北部去执行任务。他自称曾在扬州做过三年官。到过淮安、宝应、高邮、泰州、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杭州、九江、福州、泉州等地。他还出使过南洋,到过越南、爪哇、新加坡、苏门答腊、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等地。他每到一地都收集当地风情,并不辞劳苦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

马可·波罗一家在中国旅居了17年。他们思念故国,很想早日衣锦还乡。只因忽必烈不允,未能如愿。适逢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伊儿汗国阿鲁王妃去世,阿鲁浑派三名使臣到元求婚。忽必烈选中蒙古公主阔阔真为伊儿汗国王妃,准备从海道送往伊儿汗国。马可一家争取到护送阔阔公主到波斯的使命,准备顺道回乡。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年初,他们带着大汗致教皇、法兰西、西班牙王的信和公主及随从六百余人乘大船从福建泉州出发,在海上航行两年多到达波斯,完成了护进使命。波罗一家继续西行,1295年冬回到了威尼斯。

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城发生战争。马可出资装备了一艘战舰,亲任舰长。九月七日威尼斯舰队全军覆没,马可不幸被俘。在热那亚监狱里,他把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向同狱难友比萨作家鲁思梯谦口述。鲁思梯谦记录下来,于1298年整理成《马可·波罗游记》,也称《东方见闻录》。

《游记》叙述了中亚、西亚、东南亚,重点是中国的情况。书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大大开阔了中世纪欧洲人的视野,激起了哥伦布等人冒险的决心。此书在中世纪一直是欧洲人了解亚洲和中国的主要依据。对中西交通史,中意关系史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于自己与家人过生日这件事情,其实过生日的方式是依据个人的选择或者是喜好来规定的,并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来去进行的,比如说关于这件事情,可能有些人认为没有朋友参与,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日,但是有些人认为和自己比较亲密的人在一起过生日的话就已经很开心了,所以说对于这种事情的话还要看每一个人的标准不同,所以说对于快乐和幸福的定义也不同,我们还是应该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下面我们可以具体来了解一下。

1过生日的形式。

可能有些人认为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感的需要,不管是在家人身边过生日,还是在自己的好朋友身边,过生日我们都需要选择让自己以一种比较舒服的方式来过自己的生日,而不是去选择一种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方式来度过这一天,比如说有些人就比较喜欢打架,在一起来热闹的庆祝生日,但有些人就比较喜欢这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过生日,那么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去要求别人的话,不仅仅可能会导致争执或者是隔阂的产生,还有可能会导致双方都不开心。

2对于幸福的定义。

对于校服的定义是由自己来制定的,那么可能对于公众人物来说会承担一定的压力毕竟本身就有一些影响力,可能对于这样的比较有仪式感的日子,大家也会比较关注,就比如说一些当前流量明星或者是流量小花在过生日的时候,可能会有大量的粉丝去送去祝福,那么也有些人可能更想看到很多朋友和自己喜欢的明星一起过生日,职业层面表现出个人社交能力的天赋。

具体看自己的需求。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的《马可波罗行纪》 、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正是《马可波罗行纪》这样 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1月,在他十七岁那年,和他的父亲尼格罗(Nicholo)与叔父玛菲奥(Maffeo)在家乡 启程,在地中海东岸阿迦城登陆后,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行,经过两河流域、伊朗全境,越帕米尔高原,经过艰辛的行程,于1275年5月到达中国的上都(今 内蒙古多伦县境内),此后又到达大都(今北京)。他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元朝任职,从此留居中国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奉使云南、江南等地, 游历几遍中国。后因伊利汗国阿鲁浑遣使向元室求婚,他奉命护送公主出嫁,于1291年初从福建泉州离开中国,由海路去波斯。完成使命以后,于1295年回 到故乡威尼斯。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在中国和东方诸国的见闻,由同狱的比萨人鲁思娣谦(Rusticiano)笔录成书。 但早在19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有人指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有不少遗漏,如英国的亨利·玉尔(Henry Yule,1820-1889年)在其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就曾指出波罗遗漏了诸如万里长城、茶叶、妇女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汉字等足以反映中 国特色的事物。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在其《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一文中,再次提出《马可波罗行纪》中没有提到中国茶叶和汉字以及他自称任官扬州、贡献投石机协助攻陷襄阳等 说法,或无史料支持或被证明错误,认为人们有理由据此对波罗一家长期居住中国的说法产生怀疑。70年代末以后,更多的英美学者发表了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的文章,他们的观点引起不少中国学者的注意和反驳。辩论双方主要有英美方面的海格尔(John Haeger)、克鲁纳斯(Craig Clunas)以及伍德(Frances Wood),而中国方面则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杨志玖教授为代表性人物。对于怀疑论者的怀疑和否定,杨志玖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辩驳。他将怀疑者的怀疑论据 归纳为以下四点: 1、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没有一件关于马可·波罗的可供考证的材料。 2、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未曾提及,如茶叶、汉字、印刷术等。 3、书中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如冒充献炮攻陷襄阳、蒙古王世谱系混乱不清等。 4、从波斯文的《导游手册》中抄来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一个怀疑论据。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最大质疑就是在整个蒙元时期的历史典籍中,至今没有发现有关他的记载,这是耐人寻味 的。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马可·波罗确实在中国旅居过,只不过是他的一些故事和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相符而已。 杨志玖教授早年发现在《永乐大典·站赤》 中有关波斯汗王阿鲁浑派遣三位使臣向中国皇帝请求赐婚的记载和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相符合 ,而马可·波罗本人说他就是为了护送公主而离开中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史籍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游记中马可波罗所记得完全符合。对于这一材料,学术界认为 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和马可·波罗有间接联系的文献。这也就成为了肯定论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成为怀疑论者攻击的挡箭牌。 可是怀疑论者认为可以肯定求婚确有其事,游记所记述的这段故事也是真实的。但是这段史料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因此不能说明他一定参与其事,所以 不能由此引伸出马可·波罗曾经旅居中国。杨志玖教授却认为:“这篇公文(《永乐大典·站赤》)内未提及马可波罗的名字,自然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此文即 系公文,自当仅列负责人的名字,其余从略。由此可想到,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官职不会太高贵” 。向达教授也表明了相近的观点。确实元朝来中国的西欧人多如牛毛,中国的史料不可能都加以记载。即使被记载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有可能佚失的。元代的 文献流失的情况是最严重的,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条史料,作为马克·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证据。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八国联军将《永 乐大典》毁坏的更彻底的话,今天谁还可能发现它呢? 1865年,颇节认为马可·波罗就是1277年4月2日的枢密副使孛罗。这就是的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外学者都受这一论断的影响,将Marco Polo译为孛罗。这些都是文献中颇节的依据所在:1、《元史》卷七 世祖四 至元七年二月丙子 “帝御行宫,观刘炳忠、孛罗、许衡及大常卿徐世隆所起朝仪,大悦,举酒赐之。” 至元十二月申朔 “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动劝农使,副各四员,以御史大夫孛罗兼大司农卿。安童言孛罗以一臣兼领前无此例。有旨:“司农非细事,朕深谕比,其今孛罗 总之。”;2、《元史》卷八 世祖五 至元十二年 夏四月 “以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为御史大夫。”;3、《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四年二月丁亥 “以大司农、御史大史、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慰使,领侍仪司事。” 这一论断的最初提出时确实让人为之鼓舞,可是很快它就被证明为伪证。但从时间上推断,三个文献记载的时间分别是1270年、1275年、1277年,而那 时的马可·波罗正在往中国的路上或者是初来乍到。根本不可能会获得如此的重任。另外笔者在翻阅《元史》时也发现了其他的材料::1、《元史》卷九 世祖六 至元十三年秋七月甲寅 “赐诸王孛罗印”;2、《元史》卷二零五 延佑三年三月 “置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 署官各六员,并兼周王常侍府。” 三月壬申 “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射拘还所奉玺书。禁天下春时田猎。”由此可见,“孛罗”一词在元朝时是很频繁出现的,材料有限,不敢妄加推测,不过依据《元史》 的材料我认为“孛罗”应该是蒙古贵族的一个姓氏。另外关于马克·波罗的争论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笔者能力有限,只好等我日后慢慢到来。 马可·波罗(Marco Polo)至少有过7个汉译名,因为能力和条件所限,不可能查找全部原文,现在所列的只是现有资料互相比对的结果。1853年,香港英华学院《西国通商原 委》译为“马歌坡罗”;1874年,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译为“博罗玛格”;1913年,魏显、林纾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译为“马哥博罗 ”;1929年,张星烺翻译的《马哥孛罗游记》译为“马哥孛罗”;1936年,冯承钧翻译的《马可波罗行纪》译为“马可波罗”。另外还有“马可孛罗”以及 现在的“马可·波罗”。其中前六个译名都是按照中国人汉族人名的习惯将姓和名合并,这样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但是这样的译名让读者难以了解“马可波罗 ”那个是姓那个是名。所以我建议除本人意愿或约定俗成作为例外对待以外,还是采用“马可·波罗”的规范译法。 马可·波罗的游记多被译为《环宇记》或者是《马可波罗游记》,但我用的是冯承钧先生的版本,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出版,故称之为《马可波罗行 纪》。 杨志玖:《再论马可·波罗书的真伪问题——剖析怀疑论者的论据和心态》,《中西文化交流先驱——马可·波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四百十八》,站赤:驿站。公文如下:(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 千兀鲁解、阿失必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闻是诸官所赠遣及买得者,乞不给分例口粮。”奉 旨:勿与之! 第十七章 尼古剌玛窦马可之求大汗放还本国 “因是阿鲁浑遣派贵人曰兀剌台(Oulatai)、曰阿卜思哈(Apousca)、曰火者(Coja)三人,携带侍从甚盛,往大汗所,请赐故妃卜鲁汗之族 女为阿鲁浑妃。” 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1941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41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