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红夷大炮是怎么来的,其威力到底是有多大?

明朝的红夷大炮是怎么来的,其威力到底是有多大?,第1张

红夷大炮最初从英国的一次意外而来,后经改造而来。红夷大炮的射程非常远,在当时是非常了得的。

明朝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遇到台风,在广东沉没了,在广东任管官的邓士亮得知消息后,组织队伍进行打捞,打捞上了从英国传来的舰载炮,而后利用打捞的大炮打了胜仗。明朝看到了大炮的威力便不断从国外购进大炮

后来传教士带着先进的武器来到中国,那时葡萄牙占领澳门,明朝科学家利用传教士作掩护,去澳门购买大炮。葡萄牙也积极向明朝出售大炮,并且提供炮手,后来不仅购买大炮,还聘请葡萄牙的炮手、造炮的工匠们。制造大炮是十分危险的,在一次试炮时,发生了意外,葡萄牙的炮手们阵亡了许多人,幸存的葡萄牙人返回了澳门。不过,学到了造炮的技术,而后经过改良,造成了有名的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的射程非常远,炮管很长,管壁很厚,还有准星和照门。在《明史》里有一句话说:“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意思说红夷大炮的射程非常远,。明朝在宁远击败后金军就是依靠此炮,让后金军惶恐而避之。

就当时来说,红夷大炮是很先进的大炮了,但是清朝一开始对大炮的改造太专注于大炮的射程,而忽视了大炮的其它地方,不过后来越来越好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红夷大炮。

红衣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也可发生链弹等弹药。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寇菲林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它的威力如何?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

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

结语

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红夷大炮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所以弹药要从前面填装。记载威力是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

红衣大炮的弹药分两种,一种就是你说的实心球,用于攻城。射程远,冲击力大,可以攻破城墙城门等坚固的防御措施。

还有一种是类似散弹的弹药,里面混杂了火药,石子,铁片,铁钉之类的东西。用于攻击军队。但是射程没有实心弹远,但是杀伤面积大。对于冲锋和集结的敌人有很大的杀伤力。

大凌河之战:以火炮取胜,祖大寿投降

1631年,张春以“战车”为依托,率4万明军增援大凌河,金兵招架不住。皇太极将40门红衣大炮投入战斗,炮轰明军阵地,扭转了战局。

1627年,皇太极与大将袁崇焕在宁远、锦州交战,一败涂地,金兵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大汗的威望到质疑。

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翻越长城,率数万兵马入关突袭京师。左安门之战、广渠门之战,皇太极再次失败。

袁崇焕能打,但崇祯生性多疑,杀了袁崇焕,皇太极少了一个劲敌。没有袁崇焕,皇太极在关外顺利了很多。

袁崇焕被处死,关宁军“群龙无首”,士气低迷。皇太极决定乘势出击,攻打大凌河城,打开辽西走廊的门户。大凌河是战略重镇,袁崇焕多次筑城,慢慢蚕食“后金”的领地,困死皇太极。此时,祖大寿继续筑城,皇太极不能容忍。

1631年,皇太极联合蒙古,率5万兵马攻打大凌河,试图拆毁城池。祖大寿刚修建15天,工事没完成,金兵杀到城下。

宁锦之战惨败,皇太极记忆犹新,强攻大凌河,只能重蹈覆辙。为此,皇太极决定采取围困战术,“围点打援”。包括民夫在内,大凌河有3万人,明军不到一万。单纯守城,明军人数足够多了,但粮食匮乏,祖大寿很为难。大凌河的粮食,只够食用六天。

皇太极让金兵挖掘4条壕沟,环绕城池,壕沟外再建筑一丈多高的城墙,跟明军打起了消耗战。“围点打援”,后勤补给是关键。祖大寿想守住城池,只有两个办法:率兵杀出去,击败城外金兵;等待援军,打通粮道。

率兵杀出去,自然不行,祖大寿没有把握。固守城池,等待援军,金兵的粮食耗尽,自然会退兵。围城不到四天,明军粮食差不多没了,援军也没有来。

祖大寿只好率兵突围,无奈4条壕沟挡在前面,明军没有成功。祖大寿被围困,明朝对是否增援大凌河,还在激烈争吵,许多人建议放弃城池。如此,明军作战很消极,增援的兵力不多。

张春出击之前,明军增援3次,兵力分别是2千人、4千人、6千人。金兵、蒙古军,总计五万余人,明军岂能成功。3次增援失败,皇太极又进行“假增援”,让金兵假扮明军,引诱祖大寿出城,试图将其活捉。

祖大寿中计,便出兵攻打金兵大营,遭遇埋伏。明军将士血战厮杀,用火器射击,祖大寿才得以逃回城内。

援军不来,粮食耗尽,明军挖掘老鼠、麻雀,采摘野草充饥,“炊骨析骸,古所未闻”,坚守城池。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让祖大寿归顺,却吃了闭门羹。相持三个月后,金兵粮食也不多,皇太极只能继续攻城,武力夺城。

金兵、蒙古兵擅长平原阵地决战,攻坚战真的不行。莽古尔泰所部正蓝旗充当前锋,阵亡数百人。

莽古尔泰质疑皇太极,认为他想借助明军之手削弱正蓝旗,便拔出佩刀,想砍了皇太极。弟弟德格类见状,连忙将莽古尔泰推出去。

金兵、蒙古兵攻城,明军以火炮还击,打得很顺利。此时,张春率4万兵马增援,城内明军的斗志更加高涨。

金兵攻坚不行,关键是缺乏火炮。为此,皇太极决定加快铸造火炮的进程,让佟养性负责铸造“红衣大炮”。佟养性,明朝商人,后投奔后金,迎娶努尔哈赤的孙女为妻。

佟养性对火器颇有研究,与西洋贸易时,对欧式火炮有群接触。皇太极继位后,佟养性担任“汉军”总管,专门负责铸造火炮,操练炮兵。“三顺王”投奔后金之前,金兵的火炮,佟养性负责。

后金的“红衣大炮”,威力、射程、射速、质量都不如明军,却总比没有强。大凌河之战,皇太极最终获胜,也是靠“红衣大炮”。

张春率4万兵马增援大凌河,明军以“战车”为依托,朝着金兵杀来。“战车”上配有火器,进可攻,退可守。

有“战车”掩护,明军不慌不忙,缓慢进军,确保自己的后路安全,补给线畅通,让金兵无机可乘。

莽古尔泰、德格类、阿济格率兵进攻,被明军的火炮轰击,部分八旗兵杀到跟前,又被“战车”挡住,被火铳齐射。

明军逐步杀到金兵俢筑的城墙外面,金兵连战连败。眼看就要打通粮食运输线,佟养性率领的“炮兵”挡住了明军的去路。

40门红衣大炮齐射,直接摧毁明军“战车”,打乱了明军的阵型。明军没料到金兵有火炮,不由得慌了起来。

金兵、蒙古骑兵乘势冲杀,张春借助“大风”,焚烧“战车”与草料。火势借助大风,扑向金兵、蒙古兵,挡住了皇太极的攻势。

明军糟粕的纪律,坏了张春的大事。张春本可以及时撤退,构筑营垒,与金兵对峙。可惜的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先溃逃,引起了混乱。4万明军覆没,祖大寿的处境更加艰难。佟养性的红衣大炮,朝着尚未筑好的大凌河发射,摧毁了多处城墙。

祖大寿拼命死守,堵住了缺口,又熬一段时间。前后坚守城池几个月,明军已经没了力气,败给了“粮食”。皇太极继续劝降,祖大寿走投无路,只能接受皇太极。此时,大凌河城内还有一万人马,其余大多饿死。

史载:“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大凌河之战,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战术取得胜利,红衣大炮是关键。没有红衣大炮协助,皇太极也挡不住张春。

明军打通粮食运输线,金兵的围城不攻自破。大凌河之战后,金兵更加重视铸造火炮,并进行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沁阳之战、潼关之战、扬州之战,清军都是靠火炮获胜。

祖大寿兵败投降,大凌河被摧毁。但是,祖大寿并不是真心归顺皇太极,他找个理由离开沈阳,回到锦州固守,继续与皇太极交战。

这种红夷大炮的技术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这种大炮的射程平均达五百多米,最远的射程能够达到一千米左右,这是一个可以远距离作战的武器,非常的厉害!它的口径非常的大,因此,炮弹的直径能够达到一米左右,再加上炮管很长,使得炮弹的加速度特别的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加速到很快。

在明朝末期的时候,不断有外国的人来到明朝,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传教士。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他们的宗教活动,恰巧当时的明朝人口很多,于是,明朝成为了他们的传教对象。这些传教士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国家的宗教,更多的是他们国家的先进技术,比如先进的火器技术。他们带上这些火器并不是为了帮助明朝,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明朝的人非常的敌视外国的人。

尽管这些传教士为了保护自己,带了很多的自己国家的武器,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关的技术。他们的这些武器被明朝的君王看上了,明朝的君王与这些传教士一拍即合,传教士为君王找来这些武器的技术,君王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进行宗教的宣传,两方各取所需。因为这个契机,中国制造出了红夷大炮,这个红夷大炮是在传教士他们的技术上在进行改进的,比他们自身所携带的武器还要强大。

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制造的这种红夷大炮在当时震惊了所有的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69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