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魂断蓝桥》?

如何评价电影《魂断蓝桥》?,第1张

我认为 《魂断蓝桥》在美国**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的原因。

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

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魂断蓝桥

  20071023

  说来惭愧,大学时代居然都未欣赏这部传世经典之作。我惊叹于**中演员用心的表演、悠扬的旋律、唯美的布景、经典的对白。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依然是故事本身的情节——**的灵魂。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因战争相遇并投入爱情;因战争他们作出迅速结婚的决定;同样,因为战争,他们被迫分开,玛拉被剧院开除后又听到洛依的噩耗后,失去生活来源的她不忍让朋友一人出卖身体而从事着这个行业;最后,因为战争的结束,他们重逢,洛依的死亡只是一个误会,然而一切却已物是人非。玛拉欺骗不了自己,她更不想让洛依身上的荣誉勋章因她而抹黑,她选择了不归路…

  有时候,一天甚至是一瞬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可恶的法律规定三点以后禁止结婚,洛依与玛拉在教堂里结婚;如果夫人能够仁慈一些,不开除玛拉;如果洛依母亲看到了报纸;如果玛拉在洛依母亲在的时候就昏倒在餐厅;如果玛拉愿意向洛依或者是其母亲诉说她的困境;如果洛依母亲找到了玛拉;如果…只要任何一个如果,结局或许会完全不一样。只是,如果发生了,这部影片还会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吗?这部影片还会有原来的意义吗?

  我们时常在各类媒体中接触战争,我们以我们的想象不痛不痒的了解战争。最接近的,也只是电视机里美伊战争中的战火横飞、无辜的难民睁大的双眼…然而,真实的战争是怎样,我们无法体会;战争给人的心灵留下怎样的印记,我们也只能透过他人的口笔以窥一角。小时候,曾看过一个年仅11的小姑娘在战争中记下的日记,其中透露对战争的害怕、厌恶和不解让我至今不能忘记…

  二战中有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我看的很有限,能记住的大约只有吹口哨的女人以及一个军人与女作家通信交流这两个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都很完美。看完后我庆幸于有情人的终成眷属,感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美好情愫。但这些故事却不会让我时常想起——也许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凄美的故事更能震憾人心,太完美的不仅不够真实,更无法在人心中留下太深刻的痕迹。

  我想起他们重逢后玛拉和洛依彼此的意外,洛依认为是天意和缘份,他却无法知晓此刻玛拉内心的凄苦与无助;他沉浸在幸福之中,虽然他也感觉到了玛拉快乐表象下隐匿的忧伤;我想起那段对白:

  洛依:幸福吗

  玛拉:是的

  洛依:幸福极了

  玛拉:是的

  洛依:陶醉了

  玛拉:是的

  洛依:不怀疑了

  玛拉:不

  洛依:不犹豫了

  玛拉:不!

  洛依:不泄气了

  玛拉:不

  我很想找到这段台词的英文对白,在网上搜索一圈却徒劳无功。更多人记得的是烛光晚餐及洛依向玛拉表白求婚疯狂的场景,我却被这段话语极少的对白打动了。我想起金庸笔下的乔峰和阿朱,乔峰也曾和幸福是那么的接近:过了今晚,便能抛开一切江湖恩怨,同妻子一道在塞外牧马放羊、逍遥自在。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今晚他亲手将最心爱的女子一掌打死。每每读到此处,我总会感叹人生的无常,总是在你来不及准备的时候一切便已发生。洛依也是如此吧,以为与玛拉共度一生的幸福正在冲自己招手,其实幸福遥不可及,现实让他们阴阳相隔…

  玛拉最终选择了死亡,结局很残忍,但这未免不是一种解脱,活着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种煎熬——当然,也许时间能冲淡一切。只是,即使玛拉活着,即使洛依找到玛拉,他们还能象当初一样么?即使洛依和他母亲不介意,他的家族又能接受么?如果洛依为她放弃这些,失去亲人祝福的他们会幸福么?也许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不是。滑铁卢桥上的死亡——那是他们最初相遇见证着他们爱情的地方,让洛依永远怀念这个他深爱的女子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岁月的流逝让洛依从年轻的大尉变得苍老,这段感情却随着玛拉的离去永不能忘。伊人已去,思念犹在。刻在灵魂深处的不仅是一段纯纯的爱情,更是一场战争的见证——见证着战争的无情。生活、心灵因战争而改变破碎饱受摧残,但今天的和平却是用它换来的,虽然代价是如此巨大。在和平下生活的我们,是否应该对现在的和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是否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呢?我想,或许这就是影片想带给人们的思考吧!

​《魂断蓝桥》讲述了陆军上尉罗伊在休假中邂逅了芭蕾舞蹈演员玛拉,之后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的爱情故事。

一位军官走下车,独自站在滑铁卢桥头黯然神伤,手中握着幸运符。于是,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二战时期,身为陆军上尉的罗伊正站在滑铁卢桥上。这时,防空警报拉响,大家都赶忙挤进防空洞。

在慌乱中,舞蹈演员玛拉的包扣开了,东西散落了一地。罗伊帮玛拉整理好,两人一起进入了防空洞,就这样认识了。

防空警报很快解除了,玛拉告诉罗伊要是他来看自己表演她将不胜荣幸。罗伊说,有个上级酒局要赴约,可能来不了。

舞蹈开始了,玛拉以为他不会来,却看到了正在欣赏她舞姿的罗伊。他没有参加上级军官的酒局,来看玛拉的演出了。

舞蹈结束,管理舞蹈团的夫人正在训斥队员舞蹈的失误,一封信被舞伴悄悄递到了玛拉手中。夫人要玛拉把信念出来,是罗伊的邀请信。独断专行的夫人让玛拉写信拒绝邀请。邮差把信交到罗伊手中,玛拉的好朋友凯蒂跑了出来,告诉罗伊这不是玛拉的本意,并询问罗伊约会的地点,以便转告玛拉。

玛拉准时赴约,他们一起跳舞,他告诉玛拉他将在明天回到法国。

第二天,罗伊告诉玛拉因为下雨延迟回去,并向她求婚。他们的台词很感人:那我该怎么样呢?去跟我结婚。你疯了吧?疯狂是美好的感觉。可你还不了解我。那我用我一生来了解。除了你,别的人我都不要。

这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和闪婚吗?有的人,见一面,就想要厮守一辈子的。

罗伊征求了上级和叔叔的同意,准备在教堂举行婚礼。但是,教父说要等到第二天上午11点才可以,两人便约定第二天早上去教堂成婚。

玛拉兴奋极了,可是,罗伊一个电话,又让她陷入了痛苦中。情况发生了变化,罗伊今晚就要走了。玛拉急忙赶去车站,却只见了一眼。

回来后的玛拉错过了演出,夫人把她和凯蒂都赶出来了。她们除了跳舞,什么都不会。为了生活,凯蒂做了妓女维持生计。

一天,罗伊来信说自己的母亲要来看望玛拉。玛拉早早就等在了餐厅,却在报纸上看到了罗伊阵亡的消息,她难过得晕过去了。罗伊的母亲来了,她们的交流不是很顺畅,玛拉最后倒在了餐厅。

回到住处后,玛拉知道了凯蒂因为生活所迫,是在做妓女。心灰意冷的她,也靠这个谋生了。

有一天,当玛拉在车站寻找自己的“目标”时,看见了罗伊。他没有死。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的玛拉,百感交集,渴望爱又害怕爱。

罗伊带玛拉回家,准备完婚。她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了罗伊的母亲,并在第二天早晨悄悄离开了。

玛拉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倒在了车轮之下,吉祥符滑落到地上。

她用死祭奠了自己的爱情,留给我们无限的悲悯。 

雨中相会时,

浪漫的罗伊当即向玛拉求婚。

两人的对话

Myra,what

do

you

think

we're

going

to

do

today

玛拉,你认为我们今天该干什麽?

Well,II

我。。。我。。。

Oh,you

won't

have

time

for

that!

现在你没有时间这样啦!

For

what

哪样?

For

hesitating

这样犹豫!

No

more

hesitating

for

you

你不能再犹豫啦!

No

不能吗?

No

不能。

Well,what

am

I

going

to

do

instead

那我该干什麽呢?

You're

going

to

get

married

去跟我结婚。

Oh,Roy,you

must

be

mad!

哦,罗伊,你疯了吧?

I

know

it!Marvelous

sensation!

我知道我疯了。这是奇妙的感觉。

Oh,Roy,do

be

sensible

哦,罗伊,千万理智些。

Not

me!

我才不呢!

But

you

don't

know

me!

可你还不了解我呀!

Then

I'll

discover

you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doing

it

那我就用我的一生去了解你。

Oh,Roy,this

is

wartime

现在是战争时期。

It'sit's

because

you're

leaving

so

soon,

你只是,只是因为快要离开。。。

because

you

feel

that

因为你觉得

you

must

spend

the

whole

of

your

life

in

forty-eight

hours

你要在48小时内活完你整个的一生。

We're

going

to

be

married

我们现在就去结婚!

It's

you

就是你,没错。

It'll

never

be

anyone

else

别的人我永远都不要。

But

how

can

yu

tell

that

可你怎麽能这样肯定?

Now

listen,darling

好啦,亲爱的。

None

of

your

quibbling!

你不许再这样支支吾吾啦!

None

of

your

questioning!

不许再问了!

None

of

your

doubts!

不许再怀疑了!

This

is

positive,you

see

这是绝对的,知道吗?

This

is

affirmative,you

see

这是肯定的,知道吗?

This

is

final,yu

see

就这样决定了,你知道吗?

You're

going

to

marry

me,you

see

你必须和我结婚,知道吗?

I

see

我知道了。

《魂断蓝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0 黑白片 103分钟

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茂文·勒鲁瓦 编剧:塞缪尔·纳撒尼尔·贝尔曼 乔治·弗洛切尔 摄影:约瑟夫·鲁顿伯格 主要演员:费雯·丽(饰玛拉) 罗伯特·泰勒(饰罗伊·克罗宁)

剧情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官罗伊·克罗宁上校外出执勤,途经伦敦滑铁卢桥。他下车徐步走向桥中央,倚在铁栏旁,望着缓缓流去的河水,摸出一个小小的吉祥符,凝目深思,一段遗憾终身的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罗伊是兰脱谢步兵团上尉军官,在回伦敦休假的一个傍晚,他途经滑铁卢桥时,突然响起空袭警报,桥上人车顿时乱成一团。慌乱中罗伊帮芭蕾舞团的姑娘玛拉捡起她散落一地的物品,两人在地铁防空洞里动情地望着对方。玛拉身材苗条、面容俊俏,为人善良又温柔。分手时,玛拉依依不舍地望着罗伊,将她心爱的吉祥符送给罗伊,希望他平安归来。罗伊的假期仅剩一个晚上了,他放弃了上校团长的宴会到奥林匹克剧院观赏玛拉的演出,并约她散场后到烛光俱乐部见面。当他们跳完最后一支送客舞曲时,两人已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中。

翌晨,海峡发现水雷,部队出发时间推迟两天。罗伊冒雨赶到玛拉宿舍,向她求婚,力争两天内办妥手续举行婚礼。玛拉惊喜万分,却又不敢相信。罗伊向她说明兰脱谢步兵团的上尉不能草率结婚,要经过很多手续和仪式(英国皇家步兵团规定:军官的对象必须是出身贵族或国王召见过的人)。他带着玛拉奔走在军营和公爵官邸征得允诺,然后到庞德街买戒指、鲜花,最后来到圣马修教堂。但牧师告诉他们,教堂规定三点以后不举行婚礼,即使在战时也不能通融。牧师请他们明天再来。晚上,玛拉在卧室里整理刚买来的东西。同室的基蒂吃完晚饭回来,一推门见玛拉正欣赏着堆在床上的新衣和新帽。玛拉兴奋地说:“把所有的钱都化光了。我要结婚了,真的……明天早晨在圣马修教堂,我快乐极了!”可就在当天晚上,玛拉接到罗伊电话:命令改了,部队今晚就要出发,请她在25分钟内赶到车站见一面。玛拉不顾演出误场,马上赶赴滑铁卢车站。

罗伊在候车室拥挤的人群中久候玛拉。开车铃响了, 罗伊只得进站,直到火车开始缓慢地启动,他才不得不跨上车厢。玛拉不顾一切地从人群中挤过来,她已顾不上漂亮的帽子被挤掉,用尽全力追着已开动的火车。罗伊看到玛拉,大声喊着她的名字,玛拉终于看到了罗伊。火车越开越快,玛拉茫然地目送火车渐渐远去。

玛拉由于几次约会和误场被剧团开除,基蒂因袒护她也被解雇了。她俩从剧团宿舍搬出来住进一间简陋的房间。她们满以为不跳芭蕾可以进歌舞团。可现实是严峻的,她们四处奔走却找不到工作。罗伊的母亲来伦敦会见玛拉。在一家高级餐厅里,玛拉穿戴整齐地独自坐在椅子上,怀着紧张又喜悦的心情等待克罗宁夫人的到来。约定的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玛拉信手拿起晚报,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则消息上: 阵亡将士名单,内有军官罗伊·克罗宁。玛拉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晕倒在地。女侍端来一杯白兰地灌玛拉喝下。待她苏醒过来, 巨大的悲痛使得玛拉神志恍惚,面容一下变得憔悴不堪。她失魂落魄地用双手端起未喝完的酒,送到嘴边,没有发现克罗宁夫人这时已来到身旁,正皱着眉头注视着她:“是莱斯特**”玛拉放下酒杯,不知所措,她无心听克罗宁夫人的讲话,为了不让克罗宁夫人看见报纸,她暗暗把报纸塞到椅子底下,同时词不达意地解释着与罗伊通信的原因。夫人感到玛拉态度不真诚,首次见面就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

罗伊阵亡的噩耗使玛拉沉浸在极端痛苦之中,她病倒了。为维持她俩的生活和治疗玛拉的病,基蒂忍受着屈辱,上街卖笑。玛拉病愈后,被迫步其后尘。

滑铁卢车站里刚从前线回来一列车官兵,正从站口走出来。玛拉一身轻佻而又寒伧的打扮。昔日的天真烂漫消失殆尽,显出一副饱经世故的样子,僵立在出口处笑脸招揽“顾客”。突然,罗伊在出站的官兵中出现了。玛拉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话:“罗伊,你还活着”罗伊见到玛拉高兴极了,不容玛拉犹豫,决定带她回自家庄园举行婚礼。罗伊的到来,给玛拉带来了意外的希望,她似乎看到生活中已出现了一线光明。罗伊的叔叔克罗宁公爵特地赶回来主持他们的婚礼,并向玛拉介绍了他们贵族一些老派人瞧不起舞蹈演员。公爵相信玛拉是个好姑娘,不会辜负罗伊所在军团的“断枪臂章”的传统和荣誉。克罗宁夫人为上次见面的误会道了歉,现在她很满意,相信今后一定能与玛拉融洽相处。

公爵的话和克罗宁夫人真诚的态度最终促使玛拉下了决心,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向克罗宁夫人讲明了自己的遭遇。她表示明早将离开庄园,但要求不要对罗伊说出真情。沉浸在幸福中的罗伊把吉祥符交给玛拉保管,因为她明天就是自己的妻子了。然而第二天罗伊再也见不着玛拉了,留给他的只有一封诀别的信。罗伊赶回伦敦四处寻找,玛拉已经在滑铁卢桥上撞车自尽了,身旁只遗下那小小的吉祥符。

鉴赏

本片问世后,四五十年来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甚至在**界内部也备受赞誉。我国某些影片的创作也曾受其一定影响。有人为了提高它的品位,便封它为“世界名片”、“经典佳作”,并大谈“战争毁灭了人的幸福和爱情”,“编导从反战的主题出发,着力探求现实主义的深化”。这种认识在影评界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实没有必要拔高其思想性、社会性,本片实际上仅是一部制作精美、包装诱人的典型的情节剧。作为情节剧,本片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以情感人,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都在这个“情”字上落足了功夫。

影片的前半部展示的是炽热奔放而又优雅脱俗的爱情。玛拉自遇见心中的白马王子后,蕴积在心灵深处的爱突然被引发,很快进入一种痴迷的境地。她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心中只有对罗伊真诚的爱,甚至她曾经为之献身的芭蕾事业这时也退居次席。然而玛拉近乎癫狂的举动在气质优雅的费雯·丽演来却又显得那么真切可爱,自然而不失态。罗伊虽然也爱得有些忘乎所以,但他毕竟是贵族出身,即使在感情澎湃时也总是不失身份,始终显得那么风度翩翩。玛拉的爱是艺术家式的爱,罗伊的爱又不失华贵之气,两者结合,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而又超凡脱俗的感受。然而影片自罗伊开拔出征后气氛为之一转,玛拉生活中的《天鹅湖》尚未圆满收场便突然落幕,她立即被抛回战时冷酷的现实之中。解雇失业、恋人“阵亡”、病笃卧榻、沦落风尘,打击一个接一个,观众也像玛拉一样心情愈见沉重、凝滞。及至罗伊“死”而复生,玛拉的爱情再度被激活。然而曾经苦海的她再也不能是那个纯真无邪的多情少女了,她不忍心伤害她深深挚爱的人。但她对罗伊的爱已到了忘我无我的地步,离开他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一切。她承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终于自我解脱,含恨命归黄泉。影片的后半部哀惋凄绝、催人泪下,看后给人以一种天塌地陷的失落感。前半部的欢悦与后半部的悲怆恰成鲜明对照,愈加令人伤感。短短一个多小时,观众心潮澎湃,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又被压入谷底,在这起伏冲折中,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影片最后留给观众的那种柔肠寸断、怅意绵绵的余韵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红花还需绿叶扶,本片另一令人难忘之处就是它对情调氛围的营造。导演勒鲁瓦是此中高手,他调动种种艺术手段,赋予影片一种温馨感人、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调。本片最为人乐道的是烛光舞会那场戏:夜深沉,乐队奏出根据苏格兰民歌《过去的美好时光》改编的舞曲。玛拉和罗伊步入舞池,跳起分手前的最后一场舞。灯光忽然熄灭,乐手们点起蜡烛,合着乐曲的节奏不时将烛光遮挡。舞厅里随着乐曲优美徐缓的旋律,烛光忽明忽暗,对对舞伴忘情地依偎在一起。此时情景交融,那意境,那情趣,真是“妙处难与君说”。接下来一场戏,玛拉早起向窗外望去,突然发现罗伊站在淅淅小雨中浑身湿透,玛拉高兴得忘乎所以。这冷雨浇身不仅反衬出罗伊情真意切,而且那蒙蒙细雨也颇有一种浪漫情调。不是吗,初恋的少女梦中醒来,朦朦胧胧看见情人站在远处,似幻似真,那份愉悦的确是富有传染性的。影片中这种利用景物、音乐等手段创造氛围情调的还有多处,它们对影片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勒鲁瓦还特别善于用小道具表达情感,吉祥符在片中出现四次,每次都寄寓了剧中人一定的情感。特别是最后那次,玛拉撞车后,手提包散开,吉祥符落在地上。当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时,观众认出那是罗伊的手。他久久地凝视着吉祥符,物在人去,空留无限惆怅。

本片在剧作上是典型的戏剧结构,启承转合脉胳清晰,序幕、开端、发展、 、结局、尾声发育完善,形式规范。影片的序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罗伊上校手持吉祥符站在滑铁卢桥,跟着闪回到开端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在桥上的罗伊上尉, 由此展开剧情,引出男女主人公在桥上的邂逅相爱。随后影片进入发展部,两人的爱情迅速白热化,但屡屡受到社会环境的阻碍、制约,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剧情跌宕起伏,撩人心怀。及至玛拉来到罗伊家与其亲人交谈后,影片迅速达到 。玛拉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下决心离开了罗伊。罗伊赶到伦敦焦急地到处寻找玛拉,玛拉却径自呆立在他们初次相会的滑铁卢桥。待玛拉迎着军车走去后,影片立即转入结局。罗伊拾起遗在地上的吉祥符,它把观众又引回序幕的时空,但这已成了尾声。影片首尾呼应,其间剧情的推演也极其流畅、自然,显示了编导者娴熟的艺术造诣。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种手法都是非常传统的,缺乏新意。一部影片故事感人,情调迷人,编导讲故事的技巧也很高明而吸引人,这些都能保证它成为一部受观众喜爱的娱乐片。但如果它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缺乏新意,同时又不能针砭现实,那它就决不可能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之故,勒鲁瓦虽然拍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片,但他只能是个“艺匠”,而不是艺术家。

至于战争在本片中只是个朦胧的背景,它为作者编织这个爱情悲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建构材料(如为了表现爱情多磨,使剧情曲折有致,男主人公必须在一些关节处突然出现或消失,这时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就为编导提供了方便的口实了)。此外,战争的残酷性还为影片哀惋的基调提供了必要的氛围。然而反战决不可能成为本片的主题,战争在本片中从未曾走到前台。敌对的双方也不曾露面,编导更无意展示战争的血腥场面。战争对玛拉命运的影响仅是间接的(她的失业和沦落,罗伊似是而非的死亡,在和平时期也可能发生)。同样,社会批判性也不是本片编导的着力之处。影片并未正面展示社会不公,玛拉的不幸更多是偶然性、个人性原因造成(她因恋爱无心演出而招致失业,因误以为罗伊已死而未投靠其母最终被迫卖笑为生)。靠偶发事件编织剧情实际上正是情节剧与社会写实作品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之处。前者为获取戏剧性的感人效果而随意捏造生活中的素材,后者则要求忠实地再现社会矛盾,要求揭示社会生活中带有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本片显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不过情节剧通常都有着强烈的道德批判底蕴,它大多寄寓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也有一定的社会批判含义,只不过其批判对象很空泛,不落实处。然而本片与一般的情节剧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最突出处是它不表现善恶相争。影片中没有一个坏人,即使是像克罗宁夫人和克罗宁公爵这样正统思想浓厚的人对玛拉也没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相反后者还很喜欢玛拉。编导在本片中只表现真善美,从不展示假恶丑,当真(社会现实之真)与美相抵触时编导宁可将其虚化(如不正面描写玛拉的卖笑生涯)。总之编导尽量将人生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然而没有了善恶争斗,剧情发展的动力来自何处编导的回答是来自社会环境对人的压迫,来自陈腐观念对人的束缚和戕害。换句话说,本片的悲剧性就体现在这软刀子杀人的封建等级观念上。

英国是欧美思想最僵化保守的国家。进入20世纪后,封建等级观念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已逐渐淡化,然而在英国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到了1936年,贵为一国之君的爱德华八世想娶离过婚的美国平民女子尚不为英国社会舆论所见容,只好逊位,落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悲壮名声。由此可以想见身处1917年、又曾沦落风尘的玛拉攀高枝所将面对的精神压力。作为皇家步兵团贵族军官的罗伊,他如何择偶不是他个人的私事,而是有关军团和家族荣誉的大事。玛拉自己也是小学校长的女儿,从小受到封建理念的薰陶,深知纯洁的名声对一个有教养的女人的重要性。当她以为罗伊阵亡后,精神受到重大打击,一病不起,她不愿让基蒂卖笑为自己付医药费,又实在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同时罗伊的“死”也使她认为保护贞操已失去价值。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境遇下,她才被迫迈出了那一步。罗伊的出现一度使她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当她随罗伊步入那个贵族社会后,人们对她作为舞蹈演员尚有一定看法,更遑论风尘女了。玛拉为这环境氛围所惊醒,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一旦公诸于世将会给罗伊带来多大的伤害。由于她全身心地爱着罗伊,她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罗伊……从玛拉自求玉殒的心理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沉淀在英国人心灵深层的历史积垢是多么的有害,又是多么的难以消除! 玛拉悲剧的思想格调并不高,她对陈腐的封建观念毫无反抗之心,只是消极地自责命运不济,在这一点上甚至还不如我国封建时代的某些文艺作品。

玛拉的悲剧是英国人的悲剧,在20世纪的美国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美国的贫富差别固然比英国更甚,但美国许多巨富原本都是两手空空的移民,没有封建贵族那么强的门弟观念。美国人崇尚的是乐天、奋斗、成功、富裕,它们成了美国精神的基本要素。谁成功了谁就是社会的骄子,这种价值观显然和英国人大异其趣。如果美国人处在玛拉的地位,她可能会勇敢地接受这个挑战(爱德华八世的夫人就是范例);再不就远徙他乡,另闯天地。正因为有着这种国情的差异,同种同文的美国人能理解玛拉的抉择,但决不会喜欢,美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因此尽管本片制作精良,导演和两位主角在好莱坞都是风云人物(费雯·丽刚拍完《乱世佳人》,在美国风光一时:罗伯特·泰勒自1936年起就是十大卖座明星之一),但影片在美国并没有什么影响,不久便被人们淡忘(相比之下,勒鲁瓦两年后执导的《鸳梦重温》更合美国观众的口味)。英国人对它也不以为然。反倒是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它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片,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对它如醉如痴, 百看不厌。究其原因,这应当说是东西方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使然。

中国人的封建意识(如等级观、贞节观)比英国人更甚。玛拉式的殉情悲剧实际上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艺作品的一贯主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爱情悲剧的主角是才子佳人, 而欧洲则是贵族子弟和平民女郎,这种熟悉的题材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再者, 中国人的欣赏口味是比较传统的,喜欢这种有头有尾、因果关系分明、感情细腻、包装雅致的爱情故事。喜欢这种意境优美、富有情调(影片前半部的浪漫情调和后半部的幽怨情调)的作品。本片英文原名就叫《滑铁卢桥》,但影片在中国的最初发行者很能揣摩国人的这种民族审美心理,巧妙地给它换了个富有中国古典诗词意蕴的片名。这个片名点出了它的爱情悲剧主题,同时最充分、最形象地说明了国人喜爱它的原因。真善美始终是中国人的最高审美追求(欧美人有时更喜欢新、奇、巧),本片故事美、意境美、形式美、演员美,这种种美迭加在一起就足以征服中国人的心。中国人喜爱本片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偏要以己度人,给它扣上“世界名片”的桂冠,那就大谬不然了。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我们熟悉的Auld Lang Syne(中文译名:《友谊地久天长》)原是苏格兰民间歌曲。是十八世纪时(1700年~1799年),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根据当地一位老人的吟唱记录下了歌词。

**《魂断蓝桥》以它作为主题曲,伴随着深情婉转略带忧伤的旋律,讲述了一个唯美而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所谓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你看!这部**就是如此,我看过两遍,每次都哭成狗,之后不忍再看第三遍。

费雯-丽是我心中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单纯善良却命运不幸的玛拉,则是她演绎过的角色里我最爱的一个,她太美好、太纯洁,又是那么无辜而脆弱。

《魂断蓝桥》改编自罗伯特·E·舍伍德的同名舞台剧,其实还有一个1931年的版本,由道格拉斯·蒙哥马利和梅·克拉克主演,后来成为好莱坞大明星的贝蒂·戴维斯在片中饰演男主角的妹妹。这一版本情节较为简单,不及1940年版本的曲折凄美,当然,男女主角更不如后者深人人心了。

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也是非常登对的一对银幕情侣,在我看来CP指数远超过她和粗暴邪气的克拉克·盖博,仅次于她和劳伦斯·奥利弗。好喜欢罗伯特·泰勒英俊优雅无公害的长相。

罗伯特·泰勒出生于1911年,比费雯丽大两岁,在大学演话剧时被星探发掘,被米高梅签下了17年长约,其作品还有**《茶花女》等。他一生结过两次婚,1969年因肺癌去世。

罗伯特·泰勒和克拉克·盖博同为米高梅的两大偶像男星,风格不同,但都是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俩人私下也是好朋友。泰勒和费雯·丽的关系也很好。由于相貌俊朗,他特别适合演绎古典气质的王子或者绅士,搭配过很多美女,除了费雯·丽,还有珍·哈洛、葛丽泰·嘉宝、艾娃·嘉纳、琼·芳登、伊丽莎白·泰勒……个个都是绝代佳人,跟谁都是配一脸。

1940版的《魂断蓝桥》由米高梅拍摄,同年11月登陆中国,掀起的热潮甚至胜过本土。要知道,那个年头可是抗战中啊,尽管沦陷区依旧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笙歌燕舞,然而无情战火给个体命运带来的巨大伤害,还是更能引发强烈共鸣的。

当时国内的**院在报纸上给这部**大做广告,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标语:“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真是太有才了!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直译的话就是“滑铁卢桥”,因为男女主角在桥上相识,费雯·丽饰演的玛拉的生命也终结于这座桥上,影片开场就是以罗伯特·泰勒饰演的罗伊回到这座桥上缅怀挚爱,由此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却又凄婉哀绝的回忆。不过,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拿破仑的滑铁卢,所以当年我国引进这部**时,向社会发起征名,最后选用了一位女士的翻译,把它定名为《魂断蓝桥》。

一直认为这是好莱坞**的最美译名,你觉得呢?

蓝桥二字内涵丰富,可是有典故的。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姑娘迟迟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这座桥就叫做蓝桥,所以有殉情之意。唐传奇里记载的蓝桥,是裴航遇仙女云英的地方,二人经历重重考验结为夫妇,东坡词“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纳兰词“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说的都是裴航这个故事。

呃,因为苏轼和纳兰容若二位是本人大爱,忍不住就想提一下下。

顺便八一嘴,那个年头翻译好莱坞老**好喜欢用四个字的译名啊,典雅精致古意盎然,随便就能列出一堆:《乱世佳人》《窈窕淑女》《鸳梦重温》《一曲难忘》《翠堤春晓》《青山翠谷》《绿野仙踪》《出水芙蓉》《仙乐飘飘》《玉女神驹》《埃及艳后》……(欢迎继续添加)

对于《魂断蓝桥》这个故事,我最初看的是连环画,之后才在央视某个怀旧剧场看的**,后来又看过一遍,大学毕业后特地买了DVD收藏,却迟迟不忍心再看,太悲了。

本片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伊·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20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英军中尉的罗伊回国度假,在滑铁卢桥上对芭蕾舞演员玛拉英雄救美,二人一见钟情。玛拉着急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将心爱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伊。

那时的壁咚。

罗伊是苏格兰人,家境优越,属于上流社会;玛拉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自小以剧团为家,两人超越身份地位,萌发了炽烈的感情。罗伊放弃参加上司的舞会,专门去看玛拉的芭蕾舞演出。

玛拉跳舞的样子美极了!!!

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同罗伊幽会。罗伊告诉玛拉,他忘记了她的样子,她美吗,她丑吗,她长得什么样?所以必须到剧院看看她。玛拉问:这次记住了?罗伊说记住了,再也不会忘记了,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在苏格兰民歌《友谊天长地久》的旋律中,两人互诉衷肠,翩翩起舞,缠绵热吻。

由于是战争时期,人们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罗伊迫不及待要把这段爱情握在手中。第二天他冒着大雨找到了玛拉,并向她求婚。这段对白经典极了:

——玛拉,你认为我们今天该干什么?

——我……我……

——现在你没有时间这样啦!

——哪样?

——这样犹豫!你不能再犹豫啦!

——不能吗?

——不能。

——那我该干什么呢?

——去跟我结婚。

——哦,罗伊,你疯了吧?

——我知道我疯了。这是奇妙的感觉。

——哦,罗伊,千万理智些。

——我才不呢!

——可你还不了解我呀!

——那我就用我的一生去了解你。

——现在是战争时期。你只是,只是因为快要离开……因为你觉得,你要在48小时内活完你整个的一生。

——我们现在就去结婚!就是你,没错。别的人我永远都不要。

——可你怎么能这样肯定?

——好啦,亲爱的。你不许再这样支支吾吾啦! 不许再问了!不许再怀疑了!这是绝对的,知道吗?这是肯定的,知道吗?就这样决定了,你知道吗?你必须和我结婚,知道吗?

——我知道了。

是命运的捉弄,当他们兴冲冲地赶到教堂时,发现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决定第二天再去。

然而就在当天傍晚,罗伊被召回军营。演出在即的玛拉接到电话后不顾一切地赶到车站送别,但是火车已经开动了。

由于缺席了剧团的演出,愤怒的笛尔娃夫人开除了玛拉以及为她辩护的好友凯蒂。玛拉和凯蒂失去了工作,穷困潦倒,相依为命。

罗伊牵挂着玛拉,拜托母亲克劳宁夫人到伦敦与玛拉会面。没想到就在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罗伊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使得她精神恍惚,引发了克劳宁夫人的误解。这让玛拉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怎么说呢,也是性格弱点吧,玛拉强烈的自尊心让她一直羞于告诉罗伊自己为了他而失业,她那么爱罗伊,如果能及时把实际情况告诉未来婆婆,命运肯定也会有转机的,然而这些机会都那样被眼睁睁的错过了。。。

玛拉以为罗伊已死,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生了一场大病,凯蒂为了给她筹钱治病出卖身体当了妓女。玛拉得知后难过非常,心如死灰。唉,凯蒂真是个好姑娘,特别讲义气,如果没有她,玛拉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迷茫中,玛拉走到桥上,遇到陌生男人搭讪。她转过头,露出了微笑。这是自我放弃、接受命运摆布随波逐流的苦笑,浮现在费雯·丽的脸庞,那么美丽,又那么让人心伤。

影片没有直接表现玛拉沦为妓女的过程,没让嫖客露脸,只有声音。想起《太平轮》里的章子怡也是因为战争而从良家妇女沦为街头妓女,表现就赤裸裸的多,更显残酷。她们非但赚不到多少钱,备受普通人的歧视,还经常遇到无良客人的欺压和打骂,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魂断蓝桥》这样含蓄的处理多让让人心里好受一些。(唉,我就是这样玻璃心。)

战争结束了,滑铁卢车站人来人往,到处是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需要安慰。不复往日清纯的玛拉前来招揽客人,竟然在人群里看到了罗伊。

罗伊以为玛拉一直在等自己回来,喜出望外地拥抱着她,叙述着自己的遭遇:他受过伤,失去了证件,当过德国人的战俘,差点丧命但终于逃脱。玛拉倾听着罗伊的诉说,眼神中却掩藏着重重心事,百感交集……

罗依询问玛拉离别后的生活,但玛拉难以启齿,罗依以为她另有所爱,玛拉深情地表白“我只爱过你”,罗依对玛拉的忠贞深信不疑,把她带回了家乡。

凯蒂劝玛拉忘掉过去,隐瞒一切,开始新的生活。玛拉却逃不过内心的折磨,在苏格兰的克劳宁家,尽管她努力做到优雅、端庄,却还是因为罗伊某些亲戚对她舞蹈演员身份的瞧不起,而感到自惭形秽。芭蕾舞演员尚且遭白眼,更何况是妓女,一旦谎言的泡沫被戳破,她该如何面对?

玛拉既不敢告诉罗伊真相,又深深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他对她是百分百的信任与爱惜,视如珍宝,如何能告诉他这么残酷的现实而伤害她呢?

不堪压力下,她将实情告诉了理性冷静的克劳宁夫人,并求她不要告诉罗伊(个人觉得克劳宁夫人还是有点嫌弃玛拉的,她未加挽留的态度也加剧了玛拉的绝望)。玛拉给罗伊留下了一封信说不能嫁给他,便离开了。

罗伊心急如焚,他找到凯蒂,得知了一切,四处去寻找玛拉,然而为时已晚。

玛拉来到了他们相遇的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开来,玛拉转过身,毅然迎着卡车走去,车灯照耀着她美得不可思议的脸庞,目光平静又带着决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到这里所受到的震撼,一种庄严的仪式感,这是悲剧的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自此这幅画面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对这部**不可磨灭的记忆!

影片没有展现玛拉自杀惨死的画面,只是在路人的惊声尖叫中,看到手提包和吉祥符散落到地上,也是充分照顾了我这种心理脆弱的观众啊。

《魂断蓝桥》以爱情主题来揭示战争的残酷,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是多么美好,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当然,玛拉的悲剧和她个人性格弱点也有关系,但谁又忍心去怪她呢?

只是觉得,玛拉太在乎自己的爱人,把爱情当作生命,不愿让它有一丝瑕疵。她是用死亡来捍卫自己不容玷污的爱情,保护爱人及其家族的名誉。这个傻女孩,从来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市侩和自私,她太善良太纯真,让人如何能不爱她呢?

假如她像凯蒂那样坚强果敢,故事的结局就会改写了。

这是玛拉对罗伊的真情告白,罗伊永远也不会忘记。

从一战到二战,罗伊老去了,他拿着玛拉遗留下的吉祥符,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纵然生死相隔,但真爱永在!

剧情讲述一名军官(梅.克拉克饰)娶了一名舞女(桃瑞丝.劳埃德饰)为妻,当他被报告战死沙场时,夫家对她冷眼相待,逼得她沦落风尘。这部由詹姆斯.惠尔执导的影片,描写老式的女性悲剧,故事动人,但导演手法与演员的表演成绩都不太均衡,成绩远逊于后来重拍的版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704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