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关羽的两个故事,各位大虾拜托了,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急需关羽的两个故事,各位大虾拜托了,小女子这厢有礼了!,第1张

  一起给你自己找吧

  关羽(162-220),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闻曹操(155-220)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172-217)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平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但关羽更有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名垂千古。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

其实我以前有书专门讲关羽神化原因的,但我不知放哪去了,所以只能在网上找找了 (国学网,还是很权威的!)(赵云和诸葛亮神神化的原因也差不多!)

论关羽崇拜

作者王齐洲

中国历史人物受到普遍崇拜者,莫过于孔丘和关羽。孔丘是儒家鼻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丘之被尊为“至圣先师”、“文宣王”等等,本是情理中事。关羽是三国名将,但三国时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将领更难以计数,何以唯独关羽能超拔于历代名将之上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直并文宣归圣域”,被尊为“武帝”而与“文圣”孔丘并驾齐驱,明清时期供奉关帝的“武庙”甚至大有超过供奉孔夫子的“文庙”之势。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入探寻。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就忠义而言,他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难”。建安五年为曹操所擒,曹操礼之甚厚,初拜偏将军,在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后,又表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不为所动,在“立效以报曹公”之后,“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就勇烈而言,他早年于万众之中斩颜良首级;受箭伤后,刮骨疗毒,流血盈盘,而能“割炙钦酒,言笑自若”;晚年水淹于禁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公议徙都以避其锐”。然而,他也有心高气盛,不能隐忍的缺点。辱骂求婚的吴国使臣,轻侮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博士仁等,成为其致败的重要原因。因而陈寿评论他“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有国士之风”,同时也指出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

陈寿对关羽的认识与评价代表着晋人认识与评价关羽的基本倾向。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这时还没有被神化的迹象。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只是丰富了陈寿志传中的一些细节,补充了“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等材料,也无神化关羽的只言片语。自晋迄梁,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传说颇多,时人多有记述,如晋裴启的《语林》、干宝的《搜神记》,前秦王嘉的《拾遗记》,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殷芸的《小说》等,都载有三国人物故事,但均未及关羽,说明关羽在这一时期还没引起世人瞩目。这一时期尽管有些武将也曾以关羽的勇烈相期许,但那只表明他们认可关羽的“称万人之敌”,并不表示他们崇拜关羽的人格。

梁以后,关羽显灵的传说开始由荆州等地逐渐向全国扩散。梁末有“陆法和假神以虏任约,梁宣帝咨神以拒王琳”的传说。陈废帝光大年间(567—568),智剀禅师至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爱此山佳胜,欲建寺,而沮洳旋绕,无基可卜。智剀乃入定乔木之下,见金甲神对他说:“余汉寿亭侯也,愿舍此地为挂锡处,请安禅七日,以观其效。”至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加,化湫潭为基址(见《秋镫丛话》)。这自然是佛教徒编造出来以神其教的谎言,但由此可见关羽在陈朝已开始被荆州等地的人民神化,不然,智剀也不会利用关羽来神其教了。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为智剀奏请在玉泉山建寺, 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寺西北三百步,有关羽遗庙。开皇十三年至十四年(593—594),智剀在玉泉寺讲授《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其间曾举行盛大仪式,为关羽亡灵授“菩萨戒”,关羽于是成为佛弟子。智剀为天台宗创始人,由于智剀的弘扬,关羽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唐五代是完成关羽神化的重要时期。中唐以前,关羽作为神灵受到人们的祭祀崇拜仍然局限在荆州一带。唐代宗时任郢州刺史的郎士元在《壮缪侯庙别友人》诗中说:“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谁为感恩者,意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洒暮天碧。去去无复言,衔悲向陈迹。”唐时郢州治长寿(今湖北省钟祥县,属荆州地区),原本荆州地界,诗中所云“流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说明为关羽立庙祭祀虽盛行于荆楚大地,但还没形成全国规模。作者敬佩关羽的义勇,同时也感叹他流落异乡。唐德宗贞元年间董侹在《重修玉泉关庙记》中说:“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其于徇义感恩,死生一致,斩良擒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没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这里所谈的关羽,显然以历史原型为依据,其所述史实不脱离《三国志》的记载。由于此次重修关羽庙是邑令张僓根据荆南节度使工部尚书江陵尹裴筠的命令进行的,而董侹此记也是奉裴筠之命而作,故记中对关羽显灵的民间传说取谨慎态度,除提到梁末二例外,余皆未及,但从中仍不难发现,当地老百姓对关羽的崇拜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人们认为,关羽其人虽死,但神明犹在,“邦之兴废,岁之丰荒”全依托于他。地方政府利用民间信仰来促进文治教化,表明统治者们对关羽文化现象开始予以政治关注。

不过,在唐代将关羽崇拜推进到全国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宗教。佛教禅宗北派创始人神秀曾在当阳玉泉山东的楞伽峰南麓建造大通禅寺,以关羽为护法伽蓝神,传法二十余年。神秀晚年被武则天召请至长安,在内道场供养,很得帝王礼敬,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由他来推重关羽,自然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至唐末五代,关羽的影响已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对关羽的崇拜也从自觉性信仰演变为强制性服从,关羽神灵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增大,这是宗教神化关羽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关羽完成了由历史人物向宗教神灵的演变,关羽成了中华民族所普遍敬仰和崇拜的神灵。唐末范摅《云溪友议》载:“荆州玉泉祠曰三郎祠,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种崇敬与畏惧不再限于荆州一地,它已遍布全国,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据《北梦琐言》记载,唐懿宗咸通乱离后,京城长安坊巷就曾讹传关三郎鬼兵入城,使家家恐悚。五代时,蜀王曾命赵忠义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可知四川一带已盛行关羽神像。

关羽在唐末五代虽然成了有广泛影响的神灵,但其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还不甚高。入宋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封赠,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宋徽宗崇信道教,崇宁二年(1103年)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奏称曾请关羽神灵磔死解州盐池之蛟,并召其现于殿左,徽宗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此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茶香室丛钞》卷十五),关羽便成为道教奉祀的神只张继元的装神弄鬼无疑提高了关羽在最高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但这毕竟不算正式封赠。大观二年(1108年)徽宗正式加封关羽为武安王,立祠祭祀,这是关羽死后首次被封建统治者封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以后历朝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封,关羽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引元代诗人张宪诗云:“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似乎元代已加封关羽为帝,惜史籍无考。有案可稽的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廷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羽俨然成了君临一切的上界天神和人间帝王。

由于朝廷推崇,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在明代也掀起高潮。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男女老幼无不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明代文学家徐渭在《蜀汉关侯祠记》中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犹欢忻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著名思想家李贽说:“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关王告文》)孙承宗也说:“凡今之细民不习孔氏,而大人不佞佛,然罔无畏爱公。如其习孔氏而佞佛者,殆如日然,天下各据其心所愿以享之。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公也!”(《重修汉前将军关壮缪公祠记》)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明代政治多有损革,而对明代统治者尊崇关羽的做法则予以继承并有所发展。从清世祖封赠关羽为忠义神武大帝起,历代均有加封,以致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在民间,关羽崇拜现象比明代愈演愈烈,祭祀关羽的活动不分地域,不分老幼,不分节令地进行着,所谓“中原有地皆修祀,故土无人不荐香”(乔庭桂《修志有感》)。连被明代李东阳称颂为“一方烟火无庵观,三代弦歌有子孙”的孔子故里,在清代也为关羽立庙祭祀了。武庙中一副对联说得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对关羽的崇拜的确超越了宗教、历史、阶级等等限制,成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寄托。

关羽自梁、陈之际才开始受到世人瞩目,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魏晋至隋唐,中国政治有一个从门阀政治向世俗政治发展的过程。从魏文帝曹丕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用制度的形式保证了门阀士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历西晋、东晋、宋、齐、梁各朝,门阀士族操纵政治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所谓“高门华胄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人们的社会地位常常不是由他们的才能和德行来决定,世人所崇拜的往往是门第和族姓,谱牒学在这一时期盛行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魏晋时期,由何晏、夏侯玄、阮籍、稽康等标举的名士风流,固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名士们的不同生活态度,但它实际上仍然是门阀政治的文化表现,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当时为社会所关注和受到社会尊崇的人物,包括这些风流名士,都是士族子弟,象关羽这样出身低微的历史人物自然不会引起社会上层那些控制社会舆论的人们的注意。

南朝后期,士族门阀政治开始发生变化。齐、梁时期,中层阶级参与政权,透视出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消长的新信息。从梁末开始,士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逐渐减弱。到陈朝时,士族势力受到打击,寒门庶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史学大师陈寅恪曾精辟地指出:“南朝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级(经土断后亦列为南人)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门阀政治让位于世俗政治已是大势所趋。自隋文帝开始试行分科取士,至唐形成制度,世俗政治才得以在制度上被确立。世俗政治不重门第而重功名,个人的才能事功成了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身为亡命之徒而能凭藉义勇辅佐刘备成就帝业,并受到诸葛亮称赞又使曹操畏惧的关羽,自然为时人所敬重了。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而从南朝后期开始,庶族地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隋唐之际,庶族地主经济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唐代中叶,官田锐减,均田制被破坏,庶族地主土地私有制全面取代士族地主土地私有制,世俗政治最终取代门阀政治正是建立在庶族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实行契约租佃制,改变了以前身份性地主着重对农民实施人身束缚的做法,转成以经济剥削为主、超经济的人身强制为辅,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世俗政治的社会基础,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是依靠门第出身寻求个人发展的政治热情。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地主经济和科举制与庶族地主经济的联系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魏晋南北朝的门第观念、名士崇拜和隋唐以后的功名追求、恐龙崇拜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关羽的沉浮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不过,关羽被社会所重视并不必然被社会所神化。关羽的被神化自有其特殊的社会土壤和条件。

关羽神化首先发生在荆州,这与荆州人民历来信巫鬼、重*祀的习俗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州人民对关羽有着特殊的感情。关羽后期一直镇守荆州。这位平民出身的将领“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治军爱民,保境拒敌,带来一方平安,人民深受其惠,也深致敬佩,对于他的突然壮烈遇难,自然感到特别的震惊和悲痛,更加怀念关羽的忠义和神勇,幻想其死有余烈,英灵不泯,希望他的神灵继续庇护一方生灵。于是便有许多传说产生,自发兴建的庙宇出现了,自觉的祭祀活动也开展起来了。不过,这种局限于一地的民间习俗在门阀政治时代是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的,其社会影响也就有限。而在世俗政治时代,这一习俗很能引起追求功名事业的普通人们的情感共鸣,关羽显灵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了。

推动关羽神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来自宗教,特别是佛教。佛教自东汉明帝始传入中国,先在社会上层流行,后来才向全社会扩散。自汉末至魏晋,佛教徒在积极翻译介绍佛教经典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然而,这一时期尽管出现了许多佛教译经大师,整理了许多教义教规,但始终没能形成本土化的佛教教派。陈隋之际诞生的天台宗,可说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教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剀以其佛学家的宗教敏感,充分认识到关羽显灵的传说对于佛教本土化的意义。这位在荆州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属荆州地区)出生并长大的高僧把荆州人民十分崇敬而又能体现社会政治转型期的时代精神的关羽请进佛门,使关羽成为佛弟子,既突出了天台宗这一教派的中国特色,又仍然保持了这一教派的浓厚宗教色彩,为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智剀可说是使关羽神化和宗教化的一个关键人物。天台宗之后,禅宗在推动关羽神化普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核心人物是神秀。北派禅宗创始人神秀在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东的冯墓山跟随五祖弘忍参禅多年,后又在荆州当阳大通禅寺传法二十多年,既切身感受到荆州一带的人民对关羽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又从他们崇拜关羽的文化期待中领悟到普及佛教的途径和方法。他对关羽的礼敬既扩大了其教派的群众基础,又巧妙地普及了宗教教义,实在是高明之举。而禅宗在唐中期以后一直是中国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且最为大众化的佛教宗派,关羽神灵被北方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发生在中唐以后,这里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关羽依靠佛教势力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宗教性崇拜,佛教也利用关羽完成了它的本土化与通俗化。

如果说隋唐时期关羽主要依靠宗教力量扩大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影响,那么,宋代的关羽则主要依靠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封赠提高其政治地位,从而加强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宋代积贫积弱,长期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力侵扰,一次次失败带来一次次屈辱,而最高封建统治者又不能励精图治,当他们的政权受到威胁而难以自保时,便请出关羽来号召群众。他们当然不会去进行关羽显灵保护人民之类的宣传,而是要求人民以关羽为榜样,忠义勇烈,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宋徽宗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即是明证。北宋郑咸在《元佑重修庙记》中说:“方汉之将亡,曹孟德以奸雄之资,挟天子以据中原,虎视邻国,谓本初犹不足数,而况其下哉?独先主区区欲较其力,而与之抗,然屡战而数败矣。士于此时,怀去就之计者,得以择主而事之。苟不明于忠义大节,孰肯抗强助弱,去安而即危者?”南宋南涛在《绍兴重修庙记》中也说:“王当汉末,天下扰攘,因遇蜀先主,为左右御侮之臣。王忠义勇烈出于天性。每摧锋破敌,所向无前,后世虽牧竖田夫,无不知其善战:此一端耳。初曹公之得王也,拜为偏将军,礼遇甚厚。及刺颜良于东郡,曹公即表王汉寿亭侯,优加赏赉。虽蒙曹公厚恩,王终无久留之态。此其去也,尽封宝货,悬印绶,拜而告辞。此忠义大节,又非战勇可方。”这些议论,联系两宋的周边环境和国内政局,不难明了朝廷推崇关羽的用心之所在。当然,这些忠君御侮的思想中也部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国势振作、生活安定、天下一统的善良愿望。至于金元作家对关羽忠义的赞颂,则大多表现了作者们希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如金田德秀《嘉泰重修庙记》盛赞关羽“忠而远识,勇而笃义,事明君,抗大节,收俊功,蜚英名,磊磊落落”,元郝经在《重修庙记》中强调“昭烈帝始终守一仁,武安王始终守一义,尽心于复汉,无心于代汉,汉统卒归之”,等等,便都是从政治层面来强调崇拜关羽的意义,表现了人们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热切期盼。

明清时期,关羽崇拜达到巅峰,这与《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关羽形象以及《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以“桃园结义”开篇,表明了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在关羽身上,体现了“义”的全部丰富性和生动性,展示了一个既集中传统道德精华又能为明清时期的人们所认同的古代名将的人格力量,必然引起全社会的热切关注。毛宗岗在评论关羽形象时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若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面如赤心,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拜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风光。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第一奇人。”(《读三国志法》)应该说,毛宗岗的评价是全面而深刻的。关羽的“义绝”正是他被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方人士所崇拜的根本原因。

“义”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中是一个涵盖面最广因而也是最不确定的概念。按传统的理解,“使物各得其宜”便是“义”。朱熹解释“义”为“事之宜”或“天理之所宜”,也是这个意思。然而,具体到某一件事,何者为宜,何者不宜,人们的认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君臣有君臣之宜,朋友有朋友之宜,儒有儒之宜,侠有侠之宜,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然而,关羽之“义”却成功地满足了社会上不同人们的不同要求,关羽俨然成了“义”的化身,也即人们处世行事的楷模。

《三国演义》在描写桃园结义时有一段誓词,词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里既有“上报国家”的忠义,又有“下安黎庶”的仁义;既有“救困扶危”的侠义,又有同生共死的情义。关羽的一生,正是不折不扣地履行着这一誓言,使“义”的表现异常丰富和生动。例如,许田射猎时企图除掉曹操,表现出对汉室的忠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表现出对旧主的忠义;因黄忠马失前蹄而不肯加害黄忠,表现出济困扶危的侠义;华容道上释放曹操,既表现出知恩必报的仁义,又表现出不乘人之危的侠义;秉烛达旦立于户外,则表现出对嫂夫人的礼义,对刘备的忠义和对兄弟的情义;至于他与刘备、张飞的情义,可谓“财贿不动其心,爵禄不移其志”,善始善终,表里如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为古往今来朋友兄弟之谊的最真最善最美的典范。关羽的这些义举,反映着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有些本来不容易统一的东西却神话般地在关羽身上得到了统一,这就有可能使关羽超越阶级、阶层、集团的某些限制而成为全社会崇拜的人物。

正因为关羽身上综合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所以人们崇拜关羽的目的也就不尽相同。据明代出版的《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关羽在明代显灵事例,就有劝忠劝孝、杀敌御侮、惩恶扬善、救助商贾等等内容。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冲击,而要求加强社会交流、扩大社会联系的思想得到发展,朋友义气受到下层群众的普遍欢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能够“使君臣劝忠,朋友劝义”(李贽《关王告文》),而“朋友劝义”无疑是关羽形象最能打动普通群众的地方。人们赞赏桃园结义,主要不是赞赏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而是赞赏刘、关、张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肯定他们的兄弟之亲,手足之情,以及生死与共,始终如一。即所谓“公与昭烈,谊同兄弟,誓结死生,苟利社稷,遑论其他?”(孙承宗《重修汉前将军关壮缪公祠记》)“交契得如君,香烟可断云”(李贽《谒关圣祠》)。人们之所以这样欣赏关羽的义气,正反映出明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寻求加强交流与合作,希望互相帮助,患难与共,以应付激烈的社会竞争及各种突然事变的普遍社会心理。刘、关、张没有铜臭味的桃园结义对世俗生活中的重利轻义行为也是一种反讽,自然为世所重。李贽便尖锐指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过桃园谒三义祠》)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世俗偏见而追求真情实谊的美好愿望。

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和会党结社也利用了关羽的影响,他们以桃园结义为榜样,义气相激,成为其内部团结合作的精神纽带。流传甚广的白莲教便信奉关羽;三合会“各公所均祀关羽,每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其忌日,以五月十三日为其生诞,皆庆祝”(徐珂《清稗类钞》卷六十六);哥老会的“开山式”,于会场中挂关羽神像予以礼拜……由于这些宗教和会党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因而关羽崇拜也被普及到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

封建统治者推崇关羽,显然与普通百姓的目的有别。例如明万历年间朝廷极力推崇关羽,便与九边战事特别是辽东威胁有关。辽东边防的巨大压力,使最高封建统治者感到了政权的危机,于是他们试图通过推崇关羽,强化将领的忠义之心,鼓舞士卒的勇烈之气,以稳定边防,维持其统治。缪天成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作《关王庙记》中便说:“公(指关羽)之智在生前已严正伪之辨,公之智在后世必明战守之宜。我辽海为神京在臂,大小武臣,非公之忠勇无所矜式,远近属国,非公之威灵无以震摄,况锦尤边境要冲乎?故卜城西胜地,襟山带水,筑庙安公,以为一方保障。”显然,锦州府所建关庙正是贯彻了政府的政治意图。清朝统治者尊崇关羽也同样有其政治原因。据《缺名笔记》记载:“本朝羁縻蒙古,实是利用《三国志》(即《三国演义》)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事为例,满州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焉,于是累封为忠谊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以示尊崇蒙古之意;时以蒙古于信仰剌麻外,所最尊奉者,厥唯关羽。二百余年,备北藩而为不侵不叛之臣者,专在于此。其意也如关羽之于刘备,服事唯谨也。”当然,把清朝统治者尊崇关羽说成仅仅是为了羁縻蒙古似乎过于狭隘,其实,他们提倡关羽之“义”也是利用了“义”的多义性以及关羽在汉民族中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样有羁縻汉人的意思。推崇关羽在清代政治中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利用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达到的。

关羽崇拜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一千多年来,它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或更新着自己的内涵。直到今天,这一文化现象也仍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尽管大陆的关羽崇拜远没有明清时期那样的声势与规模,但对关羽崇拜者实在不乏其人,有不少地方恢复或重建了关庙,关公神像也颇受群众欢迎。海外华侨和华人社团崇拜关羽的热情不减,关庙在东南亚各国仍很普遍,这一切无不说明,对于关羽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我们只有搞清楚了这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才能正确地评价它,合理地利用它,成功地引导它,以利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

生平

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188年,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寝则同床,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立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三人讨伐黄巾有功,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刘备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国相,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后刘备领徐州,受袁术、吕布夹攻,投奔曹操,曹操荐举刘备为左将军、豫州牧。198年,曹操击败吕布,任车胄为徐州刺史。时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刘备返回小沛。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关羽被擒,曹操为留关羽为己用,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后袁绍派大将颜良率淳于琼、郭图等攻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刺杀颜良于万军之中,并斩其首,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危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开,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想追杀他,不过曹操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会合,但刘备于途中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断曹仁后路。待刘备取得荆南,关羽被封元勋,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这其间襄阳实为曹操势力范围,所以驻于江北。刘备平定蜀地后,授权关羽掌管荆州。

215年,孙权对北方战争失利,又自认赤壁之战中远较刘备出力为多,转向刘备索讨荆州,刘备拒绝,孙权遂命吕蒙偷袭荆州南部,鲁肃于益阳牵制关羽,最终孙刘协议平分荆州,但双方关系已趋恶化,孙权方仇视刘备关羽君臣。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进攻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援救,时大雨令汉水暴涨,关羽利用天象俘虏敌军三万多人,并生擒于禁,斩杀庞德,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于樊城,并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当时曹操治下许多盗匪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想引关羽为援,关羽威震华夏。

219年10月,魏王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因为觊觎荆州而向曹操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仍不放心,动员徐晃、张辽等将,及衮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率军救援樊城,并准备亲自征讨关羽。孙权亦动员所有主力部队,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前往荆州以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不战而降,孙权手下吕蒙、陆逊等遂次第攻陷荆州各地。关羽因后方生变,又和徐晃作战失利,于是解除对樊城的包围南撤,但水军仍然控制汉水。关羽军队家属多在荆州,得知荆州失陷,士卒渐渐溃散,关羽惟有退至麦城。12月,关羽试图诈降突围,但遭识破,于途中被潘璋手下马忠擒获,于临沮被斩。后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特征

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一次被毒箭射伤左臂,每到阴雨,骨别疼痛,一名医师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医师,开始刮骨,血流到盘,但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神态自若。

但他生性高傲,对士大夫非常骄矜。与同僚关系也不太好,如黄忠官拜后将军,他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幸得刘备派遣费诗解说。而糜芳、士仁、潘浚都与关羽有隙。

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用作皆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出生争议

于中国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1]。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 - 219),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文章引用自:

关公是哪里人?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长生,身长约合198米,幷州 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演义中为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历史上关羽是哪里人 关羽是哪个地方的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关羽是那里的人?他埋在什么地方?

千古一将——关羽关云长——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这位故乡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县尹而亡命天涯。从此,“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结义起事,“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降汉不降曹”——刘备谋诛曹操不成,兵败投奔袁绍,被曹操俘虏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诛颜良,斩文丑”——为报曹操知遇之恩,助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得知刘备下落,不畏艰险前去寻找;“火烧赤壁”——关羽率一万水军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勋;“水淹七军”——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活捉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败走麦城”——一孙权派人抄关羽后路,关羽兵败麦城,壮别人世。 关羽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咤叱风云,横扫千军,堪称英雄人杰,令万民景仰。 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放入一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曹操大惊失色,说:“关羽活着可怕,死而复活更可怕。”急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并亲自率百官前往拜祭。 关羽显圣惊吓曹操,只是后世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关羽是哪个国家的人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后来刘备定军西蜀,建立蜀国,算是蜀国人吧。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骸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

古代关羽是哪里人

河东解(山西运城)人。

关羽(160或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

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

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

。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

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

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

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

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

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

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

。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

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

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

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

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

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

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

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

。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

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

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关公是哪里人

@Rise"安宁"[87团•钻石 2017/05/07 17:36:52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长生,身长约合198米,幷州 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演义中为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关羽是个怎样的人

你好,

史上记载的关羽确实是当世虎臣,忠君重义。但同时他也是有些骄傲狂妄的人,死于轻敌。

关羽斩颜良是史实明确记载,诛文丑则未定(文丑确实死在那一战,具体谁杀的没有记载)。只论武艺的话,想必张飞、典韦、许褚、吕布都能做到斩杀颜良,至于两军交战,客观因素太多,那就不好说了。

关于他的妻子,并没具体记载,只是说他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

我想你所知道的刘备、关羽、张飞只是从《三国演义》里看到的,事实上刘备的起兵张飞起了很大的作用(张飞是地主,刘备起兵时候钱财来源之一),而那时候刘备只是卖草鞋的(皇亲身份也是隔了十几代,一抓搐大把,不是演义写的那么神),关羽是卖豆的杀人逃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上,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只是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才挂到张飞头上。

人有缺点很正常的,关羽忠君、善友、武勇、义气;但是他由于刚愎自用,骄傲过头死于吕蒙之手;而张飞的暴躁是对普通的军士和小将,比如遇到庞统显示其才华时,他也是羡慕、佩服的。所以张飞是羡强而凌弱。甚至有一些遗迹显示张飞会书法,且长的挺俊。

关羽是什么地方人啊?

姓名:关羽字:云长(160-219)籍贯: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首他本来字长生,逃亡到涿郡跟随刘备担任护卫,刘备升为平原相后,他和张飞被任为别部司马统率军队后来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代行太守的职务不久刘备就被曹操打败投奔袁绍,关羽则被曹操活捉,但曹操对他很优待,任命他为偏将军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白马交战,关羽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打败了袁军,曹操立刻奏封他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却归还了曹操的赏赐去袁绍军中投靠刘备在平定荆南的战斗后,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入川后,关羽又被授予荆州的管理权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升关羽为前将军,赐给符节斧钺并命他攻打樊城曹仁关羽用汉水淹没了来救援樊城的于禁七军,并活捉了他,杀了大将庞德曹操害怕得想迁都来躲避关羽但最后决定挑拨孙权攻打关羽孙权诱降了江陵和公安的守将糜芳和傅士仁,曹操也派出徐晃夹击关羽关羽在撤退时被孙权的将领擒获,最后在临沮被孙权处死死后追諡为壮缪(音:谋)侯

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什么地方人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

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

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

。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

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

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

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

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

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

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

。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

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

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

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棱》、《春秋》训其子,于

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

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

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

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

。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

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

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一点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江苏南通曾经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

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

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

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

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

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

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

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骸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

  简介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 关羽擒将图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败走麦城”等憾事! 注:关羽的本字,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在“云长”之前有“长生”和“寿长”这两种说法。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本字长生。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 **《赤壁》中关羽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 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 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三国演义》

  关羽像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演义赞诗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对联称颂

  茶联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联》中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下联是称颂关公的“义”。关公义贯古今,这个联句用“旺旺大吉”来描述,可谓恰如其分。全联如下: 《百茶联之00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关公仗义,旺旺大吉

  关羽对后世的影响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统治者都通过兴建关公庙来加强封建统治。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 “云长真义士也!”曹操的这句话的反映了关羽的义气,现在所有“社团”都拜关羽。杨宇龙著

  编辑本段外貌特征

  **《关云长》中造型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据说他丹凤眼一睁,就是要杀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 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关公攻打樊城之时,大战庞德,庞德佯使拖刀计,却暗放冷箭,伤其左臂,此后,关公斩庞德囚于禁,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前来诊治,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华佗医治,开始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一面与马良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神态自若,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由于正史《三国志》等对于关羽的家族成员并无太多记载,所以该部分内容依据大部分来自地方志、民间传说以及《圣帝世系考证》[1](关圣帝君世系考证)等。

  祖父

  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号磐石。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妻子

  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字坦之(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次子,关宁的弟弟) 关兴,关羽次子,字安国。少已有名,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民间传说其名为关银屏,在三国群英传系列等游戏中取名关凤<一说关凤亦出自民间传说,但不见出处>),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史载关羽确有一女,然其名系后人所加,不见于史载)。 关索(此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字维之(民间传说)。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孙

  关统,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之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新版三国》中的关羽(于荣光饰)

  关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详。 清初康熙年间,解(hai)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桃园结义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赏识

  关公画像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并授汉寿亭侯爵位,上马金,下马银,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 ,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

  关公画竹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羽为保护皇嫂甘、糜二夫人,假降于曹操。曹操爱其才,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挑选美女十名相送,可谓是上马金、下马银,而且奏请汉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想把关羽感化从而收买他。但这并没有动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志,当得知刘备下落欲要告别曹操时,曹操便高挂“回避”牌拒不相见,于是便用朱墨“关帝诗竹碑”的各种版本(8张)画了“风雨竹诗图”,以竹喻志,画中藏诗,诗文如下: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2] 竹诗图完成之后,关公就挂印封金,立即保护皇嫂连夜离开许昌去寻刘备,过五关,斩六将,三兄弟终于又相聚在一起。 曹操闻听关羽夺关斩将而走,更加钦佩关羽的忠肝义胆,就命人把关羽这幅画刻在石碑上。现在,中华大地很多地方都存有关公画的风雨竹的碑刻。[3]

  义放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镇风景区)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出了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统领荆州

  [4]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 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 关羽

  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刮骨疗毒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右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华佗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关公被害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五十八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关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阳,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镇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同时负责后勤供给。当时前方打得很激烈,关羽节节胜利,但军粮物资往往供应不上,关羽认为麋傅二人严重失职,扬言:“还,当治之!”麋芳和傅士仁平时对关羽轻视自己已心中不满,又听说关羽还军后要治他们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当吕蒙派虞翻前来劝降时,毫不犹疑就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给虞翻,令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身亡。

1、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2、五关六将

出自《三国演义》著名桥段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五关为东岭关、洛阳关、汜水关、荥阳关以及滑州渡口。六将为东岭关太守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太守卞喜、荥阳太守王植和守卫在滑州黄河渡口的秦琪。

出自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桥段,因其收到刘备书信欲前往寻兄,但曹操闭门不见,故不辞而别。因关羽不曾持有公文,遭到守将阻挠,所以不得不过关斩将。

“过五关、斩六将”也成为表现关云长忠义之道的代表事件之一。而在历史上,关羽辞别曹操后直接去投了刘备,并无这许多波折。

3、挂印封金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独自投奔河北袁绍。曹操使用计策夺取了徐州的下邳,把关羽围困在一座土山上,派遣跟关羽有一面之交的张辽来劝降。

关羽提出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只投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赡养和尊重;三是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曹操爱才心切,就答应了关羽的全部要求,汉献帝还任命他当偏将军。

后来曹操跟袁绍交战,在曹操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关羽请战,但曹操并不想用关羽,因为害怕关羽得了军功后就会离开,但事出无奈,还是让关羽出战,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为曹操解围,立了大功,曹操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专门铸成一枚大印送给关羽。

4、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三计气死周瑜,得了荆湘九郡。其中荆洲是当时军事要阵,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为完成三足鼎立之势,需夺取西川以立其业,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始终不放弃夺回荆洲的想法。

因此,设酒宴名为招待关羽,实为鸿门之宴,宴请关羽过江到东吴。席间埋伏刀斧手欲杀之,关羽久战沙场,熟读兵书,早知是计,便有所准备。

故而,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提着宝刀,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 以脱身。

5、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衍)士仁守公安,率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

适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涨,困住于禁、庞德。关羽发现于禁部队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又见襄江水势甚急,了解了地形,又根据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的情况,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

当夜风雨大作,于禁军队大乱,关羽及众将皆摇旗鼓噪,乘大船趁势而下大败敌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大败敌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18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