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费用4000左右。
**院包场求婚一般价格会比其他的求婚仪式花更多的钱。影院座位算50人来算,实际价格50元/人,那么总价就是2500元。接下来就是现场布置,女主角的鲜花,蜡烛等等,这里大致要1000元,还有500左右的备用预算,总的价格在4000左右。
中等费用1W左右。
一般费用在10000的话,那影院应该是较有名气,属于中高档装修,这样的影院一般来说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空间也一定宽敞,设计非常独特。
按这样来算影院的位置应该大约为50人,实际价格100元/人,这里就大约5000元,以及现场布置,这个影院肯定会比普通的影院大,布置的话大约要花3000元,这样一共大约9000到10000元上下。
1、会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内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衬着会稽山,处处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
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
大禹陵碑南侧为禹祠,祠外北侧有“禹穴”碑。从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
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为我国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筑群。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
出禹王殿东门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内置有一石,名为“窆石”,“窆”为下葬之意,相传此石是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顶有穿孔,是禹庙的镇庙之宝,已被妥善保护。
2、鲁迅故里风景区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占地50公顷,总投资10亿元。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鲁迅祖居
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百草园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
3、沈园
绍兴著名的园林、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沈园位于绍兴市内木莲桥河旁。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沈园闻名的另一原因是与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1125年至1209年)的一桩悲剧有关。园中的葫芦池、宋井、土丘三处为宋代遗迹,东北角的两经清代(1644年至1911年)建筑已按原貌修复,并开辟了陆游纪念堂。同时,沈园用发掘出来的宋代砖块,堆砌了一堵“沈园遗物壁”,壁旁立碑一块,将中国著名宋词研究专家夏承焘先生写的陆游《钗头凤》镌刻于碑上,背面是陆游与唐琬相遇40年后,陆游重游沈园而赋的一首诗。
沈园经历八百年的兴衰,至绍兴解放之时,仅存一隅。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仍是荒凉不堪,曾作《钗头凤》描写园中的景象。现在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人们不会忘记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对沈园具有特殊偏爱的他多次到过绍兴,每到绍兴必到沈园。可能是这位局长的深情起了作用,早在八十年代就促成了国家对沈园的投资,启动了沈园再一次走向辉煌的进程。
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4、安昌古镇
4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就在安昌繁衍活动。1000多年前,越王钱鏐奉唐王之命平董昌之乱定名安昌,明弘治年间就建成老街。安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年古镇,馎饦传世,名将商贾,翰墨史书,科举之外,幕风蔚盛,师爷故里,闻名遐迩。明清以降,安昌更是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地位显赫,人文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曾是浙东航运线上的主要商埠码头,曾是连接绍兴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曾是市井繁荣、商贾如云、金融发达的越北大市重镇。
安昌古镇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存三里长街依河筑市,店铺作坊古朴厚重,翻轩骑楼错落有致,石板弄堂曲折清寂,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一、等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地址:柯桥区安昌镇
三、交通:在百度地图或者Google地图上搜索"安昌古镇",根据出行需要选择线路。
四、门票:古镇免费。城隍殿、安康寺、穗康钱庄、中国银行旧址、民俗风情馆、师爷馆、石雕馆联票50元。
5、西施故里
导游:位于市中心,景区内除了西施殿,还有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民俗馆、郑氏宗祠、购物一条街等依浣纱江逶迤排开。
介绍:西施殿美仑美奂的西施殿坐落在苎箩山麓,浣纱江畔。殿内耸立绝代佳人西施塑像,周围有-池、郑旦纪念亭、先贤阁等景点。门前的浣纱之江、浣纱石、西施亭、书圣王羲之的“浣纱”真迹、栈桥、曲廊令您留恋忘返。
中国历代名媛馆是一处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位于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入口区域,以中国历代著名女性为主题的展览馆。展馆共选择了100多个中国古代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为四大美女、传说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帼英烈、四大民间故事、百美廊七个单元。
民俗馆早在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此建都,自秦设县至今,未曾有废。作为美人西施的故里,霸王勾践的故里,爱国村姑郑旦的故里,这里民性耿直,素来崇尚“耕读传家”民风淳朴,文化独特。
交通:1路、2路、113路车经诸暨火车站通达西施故里。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文章叙述了萧红、鲁迅先生以及许先生和海婴的家中琐事,是以记叙的形式写的,她将她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到鲁迅先生逝世之间的事。其中“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觉之的。”
这句话说明“对下一代青少年接班人的负责与培养青少年写信不能草率的习惯。”也看出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不喜欢对文学草率的人。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文章开头,萧红写了鲁迅先生的日常习惯与外貌,也拖出了一件“鲁迅先生当萧红的美学师”的古树,鲁迅先生帮萧红指出她穿的衣服与裙子、短靴不搭,这件事使读者读了十分有兴致、十分有趣。
文章结尾用了很委婉的方式写出并告诉读者鲁迅先生已与世长辞,这样不会用过激的语言去形容去形容,当文章越往后时,萧红渐渐将日期写得明显,她把日期后的话变成了描写鲁迅先生的病情。
让读者已慢慢进入这个境界,或已经料到鲁迅先生快要与世长辞,让先生逝世这件事来的不会显得太突然。从中最多的是体现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扩展资料
鲁迅人物经历——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鲁迅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扩展资料
《社戏》的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这篇小说以看戏为线索,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
2、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3、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4、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
5、用笔的浓淡疏密,即详略问题,也是这篇小说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
现代作家何孔周评价《社戏》:借助形象化的、凝炼含蓄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把富有特征的各个生活片断和场景绘声绘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构成一幅开阔复杂的有机的生活图画,从而把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索形象地表述了出来。
-社戏
秋瑾和鲁迅,虽说都是绍兴老乡,都曾在日本留过学,甚至在日本时都参加过同样的反清爱国社团。但鲁迅并不是秋瑾欣赏的爱国青年,为什么这样说呢?
秋瑾到了日本,通过同乡会很快接触到了民主革命,并且成为爱国社团中信念坚贞的一分子。
鲁迅和许寿裳等人,都是浙江学会的革命骨干分子。由于鲁迅多次在集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激励更多的人反清爱国。他的表现,给秋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二人免不了有些革命往来。
当时,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眼看就要打起来,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鲁迅所在的浙江学会骨干分子,认为不能光限于宣传革命,还应该回国组织武装起义,同时还成立了暗杀组织。
鲁迅在许寿裳的介绍下,加入了暗杀组织。很快,他就被分配到了暗杀任务。
然而,就在行动之前,鲁迅向组织提问,他去执行暗杀是可以立刻去的,只是万一他死了,他的母亲谁能替他照料?
鲁迅的疑问,让革命者们认为他是临阵退缩,故意拿家中老母来做推托,因此众人对他白眼相看。秋瑾知道后,更是嗤之以鼻,从此与他淡了交往。
1905年,为了打压清国留学生的革命热情,清廷通过公使,向日本政府请求,希望日本政府能对清国留学生多加约束。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新规出台后,引得留学生哗然一片。大家一致认为此规则有侮辱之嫌,于是罢课集会抗议,愈演愈烈。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却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坚决主张罢课回国,继续革命兴办教育;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秋瑾是第一派的骨干分子,她四处演讲,鼓吹革命,并一再劝说留学生归国。
鲁迅则认为新规则并未核实,不能武断下结论。再说,他尚未完成学业,归国亦只能一事无成,所以他成了第二派的拥趸。
日媒见清国留学生起了争端,于是纷纷在报端发表社论,嘲笑他们“出于清国人自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忧于国难的革命者陈天华,难忍悲愤,为控诉日本政府而投海自尽。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秋瑾等激进革命党人,甚至还私设法庭,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情绪激动,在会上把所有反对留学生归国的人,包括胡汉民、鲁迅等人都判处了“死刑”。并从靴子里拔出倭刀,大喝:“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曾在临死前说,他一个都不原谅。不过,对于“拔刀相向”的秋瑾,鲁迅却从没有说过她一句不好。在弃医从文后,鲁迅还在好几篇文章中,盛赞她的革命大义。由此可见,鲁迅虽然不赞成秋瑾的主张,但他对革命者秋瑾,却是相当尊敬的。
浙江绍兴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175]、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76]“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1-7]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沈园景点介绍如下:
沈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318号,绍兴鲁迅故里东侧,原为沈氏私家花园,为宋代园林,总占地57亩。沈园主要由古迹区、东苑和南苑(陆游纪念馆和连理园)三大部分组成,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1963年3月13日,沈园被浙江省文化局核定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绍兴鲁迅故里共同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沈园的建筑结构
沈园的布局基本上是江南园林传统的自然式布局。在园林空间内部,根据园林气氛和功能内容的要求,又将全园分为三个“园中之园”——南苑、东苑和北苑。在院落布局上,沈园内部三个“园中之园”各自的景观组合均以水为景观主体,采用规则的中轴对称布局外,沈园的三个院落是自然式园林院落布局。
在自由式布局的基础之上,各个院落的景物呈向内“聚合”态势的布置,即所有建筑都朝向水面。景物的安排也从高度上来看有一个从外向内跌落的趋势,这是江南园林中以水体为中心的园林造园时常用的“内向性”布局特点。
以上内容参考-沈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