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
婚俗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礼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子女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禁忌
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忌讳人称“鲜族”,是日本侵略时代留下的蔑称。
杨蒙恩求婚杨笠哭是因为感动。
作为杨蒙恩的室友,她不仅是杨蒙恩的同事,也是杨蒙恩和蒙恩女友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可以说他们都是从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这其中的经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当她看到杨蒙恩求婚的那一刻,她真的是绷不住了,所有的压力和情绪都释放出来。她佩服杨蒙恩的勇气,她也为好友的爱情能开花结果而感到开心。
杨蒙恩相关介绍:
杨蒙恩,1994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国内地脱口秀演员、编剧。
1994年,杨蒙恩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11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播音主持,在校期间学习认真, 并在电视台实习和在调频fm1039/985happy radio担任电台主持人工作。
2015年,毕业后的他开始北漂,一 次很偶然的机会,杨蒙恩观看了一场北京脱口秀俱乐部的线下演出,便对脱口秀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段子。之后,他报名了北京脱口秀俱乐部演员招新,从新秀中脱颖而出,被“北脱”演出部部长田垄选中正式加入北京脱口秀俱乐部。
2018年,参与录制的世界杯脱口秀轻综艺《新三味聊斋》播出。2019年,担任《吐槽大会第四季》编剧。2020年,参与录制的脱口秀竞技节目《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在腾讯视频播出,最终在总决赛中获得第六名。2021年1月,加盟腾讯视频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第五季》。
朝鲜族春节习俗是什么
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为了迎接春节,在腊月除夕那天,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的乾乾净净。晚上,女人们连夜准备年夜饭。孩子们更是因为“除夕夜里面睡觉眉毛会变白”而尽情玩耍。那天夜里还要在屋里、院子、厨房、仓库、厕所等处点通宵夜灯,即所谓“守岁”。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
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朝鲜族节日春节有什么习俗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拜年,食用自制的打糕、米酒和“德固”饼汤。春节期间除唱歌跳舞外,还到田间烧火堆,以驱害虫,妇女进行跳板、荡秋千等活动;清明节上坟添土;中秋节除草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另有三个家庭节日,即抓周、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婴儿周岁要邀请客人共同欢度婴儿的生日;后两个是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每逢这些节日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尊敬老人的传统,老人在朝鲜族内普遍地受到尊敬和优待,有着很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他们甚至把八月十五定为"老人节"。藉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朝鲜族一向重视儿童,每年“六一”节便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举家参加庆贺。朝鲜族平时也十分注重孩子们的培养,不惜花重金聘请家庭教师,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智力。在重大节日,朝鲜族往往举各种多姿多彩的游艺活动。在朝鲜族的绚丽的文化遗产中,民俗游艺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其种类可达三百种之多,一些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具有代表性的有荡秋千、跳板、摔跤、拔河等。
朝鲜族有哪些新年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不管怎么样,都得从食物聊起。朝鲜族人大多不会制作那么复杂的菜肴,但是泡菜却是必不可少的。以辣白菜为主,还有英菜、萝卜条(朝鲜族语叫“gadugi”)淹制作的泡菜也很好吃。所以,去朝鲜族朋友家做客,光是泡菜就能摆上一小桌子!糕点以粘大米为主制作的打糕是最主要的节日用点,制作起来算是容易。多是蘸红小豆吃,也有蘸黄豆面吃的,还有蘸白糖吃的。米肠,我比较喜欢吃这东东。但是制作起来也麻烦,用猪血混合粘大米灌入猪肠里再入锅煮。有一年我生日的时候,老婆为了讨俺欢心就制作米肠,结果是她当场累得晕S过去,在医院住了一夜才回家。从那以后,我家就再没做过这东东。唉,买来的就没有那么好吃了。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朝鲜族语称作“shergi”的糕点,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将瓦盆的底挖一些圆洞洞,坐在朝鲜族人特有的那种大铁锅上面,然后将磨成粉的粘米面一层一层地铺在瓦盆中,每一层粘米由红小豆隔开,上面盖上盖子蒸制,真好吃!因为制作起来太麻烦,现在的朝鲜族人家也少有那种大铁锅,所以算是罕见了。朝鲜族人自然也包饺子,朋友们看韩剧听他们讲一种叫作“mandugu”的东东,译过来叫“饺子汤”。对,顾名思义,是汤!我吃过,当时很奇怪,在汤里发现了饺子!而且陷里有豆腐,哈,也别有一番风味!准备好食物,大年三十就和我们一样,也吃年夜饭、包饺子,所有中国人都一样。大年初一,头一件事就是祭祖。朝鲜族人祭祖在春节时并不去墓地,从不烧纸,而是在家摆上供桌拜祭。仪式简单。接下来就是拜长辈,不仅仅要拜自家的长辈,年轻的男子(女孩子不参加这种仪式),要去村里所有有老人的家里去叩拜长辈。而且,如果有的人家有爷爷辈的前辈在,父辈也要前去叩拜。有老人的家里,都会准备一桌酒菜,以招待前来叩拜的人,当然有的人喝上一杯酒,有的就只拜完就走。很是热闹。等叩拜老人的仪式完后,家人就可以坐下来吃饭了。如果是人多,那么男人一张桌,女人一张桌。有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传统。
朝鲜族人喜欢玩花图,可惜这种游戏我不会玩。还有一种抛点的走棋。
朝鲜族搬家习俗有什么说法在建房和搬迁禁忌中,房屋正面要开阔,忌讳与山峰恰好相对;搬家时,要选择吉日和普通日,避开凶日(农历每月的7、17、27日为吉日,9、19、10、20日为普通日,其他为凶日)。搬家时不杀狗也不吃狗肉
朝鲜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1、朝鲜族青年男女若在相互学习或一起劳动时产生了爱情想要订婚时,必须向双方家的父母表明心意,然后男方家的父母会带着儿子到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的父母拒绝见面,那就比较不好谈了。如双方父母见面,男女青年可以在旁边听但不要说话,既然在谈了婚事就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能谈妥,男青年则要先向女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的父母叩头。而且男女青年还要当场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朝鲜族的习俗要求男方在婚前把彩礼送到女方家,结婚时男房家的新人里的所有家俱、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等都是要女方家里准备的,是作为嫁妆的。所以朝鲜族结婚女方家的压力会比较大一些。
2、在农村里新娘是坐着牛车来到男方家的,男方的家长和哥嫂、亲属都会来到村边接她们,当新娘子到来的时候就边跳舞边迎接,一直到跳舞跳到家门口。家门口应铺好红地毯,新郎将抱着的新娘放下后,拉着新娘的手进入新房。
3、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一只彩色模雁去女方家,放到新娘家客房门外的小桌子上,然后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最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一种鸟类,奠雁象征新郎新娘像雁永远不会分离,忠贞的爱。
朝鲜族对婚事非常慎重,仪式也比较隆重。同宗不许通婚,表亲不许结婚,这是普遍戒律。过去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传递资讯。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便将儿子的出生年月日送给女方家,称为“送四柱”。女方家将男方的“四柱”与女儿的“四柱”相合,无犯相,认为可以通婚。而由媒人通知男方家,男方家同意后即给女方家送去聘礼,叫“纳彩”。婚姻关系一旦确立,双方都不准毁约,如果婚前一方亡故,另一方要为其服丧,有的男方亡故,女方则为寡妇而不许再嫁。在盟内有些朝鲜族人家还有早婚的习俗,男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女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即结婚。1949年以后,由于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已不多见,但婚礼仪式仍然比较隆重,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
新郎婚礼,是新郎迎亲时在新娘家举行的仪式。传统仪式中有奠雁礼、互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每一项礼仪,都有其久远的传统。如奠雁礼,是新郎迎亲时带去一个木刻彩画的模雁,放在门外的一张桌子上,新娘穿戴新妆端坐屋内,新郎跪拜模雁,象征新婚夫妇像鸿雁一样比翼双飞,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奠雁礼后,新郎新娘一里一外(屋里屋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互拜礼后,进行房合礼,新郎进屋与新娘单独相见、亲近并互相问候。席宴礼,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点、糖果、肉、蛋等食品,由伴郎和邻里青年相陪进食。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碗饭内埋一个去皮的鸡蛋,但新郎只能吃一半,另一半在退席后留给新娘吃,意为夫妻恩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新郎婚礼后,新郎在新娘家先共住一段时间(3~7天),后择吉日返回男方家。女到男方家,公婆出来跳舞,以表示热烈欢迎新娘的到来。
新娘婚礼,只有婚席和舅姑礼。新娘到达第一天举办新婚席,席上有一只煮熟的公鸡,嘴叼一个红辣椒,象征子孙兴旺。新娘宴席要比新郎宴席丰盛。舅姑礼,是新娘到来的第二天早晨举行,实际是新娘将早已备好的礼品献上叩见公婆及亲戚之礼。婚宴后便开始娱乐,至深 夜散去。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门。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礼节。
朝鲜族婚礼上都有什么习俗?朝鲜族婚礼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 “罕孔纳得里”婚礼要举行两次。 第一次是“男家嫁儿,女家迎婿”。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届时新郎穿礼服骑马前往女家,下马后在临时安排的婚室休息。举行婚礼时,新郎脚踏凉席步入礼厅,新娘则由她的哥哥抱入礼厅。新郎新娘会齐后,互相对拜。婚后第三天,新郎返回自己家中。过半个月,新娘家派人将新郎接回,从此长期和妻子生活。 第二次是过几个月或一年之后,新郎要把新娘娶回家去。这次只设大席而不举行婚礼。新娘拜见公婆、叔母及大小叔姑、从此常住婆家。 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婚礼礼节往往十分烦琐。定婚时,双方父母在女家见面,相互发表意见。最后由双方父母确定婚姻关系。否则不管青年男女之间关系多好,也不于承认。定婚后,接着举行“小婚礼”。男家准备丰盛的食品,并带着送给未来儿媳妇的衣物到女家。女方家也准备食物招待。男女双方的近亲们都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在这种场合,双方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说些谦虚的话。如女方父母说:“我家的姑娘还小,不懂事,今后就拜托你们了。”男方父母则在女方父母面前发誓,要好好照顾儿媳妇。在这样的小婚礼上,双方父母高兴地确定婚礼日期。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非凡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闻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菸;吸菸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式。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足,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 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心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 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预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非凡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假如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家悉知的文成公主和嫁藏王的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谈,但众多的和亲公主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她们都是些非凡的人物,为促进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将完婚的和亲公主们列述如下:
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青海吐谷浑王诺曷钵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之。
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遣使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之。
三、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王弃隶缩赞遣使纳贡求婚,中宗以雍王李守礼女(中宗侄孙)金城公主嫁之。
四、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东突厥后朝默啜可汗遣使入朝求婚,许之,但适逢默啜诸部杀了唐将孙佺,遂绝其婚。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默啜遣使入朝再请婚,玄宗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嫁之。
五、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帐在饶乐水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的奚人首领李大酺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饶乐都督府,首领封都督,赐姓李),玄宗以宗室女固安公主嫁之。
六、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李大酺弟李鲁苏袭王向唐室求婚,玄宗又以盛安公主女封东光公主嫁之。
七、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帐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首领失舌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松漠都督府,首领封为都督),玄宗以李东平外孙杨玄女封永乐公主嫁之。
八、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契丹部族首领可突于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燕郡公主嫁之。
九、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契丹部族首领邵固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东华公主嫁之。
十、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原属西突厥的设帐在西域的突厥施部族苏禄可汗向唐室请婚,玄宗以唐大将突厥人阿史那怀道女封交河公主嫁之。
十一、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西域拔汗那国(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境内)可汗阿悉难达干(唐封奉化王)遣使朝贡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和义公主嫁之。
十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奚部族松漠王李延宠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嫁之。后李延宠杀公主叛唐。
十三、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契丹族首领李怀秀(唐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静乐公主嫁之。后李怀秀杀公主叛唐。
十四、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北方回纥国英武可汗因助唐平“安史之乱”有功,肃宗以其幼女宁国公主嫁之。
十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以荣王女封“少宁国公主”随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宁国可汗。
十六、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回纥汗国天亲可汗遣使入朝请婚,德宗以宗室女咸安公主嫁之。
十七、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纥崇德可汗向唐室求婚,穆宗以宪宗女太和公主嫁之。
草原上的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
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 撑杆 包门 顶圈 衬毡 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 方便,建告 拆卸 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一个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块 木栅组成,从外形上看其体量并不大,但包内的使用面积却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 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 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 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个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着厚厚的毡毯,这是家庭成员室内活动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寝的地方。 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男性和菲 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清真寺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体,以汉文化为用的特色。中国穆斯林林清真寺为“哲玛阿提”--聚会的场所。其外形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变成一种宫殿式建筑,也有部分拱顶式建筑,内部装饰是阿拉伯式的,一般采取几何形图案或艺术文字。清真寺必须坐东朝西,标准的清真寺是“三堂合一”式的,即礼拜堂,经堂、澡堂集中设于寺内。教徒讲究念、礼、斋、课、朝五功。每日五次礼拜都须净身。
回族的清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场所。我国著名的回族清真寺有福建泉州“清净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北京牛街“大清真寺”,宁夏同心县李旺“大寺”,银川“大清真寺”等。普通的清真寺遍布回族聚居区,式样因教门而异。清真寺的礼拜堂不准妇女进入。回族民居与聚居地其他民族相同,没有统一的建筑式样,也没有回族的特色民居,但回民家庭讲究清洁整齐,栽植花木,室内摆设具有浓郁的宗教风格。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 甜蜜 旺盛的白糖 茶叶 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 奶酒 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 茶 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胡晓明
清朝末年,科尔沁草原遭受日俄战争洗礼,在反抗沙俄势力渗透的过程中,科尔沁草原崛起两股武装势力,一股是以包善一为首的地方武装势力,另一股是以扎那、巴拉吉尼玛为首的贫苦牧民武装势力。在那个“有枪便是王”的乱世年代,包善一在王公贵族势力和奉系军阀的支持下,在西辽河和东辽河之间实行放垦圈地,积累了巨额财富,逐渐成为实力雄厚的地方军阀。扎那、巴拉吉尼玛在反抗沙俄势力过程中,也顺势发展成为一支实力强劲的牧民武装队伍,他们与包善一为首的地方军阀武装对抗十余年。直到包善一与奉系军阀吴俊升联姻,双方的势力均衡才被打破。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的武装最终被包善一武装和奉系军阀联合剿杀。徒留一首叙事民歌《扎那巴拉吉尼玛》在科尔沁草原传唱一百多年,让人对科尔沁草原百年前的风云变幻报以无限遐想。
科尔沁草原
黄莺鸟聚集的地方
清朝中叶,科尔沁左翼后旗古力古台屯最初只有几户人家,直至民国初年才发展为颇具规模的村落。“古力古台”源自蒙古语,含义为黄莺鸟。当时的古力古台屯是一个物产丰饶、水草肥美、林木茂密的好地方,林中成千上万只的黄莺鸟穿梭、聚集、栖息,给这片土地带来吉祥的气息,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将它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古力古台屯”就是由此而得名。
胡姓是屯子里的大户,扎那、巴拉吉尼玛也出自胡姓一族。扎那生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巴拉吉尼玛比他小一岁。他们的祖父名叫拉喜,祖母团盆,早年在昌图县附近七里界居住,后来才迁至古力古台定居。拉喜有七个儿子,个个勇武过人,被称为“七壮士”,其中老三叫双喜,老六叫元宝。扎那是双喜的儿子,其长兄叫阿尔斯楞;巴拉吉尼玛为元宝的儿子,身下有两个妹妹,大灵娥和小灵娥。扎那的妻子牡丹,生有一男孩叫拉布哈。胡氏家族到了拉喜这一代,堪称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扎那、巴拉吉尼玛的家境很好,称得上富裕之家。扎那除有三间海青房外还有几间东、西厢房,巴拉吉尼玛住的是三间草房,也有几间东西厢房。他们兄弟俩牲畜很多,奶牛、骑马、猎狗应有尽有。两人的院落紧相毗邻,巴拉吉尼玛住西院,扎那住东院。兄弟二人都是中等身材,巴拉吉尼玛是黄白净子,扎那黑脸膛。兄弟二人性格刚毅、倔强、好打抱不平,自称不畏强暴的好汉。若没有沙俄士兵入侵,他们可能就在屯子里平安度过一生。此外,兄弟二人爱马如命,这是他们人马合一、枪马合一、驰骋草原的秘诀所在。
武装反抗沙俄入侵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和和沙皇俄国为争夺我国的旅顺、大连租借权,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燃起战火,史称日俄战争。这场战争打了两年,以沙俄战败而终。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互相残杀,清廷腐败无能,引狼入室且不加干预,宣布中立。
当时的科左后旗东半部正是日俄战争的边沿地带,战火蔓延到每个村庄,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古力古台屯蒙受战乱之灾,日俄战争中败下来的沙俄士兵,三五成群地经常出没于村庄内外,他们烧杀抢掠、奸*妇女、乱杀无辜,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
有一次扎那、巴拉吉尼玛外出寻马,村里又来十几个沙俄士兵进行侵扰,极为猖獗。扎那、巴拉吉尼玛早就对沙俄士兵深恶痛绝,他们找村里几个人商议,这些人若是再来就干掉他们。过了两天,几名俄兵又来村里掠夺,临走时还从村里抓了向导。由于事先商定,向导将俄兵引向村东北胡仁达沙滩边的大道上去。扎那、巴拉吉尼玛同几个年轻人,早已埋伏在大道旁的树林里。当俄兵赶着向导大摇大摆的走过来时,扎那从树林中低声喊村里人趴下。这时俄兵中的一名布里亚特人已经发觉情况不妙,知道凶多吉少,慌忙用蒙语说求饶,自称是布里亚特蒙古人。但随着枪声大作,他们都成了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的枪下鬼。
事发后,清廷不但不支持扎那、巴拉吉尼玛的英雄之举,还准备与外寇联合剿灭这股武装力量。当时,村里很多人惊恐万分,责怪扎那、巴拉吉尼玛给屯子里招来横祸。对此,扎那、巴拉吉尼玛感觉很委屈,他们想原本好心好意把俄国人消灭了,结果费力不讨好,于是索性抛家舍业从本村出走,决定武装反抗清廷,誓把沙俄势力从科尔沁草原赶出去。
扎那、巴拉吉尼玛出走以后,屯子里的人们把责任都推到了兄弟二人身上。沙俄官兵也记住了兄弟二人,下达了通缉令,悬赏捉拿兄弟二人。无奈兄弟二人神出鬼没,始终不见踪影。
短暂投靠包善一
包善一又名额尔敦毕力格,蒙古人,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科左后旗金宝屯镇大蒿子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幼年丧母,由叔父图格杰抚养,后来当兵。1904年,顶替其叔父任会兵卷达之职。1907年升任管带,奉命带兵镇压陶克涛起义军。1911年任旗巡防统领,1921年任旗札萨克军务协理。扎那、巴拉吉尼玛尽管比包善一年龄大,却要称呼包善一为舅父(喜明管带同包善一是远亲连襟,喜明是扎那、巴拉吉玛二人之舅父)。
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刚起事的时候,包善一很欣赏他们的胆识,曾劝他俩到其旗下当兵,但是兄弟二人最初没有答应。直到反抗沙俄被村里人发现并告发,他们才从村里出走。当时,兄弟二人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不够,就同意了包善一的邀请。来到大嵩子,在包善一的部队当兵,并多次随队外出剿匪。
包善一打仗时让他们俩冲杀在前,但是却没有论功行赏,平时还冷眼以待。时间久了,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看到包善一的队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跟土匪的做派没有什么差别,于是感到失望,时常表示不满。总觉得给包善一卖命,终究没有出路,与其任其摆布,被捆住了手脚,还不如另起山头,于是他们就脱离了包善一。
起初,扎那、巴拉吉尼玛与包善一并没有剑拔弩张,他们之间的交恶主要还是兄弟二人看不惯包善一的飞扬跋扈,以及欺负穷苦人的所作所为。巴拉吉尼玛最小的妹妹小灵娥,聪明伶俐,眉清目秀,能歌善舞,被称为“草原歌仙”。包善一偶然见到小灵娥之后,就特别喜爱,派人为自己的儿子阿民布和求婚。巴拉吉尼玛早就听说阿民布和是一个浪荡公子,见包善一托人求婚,怒不可遏,把他痛骂一顿。不但婚事没成,还挨了一顿骂,包善一强压怒火、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对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怀恨在心。
1911年(宣统三年)农历三月三日,科左后旗牧民按照惯例举行一年一度的阿日浑迪的大圈围(大型打猎活动)。包善一这一年刚任统领,为了显示自己,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架势,领着儿子阿民布和、侄子色楞及一帮家丁前簇后拥地来到猎场。从猎场的另一角落,扎那、巴拉吉尼玛等十几个人也骑着马围拢过来。
正在这时,一个姓富的牧民下套子逮住了一只野兔。阿民布和飞马前来,盛气凌人地要求那个牧民把兔子给他。理由是他家的猎狗即将把兔子逮住了。牧民和他据理力争,阿民布和就挥鞭打来。扎那、巴拉吉尼玛见此场面,抑制不住心头的怒火,走过来替牧民出头。双方扭成一团厮打起来,结果阿民布和被打得鼻青脸肿。包善一看儿子被打得满脸是血,当下率领随从要打死扎那、巴拉吉尼玛。但是扎那、巴拉吉尼玛等人早已疾风远走。
1912年,包善一听说扎那、巴拉吉尼玛外出刚回来,派兵去捉拿。一百多名官兵将扎那、巴拉吉尼玛的院落围得水泄不通,但是当兵的不傻,知道兄弟二人百发百中,没人敢闯进院落。后来扎那、巴拉吉尼玛想了个计策,让同村的那顺孟和夜里喊话恐吓官兵,说官兵再不离开,拂晓后就来援兵了,到时候就没命了,弄得官兵们神魂颠倒,胆战心惊。
官兵们责令阿尔斯楞(扎那的哥哥)转告他们不准再喊话,阿尔斯楞走到院中又打暗语,暗示扎那、巴拉吉尼玛等人马上突围。扎那、巴拉吉尼玛听出这是哥哥的声音,分明是在向自己报信,再不突围,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趁黑夜向阿都沁方向逃跑了。官兵发觉后派兵跟踪追打,结果没追上,回来把兄弟二人的财产,马匹等洗劫一空。
劫富济贫的草原强人
1913年,面对包善一的围剿追杀,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觉得有必要找一个比包善一权势大的人作靠山,庇护自己。他们主动结交阿都沁屯的雅日哈加尔其(管旗章京),把雅日哈作为靠山,在王府效力。雅日哈是阿王(阿穆尔灵圭)的舅舅,达尔罕王的妹妹是雅日哈的儿媳妇。雅日哈不仅在博王府中权势很大,而且在达尔罕王府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此后,在草干召打大围到集合点时,雅日哈加尔其端坐在高驼子上,各地大小官员都去下跪叩头问安,包善一也不得不去问安。这时,雅日哈逼迫包善一把从古力古台赶走的马匹退还给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包善一突然站起来,把膝盖上的尘土掸了一下,然后气哄哄地回应说,他赶走的是马匪的马匹。从此,包善一同扎那、巴拉吉尼玛之间的积怨进一步加深了。
扎那、巴拉吉尼玛起事之后,主要是靠抢劫王公贵族的财物来维持生计,当然他们不抢本旗(博王旗),都是到外地洗劫。他们先后到过外蒙古、阿鲁科尔沁、杜尔伯特、土什叶图、达尔罕王旗等地方。一般都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出去活动,来去比较隐蔽,让周边区域的王公贵族防不胜防。较大影响力的洗劫有四次:
第一次劫走外蒙古珠力格尔梅林的13匹马。然后又到阿鲁科尔沁旗劫走察罕葛根的12匹马。他们先派人通知察罕葛根活佛,令其把金银珠宝捐献,如果不愿献出,请准备对抗。察罕葛根活佛听罢,觉得活命要紧,派人送了好马和珠宝。
第二次闯入达尔罕王旗瓦房(胡和格勒)公主陵。这次抢劫先由阿力塔等几个人去侦知实情,然后由扎那、巴拉吉尼玛、额力格喇嘛、玉龙、道力宝等20多人前去肇事,劫获大批金银财宝和其他物资。然后把这些东西拿到郑家屯去出售,被当局发现,差点惹出大祸。
第三次抢劫了麦达尔活佛。那一次,麦达尔活佛领着弟子化缘到土什叶图附近,在一座山腰上安营扎寨,正准备搭灶起火,扎那、巴拉吉尼玛从天而降,把他们抢劫一空。麦达尔活佛是崇格林沁(僧格林沁的弟弟)的第三子,是阿王(阿穆尔灵圭)的从祖父。麦达尔活佛当然要把受辱的事告诉阿王。
第四次抢劫了东乌珠穆沁旗的小葛根庙。回来后扎那、巴拉吉尼玛等人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外蒙古地区、阿鲁科尔沁旗、瓦房公主陵、达尔罕王旗、麦达尔活佛等王公贵族和黄教喇嘛,已经知道经常抢劫他们的是扎那、巴拉吉尼玛。
除了上述几次大型的行劫活动,扎那、巴拉吉尼玛还去过杜尔伯特旗,有一个朋友给他们当向导,抢劫过几次,但从他们不抢平民百姓。
得到阿王庇护
1913年,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随同雅日哈加尔其去阿尔浑迪打猎。这次是在新艾里北部巴音塔拉合的春围。当时包善一晋升统领还不到二年,头戴红缨帽子,十分得意,与雅日哈加尔其等端坐在高处观看打猎。
包善一从高处就看到了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骑的两匹好马,企图乘此机会抢夺过来。扎那、巴拉吉尼玛当然不会示弱,双方相持不下。但在雅日哈的制止下,包善一的抢马企图没有得逞。
扎那、巴拉吉尼玛一次从乌珠穆沁旗回来后,听到各旗都在捉拿他们,兄弟二人感到情况非常危急。雅日哈将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的所作所为,报告了阿王(阿穆尔灵圭)。阿王(阿穆尔灵圭)得知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是本旗的英雄好汉,心里十分高兴。他通知旗下协力台吉将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拘捕然后加以保护。阿王考虑到他们二人胆识过人,调教过来有利于保乡卫土,再三叮嘱部下不要伤害他们。
过了数月,扎那、巴拉吉尼玛二人还在狱中,这令雅日哈加尔其心里十分焦急。有一天,他给扎那的哥哥阿尔斯楞捎去一封密信,让他佯装给犯人送饭,将钢锉藏在炒米袋里送至狱中。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发现炒米袋中的钢锉后,当夜就用钢锉截断刑具,越狱而走。过了两天,扎那、巴拉吉尼玛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没过多久,他们俩又重操旧业,接二连三地抢劫各地的王公贵族和黄教喇嘛。
包善一联手奉系军阀
1919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得知扎那、巴拉吉尼玛的事迹,欲将兄弟二人的武装力量招致旗下,当时的少帅张学良也对扎那、巴拉吉尼玛赞赏有加,这一情况让包善一心存忧虑。他深知,科尔沁草原上一山不容二虎,欲择机除掉扎那、巴拉吉尼玛二人。
为了寻找靠山,包善一任统领后,同洮辽镇守使吴俊升交往密切,把六女儿嫁给吴俊升的侄子,结下儿女亲家。并配合吴俊升侵占科左后旗套布海一带牧场作私人马场,低价强买阿尔林塔拉五千垧上等好地。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也与当地民众共同抵制横征暴敛的圈地行为。
此时的包善一则利用剿匪大发横财,成为科尔沁屈指可数的大富豪,要枪有枪,要钱有钱,权势如日中天,包善一始终没有放弃报仇的机会。一次,车殿文(车札兰)因事进奉天城,包善一借此之便向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打了报告,要求严办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张作霖大笔一挥批准捉拿,但是要求活拿,不要杀害兄弟二人。包善一身为全旗五兵营统领,有了张作霖这样的强大后盾,他便不怕阿王、雅日哈加尔其等人对兄弟二人的袒护。
1919年(民国八年),扎那、巴拉吉尼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兄弟二人终究未逃出包善一的虎口。农历三月三日,扎那、巴拉吉尼玛又去阿尔浑迪打猎。在猎场上巴拉吉尼玛从马上摔下来,腿部受伤在家休养。包善一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亲自率领二百多名骑兵,前去捉拿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
包善一先到布敦哈日根屯,散布谣言说,这次领兵是在桑根巴达一带要打老来好(土匪的名号),企图稳住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二人。到三月七日,包善一告诉管带喜明,扎那、巴拉吉尼玛生不逢时,今天要除掉他们,让喜明先稳住他们。喜明听罢,心如刀绞,实在不想前去伤害自己的外甥,但不敢不从。
巴拉吉尼玛一看舅舅来了,好不亲热,迎进屋内,忙于烧水泡茶。喝茶聊天过程中,巴拉吉尼玛发现喜明脸色不正,接过茶碗时手直颤抖,还边喝边流泪。巴拉吉尼玛行事机敏、心存警惕,从舅舅言谈举止中察觉有事,叫妹妹小灵娥快把枪拿过来,以防万一。小灵娥略有迟疑地回应,哥哥怎么连自己的亲舅舅都不信任。巴拉吉尼玛在沉思之间去挑炉火,不料突然被几个彪形大汉人拦腰抱住,并揪住他的头发往外推,在院子里被喜明的随从持枪打死。正在东院梳理马鬃的扎那听到枪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刚从墙上探头往这边看,被守候在墙角的士兵一枪打中了他的头部。
驰骋科尔沁草原十余年的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在冷枪下陨落,扎那当时41岁,巴拉吉尼玛40岁。扎那的儿子拉布哈看到父亲被打死,向上屋跑去取枪,出来时也被打死在院中。后人谈及拉布哈时常说,胡家的孩子十多岁就不怕死,这个孩子长大了肯定也是条汉子。
包善一的大队人马随即将整个院子围的水泄不通,新配备的三八式步枪(当时被称为乌兰炮)已经架在四周,包善一在士兵的簇拥下涌进院子。都楞(大灵娥的丈夫,巴拉吉尼玛的妹夫,也是一个勇武过人的好汉)眼看情况不妙,装作背柴禾往外跑,被包善一认出,让部下通宝一枪结束了他的性命。包善一进屋,看见炕上有一婴儿在摇篮中哭啼,就想斩草除根,马上给了一枪,很碰巧枪未响。后来这个幸存下来的幼儿,活到十二岁患病死去。
一代枭雄包善一的结局
扎那、巴拉吉尼玛兄弟被剿灭之后,科尔沁草原上再也没有武装力量能与包善一抗衡。阿王在北京去世后,包善一居然觊觎札萨克王位,结果被少帅张学良否决了,他让阿王的儿子继任末代札萨克王,包善一的王爷梦最终破灭。
包善一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军阀,他心里一直认为有马有枪才是草头王,长期游离于阿王、奉系军阀、***甚至是日本人之间。1931年,包善一投靠了日本人,将所部发展到了3000人,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总司令。此后,科尔沁后旗地区再无宁日,经常发生战争,民不聊生,老百姓对包善一恨之入骨,都骂他是“汉奸走狗”。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对包善一的部队四面夹击,包善一逃到了沈阳,被国民党方面委任为中将司令,不久后又调任东北“剿总”参议。1948年11月,东北国军部队在辽沈战役中被全歼,包善一又投靠了傅作义,结果不久之后北平和平解放,包善一只好回到沈阳,隐姓埋名。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包善一还是被群众举报,暴露了身份,1950年,包善一被政府处决,时年73岁。扎那、巴拉吉尼玛的血海深仇终于得以昭雪。
包善一
一首流传百年的蒙古族叙事民歌
扎那、巴拉吉尼玛被杀以后,小灵娥因为阻拦哥哥巴拉吉尼玛拿枪,最终酿成兄弟二人被杀的悲剧。事后她心灵受到刺激,万分自责,后悔不已,逢人便唱一首流传百年至今的蒙古族叙事民歌《扎那巴拉吉尼玛》:
黄莺村自古以来四海扬名
金翅凤凰在这儿喈喈和鸣
为了镇住金翅凤凰鸣叫的风水啊
山顶上筑起了黄金宝塔整十层。
十层的黄金宝塔到了期限,
皇家江山风雨飘摇不安定,
在金翅凤凰鸣叫的黄莺村啊,
降生了巴拉吉尼玛、扎那两英雄。
黄莺村亘古以来天下扬名,
玉翅凤凰在这儿喈喈和鸣;
为了压住玉翅凤凰鸣叫的风水啊,
山顶上筑起了玉石宝塔整九层。
九层的玉石宝塔到了期限,
官家江山动荡不安难稳定。
在玉翅凤凰鸣叫的黄莺村啊,
诞生了巴拉吉尼玛、扎那两英雄。
巴拉吉尼玛英勇能干称好汉,
直到官府衙门都享有盛名;
巴拉吉尼玛、扎那走到哪里啊
红珊瑚顶子的王公老爷提心吊胆战兢兢……
小灵娥最终唱着《扎那巴拉吉尼玛》这首歌抑郁而终,另有一说,她最终悬梁自尽了。此后《扎那、巴拉吉尼玛》这首叙事民歌在科尔沁草原流传了100多年,被誉为科尔沁草原三大民歌之一,很多蒙古族少男少女以幼时会唱此歌为荣。当地说书艺人阿拉塔根据这首歌编唱了“扎那、巴拉吉尼玛”英雄事迹,以乌力格尔—蒙古说书的形式来歌颂两兄弟为了自己的家园、民众的利益以及正义的事业而热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从而让扎那巴拉吉尼玛的传奇妇孺皆知、口碑相传。
校对:徐亦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