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简介,具体包括主人公.典型事例.起因.结尾等

<边城>简介,具体包括主人公.典型事例.起因.结尾等,第1张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她)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

翠翠的形象便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据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证,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个来源就是师母。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内心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的日子。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学巨星,其传世杰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雄踞一席。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纯朴的人情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第三节)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

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喁喁(y$ng) 黑黝黝(y%u) 焖瓜菜(m8n) 吁(x&)

B.竹篁(hu2ng) 傩送二老(t1n) 茶峒(d^ng)翘(qi4o)

C.涎皮(xi2n) 蒿艾(h1o) 角隅(y) 诌(zh#u)

D.板疮(chu1ng) 茨滩(c0) 碾坊(ni3n ) 滨水(b9n)

2.下列词语(或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忙个不息(停止) 硬扎(坚强) 悲悯(悲苦同情)

B.忌讳(禁忌、顾忌) 张冠李戴(喻指弄错了对象) 涎皮(厚着脸皮跟人纠缠)

C.角隅(角落) 俨然(形容很像) 黑黝黝(黑)

D.滨水(一条江的名称) 莞尔(形容微笑) 喁喁(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宁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在温柔、美丽、宁静的黄昏中翠翠为什么会感觉“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翠翠觉得缺少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子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做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6.结合二人对话,分析二人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7.谈谈祖父为什么是“温和悲悯”地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地听她唱歌吗?”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8.此番对话能看出翠翠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9.从上段文字中大老的表现分析其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段文字打乱了顺序,请你按正确顺序排列。

①“我不生你的气。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②“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③“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④“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

⑤“我万一跑了呢?”

⑥“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傩”应读“nu$”

2.D.“滨”应为“靠近”之意。

“喁喁”应为小声说话的样子。

二、3.翠翠不幸的身世,单调的生活使她性格中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4.翠翠觉得生活太单调,环境太狭小,不能满足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5.单调、孤闷的生活使翠翠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渴望。

6.爷爷:很坚强,很朴实。

翠翠:单纯而明净,对爷爷心理依赖性强。

7.温和表现的是祖父对翠翠发自内心的爱,“悲悯”则表现了祖父担忧翠翠在爱情问题上遭遇不幸,会重蹈她母亲的覆辙。

8.能看出翠翠天真活泼、娇憨,爱情如家门口的溪水一样纯净。

9.大老善良、纯朴的性格表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

三、10.⑥①⑤②④③

边城主要内容:

生活在湘西古城茶峒的翠翠和爷爷摆渡为生,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但翠翠却钟情于两年前龙舟赛上看到的老二傩送。

兄弟两个以唱山歌来向翠翠表白,让翠翠自己决定。天保不敌傩送,愤而独自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出事身亡,傩送为此深深自责,便只身去了桃源不再回来。

船总顺顺因为两个儿子的事情不再与翠翠爷爷交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爷爷安静地离开人世,自此,翠翠独自在江边摆渡,等待傩送的归来。

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2、爷爷

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赏析:

翠翠的爱情故事,作者所表现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作者只是有意识的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这篇小说中天保和傩送所选择的求爱方式:天保所选择的车路—托人做媒,这种婚配方式是汉族人的传统,在天保的婚俗观念中还是汉人的“父母之命”。

因此在他一厢情愿地托媒求婚失败后,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个人!”可见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权人。

而且他的弦外之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就不是“规规矩矩”的了。傩送所选择的马路—站在山头唱歌,这是苗族人的传统。苗族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然而自清雍正年间在湘西这边实施“改土归流”以来,伴随着对苗民反抗的武力剿灭,一种无形的东西正慢慢渗透到这片准乎自然的人生天地里,古朴的民风也在日渐消失。

翠翠和这些上层人物相比,是这般的清纯与美丽,天真与善良。她烛照着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反衬着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

沈从文也借此揭露都市“现代文明”培育的虚伪、自私、怯懦……总之,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

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边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故事。

扩展资料

秀山洪安镇,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

这里把猛洞村石傩寨的傩戏、三阳村的花灯、溜沙村的阳戏等边城民俗文化发掘出来。同时,按小说里的描写,打造边城旅游景点,搞起了以品味“边城文化”为主的边城旅游。

在秀山城区里,有一条1000余米长的西街,这是一条有着民族文化元素的街道。在城市改造中,这条街道被保存下来,还实施了雨污分流、恢复了青石板街道路面。

在老街恢复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边城文化”也融入其中。在这条街道上,由秀山楹联学会的会员,精心创作出一批有边城文化味的楹联,然后再由书法家书写后,镌刻在街道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和铺面门楣上;街道里所有商铺的牌匾,都由书法家来书写。

人民网   传承花灯歌舞 创建书法之乡“边城文化”润秀山

提及沈从文的创作,必定会与“人性”二字挂上钩,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以贯之的审美理想。在他笔下,无论是地主、士兵、还是农民、小业主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所说:“对于人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他正是以这种美好的人性来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而《边城》则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一种出于不朽的痛苦经验。”显然,《边城》的创作是对过去甜美生活的回忆,又是在目前忧患中对理想社会、美的生活的呼唤与追寻。

一、爱与美的天国,真善美的人性

《边城》中展现的是一个爱与美的天国,这里的每个人身上都焕生着人性的真善美。古朴的民风民俗养育了一方勤劳真诚善良淳朴的人民。

忠于职守,宽厚善良的老船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五十年如一日,守着那条渡船,为人们行方便。他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即便有人硬要给他,他也总是退还给他们,还要给过客塞上些烟草,或在酷暑时放了凉茶让过往客人随意取用或者拿出自己的酒葫芦让出城水手和士兵喝光……富有的船总顺顺同样也是乐善好施的,他经常送给老船夫鸭、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也资助并安排料理丧事,尽量关照孤女翠翠的生活;而杨马兵当年向翠翠母亲求爱曾遭到拒绝,但老船夫死后,他也来照应翠翠,……就如傩送所说的:“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即使是写妓女,作者也毫无鄙夷的目光,“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沈从文就是这样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窥视乡下人与城中人截然不同的性情与美德。

如果说老船夫是“边城”世界中“善”的化身,那么翠翠则是“爱”与“美”的精灵。本身翠翠的出身便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她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队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死。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爱的精灵。她既是爱的精灵,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而她的美又通过她未开始就结束了的爱情故事凸现得淋漓尽致,少女的羞涩与温柔,娴静与激动,自尊与娇气,力透纸背的传达出来。

可以说,边城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地美景美人更美,这是一处未经污染的“桃花源”,更是人的性情净化的地方,人理想的寄托之处。但是美的东西往往也是令人忧愁的。

二、美的毁灭,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翠翠的爱情实则是一个凄美的悲剧,船总的大儿子天保和二儿子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心属傩送。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得到幸福,但还未弄清她到底爱谁,便在糊里糊涂中促成了天保托媒前来求婚;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溺水而死。爷爷在天保死后,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与傩送的婚事,在碰壁之后他郁郁猝死于暴风雨之夜。顺顺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于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就以“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局而告终。

那么造成这场爱情悲剧的到底是谁呢?是老船夫吗?他糊里糊涂促成天保前来求婚,又建议他走“车路”的,求婚不成天保才出走溺死的,而他后来撮合翠翠与傩送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造成顺顺父子的误会,以致于傩送一直觉得“老家伙坏,老大是他弄死的”。但老船夫也是出于关心翠翠,爱翠翠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这有错吗?当然没错;那难道是傩送的错,他为何出走呢?自己与大哥同时喜欢翠翠,大哥求爱不成不幸溺死,与情理处父亲不会答应这桩婚事,自己抵抗不成,又不想得“碾坊”,于是只好出走,傩送错了吗?没错。那难道是顺顺的错,天保出事后,他当然不会同意一个间接害死自己大儿子的女人嫁给二儿子。出于对大儿子的哀伤,他的这种心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难道是天保和傩送出了问题,可是他们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也丝毫未伤兄弟手足之情。所以这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在这群充满至情至性的湘西人中间作者丝毫不愿意将错安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因为他们都是善良淳朴的,那么造成悲剧的原因又何在呢?

三、车路与马路,苗汉婚俗对立

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实则是围绕“车路”和“马路”展开的,究其根本,是苗汉两个民族婚俗对立与矛盾所致,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汉族成婚是由男女双方父母等家长通过托媒决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顺顺得以表现。天保把老船夫看成翠翠婚事的主权人,顺顺逼傩送接受王团总家的那座“碾坊”,表现出汉族“父母之命”的婚俗观念,傩送与父亲的争执又是两种婚俗观念的冲突,最终这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就是导致翠翠与傩送不能结合。

而沈从文本人对于汉族传统婚姻观念也是深恶痛绝的,他个人在1922年离乡赴京就是因为当时不愿作姨夫的“女婿”,并为此逃离以联姻方式建立巩固起来的湘西上层盘根错节的统治网络,不愿做王团总“女婿”而追求自由婚姻的傩送正是沈从文自己反封建叛逆精神的缩影。

四、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是美的,而这种爱情的毁灭也正是美的毁灭,这是爱与美的天国中美的毁灭,在这个善的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中,美的毁灭是自然促成的,我们不禁想关注这方人人都充满至情至性的真善美的天国如今是否还在焕发美的光彩?《边城》完成于1943年,而三四十年代的湘西早已与这个美的边城世界相去甚远,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儿实行黑暗统治,镇压屠杀人民,这儿环境美遭到破坏了,那么古朴淳厚的人情美呢?这儿的人民是否依然那样淳朴呢?1934年,沈从文曾回了一趟湘西,他看到的是到处充满庸俗堕落的画面,在发现正直朴素的人情美也快要消失无余时,他依然坚持着他那充满人性、人道主义的理想,他力图通过反观湘西的过去来达到批判现在的目的,他力图通过展现过去爱与美的天国之地来鞭笞如今的生活状况,他力图通过再现过去湘西人淳朴自然的人性来达到呼吁人性回归的目的,所以这也正是《边城》之所以能凸现并代表作家心声的地方,它既是沈从文人道主义理想的体现,又是找寻人性的理想的折射,即掩盖目前堕落处,再现过去伟大处,在淡淡的美的毁灭的忧伤与沉思中,呼唤真正伟大处的回归。所以美的毁灭不在于究其是谁造成,为何造成?而在于提醒读者,美的东西毁灭了,是否该重拾这种伟大这种美,比如那些保留在年轻人血里的正直与热情,这些挥之不去的东西何时能显露?

寻美,自古以来,人很多,方式也各异,而这种留存在骨子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这位作家则选择了以非暴力抗恶的人道主义的方式,再现人性来找寻目前失落的人性,以前有的伟大之处,将来定会再现,毕竟有些东西只会暂时被掩盖,比如人性,毕竟“庙里”“供奉”的又岂会如此轻易丢失?所以正如沈从文所说,《边城》这部作品或者只能给一些读者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又或者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也说不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66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