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第1张

中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爱情故事,其实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

《柳毅传书》、

《董永与七仙女》;   另一种说法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许仙与白娘子》

《孟姜女》

《牛郎织女》。

无论是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说明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牛郎织女》,虽然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只要坚守爱的真谛,爱情就在前方不远处等着我们。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期,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民间另有传说两人实际上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是流传在我国民间历史最优秀的传说之一,织女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帝孙女,工作是编织云彩,后私自下凡与牛郎结合,西王母发现后,用发簪一划,牛郎与织女之间出现了一条天河(即银河)将两人分开。以后每年七月初七(阴历)才得在鹊桥(喜鹊搭建的桥)上相会一次。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许仙与白娘子》

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在峨眉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

 《柳毅传书》说的是洞庭龙君的女儿,远嫁给泾川龙君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得以被救回龙宫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但柳毅传书是仗义执言,本无私念,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死去。后与一渔家女成婚,貌似龙女,后发现此女就是托书的龙女。此后,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

传说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一夜之间织了十匹锦布,帮助董永偿债赎身。奴役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她是秦国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日本古代男女婚姻关系是“访妻婚(妻问い婚)”。那什么是访妻婚呢?这“访妻婚”有点类似今天我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走婚”。男子晚上到女家过夜,第二天清晨便匆匆离去,相互间并不需要婚姻的誓约,也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婚姻生活中的双方是一种松散结合的、若即若离的关系。

日本的访妻婚最早传自朝鲜半岛,盛行于大和时期并延续至平安时代(持续时间大致是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到宋),在12世纪之后随着武士政权的建立才逐渐消亡。

上古时,日本每年春秋两季各地青年男女都会在一起聚会唱歌跳舞,两情相悦者就可好合发生关系之后再长期交往。此外,邂逅相识,萍水相逢,只要是一见钟情、互相看对眼了,都可以向对方求婚,并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时,男女之间的相爱与所谓的求婚,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绝对的自由和宽泛。例如,向路上偶遇的女子打听其芳名与住家,这就算是求婚。彼此中意的男女到了夜里,先是男子来到女方的屋外,或是轻吟低唱,或是情话绵绵。女方在屋里与之唱和赠答,传情送意。当这些精神层面的序曲奏完之后,男子就顺理成章地潜入女方家中,在叫“婿屋”或“妻屋”的地方,与女子终成眷属,进行欢爱。但男子必须在第二天早早起身离开。之后双方的夫妻生活就一直以这样的方式维系下去,至于所生的子女则由女方抚养并与之共同生活。

访妻婚是带有明显母系社会色彩的婚俗。这种婚姻形态下的所谓夫妻双方并不拥有共同的家,而是各有各的住处,仅仅是在夜里才有相聚的可能。男女双方并不需要履行婚姻的契约,也无贞操可言。一个丈夫有可能同时拥有几个妻子,妻子同样也可跟几个男子保持交往。当男子夜里不再造访曾留宿过的女家,或有朝一日被女方拒绝入内,那么双方的婚姻关系也就就自动解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古代日本女尊男卑的反映。女性不仅在婚姻生活方面拥有跟男性一样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而且也享有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和支配权,以及对包括子女在内的家庭成员的监护权和领导权。

到了平安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由夫妻共同组建、相互承担义务的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访妻婚开始向招婿婚过渡。招婿婚,就是婚后丈夫在妻家住下,或就近定居。相对于访妻婚,招婿婚是一个进步。但这种进步却以牺牲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自主权为代价。招婿婚限制了女性择偶的自由,婚姻的决定权转移到女方父亲的手上。同时,他也成为了婚仪的主持人,这也表明家庭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已从女性转向男性。女性在丧失婚姻自主权的同时,也丧失了指挥家庭的话语权。但是在平安时代,访妻婚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招婿婚并未完全取代访妻婚,另一方面则是招婿婚本身的原因,它也不能保证婚姻关系的牢固性。

访妻婚的长期盛行,对日本社会文化、伦理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婚姻形式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模糊片面的,只有女方一边的家庭成员才有亲缘关系的认同感。这就导致了古代日本人相当程度的近亲结婚乃至兄妹通婚,因为在当时同母的兄弟姐妹不可结为夫妻,也就是说,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可以通婚的,不被视为**之举。例如,敏达天皇的皇后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此皇后就是后来的推古天皇。

访妻婚是日本的一种古老婚姻形态,也是日本文化中耐人寻味的现象。

古时男子求婚时,要带活雁去女方家求婚是因为古代婚礼分为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四川的婚俗也有这些复杂的程序。

《五礼通考》曾说,自晚齐以来,无论天子百姓,婚礼“一是接受,二是点名,三是接受,四是接受,五是请求,六是欢迎。这是古代婚礼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四川的婚俗也有这些复杂的手续。那才:这是婚姻谈判的第一阶段。男人向媒人求婚后,女人同意讨论结婚问题。男人准备礼物向女人求婚。礼物是雁。所有的雁都应该活着。

问姓名:婚后,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出生日期和姓名,并为婚礼做准备。纳吉:问完结婚的好消息后告诉新娘的婚礼。它也被称为“交战联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式。像往常一样,雁应该作为结婚的纪念品。后来,它发展到使用戒指、珠宝、彩绸、礼品蛋糕、礼品蜡烛,甚至羊、猪等,所以也被称为“送定”或“租定”。那正:订婚后,男方家庭会把彩礼送给女方家庭,这是结婚阶段的仪式。这种婚礼也被称为订婚结束或大订婚、过度订婚等。后来,婚礼还采取了将嫁妆中的一份或全部食物归还的做法;或者在被雇佣后,将女方家人送给男方的衣服、帽子、鞋子和袜子作为归还。订婚礼物的数量和物品的名称应该是吉祥如意的,数量应该是双重禁忌的。

英琴:新女婿要娶女儿。这种仪式通常被视为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被视为谈判和订婚等过渡仪式。这些形式有的是为了社会关系的需要,如妇女家庭的“化妆”,到了男子家庭的“开弓”和“打洞”等,都是建立社会关系的仪式。这是欢迎客人的仪式。一般来说,是有两个或一个屋顶的轿子。帮助新娘坐轿子的“送嫂子”和陪同新郎接新娘的“迎宾”有不同的要求。

结婚“六礼”过后,新娘回娘家“平安归来”。后来,新娘进入生育期,第二代再次举行生育仪式。从那时起,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庭周年纪念,每年举行一次,直到年底。

我知道该说些什么1、我想陪你走很长很长的岁月,最后化成你眼梢眉角间的一道皱纹。请戴上属于我们的乐维斯!戒指,携手到老,走很长更远的路。

2、我可以不是你第一个喜欢的人,不是你第一个牵手的人,不是你第一个拥抱的人,不是你第一个亲吻的人,不是你第一个拥有的人。但希望我是你遇到痛苦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是你遇到快乐第一个想分享的人,是你遇到挫折第一个能依靠的人,是你今生以后第一个相伴到老的人。所以请将你心里某个第一放心交给 我。嫁给我,好吗

3、以后就别再打电话或是发短信,每天早晨用你泡的咖啡的香味叫我起床,行吗

4、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但你的未来,一定要有我。嫁给我,我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5、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中国古代的聘礼是什么,里面讲究什么,和现代的彩礼有什么区别

详细如下;

一、中国古代的聘礼及其中讲究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聘金:这表示着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这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镯(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二、现代的彩礼及区别

聘金;20万至40万,都是双数,没区别。

聘礼;金银首饰,但有的地方没有;区别是;现代的没有聘礼。

三、结婚用的房子及交通工具古今都有,没有区别。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卫风·木瓜》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

《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卫风 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43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