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老师叫我们找一幅画然后写鉴赏,谁能帮帮我啊``

美术老师叫我们找一幅画然后写鉴赏,谁能帮帮我啊``,第1张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人物生平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凡·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1819-1907)的长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姐姐安娜·科莉妮娅·凡·高诞生。

1857 1月5日,凡·高一生的知已、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 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凡·高诞生。

1862 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凡·高诞生。

1866 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 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凡·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 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凡·高诞生。

1868 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 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1 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 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 5月,文森特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古皮尔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 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古皮尔总公司,后返伦敦。

1875 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 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12月返埃顿。

1877 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 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 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1880 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的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之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提奥给予经济支持。

1881 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离布鲁赛尔,去埃顿与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家赴海牙。

1882 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

1883 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1884 画水彩和“织工”习作;与父亲关系紧张;与凡·拉凰德甚为相得;6月研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 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提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凡·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 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凡·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 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凡·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凡·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1890 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 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麦田群鸦》、《奥维尔市政厅》,这些作品更加奔放不拘。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人物家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以下简称梵高),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Zundert)一座教堂旁的小屋中,那天是1853年3月30日。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1789211-187457)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

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凡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们是:

妹妹:安娜 Anna Cornelia van Gogh (1855217-19301120)

弟弟:提奥 Theodorus van Gogh (Theo,185751-1891125)

妹妹:伊丽莎白 Elisabetha Huberta van Gogh (1859316-19361129)

妹妹:威廉明娜 Willemina Jacoba van Gogh (1862-1941)

弟弟:科尼利斯 Cornelis Vincent van Gogh (1867517-1900424)

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它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Uncle Hein” 海因伯伯 (Hendrick Vincent van Gogh 1814 - 1877)在鹿特丹开画廊,后来迁到布鲁塞尔。

“Uncle Jan” 约翰伯伯 ( Johannes van Gogh 约翰尼斯·梵·高 1817819-1885)一位海军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这位叔叔家里生活过一段。

“Uncle Cor” 科尔叔叔 ( 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 1824 - 1908 ) 也是一位画商。梵高和提奥经常称他为CM。

“Uncle Cent” 梵森特伯伯 ( Vincent van Gogh 1820 - 1888 ,与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画商。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没能上大学。他最初在海牙(The Hague)卖绘画材料,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很精明的人。在几年间他的画廊就成为全欧洲著名的画廊。而后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廊 - 古比尔公司(Goupil&Cie,总部在巴黎)订立了合股合同。梵高与提奥最初都在这位叔叔的店里 - 海牙古比尔公司工作过。

还有一些需要说明的人:

安东·莫夫 (Anton Mauve 1838918-188825)他是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梵高在海牙时曾受他的指导。他的妻子叫 Jet Mauve (原名 Jet Carbentus 1856 -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亲叫 Fie Carbentus,与梵高的母亲是亲姐妹。Fie有三个女儿,Jet就是其中一个。

主要参考文献:Jo van Gogh-Bonger's 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

凡高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图实现超人的梦想,他为自己的艺术推出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

目标展现了他痛苦的追求和永远无法替代的才华。凡高运用唯他所有的那种表现力量,创

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充满激情的绘画类型,并以这种火一般的艺术激情创造出为世

人惊叹的艺术杰作。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尊

德特镇一个小康家庭。他是长子,长着一头红发,模样难看,脾气怪僻。父亲杜奥得利斯

是专职牧师,笃信上帝,为人和善,乐施好助。母亲安娜·柯尼莉亚·卡本托斯出身于海

牙世家。母亲的姐妹中有人患过羊癫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凡高日后非正常的精

神状态不无关系。

凡高的家族中有许多人都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三位伯父是当时著名的美术商人:

二伯父亨得利克·文森特在阿姆斯特丹开画廊,后迁至布鲁塞尔;三伯父在阿姆斯特丹经

营一个很有名的大画廊;与凡高同名的另一位伯父在海牙卖绘画材料,后来与当时最大的

巴黎画商--古比尔公司合股。凡高与弟弟提奥最初就在伯父的店里,即海牙的古比尔公

司工作。

凡高幼年曾随伯父们居住在有丰富藏画的布林旋哈维的别墅里。身处艺术氛围浓厚的

环境,凡高极早便接触到了绘画艺术。他在10岁以前所画的《狗》《草束》等素描作品线

条果断而准确,虽然还无法见其个性,但已可预见其日后在素描上所表现出的强韧力。

温馨的家族、慈爱的双亲和良好的绘画环境造就了凡高的善良和对自然的倾心关注和

敏感。这些品质影响了他为爱情、友谊和艺术献身的一生。

16岁时,凡高进入海牙的古比尔画廊工作,4年后被调往伦敦分店。工作是愉快的,白

天他包装书画,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珍品;晚上他利用余暇欣赏图画,有时还情不自禁地

画上几笔。此时的凡高和所有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一样意气风发,充满了热情与朝气。

1被解雇的传教士

当所有的事似乎都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凡高大受挫折的事情。1847年,凡高

痴情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尔秀拉。但这位少女并不在意这个木讷的荷兰青年,嫁给了别

人。初恋的痛苦使凡高的心灵蒙受耻辱,性格变得忧郁和暴躁,而他的生活也从此进入了

一段颠沛流离的时期。

失恋后的凡高愈来愈寡言,孤寂的他在这个时候渐渐趋向宗教,深深地沉浸在超越个体生

命的神圣思想中,无心从事画商工作。1875年12月,他悄悄地独自回乡。翌年春天被解雇

。之后,凡高辗转于巴黎、拉姆斯盖特(英国)、布鲁塞尔等地,作过店员、教师和学徒

工。这期间,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也很同情他们。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1877年,凡高到阿姆斯特丹准备参加神学院的入学考试。他拼命学习,每天要花费18

至20个小时去钻研很深奥的教义和希腊文的动词变化。但艰深的功课使凡高深受打击。“

我只希望把和平带给贫苦的人,给予他们生活的安乐,使他们安于工作,我要做这一件事

,却为什么要经受这么多的挫折与痛苦?”

在阿姆斯特丹的求学期间,凡高一方面尽力实现做一名拯救人类悲惨灵魂的牧师的心

愿,另一方面对绘画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常翻看《艺术》杂志,也常到美术馆去参观。米

勒、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给他以深刻印象,他开始临摹他们的作品,还常到野外写生

。但这种学习给凡高带来了矛盾的心理。把万千世界搬上画布的欲望与献身传道的愿望如

同两股烈火在他体内涌动。虽然后者(传道)暂时抑制着前者(绘画),但当两者汇合起

来时,对绘画的热望便变成一股强烈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不过在汇合之前,尚需经

历许多的迂回曲折和煎熬苦炼。每当凡高认为自己的想法超出正轨或是自己怠慢了应行的

义务时,便使用自我惩罚:躺在床上,用棒子打自己的背。不久,凡高自我放逐,搬到一

个没有任何家具的简陋房间,将漂亮衣服及其他东西施舍给别人。这种自我惩罚的倾向在

凡高以后的生活中,隐隐地呈周期性的反复。

1876年,厌倦了学习的凡高回到了埃登,并且已决心做一名画家。当时新寡的表姐凯

瑟琳住在他的家里。凡高对这位表姐非常爱慕,并进而求婚。但凯瑟琳却被凡高狂热的爱

情所惊吓,逃回了娘家。不死心的凡高追至阿姆斯特丹,把自己的手插入煤油灯中,恳求

与她见面。其后,凡高在海牙与妓女席恩同居,在明知其行为极不检点的情况下,仍把一

切都给了她,乃至在阿尔割下耳朵,最终在奥弗悲剧性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同样性质

的行为,都体现了凡高强烈的自戕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仅生于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更是为

了抗拒社会的不合理与世俗的种种法则,凡高的自我惩罚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这

同时也造就了他那近乎恐怖的,狂热而执着的情感。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认为凡高是

一个异于常理的天才,但回溯他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简,我们可

以知道,凡高履行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

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遗憾的是,始终依赖他,认定他的真挚的,仅仅只有他的弟弟提奥

。 在埃登短暂停留后,凡高来到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学校学习。1878年12月,在父亲的

帮助下,凡高到达“火与矿物共同沉睡在大地内部的地方”--波里那日。他开设圣经讲

座,访问贫家,还给孩子们讲课。他在一封信中说:“波里那日的风景恰似画面那样美,

那样独特。圣诞节前是连续阴郁的日子,这几天下了雪。这些景色住房让人联想起中世纪

的绘画,或使人想起红与绿,黑与白等强烈色彩的对比效果表现的画”信中表现了他对传

教的热忱以及与生俱来的画家眼光。翌年1月,布鲁塞尔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准许他暂

时以6个月的期限担任瓦睦村的传教士。凡高非常高兴,在这个矿工村,他以早年在基督为

楷模,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贫苦的人们。他节衣缩食,竭尽全力帮助矿工。矿井发生事

故时,他去看护伤员;斑疹伤寒流行时,他去护理病人。尽管如此,凡高的崇高品德却被

教会组织讥讽为自讨苦吃,最终还以不合教规为由解聘了他。

2重拾画笔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凡高惊愕了,也醒悟了,他开始自省。走在波里那日下着寒雨的荒

凉原野上,他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在极端的消沉中,宗教性的狂热慢

慢消失了,继之而起的,是在他脑海中流转着的对绘画的热望,这种热望正在超越其他一

切感觉,即将奔涌出来。“我要再度站起来,我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的铅笔一天比一天

容易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好。”

1880年,经过认真思考,27岁的凡高毅然放弃了“圣职”,决定重拾画笔,借助艺术

的创作去拯救贫苦的人们。这一打算虽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却得到在画店工作的弟

弟提奥的全力相助。年终,凡高来到布鲁塞尔,开始自学美术。次年,拜海牙画家莫夫为

师,接受正规训练。一向性急、暴躁的凡高十分耐心地学习着。他刻苦、坚定、又有观念

性和计划性。他总是就一个题材作很多张画。从他一系列的静物画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谨

慎地尝试着把明暗置换为色彩关系的。 《纽南教会出入的人群》(1884年)这幅作品

便体现了凡高对光线敏感的特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的动态,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强调

了光线的象征性效果。在《森林中的少女》(1882年)一画中,“铺满落叶的红褐色地面

,因树荫而乍明乍暗,斑驳陆离……”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凡高。他以饱含强烈感情

的画笔描绘着眼前的一切。

凡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画些什么,要表现什么,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

自己想画的东西。那些表面的形状与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所要画的,是正在

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姿态,与大地斗争的人们的汗水、动作与神态。这些人就是农夫、煤

矿工、除雪工、堆积草束的人以及其他劳动着的人。他要画他们所有的姿态与动作。对他

来说,“描绘劳动者的动作”才是“现代艺术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夸张、扭曲,他的

愿望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其动作、姿态。他临摹米勒的《耕作》、《一日的四个时辰》,他

想继承米勒未完成的工作,想画“让米勒也了解的”。在探索个人艺术道路之初,凡高便

把对劳苦民众的真挚同情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1882年1月底,凡高认识了一名麻脸、酗酒、已为人母且又在怀孕中的30岁的妓女--

克丽丝汀·玛丽亚·贺鲁尼库(席恩)。对于她坎坷的遭遇和糟糕的生活状态,凡高很是

同情。他倾注了全部的爱来照顾这个女人,并以他为模特儿画了一幅名叫《悲哀》的石版

画。凡高曾试图与她共同生活下去,但她还是离开了。

1883年,结束了与席恩的同居生活,凡高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他在到处可以看到泥

炭小屋与贫苦农家的纽·阿姆斯特丹滞留了几天。缥缈的地平线与泥炭山,工作着的农妇

,淡紫与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风雨似的重云,凡高将这一切留在他的画作《田里的农妇》(

1883年)中,这幅作品是凡高在静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寻回人生信念的心情写照

,这使得作品深具宗教色彩,从中也不难看出米勒的作品《晚钟》的影子。

1883年,凡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中,他不断提高素描技

巧,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黝黑,富有乡土气息。这一时期所作的《吃土豆的

农人》(1885年)是凡高在画了许多农民写生画之后集大成的作品。为完成这幅作品,他

作了同样构图的习作两幅。其中素描与速写各一幅。还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一些

室内静物及手的素描等。画面采用伦勃朗的光线集中法,用野性的笔触强调了人物的形体

与姿态。他注重画面所表达的情感,而不是色彩的相互关系。“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

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里的手耕种土地……”在这幅农家“圣餐”像中,凡高无

视都市化的现代趣味,用真挚的感情绘制出朴拙的农人的美与力。不难看出些时的凡高正

向往着成为一名“农民画家”。

自纽南时期起,凡高渐渐意识到色彩的神秘与微妙。1885年11月底,凡高去了安特卫

普,在那里等着他的是鲁本斯明亮而大胆的色调与日本浮士绘版画上所能看到的更新的色

彩语言。3个月期间,他如痴如醉地埋头学习,领略着鲁本斯的风采,接触到日本的浮士绘

版画,并受到港都安特卫普朝气的刺激。深沉的色彩开始明朗化,笔触变大,开始注意对

比的美,这是对色彩的觉醒。凡高准备启程前往巴黎,那个正在进行色彩解放的艺术之都

。也正是在这时,凡高作了第一幅自画像。自此,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对自我的审视。

3巴黎·印象派

1886年3月初,33岁的凡高到达巴黎。巴黎自由的艺术氛围和亮丽的印象派使他大为震

惊。他认识到眼前的这个艺术世界与他所进行的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急切地想去了

解印象派,因而显得焦躁与不安。经提奥的介绍,凡高与一批印象派画家相识,并与他们

共同探讨绘画的新技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像他们一样充盈着明亮的色彩,捕捉到阳光

下刹那的变化时,凡高的血沸腾了。他认为“新的观念出现了,和若干年以前的调子完全

不一样的画被画出来了。”

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这位目光锐利,独来独往的年轻人受到了印象派的洗礼。印象

派的运动自1874年第一次展览会以来,已在当时达到极盛。莫奈、毕沙罗和西斯莱各成一

家,他们否定了物象的固有色,只靠自己的视觉体验,再现事物于画面。这种绘画理论深

刻地影响着凡高。虽然,初抵巴黎的凡高还不曾完全脱离灰暗的色调,但他的笔触已渐渐

带有轻快感。他研究色彩的对比与不和谐感,学习色彩分割与素描的新手法,逐步孕育出

超越他人境界的艺术创作。

凡高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为强烈而明亮的印象派色彩,新印象派(点彩派)的奥秘也

被融会贯通。如在《塞纳河畔》这幅类似毕沙罗风格的画作上,凡高显示了他对光线的综

合与明暗效果的全面掌握,亦体现出他对强烈色彩的偏爱。如《汤基大爷》(1887年)一

画,深蓝与红褐相映衬,背景是绚烂的浮士绘,色调与彩度似乎都过于强烈。《巴黎风景

》一画则尚未脱离由补色混合的灰色调,而《花束》一作则是凡高学习印象派技法的代表

作。

自安特卫普时期,凡高就热衷于日本的浮士绘。在巴黎,凡高经常光顾的一家专门收

藏浮士绘的画廊。在这所“日本趣味”的中心,凡高对这里的藏品细心研究,并作了许多

临摹。这其中,他最喜欢日本画家广重的作品。他临摹了广重的《龟户梅屋铺》,作了《

日本趣味(梅树)》(1887年)。虽然这是一幅临摹图,但画中天空红色,大地的绿色都

比原画更加强调,梅树枝节的线条更大胆坚强。另一幅临摹作品《雨中的桥》(1887年)

将原画中海的灰色改为绿色,使原画的萧条感也因此消失。凡高从浮士绘中汲取特色,在

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进而站到现代绘画的最

前沿。

在巴黎的生活是放荡不羁的,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纷乱的都市生活使凡高感到不安与孤

立。他过度酗酒,胡闹,行为变得激进,神情也异常过敏。即便如此,他依然勤于创作。

《“铃鼓”咖啡屋的女郎》(1987年)就是这期间画的。画中的女人所说便是凡高常去的

咖啡屋的女老板奥古斯汀娜·谢加都莉。这幅画微细的笔触与色彩并置的方法,表现出凡

高对于点彩派的倾向。

拥有了印象派灿烂色彩的凡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竭待渲泄。身处阴郁的巴

黎,他天天憧憬着热烘烘的太阳,向往着更明朗的地方。因为他的心中,有十倍于太阳的

热情,急需一团烈火加以引发。

4阿尔的阳光

1888年2月,凡高到了法国南部阿尔,立即陶醉在阿尔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丽风光

中。在阿尔,摆脱了印象派“客观主义”描绘自然方法的凡高,凭借个人的感受,尽情地

创作。不到三个月,凡高竟画了200多件作品。这几乎是他在巴黎的两年时间所画作品的总

和。此时,凡高的天分完全表露出来,他本身的旋律与自然界的旋律已合而为一了。在阳

光遍洒的麦田中,凡高象蝉一样快乐,每天由清晨到傍晚,他都不停地拼命工作。面对阳

光明朗的阿尔,凡高的思维异常活跃。他的绘画手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把全部注

意力集中在情节题材上,而只考虑怎样画。《阿尔的吊桥》(《兰格罗瓦桥》1888年)是

凡高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吊桥以蓝天为背景,轮廓清晰;河流也是蓝色的,河堤接近橙

色;岸边有一群穿着鲜艳外衣的妇女;一辆马车正在通过吊桥。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呈现

出一派春天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凡高充实愉悦的心情。在《菜园》(18

88年)一画中,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被搬上了画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准确的

远近法使画面坚稳,充分表达了凡高投入自然怀抱中的安祥自信的心情。这幅画不再似印

象派那样,颜色大片大片地铺开,在透视上由近及远,颜色虽强烈,但整个画面却平整而

明快,极富韵律。这种源于印象派又有别于印象派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画家创作上的主

观能动性,导致了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新表现领域的开拓,使凡高一跃成为后期印象派的代

表人物。

南方的夏天非常炎热,凡高因此待在家中画了一些肖像画以及《夜间的咖啡座》(18

88年)以及《向日葵》(1887年)等作品。《夜间的咖啡座》描写的是凡高所借住的通宵

营业的兰卡散尔咖啡馆。他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生气勃勃的色彩,所以常跑到户外画星

星。在这幅画中,桔黄的天棚与深蓝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对比,仿佛表现着希望与悔恨,憧

憬与放浪两个主题的对照,隐约暗示凡高自身那复杂不安的精神与永不间断的呻吟。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

写照。对于这种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中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英语中称之为太阳之花

。凡高对它的喜爱和到南方追求阳光,就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并试图去捕

捉那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调为主,加上一些青

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面运用了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

极富生命力,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力作。

凡高在阿尔所作的肖像画《阿尔的少女》(1888年)《阿尔女郎》等作品充满阳光与

明朗的色调,表达朴素、坚实。凡高用纯洁的心去观察生活,凭自己的感觉描绘对象。《

邮差卢朗先生》(1888年)一画中,凡高以藏青色为主调,为强调衣服的皱褶,使用了黑

色线条,而制服上的金钮扣闪闪发亮,宛如星辰。棕黄、柔软的胡须又淡化了制服所造成

的严谨,使画中人物有一种牧师般的神圣感觉。细看这些肖像画,模特的呼吸、体质与气

息表现无遗。

5孤独的“友人之家”

阿尔的凡高充满了自信。尽管物质生活极度困难,他仍然幻想建立一种可观的艺术生

活。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构筑精神上的堡垒,凡高梦想在阿尔成立一个新色彩主义画家

的画派,即“友人之家”(“未来画室”)。1888年,凡高向远在巴黎、布鲁塞尔的朋友

寄出请柬,希望艺术家们都能来到阿尔,共同创造世界上最美的图画。遗憾的是只有高更

一人于10月20日到达了阿尔。

两个人共处的生活在开始几个星期还算和睦,到11月间,便经常因为绘画意见的不同

而发生争执。这时的高更开始以黑色轮廓线勾出画面轮廓,再加上色面来处理,富有装饰

味道。而凡高的品性热情似火,以自己的感觉作为唯一指南。高更也不喜欢阿尔,他憧憬

更为原始的生活。两个固执的人开始为了各自的艺术见解对峙起来。

12月,凡高画了一幅《凡高的椅子》,椅子周围空无一人,传达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大概凡高已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入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友

人之家”显然是失败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加上近9个月的狂热创作,使体力和精神均处于极

端衰弱的凡高终于在和高更的又一次口角之后,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并把割下的耳朵

放进信封里,交给阿尔的妓女兰秀儿,请她“好好保存”。高更要求凡高住院治疗,并打

电报给提奥,请他立即赶来,自己则返回巴黎。提奥赶到时,凡高正陷入严重的歇斯底里

状态,不久便被送入精神病院。

1889年1月,凡高一度出院,他“希望在此地(阿尔)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并且等春暖

花开时,再画些果树园。”在此期间,凡高创作了《吸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这是

他的自画像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画中无论红橙相间的背景,还是蓝色的无边帽和绿色的

大衣,都采用了纯色。皮肤为棕色,加有**和紫色的反光。这些颜色对比强烈,却异常

和谐。色彩纯净明亮,富有生气,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饱和。但即便如此,这幅画也绝非

凡高出院后心理安定的体现,而是因为意识到旁人的白眼,面对提奥与高更时背负的沉重

心理负担,及担心病情再次发作所产生的不安与恐惧,这种种复杂心态的表露。 自画

像是凡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凡高以自己的画笔描述生命瞬间,完全真实地凝视

自己和表现自己。凡高的自画像若按时期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卫普时期 1885年 1幅

巴黎时期 1886年 7幅 1887年春 1幅 夏 16幅 秋 5幅

1888年 1幅

阿尔时期 1888年夏 1幅 秋 3幅 冬 1幅

1889年春 2幅

圣雷米时期 1889年秋 3幅

从创作时间来看,1887年夏天是创作最丰期。那时的凡高正处于初到巴黎的震惊当中

,他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转向对自我的凝视,他不断挖掘内心世界,以此平衡心中的感受。

凡高靠自责自伤的心情与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渲泄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他的热情与热心

常伴随着兴奋与冒失,从性格上则表现为急躁与率直,这使得他一直孤立于人群之外。于

是,他不断地自审。这便是他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创作了42幅自画像的缘由。他以这

种方式无情地剖析自我,探索自我,这使他感到更不安、更孤独。

6“痛苦即人生”

对艺术的狂热使生活中的凡高近乎癫狂,1889年2月初,凡高的病情又发作了。5月8日

,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在这里,他画医院里的花园,画看守,

画窗外的风景。他把自己交替出现的希望与绝望,把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融入画中。色彩

、笔触、构图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

《**的麦田》(1889年)描绘的便是疗养院窗外的风景。这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

触,所有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金**起伏的麦田和火焰般的柏树,使人有微风拂、摇

曳生姿的快乐感觉,但白色的云与粉绿的天幕构成的不透明的天空却厚重、压抑。整幅画

面显得矛盾、忧虑。

凡高在疗养院一直住到第二年5月,其间病情反复。发作期间,整个人陷入惊恐之中,

有时会吞食颜料或石油,甚至服毒。发作之后,则完全平静,头脑也很清晰,一经许可便

努力作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完全有别于阿尔时期的作品。支配阿尔时期的**交响乐消失

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深刻的爱。线条变得简洁、强韧、粗大;曲线与螺旋的律动支配

着画面。大地、天空、星夜、树木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动感。

《星月之夜》(1889年)是凡高色彩象征主义的名作。翻滚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条

巨龙在旋动,新月成了一个漩涡,暗绿色的柏树如一股火焰从大地深处涌冒,教堂的尖顶

不安地伸向天空。凡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色彩上也改变了印象派的可观性,而强调

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

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

风格。《圣雷米的山丘》(1889年)便是一幅极有凡高个性的作品。描绘山丘的笔触形成

一连串的弯曲,仿佛从大地中涌现出来。虽然“山不像山,轮廓那么粗大,……不过线条

生动,强且有力,即便有点夸张,仍然不失为一幅好画。”(凡高)

这期间提奥夫妇生下了男孩;艺坛评论家奥利维写了第一篇有关凡高的评论;《红色

葡萄园》卖出去了,这是凡高有生之年唯一卖出去的作品。但这些好消息,并未使凡高的

心境真正明朗起来,加之病情的继续恶化,凡高准备脱离医院这个环境。

1890年,凡高回到巴黎,在提奥夫妇的公寓里受到4天的款待。5月17日,凡高移居离

巴黎不远的奥弗,由关心印象派画家的医生贾歇负责照顾。凡高住在镇公所前广场的咖啡

馆楼上,与同室的人相处很好。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他来自疗养院。凡高的心情有了一段时

间的平静。他画了许多贾歇医生和他女儿的肖像,以及当地的村营风景。画中赏心悦目的

蓝色重新出现。作品《茅屋》(1889年)弯曲的、起伏的线条比之圣雷米时期更自在、更

阔达;线条犹如音乐般充满节奏感;笔触时强时弱,轻重缓急,十分自在。奥弗这个美丽

的地方使凡高感到了如归故里的安乐。然而,这种平和安祥并未持续多久,忧伤和郁闷再

次席卷心头。

带有浓烈悲剧性的作品诞生了。它们是两幅预告死神来临的作品--《暴风雨似的天

空与麦田》(1890年)和《群鸦乱飞的麦田》(1890年)。凡高在巴黎曾作过一幅《孤鸟

翔空的麦田》(1887年),清新明朗,仿佛可以从画中听到远处的歌声。而《暴风雨似的

天空与麦田》却用浅色调把窒息、焦虑的心情和对现实的失望完全表现出来。《群鸦乱飞

的麦田》则用强烈浓郁的色彩,画出凝视死神袭来的苍凉心情。凡高的暗示手法已经十分

成熟。凡高的艺术生涯已达到巅峰,他的生命历程也随即接近尾声。

当得知一直接济自己的弟弟提奥因为结婚生子,经济出现拮据时,凡高的心被彻底击

碎了。“我把钱还给你吧,现在我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给弟弟写完这段文字后,1890

年7月27日,凡高和往日一样,背着画架走向麦田,在距离他住宿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

院旁,他举起手枪放在胸口并扣动了扳机。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卧室。当

天晚上,凡高口含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还和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的艺术见解。至晚

上时,他开始虚弱,延至半夜(7月29日凌晨1时30分)便停止了呼吸。

“痛苦即人生”,这是凡高最后的感叹。

青春疼痛文学,简单来说就是让你又爱又恨,并且在过程中感觉到疼痛,能够直达你青春最深处伤痕和泪水的文学。这样的书有很多,比如说夏目漱石的《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些是日本文学。国内的像是《沙漏》、《苍耳》、《离歌》,也都挺不错的。不过个人还是不推荐读这些书,会增加自己的泪点。

1、夏目漱石的《心》

夏目漱石的《心》比起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地位还要高出不少。这本书常年占据畅销榜第一位,描写的是学生在学生时代和自己的挚友,同时爱上一个房东的女儿后的故事。朋友向他说过此事,而他自己却斥责自己的好友,说对方年纪轻轻不懂上进。结果自己偷偷告白,并且求婚成功。而他跟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这件事而产生矛盾。书里描写了很多青春的事情,算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2、太宰治《人间失格》

这本书在国内的影响很大,很多人都表示不喜欢这本书。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本书的语句并不通顺,整体看起来杂乱无章。可是也有很多人喜欢这本书,原因更加简单,那就是里面所描写的东西,影响是很深远的。如果自己是打算学习的话,就不建议看这本书了,对自己写作并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单纯的想读“青春伤痛文学”,这本书一定能直达你的内心,让你哭出来。不过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一定要去了解太宰治,了解当时的时代,否则你根本无法体会这本书要写的是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本书的冲击很大,建议在有指导的情况下看。

3、国内的作品

国内的作品也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都被拍成了电视剧和**。类型大多数都一样,感觉相互之间没什么区别。好的作品有很多,像是《沙漏》、《苍耳》、《离歌》,可以当作青春时期打发时间的书籍。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853年 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 鸢尾花(点击看大图)

  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5年 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诞生。 1857年 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梵·高诞生。 1861年 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 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 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 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 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诞生。 1868年 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 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梵高作品(20张)  1871年 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年 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年 5月,文森特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古皮尔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年 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古皮尔总公司,后返伦敦。 1875年 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年 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12月返埃顿。 1877年 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年 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年 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1880年 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创作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之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提奥给予经济支持。 1881年 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离布鲁赛尔,去埃顿与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家赴海牙。 1882年 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

  梵高风景画(17张)  1883年 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1884年 画水彩和“织工”习作;与父亲关系紧张;与凡·拉凰德甚为相得;6月研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年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年 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提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凡·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年 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年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梵·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年 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梵·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梵·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梵·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1890年 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 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535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