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从化大桥的诗歌?

赞美从化大桥的诗歌?,第1张

囚歌

作者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身躯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作者: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员的自白,

高歌埋葬蒋家王朝。

十二桥烈士英名录

杨伯恺 谷时逊 余天觉 陈天钰

于渊 王伯高 廖竞韩 吴惠安

王干青 刘骏达 田宗美 张维丰

晏子良 杜可 方智炯 张坦

许寿真 龙世正 黎一上 徐茂森

毛英才 彭代梯 王建昌 徐海东

黄子万 刘仲宣 曹立中 高昆山

王侠夫 云龙 杨辅宸 严正

曹鸣飞 张大成 姜乾良 周从化

他们中有中国***党员1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4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5人、党的外围组织成员7人,以及其他革命志士6人。他们中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党,回国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委员并一直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和上层统战工作的杨伯恺烈士;有在1926年英军炮轰万县的"九五惨案"中英勇抗英,闻名中外的爱国军人,后来长期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于渊烈士;有领导过"绵竹暴动",长期从事上层统战工作的王干青烈士;有用世界语发表文章,积极向反动派作斗争的许涛真烈士;有担任过陕南学委和西北联大党的负责人,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与国民党作不屈不挠斗争的刘骏达烈士;有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队,从事军运工作的王侠夫、黄子万、曾鸣飞、谷时逊烈士;有毕业于华西大学,并勇敢地参加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的毛英才烈士;有在狱中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在监工作组",后扩展为"川西解放组"的杜可、龙世正、彭代悌、刘仲宣、云龙等烈士;还有在双流擦耳岩党的联络站工作的徐海东、徐茂森烈士。牺牲在重庆白公馆的周从化烈士也长眠于此。

这些烈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惧严刑拷打,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革命志士壮丽的人生赞歌。

十二桥烈士是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即将解放之时,被反动派杀害的。成都人民将永远铭记着这些蓉城的英烈们,永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完成先烈们开创未竟的事业。

          (“五老"课堂演讲稿)

                      龙柱深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原来也是河东中学的老师,教英语科,是在河东中学退休的。在退休之后,我喜欢收集从化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收集了许多从化古代留传下来的物品。我特别喜欢古人读的线装书,也喜欢把从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写下来。几年来,我收藏的东西有古石器,旧家具,旧农具,古旧线装书等等。有些东西现在已不使用了,在农村已很难看见了。我收集整理写下的传说故事有七万多字,大约有五十多篇吧!在报纸上见到的就有《三将军的传说》,《云台山刘仙姑的故事》等等,大部分都在公开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有些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三万多人次。

        曾有朋友问我:“你不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吗?怎么喜欢收藏和写作?"这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太好了,祖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宝贵了。我要让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贝一代代传下去。这些宝贵的东西再不抢救,就会腐烂,就会消失。特别是我少年时听长辈们讲的故事,很动人,很感人,如果不写下来,慢慢就会失传了。

        或者有些同学不知道,你们所在的村庄,就可能留传着动人的故事。我们河东中学的所在地,以前叫做七星岗。据说南宋皇帝逃亡时,把七大缸另加大半缸的皇室金银珠宝埋在这个地方,以便日后能利用这些财宝组织军队,东山再起,打败元军。藏宝的具体地点当然是个秘密。这七大缸半的珠宝,流传下来就变成七星伴月亮了。太平钱岗这个地方,有广裕祠,很出名。钱岗原来也不叫钱岗,而是叫七星岗。我们学校这个地方,宋军埋了哪么多财宝,应该叫钱岗吧!但偏偏倒过来,埋了财宝的地方叫七星岗,没埋财宝的地方叫钱岗。这是因为宋军为了转移视线,又便于记忆吧!有一个成语叫做“此地无银三百两",而这里埋的是亿万两金银珠宝呢!如果这里叫钱岗,就会被人惦记着了,于是就与七星岗互相调换了。这里变成了七星岗,原来的七星岗变成钱岗了。还有一种说法,宋皇室的财宝不是埋在这里,而是埋在凤凰的金钱山呢!在学校开办初,我曾见到附近村民建楼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大罐宋钱,后来听说屋主按烂铜烂铁论斤卖给废品店了,真是太可惜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古钱币呀!我们从化有许多村落都是南宋官兵的后裔。钱岗就是在崖山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南宋丞相陆秀夫的后裔。屈洞村是北宋潘美的后裔。这个潘美在杨家将这个故事中变成了潘仁美,是个奸臣。真实的潘美是位忠臣,为统一国家作出贡献的。在鹊朗村,有纪念杨五郎的遗迹五郎庙。结合历史知识再来看这些传说,就会发现,我们从化也有许多值得写的东西,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并不是南蛮之地。我们的家乡其实是很可爱。

        我们现在看到的双凤山,在以前叫鹧鸪山。明朝的一位姓唐的县太爷听着就不顺耳,鹧鸪是小鸟,只在小地方飞来飞去,缺乏一飞冲天的气概。改了吧,唐县太爷一声令下,就把鹧鸪山改为双凤山了。双凤朝阳,是古代从化八景之一。唐县太爷为了改山名,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祭双凤山文》:“惟山秀拔,双凤其模。未遇识者,抑名鹧鸪。山损其名,为山之污。凤鸟,鹧鸪,凡瑞异途。惟瑞名瑞,名实乃符。更名双凤,不亦快乎?勉旃凤山,爰发其雏。羽翊文明,慎毋负吾。尚飨。”

        这篇文章,原来是用石刻好,放在凤院村的。凤院村原来也不叫凤院。因村里村外,原来有大片的枫树林,当时是叫枫园的。因为鹧鸪山改名为双凤山了,枫园的大池塘的水里,经常倒映着双凤山,枫园与双凤山是连在一起的,跟着枫园也就改名为凤院了。"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建文章"。你看多有气概和诗意!读起来也觉豪情万丈。

我的外公外婆也是凤院人。我小时候在凤院看过龙船,听过大戏,也听过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我母亲是一边唱着戏文,一边把故事讲出来的,至今我仍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几句戏文呢!在讲到从化本地的典故时,讲得最多的是云台山的刘仙姑了。刘仙姑据说是真人真事,她很小就被卖到云台山下的村里当童养媳了。她的家婆对她很刻薄,经常打她骂她。她逆来顺受,孝顺长辈,熬尽许多苦楚,后来被增城的何仙姑收为徒弟,再后来在云台山上成仙了,成了保祐一方生灵的地方神。我把她故事写了出来,发表在《今日从化》和《流溪老园丁》等刊物上,并且在网络上流传下来。

        其实,从化这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我们学校可能有汉田村的同学。汉田村附近以前有一座鲤鱼形的小石山,与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有关联。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从化的东面邻近龙门县。据说流溪河的鲤鱼王很早就不想在流溪河里称王了。它要逆着小海河而上,跳过龙门,化作龙王,云游四海。在路途中,它遇到柯木关,大迳关,小迳关等等关卡,还遇到大鼻鹤等官兵的围追堵截,最后拼搏累死在汉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在从化县志里,有关于《鱼王石》的记载。

        大家还可以在从化大桥附近的流溪河东岸,看到鹅岗头这个地方。在修河堤时,差点就被铲平了。当地村民经过有理有据的抗争,得以保存下来了。据说这个鹅公头,就是何仙姑坐的天鹅变成的。在河西以前河滨公园工人球场旁边,也有一座小石山,据说是刘仙姑坐的天鹅变成的。这两个天鹅一公一乸,它们天天在一起,有时分开在流溪河两岸。后来何仙姑和其他七仙一起去了渡东海,就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吧。何仙姑把公天鹅留在流溪河东岸,她以为很快就会从东海回来,忘记给它自由的指令。没有何仙姑的指令它不敢游到西岸,与母天鹅会合,只是天天隔河相望。久而久之就变成鹅公头石了。刘仙姑只顾在风云岭修炼,也忘记了她的鹅乸。天长日久,那个鹅乸也化作石山了。这些传说是不是很感动人呢?现在有商家利用鹅乸这个题材做生意,天天叫卖鹅乸煲,我觉得是不妥当的。美丽的传说不能庸俗化,我们要让这些美丽的传说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我们从化美丽的传说还有很多,像温泉的《龙宫煮泉》,森林公园的《八仙造流溪城》,从化八景和吕田八景的传说等等,讲十天十夜也讲不完。从化还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是华南地区的主战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抗日故事,如江埔村的大只能,就活捉过日本仔。河东中学所在地,张瑞贵将军就多次与日本仔打大仗,在附近还有抗战时修建的炮楼呢!以前从化二中的校长庞捷,他的父亲就是张瑞贵部队里的一位营长。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像良口榴花山抗日大会战,云台山解放广州的最后一战,等等。大家看看,从化不但山清水秀,流传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还是挺多的。我们现在趁还记得,就应该尽快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下去。这也是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一个具体做法吧!我现在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工作还需要你们挖掘和整理。努力吧!让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发扬光大,激励我们爱国爱家的热情,为建设好我们的家乡多作贡献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60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