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爱情故事

吴宓的爱情故事,第1张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南京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欲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 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不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结婚7年后,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19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 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与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倾慕,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三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

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他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刻,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任何男人和任何女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都在“多”之中。因此,一男爱一女,一男爱多女,一女爱多男,多男爱多女,或同时,或先后,这种种情形形而上学地说都是有道理的。由此使恋爱极不稳定,如沙上筑屋,常是轮盘式,三角式,交织式,很少互相式的,遂导致痛苦和悲哀。吴宓自己是一个经历了失恋痛苦和离婚悲剧的人,所以这番话不仅是出于理性思考,而且包含着身世之叹。事实上,世上确无命定姻缘,男女之爱充满着偶然和变易的因素,造成了无数恩怨。因此,爱情上的理想主义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多数人由于自身经验的教训,会变得实际起来,唯求爱宁,把注意力转向实力或事功。那些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受幻灭感所驱,由情入空,走向虚无主义,如拜伦一样玩世不恭,或如贾宝玉一样看破红尘。吴宓也是一个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不肯放弃理想,试图在爱情上也寻求“一多并在”的中庸,于是提出“由情入道”,“由情悟道”,即“由爱情入宗教”,“籍人生的痛苦经历而逐步理解和信仰上帝的世界”。

吴宓对想像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一个人的情感很难说是受现实还是受想像影响的。吴宓唐.吉诃德“骑士”一样的真情实感,多少象个笑话。不过话说回来,吴宓不成功的爱情却使俗到“无我”的后人看到一个民国文人别样的风采与态度,让人在好笑同情之余生出几分感慨。

在民国时期,涌现无数个学贯中西的大师学者,也出现了许多才子佳人,更演化出情场纠葛,其中不乏花边趣事,八卦逸闻,与今天的娱乐圈新闻颇有一比,然而,恒古不变者,玩火者必自焚,情场“玩火”者,更是引火烧身。

陕西富家子弟出身,清华国学院开创者

前两年的电视剧中,孙俪所饰演的清末女首富周莹的故事让观众动容,历史上的周莹的夫家吴家东院也在当地显赫,而吴家西院的故事并不比东院简单,周莹夫家的侄子吴宓,在近代,也是一位颇有“剧情”的人物。

吴宓出生在清末,由于家中环境尚好,自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优于平常人,而且吴宓自己生性聪慧,更是勤奋好学,少年时就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留美预科班,后来由于清朝覆灭,他又流转去上海的新式学校上课,在那里,他将自己的原名吴陀曼改为吴宓,并沿用终生。

留美数年后的吴宓回国任教,先后在南京、沈阳任教,开创中国比较文学流派,后受邀前往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一时声名鹊起,时人为之惊叹。

摒弃美好婚姻,苦恋一身所爱

吴宓在学术上的造就,可谓是功德圆满,他过目不忘,学识渊博,为国家和学校培育了不少人才,其中就有钱钟书等。然而,他在学术的一丝不苟与他在感情上的表现,可谓南辕北辙。

吴宓少年就开始在外留学,家中还没有来得及包办婚姻,但是这么优秀的青年才俊,是不乏其他人主动示好。还在留学期间的吴宓,某日收到了同样留美的同学陈烈勋,信件大意就是自己的妹妹陈心一是一位小学教员,在一些刊物中读到了吴宓的作品,被其才气所倾倒,希望可以嫁给他。

吴宓读书很多,对于书中比较感兴趣的女性倾向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或许有某种特质吸引着他的最初择偶观念。因此,对面突如其来的爱慕之意,吴宓没有显得特别的惊恐,反而表示应允,回国后,吴宓就在杭州与陈烈勋的妹妹陈心仪见面。

由于此前两人并无来往,吴宓与陈心仪的初次见面也没有一见钟情的效果,正在沉默之际,陈心仪的好友毛彦文出现了。她即将前往北京上学,过来和陈心仪见面,当时的三人都没有发现,这一次会面会改变今后三个人的命运。

吴宓是认识毛彦文的,因为毛彦文的表哥同时也是未婚夫朱君毅是吴宓的同学,甚至于朱君毅和毛彦文互通的情信,朱君毅都会给吴宓看,吴宓也对这个颇具才气的女子有一个挺好的印象,如今见到也是心动也是纠结。

由于各自名花有主,吴宓还是继续和陈心仪交往,虽有些许迟疑,他还是和陈心仪结婚生女。本来,这颗躁动的心就此落下,无奈,朱君毅也不是从一而终的人,毛彦文幼年曾有婚约,后来她自己与表哥朱君毅自由恋爱,私定终身,朱君毅甚至想带毛彦文逃婚,后来,毛家见此,只能去给毛彦文退婚。

然而这件事情,在当地变成了八卦新闻,大家都在讲毛家逃婚女儿的故事,一时之间,舆论压力极大。朱君毅这个时候,反而没有很决绝,不敢这么出来承担事情,两家人见此,赶紧给他们订婚,以平息此事的影响。

订婚后,去了美国留学的朱君毅逐渐冷谈毛彦文,几年后回国竟然给毛彦文写了退婚信,觉得近亲结婚不妥,随即还和一个女学生结了婚。毛彦文大受打击的同时,吴宓内心那死灰复燃的躁动又开始,他此时和陈心仪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在外人看来是美美满满的一家人,然而他的心里却从没有安分过。

本来吴宓是去劝阻朱君毅不要抛弃毛彦文,后来变成直接去追求了毛彦文,毛彦文对此非常抗拒,陈心一也惊恐不已。然而吴宓并没有就此收手,还想着一夫多妻的生活,并公开追求毛彦文。

一下子,毛彦文又变成了八卦新闻的主角,吴宓的父亲与朋友都对他多以劝阻,可惜他始终一意孤行。最后,陈心仪受不了这样的丈夫,与他离婚,吴宓则摆脱枷锁般继续追求毛彦文。

朝秦而暮楚,情场“玩火”终自伤

尽管舆论非常不利于吴宓,但是他似乎完全无所顾忌,终于在纠缠了好几年后,毛彦文终于答应了吴宓的追求,答应与他结婚。此时,作为苦追自己心目中女神数年的吴宓本应该喜极而泣才对,然而,现实就是他在追求毛彦文的数年中,并不是一条单行道。

他在追求毛彦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向其他女人示爱,用如今的话说,就是“海王”,他并没有急于和毛彦文结婚。而是让她放弃学业,来欧洲与他结婚,结果毛彦文到了欧洲,结婚变成了订婚,没有真正明确答复。

回国后,吴宓也没有和毛彦文结婚,而是去杭州追求女作家卢葆华,觉得即使不成功,还可以和毛彦文结婚。卢葆华没有理他,吴宓则继续寻觅新对象。

毛彦文眼见如此,心灰意冷,最终嫁给年纪相差甚大的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熊希龄年长且稳重,人格颇有魅力,对于社会公益与民生诸事多有上心。毛彦文与他一起完全成为了精神伴侣,相处融洽,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是却是情真意切,给毛彦文非常美好的回忆和精神遗产。

吴宓见毛彦文嫁给熊希龄,又后悔不已,天天在报刊发布自己的哀伤,还在学校中,发布自己的回忆情诗,为学生所不齿。后来,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追求毛彦文,可惜这时的毛彦文,已经心如磐石,不去理他了。

然而吴宓并没有停下脚步,如果说知识对他来说是蜜糖,那么女人对她来说就是毒药,上瘾了就无法解除。他又频频向诸多女性示爱,许多听闻过他的轶事的人,纷纷退却,直到1950年,他已经五十多岁时,有一个叫邹兰芳的女学生向她示爱,并最终将他此生的爱情、婚姻之火烧完。

邹兰芳出身地主家庭,家中兄弟被镇压,她自己需要赡养家里的多位亲人小孩,急需一棵大树遮阴。吴宓尽管已经到了中老年,对于感情还是青春年少的态度,在面对女学生的崇拜,他选择和邹兰芳结婚。由于他的收入和待遇颇丰,除了自己的家庭,还要一下子赡养邹兰芳的娘家人。

而且,邹兰芳本人是病秧子,从结婚开始,邹兰芳就开始生病,完全无法协助料理家庭事务。并且在没过多久,就因为肺结核去世了,她死后,吴宓还是继续抚养她的娘家子弟。晚年,他无子女在旁,自己也年老体残疾,时常会思念毛彦文,常常醒来还是满脸泪痕,可惜时过境迁,已然无法从头再来。

结语

吴宓少年时可谓顺风顺水,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得到家人厚爱,获得优质教学培养,自身又治学严谨,学问也有一家之长,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人才,可惜一生之中唯独被一个情字冲昏了眼,不仅是拎不清,更是放不下,拿不起,辜负了倾心自己的女子,也在情字上消耗自己,最终落得自己老病残身的结局。

吴宓回到北平不久,便是农历七月初七。在中国人眼里,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选择在这一天结婚。

吴宓应邀参加了婚礼,地点在北海公园。身着白色婚纱的陆小曼挽着徐志摩的手臂出现在众人面前。

吴宓看呆了——这两个人的婚姻可谓轰动文坛,他们分别离异走到一起,满城风雨后终于春色满园。

吴宓想到了他的婚姻,他和毛彦文为什么就没有勇气学一学徐志摩与陆小曼呢?

吴宓开始给毛彦文写情诗,一写就是几十首,还拿到大小报刊上发表。毛彦文心里有些不痛快,劝他不要这样做。

可吴宓就像疯了一样,不但将诗作发表,还拿到课堂上去讲解,被学生当作笑料。

看到老师如此出洋相,吴宓最得意的弟子钱锺书十分难过,他在上交的作业本子里夹了一首诗,劝慰吴老师:

吴宓没看明白,隔天下课后特地叫住钱锺书,问他:

钱锺书不好直说,结结巴巴地问他:

吴宓说:

钱锺书当下涨红了脸,只好直说:

吴宓一听立马睁大了眼睛:

钱锺书见吴老师竟然还有如此高论,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扭头就走,这导致了两人之间长达十几年的误解。

吴宓的爱情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他无法忍受相思之苦,借南下广州之机,偷偷来到杭州与毛彦文幽会。

这一次他住在离毛家不远的沧州旅社里,在毛家吃罢晚饭,两个人又相约夜游西湖。

在《吴宓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就在这天晚上,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不去广州应聘文学院院长,而是留在杭州,与毛彦文在西湖上玩个够说个够。

吴宓将想法告诉了毛彦文,毛彦文并没有表示反对,只是一如既往陪他游湖,并且约来很多亲友一同出行。

有一次两人从南屏晚钟出来,毛彦文毫无来由地向吴宓透露,她也想去北平。

吴宓欣喜若狂,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是一个信号:毛彦文已决定和他在一起。

他当即回北平为毛彦文联系工作,太太陈心一发现了他的异常,偷看了他的日记,当晚就与他摊牌:

吴宓反驳:

陈心一说:

吴宓见事已至此,只得默认:

吴宓如此诡辩,陈心一不想再说什么,她当晚给毛彦文写了一封信,从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角度情深意切地劝阻毛彦文,希望她不要与吴宓再进一步。

几天后复信就到了,毛彦文写道:

毛彦文为了尽快撇清与吴宓的关系选择远赴海外。吴宓得知后,当即发表情诗:

为了得到毛彦文,吴宓的做法石破天惊:他抛下三个幼儿,与发妻离婚。

毛彦文得知后,为了让吴宓死心,她拿出更狠的撒手锏:嫁给了比她大三十三岁的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162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