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甫曾为毛泽东张罗婚礼,建国后其女上大学,毛主席汇300元

陈章甫曾为毛泽东张罗婚礼,建国后其女上大学,毛主席汇300元,第1张

1951年4月份,58岁的毛泽东收到了从武汉寄来两封信,信的字迹很陌生。说实话,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多里,对于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类私人信件,他多少有些无奈。

因为这些信件,基本都是为了让他介绍工作,或者是家庭困难求照顾的。这些写信人,有的是湖南老家的亲朋,有的是他在各地结交的一些朋友。

不回信?太不近人情了!总不能让人家觉得,自己出息了就不念旧。可就算是回,也只能是拒绝。裙带之风万万不能开,这一点,他很清楚。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多时间里,他写的这类”拒绝信”达到了170多封。

但是这一次,看到这两封信,毛泽东却高兴得很。这封信出自一位名叫陈文新的女大学生之手,她目前在武汉大学读书,信是她的母亲毛秉琴托她写的。

从这两封信里,毛泽东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已经牺牲的好友陈章甫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考上了大学。那时候主席还想不到,这个女娃将来会成为新中国的女院士。

第二,陈章甫的妻子毛秉琴也还健在,目前就在湖南老家。

这两封信,让毛泽东生出不少敬意来。

这第一重敬意,是对毛秉琴女士。 陈章甫是在1930年牺牲的,那时候他才36岁。毛泽东依稀记得,他有3个女儿,最小的就是这位陈文新,那时候她才3岁多。21年了,毛秉琴一个弱女子,硬是在烽火岁月里把3个女儿都抚养成人,小女儿还考上了名校,这位女性让毛泽东打心底佩服。

这第二重敬意,是对陈家人。 陈章甫20岁就认识毛泽东了,他们既是知己又是战友。而毛秉琴,那时候毛泽东还叫她姐姐。毛泽东还在陈家住过一个多月,所以陈章甫的父母也都是认识他的。自从长沙1949年8月4日解放后,毛泽东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了,湖南多少沾上一点边的人都来和毛泽东攀亲。偏偏陈家人,到现在才给他来了这么两封信。而且信里没提任何要求,就是告知他烈士后人一切安好,毛秉琴也很好。

老友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这么有出息!毛泽东高兴得很,他当即回了这样一封信:

书信日期为:1951年4月29日

目前这封信被馆藏着!书写很有力道,透过字面我们都能感受到主席内心的喜悦。

陈文新收到这封回信时,已经是5月初了。这封信,让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都“沸腾了”,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真的是毛主席回的,你看落款为毛泽东”、“对对对,字迹也和报纸上印的主席笔迹一样”……同学们都在议论。

看着这一切,25岁的陈文新才敢相信:原来母亲讲的都是真的,父亲真的是毛主席的好友,而且主席还认识母亲。

之所以会突然写这封信,陈文新其实是受母亲所托。数日前,她从学校回浏阳老家看望母亲,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她,才把父亲和主席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她。也就是到此时,陈文新才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收到回信后,陈文新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赶回了老家,把信交到母亲手里。眼神已经不太好的毛秉琴,让女儿一字一句念给她听。在女儿激动的声音里,往事历历涌上毛秉琴心头。

丈夫陈章甫是浏阳人,年轻时就是个才子,1911年,17岁的他就考上了长沙中路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湖南一师;而毛泽东,是在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的,后来这所学校被一师兼并。也就是在这里,这两位有志青年相识了。

虽然说起来陈章甫算是毛泽东的师兄,但他对毛泽东却服气的很。那时候,两位年轻人都受到了一师老师杨昌济等人的影响,都打算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做点什么。

陈章甫从一师毕业后,受聘在第一师范附小教地理。一天,毛泽东找到他,称自己有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想在长沙各大高校里搞一个征友启示,目的是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做法有点儿奇怪。但陈章甫很清楚,这位学弟的脑子总是转得比别人快,他当然得支持。

于是没过几天,长沙各大高校门口就贴上了一则《征友启示》。这则启示用的是兰亭贴体,这是1000多年前王羲之最常用的字体。通篇都是古典文体,共有几百字,湘纸油印,信的大意译成白话大意是:民族危亡之际,所有青年当团结起来共寻救国之道,我诚心结交各类有志之士。

在文中,毛泽东甚至用上了这样的话:

此时毛泽东和陈章甫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年纪轻轻的他们已经打算为苍生立命!这则启示毛泽东没有用真名,而是用“二十八画生”来代替。而且在启示的最下面,还特意写了这样一行小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就写信给我,信由陈章甫转交。

为何毛泽东不用真名?也不自己收信?因为这一年,毛泽东没少“闯祸”!

此时是1915年秋天,在前几个月,毛泽东因为不满校长张干收学生学费的事,组织同学们和他大闹了一场。为此,张干还贴公告说要开除他。好在后来得到杨昌济、徐特立等人的支持,他才能留在一师。

这事刚没过去没多久,毛泽东是该低调一些了。所以陈章甫才主动承担起,为毛泽东转信的任务。

既然是知己,就该支持对方想做的事,在陈章甫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这件事,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看到贴在校门口的这则《征友启示》,气不打一处来。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找女朋友的启示,居然贴到他女校的门口了,这还了得!

他当即找到了陈章甫,直接质问:

陈章甫虽然年轻,但在附小已经算是名师了,所以马校长很奇怪他为何会干这种事。对此事,陈章甫马上解释:

这下马校长才明白过来,也就不再为难二人了。

因为这则启示,毛泽东结交到了不少有志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新民学会的主要成员。星星之火,在这些年轻人心里点燃了。

之后,毛泽东又有了搞农民运动的想法。陈章甫便提议:“上我老家,浏阳农村去看看”!就这样,毛泽东就在陈章甫家住了40多天,不但认识了陈章甫的父母还认识了他的妻子毛秉琴。那时候,兄弟俩天天一起在农村考察,文化水平不高的毛秉琴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天天在忙什么,但她相信丈夫一定在做读书人该干的大事。

1918年4月14日,经过这一系列准备,在岳麓山下,14位学友成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是带头人,而陈章甫则是骨干成员之一。那时候,这14个年轻人其实并不知道将来他们会怎么样,但他们都清楚这个国家“病了”,他们该扬一扬这世间的浊气!

此后,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在附小当主事。他一个单身汉,平时整天忙着搞新民学会的事,根本没时间管好自己的生活。毛秉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饮食一起管了。对此毛泽东很是感激,就干脆认毛秉琴做了姐姐,因为她比毛泽东大了半岁,而且恰好也姓毛。当时毛秉琴和陈章甫的大女儿陈云已经4岁了,就直接管毛泽东叫舅舅。

在毛秉琴眼里,自己这位毛弟弟虽然挺穷,但却很少求人办事。所以毛秉琴平时在生活里,总是细心留意,看自己能帮上他什么,那时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弟弟能赶紧找个对象,就能有人照顾他了。

上天眷顾,1920年冬天,毛泽东娶到了心中挚爱:杨开慧。好兄弟能娶到这样一个贤惠又有才的女子,陈章甫和毛秉琴当然替他很高兴。但同时,他们也替这小两口愁了起来:

毛泽东的钱都用在了搞革命上,哪来钱布置新房,又哪来钱买各种婚礼用品?

虽然杨开慧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早就说过了:

嫁给毛泽东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也不要彩礼。

但在陈章甫夫妻看来,结婚毕竟是件大喜事,新房总得布置一下,总得请两桌好友们来热闹一来。

没钱没关系!毛秉琴这个当姐的来想办法,她把自己和丈夫结婚时,别人送的那些喜被等礼品,全都拿也来给毛泽东布置新房。这些东西,她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用,都是新的。

没有大排场没关系!陈章甫这个当兄弟的来想办法。他把当年那些老同学、好朋友都请来,凑足了两桌人,替兄弟来撑场面。

就这样,在长沙青山祠,一场低调得甚至不能叫婚宴的婚宴,被毛秉琴和陈章甫两夫妻张罗成了!此后,两家人亲如一家。

如果生活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他们应该能一起看着对方的孩子长大,像很多兄弟家一样。可惜,他们生在了烽火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 历史 责任。这一点,他们两家都一样。

先牺牲的是陈章甫。1930年,陈章甫因为学生唐系的出卖,被军阀何键抓住,送到了福星街陆军监狱署。为了让陈章甫开口交代我党湖南省委的机密,何键用尽了各种办法。

他甚至把毛秉琴也抓了来,用老婆孩子的性命要挟陈章甫。那时候陈章甫已经知道自己无法活着出去了,他交代妻子:“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丈夫这短短的一句交代,后来毛秉琴用了半生去完成!

1930年2月23日,浏阳门外,陈章甫英勇就义,年仅36岁,临终前仍振臂高呼:“革命一定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陈章甫牺牲8个多月后,杨开慧和3个孩子也被捕。她做出了和陈章甫一样的选择:用生命捍卫理想。1930年11月14日,浏阳门外,杨开慧牺牲了,年仅29岁。

很多人说起这两位湖南籍英烈牺牲时,只是看到了他们不怕死的一面,却忘记了陈章甫是有3个女儿的父亲,而杨开慧是有3个儿子的母亲。当他们选择对敌人什么都不说时,其实也是将孩子们也置于危险中。他们死前根本无法确定,敌人会不会因为他们的不配合,要了孩子们的命。为人父母者,这种痛远胜于自己丢了性命。

幸得上天眷顾,在多方努力下,两家的孩子都保了下来。这次变故后,两家人也就这样失去了联系。

后来杨开慧的3个孩子,得到了舅舅和外婆的照顾,并交给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照顾。在吃了很多苦后,被送往了苏联。

而陈章甫的3个女儿,则被妻子毛秉琴带回了浏阳老家。那时候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陈文新3岁多, 我们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毛秉琴一个弱女子,是如何在那样的年代把3个孩子拉扯长大的。

毛秉琴家有几亩水田,但家里没有男劳力,所以她就带着3个女儿下地。那时候在湖南农村,女人是不能下水田干活的,不然将来姑娘家都不好出嫁。毛秉琴就想了个办法,把女儿剃成光头,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就这样,母女几个打着赤脚,下地干活了。

后来村里人实在看不下去了,都出手帮忙。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承诺,这个坚强的女性总算是在村里落下脚来。后来,毛秉琴又做了一个让村里人都没想到的决定:

让女儿们读书!

30年代,这个决定是村里多数人都理解不了的。都穷成这样了,还读什么书?如果是儿子也就罢了,但她家是3个丫头,在大家眼里,把她们养大找个婆家也就是了,何必花钱送去读书?

毛秉琴自己文化水平并不高,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她就只记得丈夫说了,要女儿“继承父志”。丈夫文化那么高,10岁启蒙,17岁就考上了湖南一师,他是那么有学问。女儿要想跟他一样,必然要做个读书人,毛秉琴虽然平时很温和,但在这件事上她很坚持!

就这样3个女儿入了学堂。现实虽然很残酷,但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姐陈云念完了小学五年级,就对母亲说:“我可以自学了!让妹妹们也上学吧!”后来,她靠自学当了小学老师,从此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3姐妹中,陈文新是最聪慧、成绩最好的。吃过苦的孩子,总是更珍惜生活里的美好,哪怕命运只是给了她一束细小的光,她也能开出灿烂的花来。陈文新就是这样的孩子,她身上有父亲的睿智,有母亲的坚贞,她身后有两个姐姐的支持。

带着这些,陈文新成了村里唯一的女大学生,她考上的是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从小被母亲扮成男孩子,在水田里种地的她,就想好好研究农学专业。

看着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毛秉琴才把丈夫和毛主席的这段往事,告诉了她们,这才有了本文开头陈文新写信的事,也才有了毛主席的回信。

这些年,毛秉琴不是没想过早点给这位毛弟弟写信,但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意麻烦人家。而且,她觉得丈夫刚过世时那么难,她都挺过来了,后面所有的苦她都不怕。中国女性的坚韧、善良、质朴,毛秉琴身上一样都不缺。

只是现在她身体不好了,很想问候一下毛弟弟,她始终相信毛泽东当上主席也一定还记得她,哪怕已经是21年没见了。

毛泽东的回信,证实了她的想法。能替丈夫养大3个孩子,能替他看到新中国成立,能联系上毛泽东,此生她再无憾了。但接下来的事,则更让她感动:

毛主席给她汇来了300元。

这300元是主席给她家的补助,让陈文新能好好上大学。这钱,可是帮了她们母女大忙了。更让她们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后来曾3次接见陈文新。

第一次是在1951年夏天,也就是她们收到回信不久。当时陈文新到北京农科所实习,7月的一天,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突然来找她,把她接进了中南海。

一见到陈文新,还没等她开口,毛主席就问:“你就是陈昌家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 (陈章甫又叫陈昌,毛泽东一直这样叫他)。

接下来毛泽东跟陈文新拉起了家常,问起了她的母亲。陈文新后来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晚上主席请她吃了一道湖南人很爱吃的辣椒炒苦瓜,他指着这道菜说:

这“辛苦”二字,是送给陈文新一家的。为了新中国,陈章甫辛苦了;为了3个女儿,毛秉琴也辛苦了。

每年阅兵时,首长们总是会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很多人不清楚,为何要在那样的场合,用上“辛苦”二字,我想毛主席这番解释应该能给我们答案。饭后,毛主席还给陈文新题了4个字“努力学习”,陈文新一直记在心里。

陈文新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4年,当时陈文新打算去苏联学习。陈文新还记得,当时主席问她打算在苏联学习什么,她回答:

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耕作经验。毛主席一听觉得不对,他说:

陈文新一听就明白了,主席是心里着急大伙儿吃饭的问题,所以才会专程把她叫过来。这次见面,一共长达6个小时,主席跟她说了很多对我国农业的担忧,告诉她在苏联到底该学些什么?告诉她不要生搬硬套,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来。

那时候,陈文新突然觉得身上的担子好重。曾经她读书只是为了秉承父志、让母亲开心,而现在主席教给她的任务,是学好知识回来,让更多人吃饱饭。

陈文新第三次见到主席,是在1957年11月份。当时毛泽东在苏联访问。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里,他接见了中国留学生。

对于这次接见,很多留学生印象很深。当时大家提前都说好了,要控制情绪,不准站起来。可是当64岁的毛主席说了这样一番话后,整个礼堂的学生们都站了起来。这段话,如今很多人都还会背:

照片中,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台下坐满了学生,两旁的过道上也都是学生。大家都是站立着的,主席从容地走在讲台上,满怀希望地说出上面这段话。

在这张里,我们看不清哪位是陈文新。但这批留学生,后来很多都和陈文新一样,回了国,成为了国之栋梁。

1959年,陈文新和同学们一起回国,在大学任教,她后来选择的是既生僻冷门又十分艰辛的研究方向——根瘤菌。她之所以选这个方向,就是希望能改良中国的土壤结构。为了搞好这个专业,她走遍各地,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菌库,2001年,75岁的陈文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毛主席没有看到陈文新后来在科研上的这些成就,但陈老内心是踏实的。为国牺牲的父亲陈章甫、坚贞的母亲毛秉琴、一直关心她成长的毛主席,这个盛世如他们所愿!谨以此文,纪念这些最可爱的人。

2008年。根据查询张继龙的个人资料可知,2008年与妻子正式注册结婚,张继龙,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浏阳市大围山镇人,1999年7月参加工作,2007年6月加入中国***,本科学历,任浏阳市文家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湖南地域宽广,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一般而言:

1、男方娶女方的,男方必须向女方家长交聘金,具体金额在5000-50000之间。聘金一般作为女方家给女孩子置办嫁妆用的,如果不办嫁妆,绝大部分会在婚后返还给男方,女方家长只是象征性的接受部分聘金。当然,也有不交聘金的,这比较少见。通常女方家长认为男方不交聘金会让人瞧不起自己家的女儿。

2、结婚时,要给新娘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封红包,包括小孩子。金额约在100-400元左右。

我女朋友是湖南的,结识她是我最大的幸运、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可我们地方的文化、习俗差异,常导致我们的矛盾;当然,也有很多矛盾根源头源至我。这里只想了解文化、习俗的差异。

基本情况如下:

1、我们认识、在一起5~6年了;我们都是普通职员。

2、我女朋友很优秀、很漂亮、很贤惠、很孝顺、很有财气,几乎完美;而我,普普通通。

3、这几年,我有给朋友生活费;虽然不多,也随工资变动有变动,虽然,变动后也不多。

4、3年前,她爸、我朋友买卖房子(包括现在的房子,有升值,约1倍),当时,我也给了钱的,10几万。

5、现在,我们想换房子,我朋友认为现在的房子所换的钱都属她。

6、以上的买卖的实盘操作都由她爸完成。

7、我们的财务独立。

基于以上信息,我只想通过了解湖南的文化、习俗的差异,以解我困惑。

1、是否在一起多年还未结婚,需要给钱(不指生活费)?(注:今年预算结婚,结婚聘礼另算)(我很困惑的是这点,在一起,不是都是双方的吗,特别是ML-难道只是一个人享受,那ML、一起有何意义?)

2、我是否把当初的10几万钱给她?(也是上一问题)(由于实盘操作都由她爸完成,所以,我认可当初的10几万没升值;只是,个人认为双方在一起而非在一起的共同感觉)

---如可以的话,帮我解困惑。

(其实,我们也老吵此事。本来以我女朋友的条件,给多少,我都觉得可以;可问题是我也是普通职员,而父母也很困难。我不知道,以这样的情况,我还将多少年的负资产。认识我朋友后,我很少出过非必要的远门,怕花钱;朋友聚会,也少了好多,也怕花钱;这些年的工资收入也有几十W了,现在正资产才1W多,-扣除当初10几万未还的5W。当然,和我不会理财也有最大关系。)

(我不知道,以这样的情况,我还将背负多久,有时,真的好累!!!)

我的另外几点问题:

1、湖南的风俗,聘礼该多少合适?(我父母也很困难,女朋友、女方要面子我也知道)(新房将我们买、供;装修,我父母出)---如可以的话,大家给个意见,仅供我参考。

2、婚宴该怎摆?

3、在女方家里的婚宴,宴费该由男方、还是女方出?

4、需要买些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

靠,想起这些都很恐怖。可毕竟在一起多年了,总得有个责任吧。

可能,以上都是无用功,(现在还在为上事吵呢,闹冷战呢。我也正困惑着呢。也感觉这样的负担我背负很累呢。)

也许,这就是好老婆和一般老婆的区别吧。(我很多朋友都好简单,有时,真羡慕着呢。)

更也许,是在牢骚。

魔岩三杰张楚没有结婚。张楚在对话《十三邀》里如是说道,一个追逐自己内心,不想随波逐流的人确实是有足够的真诚和勇气,我依然相信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它对所有有不同想法的人都有着最大限度的尊重与包容。张楚(原名张红兵),1968年11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中国内地男歌手,1987年张楚从陕西机械学院辍学,只身赴北京发展,组织了一个毒剌乐队并且开始创作歌曲,从此踏上音乐之路。1

李贞,从无知童养媳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革命与婚姻相互交缠,在血与火交融的戎马生涯中, 李贞曾三次结婚,两次失子,一生历经坎坷 ,她的信条贯彻了她的一生: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

1908年1月,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十分重男轻女的贫苦农民家庭。李贞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5个姐姐,在怀李贞时,她的父母都寄予厚望,希望是个男孩,可惜,还是个女孩。 李贞6岁那,她的父亲因为收成不好,压力太大,再加上又没有儿子继承香火,郁郁而终。 家中的顶梁柱倒塌,生活的重担都落在李贞母亲肩上,但一个乡野农妇,哪养得起那么多人,为了不让女儿们饿死,只能把女儿一个个送出去当童养媳。 李贞当然也不例外,她被送去做了古家儿子古天顺的童养媳,说是童养媳,其实跟丫鬟没两样,在古家的那些日子里,李贞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洗衣、做饭、打扫,什么都做,还古天顺和她婆婆还是一个不如意就是破口大骂、拳打脚踢。

1924年,16岁的李贞与20岁的古天顺举行了婚礼。由于长期承受着古家的虐待,李贞对古家怀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敌意,对古天顺也是如此,虽然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毫无爱情可言。 有一次,李贞上山砍柴,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待她把柴抗回家时,全身上下已经湿透了,和从水里捞出来的没两样。与此同时,古家其他人业从田里劳作回来,同样被雨淋湿了。但因为没有干衣服换,婆婆就开始责骂李贞偷懒,没有把衣服洗出来。

李贞实在是忍不了了,生气地回嘴:“我上山砍柴去了,哪有时间洗衣服呢?”古天顺见她竟然敢跟母亲顶嘴,抄起一根棍子就朝她头上劈下来,古天顺的粗暴行为,使李贞伤心透了。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绝望,天大地大,自己却没有一个容身之处,与其早晚被古家活活打死,不如自己先解决了自己!于是, 李贞穿着一身湿衣服,直接跑去河边自杀了,还是邻居看见把她救了过来。

1926年春天,革命组织来到李贞的家乡,四处宣传进步思想,还成立了一个妇女解放协会 。刚满18不久的李贞知道后, 直觉告诉她,这会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于是李贞急急忙忙跑到组织的宣传处,希望报名加入组织。童养媳出身的李贞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开启她的思想解放之路。

同年10月,北伐军进入浏阳,由群众组织的各种公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李贞则带头,率领着妇女们做军鞋、搞宣传、筹兵粮,成了永和地区小有名气的女革命者 ,这时的她已然脱胎换骨,犹如新生。不久,她便因出色的表现被选为永和区妇联委员。

1927年3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思想境界更上了一层楼。 在李贞不断成长的时候,她丈夫古天顺的思想却依然愚昧、无知。李贞好几次动员他参加革命,都被他骂走了。 于是,里贞干脆直接住到永和区上,一连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不回家,这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名存实亡了。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湖南立刻发生了“马日事变”。李贞被国民党通缉,告示贴满了整个永和街。 胆小怕事的古家被吓坏了,十分害怕李贞拖累了古家,反复申明李贞早就和古家断了关系,并急忙给李贞母亲送去了休书。 当时李贞正躲在母亲家屋后的深山里,送饭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她时, 李贞不如释重负地笑了,她高兴自己摆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终于可以完全自由地投身于革命之中。

1927年10月,王首道、张启龙等党员奉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来到溯阳东乡,目的是早日重建组织。抵达目的地后,二人迅速联系上了李贞同志,短暂的商榷后,迅速组建起了中共浏东游击队,并由李贞担任委员长。

张启龙生于1900年,和李贞是老乡,都是永和人,曾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对于这个年轻有为的同乡领导,李贞一直十分崇拜,并在日常的工作相处中,逐渐由敬生爱,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儿女情长必须排在革命奋斗之下,因此她一直将感情藏在心底。其实,张启龙也早注意到了干劲十足的李贞,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上下级关系,加上也不清楚李贞的心意,张启龙也没有向李贞表达过自己的感情。这时,一场特殊的战斗促成了他俩的婚姻。

1928年5月,张启龙受上级指示去到湘东开会,途中经过一个叫观音塘的地方时,被反动团的团丁抓住了 。大家迅速商量营救方案,因为观音塘对婚事的监查最为放松,最后 选定以假扮迎亲的方式来麻 痹敌人,出其不意,救出张启龙。 李贞是“新娘”的最佳人选,坐在花轿里蓄势待发。

“迎亲队伍”过卡后,便直直往团防局走去,一到门口,“轿夫”们突然停下,从花轿里取出枪,打倒哨兵挺进大门。“新娘”李贞也麻利地跳出花轿,连头饰也顾不得取下,提着枪就和队员们一起冲进团防局。这时,游击队长李石雄也带着另一部分游击队员从外面攻打过来,大家里应外合,很快就打跑了团防武装,从牢里救出了张启龙。 同志们早就看出张启龙和李贞之间的感情,等着他们的好消息,无奈他们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便顺势挑破了两人的窗户纸,对张启龙开起了玩笑:“ 你这次得救,可要好好感谢新娘子李贞咧! ” “要怎么感谢呢”张启龙问。

有人便说:“当然是让她做一次真正的新娘子咯!” 张启龙望着披红戴冠、满脸通红的李贞,迟疑了下,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意,望向了李贞,李贞羞涩地点了点头。几天后,他们在游击队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他们这段传奇又浪漫的婚姻,至今在浏阳一带广为流传。

1929年初,李贞怀孕了,这对任何一对恩爱的夫妻来说,都是一件难得的大喜事,李贞和张启龙也不例外。 然而,残酷的战争很快扼杀了他们的喜悦。一天,李贞带领的游击队员与敌人在一个叫拾捌折的地方发生了遭遇战。他们与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但是双方的人数实在是差距太大了,李贞和仅剩的4个战友被敌人们逼上了祖师崖的山头。

5个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重重合围的敌人又步步紧逼,身后是几步之遥的悬崖 ,面临这样的死局, 李贞决定赌一把,对战友们喊道: “我们决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是***员就跟着我往下跳!” 说完便率先转身往悬崖上跳去!所有战友都跟着李贞一样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这次跳崖,三人牺牲,李贞和另一名战友侥幸落到树上,活了下来。

但李贞四个月的孩子在猛烈的撞击下流产了 。不久,李贞离开游击队去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洲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中共平江县委军事部长兼妇委书记等职。张启龙则调任中共湘东特委书记。他们成了湘鄂赣苏区一对著名的革命夫妻。

1933年,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牵连者众多, 张启龙被冠以“阶级异己分子” ,被秘密关押。 李贞作为张启龙的妻子,要么马上和张启龙离婚,要么划清界限;要么和张启龙一起连坐。 李贞怎么可能在危难时刻抛弃心爱的丈夫, 张启龙为了不牵连李贞,主动提出离婚,在监狱中签了离婚协议。

李贞接到判离通知后,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多次到保卫局申诉,请求保持他们的夫妻关系,但遭到了无情地拒绝。一对革命爱侣就这样被“左”倾错误路线生生拆散了。离婚后的李贞,被派到瑞金党校学习。

1934年,李贞重回湘赣苏区任职,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不久,甘泗淇从苏联留学回国,受党组织委派来湘赣苏区红六军团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与组织部长李贞在一起工作。 两个人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对彼此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两颗心也靠得越来越近了。

但李贞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还结过两次婚,肯定配不上留学归来的甘泗淇。 最后还是在红二军总指挥贺龙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撮合下,在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由贺龙亲自主婚喜结良缘。

长征途中,战斗频繁,气候极端,供应紧张,漫长而艰难,此时恰逢李贞的第二次怀孕, 组织上考虑到这些情况,决定让怀孕的李贞就地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说,但李贞坚决不同意,誓要随部队继续前进。

长征途中,为精简机关,军团组织部只留下三个干部,人员少,工作量大,李贞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很快,听到消息的甘泗淇也赶来了。由于战斗需要,甘泗淇和李贞虽都在长征途中,但两个人带领着不同的部队分开行动。

长征途中李贞挺着大肚子,吃尽了苦,而甘泗淇的工作既要指挥战斗,还要做部队的政治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李贞。只有一次李贞病倒,得了伤寒病时,在贺龙和任弼时的“命令”下,甘泗淇才得以赶到李贞身边。 部队过草地时,李贞已怀孕7个多月,恰恰在这最艰苦难走的时候,李贞早产了。

这个时候,大人吃树皮都不一定能过活,更别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了,没多久,这可怜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的打击,产后的虚弱,伤病的侵袭,使李贞高烧不退,常常昏迷不醒。这时候,甘泗淇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地来照顾她。

李贞骑不了马,甘泗淇就背着她走。战友们还为李贞做了副担架抬着,甘泗淇很受感动,只要他在,必定会抬起承重最多的那一头,说什么都不肯换人休息。患难与共的夫妻二人就这样,相互扶持着,一路到了陕北。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李贞告别前线,急流勇退,在担任起了后方的宣传工作,同时担任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而甘泗淇也没闲着,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李贞也因为工作的调动,调到甘泗淇所在的西北野战军,任政治部秘书长,后来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参加了解放大两北的一系列战役。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甘泗淇、李贞一同走进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授衔。甘泗淇授予上将军衔,李贞授予少将军衔,周总理亲自为李贞授衔,并对李贞说: “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 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了第一个女将军和第一对将军夫妇。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大寿刚过两个月,便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匆匆离开了相依为命30年的妻子李贞。1980年,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李贞的级别定在大军区副职级。可是,李贞仍住在原来的,空荡荡的,没有一间像样的家具房子里, 每回节假日亲友战友们过来探望,会客的小厅基本上就会挤得坐不下,身边人都觉得以她的功勋与身份不应该住在这么破旧狭小的老房子里。

可李贞却不这么认为,她语重心长地说: “这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好的,有个住处就很好了,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只有置身于群众之中,就永远不会脱离群众嘛!” 最后,还是国家出面,好说歹说总算将她迁入了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的干部楼房。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 李贞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先后不断收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孩子们在她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为她送终,却在为她整理遗物时发现,除了4枚记录着她辉煌而荣耀过去的勋章外,李贞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1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1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万元人民币和战争年代留下的2根小金条。

即使是这样,李贞还是选择将所剩不多的积蓄做了如下安排—— 1根金条捐至浏阳县,也就是自己的家乡报答其养育恩德,另1根则捐给丈夫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其余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赠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临走前还在为了党和人民着想,尽最后所能地去多帮,在场的人无不感慨万千。

李贞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人民、***;离去时,留下的依旧只有对党、孩子、丈夫、家乡的爱。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李贞,不愧是开国第一女将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171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