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有望撤市设区吗

项城有望撤市设区吗,第1张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属于周口市的一个县级市。从地理位置上看,项城市位于豫皖交界处,交通便利,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是否能够撤市设区,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经济因素: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项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够跟上其他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那么撤市设区的可能性就更大。

2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分布也是决定是否撤市设区的重要因素。如果项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分布能够达到设区的要求,那么就有可能进行撤市设区。

3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对该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政府有意推动项城市的发展,并认为撤市设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那么就有可能进行撤市设区。

总的来说,虽然项城市位于豫皖交界处,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但是否能够撤市设区,还需要进一步的经济、人口和政策方面的考虑和准备。

邮编:466000

邮编:466200 代码:411681 区号:0394 拼音:Xiangcheng Shi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115°40′,北纬33°03′-33°30′。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与淮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临。境域南北长495千米,东西宽3525千米。全市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总人口292811户、1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177户,1016万人;非农业人口23634户,163万人。有汉、回、壮、满、维吾尔6个民族,汉族占总数人口的986%少数人口民族占14%。人口密度为每方千米1088人。

行政区划

项城市辖6个办事处、12个镇、3个乡:花园办事处、水寨办事处、东方办事处、莲花办事处、光武办事处 、千佛阁办事处;南顿镇、孙店镇、李寨镇、贾岭镇、高寺镇、新桥镇、付集镇、官会镇、丁集镇、郑郭镇、秣陵镇、王明口镇、永丰乡、范集乡、三张店乡。市人民政府驻花园办事处。

花园办事处面积:1499平方千米[注] 人口:48792人[注] 代码:411681001 

北起周项高速公路入口,南至莲花大道,西起潘庄、后李洼边界,东至沙河。2006年,辖9个村委会:邝花园村、李洼村、后高营村(刘营)、尚关村、潘庄村、张寨村、从营村、赵营村、武庄村。办事处驻迎宾大道旁。

水寨办事处面积:64平方千米[注] 人口:60379人[注] 代码:411681002 

北起莲花大道,南沿迎宾大道顺环城路向东至水新路,沿水新路向北至沙河,辖孔营、任营2个行政村及南关、东关、西关、鼓楼、沙河、沙南、北关、小新庄、南郊、西郊、东郊11个居委会[注]。2006年,辖13个居会:古楼居委会、东关居委会、南关居委会、北关居委会、西关居委会、新庄居委会、沙南居委会、沙河居委会、东郊居委会、西郊居委会、南郊居委会、任营居委会、孔营居委会。办事处驻原水寨镇政府。

东方办事处面积:92平方千米[注] 人口:42519人[注] 代码:411681003 

西起水新北路,东至王集、孙营行政村边界,北至沙河,南至王沟、赵桥行政村边界。2006年,辖8个村委会:胡营村、刘堂村、东张营村、董营村、王集村、杨楼村(周公庙)、聂寨村、孙营村。办事处驻东方大道昊宁药业公司对面的原基金会清欠办公室。

莲花办事处面积:154平方千米[注] 人口:40764人[注] 代码:411681004 

沿水新路向南至小张营行政村边界,东至韩老家、王沟行政村边界,辖王沟、韩老家、韩岭、刘庄寨4个行政村[注]。2006年,辖8个村委会:王沟村、韩老家村、韩岭村、刘庄寨村、韩小庄村、小张营村、大张营村、徐楼村。办事处驻水新路原中行水新分理处。

千佛阁办事处面积:215平方千米[注] 人口:26691人[注] 代码:411681005 

东起水新路,西至刘祖师庙、刘菜园、狮子李营行政村边界,北起环城东路,南至大庙行政村边界,辖刘祖师庙、郭庄、刘菜园、霍营、尚营、袁张营、吕店、祁庄、狮子李营、大庙10个行政村[注]。2006年,辖14个村委会:刘祖庙村、郭庄村、刘菜园村、霍营村、尚营村、袁张营村、吕店村、祁庄村、狮子李营村、大庙村、朱洼村、周集村、老君庙村、千佛阁村。办事处驻原城郊乡政府新址。

光武办事处面积:194平方千米[注] 人口:52458人[注] 代码:411681006 

北起驸马沟,南至邓湾、刘香庄边界,西起东风、荣楼边界,东至迎宾大道向南刘香庄边界,辖刘冢、蛤蟆寨、荣楼、东风、邝庄、解庄、郑营、邓湾、刘香庄9个行政村[注](另说明:东风行政村按城区管理,由南顿镇政府代管)。2006年,辖8个村委会:荣楼村、邝庄村、解庄村、刘冢村、蛤蟆寨村、郑营村、邓湾村、刘香庄村。办事处驻荣楼东。

注:根据“此次调整时候有关资料”。本页所有乡镇的“2006年村(居)名录”根据“河南省2006年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南顿镇面积:7172平方千米 人口:78万人 代码:411681100 

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区6千米,东及东北邻城郊乡,南邻范集乡,东南邻永丰乡,西及西北与商水县接壤。2006年,辖24个村委会:南顿村、河口村、杨庄村、八联村、位庄村、任冢村、白坡村、刘店村、马旗村、周楼村、齐坡村、王庄村、刘寨村、七沟村、王坡村、彭庄村、汪庄村、马楼村、玄六村、田园村、姜庄村、高洼村、水刘村、东风村。镇政府驻南顿。

据《太平环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令尹子玉所筑。”汉置南顿县,晋惠帝置南顿郡,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明省入项城,清设南集牌,民国时设区。建国后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南顿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南顿乡,1988年撤乡设镇。原辖28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2006年,将与城区接壤的东风、荣楼、郑营、邓湾、刘香庄5个行政村共1359平方千米、27297人划入城区(说明:东风行政村按城区管理,由南顿镇政府代管)。

孙店镇面积:708平方千米 人口:75万人 代码:411681101 

位于市境西南部,西与上蔡、商水为邻,南邻三张店乡、李寨镇,北邻范集乡。2006年,辖34个村委会:孙店村、汝阳刘村、前董村、后董村、董坟村、袁营村、龚堂村、霍坡村、大龚村、郑营村、王楼村、彭营村、辉李村、冯营村、刘营村、高皇庙村、师庄村、大李村、闫店村、张庄村、丁营村、火张营村、解堂村、石营村、广阳村、陈张村、崔寨村、陈东头村、高营村、祁桥村、马庄村、刘庄村、李营村、朱庄村(,88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孙店。

据传,明朝末年,孙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湾处定居。因此处是虹河上的一个埠口,孙姓为谋生计,在此开设店铺,后成村名孙湾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孙湾寨,有集。后寨废,称孙湾店。民国时期简称今名。民国时期属孙店乡,1948年为孙店区,1958年成立孙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孙店乡,1988年撤乡设镇。

李寨镇面积:675平方千米 人口:707万人 代码:411681102 

位于市境西南边缘。东邻三张店乡,东南邻贾岭镇,西、南邻平舆县,西北邻上蔡县,北邻孙店镇。2006年,辖27个村委会:李寨村、大位寨村、谢寨村、大黄村、东薛村、乔庄村、尤许村、大范村、杨堂村、大卫村、马寨村、赵堂村、张庄村、郭王庄村、后韩村、曹窑村、大王村、勤俭村、闫庄村、小范村、庄王村、宗庙村、董桥村、熊庄村、卫店村、项营村、太阜店村(,7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李寨。

李寨原名韩李寨。据建寨碑文记载:清道光(1821--1850)年间,后韩庄韩万益和小李庄李红,协议建寨。李姓献出自己村庄作为寨址,韩姓负担建寨一切费用。寨建成后,名韩李寨。1948年6月,属月潭区。1951年6月增设十区(韩李寨),1961年7月,并入孙店区,1965年7月,复名韩李寨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李寨乡,1996年11月撤乡设镇。

贾岭镇面积:876平方千米 人口:76万人 代码:411681103 

位于市境南端,东邻安徽省临泉县,西邻李寨镇,南邻平舆县,北临三张店乡、秣陵镇、新桥镇。2006年,辖34个村委会:贾岭村、马店村、凡楼村、韩庄村、闫老庄村、庞庄村、闫老寨村、老雷子村、大曹村、苏阁村、路闫庄村、大刘村、闫梅村、文楼村、黄集村、欧寨村、宋庄村、南刘村、王楼村、王竹园村、李店村、蒋庙村、大王村、张新村、小位庄村、梅庄村、东刘村、白杨树村、涂庄村、罗庄村、麻大庄村、麻王庄村、麻老庄村、吴老庄村(,11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贾岭。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有一道山岭,呈西北、东南走向,名十字岭,又名金鸡岭。后有户贾姓在此落户,更名贾家岭,简称贾岭。1958年建贾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贾岭乡,1988年撤乡设镇。

高寺镇面积:647平方千米 人口:66万人 代码:411681104 

位于市境中部,东邻官会镇、新桥镇、西邻范集乡,南邻秣陵镇,北邻丁集镇、永丰乡。2006年,辖26个村委会:,桥北头村、张庙村、吴庄村、高寺村、席营村、袁楼村、油坊村、程庄村、团店村、张营村、张老家村、新庄村、高闫村、袁庄村、瓦房村、曹坡村、黄冢村、孙堂村、白衣阁村、樊庄村、张小集村、蒋庄村、张凤庄村、陈楼村、楼堤村、袁阁村(,10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高寺。

古代,此处有一高丘,名高阳丘。后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简称今名。1965年由新桥、老城、丁集三个公社划出部分大队成立高寺公社,1983年改为高寺乡,2001年撤乡设镇。

新桥镇面积:745平方千米 人口:65万人 代码:411681105 

位于市境南部,东邻付集镇、西邻老城乡,南邻安徽省临泉县,东南临沈丘县,西南邻贾岭镇。2006年,辖29个村委会:北村、南村、孙营村、南赵庄村、潘营村、北李营村、邓庄村、林庄村、常楼村、存民庄村、张小庄村、杨木庄村、贾庄村、曹楼村、师大楼村、石湾村、姜胡同村、南李营村、张绝庄村、王吕庄村、文庄村、梨西村、李楼村、刘营村、苑庄村、艾庄村、三官庙村、土楼村、蒋楼村(,11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新桥。

据传:此处泥河上原建有木桥,名称无考。明弘治(1488-1505)年间将原桥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桥,故名。1958年成立新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新桥乡。1988年撤乡设镇。

付集镇面积:47平方千米 人口:52万人 代码:411681106 

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及东南邻沈丘县,西及西南邻新桥镇,北邻官会镇。2006年,辖21个村委会:郭沟村、付集村、高刘村、汪营村、直河村、付庄村、曹营村、韩营村、于寺村、冯寨村、张埝村、李大庄村、官庄村、双庙村、于楼村、黄庙村、崔小庄村、单庄村、马庄村、于寨村、苏李村(,104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刘庄。

据传宋朝曹娘娘乘船在运粮河上游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丛林,景色宜人,便弃船登岸游玩,见几户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说这是富集(富户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此定居,先居傅墩,后从傅墩迁此,傅族财大势大,将富集更名为傅集。1965年由新桥官会两公社划出部分大队建立傅集公社,因公社驻地傅集故名;1970年公社机关由傅集迁到刘庄,仍称傅集公社。1983年改称傅集乡,1997年撤乡设镇。

官会镇面积:7248平方千米 人口:725万人 代码:411681107 

位于市境东部,东至直河与沈丘县交界;南至汾河与傅集镇、新桥镇为邻;西与高寺镇、丁集镇接镶;北与王明口镇毗连。2006年,辖27个村委会:官会村、高赵庄村、刘楼村、高庄村、路营村、蔡庄村、时桥村、孙寨村、靳庄村、韩营村、时庄村、李桥村、腰庄村、徐庄村、郑楼村、毛楼村、公刘村、沙庙村、于庙村、纪庄村、范桥村、马老庄村、汾庄村、李四坑村、帮粮集村、薛楼村、李赵庄村(,138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官会。

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项城、沈丘、铜城三县知县,为解决水利纠纷于此会晤,故名官会。1958年建官会人民公社地,1983年为官会乡。1998年撤乡设镇。

丁集镇面积:6371平方千米 人口:59万人 代码:411681108 

位于市境北中部,东与王明口镇壤;南至曹河与高寺镇相连;西与永丰乡交界;北至人民沟与秣陵镇毗邻。2006年,辖30个村委会: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沈庄村、下楼村、桥口村、关庄村、田寨村、任楼村、徐营村、王李桥村、闫庄村、河北村、李庄村、索庄村、龙王庙村、邵庄村、李楼村、土屯村、大田营村、田庙村、王官桥村、石楼村、刘堂村、陈营村、鸽子楼村、王楼村、戴桥村、霍庄村(,11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丁集。

据传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叫丁村,村头有集,名丁村集。后来选在集东谷河上建桥,丁村集随之迁移,后来,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迁居丁集者越来越多,丁集便逐渐发展起来。1958年建立丁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丁集乡,1988年撤乡设镇。

郑郭镇面积:655平方千米 人口:67万人 代码:411681109 

位于市境东北部,于沈丘、项城两城之间,北隔沙河与淮阳县相望,西邻城郊乡,南邻王明口镇。2006年,辖25个村委会:北街村、南街村、前时村、李洼村、后时村、师寨村、张堂村、侯庄村、王井村、金东村、金西村、刘营村、任庄村、张营村、孟营村、高营村、束庄村、贾庄村、王埝村、于埝村、朱营村、赵桥村、胡楼村、牛营村、赵集村。镇政府驻郑郭。

郑郭名称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一种说法是《项城县志》“杂事志·异闻”篇:据传,该村郑、郭两姓结亲,郑夫早亡,郭姓媳妇侍奉牙齿俱落之婆母,以乳汁养之数年,感动上天。清顺治三年,此处刮起特大旋风,飞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余间尽被损毁,唯独郭寡妇四间草房安然无恙。事后,“郭家贤孝女、郑家好媳妇”,广为流传。郑郭集因此得名。1958年建郑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郑郭乡,2001年3月撤乡设镇。原辖39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2006年,将与城区接壤的王集、杨楼、孙营、聂寨4个行政村共53平方千米、16119人划入市区。

秣陵镇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人 代码:411681110 

2006年,辖4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北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西郊村、南郊村、北郊村、东郊村、大凡村、白沟村、吴庄村、前老家村、金营村、土屯村、三里店村、王营村、范冢村、闫楼村、新庄村、王路口村、陶湾村、西陈楼村、八里庄村、周池村、东陈村、南张村、夏营村、李庄村、姚庄村、吴场村、骨头冢村、李阁村、朱营村。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

“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为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2005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

王明口镇面积:75平方千米 人口:65万人 代码:411681111 

位于市境东部,紧靠洛界公路和漯阜铁路。2006年,辖26个村委会:王明口村、邢集村、陈州营村、孔庄村、张吴楼村、袁寨村、侯庄村、赵公桥村、田庄村、闫寨村、贾楼村、李庄村、大于庄村、胡寨村、黄许营村、苗庄村、小孙寨村、田老家村、闫湾村、王家寨村、方庄村、柳杭村、牛滩村、三官庙村、咬子头村、王老庄村(,142个自然村)。

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2001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永丰乡面积:566平方千米 人口:62670人 代码:411681200 

位于市境北中部,东邻丁集镇,西邻范集乡,南邻高寺镇,北邻南顿镇。2006年,辖29个村委会:永丰村、冯滩村、沈庄村、克庄村、王庄村、王营村、闫庄村、朱滩村、平楼村、后栾村、马庄村、大黄村、大李庄村、鲍庄村、前栾村、栗营村、凡冲村、火星阁村、马楼村、毛集村、唐楼村、汕河村、大刘村、大靳村、郭大庄村、谷楼村、王楼村、罗集村、鞠营村(,99个自然村)。乡政府驻永丰。

永丰原名百家冢铺。清宣统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丰”,取永年丰收之意。1965年由范集、南顿、丁集三个乡划出部分大队,成立永丰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永丰乡。

范集乡面积:5812平方千米 人口:64万人 代码:411681201 

位于市境西部,北邻南顿镇,东邻永丰乡、高寺镇,西邻商水县。南与孙店镇、秣陵镇隔河相望。2006年,辖28个村委会:范集村、杨庄村、党庄村、程营村、大陈村、双楼村、位营村、曹屯村、李楼村、曹庄村、申营村、史庄村、蒋寨村、宋营村、朱庄村、张楼村、路口村、文庄村、侯营村、尚店村、杨营村、司庄村、前邓楼村、大吴村、付楼村、余营村、大王村、郭王村(,8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范集。

据传: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项羽军师范增隐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园、亭台楼阁,颇为壮观。后起集,名范亭集。清咸丰11年(1861)赵作宾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简称范集。1946年属项城县娄堤乡第六保,1947年属项城县第七区,1951年改为范集区、范集小区,1958年成立范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范集乡。

三店乡面积:6155平方千米 人口:5127万人 代码:411681202 

位于市境南部,东邻秣陵镇,西邻李寨镇,东南邻贾岭镇,西北邻孙店镇。2006年,辖25个村委会:三店村、大丁村、新寨村、张寨村、李庄村、坡龚村、田集村、纪韩村、绰刘村、夏寨村、陈张村、杨楼村、盛营村、黄庄村、夏庄村、任庄村、大赵村、杨岗村、贾代村、大曲村、石庙村、马庄村、张庄村、双黄村、裴庄村(,80个自然村)。乡政府驻三张店。

据传,明朝,由太康县西南张庄迁来张姓在此开盐店;由孙店南虹河沿章庄迁来章姓;由县城(今秣陵镇)西北迁来臧姓,共居一村,因名。1965年,由李寨、贾岭、孙店、城关四个区划部分大队,成立了三张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三张店乡。

历史沿革

项城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时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到东周春秋时,仍为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夏,鲁国灭掉项子国,从此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

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 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

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

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年至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撤县设市。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市由周口市代管。(以上摘自“项城市政府网站”,本站有改动)

1988年,南顿、贾岭、丁集、新桥撤乡设镇。1995年,河南省民政厅以豫民行批字[1995]2号文批准项城市撤销城郊乡、水寨镇设立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调整意见(实际没有实施)。

1996年,李寨撤乡设镇。1997年,付集撤乡设镇。1998年,官会撤乡设镇。

2000年,项城市辖9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52468人,其中:孙店镇 72451人、贾岭镇 66207人、新桥镇 57826人、官会镇 67946人、丁集镇 56187人、南顿镇 71463人、秣陵镇 10731人、李寨镇 64815人、付集镇 43400人、永丰乡 57867人、范集乡 59719人、三店乡 46120人、老城乡 46285人、高寺乡 57985人、王明口乡 60999人、郑郭乡 60597人、水寨镇(虚拟镇) 55389人、城郊乡(虚拟乡) 96481人。

2001年,郑郭、高寺、王明口撤乡设镇。

2005年,项城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秣陵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项城市辖12个镇、3个乡:秣陵镇、南顿镇、孙店镇、贾岭镇、新桥镇、官会镇、丁集镇、李寨镇、付集镇、高寺镇、王明口镇、郑郭镇;范集乡、三张店乡、永丰乡。

经河南省和周口市人民政府批准,项城市决定撤销城郊乡、水寨镇,调整南顿、郑郭部分行政村,设立光武、花园、水寨、东方、莲花、千佛阁6个办事处。调整后的新城区面积为87平方千米,城区人口303603人。原城郊乡位于市区的南部和西部,辖29个行政村(武庄、赵营、从营、王沟、张寨、潘庄、尚关、后高营、后李洼、邝花园、孔营、任营、韩老家、韩岭、刘庄寨、刘祖师庙、刘菜园、郭庄、霍营、尚营、袁张营、吕店、祁庄、狮子李营、大庙、刘冢、蛤蟆寨、邝庄、解庄),共614平方千米,146997人。 原水寨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辖11个居委会(南关居委会、东关居委会、西关居委会、鼓楼居委会、沙河居委会、沙南居委会、北关居委会、小新庄居委会、南郊居委会、西郊居委会、东郊居委会),4个行政村(胡营、刘堂、东张营、董营),共66平方千米,113190人。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项城市上榜。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项城市位列第83名。

2020年2月13日,项城市被确定为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项城市为2019年国家园林城市。

2019年3月15日,项城市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12月26日,农业部认定项城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后屯的天南路。

明鹿黄金定制店位于后屯的天南路,该店主打黄金首饰定制和检验黄金,同时也可以进行对黄金重新镶嵌等业务。

周张金店位于后屯老城区项城街,该店主要经营各式黄金首饰,检验黄金,同时提供金银器物回收等业务。

古 代 对 老 人 的 称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100——期颐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每个地方的婚俗确实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那个对的人的定义都不同,遇到对的那个人,举手投足间,谈到的,说到的都是幸福的流露。 她说,他是那个除了她父母之外可以包容和忍受她脾气的人,他是那个对的人,让她学会了撒娇。祝愿她在以后的新生活里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因闺蜜结婚,有幸体会了项城的婚俗。

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不同,婚俗也不同。她家乡在项城,是以“×老庄”作为名字,这个村庄都是这个姓。她是吴老庄的,村里的人都姓吴。他是麻老庄的,村里人都姓麻。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娘家不置办酒席。新郎家要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宴请庄里的人到家吃饭。新郎去接新娘时,去时的路和回来的路不能相同,在新郎接新娘的路上,凡遇电线杆(说法:电线杆是石头做的)都要在前一天粘贴一个红色的“禧”字。凡石头做的物品也都会在前一天压一张方形的红纸,如各种石头,石磨,井边,水泥块都会压有红纸,石头井边会有不好的东西,贴红纸可以防止妖魔鬼怪出来作祟。

新娘的婚服,新娘可以选择先穿婚纱或者绣荷,绣荷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是必须要穿的。新娘在出嫁的早上只能吃煮的鸡蛋,吃完饭后,穿着吉服但未穿鞋的新娘盘坐在红色打扮完成的新娘要盘坐在床中间,左手握着酵子(发酵馒头用的,功能相当于发酵粉,但酵子馒头更好吃),右手握着一把硬币。提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以方便新郎给新娘穿鞋时讨要红包,若不给红包,就不告诉新郎新鞋所藏的地方。伴娘(或者弟弟们)负责堵门要红包。新郎手捧鲜花单膝跪地向新娘求婚,新娘同意后,新郎才可以给新娘穿婚鞋。新郎需要给在伴娘(或弟弟们)红包后,才给其提供新鞋的指示,红包到位,新郎找到鞋子后,要亲手为新娘穿上鞋子。之后,新郎握着新娘的左手腕向新娘的父母叫爸爸妈妈,新郎新娘同时向父母三鞠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分别拥抱父母。新郎和新娘一家人在一块儿合影。之后,新娘便要盖上盖头。新娘的父母目送新郎抱着女儿坐上婚车,新娘的父母不能出家门。新娘的娘家人(哥哥,姑姑,叔叔,姨妈)把新娘的嫁妆(棉被、洗脸盆)等装上车,坐在新娘的车之后去新郎家喝喜酒。

新郎接上新娘回家时,走的路不能和来接新娘时的路相同,需要绕着走。到达新郎家,车停下来后,庄里的人便围着婚车准备看新娘,还有一些站在平房上面朝下看的,一双双眼睛巴巴的看着婚车,想要早点看到新娘的真容。新郎这边的家人会举着麻杆和犁铧逆时针绕车一周,之后,便开始放烟花。新娘在新郎家人(一般是新郎的嫂子或婶婶)的搀扶下下车,然后新娘把右手握着的硬币从空中撒下来,左手握着的酵子交给搀扶她下车的人。应西式婚礼的要求,新郎先下车进屋,则由伴娘和伴郎陪着站在门口等待。之后,新郎在回答司仪的一些问题,诸如此刻的心情,觉得新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在回答一系列问题之后,新郎便迫不及待奔向新娘,很绅士也很正式地挽着新娘的左手臂,款款走向礼台,礼台上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外面粘贴着红色“囍”字的斗,里面则盛满了旧麦子,在装满斗的旧麦子边上放着一棵葱白和装着油的小斗,而在中间插着一杆秤,秤的顶端贴着红纸,红纸外面还套着一块黑布,在秤的最顶端系着红色的绳子。(关于其寓意,问了老管总,他说是老规矩,猜想,秤可能是称心如意,斗里装满旧麦子,陈陈相因,代表家庭富足。一根葱白应该是说厨房的菜是吃不完的,斗里装的油应该是做饭需要油,有油饭菜才美味吧。)在斗的前面地面上放着一个燃烧着火纸的盆,新郎新娘需要双双跪在地面上向斗叩拜。再双双跪拜新郎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之后便是新郎新娘在司仪的主持下,对彼此大声说出“我愿意”,花童送上戒指,新郎新娘彼此交换戒指并为对方戴上戒指,喝交杯酒。新娘改口向公婆叫出真挚且饱含深情的爸妈,给敬公婆敬茶。新娘和新郎的家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新郎将新娘抱到婚房,新娘换下婚纱或绣荷,穿起另一套吉服。新郎将新娘的箱子找到并拿到婚房,箱子的钥匙在新娘哥哥手里,新郎的爸爸必须找新娘的哥哥发红包讨要钥匙。新郎的嫂子打开箱子,找到另一双婚鞋,并为新娘穿上。新娘从娘家穿的婚鞋则送给为新娘换鞋的嫂子(新娘从娘家穿出来的婚鞋只能穿一次)。酒席开始,由老管总安排各方客人就坐,新郎新娘在老管总的带领下,招呼前来祝贺的人吃好喝好。

新郎的家人为新娘做一碗面,分两碗装着,一碗稀(装的是面汤和葱蒜之类),一碗稠(全是面),两碗饭用碗装着,并在每一个碗上方各罩着一个碗,由新郎的嫂子将两碗饭一块儿端到婚房,让新娘掀起碗来,若新娘先掀到的是稠的那一碗,则代表新娘是一个有福气的人。这碗面又称新娘在婆家的第一顿饭,要新郎新娘二人一块儿将面吃完。

至于婚房的布置,则是贴满了“囍”字,布满了红色的气球和丝带,并会在床上放两块砖,寓意将来的小孩强壮。新娘的哥哥要在新婚后的第一天去新郎家接妹妹回娘家,新娘要在娘家住一天,再由哥哥将新娘送回婆家。大年初二新娘要回娘家,正月十五,由新娘的哥哥,若有小孩,则带着小孩一块儿去请新郎新娘回娘家看灯。

每个地方的婚俗确实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那个对的人的定义都不同,找到的都是对的那个人,举手投足间,谈到的,说到的都是幸福的流露。

项城市比周口有影响力,原因如下:

1 地理位置优越:项城市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是豫东南较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点,这是周口所没有的优势。

2 交通便利:项城是中西部通往长三角最近的水运城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

3 自然资源丰富:项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项城市比周口有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和自然资源丰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54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