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因为随着朝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朝代的不同变化,人们的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就会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在婚服的变化的看法也就有所不同,他们的思想后来转变为他们觉得婚嫁服是红男绿女才是比较适合的。
其次是因为随着朝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每个朝代的审美都是不同的,所以婚服也会随着朝代而发生改变。但那个时候人们就认为红男绿女是非常好看的,所以这个传统就产生在那个朝代,并一直延续下来。就像唐朝的时候他们都会以胖为美,所以那个时候所有的女子为了让别人觉得她非常好看就开始让自己变胖,而那些瘦了人也开始努力让自己变成胖子以此来符合那些男人的审美,所以说婚服也是像它们一样。为了能够符合当时的审美,他们也就发生改变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变成了红男绿女的样子。
最后是因为他们觉得红和绿这两种颜色可以说是绝配。人们如果觉得什么颜色比较好看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很多东西就用上这样的配色,婚服也是一样的,他们当时也觉得红和绿这两种颜色是非常好看的,所以随着婚服的变迁,他们也就把这种配色也用在了婚服上,正好暗示了当时的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也以此来突出他们两个是非常般配的,同时也是一种寓意,寓意着他们两个能够白头到老。
总之,婚服发展到红男绿女是因为人们审美的变化,他们觉得这样就是非常美的。
在我们印象当中古代女子甚至八九十年代,女人出嫁都是穿着大红嫁衣,有些北方地区还披着大红盖头,那么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女子出嫁婚服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说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意思就是说当时也相当重视婚礼,人们办婚礼不奏乐,一切讲究低调,所以新娘出嫁不用红色,原因是因为太抢眼,不用红色那用什么颜色呢?
《仪礼士婚礼》中有记载:从周朝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婚服的色彩遵循的是“玄纁制度”,婚礼当天新郎官头戴“爵弁”,身穿"玄端礼服",新娘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玄纁指的是黑色和浅红色的搭配,黑色为主,浅红色为辅,比如电视剧《芈月传》中芈姝嫁给秦王嬴驷的礼服就是如此。
黑色的礼服看起来有些深沉,为啥周朝王朝婚礼礼服要选择黑色呢?在周朝人眼中,黑色最为尊贵,玄纁为天地之色,玄为天的颜色,纁为大地的颜色。
随着朝代变更,古人对嫁衣的色彩喜好也慢慢变更,到了魏晋南北朝玄纁色嫁衣不再受欢迎,而是喜欢上了白色嫁衣,据晋朝古书《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白纱,白绢纱,并紫玉维”,有点奇怪的是从古至今都有白丧红娶的说法,为什么南北朝的人结婚却偏爱白色嫁衣,因为在当时人们热爱玄学,追崇以人为本、返璞归真、清新淡雅的境界,而白色尤其是无暇的白色正是这种意境的最好体现。白色嫁衣穿着有一股仙气。
隋朝之后,历史上最大胆最奇葩的婚服配色:红配绿,新郎穿绯红色的袍子,新娘穿青绿色的衣裙,这可谓是将中国古代婚服推上了潮流的浪尖,并将这种时尚一直持续到了宋朝,比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六姑娘和顾廷烨的红配绿婚服,历史背景正是北宋。
那为什么当时流行这种“红男绿女”,原因是当时朝廷颁布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科举制度,男人这个时候都喜欢红色,代表地位和成功,青衣黛眉多用来形容女子的婀娜与美丽,所以女子的嫁衣就成了青绿色。
这之后到了明朝,有趣的是婚服配色来了个对调,由红男绿女变成了红女绿男,新郎穿青绿色状元服,新娘则头戴红盖头、身穿红褙子、红罗裙,直到清朝男女才开始都穿红色婚服,今天的中式婚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传承过来的。
无论是黑配红,还是白纱裙,红配绿,亦或是红配红,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对婚姻的期盼,对幸福的渴望。对于婚服色彩的搭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更钟意哪个朝代当时婚服的潮?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先秦浑厚、两汉大气、两晋风流、六朝风采、唐风倾国、宋明流韵。每一时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既一脉相承,又各有韵味。而现代人复原传统汉民族婚礼,则大致将其归纳为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和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周制婚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庄重肃穆;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由于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明制婚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帔,华美多姿。
周制士婚服
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
唐制婚礼服
唐制婚礼礼服——雍容大气
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饰以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唐制士婚服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明制婚礼服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明制士婚服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现在我要说的是唐代的婚服,以前我们经常从电视剧中看到新郎新娘结婚穿的衣服都是红色的,以为古代中所有结婚时穿的衣服都是红色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中国五千年各个朝代的婚服颜色都各不相同。比如说“周朝婚服则是新郎上衣青黑色,下裳浅红色;新娘穿上衣下裳均为黑色。”
而唐代的婚服则是新郎婚服为绯红色,而新娘婚服则是青绿色,所谓红男绿女就是这意思。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长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层数繁多,穿着的时候层层叠压着,然后在外面穿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唐朝之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饰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现了“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员的女儿出嫁可以穿用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绛红色的礼服。
“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索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三句诗很好地形容出唐制婚服低胸高腰、肩披长帛、下着曳地长裙的设计特色,唐朝是中国古代一抹亮丽的华彩,唐朝服装也大多飘逸富贵,是丰满新娘的福音,着一袭富贵唐装半掩酥胸,高腰设计将视线整体上移,将造型重点放在新娘丰满的胸部,宽袍大袖的设计掩盖身体赘肉,曳地裙摆、肩披长帛又凸现宛如贵妃转世般的雍容华贵。唐制婚服大多富贵大气,华丽的凤钗是不错的搭配选择。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唐代礼典中关于皇后礼服制度资料的原始出处,而《通典》、《旧唐书》、《新唐书》舆服部分的记载,均从中转引。以上资料基本相同,据此可得唐代皇后袆衣制度文字如下:
皇后
首饰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袆衣,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翚雉(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
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襈,皆用朱色;
蔽膝,随裳色,以緅为褾襈,用翟为章,三等;
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青衣革带,
青韈、舄,舄加金饰;
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章采尺寸与乘舆同。
受册、助祭、朝会则服之。
唐朝婚服是大气雄浑、睥睨一切的,她没有矫揉造作之姿,没有扭捏矜持之态。更不会暮气沉沉、疏落寂寞,她的朝气、她的富丽,让人兴奋心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