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王是怎样产生的?

英国国王是怎样产生的?,第1张

阅读欧洲历史,就如同品位一届精彩绝伦的欧洲足球锦标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层出不穷的英雄带给人无数激情和惊喜,在这其间,有一群女人曾经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心,给历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是欧洲历史上的女王们。 这使人感到兴趣:她们是如何登上王位的? 在女性能否继承王位及如何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欧洲各国由于传统、观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绝对不是小事,由于不同国家对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理解不同,因而常常引起了王位的纷争甚至导致了国家间的大型战争。在历史上,因为对女性继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战争,典型的就有英法百年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的卡洛斯战争等。

(一)女王概况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在位国王之中,有三个是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荷兰女王贝亚特里克丝、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她们都不是本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王。 在欧洲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时代,皇帝、国王这些名词从来都只是男人的专利,只有东罗马帝国出了几个影响不大的女皇帝。但从14世纪开始,在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一个又一个的女王(皇)断断续续地出现了,一直到当代,累计有三十来位。(我统计一下,英国6位,俄国4位,荷兰3位,卢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麦2位,奥地利1位,波兰1位,匈牙利1位,还有苏格兰、纳瓦拉、那不勒斯等现在已为人兼并的国家也出过女王(不过有些女帝王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继承”王位,而只能说是“夺取”王位,如俄国的叶卡捷琳娜等)。不知有无错漏,请各位大虾不吝指教。 三十来个,在欧洲庞大的帝王群体中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她们不但将欧洲历史谱写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实实在在在史书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后世的业绩。总的说来,欧洲女王的表现还算不错。其中丹麦的玛格丽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在位)分别被本国的史学界认为是本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处于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无道祸国殃民之辈,唯一一个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亲,她本人要负的责任其实也不多矣。 她们走上女王宝座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从公主到女王和从王后到女王。身为王后,在国王丈夫死后,继承人尚年幼或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便自己走上权利舞台的中心,进而即位称尊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司空见惯,在欧洲则以俄国的两个叶卡捷琳娜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欧洲特色的是从公主到女王的情况,欧洲历史上的女王大多属于这一类。 在即位之后,基本上男性国王能承担的事务,她们也能承担,但亲自带兵打仗除外,不过,17世纪之后,国王亲自带兵打仗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因此也不见得是严重的问题。女王结婚之后与丈夫之间权力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有不少女王,结婚后就将主要王权交给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让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奥诺拉,也有的女王结婚后能将丈夫和整个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选择了终身不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旁落,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说来话长,本文主要讨论女性继承王位问题,这些就此略过。

(二)

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女性对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权问题。古代法兰克蛮族国家的《萨利安法典》曾规定妇女没有继承权,但《圣经·民数计》中则说道:“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意为无子嗣的时候)。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情况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女性有继承权,但要排在相应的男性后面(这与亚洲国家女性根本没有继承权,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别人的还是不同的)。 欧洲各国情况的不同,表现在欧洲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欧洲中心传统色彩较浓厚的地区,如法国、德国等,女性继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国国王腓力五世就曾组织学者会议,搬出《萨利安法典》,确认女性没有王位继承权,即使在国王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王位也只能由国王的其他男性亲属继承。但在“边缘地区”,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则在名义上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在东欧,除了波兰和匈牙利在14世纪的一例特殊情况,在其他时代,女性都不得继承王位。而俄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这个“女皇世纪”,接连有四个女沙皇产生,但在其他世纪,女性继承皇位则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个女王的出现,总是会带来一系列复杂和棘手问题,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义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国家,一个女王的产生仍然会面对种种阻力,这也是欧洲历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数的缘故。但当一个国王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的情况出现时,他通常又会谋求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亲属,这就使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成为一个“模糊问题”,不同的国家、家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欧洲各国王室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婚姻血缘关系,对同一个王位,常常有多个国家的王室成员可以提出自己有继承权的依据,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纷争甚至战争的原因了。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亡。他的堂兄,瓦卢瓦公爵腓力继位为王,是为腓力六世。但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孙,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儿孙都已死亡,至于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后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则认为,按法国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不买这个“腓力四世的外孙”的帐。因此爆发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从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国王一度在法国加冕为王,不过最后还是被赶出法国。英法两国在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英法两国在女性继承王位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则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为自己的后嗣问题深深担忧。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他想让他的女儿即位,不愿让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联其他王公手里。因此,他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国本诏书”,规定若无男嗣,女儿也可即位。这一诏书遭到了德意志邦联各王公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依据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还没有过女皇的先例。而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支持者则反驳说,虽然历史上没有过女皇,但也没有规定过女人不得继承皇位。查理六世将“国本诏书”作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为换取国际上对“国本诏书”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牺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玛丽亚·特蕾西亚顺利即位,但与此同时巴伐利亚选侯阿伯特宣称自己才是帝国皇帝,并伙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国军队入侵奥地利,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幸而奥地利取得英国的帮助,最后战争打成平手,普鲁士承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皇位,但从奥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亚地区。 1833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两个女儿,遗嘱中由他的长女伊莎贝尔继承王位,是为女王伊莎贝尔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认为女性没有继承权,自称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继承人,集结了一批持异议的政治、宗教派别,发起了“王室正统运动”的战争,史称“卡洛斯战争”,失败后流亡国外,他的后代还一直在谋求西班牙王位,以至于西班牙王族分化成两个世袭,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类似的,叔叔和侄女争夺王位的战争,还有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和王叔米格尔的战争。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王族世袭之间,以及同一王族内部由于对女性继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发的战争的典型代表。当然,这些战争本身还有更深的政治社会背景,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线。

(三)

新时代的继承王位问题 进入20世纪,欧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击,不再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纪中叶,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在欧洲一隅的丹麦,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丹麦国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个女儿,按照丹麦王位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他的弟弟克努特亲王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再战后丹麦女权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很多人为斐特烈九世的长女玛格丽特不能继承王位感到愤愤不平。1950年,“丹麦妇女协会”首先挑起争论,她们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认为应该由玛格丽特继承王位。争论持续了两年,连篇累牍的社论、专题、特写、报道不一而足,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此事件被丹麦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将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和他主张的将议会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问题合在一起进行公民投票表决,以便提高投票率。结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数人赞成修改王位继承法,确立女性的王位继承权,玛格丽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亲王成为王储,并于1972年即位至今。有评论认为,此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的欧洲人实际上更喜欢由一位女王来统治(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关于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测验中,90%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时至今日,欧洲君主制国家已经所剩无多,而且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存在的“橡皮图章”,由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来当国王已不再是那么重要。加上当代欧洲国家中女议员在国会中占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为奇,甚至有达到40%的(如瑞典),至于女首相、女部长、女党魁等在欧洲国家中已司空见惯,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王位的观念已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尽管王室的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当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规定男女王族成员具有完全同等的继承王位的权利;在英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女性王族成员虽然在王位继承顺序上要排在血缘关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员后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后面),但也已经有无可非议的王位继承权;

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产阶级的力量没有强大到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程度,只有与旧势力妥协。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期间发生了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联合地主阶级发动光荣革命,驱逐查理二世,迎接荷兰的玛丽和威廉为国王,次年(1689年),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约束。此后议会的权力越来越大,而王室基本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王室得以保留。

英国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度。

欧洲的王室除了英国外还有: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

英国王室的权利有:国王或者女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

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国王只是礼仪性的!内阁的首长叫首相。

扩展资料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王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

虽然英王的确拥有实质性权力例如解散议会、宣战、警告权等(与日本天皇没有实质性权力的区别)。但英国国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三军总司令,他的权力早已在1689年《权利法案》让予政府的实际***首相和议会(现时都是通过民选产生)。

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国王可以行使建议权、警告权,但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不过最终也要在国王的同意权下认可生效。

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规定,王位应该传给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娅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

而且继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认为该规定与英国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视的条款有冲突。不过实际上,绝大多数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开场合都大多宣称自己是圣公会成员。

此外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2011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亚珀斯举行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上,与会英联邦各国首脑同意更改1701年《王位继承法》,王室成员无论男女都将能拥有同等继承权,

不过这只会对查尔斯王子的后代产生影响,并不改变已有的王位继承顺序。同时,英国君主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的禁令也被废除,但君主本人还必须是新教徒。

——英国王室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 妮可·基德曼 罗伯特·帕丁森 戴米恩·路易斯 珍妮·艾加特 马克·路易斯·琼斯 大卫·卡尔德 霍莉·厄尔 贝丝·戈达德 迈克尔·吉恩

别名: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编剧:沃纳·赫尔佐格

年份:2015

地区:美国 摩洛哥

语言:英语

片长:128分钟

上映日期:2015-02-06(柏林**节)

类型:剧情 传记 历史

剧情介绍

**讲述了历史学家、小说家以及英国情报特工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Bell,1868-1926)的故事,上世纪20年代贝尔对建立中东新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贝尔少女时代便饱受教育,因此在英国本土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她便前往德黑兰。在伊朗她与赌瘾成性的外交官亨利·卡多根(HenryCadogan)陷入爱河但发展并不顺利,于是贝尔决定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投身勘探周边地区的事业中。奥斯曼帝国覆灭之前,贝尔在中东地区学习语言,翻译文学作品,在开罗、巴士拉和巴格达等地与穆斯林高官碰面,由于自身的勇气的尊敬的表现,贝尔赢得了***们的信任。似乎注定要成为大英帝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桥梁,贝尔在一战后便参与划定了中东地区各国界线。而此时,爱情再度走进她的生命。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皇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首相是英国政府的最高***,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但最终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英国君主与其近亲的关系由其名号可知。王室成员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义,并且不同的名单会有不同的成员,不过拥有国王/女王陛下(HM)或者王子/公主殿下头衔(HRH)的一般都被视为王室成员。

英国王室官方网站上的英国王室成员列表:

女王陛下 

爱丁堡公爵殿下(菲利普亲王)(王夫) 

王储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 女王长子) 

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王妃) 

剑桥公爵夫妇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威尔士亲王长子及妻子) 

哈里王子殿下(王储次子) 

约克公爵殿下(女王次子) 

比阿特丽斯公主殿下(约克公爵长女) 

尤金妮公主殿下(约克公爵次女) 

埃塞克斯伯爵夫妇殿下(女王幼子及妻子) 

路易丝温莎**(埃塞克斯伯爵夫妇之女) 

瑟林子爵(埃塞克斯伯爵夫妇之子) 

长公主殿下(女王之女) 

格罗斯特公爵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公爵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肯特的迈克王子夫妇(女王堂弟及妻子) 

亚历山德拉公主,尊敬的Ogilvy夫人(女王堂妹)

英国王室的姓氏

 “1917年英国王室采用了Windsor(温莎)这一新姓氏。何谓“采用一个新姓氏”?意思就是说,英王室废弃了祖传的姓氏,改用另一个姓氏。

 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平民百姓的祖传姓氏都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王室。王室的姓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甚至历史不可改变,除非改朝换代,如果真是那样,就不仅仅是姓氏的改换了,连坐在御座上的那个人都换了。那么英国王室为什么在没有发生任何变故的情况下要改变自己家族的姓氏呢?问题就出在“1917年”这个年份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卷入其中。仗打到了1917年时,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佛兰德战壕里的伤亡人数令人震惊,德国成了最可怕的敌人。英国人体会到了战争的辛酸苦辣,厌倦战争以及强烈的挫败感是那个时候许多英国人的普遍心态。为了发泄对德国人的畏惧和憎恨,人们歇斯底里地诅咒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砸烂捣毁德国人的商店,拳打脚踢昔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腊肠”,人们对任何能够与可恶的德国人联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挞。这还不够解恨,反德的矛头直指皇室。因为这时候,英国正处在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统治之下,而该王朝的统治者科堡家族则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德文。所以此时王室只是将这面德文旗帜从温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来,已经远远不能平息民众的愤怒。于是有人建议,修改英王乔治五世身上的某些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科堡。人们认为这个姓氏和德国人有关系,怀疑英国君主同情德国人。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

现在的英国王室属于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英国皇室历史起源及国王列表

起源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金雀花王朝

  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废后问题,同罗马教皇决裂,在英格兰推行宗教改革,英格兰国王从此成为“国教的领袖”,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她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英格兰、苏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国王统治,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英国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不顾英国大多数人已皈依新教的国情,企图恢复天主教的主导地位,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国内新贵族的邀请下,攻入英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他们在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赋税等。这一事件史称“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继位之后,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同一个王国。安妮无嗣而终,斯图亚特王朝终结。

 1714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意志汉诺威家族的乔治继承英国王位,开始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温莎王朝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袭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尔沃夫 (839-858在位) 

3埃塞尔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尔伯特 (860-866在位) 

5埃塞尔烈德一世 (866-871在位) 

6阿尔弗烈德 (871~899在位)。 

7爱德华一世(900-924在位) 

8埃塞尔斯坦 (924-940在位) 

9爱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爱德华二世(975-978在位) 

14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麦王朝(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麦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麦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罗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麦王兼) (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续)

1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 

2哈罗德二世(1066在位)

诺曼王朝(1066—1135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 ) 

2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3爱德华六世(1537 - 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女王1553) 

5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6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

共和政体(1649-1653) 

1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图亚特王朝(续)

1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 

3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女王,苏格兰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89-1702) 

4安妮(1664-1714)(英格兰苏格兰女王1702-1707,联合王国女王1702-1714)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1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在位) 

2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

3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 

4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 

6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温莎王朝(1917—)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在位)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 

3乔治六世(1895-1952)(联合王国国王1936—1952) 

4 伊丽莎白二世(1926—)(联合王国国王1952—)

阿方索五世为葡萄牙国王杜阿尔特一世之子,生于辛特拉。他在1438年父王去世后即位,当时才六岁,无法管理国家。其实根据国王的遗嘱,应当是由妈妈阿拉贡的列昂纳拉摄政;但是在市民和商人的支援下,杜阿尔特的另一个弟弟佩德罗王子逼走了嫂子,自个当上了摄政王。这位摄政王从小就喜欢游历各地,去过不少地方,因此得了一个雅号"七次向世界出发之王子"(o Infante das Sete Partidas do Mundo)。他一方面和他的弟弟恩里克王子一起大力发展航海事业,继续探索南大西洋(1443年到达维德角、1446年到达几内亚);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自个的地位而对贵族作了非常大的让步,贵族的势力从而得到了加强。这位王子的最大贡献应当是编撰了《阿方索法典》,把当时的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汇编。约翰内斯·古登堡的印刷技术也在此时传入了葡萄牙。

1448年起,阿方索五世正式亲政。佩德罗王子由摄政王改任顾问官,仍然握有非常大的决定权。这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在1449年爆发了武装冲突。王子寡不敌众,在战斗中阵亡了。贵族从而把持了国家大政方针的走向:重新开始征服北非--这也是国王"非洲人"(o Africano)绰号的由来。

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君士坦丁堡,进而在1456年包围了贝尔格莱德。整个欧洲大为震惊。教皇尼古拉五世下令各国组织十字军对抗异教徒,但是慑于塞尔柱突厥人强大的军事实力,几个欧洲大国对教皇的呼吁不理不睬,偏偏葡萄牙热烈响应了这一号召,迅速组织起了一万两千人的部队,并开始购置武器和船只,着手准备战争。但是教皇1455年却与世长辞,十字军计划便不了了之了。于是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这支军队开到了北非,占领了阿尔卡塞尔·瑟盖尔(Alcácer Ceguer)。

1460年"航海者"恩里克王子逝世。主张航海的一派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贵族们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在他们的怂恿下,阿方索五世于1463年御驾亲征,来到北非指挥丹吉尔的攻城战。无奈一年曾经了,丹吉尔的城墙仍然坚不可摧。国王无奈的回国了。回来以后他反过来开始关心非洲西海岸的开发工作,同年占领卡萨布兰卡,1469年将几内亚湾的贸易权都交给了一位商人费尔南·戈麦斯(Fernão Gomes),条件是每年要为国王开发至少一百海里(légua, 葡萄牙古单位,1个légua约合今5572米)远的海岸线,并上缴一定数量的贸易收入。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整个几内亚湾的贸易活动都被"启用"了,尤其是象牙海岸地区,港口、码头、货站、要塞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1471年还在该地区发现了金矿(即今黄金海岸地区),同年发现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472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穿越了赤道线。1474年合同期满之后,戈麦斯获得了新的贵族封号,其族徽也换成了新的:一个盾牌上面刻着一个黑人的头像,黑人的耳朵、鼻子和脖子上都是黄金饰物。这个标志的意思非常清楚:戈麦斯为国王找到了黑奴和黄金。后来,这个商人甚至当上了御前大臣。

在这些利好讯息的鼓舞下,国王又开始打北非的注意了。1471年阿方索五世第二次御驾亲征包围了丹吉尔。这壹次运气不错,一口气拿下了丹吉尔和另一座城市阿尔吉拉(Arzila)。摩洛哥国王被迫与葡萄牙签订了和约。他因此得到外号"非洲的"。1475年,阿方索五世与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四世的女儿胡安娜结婚。他因而于恩里克四世去世后觊觎卡斯蒂利亚王位,1476年一支葡萄牙军队侵入了邻国。结果被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击败。阿方索五世被迫签署阿尔卡索瓦什和约,放弃对卡斯蒂利亚王位的一切要求。但是在其中的托洛战役(Batalha de Toro)中,涌现了一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阿尔费雷斯·杜阿尔特·德·阿尔梅达(Alferes Duarte de Almeida)。当时卡斯蒂利亚骑兵冲乱了葡萄牙的阵型,试图一举夺取葡萄牙王旗,从而迅速结束战斗。阿尔费雷斯便是旗手。面对几名敌人的包围,他还是死死的握紧王旗;敌人挥剑削下了他的右手,他便用左手继续高举大旗;敌人挥剑又削下了他的左手,他便用两个手腕护住王旗,同时用牙齿紧紧咬住旗杆,宁死也不让敌人夺去这面旗帜。周围的士兵见状深受感动,奋力拼杀,保护着这位英雄旗手和王旗突出了重围。在同一场战役中国王本人也受了伤。回国后也就没有什么大动作了。1481年他的遗体被葬在了战役修道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62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