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中是白色人种的有: 在中国的五十六的民族当中,属于高加索人(白人)人种的有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塔尔族 基本上分布在新疆。
中国的俄罗斯族很有意思,有几万人。
他们也有几百年历史,大概分为这几波。
虽然早在明代,中国北方的鞑靼人之流,就开始和俄罗斯人接触。但中国真正大规模接触俄罗斯人,还是清代。满清刚刚建立之时,俄罗斯人已经彻底征服了西伯利亚。
通过当地的通古斯人的介绍,沙俄得知向东几千公里外,就是中国的黑龙江,那里非常富裕。
这些白俄官兵也自认是“张宗昌的老毛子”。白俄兵不会讲中文,只会说“张宗昌老毛子”这几个字。在作战的时候,友军问白俄兵口令时,他们就答“张宗昌的老毛子”,当时很多人就和他们开玩笑:“你爸爸是谁”白俄兵就答道:“我爸爸是张宗昌!”
这些人大多和中国人通婚,成为了俄罗斯族的主体,但也有一部分咬牙返回了苏联。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有长达10多年的蜜月期。
这一期间,大量苏联专家和军人在中国,仅仅专家就有2万人。
虽然原则上,苏联不允许专家和军人在中国结婚,但俄罗斯人不把男女关系当作什么大事。只要两厢情愿,苏联政府和军队也不管这些事。
一些苏联专家和军人年龄都不打,让他们一直禁欲也不可能。
所以,他们中的一些就娶了中国太太,当时中国也不禁止这种行为,只要明媒正娶不是私下偷情即可。
不过中苏决裂后,苏联专家全部撤退,这些中国太太和混血孩子,基本都被带走。
当然,也有一些太太不愿意离开中国的亲友去异国他乡,就选择了离婚。
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为了崭新的俄罗斯族,只是数量不多而已。
张宁乐(1916-1976),他30多岁才结婚,婚后生有一子,夫妻二人均在天津做教师。
张盛乐 (1922--1942), 在北京育英中学上学时参加地下工作,进行抗日,1941年被日本宪兵带走,受尽酷刑饱受摧残与折磨但仍顽强不屈,后被日本人活活逼疯,不久,张盛乐因全身肿胀而死。
张昭乐(1930- ),毕业于天津新学书院,18岁参军,50年代转业。其妻钟氏毕业于纺织学院,夫妻二人后得安享晚年。
张春娇 因与张宗昌的警卫产生感情,家庭阻拦而服毒自杀,年仅18岁。
张春籣 嫁给陆宗舆次子,二人都吸大烟,1947年夫妻二人先后去世。
张春婷嫁给青岛工商界资本家之子-栾某,丈夫是开滦煤矿的高级职员,后离婚。不久,死于肺结核。
张春绥(1922-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三年级肄业,此为家贫所致。后参军,转业后任国企干部,现居云南昆明。
——胡友松,此刻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她眼含热泪,怀缅着往昔。她是李宗仁最后一位妻子,也是李宗仁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
1938年4月15日,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这场大战中获得了全胜。日军想要打通我们南北两个战场的计划受到了阻碍,这也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这场战役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
就这样,“台儿庄大捷”成为了李宗仁终身成就之一,为世人津津乐道着,周恩来评价李宗仁,一生做过两件好事:一件是台儿庄,一件是回归到祖国。
然而,作为李宗仁最后一任妻子,在晚年也与台儿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最后的人生留在了台儿庄,一座李宗仁生前曾经在这个地方留下浓墨重彩的小镇。 胡友松,她没有体验过母亲的光辉,因为从她生来就注定了与其他人不同。母亲平日忙于生计,她没有家,她们的“家”就是酒店的长包房,那里没有爸爸,也终日见不到妈妈,每当她向从母亲那里问到关于爸爸的事情总是会被呵斥,“你只有妈妈,没有爸爸!”
小小年纪的她不知如何应对其他小朋友的流言蜚语,她只能假装不在乎,她拥有很多的“干妈”。她把“爸爸”这个词藏在内心深处,假装自己很幸福,不仅有妈妈,还有很多“干妈”,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的漂亮裙子和玩具,她“炫耀”着这一切。
胡友松27岁那年改写了属于她的人生,因为她遇见了李宗仁,彼时的李宗仁已经垂垂老矣,76岁的他与她相差49岁。 刚刚经历丧妻的李宗仁,亲人都远在国外,需要一个贴心的人在他左右,陪伴他,看护他。经过秘书程思远的筛选之后,当时还是一名护士的胡友松被李宗仁一眼就看上了,“就她了”李宗仁对自己的眼光十分地笃定。
初到李公馆地胡友松有些拘谨,李宗仁领着她参观,并且一一介绍着,“这里是书房,我平时就在这里工作。这里是餐厅,等会我们就在这里用餐。”胡友松心中很是疑惑,认为自己到了下班时间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吃饭。
后来有人告诉胡友松,李宗仁是希望她作为他的贴身护理,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周恩来出面做了工作,他认为若胡友松作为他的护士,就只能按照上下班时间,没有24小时陪护这一说。 如果要她时刻陪伴在身边,那便将她名正言顺娶进家门。李宗仁自然高兴的,只是不知道胡友松的意思,毕竟他们的岁数是摆在那里的。
原本担心胡友松内心抗拒,领导层亲自出人去做胡友松的工作,胡友松倒是欣然应允。这个时候的胡友松还跟着自己的养母一起居住,她恨极这个养母了。自从胡友松6岁时在上海得了湿疹后,就被母亲交给军阀张宗昌的姨太太沈文芝带到气候较为干燥的北京抚养。从这时起她就与她的唯一亲人离开,母亲在期间匆匆去看了她几面,后来再无音信。
母亲临行前交给沈文芝的财产也没有被用到胡友松的身上,都被沈文芝自己挥霍光了,甚至经常打骂她,在北京12月的严寒中,一让她不快,她便驱逐她出家门。已经无亲无故的胡友松这时是无助的,哪怕被打被骂也必须忍着求饶,因为她无处可去了。
少女时代的胡友松继承了母亲的美貌,但是她却总是心事重重,因为她的出身,她把这些秘密放在内心最深处。她享受着别人对她美貌的夸赞,称她是妈妈的“掌上明珠“,直到胡友松的名字从第一批入团的名单中撤了下来,她过往的名字被查出来。
胡若梅,这个名字是她出生时母亲对她的期望,如梅花一样美丽坚强。长大后的她希望自己如苍松翠柏一样意志坚强,为自己改名为胡友松。她想努力融入 社会 , 但是在浮华中长大的她, 和那个火红的年代显得格格不入,她越来越沉默。当听到自己能够留在李宗仁身边,可以离开那个养母的“家”,她欣然接受。
1966年7月26日, 27岁的胡友松与76岁的李宗仁在北京的“李宗仁公馆”举行了婚礼。 从小就没有父亲的胡友松慢慢感受到了来自李宗仁的关爱。刚开始胡友松不习惯,因为与养母相处的时光里一直受到虐待,她戒备心强,睡眠也浅,常常一点动静就会醒来。李宗仁却惦记着这个小妻子,担心她冷着冻着,经常半夜去给她理被子,直到后来胡友松厌烦了,让他不要再去打扰她休息。
李宗仁却换了另一种方式。后来的他,半夜光着脚进去,还自嘲自己像极了蒋介石,蒋介石每日早起生怕吵醒宋美龄,便光脚在冰冷的地上,提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去洗漱。李宗仁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胡友松因为肚子不舒服,医生给开了四两南瓜子,胡友松不知道怎么吃便搁置着。
李宗仁便坐在桌边,将这四两瓜子一颗一颗,一夜之间嗑完,直到胡友松醒来,才发现一碟瓜子仁,是李先生满满的关爱。这个举动温暖了胡友松,她第一次被感受到被呵护,被放在心上的感觉。她决定要死心塌地地和李宗仁过日子,要好好地照顾他。他们一起画画、看报、下棋,过着属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这一场忘年之恋却没有维持多久,1968年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宴的晚上,李宗仁突发重病,被紧急送往北京医院,检查结果是直肠癌。胡友松又被命运从幸福的泡泡里拽了出来,她跑出病房,到卫生间大哭了一场。
李宗仁最后没有战胜这场病魔,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的生命停留在了78岁,弥留之际,胡友松仍然是他的牵挂。他对胡友松说:“你个性太强,我不放心。清明节别忘了给我扫墓,让世人知道我还有一个年轻的妻子。”
在李宗仁去世不久后,在那风雨漂泊的六十年代,胡友松被下放到武汉沙洋农场“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在此期间,她改了人生中第三个名字,“王曦”,如晨曦一般重头来过。 1973年,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她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工作,进入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1985年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不忘学习和专研的她上了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在画画方面进步很快。1933年胡友松皈依佛门,法号“妙惠居士”,潜心佛学自修和书画制作。
精神独立的胡友松并不贪图李宗仁的财产,她对李宗仁的用心也使其欣慰。每年的清明节,她总是风雨无阻,哪怕她如今已独来独往多年了,但是每到李宗仁的陵墓祭奠时,她依然会以李太太的身份出现。
1969年到1982年间,胡友松先后将李宗仁的8万余元私人存款和国家两次发放的137万余元生活费,全部上交国库。 她还将李宗仁生前的160张珍贵 历史 照片捐赠给中国 历史 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
台儿庄的人民与李宗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纪念着这位英雄,也牵挂着他的遗孀胡友松。台儿庄区的领导经过几番周折找到了胡友松,一句“台儿庄就是你的娘家”,打开了胡友松紧锁的心窗,两行清泪悄然滑落。她说,想去台儿庄看看。
胡友松虽然第一次来到台儿庄,但是由于先生的关系,她对台儿庄的感情一样深厚。她决定定居台儿庄,出任台儿庄人民亲自为李宗仁自筹建造的“李宗仁史料馆”名誉馆长。 台儿庄人民自筹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2000多万元的投资,全是村民自筹,从这些方面胡友松感受到了台儿庄人民的情怀,对 历史 的尊重和珍惜,这所作的一切也足以对后人有理有据地诉说那段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辉煌 历史 。
这一切的见闻,都使胡友松深深感动着,她将李宗仁一生收藏的名家作品、200多张照片以及书信、前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所赠重达45斤的李宗仁半身青铜像、瑞士表厂百年赠给各国首脑的纪念金表、傅作义将军赠送的“软黄金”之称的火狐标本都捐给了台儿庄。
哪怕胡友松曾经饥寒交迫,也未曾变卖过这些遗产,如今到了台儿庄,她认为这些遗物应该被放在这座,李宗仁最辉煌的纪念地,而她,也会在这座小镇,为李宗仁守望。胡友松对自己的前半生无怨无悔,对后半生愈加珍惜。她精心打理着馆务,空闲时习作、作画。
早前临摹时她就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在她回京的一年时间里,曾创作过40幅作品,全部赠给了台儿庄。她喜画梅花、牡丹,也深受京华名家的 称赞和各界收藏家的喜爱,被同道收藏或转赠的作品就有数百件之多。即使国家体恤她给予照顾,但是她依然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原本是可以满足她的生活了,但是她依然过着缩衣节食的日子,将自己那原本就不多的退休金捐给希望小学;
在“抗洪救灾”书画义卖活动中,她将自己卖画所得的5200元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胡友松一生有许多的迷茫,心中的万千沟壑最终在无言中凝聚成她的行动, 她的心灵在台儿庄找到了归宿,台儿庄是她生命的终点站,她说:“只有这样,先生离我最近。”
胡友松的一生既独立自我,又因为李宗仁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属于她的完整人格。69岁的她不幸得了癌症,面对这样的厄运时, 她却显得格外冷静:“我与先生同病相怜,到死的时候还得了一样的病。”在作过三次化疗后,胡友松就不愿意再继续了,她不愿意给台儿庄人民增加负担,也不愿意再人生落幕时,显得那么狼狈。
在余下的时日里,她在居所门前贴出“自修谢绝打扰”的字条,精心为自己安排着后事,她立了至少五份遗嘱:她给李宗仁史料馆的所有遗物和北京居所的所有存物,由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全权处理,她在台儿庄居所的所有物品和几千美元、几千港币现金,悉数捐给台儿庄,建议设立一个慈善基金;
她的后事交给山东德州庆云海岛金山寺作佛事料理,不开追悼会,骨灰安放在浙江天目山寺院——原本她的第一遗嘱说骨灰安放在台儿庄,但听说不好处置,就在佛友们的劝说下,于一周后改为天目山,这是她的一个遗憾;
个人存折上大约10万元工资,两万元捐给料理她后事的寺院,两万元交给佛友,用作她身后治丧支出,其余的给佛友做佛事善事;生前画作,部分捐赠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其余分赠佛友存念。
2008年11月4日她因为发烧独自前往医院,此时她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她明白自己的人生即将落幕,只等这一时刻的到来。11月18日她前往德州庆云县,住进了海岛金山寺。 在几十位僧从与佛友的虔诚祈祷的法事氛围之中,在11月25日下午6点,胡友松以“妙惠居士”的法身,从这为期69年的人生谢幕……
关于胡友松身世,即其为胡蝶女儿一说,一直有人存疑,兹列举如下:
1、所谓不知道父亲是谁
按照胡友松或若梅的年龄可以推算,她应该在上海生于1939年,即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3年。胡蝶在1935年年底与潘有声结婚,在上海九江路的圣三一教堂举办了中西合璧式的婚礼。
如果若梅确实为胡蝶的女儿,她应该姓潘,怎么可能随母亲姓的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更荒谬的是所谓她也曾多次问过自己的母亲,而母亲的每次回答都是不知道。
2、所谓从小就随母亲生活在南京或上海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潘有声胡蝶夫妇举家逃难到香港。如果若梅确实为胡蝶的女儿,她应该出生于香港,根本不可能在南京或上海。既然她生于1939年,那么,这位“若梅”记事的年代,只有20世纪40年代中(1942或1943年以后),而这时候,胡蝶夫妇举家到了重庆!
3、所谓若梅小时候对于母亲的印象,她说总是片场的记忆
上面说了,这位若梅记事的年代,只可能在1942或1943年以后。她说什么明星公司带着胡蝶穿梭在各地片场,从上海到天津,有时还会跑到东北,其实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毁于抗日战火之中,在1938年以后就不复存在了。
4、所谓6岁时,胡蝶便委托沈文芝将若梅带到了北方
这位若梅6岁时,也就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胡蝶根本没有可能委托若梅的养母把她带到北方。
5、所谓将她送给张宗昌的九姨太(沈文芝)做养女
所谓当胡友松6岁的时候, 她母亲就将她送给了旧军阀张宗昌的九姨太(沈文芝)做养女。张宗昌暴尸山东后,沈姨太一直带着小若梅(胡的小名)住在南京一家饭店里。
张宗昌是山东军阀(1881—1932),著名的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 ,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1932年9月4日张宗昌在山东济南火车站被仇人枪杀。这距离胡友松6岁的时候(1945)已经有13个年头。时间根本对不上。
再说,张宗昌的九姨太富贵儿原是一个杂耍艺人,平日里浪迹街头巷尾,因擅长耍花轱辘棒,有时也在杂技团里献艺。张宗昌有一次观看曲艺,相中了富贵儿,经人撮合,收为九姨太。哪里叫沈文芝。
扩展资料:
胡友松(1939—2008),女,李宗仁之妻,北京市知名画家,原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名誉馆长;1939年出生于上海;原名胡若梅,这是母亲胡蝶为她起的名字,意思是希望女儿如梅花般美丽坚强。
由于是私生女,若梅从小就不知道父亲是谁,也不曾问过。母亲只是跟她说过:“谁要问你,你就说有妈妈,不要提爸爸。”
胡友松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百乐门”,参加给前方战士募捐的活动,母亲在台上表演,她提着小篮子在场里来回走动。她有漂亮衣服,能坐高级轿车,但是她却没有自己的家。她从小就住在酒店包房里。
参考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中是白色人种的有: 在中国的五十六的民族当中,属于高加索人(白人)人种的有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塔尔族 基本上分布在新疆。
中国的俄罗斯族很有意思,有几万人。
他们也有几百年历史,大概分为这几波。
虽然早在明代,中国北方的鞑靼人之流,就开始和俄罗斯人接触。但中国真正大规模接触俄罗斯人,还是清代。满清刚刚建立之时,俄罗斯人已经彻底征服了西伯利亚。
通过当地的通古斯人的介绍,沙俄得知向东几千公里外,就是中国的黑龙江,那里非常富裕。
这些白俄官兵也自认是“张宗昌的老毛子”。白俄兵不会讲中文,只会说“张宗昌老毛子”这几个字。在作战的时候,友军问白俄兵口令时,他们就答“张宗昌的老毛子”,当时很多人就和他们开玩笑:“你爸爸是谁”白俄兵就答道:“我爸爸是张宗昌!”
这些人大多和中国人通婚,成为了俄罗斯族的主体,但也有一部分咬牙返回了苏联。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有长达10多年的蜜月期。
这一期间,大量苏联专家和军人在中国,仅仅专家就有2万人。
虽然原则上,苏联不允许专家和军人在中国结婚,但俄罗斯人不把男女关系当作什么大事。只要两厢情愿,苏联政府和军队也不管这些事。
一些苏联专家和军人年龄都不打,让他们一直禁欲也不可能。
所以,他们中的一些就娶了中国太太,当时中国也不禁止这种行为,只要明媒正娶不是私下偷情即可。
不过中苏决裂后,苏联专家全部撤退,这些中国太太和混血孩子,基本都被带走。
当然,也有一些太太不愿意离开中国的亲友去异国他乡,就选择了离婚。
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为了崭新的俄罗斯族,只是数量不多而已。
“四·一二政变”以后,潘宜之等接管上海特别市党部,为执行委员。有一次,市党部开会结束后,一位市党部执行委员张平江钻进了潘的汽车。张是四川广安县人,与邓小平是远亲(远房表姐),是北京学生爱国运动领袖,后来在国民党内,张在汽车行进作中,对潘宜之轻声说,他有一位好朋友叫刘尊一,因***下狱,刘年仅23岁,“误入岐途,且有孕在身,万望从轻发落。”紧接着又说刘如何漂亮,如何聪明能干,有魄力,有本事,暗示潘可以把刘争取成为自己的贤内助。潘果然将刘尊一假释出狱,送往医院治疗刑伤。有人向蒋介石告状,说潘宜之包庇共党要犯刘尊一。蒋下令将刘尊一转押南京临禁。刘尊一系四川合江县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生,由罗亦农介绍入中共,中共江浙区妇委会书记、部长,是在大屠杀第二天与丈夫、全国学联主席何洛一起被捕的,何洛被处决,刘因有孕而投狱。
1927年夏,孙传芳败退苏北后,取得张宗昌等军阀支持,从扬州渡江,攻占镇江,向南京推进。何应钦、白崇禧率北伐军第1、第7军迎敌,双方对峙于南京与镇江之间的龙潭,为争夺每一座山头而以拉锯,战况惨烈。潘宜之在上海,将东路军刚接收过来的两艘军舰“楚同”号和“永安”号编成小舰队,由他亲自率领,溯江而上,直抵龙潭江面,从江上炮击孙传芳部队,致使孙腹背受敌,一败涂地。潘宜之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
龙潭战役后,潘宜之没有去邀功讨赏。去到南京,再次将刘尊一保释出狱,送进医院,让刘生下前夫何洛的遗孤。刘尊一大受感动。决定与潘宜之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