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娶女儿一般准备什么嫁妆?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形成厚婚的习俗?

古代娶女儿一般准备什么嫁妆?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形成厚婚的习俗?,第1张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将告诉你古代的婚俗。欢迎光临。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但是,结婚必须涉及两个问题:嫁妆和彩礼。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两个即将成为公婆的家庭都非常重视这一点。

现代人讲究自由恋爱。只要男女对视,领结婚证,亲朋好友聚会,办一场浪漫难忘的婚礼,就一定会结婚。另外,现代人结婚的方式有很多。他们可以裸婚,可以住简陋的房子,可以有礼物嫁妆,也可以没有礼物嫁妆。很多人甚至因为父母不同意而私奔。但在古代,婚姻并没有这么简单。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结婚时的嫁妆问题。

嫁妆是新娘嫁给女儿时娘家送的礼物。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不仅王公贵族用大量嫁妆娶女儿,就连村民也有这种习俗。在我们熟悉的《诗经》首诗中,有一首诗叫《国风冯伟茫》,描写的是魏国一个女子的婚礼场景:“她坐车来,被贿赂走了”。

到了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嫁妆习俗已经在全社会完全普及。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当时已婚妇女的嫁妆非常丰厚。猪和狗在当时是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湖北荆门发现的战国楚墓中,主人的嫁妆中就包含了这两种财产。

时间又一次流逝,我们来到了西汉。这个时候,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结婚钱就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男方家准备彩礼,女方家返还聘礼,已经基本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就算天子娶妻,也要按这个程序给岳父丰厚的嫁妆。不过,虽然女王必须准备嫁妆,但费用由王室承担。

两千多年后,这种习俗在中国依然存在,只是嫁妆的富贵厚薄不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嫁妆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大部分都很简单,不过只有一对枕套或者两床被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

在古代,嫁妆是女人的私有财产,除了自己的孩子,任何人都没有继承权。所以在古代,嫁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方婚后婆家的地位。嫁妆不足,必然要看婆家的脸色。所以渐渐的,整个社会为了让女儿在婆家高看一眼,形成了女儿出嫁的习俗。

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嫁妆基本都是这样的。

在古代,家庭用品、房屋、土地等。可能是嫁妆的一部分。在现代,他们是相似的。但是,有几种特殊的嫁妆,是现代看不到的。

首先,他娶了一个“女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实行一夫多妻制。为了帮助女儿在婆家更好的立足,贵族娶女人的时候,总要准备娶个丫环。春秋时期也有结婚纳妾的习惯。这些妇女大多是已婚妇女的姐妹。娶宫女在古代相当流行,直到清朝还很普遍。

《红楼梦》年,平儿是王熙凤的丫鬟,后来成了贾琏的房。当然,这是正常的嫁妆。毕竟古代嫔妃的存在是合理的,没什么好奇怪的。

其次,是嫁妆的“衣柜”。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衣柜底”就是一张色情宫殿的,也可以叫小黄书。古人重视女性贞操和隐忍的教育。但是,夫妻对生育是有影响的。因此,女性结婚前,家人会为她准备一张情色宫的照片,放在盒子下面,让新婚夫妇知道如何过婚姻生活。

总的来说,这个嫁妆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只涉及隐私。然而,在现代,这有点不可思议。

最后还有很多人看不懂的棺材和凶服。众所周知,结婚是一件大事。对于迷信古代的人来说,这一天要顺风顺水,有利可图,不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三书六礼》中的“求名”“求时”,都是为了年轻夫妇的美满婚姻和婚后的和谐幸福生活。所以,凶器怎么可能带进婆家?

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种情况。浙江宁波当今一代,嫁妆中有“凶服要备”的习俗。

那么,什么是“狰狞的装束”呢?

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丧服”,也就是媳妇死的时候要穿的亚麻布衣服。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这当成一场好婚礼的嫁妆。然而更让人不解的是,男方父母看到这样的嫁妆,不但不会觉得不吉利,还会心花怒放,认为公婆体贴,媳妇是好姻缘。

同样,在广东大埔,也有结婚的习俗,就是嫁给一个棺材板。在这个地方,你娶了你的女儿,通常会在百年后为新人准备生日板,一起带到男方家。如果太远不能下葬,当地人会尝试做一些改变,就是用与棺材板价值相同的小棺材代替黄金。

这样另类的嫁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实现在的社会,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都这么有钱,很多家庭都在攀比。然而,无论他结了多少次婚,他心里都充满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所以,嫁妆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父母关爱女儿的载体。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今天,安阳婚纱摄影哪家好  1亲迎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莫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招车,唐代用图绘的障惋车,宋代以后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破。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是妻亲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粟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安阳婚纱影楼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妆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陪着娶亲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子则同时在妆扮。妆扮完毕,新娘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样,遇上宝财啦!有的少数民族鹜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  2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事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深嫁女家》诗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日‘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郎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的。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xxx礼钱x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3进洞房  新郎新娘人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  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粟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85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