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给我上来两壶热酒,在来一盘牛肉”,吃饱喝足后留下一个大银元宝或者几颗碎银子,店小二卑弓弯腰地说一声“客观慢走”这个电视桥段是不是大家都看过?其实这种情节是不符合现实的。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大多梁山好汉喜欢大称分金银,重义轻财,豪爽大气。小说第十回中晃盖、吴用亲自到石碣村邀阮氏三兄弟入伙,吴用给了阮小七1两银子,阮小七用这些钱买了1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一对大鸡”。可见1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不少。
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由于它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银作为古代市场通货货币的时间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之前。在此之前古代大部分时候通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铜钱,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银流入以后。而在中国古代,流通的白银是以重量计价,没有统一发行方,形状不一,各家银铺甚至个人都能熔铸银锭使用,有元宝形的,有条形的,还有块状的,成色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银子的真假,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其成色进行折算,非常麻烦。
而且古代中国银子缺乏,在相关史书记载中,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在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可以说是很富裕了,白两银子就是“巨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费只需要一两半银子。清代由于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未见过银子。甚至在万历年间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所以说电视剧里的场景肯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于银本身的特性需要分辨真假成色,还需要用特定的秤来衡量其重量,通常情况下银两交易都需要找零,过程繁琐麻烦。再者银作为稀有贵金属,作为货币在市面上流通还是受当时大环境及背景、资源供应的影响的。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的看到的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的剧情是为了确保故事情节的顺畅,以及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付钱和数钱予以表现,尤其是武侠小说,其实更多地是丰富人物形象。它的基本场景可能来源于现实,但是在用艺术的手法加工之后,便高于现实了。影视剧中塑造主人公,在吃饭喝酒这些生活的小事上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它更多的是通过江湖恩怨、国仇家恨,情爱故事等表现出来。如果将付钱、称重、验真假、找零这种细节也展现出来,那我想这部电视剧估计就没什么收视率了吧。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收获很大,贾母送了她一些东西,有吃的,有玩的,也有穿的,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的,最重要的是刘姥姥获赠了一笔巨款100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王夫人差不多半年的工资。书中明确写这100两银子是王夫人送刘姥姥的,可87版红楼梦却把增银子的主人修改成了贾母。
摘自百度
那么红楼梦里给刘姥姥100两银子的是谁?平儿一语点破。
摘自百度
原文如下:平儿道:“这一条里头是园子里的果子和各样干果 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这段话中,平儿说的很清楚,给刘姥姥100两银子的是王夫人,因为平儿口中的太太,不会是邢夫人,以邢夫人的吝啬断不会做出这样大方得体的事情。更不会是贾母,如果是贾母,平儿应该称呼老太太,而不是所谓的太太。这些足以说明,原著第四十二回中,送给刘姥姥100两银子的是王夫人,而不是贾母。可87版红楼梦中却将王夫人修改成了贾母。
摘自百度
那么87版红楼梦为何把给刘姥姥赠银子的主人修改成贾母呢?
一、符合贾母乐善好施的性格。贾母在红楼梦中的性格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老人,87版编剧修改这一段的时候,估计考虑贾母的性格更符合这么大手笔赠送银子的身份。而王夫人给人的印象不如贾母好施,因此87版修改的时候,将原著中给刘姥姥送100两银子的王夫人修改成了贾母。
摘自百度
二、王夫人第一次对刘姥姥避而不见。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周瑞家的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王夫人,可王夫人却并未见刘姥姥,而是避而不见,只安排王熙凤裁度着处理这件事。最后刘姥姥得到了二十两银子,非常感激王夫人和王熙凤,而这样的处理结果,王夫人也是满意的。
摘自百度
按理说刘姥姥来贾府投靠的亲戚正是王夫人,如果没有周瑞家的带路,估计刘姥姥连荣国府的大门都进不来。可王夫人并未见刘姥姥,而是跑去与妹妹薛姨妈聊天去了。足见,王夫人心里是瞧不起这样的亲戚的,只是碍于面子不能让刘姥姥空手回去。或许因为王夫人第一次没有见刘姥姥的缘故,87版修改的时候,把给刘姥姥赠银子的主人修改成了贾母。
摘自百度
实际上,原著的安排更符合常理,原著中王夫人给刘姥姥100两银子,相当于她半年的工资。王夫人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希望刘姥姥将来再投亲靠友,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姥姥讲的神佛的故事符合了王夫人的心意,再加上贾母对刘姥姥的善待,王夫人就出手100两银子,让刘姥姥回去以后做点小买卖。
个人观点:个人选择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觉得婚姻不应该只是由男方提出,而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因此他们可能会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但也有些人认为婚姻应该有预备期,而男方求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
七个角度分析:1 社会文化角度:在传统观念中,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为男方要向女方传达自己的爱和承诺。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有些人认为婚姻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因此不求婚直接结婚也是一种选择。
2 情感角度:在爱情中,有时候情感的需求是重要的,如果男方没有表现出想要与女方长期走下去的愿望,女方可能会觉得不被重视,因此会拒绝直接结婚。
3 家庭角度:有些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此即使女方不主动提出要求,也会希望男方开口求婚。
4 经济角度:如果男方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不求婚直接结婚可能是一种选择,因为婚礼的花费可能会很高,如果男方无法承受这种经济负担,那么不求婚直接结婚就可以减少经济压力。
5 个人价值观角度:有些人的个人价值观认为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因为这是一种对女方的尊重和体贴,而不是简单地从管理上处理问题。
6 人生规划角度:如果男方与女方已经有过充分的沟通和了解,并已经对未来有了共同的规划,那么不求婚直接结婚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7 社交角度:在一些场合下,如果两个人已经公开交往了一段时间,而男方还没有对女方进行求婚,那么周围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关系没有正式程度。因此,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可能会遭受一些社会压力。
个人总结:在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直接结婚上,我们应该尊重个人意愿和观念,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社会文化因素。婚姻不应该一味追求传统,而应该是双方共同做出的决定,关键是要开放心态,多沟通,慎重考虑。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投了贾母的缘,顿时大受欢迎。她给贾府众人带来欢笑,也获得丰厚的回报,她走的时候满载而归。在整车物品中有一大部分是私人赠送的,贾母送给刘姥姥衣裳荷包、面果药品等物,鸳鸯和平儿有衣裳裙子等物相赠,贾宝玉转赠了一个成窑小盖钟。她们都是赠送礼物,只有王夫人和王熙凤赠送银子。王夫人出手阔绰,给了刘姥姥一百两,王熙凤则给了八两银子。
按理,贾母等人以礼物相赠比较妥当,因为刘姥姥此次主要是报恩来的,不是像上次一样求人接济。今年,刘姥姥的女婿家里粮食丰收,就带了一些瓜果蔬菜孝敬贾家。贾家的人要是给银子,反倒让人觉得刘姥姥是上门讨赏的。王夫人给她银子是有缘由的,刘姥姥以前与贾母、王熙凤等人毫无瓜葛,只与王夫人有一面之缘,她最初到荣国府完全是冲着王夫人去的。王夫人见刘姥姥这么讨贾母的欢心,干脆给她家一百两银子,让她们置些产业或者做些买卖,也省得以后再来求助。
王熙凤原本只需要送一些绸缎布料等物就可以,她另外给的八两银子是自己私人掏的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这银子又不像是送给刘姥姥回家的雇车费,雇一辆车只需一两吊钱就够了。王熙凤善于待人接物,在刘姥姥没有开口求助的情况下给她银子,反而有打发穷亲戚的嫌疑。那么,王熙凤给刘姥姥八两银子,是她的赏钱,还是感谢费呢?我个人觉得,王熙凤此举,有其好心相助的意思,更多的是出于感谢。她要感谢刘姥姥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王熙凤感谢刘姥姥协助自己逗贾母等人开心。
王熙凤能掌握管家大权,除了她自身才能以及王夫人的支持之外,还有就是得到贾母的宠爱和赏识。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王熙凤在管好家中事务的同时,要奉承好贾母,为此她不惜效仿斑衣戏彩,博贾母一笑。她见贾母和刘姥姥聊得很投缘,就让刘姥姥把乡间趣闻讲给大家听。刘姥姥很健谈,又善于随口编故事,讲了女孩雪中抽柴、老奶奶拜佛得孙等几个有趣的故事。她比说书人讲得还要动听,贾母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贾母与大家游赏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和鸳鸯又暗地里嘱咐刘姥姥一席话,让她照着做。刘姥姥很知趣,积极配合凤姐,在宴席上几次耍宝,故意出洋相,让贾母等人笑得前俯后仰。这是贾母和姑娘们最开心快乐的一天,平时贾母到园中逛一两处就困倦了,这天她居然游玩了大半个园子。这固然是因为刘姥姥诙谐搞笑提起了贾母的游兴,也应记上凤姐一功,要不是凤姐在背后撺掇刘姥姥这么做,整个游玩活动就不会那么生动有趣。王熙凤知道刘姥姥很有见识,不会看不出自己是有意作弄她,事后她或许是出于歉意,又或者是感谢刘姥姥帮自己讨好贾母,就送了八两银子的感谢费。
二是王熙凤感谢刘姥姥说了一个送祟的法子,让女儿大姐儿睡得安稳。
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到大观园里逛一下,就被凉风吹出毛病来,全身发热。刘姥姥说大姐儿太过娇嫩,经不起半点风雨,她忽然得病,可能是在园中遇到花神,建议凤姐查看一下祟书本子。彩明翻阅《玉匣记》后,命人用五色纸钱送祟,果然大姐儿就安稳地睡着了。脂砚斋点评道:“岂真送了就安稳哉?盖妇人之心意皆如此,即不送岂有一夜不睡之理?”
虽然刘姥姥讲的这个法子没什么科学依据,也不是什么治病良药,但起码对王熙凤起到了心理作用,让她宽心了许多。就像当初王熙凤、贾宝玉中了马道婆的魔法,请医问药都不见效,贾政等人就请来和尚道士作法驱邪,不过就是为了图个心安。不管和尚道士们对消除疾病有无起到实质性作用,贾府都是要支付费用的。大姐儿身体染病,王熙凤找医生看病也要付诊金的。刘姥姥告诉凤姐一个农村常用的法子,王熙凤给她一些银子作为酬谢也在情理之中。
三是王熙凤感谢刘姥姥给女儿起了好名字,八两银子是起名费。
贾府有贾宝玉、林黛玉这些才子佳人,文采飞扬,要是让他们取名定能取一个既有诗意也有内涵的好名字。可是,王熙凤并没有叫宝黛等人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偏偏请教大字不识几个的刘姥姥。这是因为王熙凤觉得大姐儿过于娇贵,不好养活,让贫苦的刘姥姥取名,或许能让女儿的命变硬些,另外还可以借借刘姥姥的寿。刘姥姥听说大姐儿出生于七月初七,就给她取名“巧姐儿”,说是以毒攻毒,将来定能遇难成祥,长命百岁。就冲这一句吉利话,王熙凤也该送一个红包讨一个好彩头。
在民间有个习俗,小孩子出生后,大人们一般会请算命先生给孩子排八字、起名字。即使算命先生是孩子父母的亲戚,这个算命费和起名费也是要出的,不出反而不好。我想,王熙凤给刘姥姥银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支付起名费,她给的数目不是一两也不是十两,正好八两,就是觉得“八”是个吉利的数字,是要“发”的意思。
王夫人本来是个慈善人。并且“东海少张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家的二**,对金钱并没有太明确的认识。一百两,或者五十两,或者二百两,在她心目中,恐怕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再对金钱没概念,王熙凤第一次送二十两,第二次送八两,王夫人却一出手就是一百两,是不是太大方了?而且贾府的规矩(也是中国传统的规矩),晚辈出手不应比长辈更大方,从王熙凤过生日凑分子就可以看出来。
贾母出资二十两,只有客人薛姨妈与她相同,因为以客为尊,薛姨妈有超越的地位。邢王二夫人出资十六两,少奶奶(尤氏、李纨)出十二两,赖嬷嬷等老家人声称“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连忙否定。
贾母否定的理由,公开地说,是“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的多,你们和他们一例才使得。”以钱多为理由。但实际上,是出于贾府敬老的习俗,正如“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尤氏、凤姐站着,赖嬷嬷等却有座位。贾母派她们多出钱,也有尊崇她们地位的意思。
那么在刘姥姥这里,贾母送了一些衣裳、点心、药材、什物,虽然没有折算,应该不会超过王夫人的一百两。换句话说,王夫人的馈赠,应该超过了贾母。这又是为什么?
有人说,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所以王夫人多加馈赠。这说法简直不值一驳: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家人也禀报了王夫人的,王夫人根本不接见,那时候她就不念着是“王家的亲戚”了?
也有人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以王家亲戚的身份,得到上至贾母、下至众**公子的欢心,替王夫人长了脸,所以厚加馈赠。这也解释不通。因为王熙凤八面玲珑,肯定比王夫人更有眼色。如果是因为“给王家长脸”,为什么王熙凤只送八两银子,比上次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呢?难道王熙凤不在乎“王家的脸面”吗?
王夫人的厚赠,关键在于刘姥姥讲的第二个故事:“你这样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
王夫人吃斋念佛,王夫人死了长子、迹近绝后,王夫人又得了“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的次子宝玉——刘姥姥的故事,简直是王夫人的翻版,并且把失子得子的功劳,完全归于“虔心”。这就怪不得“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王夫人给刘姥姥的一百两,可不是简单的亲戚情分,更多的是对刘姥姥故事的欣赏,或者干脆说,是对刘姥姥讲故事的酬劳。听过这样合心意的故事,王夫人势必要重酬讲故事的人。至于别人给多少馈赠,她却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了。
宋朝有厚嫁之风,女儿出嫁,娘家要备下一笔厚厚的嫁妆。有俗语说:家有五女,贼盗不过其门。意思就是说,谁家要生了五个女儿,光是陪嫁这一项就能让一个家庭破产,连贼都不愿惦记。《知否》开场是袁盛两家文定之喜。外屋宾客如云,席面好不热闹,内宅盛家祖母与华兰谈心。祖母说到:你的性格最是和顺,又坚韧有盘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妆压箱底,还是越多越好。到底,祖母给华兰多少嫁妆?
剧版里只有两个盒子,一盒各色首饰、一盒田庄铺子的契约,要说这也不少,但原著还是说得更为详尽。作为盛家的嫡长女,华兰出嫁时,风光无限,这让当时得宠的林小娘分外眼红:华姐儿足有一百二十八担嫁妆,还有田地庄子和许多陪房人口,真好气派啊!盛家主君也有过介绍:老太太虽放过明言,每个丫头都贴补妆银一千五百两,可当初华兰出嫁时,她贴的可远不止这个数!这还不止,老祖母特地将当年自己出嫁陪送来的一副红宝赤金头面送给了华兰。这副首饰何其珍贵、何其奢华!
原著里这样描写到:盒子一打开,屋内顿时一片金灿流光。那黄金赤澄,显是最近刚刚清洗过的,红宝石硕大闪亮,每颗都有拇指那么大,大红火热,耀眼夺目,连出身富贵之家的王氏也惊住了,有些挪不开眼。房妈妈解释说:这上面红宝石可是当年老侯爷从大雪山那边的基辅国弄来的,打成一整副头面给老太太做嫁妆的。从头上的、身上的,到手上的,足足十八颗,用赤足金仔细镶嵌打造出来,两班工匠费了三个月才打好的,就是戴着进宫里参见贵人也够了。所谓千金**,当如是了!
顾廷烨生母白氏,商贾人家之女,可因为嫁妆丰厚,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那汴京城里的宁远侯府老侯爷亲下扬州上门提亲。林小娘也曾奢望,让她的纮郎备下十里红妆,为墨兰争取与齐国公府小公爷联姻。可以说,嫁妆代表的是娘家的实力,而且不单单是经济实力,嫁妆丰厚,出嫁的女儿不必仰仗夫家存活,在婆家的日子有底气。嫁妆之于古代女子十分重要,当然也只是高门贵女,普通人家怕是艰难。原著也曾提到:有些钟鸣鼎食的考究家族里,那些受重视的嫡女,从牙牙学语始,长辈们便要一件件的攒嫁妆了。
就是一样厚薄的嫁妆,也有从繁从简两种情况。繁的,就是除却陪嫁的丫环、婆子、管事和固定资产,大到床、桌、柜、箱等家具,小到四季衣裳,甚至红木金箍的马桶和洗澡盆,夸张一点的搞不好寿衣都要备下了。华兰出嫁时,父亲盛纮任职通判,官阶不高,而当如兰、明兰出嫁时,盛纮已从地方官员一跃而为京官,身份不同,俸禄不同。那么明兰的嫁妆又有多少?
明兰的嫁妆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盛家主君主母的陪嫁。虽然,在明兰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盛纮多有疏忽,但是在嫁妆这件事上,他却特地关注过。在原著小说里写到,他特地就此事叮嘱王大娘子:我与你把话说明白了!这回无论明里暗里,还有前儿你给如儿置办的那座宅子,你都把两个丫头的陪嫁置办得一般厚!并且,他还威胁王氏:老太太无论想给明丫头多少,你都不许啰嗦半句!如若不然…… 这话说得把王氏吓得当场面色苍白、周身颤抖。盛家给明兰的是早年积存的绫罗绸缎和贵重木材,还有长柏海氏准备的贵重精致的首饰摆件。
第二部分是老祖母的陪嫁,这就海了去了。在剧里,明兰大婚前夜,老祖母亲自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盒子,逐一给明兰清点,有田产、房产、铺子、店面,还有京郊的一处庄子,五六百亩良田,并且自带一处风水极好的小山林。而在原著里,盛家祖母更是想把自己当年陪嫁还剩下的箱子悉数都要给予明兰,明兰劝祖母留给长柏哥哥,祖母说到:这箱子不敢说价值连,也够你一世无忧的,你真不要?祖母最是疼爱明兰,幼时把她收于身边,悉心教养,给孤苦伶仃的明兰一世的温暖,嫁妆也备得丰厚,总担心明儿不够。
第三部分是顾廷烨的聘礼。剧中介绍说,顾廷烨求娶明兰时搬了二十多个大箱子到盛家,这些都放在明兰的陪嫁里。原著里是这样描写的:送来的彩礼足足堆满了一个院子。一百二十八对足金猪,足有五六百两;布料有江南的绡纱八十八匹、江北的羽绡八十八匹、各色彩绣的云锦蜀缎一百零八匹;三四两重的龙凤赤金镯十八对,嵌珠龙凤赤金簪十八对;还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外加发菜等上品海味。海氏和老太太瞧了后,严重怀疑这些都是进上的贡品。至于其他各类三牲鱼酒、四季茶糖果子等物件,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是一对呱呱乱叫的肥胖大雁。
而其中的金珠首饰,两个丫环足足清点了半个时辰,把祖母送来的九层八十一套盒的乌木梨花雕漆的妆奁大箱笼塞得满满当当。就说这明兰的陪嫁得多大一间屋子来装?当然,作为当朝新贵,顾廷烨备下的婚房也是大到惊人了。可以说,盛家三姐妹里,明兰的陪嫁最是丰厚。明兰出嫁前夜,祖母仍在担忧明兰在顾家的日子不好过,不省心的人与事,花钱的地方就多了,所以总想着给她的嫁妆再添上一点。嫁妆的确重要,但丰厚的嫁妆委实不能等同于幸福的婚姻。十里红妆的华兰苦熬十余年,才得以真正过上美满的小日子,而明兰婆婆白氏虽有万贯陪嫁傍身却只落得个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真正能如海氏自新婚便是幸福美满的有几人?
这一幕只能在电视上能见到,古人总会在客栈吃完是,尤其是大侠,进去之后屁股一坐,巴掌一拍,“小二,来二斤牛肉,一壶酒”,然后吃的时候还可以从旁边的人那里听到点消息,接着不管吃没吃饱就说“小二,结账!”之后丢下银子就走了,也不问这顿饭要多少钱?让人吃惊的是,就连小二还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拿起银子也不数,随口说一句“客官慢走!”
根据我对古装电视剧的了解去推测,古人之所以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也不问多少钱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视金钱如粪土,他们明知道一顿饭要不了这么多钱,但是还是要给,大侠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是常有的事,自己的钱都是抢来的或者很多行走江湖的人都不缺钱,真正缺钱就不会出来了,所以他们对钱并不看重,更多的是结交好友,游历四方,因此,这点钱也不在乎。
其二:有急事,或者是剧情需要,问了多少钱也没用,只能丢在桌子上就走,因为古代的白银一两能换取1000文铜钱,据说清朝普通人一个人的薪资也就二两,这意味着一两银子,店里面不可能有那么多铜钱找给你,再者一般古人这样做,可能有急事就走了,反正够这顿饭钱,问多少钱也白问,最主要是大侠的话还可以强行装酷一把。
店小二不数,是因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顿饭远没有这么多钱,都是多给的,因为古代还有一种叫碎银,一顿饭基本上几个碎银就解决了,留下一整块银子小二自然更加高兴,还有什么好数的。
以上都是根据电视剧情推测,接下来说点实际的。银子其实是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货币,一开始也是银锭,也有面值,基本上是五两,后来才有了碎银,碎银的出现就和现在的一块五块一样,按照当时的物价,据统计,一两银子可以购买377斤大米,一亩地的价格也才八两银子,从这里来看,一般人是不会带这么多钱出门
所以人们开始将银锭敲碎,弄成碎银,这样就解决了银两面值太大,出现找零困难的问题,毕竟一些商家都是小本生意,没有那么多零钱,有了碎银就不同了,可以更好的购买等值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