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回族和汉族可以结婚。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在我国男女双方需要结婚的时候,只需要带上各自的户口本原件到其中一方所在地常住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就可以了。只要两个人没有法律上不允许结婚的情形,都可以结婚。法律并没有规定回民和汉民不能够结婚。所以,回族和汉族可以结婚。
回族人民比较注视男女双方在民族上的生活习惯是否一致的,所以他们更加主张的是族内结婚,而且回族人是不重视门第或者是富贵的,相比之下,回族人更加注重的是双方的品德和才貌。
回族和汉族结婚须知
1、宗教信仰问题
现在的少多数民族与汉族通婚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因为回族虔诚的信仰是伊斯兰教,所以在很多方面会与汉族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这都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汉族也信奉伊斯兰教,那么汉族与回族就可以通婚。
2、饮食问题
汉族人结婚一般都大摆筵席,喝喜酒,这些都是婚庆必不可少的,但是回族在结婚典礼上是不能见到酒的,都只有水果,点心,而且不能出现猪肉,所以回族与汉族通婚,这方面一定要尊重回族的习俗,尊重回族的饮食习惯,酒肉都是大忌,因此汉族与回族结婚的饮食禁忌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毕竟汉族与回族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
汉民与回民在习俗上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
一,饮食上的不同
汉族人以食猪肉为主,回族人是不食猪肉的。
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
现在我国回族群众不仅禁吃猪肉,而且还禁养猪。对猪和猪皮制作的系列产品也很少用。如不用猪鬃、猪毛刷子,不用猪毛牙刷,不用猪油制作的肥皂、香皂。
宁夏径源、西吉、同心、吴忠,甘肃临夏、平凉等许多回民聚居地的回民连猪皮鞋、猪皮夹克也不穿,甚至有些属猪相的自称为属黑的,姓朱的因与猪谐音,也改为姓黑的。这一切已成为我国回族人民一项重要的风俗习惯。
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诵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二,烟酒习俗
汉族人宴请时通常离不开烟酒,但回族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律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参加宴会时,别人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饮料代替。
回族禁酒主要是受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因为饮酒为伊斯兰教所严禁。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鸦片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鸦片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
三,禁求签、玩赌、拜偶像习俗
回民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认为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所以不搞其他的迷信活动。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雕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
回民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核俩目”,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使不得。
中国网-回族的禁忌习俗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订亲: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妆套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之前送到男方家。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祭祖:出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迎亲:近年来,迎亲(接新娘)成为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吃桌:在出发前,新娘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离别在即。
等待新郎: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拜别:离开新娘家前,新娘应叩拜父母道e,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鞠躬行礼即可。礼车:在新娘礼车刚开动时,女方家长应在车后撒一碗清水,一碗白米,清水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干涉,白米是祝愿女儿有吃有穿,事事有成。
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茸g到窗外,表示不将坏脾气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牵新娘:新娘到男方家时由礼走出,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将新娘牵出礼车,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人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祭祖:新人合祭祖先,新郎再带新娘入新房。
喜宴:时下流行中西结合式的婚礼,新人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换下新娘礼服,穿上晚礼服向各桌敬酒。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应站在门口送客,手中应端着盛香烟,喜糖的茶盘。
进洞房:将竹筛和铜镜放在新床上,为求日后生男。吃由花生,黑枣,莲子,桂圆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婚礼当天白天,新娘不能躺下,否则可能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青海汉族婚姻缔结过程
汉族旧时婚姻习俗,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缔结有一系列的过程,首先,由媒人带上茶叶包儿到看中的女方家提亲,谓之“走茶叶”。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提亲,要带上用红纸包的茶叶,介绍男方的情况,征询女方的意见,如女方认为亲事可以考虑,则由媒人再次送来正式的茶叶礼包若干分,每份两包,请女方及其亲友合议,经过合议,若表示首肯,则由媒人第三次向女方家送去一份茶礼,此次茶礼较为郑重大方,大体上商定了“送礼”的日期及“礼单”等。“送礼”就是订婚,送礼要看男方家境及女方要求而定,送礼者触媒人外,尚需有男家的至亲如舅舅、叔伯、姑夫等数人,女方家设酒饭招待送礼来的客人,席间商定婚期,当日或次日,有些汉族地区是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去羊肉方子一个,茶叶两包,有些地区是女方家向男方家回送羊肉方子和茶包。送礼之后男女双方家庭都要进行紧张的婚礼准备工作。娶亲一般是在天亮前进行,旧时娶亲用的是花轿,现在都改用汽车,娶亲队伍由娶亲奶奶(必须是公婆、丈夫、儿女齐全者方可)和媒人和新郎为主,队伍人数必须是双数,到新娘家门口时,去亲队伍要燃放鞭炮,新郎要高声呼叫岳父岳母以求开门,而新娘家门紧闭,内有小孩喧闹着,娶亲者会意,即从门缝塞进一个红纸包,若还不开门,多塞几个红包,谓之“开门钱”,如此这般,相互调笑戏虐一番后,方才开门,这时,娘家人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手执酒壶酒杯严阵以待,给娶亲者(除新郎以外)一一强行敬酒四大盅,谓之“拦门盅”,谁不吃此酒休想入内。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后,要入席,谓之“上马席”。与此同时娶亲奶奶进入新娘的房间给新娘穿戴,这时,娘嫁女眷有意藏匿新娘的鞋子,娶亲人找不着时便要递上红包,戏虐一番后,新郎新娘佩红来到岳父岳母面前,由新郎敬酒并表示以后要善待新娘请父母放心之意,女方父母也要嘱托一番,后由新娘的哥哥抱新娘入(车),在新娘跨出家门的刹那,向门内撒一把筷子,而新娘也要放声悲哭。一路上行车要经过三至五座桥,到新郎家门时,男方家顿时鸣放鞭炮,如果在农村,院子内点燃“松蓬”,新娘由新郎相伴,娶送亲奶奶簇拥扶持踏上红毯行至婚礼堂,在城镇地区,一般由新郎抱新娘至婚礼堂,新娘脚不能沾地,在婚礼堂,司仪主持拜堂仪式,一般而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后入洞房,一对新人由双方亲戚簇拥着抢先进入洞房,也有新人同时进入的,进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在送亲奶奶的引导下两新人喝米汤,意取甜甜蜜蜜,此前,公婆在布置新床时要在床头和柜子里放置红枣和核桃等物,在青海东部一些地区还要进行“禳床”活动,向床上抛撒糖、红枣和核桃等,意取多子多福。
新娘娶进门后,在男方家摆席宴请送亲人,送亲人由女方家至亲组成,男方家要盛情敬酒,谓之“下马席”。约到中午时,男方家热诚招待娘家人,宴席一般要上十至十二道席,上甜食时,一对新人开始向宾客们敬酒,若在农村,伴郎手举木盘,宾客们喝完敬酒往盘中放上不等的钱数,以示贺喜,这时,新娘家要给新郎“冠戴”一身,即从头到脚一套新衣,娘家人要给婆家公婆、兄嫂、弟妹及舅叔伯婶等己亲和冰翁大人分送衣服、鞋袜、枕头等物,谓之“抬针线”,有的地区还要“开箱”、“装箱”,由小姑子开箱锁,打开之前,新娘的母亲要给小姑子红包,打开后,由婆婆往陪嫁箱中倒入核桃、红枣等,以示祝贺。席间由娘家人给厨师敬酒酬劳,送上毛巾一条,放上红包一个,谓之“抬上汤”,席间正值热闹之际,还要闹公婆。傍晚时分,娘家人席散客去,婆家人以男性青年为主,进行闹房活动,婚后回门,有些地方是婚后第三天,有些是第四天,回门时间不一定,至此婚礼过程完整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