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古装婚纱照,如何拍好古装婚纱照呢?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古装婚纱照,如何拍好古装婚纱照呢?,第1张

很多人理想中的婚纱照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想象中的古装婚纱就是凤冠霞帔,而有的人则希望自己的古装造型呈现出影视剧里面的江湖气息,不同的人喜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十里红妆还是仙侠奇缘,其实都是可以呈现出很美的样子。多了解一下古装结婚照简介,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风格和拍摄形式,就可以美得不可方物。

当自己穿着古装拍摄婚纱照,总会觉得韵味与众不同,但是,在拍摄古装结婚照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拍摄的技巧和风格,否则拍摄出来的古装结婚照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一定要多看看古装结婚照简介,掌握拍摄的要点,这样才不会显得尴尬。现在古装婚纱照的服饰有很多,大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一些古装服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装造型都有不同的特色,新人们总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古装结婚照主题的。

大家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古装结婚照的精髓,了解一下古装结婚照简介,大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某朝某代的待嫁新娘,这样把自己代入到画面或者是故事中的方式是比较容易呈现出很自然的古装造型的,大家在拍摄古装结婚照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某个热播古装剧中的人物造型,这样的代入感或许会更加强烈一些,融入到整个画面中去,自然拍出来的效果是更为出色的。

因为古装婚纱照最讲究的就是服装造型,因此,把握好古装结婚照简介,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古装造型和拍摄风格,完美演绎古装韵味,古代服装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的服装所能展现的婚纱照气息也是不一样的。秀禾服、唐装或者是民国时期的旗袍装,其实都是很有特色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新娘的气质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了。

古装主要还是体现出画面的古典美,因此,选择合适的服装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先了解一下多了解一下古装结婚照简介和古代婚嫁礼仪文化,对于拍摄符合背景和环境的独特婚纱照也有帮助。

汉式婚纱摄影以宽大的汉服为特色标志,高高的礼帽尽显大儒之风,汉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才足以同新人之间坚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们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相般配。

唐装古装婚纱摄影,唐装和汉式婚礼比较相似,不过以唐装大褂为主要服饰,主要是红色、金色,色彩华丽,款式复古,采用民俗味浓郁的布景模式,让婚纱照像民俗画般有味道。拍婚纱照的时候,要借助一下祥瑞的中国传统的图案——五色土、发财猫、龙、凤、仙鹤、蝴蝶、牡丹、荷花、龙字、寿字、福字等、团花、散花等,背景色也要和整个画面协调,力求色彩基调的统一与和谐。

秀禾服和龙凤褂婚纱摄影,秀禾服清时古装,看起来绣法精致,别有一番韵味,秀禾服来自民间,虽没有龙凤褂华丽,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女人味,龙凤褂不同于秀禾服,但是也极为相似,原来是皇室专用,民间绝对不准使用,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民国风格的旗袍和学生装,民国时期以上海为特色的影视影响了很多人,一曲上海滩几乎人人会唱,旗袍配中山装,一个英俊潇洒,一个婉约迷人,绝配!而学生装则是男生中山装,女孩子青衫中裙似旗袍+裙子的两件套,淡蓝色镶边、掐腰、敞袖的上衣,黑色过膝长裙,黑鞋白袜,尽显青春少女的曼妙形体。

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

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如今我们很多人结婚的时候都会选择穿婚纱,新娘的白色婚纱代表纯洁无瑕,新郎穿的黑色西服,代表绅士分度,但是古代结婚时候穿的衣服也是很多的,那么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呢?

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1

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结婚在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新中国成立前(古代)的叫法是成亲。新中国成立后叫法是结婚。

法律对婚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两性依法结合的法定条件、年龄及结合后配偶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责任及义务。

婚姻关系的成立有三个基本的法律特征:

(1)结婚的主体是男女两性。

(2)结婚行为是法律行为。申请结婚的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结婚登记程序。否则,婚姻关系不产生法律后果。

即:不受法律保护的无效婚姻,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所规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否则不具有合法婚姻的效力。

(3)结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确立双方的夫妻关系。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权利、义务。这种已确立的夫妻关系,未经法律程序,任何单位、个人或夫妻双方都无权解除夫妻关系。

结婚的必备条件:

一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年龄;

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禁止条件:

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2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纁袡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

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

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古代结婚的服饰叫什么3

一、结婚穿的衣服叫什么

1、新娘穿的礼服

(1)主婚纱:又被叫做是婚礼仪式纱,是结婚典礼上最隆重的礼服。一般主婚纱都会偏向于端庄和奢华,如果场地比较大的话,会选择大拖尾款式。

(2)出门纱:出门纱是在接亲和拍摄外景时候穿的礼服,有的新人会选择一件轻婚纱作为出门纱,有的新人则是会选择秀禾服,具体根据自己的喜好。

(3)敬酒服:结婚典礼上敬酒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人为了方便会特意穿上敬酒服,一般是选择红色的小礼服裙,或者是旗袍。

2、新郎穿的礼服

(1)西装:新郎在婚礼上所穿的衣服就没有新娘选择那么多,一般都是穿西装较多。西装穿上会让新郎身材看上去更好,也更加有气质。

(2)褂皇:如果是中国式的婚礼的话,那么新娘一般会穿上褂皇,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所以价格较高,但是穿上也是真的好看。

二、结婚时穿的古装叫什么

1、龙凤褂

龙凤褂像是专门为婚礼而生的礼服,礼服上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剪裁也是体现了新娘的好身材,颜色是金色为主,看起来华丽端庄,非常美丽。

2、秀禾服

秀禾服是从民国初期流行起来的,对于一些身材不是很好的新娘,能够很好修饰身材,体现女子的婉约和秀美,因此不管是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上都能够见到秀禾服的身影。

3、凤冠霞帔

从古代开始,公主们出嫁的时候都是凤冠霞帔,非常华丽。到了现在一些新人举办中式婚礼的时候,也会选择凤冠霞帔这样传统的装饰,会让新娘变得雍容华贵。

1、拜堂式

拍摄中式婚纱照的时候新人面对面站立,微微弯腰双手作揖,摆出类似于中式婚礼新人成亲拜堂时的动作。

2、揭盖头式

中式婚礼中新人掀盖头的动作也是经典的拍婚纱照姿势,新郎手持喜称将新娘喜庆的红盖头挑起或,新娘一脸娇羞的表情。

3、怀旧式

拍摄怀旧式中式婚纱照一般常用场景有书房读书、梁祝以及琴瑟合鸣等,道具有元宝、毛笔、折扇以及古乐器等,通常新郎潇洒古装公子哥打扮,站立一侧观看新娘抚琴,十分适合致力于怀旧风情婚纱照拍摄的新人。

4、对望式

拍对望式古装婚纱照一般是新人面对面站立,表现出情义绵绵、浓情似水的样子,动作不能太僵硬要真情流露,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眼神,如果眼神实在把握不好那就采取措施遮蔽眼神细节。

5、倚靠式

依靠式古装婚纱照拍摄时新娘将半身依靠在新郎的身上,然后头靠在新郎肩膀上或者是手臂上,新娘营造出一种小鸟依人的感觉,新郎则营造出勇于担当的形象。

6、野蛮女友式

古装野蛮女友式婚纱照的拍摄适合与比较有幽默感有个性的新人,新郎可以通过夸张的表情,表现出好好听话不敢反抗的可怜虫形象。

推荐阅读:婚纱照中式搞怪姿势

《礼记》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少也。乐、阳气也,婚礼不贺,人不序也。”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礼》:“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以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自己佩服其一。”

喜幛和对联是我国传统礼仪中较常用的祝贺人婚娶的形式之一,最早为帝王所用,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现已成为一种文雅的交际手段。喜幛以竖写为多见,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对联的书写不用标点符号。对联的排法为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如有横额,横挂在两联正中的上沿。)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据说,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曾赋了一首《长门 赋》,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得知武帝许诺朝往而暮来,于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中有“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句,这里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也不是描写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频频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借以描写“闺情”。如“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这些“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由于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总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说到爱情。”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拜堂是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经过程,即所谓“拜堂成亲”。它是一个相当神圣、严肃的程序,所谓拜堂,就是院落中央从北向南陈设。“天地桌”焚香燃裱、鸣炮奏乐、新娘新郎,女上位,男次位,面向北叩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72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