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出现在清代,称为“龙凤帖”。男女在定亲之后的7至10天,双方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帖并纳税。清代的婚书像一本折叠的礼单,婚书上面不注明新娘和新郎的名字,而是把当事双方祖上三代长辈的名字以及介绍人的名字写在婚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女方姓名完整,开始体现出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以及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结婚证上证婚人、主婚人两项,是西方舶来品,一般请的都是有声望的人,以示郑重;介绍人是“媒妁之言”的延续,男女双方的出生时间是民间婚配“合八字”习俗的延续,版面设计及祝辞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堪称婚俗史上的里程碑。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开始了男女平等、自由婚姻,因此结婚证书上“自愿结婚”四个字特别显眼,结婚证上新娘、新郎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一起,而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等不再出现。
民国时期浪漫的文言文结婚证誓词让人印象深刻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一:
嘉礼初成,缔结良缘。情敦鹣鲽,望相敬如宾;
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家宜室。
永结鸾俦,共盟鸳蝶,誓成。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二: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人,赤绳早系,白首永偕,
月圆花好,欣之燕尔,将海枯石烂,
指鸳蝶而先盟,缔结此约。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三: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乐。
互助精诚,共盟鸳蝶之誓。此证!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四:
喜今日两姓联姻,一堂誓约,良缘永缔,相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将好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五: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六: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只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兰馥馨。此证!
除去文言文,选用古代诗词作为誓词也能显得十分有韵味。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八:
三生石上注良缘,
恩爱夫妻彩线牵。
海誓山盟皆缱绻,
相亲相敬乐绵绵
选自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
在清朝的时候婚书就像是奏章一样,里面罗列了很多东西比如双方的生辰八字还有家乡籍贯这些简单的信息,有的还会有女方陪嫁都会一一的写的清清楚楚。后来再到民国时期婚书就像我们以前小时候那个奖状一样形式的,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结婚证是像团员证一样,双方的名字加上盖章,后来渐渐的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时期的两个小红本本。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这种形式越来越淡薄话,好像也不是那样的重要。在古代的时候这个证书还是非常宝贵的,这是唯一的证明,也是我们结婚的见证。大家知道之前的结婚男女双方可能都没有见过面,虽然在现在来讲真的很奇妙,没有见过面的两个人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万一不好怎么办,不喜欢怎么办等各种问题,但是其中我觉得应该也夹杂了浓重的好奇和期待,好希望看到真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之前的婚礼都非常的热闹,现在好像原来越简单了。当然简单有简单的好处跟时代的进步有关系,现在更加的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先见面了解再谈婚论嫁。结婚证的作用越来越小,它只代表着一种法律效力。而且现在还有电子结婚证在网络上可以查询,更加的方便但是好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感觉,没有了那种拿在手里的幸福感。就像现在大家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然后见面交流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当面聊和手机里面聊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我觉得现在的结婚证是越来越能直观的体现它的作用,以前的是更加注重那种形式和情怀。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带来的效果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白头永偕:白头,头发白;偕,共同。白头永偕: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桂馥兰馨:桂:桂花;馥:香气;兰:兰草;馨:芳香。形容气味芳香。该成语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结婚证里面。是说愿婚后的爱情越来越深厚浓郁 就像桂花兰花的香味一样馥郁馨香。
引证:郭沫若《<孔雀胆>的故事》:“鸟飞兔走频来往,桂馥兰馨岂暂移?”
扩展资料
白头永偕近义词:白头偕老、百年之好
一、白头偕老
解释:白头:头发白;偕:共同。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出自:巴金《寒夜》:“我原说过,她不会跟你白头偕老的。”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作祝颂之辞
二、百年之好
解释: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出自:宋·罗烨《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
译文:“现在我宁愿跟随你远逃,以结百年的好。”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缔结美满姻缘的体现。 而婚书不仅是确立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也是时代发展中社会礼法秩序演变的表现。 至今可考的婚书据《敦煌宝藏》记载,男方礼请的婚书称“通婚书”,女家许诺的称“答婚书”。婚书一旦缔结,男女二人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拥有了合法的婚姻关系。
婚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确立的媒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媒证,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原始社会,每年仲春时节,即阴阳交通之时,人们会对求嗣的大地母神和生育神—高楳,在郊外对其进行祭拜。这种习俗后逐渐演化为春游,而高楳在这里是便是人们精神层次的媒证。
“高楳之祀”是对婚姻神的一种祈祷,而婚书则在现实中起到凭证的作用 。婚书,是由政府制定颁发的婚混文书,有“官制婚书”、许婚契约'、“定帖”、“合挥”等称呼 。使用“结婚证书”的名称,则是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婚礼仪式书在十三世纪就已经流行于英格兰的基督教会仪式中,随着西方传教士不断东进,中国信教教徒增多,受到传教士鼓励中国教徒遵从上帝的旨意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影响。具有近代婚姻法制性和契约性的新式婚姻不断被人接受,“结婚证书”产生。
建国初期,婚书上多使用“结婚证"或"结婚证书”字样。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规定“凡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即发给结婚证"。自1955年之后,国家颁发的婚姻法律文书上便开始统一使用“结婚证”三字。
图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婚书中的吉祥图案,即是那些婚姻中被给予祈福、求子等美好意愿的装饰艺术样式。
明清以前,婚书颇似文书,多为两页折页,没有太多的图案设计。在结婚证书出现之前,“官制婚书”就已出现,民国时期的婚书主要分为传统与受西式文化影响而设计的西式婚书。
太平天国的“合挥
太平天国的“合挥”,所谓“合挥”就是男女结婚证。“合挥”一式两份,“合挥”二字写在两份接缝处的中央,政府主管存一份,结婚人存一份,以备对勘。因其绘有红色龙凤图案,民间也称“龙凤批”或“龙凤合挥”。现存太平天国“合挥”实物只有两张,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婚书,除吉祥图案外,开始出现龙风阁、五色旗,与孙中山先生头像、国民党党旗等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符号。
建国初期的婚书
建国初,结婚证书图案大部分沿用了民国时期的设计,但同时也出现了五星红旗、五角星、毛主席头像、天安门、齿轮麦穗、国徽和党徽等新中国的象征。
婚书的基础色调“中国红”可谓婚书的主流色调。题材内容上,主要涉及人物神祗、祥瑞神兽、花舟果木、文字符号几类。可以说婚书上的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选用也反映着时代的滚滚发展。
对称式
对称性是结婚证书中常见的图案布局样式。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斜面对称、多重对称、斜面对称的构图样式,边框图案常为偶数组合,如“双鱼”、“双雀”、“双喜”,等图案都是双数,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
团花式
团花的主要特征是构图讲究方圆,图案形状圆润饱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如“蝶戏牡丹”和“蜜蜂采花”等图案求子的体现;糊蝶,双喜等图案是取谐音寓意“圆满”,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对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婚姻生活的憧憬。
簇花式
由不同季节的花卉图案组合而成,称之为簇花图或四季采花图。四季之花将不同季节中的寓意赋予在图案中,如春之希望、夏之活力、秋之丰收、冬之内敛,四季之花放于图中,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无论婚书还是婚礼中的吉祥图案也已逐渐被弱化,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婚书中的吉祥图案会被更多的人认识,红叶之盟也会深入人心。
一纸婚书,也是两姓联姻、良缘永结的见证,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