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婚姻习俗:哭嫁?

民间传统婚姻习俗:哭嫁?,第1张

以前结婚,新娘出嫁时都会哭哭啼啼的,在民间风俗中称为哭嫁,当然现在很少看到哭嫁的习俗了,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民间传统婚姻习俗:哭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哭嫁原由1、伤离别,念亲恩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

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下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每个女孩子几乎都会有出嫁这个时刻,这个时刻是高兴的,同时对于女孩子来讲也是有点伤心难过的,那么出嫁当天到底要不要哭呢?出嫁当天哭好不好呢?如果不哭的话会怎么样吗?下面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出嫁当天哭好不好

关于出嫁当天哭不哭,首先还是建议大家先了解下自己当地的一些习俗,如果你们当地有要求哭,那么就必须要哭,就像土家族、苗族这些他们都会要求新娘在出嫁前15天必须要哭,如果不哭的话,以后的孩子可能就不会说话,也就是哑巴。

如果你是汉族,那么关于出嫁当天哭不哭是没有要求的,哭也好,不哭也行,是没有强制要求。新娘在当天就要离开父母了,可能对父母有点不舍,那么想哭的话就哭吧,不需要强忍着,当然不止女生会哭,婚礼上男方哭的也不少。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在这刻算是长大成人了,以后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了,所以激动的哭了。

出嫁为什么要哭

1、当地习俗要求新娘出嫁必须要哭,一些地方认为新娘如果不哭的话,以后生的孩子会是哑巴等等。

2、新娘马上就是男方的人了,以后可能一年就只能跟父母见几次面,对于父母依依不舍,所以哭了。

3、新娘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这个时候他感觉非常的幸福,所以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

在婚礼上哭的新娘是什么心态

1有些人哭,是因为觉得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终于名正言顺了,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了。流出幸福和满意的泪水。

2有些人哭,是因为实在是太幸福了,人这一辈子怎么可以遇到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家庭,得到大家的祝福很高兴。流出幸福的泪水。

3有些人哭或许是觉得,怎么就嫁了,自己不是很想嫁的,迫于无奈结婚了,流出不甘的泪水。

另外如果大家当地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那么大家哭不出来也没事的,当然最好还是哭一下,哪怕是装装样子,也要挤点眼泪,哭上几声,让娘家人觉得自己很舍不得离开。

哭嫁是土家传统婚俗习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内容,是新娘临出嫁前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用边哭边唱的方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倾诉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一种婚俗形式。

按习俗,哭嫁的全过程分为三次,即过礼哭、娶亲(到来时)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所谓过礼哭,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请媒人和掌礼先生(俗称路总管)领着新郎以及帮忙的人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包括给新娘的衣物、首饰,给女方家的全猪全羊或一方一肘(即一块条肉、一个长猪蹄)以及其他物资到女方家过礼。当过礼的队伍即将到达女方家,在听到鞭炮、唢呐齐鸣时,新娘及陪哭的姐妹们便开始第一次哭嫁。这时哭的内容多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亲人们难舍难分之情谊的哭诉。诸如“我的爹呀我的娘,辛辛苦苦养一场,刚刚长到十七八,就要离娘到婆家,爹娘恩情怎报答。”“我的姐呀我的妹,姐妹从小同床睡,明日就要两分离,几时又才到一起”。 娶亲哭是指迎亲的队伍和花轿等到来时,新娘及陪哭的人一起哭。这时除了哭父母的恩德、教诲及亲情外,也有哭嫁妆、骂媒人、怨亲人的。如“我的老子我的爹,家里家外劳累些,女儿就要出嫁走,嫁妆多少由您给,给的多了把不起,给的少了别人说,难为爹妈受搓磨。”体现了一个懂事的姑娘对父母的体谅和关爱。“女儿离家把嫁出,今日出嫁心不服,一恨媒人心刮毒,贪财贪杯吃鱼肉;二怨爹妈心太粗,专听媒人说好处,女儿爱的(你)偏不嫁,不看儿郎看家屋;三怨哥哥不做主,不念妹妹亲骨肉,好花不栽向阳地,专栽砂岩背阴土。”这是对旧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的控诉。其言词之尖刻、比喻之形象,充分表现了土家姑娘的聪明才智和一个弱女子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却无奈的心情。 发亲哭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出嫁)前的那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歌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除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齐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来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快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以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鸣奏(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亲友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告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着抬有新娘的花轿和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去。 至于其它民族新娘会哭,是不舍父母的恩爱和眷恋之情。

我们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现在是因为与父母的不舍。

哭嫁呢,它是土家族的一个传统婚姻习俗。女儿们出嫁时候是不须要哭的,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者是一个月开始那会,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揭开了哭嫁的序幕,到出嫁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到达高潮,哭声,锣鼓声,鞭炮声,场面极其震撼。

哭嫁的这种习俗主要来自那会的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一种禁锢,那会的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最开始哭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愿意。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其实是改变了的。要知道父母对于女儿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那种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一人哭唱的意思主要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的是对双亲的念念不舍。“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两人哭唱为姐妹对唱哭,亲友陪新娘子哭。哭团圆又叫姊妹哭,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由九位未婚的姑娘陪新娘一人哭,哭嫁内容多为哭姐妹情谊,兄嫂支贤,故土之情等等

离开自己父母的不舍,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82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