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常见的种类和代表作

戏曲常见的种类和代表作,第1张

1、京剧,代表作:《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豫剧,代表作:《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3、越剧,代表作:《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4、黄梅戏,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5、评剧,代表作:《安安送米》、《庵堂认母》、《白蛇传》、《败子回头》、《搬窑》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中国戏曲

将乐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称。东晋时干宝《搜神记》中《李寄斩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号龟山)也诞生于此,“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堪称“将乐三绝

将乐擂茶

  请喝擂茶是将乐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凡人们结婚、添丁、乔迁、参军、提干、升学、做寿,擂茶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喜庆之品。将乐擂茶源远流长,据考证,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 擂茶用料讲究,制作独特。器具有:口径35厘米、内壁有辐射状纹理的陶制擂钵,一根70厘米长的茶树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捞滤碎渣的竹制笊篱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叶、陈皮为主,并根据需要变换不同配料,如鱼腥草、川芎、藿香、凤尾草等。制作方法: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加些凉开水,两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钵壁有节奏地作惯性旋转,待钵内之物被擂成细浆,将滚烫的开水徐徐倒入搅泡,用笊篱滤去渣滓,反复研磨二、三次,一钵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肺健胃、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是极佳的保健饮品。

将乐南词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名。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霄、笙、镜锣、铜鼓、渔鼓等。南词唱腔种类繁多,声腔齐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紧板、北调正板、数板外,还有众多辅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叠、外调。完整的基本中还有曲头、曲尾及串子调等。 南词演唱时,曲会讲究,一般古厅堂或庙宇正厅,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接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传唱了近百年的将乐清唱南词终于以一种崭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刘怀忠编词作曲的将乐南词说唱《赵书记治水》开了南词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届农村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被选送参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此后,一批如《五婆骂鸡》《哑背疯》《小鱼儿》等南词剧目陆续创作问世,一批南词艺人如陈维绪、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长,成为今天南词演唱的传人。

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联子,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称之为“上元天官赐福日”。过去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热闹、最令人回味的佳节。元宵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多姿多彩的“闹花灯”。这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土话叫“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将乐城关人还做春卷、竽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过去城关和万安的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鸳鸯戏水灯、麒麟送子灯、松鹤延年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公龙灯就派生出烛龙、板凳龙、香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元宵节不仅有观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河蚌舞、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游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每到元宵节,文联、文化等部门都要组织民间元宵节活动,或舞龙灯、或举办花灯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动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节

  将乐人很重视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节前就备足糯米和箬竹叶裹棕子。亲戚朋友间互相馈赠,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鸡、送肉,谓之“送节”。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碱粽、白粽之别,品种繁多,有乌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门。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悬挂菖莆、艾叶、葛藤以驱邪。据说门上挂艾叶、菖莆之俗源于中原大地。有的门口还贴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斩千邪”的对联。午后还用葛藤、艾叶、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关人还有叫小孩吃驱蛔虫药的风俗,一岁吃一粒,十岁以上吃十粒。端午节期间,乡下村民上山挖草药晒干备用。传说这天所备草药,疗效极佳。 端午节最隆重的习俗要数龙舟比赛。过去县城渡头、水门、东门,都有自己的龙舟。乡下有南口、黄潭、高唐等地各自的龙舟。过去全县有9条龙舟,每年四月下旬,人们早早就把龙舟抬出来,补漏、上油彩,修葺一新,连龙须都要细细地梳过几遍。为了初五进城看划龙舟及走亲访友送粽子,农村特意提前到初四过节,故民间有谚语曰:“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城里不知苦,过节过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两岸人山人海,南门渡头开阔的河面上,金龙、黄龙、白龙、青龙……一字儿摆开6条异彩纷呈的龙舟,每条龙舟上坐着24个光着膀子、握着橹桨的壮小伙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经沙场的彪悍鼓师握鼓锤以待;船尾还有一经验丰富稳重的老师傅掌舵。时辰一到,就听得一声炮响,一条条龙舟立时如离弦的箭、出膛的弹,劈波斩浪向前飞驰。那“咚咚”作响、催人奋进的鼓点,那声震如雷加油鼓劲的呐喊……那铿锵有力、奋勇拼搏的号子;那百桨齐划、你追我赶的场面,让人激动,催人奋进。

板凳龙

  将乐县安仁乡的泽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龙的习俗。原先不叫“板凳龙”,而称“桥灯”,游的是蛇而不是龙。那时的泽坊人以户为单位,各家自备一块二米长十公分宽的杉木板作为烛桥架,状如长条板凳面。每条烛桥上安2至3个斗,斗为木框,白纸糊面,斗内插蜡烛。木板两端各挖一个小圆洞,可用木棍穿洞连接。数百条烛桥连接起来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长蛇一样游动,甚为壮观。 旧时的泽坊每年正月十六就开始热闹了。头一天,家家户户就把烛桥抬出来洗净,买来白纸将8个斗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晒干后,在斗面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吉利词语。有的人家为了好看,还画上美丽的花边。到傍晚天才有点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壮年扛着烛桥到桥头集中,由负责连烛桥的人把蜡烛分给大家。天完全暗时,烛桥接好,各人把蜡烛点亮,扛上肩,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刻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烛桥将全村转完以后,便抬进一块平整好的大丘的干田里。大家把烛桥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后,便重又精神抖擞地将烛桥扛起,在花灯指挥下从外向内排成金灯盘龙阵;一会儿从里向外,形成蛟龙出海阵,一会儿从外到内形成巨龙腾飞式,起舞花样甚多。精彩的表演、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万千百姓,大田边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乐的,形成一幅热烈火爆、别具一格的农村节日风情画。 田里的表演结束后,烛桥还要舞到庙前,把烛桥头扛进庙内菩萨前,烧香点烛,虔诚地点三次头,然后把两块半圆竹往上一抛,掉在地上后如果一正一反,就说明蛇可以斩了,只见领头人手一挥,所有的人连忙把拴烛桥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烛桥就往家里跑,据说谁先跑到家,谁就最先把福气先带到家,这一年的运气就最好。因此,人人争先恐后,拼命奔跑。立时千灯、万灯,天雨散花般四散开来。此情此景,让人万千感慨、耐人寻味。 为图吉利,改革开放后人们改称“桥灯”为“板凳龙”,还为桥灯安了惟妙惟肖的龙头龙尾。安仁的板凳龙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安仁每年元宵节文艺踩街必不可少的节目,远近闻名。

万安牛会

  过去农业机械化程度差,农民耕田种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农家宝,生产少不了”。千百年来,耕牛任劳任怨,辛勤耕田,成为农人最好的帮手,人们敬重耕牛、爱护耕牛,把耕牛当作命根子对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农民要为耕牛做寿,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为“牛寿星”准备美餐,表达对耕牛常年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为耕牛过节,民间还有举办耕牛交易会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期间,各地相继举办耕牛会,促进了养牛业的兴旺和发展。 将乐万安牛会是从庙会发展起来的。旧时,将乐万安规定农历八月初七、初八为男人敬神日,初九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举办八月庙会,开展迎神活动。村民纷纷赴会,开始带些土特产前去交流,后又进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贸易。有的人认为耕牛经神庙菩萨过目,能避瘟消灾,生长健壮,连不准备交易的耕牛也牵来参会,周边的建宁、泰宁、顺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云集这里,交易耕牛数以百计。解放后不再迎神,但牛会和物资交流会却保留了下来并日益繁荣。 牛会中最热闹红火的还是翠竹扶疏、绿柳垂阴的万安河畔,成千上万头水牛、黄牛、大牛、小牛济济一堂,或悠闲地吃着青草、或自在地打着喷嚏、或温顺地摇着尾巴,任凭主人和客人兴高采烈地夸奖或评判,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美丽而壮观的千牛图。每头入会的牛经检疫后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记。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牵回,散居在周围。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结队地赶来。牛会,不仅促进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广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机会,还提供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连续不断把牛会推向高潮,盛况空前。 万安牛会从迎神庙会转化发展为健康的物质交流会和耕牛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到今天促进边界贸易和耕牛发展,并杜绝了迷信活动,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求富向上的良好愿望。

舞龙与舞狮

  节日往往是人们团聚和喜庆的日子,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节日的游艺民俗特别丰富多彩。而游艺民俗中,舞龙灯是最热闹的。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都称为“龙的传人”。龙灯由头、身、尾组成,另有一个龙珠。龙头、龙尾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形状,一节一节的龙身也用竹篾编成笼形,蒙上棉布绘上龙身色彩,里面可点燃红烛,下面用木棍支撑,供舞者执拿挥动,通常用九至十一节衔接成一条龙。舞龙时舞龙人身穿彩色衣、裤、头扎毛巾。引龙人手拿彩色龙珠逗引长龙俯仰翻转,在集市热闹的十字路口挥舞,舞龙的动作有跑、跳、滚、翻、缠等,舞龙人不论执掌哪个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顾,紧密配合,灵活机动,协调统一。舞龙时,往往青龙、黄龙几条龙一起上,如巨龙翻江倒海,气势非凡。 最有声势的是“舞龙灯”。“起灯”时,领头人带着大伙到大坪上,面向东海方向敬上一对大红烛,敬三柱香后口中念着祈祷之词绕场一周,然后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珠。紧接着是龙头,龙头高约16米,长约12米左右,接着是九节十八米长的龙身,最后是龙尾。有时是一颗龙珠在逗着它们,有时是“二龙戏珠”,还有“群龙抢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龙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人群欢呼声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妇人争着去拔“龙须”,据说拔到了便可生龙子龙孙,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舞龙丁”的由来。 舞狮也是一种游艺,数白莲镇舞狮最有名。每年元宵时节,白莲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脚、脚挂铜铃,以舞狮颂扬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盘(即十八般武艺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断,助兴者声声呐喊,气氛浓烈异常。助兴的村民伴着唢呐、锣鼓的乐声载歌载舞。狮有青狮、黄狮两种。舞狮队一行约10人,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打滚、蹂球等。舞青狮者必须当众表演拳术或刀、枪、棍术,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舞黄狮者则纯为游玩不比武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 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般认为,它由江西传入的弋阳腔融合白族语音、曲调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年间已开始演出,光绪年间则更盛行。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较有影响剧目有《血汗衫》 、《火烧松明楼》 、《望夫云》 、《苍山红梅》等。 白剧,原名吹吹腔,解放后,吸收了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加以丰富,1961年开始定名为白剧,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云龙、洱源、鹤庆、剑川等县。 明初,弋阳腔开始传到大理一带,后来又演变为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罗罗腔又名吹腔,它和今天白族的吹吹腔一样,用唢呐吹奏,一般也是唱时不吹,唱完吹过门,而在吹过门时依据唢呐的节奏做舞蹈身段,这大约就是现今吹吹腔的前身。清乾隆年间,大理地区的一些农村,已盖起了戏台。如蓝林兴文寺的戏台于乾隆二十四年落成,如此偏僻的山村也专为吹吹腔盖戏台,可见当时吹吹腔的流行与兴盛。当时,在这一带还出现了许多技艺很好的吹吹腔艺人,还有了剧本(大都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及小说,如《三国演义》 、 《杨家将》等);脸谱,作为戏剧,吹吹腔在这时已趋于成熟。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杜文秀起义,这一带战乱不止,吹吹腔一度停演。光绪年间,吹吹腔又兴盛起来,十分流行。现兮大理乡间的许多戏台,都是在这时修盖起来的、吹吹腔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现在能见到的还有269个,它们正是后世白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269个剧目中,取材于小说演义的有139个,根据民间故事、民间唱本改编的有7个,从古本戏演变而来的有4个,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的有57个,其他来源的有62个,由此可见吹吹腔剧目来源的丰富。吹吹腔的传统剧本,有着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是吹吹腔的文学性较强,戏曲中常见的陈词滥调较少,有不少剧目出于文人手笔,文辞雅美。如《李用下科》中书生李用的出场诗,便是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写成:“八月中秋丹桂,路上客邸凄凉,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二是吹吹腔的唱词格式不同于汉族戏曲的唱词,基本上是“三七—五”的所谓“山花体” ,即每段唱词为四句,前三句是七字,后一句是五字。如果唱词需要长一些,就两段相连成八句,前七句都七字,第八句为五字,或是让两段以亡的“山花体”连在——起。“山花体”是白族文学中诗歌的传统形式,无论山歌、小调、大本曲、文人诗和巫觋所唱的祝词,都用这样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吹吹腔与白族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吹吹腔的剧本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浯言是白语与汉语夹杂,白语部分也是用汉字书写,只是在句旁加以注明。如《崔文瑞砍柴》中崔文瑞的—一段唱词:“硬篾有曾崔文瑞(我名叫做崔文瑞),卑天上山去遭夕(每天上山去砍柴),遭夕共喂硬古母(砍柴供养我老母),愿她100岁。”另外,吹吹腔的剧本虽用汉字书写,但读时都是汉语白音的读法,因此用韵与汉语不同,而且也不分平仄,上下句平仄可以混用。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吹吹腔的传统剧目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上演了传统的吹吹腔剧目《崔文瑞砍柴》 、《火烧磨房》 、《窦仪下科》 、《柳荫记》 、《竹林拣子》 、《访白袍》等。 大本曲是白族民间传统的说唱曲艺,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大本曲调,是记载在《五代会要》南诏《上大唐皇帝舅书》中的《击筑调》 (公元925年),距今已有约1000年的时间,现仍保留着的石刻《山花碑》诗体是七、七、七、五,共3韵,20联,其结构风格与《五代会要》中所记的《击筑调》相同,正是 大本曲弹词所用的诗体。大本曲表演时用三弦伴奏,演唱的内容多以历史题材和爱情生活为主。演唱时,一人主唱,一人伴奏,音乐随唱词变化。由于方言的差异,大本曲唱腔分为南腔和北腔两大艺术流派。南腔以艺人杨汉弹唱的作品为代表,北腔以艺人黑明星弹唱的为代表。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八调;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三凋。南腔委婉、抒情,北腔质朴、粗犷。 196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原大理市吹吹腔剧团的基础上抽调大理州歌舞团部分演员、演奏员组建成自治州白剧团,这是白剧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建团30年来,州白剧团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移植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上演了剧(曲)目128个,近100台。特别在创作剧目上成果丰硕,有近20个剧目参加中央、省戏剧会演并获奖。1980年由杨明、陈兴、张继成创作,由州白剧团上演的白族神话传说故事剧目《望夫云》 ,代表了一代新白剧的表演风格及艺术特色。在剧本的内容中,《望夫云》既保留厂原传说中“神气化云”,反抗邪恶势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基本精神,又增加了——些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情节,巧妙地把《龙凤姻缘》 、《白圭姑娘》这两个白族民间传说与《望夫云》的传说揉合在一起,丰富发展了剧情。新白剧的唱词虽然采用了三七一五式的“山花体”格式,但并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常常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所突破。有的一段唱词多到十多句,一句最多的也有十几字的,以适应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使唱词更加戏曲化,并且又保留了唱词中浓郁的白族民歌风味,清新而别致。白剧的唱腔将传统的吹吹腔和大本曲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板腔体,同时又保留了连曲体的特点,显得比较舒展自由,富有表现力。如《望夫云》的唱腔主要用大本曲,同时也用了一些吹吹腔和白族的民歌调子,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有所突破。因而 使此剧既保持了白剧唱腔上的风格,又使全剧的唱腔富于变化和表现力,朴素清新,悦耳动听。整个音乐格调由上向下滑,很别致,衬句的运用独具风味,伴唱的运用也很得体。特别是“定情”一场中绕桑林对歌的音乐,不仅唱词是用民歌,音乐也是民歌,气氛热烈欢快明朗。在打击乐中,白剧又吸收了京剧和滇剧的特点,使音色强弱高低的变化对比比较协调,增强了表现力。白剧的表演虽已有一定的程式,但并不凝固,比较自由。在舞蹈的设计中,白剧除吸收民间的霸王鞭和穿花舞外,还加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力求使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和谐统一。在舞台和服装的设计上,白剧大都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古代南诏壁画及雕塑来设计,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感,又使白剧的服装和舞台设计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剧是白族的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漾濞、鹤庆、剑川等白族聚居地区。该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从现存的戏台、手抄剧本、脸谱集等资料看,清乾隆年间就已流行,光绪年间兴盛。解放后,吸收了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的曲调,改称“白剧” 。白剧的业余演出目前仍旧遍布这一地区的农村山乡。 白剧的唱词格式基本上是白族韵文“山花体”,即“三七一五” (前3句为七字句,第4句五字),或“七七一五” (前7句为七字句,第8句五字),其曲调被称为“七句半” ,用白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唱腔曲调有30多种。有的按行当分,如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有的按人物身份、感情、动作分,如英雄腔、哭腔、抖马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如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其他尚有二簧腔、风绞雪、课课子等。唱时无伴奏,用唢呐接腔,接腔过门一般较长,变化复杂,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用以烘托感情和加强表演动作的节奏感。打击乐采用民间舞蹈锣鼓打法,常与唢呐配合使用。 白剧的传统剧目有反映白族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戏,如《血汗衫》 、 《牟伽陀开辟鹤阳》 、《火烧松明楼》等,有生活小戏,如《瞎子洗澡》、《张浪子薅豆》、《刘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状》等。此外尚有与滇剧等其他剧种题材相同的《三国》、《说唐》、《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戏。新编剧目有《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白剧的角色行当分: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 白剧的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保留了较古老的面貌,它不仅有一整套专门的舞蹈性很强的程式,而且也很讲究武功。清乾隆时,72岁的艺人杨永桐,演《双猴挂印》还能翻身上梁。各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步法,并讲究“一装、二唱、三敲打”,即化装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动作还必须与音乐丝丝入扣。白剧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脸谱,只有红黑白蓝紫五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笔调粗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山花体的白剧 在云贵高原的西北角地区,主要是白族的居住地区,其东部是地势较为平缓的金沙江流域 ,其间还镶嵌有两颗明珠——洱海和滇池。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山水旖旎,繁花似锦 。自战国以来,迁徙西南的一支(音帛)人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体民族。他们一代又一代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创造了万紫千红的白族历史文化。而白剧就是其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山茶花。 白族在历代汉族史籍中曾被称之为滇、叟、爨氏、白蛮、白等。白族自称“白子” “白尼” 。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时,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采用白族作为通用族称。白剧就是据此定名的白族戏曲剧种。若从它的源头说,要追溯到“吹吹腔”和“大本曲”。也就是说白剧是融“吹吹腔”和“大本曲”为一体的新的民族剧种。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用歌舞表现出来。如大本曲中的小调就有放羊调、上坟调、逼情调、祭奠调、问魂调、思乡调;民间舞中有采茶舞、担水舞、醉酒舞、酒礼舞、端盘敬酒舞、献水舞等。说起白族歌舞要说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他在《上林赋》中曾列举了西汉流行的一些知名乐舞曲,其中有“文成颠歌”。唐代司马贞在《 史记索引》中对“文成颠歌”作了注解:“文成,辽西县名,其人善歌。颠,益州颠县,其 人善作西南夷歌。”“颠”即“滇”字。西南夷是汉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通晓音律的司马相如曾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夷,他记叙的颠歌不仅是歌,而是包括歌、舞、乐三者一体的艺术形式。这在滇池之滨颠县故地晋宁石寨山及附近地江川李家山发掘出土的青铜乐器、 乐舞俑和青铜器纹饰乐舞造型皆可佐证。 颠歌是统称,并非指一种歌的名称。它指的是颠人之歌和颠地之歌。清人桂馥在《札朴卷 十〈滇游续笔〉》中说颠歌是清代仍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踏歌。其实踏歌也只是颠歌中的一种。踏歌也叫踏舞歌,是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歌舞形式之一。它顿足踏地为节拍,边唱边舞合欢场。踏歌在白族洱源西山一带叫“打歌”。白语“打”有“踏跳”的意思。它与其它少数民族如彝族踏歌形式一样,是一种边唱边跳的诗歌舞三结合的娱乐活动。其诗是自由体 ,采用一问一答方式,句子不要求齐整,可长可短,音韵不过于讲究,可押可不押。其歌有简单音调,音调和音阶变化不复杂,其舞多是围着火塘绕圆圈地走动,舞蹈节拍主要由齐整的脚步来实现,由于手牵手或者手里端着酒或其他东西,上肢动作比较简单。“打歌”产生年代至迟西汉。司马相如见到的颠歌中猜想是有“打歌”的。那时白族没有文字,打歌只能一代又一代靠口语流传,靠口语加工增删。白族的先民通过打歌娱乐形式, 一为娱己,消除夜间的寒冷、孤寂和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二为娱神,即敬鬼神以祈求福安,获得精神 上的安慰;三为传古,教育后代不忘先祖,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白族有俗 语“老人不传古,小人失了谱”之说。像流传下来的长篇叙事打歌《开天辟地》记叙地就是 盘古盘生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放羊歌》则记述了古代滇人游牧生活的情景,并自豪地唱道:“大理是个好地方,羊呀肥又肥。大理是个好地方,羊毛长有三尺六。” 白族打歌流传到后来,随着汉文化的影响扩大,很自然地接受了汉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出现了不少富有戏剧情节的篇章,如《读书歌》(梁祝故事) 、《诸葛亮》 、《 楚汉相争》 、《八仙过海》等。这些打歌不过是借汉族民间传说的历史故事来表现白族民族精神,所以 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色。比如说唱梁祝的《读书歌》,把柳荫结拜改为松下结拜,结拜后 还游了点苍山。在《开天辟地》中有兄妹结婚“请谁做主人请松树做主人。”故白族人从古俗,结婚人家有在彩房门前和天地堂前栽一对松树的习俗。汉族梁祝没有写梁山伯与祝英 台劳动,而《读书歌》中的梁祝自己盖草堂,做桌凳,自己挑水烧火做饭,并把“十八相送 ”的情节改成下棋、弹琵琶的试探。结尾英台进了山伯坟墓后还加用了金锄头从坟中挖出两 根木棒,两根木棒被丢到河里,变成了两条金鱼,两条金鱼被网起埋在河边,又变成了两棵柳树。再用金斧头砍柳树,砍下的木片变成对对蝴蝶飞。最后梁祝变成了一对双鸳鸯,马文才变成了一只单鸳鸯。 “打歌”的故事情节增强,使它具有与戏曲结缘的基础。 与戏曲结缘的还有绕三灵歌舞。“绕三灵”白语叫“萨纳”,是大理白族在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神社遗风的歌舞盛会。绕三灵中装扮老人者手执歪挂小葫 芦的竹杖,很有可能就是神树即社树(桑树)的演变物,葫芦是与生殖有密切关系的崇性物, 它的源头与汉族远古崇拜生命“社”的“聚社会饮”一样,即在生命茂盛的季节——春天( 春社),会合男女,狂欢歌舞的自由交合仪式。白族对于绕三灵群众性的歌舞仪式演变有许多传说。如古时有一年大理干旱,到栽秧时节 ,老天滴雨不降,秧苗无法插下去。后来百姓群聚到喜洲九堂神本主庙里搭了一个祈雨台,念经祭祀求本主下雨,到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果真下雨了。从此百姓非常信奉本主,每年四月二十五日都去本主庙朝拜求雨。还有传说绕三灵是为一位死去的爱民皇帝奔丧。显然随着白 族社会发展,人主代替了本主。张文勋主编的《白族文学史》记载了这个传说,说古代白族有一位爱民皇帝死了,“由于他在世时能施仁政,人民喜爱他,他死以后,百姓为他奔丧,手中拿着杵丧棒和柳树一枝,柳树上挂白布和净水碗,表示对爱民皇帝的哀悼,这种形式每年一次。以后人们手中拿的杵丧棒变成了霸王鞭,净水碗变成了金钱鼓,柳枝上也不挂白布 而挂红布了。” 绕三灵到了清代,其音乐曲调大量吸收了白族民间歌舞曲调。如《挖水调》、《出门调》 、《大理古景》,跳的是霸王鞭、金钱鼓舞,演奏有锣鼓、笛子、唢呐等。 清代白族文人诗作中,对此有所描绘:“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旋转,最是小姑歌 调,声声唱入有情天。”(咸丰年间的白族诗人段位《绕三灵竹枝词》。 “曲唱民家随口道”,绕三灵是边走边唱,即兴编词,基本上是“七七七五”的白族调唱词形式,这与大本曲山花体诗体唱词是一脉相承的。任何民族戏曲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滋养, 同时又离不开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白族的大本曲和吹吹腔就是在白族民间歌舞和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本曲长的由上百首“白族调”组成,一般用三弦、唢呐伴奏。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说唱歌舞综合戏曲艺术。大本曲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有的说起源于唐朝,也有的说起源 于明朝。如果仅从唱词“七七七五”山花体格式来看,推究大本曲起源于唐代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因为白族具有戏曲雏形的综合艺术必定会受到汉族地方戏曲的影响,而汉族地方戏 曲兴起正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所以大本曲的兴起并流传开来只能在这之后。 早期的大本曲是一人抱着三弦自弹自唱,唱腔是白族调,发展到后来十八调。十八调是唱腔中的小调,有〔螃蟹调〕、〔老麻雀调〕、〔新麻雀调〕、〔花谱调〕、〔家谱调〕、〔 琵琶调〕、〔花子调〕、〔放羊调〕、〔上坟调〕、〔道情调〕、〔祭奠调〕、〔阴阳调〕、〔起经大会调〕、〔拜佛调〕、〔问魂调〕、〔思乡岭〕、〔血湖池〕、〔蜂采蜜〕等。 望夫云 是白族剧作家杨明根据白族民间传说创作的白剧,1980年11月中旬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带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在民族文化宫演出11场。剧中主角阿凤公主由叶新涛扮演,猎人阿龙由杨永忠扮演。该剧唱腔比较好地把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揉为一体,既表现 委婉细腻又可表现激越明快的思想情感。剧中还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表现的需要,安插了具 有白族风俗民情的舞蹈场面,如“绕山林”、“霸王鞭”、“赠神翅”、“仙女散花”等。 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 《望夫云》故事也产生于南诏时代,说的是南诏王有位公主阿凤长得很美丽,她后来爱上 了一个英俊、勇敢的猎 人阿龙。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同猎人一道逃出王宫, 来到苍山顶上的南局峰上快乐地生活。南诏王得知公主出逃,请罗荃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 变为石骡。南诏公主因盼望、思念自己的爱人,终于悲愤地死去。她死后化为一朵白云,每年八、九月间,白云出现就要刮起大风,直到吹开洱海水看到石骡,才风平浪静。白族人同情公主,把这朵美丽的白云叫做“望夫云” 。 大型现代白剧《情暖苍山》 现代白剧《情暖苍山》以白族农村生活为背景,以乡长田秀兰和丈夫赵经理,兄弟田金生,以及农村刘二宝等人的矛盾纠葛展开剧情,抒写了刘二宝一家纯朴善良,受害背黑锅,阿秀乡长从家事的泥潭中艰难走出,揭示真相反思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以情换情,坦坦荡荡做官为人的乡长形象,展示了现代白族农村的人物风貌和风俗民情。 该剧在“迎接新世纪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得到了观众、专家以及领导的一致好评,毫无争议地排在此次展演获奖剧(节)目的榜首。剧评家认为该剧的成功,不在于追赶时髦的“新”,而在于老老实实的“真”,在于真实和真情,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就选材而言,《情暖苍山》并无什么新鲜之处,只不过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假农药、假种子之类的事件,就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全剧围绕农民刘二宝因假农药烧死庄稼而大闹乡长田秀兰的婚宴,田秀兰查假农药来源而展开。剧作家的功力在于将这样一个普通事件进行集中、提炼和概括,使之典型化,并不脱离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剧中戏剧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的构成、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戏剧矛盾和冲突的推进,悬念、期待、突转等手法的运用,一切都是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既符合生活逻辑, 又符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感情逻辑,从而使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较好的统一起来,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乐于接受,为戏剧演出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而真情则是艺术的生命之泉,《情暖苍山》的成功就在于它写了真情,用真情感动人,剧中围绕追查假农药来源展开了一系列戏剧冲突,都是围绕一个“情”字进行的。亲情、乡情、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该剧的核心,乡长田秀兰梅开二度,与新婚丈夫赵经理情深意笃,与她亲手拉扯大的弟弟田金生从小相依为命,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贩卖假农药的竟是自己的弟弟,还扯出自己的新婚丈夫,而且假农药又是自己亲手从丈夫公司帮刘二宝买的,这样双重巧合造成的误会,就是跳进黄河也难洗清,另一方面,受假农药坑害的刘二宝,又恰恰是她和睦相处二十年,哺育她成长的父老乡亲。更为严重的是,她身为乡长,假农药事件 不仅影响到家庭声誉,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党与群众的血肉之情。田秀兰不是圣人,她需要亲情,需要家,她也不忍心父老乡亲受损失,更不忍心看到本已遭受农药坑害的刘二宝蒙受不白之冤,反而要赔礼道歉,各种情感的巨大冲击,使她陷入了极为复杂艰难的感情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更 难作出果断抉择。人最难割断的就是情,最受折磨的也莫过于情,最难选择的也是情,剧本将田秀兰置于这种真情的艰难选择的窘境之中,展开亲情、乡情、党与群众血肉之情之间的内心情感搏斗,并在这种搏斗中将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丰富性、真实性、高尚性和人格魅力呈现给观众,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敬,从而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完全接受了乡长田秀兰这个人物形象,当然也就接 受了剧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剧在2000年全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剧本创作、表演、舞美设计、音乐创作五项大奖,200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剧目及表演、音乐等六项奖,后改名为《阿秀乡长》拍成戏曲电视剧,全国播映。 该剧编剧:魏树生;导演:礼朋;音乐设计:王茂林、张亮山;舞美设计:张寿培、姜果、杨光炳、杨月明;主要演员:叶新涛、杨益琨、马永康、赵文生、董汉贤、彭强、赵先治、杨刘忠等。 白剧-大理白族舞蹈,大理白族白剧,亦名“白戏” 。原名吹吹腔,简称“吹腔” ,大理白白剧是在1958 年以来吸收了大理白族大本曲的曲调、是大理白族的一些音乐舞蹈及云南滇剧音乐等而发展起来的新剧种。吹吹腔,原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齐全,有一定表演程式,唱腔有30多种,多按行当和情节来名命。白族白剧音乐以唢呐间奏帮腔,表演时载歌载舞。行头、脸谱与中国古典戏剧大体相同。大理白族白剧剧本有《窦仪下科》、《柳荫记》、《蟒蛇传》、《火烧松明楼》、《血汗衫》、《杜朝选》、《赵龙观灯》等。大理白族白剧唱词为“山花体”,对白为大理白语夹杂汉话,但汉字要白读。大理白族白剧吹吹腔在1949年以前没有专业性的戏帮(班),而是自娱性的大理白族民间组织。1959年正式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剧团”,1962年改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 。在唱腔方面以大本曲为主,吸收吹吹腔,演唱时多以三弦及唢呐伴奏,并用打击乐控制节奏。大理白族白剧演出过《血汗衫》、《望夫云》、《红色三弦》、《苍山会盟》、《白节夫人》、《孔雀胆》、《阿盖公主》等大型剧目,为大理白族白剧的发展进行探索。现白剧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戏曲剧种。 白剧《阿盖公主》取材于南诏历史中段功的故事,与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话剧《孔雀胆》同出一个故事。元朝末年,元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者梁王,为笼络大理总管段功,将女儿阿盖许配于段功为妻,以达稳定元朝在云南统治 的目的。段功以卓越的智慧与平易待人的品格,深得民心。其间梁王由于听信奸人谗言陷害,深怕段功“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密令女儿(段功之妻)阿盖用孔雀胆泡制的毒酒杀害段功。善良美丽的草原“押不芦花”阿盖公主没有屈服于权势,违背父命,反劝段功一齐逃回大理避祸,然而耿直的段功却坚信无辜者必能洗清自己,“一走反遭千古骂名”的愚忠信念,欲与梁王“辨别是非曲直”。奸臣石拉,暗设埋伏,段功最终还是被梁王所杀害。阿盖因丈夫的被害,喝下父亲梁王曾要毒害段功的毒酒,以死殉夫。 白剧《阿盖公主》通过“赐夫” 、“夸夫” 、“劝夫” 、“扶夫” 、“殉夫”五场,构成全剧的贯穿线,“夫”字前的六个字结成矛盾冲突的疑点和戏剧动因,层层推进,波浪叠起,演绎出令人扼腕拍案,叹气悲泣的一幕幕人生悲剧。剧作者在创作该剧时,艺术观点非常鲜明,白剧必须走自己的路,剧目创作必须立足白族文化,必须反映本民族历史与现代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白剧《阿盖公主》的创作正是这种理念的产物。题材虽然与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话剧《孔雀胆》取材相同,创作无疑自找难题,但剧作者独辟蹊径,以白族人的文化视角重读历史,用“蒙古姑娘阿盖是我们白族的好儿媳”为情感主线,走自己的路,重新铺排场景与故事。剧本仍写宫廷戏,但洋溢的是夫妻情、父子情、人性之深情,使故事充满凝重悲壮的色彩,将段 功之死引申到“民族一定要团结”的高度上。《阿盖公主》推出之后,先后获得云南省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综合一等奖,表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剧目创作银奖等9个奖,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一等奖,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文华”单项奖。剧本获云南省政府奖银奖。1996年选入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

问题一:经典戏剧有哪些 京剧:《失空斩》、《锁麟囊》、《贵妃醉酒》、《红鬃烈马》等。

昆曲:《玉簪记》、《烂柯山》、《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西厢记》、《红楼梦》、《梁祝》、《追鱼》等。

川剧:《白蛇传》、《彩楼记》、《柳荫记》以及五袍。

粤剧:《搜书院》、《帝女花》、《仕林祭塔》、《乌江自刎》等。

豫剧《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

越剧 碧玉簪 《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

评弹最经典有名的一些,不哗流派的:

宝玉夜探、莺莺操琴、痛责方卿、剑阁闻铃、宫怨、曾荣诉真情、梁祝-送兄、赏中秋

秦腔里的《周仁回府》、《三对面》、《藏舟》、《骂四贼》、《辕门斩子》、《三娘教子》等等,都是经典剧目。

问题二: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哪些? 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铡美案 》《 空城计 》《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 等。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影视有93版《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等。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智取威虎山》,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之一,八个样板戏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处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审看,剧名由 主席定为《沙家浜》。

问题三:中国古代戏曲经典剧目有哪些 (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孙荣替兄抵罪。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幸而牛**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发现,将李赶出。后裴考中状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订亲之女,却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赔礼,夫妻团圆。

7、马致远与《汉宫秋》

《汉宫秋》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8、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9、杨显之与《潇湘夜雨》

《潇湘夜雨》是一出爱情悲剧,表现的是元代社会封建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崔通考中为官后不认前妻张翠鸾,反以逃奴之罪将其发配。张行至临江驿,遇失散多年且身居高官的父亲,得其父之助惩治了崔通,但最终还是与他言归于好。

10、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有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

(明清传奇剧目)

11、王济的《连环记》

《连环记》取材于《三国演义》,写王允为除董卓,将侍女貂婵先配董卓后许吕布,而使其父子反目,最终使吕布杀死董卓。京剧、晋剧中有《小宴》,即源于此>>

问题四:经典戏曲都有哪些 状元媒 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 就是讲柴郡主被敌军擒获,杨六郎救她回去坐宫 问他言惊的我浑身是汗 讲的是杨四郎隐姓埋名与铁镜公主结婚,后来透露出自己真实身份之后的事锁麟囊 春秋亭外风雨暴 讲的是薛香玲成亲路上听到另一位新娘哭泣并赠与她锁麟囊的故事失空斩 这个不用说也知道吧……诸葛亮的……经典的有“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五:有哪些经典戏剧片 精品喜剧**: 东成西就 赌圣 一本漫画走天涯 整蛊专家 逃学威龙 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 家有事 鹿鼎记 审死官 武状元苏乞儿 唐伯虎点秋香 国产凌凌漆 大内密探零零发 97家有喜事 行运一条龙 喜剧之王 回魂夜 赌侠 精武门 新精武门 大话西游2部 五福星系列** 煎酿三宝 声色犬马 抢钱夫妻 合家欢 创业玩家 富贵人间 神算 丐世英雄 豪门夜宴 鸡同鸭讲 神探朱古力 欢乐叮当 智勇三宝 铁板烧 炮弹飞车 摩登保镖 一乐也 天才与 卖身契 鬼马双星 大军阀 半斤八两 花田喜事 大富之家 家有喜事 最新的还有: 长江7号 大**数百亿2 棒棒老虎鸡 命运呼叫转移 功夫之王 龙过鸡年 **也疯狂

问题六:有哪些经典戏剧片 京剧:《失空斩》、《锁麟囊》、《贵妃醉酒》、《红鬃烈马》等。

昆曲:《玉簪记》、《烂柯山》、《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西厢记》、《红楼梦》、《梁祝耿、《追鱼》等。

川剧:《白蛇传》、《彩楼记》、《柳荫记》以及五袍。

粤剧:《搜书院》、《帝女花》、《仕林祭塔》、《乌江自刎》等。

问题七:经典的老年戏曲有哪些 京剧太多,就不说了。 秦腔三滴血、火焰驹; 评剧花为媒、刘巧儿 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黄梅戏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西厢记、追鱼 河北梆子大登殿 晋剧金水桥 蒲剧窦娥冤 吕剧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 锡剧双推磨 昆剧十五贯、牡丹亭 广西彩调剧刘三姐

问题八: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有哪些?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拜月亭》《调风月》,《牡丹亭》《西厢记诸宫调》《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元代的另一种戏剧形式――南戏,也是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的体裁方面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问题九: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有哪些? 宋元的南戏:代表人物是高则诚的《琵琶记》。接下来就死元曲: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关汉卿。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荣期是 明清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问题十:中国戏曲经典有哪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对民歌演唱感兴趣。1995年,郑培钦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黎信昌教授声乐培训班。培训班上她唱了一首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所有老师和评委觉得发现了一个好苗子,于是她有了想要唱歌的想法,于是从婺剧转学了声乐,并对歌唱事业执着追求,踏上了声乐艺术的道路,最终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中坚力量。

截止2020年11月5日,郭宝昌的夫人是柳格格。

1973年,郭宝昌娶妻生子。1980年离婚,妻子带儿子出了国。1990年,郭宝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1984年底,郭宝昌与柳格格一起合作《爱在酒家》相识。

柳格格小他15岁,毕业于京剧学院。之后郭宝昌与柳格格又合作了6部电视剧。1990年,恢复单身的郭宝昌向柳格格表达爱慕之意。1998年,两人结婚。

扩展资料:

郭宝昌是个戏迷,小时喜欢武戏,特别是猴戏。高小以后喜欢花脸,继而老生。中学以后迷恋花旦、青衣。没上北京**学院前,郭宝昌每星期至少看三至四场戏。

京剧、婺剧、川剧、秦腔、汉剧、扬剧、粤剧、越剧、芭蕾等都喜欢,还喜欢听相声,还多次上台说相声。

还拜冯景昶为师专门学过花脸,演过《女起解》(崇公道)、《扯旨》、《打渔杀家》。还写过两个活报剧形式的京剧剧本《金龙纸虎斗》和《打鬼》。

—郭宝昌

1、仙居杨梅节

2002年,仙居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已建成杨梅基地12万亩,产品畅销中外,每年由中共仙居县委、县政府主办的6月的“杨梅节”,吸引了中外游客和中国各地的水果商贩云集仙居。

2、天台山云锦杜鹃节

华顶云锦杜鹃所处的天台山风景区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云锦杜鹃节以花为媒、以文会友,结合举办摄影大赛、茶道表演、民俗风情表演、杜鹃**评选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扩展资料;

台州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炎热多雨,为热带气候特征。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温凉,具亚热带气候特征。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与22℃之间为春秋季。夏季始于5月底至6月上旬,止于9月下旬至10月初,长达4个月左右。

冬季始于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中旬,止于3月下旬,持续3—4个月,以西北部丘陵山地为长。秋季始于9月下旬后期至10月初,止于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旬,持续2个月多。春季,西北部始于3月下旬,其他各地始于3月上中旬,止于5月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分别达2个月。

参考资料来源;-台州

1、《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豫剧,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于河南开封。田川、杨兰春根据自己的同名歌剧改写。事见赵树理同名小说。叙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子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2、《草原之歌》

歌剧《草原之歌》是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九五五年首演于北京。此剧以它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民族色彩浓郁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3、《刘胡兰》

歌剧版《刘胡兰》是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魏风、刘莲池等执笔并首演。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由陈紫、茅沅、葛光锐作曲,于村、海啸、卢肃等编剧,郭兰英主演。

4、《赤叶河》

《赤叶河》是一部歌剧,由现代诗人阮章竞创作,后改编而成。赤叶河故事发生于1932-1934年间,剧情反映老解放区的贫苦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在党的领导下起来斗地主闹翻身的故事。

歌剧《赤叶河》公演时,因剧情曲折,曲调动听,而引起巨大轰动,与《白毛女》并称解放区两大歌剧。1950年,音乐家陈玛原将《赤叶河》改编成潮州方言歌剧,也产生强烈的影响。

5、江姐

江姐,2000年由“国家京剧院”程派青衣张火丁演出的一部京剧。故事讲述了,1948年春,我国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丰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江姐到这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中国歌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89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