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杰出女性的不平凡事迹,试举两例,不要居里夫人,还有,要现代的

你知道哪些杰出女性的不平凡事迹,试举两例,不要居里夫人,还有,要现代的,第1张

吴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女,汉族,1938年11月生,湖北武汉人,1962年4月加入中国***,196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炼油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56年至1962年西北工学院国防系、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炼油工程专业学习。1962年至1965年兰州炼油厂车间技术员、政治部办公室干事。1965年至1967年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生产处技术员。1967年至1983年北京东方红炼油厂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副厂长。1983年至1988年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副经理、党委书记。1988年至1991年北京市副市长。1991年至1993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3年至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党组书记。1997年至1998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党组书记。1998年至2002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4月23日兼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4月26日兼任卫生部部长(至2005年4月)。2004年2月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朱力亚,中国艾滋病群体中,目前惟一有勇气公开自己病情的在校女大学生。一年前的4月,这个活泼快乐、有着优异成绩的大学外语系二年级学生、正在品尝爱情的22岁的西安姑娘,被HIV病毒迅速地推向了她生命的深渊。

正值春天,油菜花开得艳黄,桃花和梨花在枝头炫耀华丽的生命,河边的牛在安静地吃草,湖北北部的一个县城的一切,都让人感觉到世界的美好和安静。在此避世的朱力亚,却和这个世界,渐行渐远。

2005年4月5日,清明节。

在一个遍布200多个名人的地方,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燃烧纸钱的烟雾。来自北京和广州以及其他地方的这里的子孙们,穿着制服、在警察的警笛声中来到高大的陵墓前,祭奠死去的人们。朱力亚默默地看着他们,说:其实,伟大者和平凡者死去并没有什么两样:得到同样的纸钱,得到同样的祭奠。

“当然,我也可以成为一个英雄,尽管我的敌人只有一个,艾滋病。”她微笑着说。一阵风将纸钱燃烧的烟雾吹过来,把朱力亚淹没在里面,烟雾呛得女孩眼神有些迷离。

这一天,距朱力亚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毒366天。几个月前,她逃离遍布同学和朋友的城市,逃离大学外语系青春飞扬的教室,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城。

2004年4月4日,朱力亚,在她的外籍男朋友离开当地回国治疗艾滋病不到48小时后,被外籍男友所留学的大学外事机构找到,证实了朱就是这位留学生的中国女友。在自己大学老师的劝说下,朱到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艾滋病检查。正式确认她通过和男友的性关系,携带HIV病毒。

她的世界立即变成混沌的、黑暗的世界。

就在她被证实感染病毒的前后,在长江边的这座城市的几所大学里,几个女生的命运与朱力亚相同。不同的是,那几个花季女孩不知道跑到了什么地方,没有人能够联系到她们。而朱,走了一条和她们完全不同的道路。

“好累,活得好累,累到骨子里了。”朱力亚感到对人生深深的绝望,“我觉得被这个社会抛弃了。我能否通过努力,找到死亡前的真正的自我?”

朱力亚,是中国艾滋病群体中,惟一有勇气公开自己病情的在校女大学生。

出身贫寒的姑娘

1982年9月,一个女婴诞生在西安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父亲不认识几个字,从事当时非常吃香的司机职业,母亲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这个孩子的到来,让这对自由恋爱的夫妻充满了欢乐。从小,朱就是这个家庭的宝贝。

这个家族很庞大,朱的爷爷有4个弟兄,5个儿子。爷爷奶奶喜欢比较听话的小孩,就不喜欢她的爸爸,因此她的爸爸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爷爷奶奶仅仅让他在家里劳动。

父亲和母亲自由恋爱了。爸爸会开车。虽然没文凭,但是开车也算个不差的工作。这个婚姻遭到了朱的外公强烈的反对。

“我觉得我妈妈很伟大,他们自由恋爱,在一起了,日子虽然不宽裕,但还是很幸福。然后我出生,我两岁的时候,妈妈下岗了。”

似乎是遗传,朱继承了母亲对爱情执著纯粹的追求,她认为自己的病情和自己的爱情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朱的妈妈今年45岁了,丈夫比她大3岁。没有工作,要生存,他们就决定到附近农村买农田种地,妈妈自学农业技术,种菜。冬天就搞大棚温室。由于父亲大字不识几个,他只能干体力活。

这对夫妻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他们把女儿送到当地比较好的学校,和一些家庭背景很好的小孩一起上学。“我自尊心特别强,虽然家里条件差,但是在别人面前很高傲的样子,不让别人看不起。”朱回忆说。甚至现在朱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尽管是长途电话,尽管每一句汇报的话语都是谎言,但是朱眉眼间对父母的爱意,真诚而自然,几乎让人感觉她仍然没有长大。

事实证明,这个女儿给了父母安慰和自豪。初中毕业的时候,这个18岁的姑娘考取了湖北荆州的一所中专,学习外语。

让老师和同学惊讶的是,这个长得不是很漂亮,个性却极其强的女生,用2年的时间学完了3年的课程。在这所中专,每年只有3个保送大学的名额,朱就成功地申请了一个,成为这个学校一个没有毕业就被送到大学读书的学生。

2002年,在选取大学的时候,朱力亚看中了学校名字前面有“中国”字样的大学。“我总以为,以中国开头的大学是最厉害的。”她戏谑自己当年的无知。

优等生

在大学,朱力亚似乎到了天堂。“我家里太普通,我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我,改变家庭。”

在学校,强烈的成名、出人头地的信念,让朱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力量,她凭借自己优秀的成绩去做兼职,挣学费,没有伸手向家里要钱。“我觉得自己就是挺有能力的。我上大学都是靠自己,有很多家长都是给学校送礼呀,而我没有。”她说。

当别的女孩子仍然躺在父母给予的金钱和幸福之上求学的时候,朱力亚已经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人生;当别的女孩为英语四级考试发愁的时候,她的英语级别早已经在中专时就过了四级。在中专过四级让她感到风光无限——中专生考英语级别,需要考二级,三级,过了三级才能考四级。朱力亚和大四的女生住一起,学姐们逃课的时候,她替她们上,帮她们考试,当枪手。

“我一般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所以很难自卑。但是我比较自闭,一般不会把自己的全部故事告诉别人。”

在这样一种奇怪的心态中,她取得了让别人羡慕的成绩。更为让同学惊讶的是,她找到了一个英俊的外籍男朋友。这让众多希望通过国际级别的恋爱达到出国目的的女孩子更是艳羡不已。

朱因为其杰出的表现,成为该大学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的辅导老师。就在她即将入党的调查函发到学校的当口,2004年4月,艾滋病毒在她身体里被发现。入党对她成为泡影。“一些老师也许认为,一个党员的名分给一个HIV病毒感染者,有什么用呢?不如给一些能够在找工作时用得上的学生。”

流浪的女生

感染病毒的朱彻底地正视这个世界,一个从来不在乎艾滋病的女孩子,一下就被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害怕周围人的心理击毁。

在自己独处一间房子的日子里,她拉紧黑色的窗帘,让屋子里没有一丝光亮,就一直坐着、坐着、坐着。“我好像什么都没有想,脑子里是空白,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也不想死。我深刻地感到,出了这个门,看任何人、任何东西,包括路边的一朵小花,甚至风,都已经和我无关。”

她开始包装自己。小心而不露痕迹地表演自己。跟她玩的女孩子没有人会感觉到她身体里有一点点毛病,而且更不会感觉到她是这个病。

她在截止今天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建立谎言世界,几乎对所有人。她不知道,将自己的实情告诉别人后,会面临什么灾难。

她想她的爱人马浪,那个已经回国,但不知道死活的、给予她人生第一次爱情的男人。“我不敢安静下来,如果这样,马浪就迅速占据我整个脑海。他毕竟是我爱的男人,我现在为止惟一的爱。”

2004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了中国艾滋病人比较集中的河南。她突然发现,除了生命长短和自己一样之外,那是一个更需要帮助的群体。她自己,是不要怜悯的。

几个月前,她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县城。在当地,她立刻成为了名人,走在街上,一些父母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小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她,学纯正的英语。2005年4月6日晚上,在课堂上,她用西方的教育语言的模式讲课的同时,当地的父母们如在菜市场一样,随便地打断课程,去打孩子,去为孩子喂水。

在当地一家最豪华的饭店里,很多人知道她,她在这里开过讲座;在一家漂亮的餐厅,也经常出现外国人和朱一起进餐的情景,他们用英语热烈地交谈。

她几乎每天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一些虚构的情节和故事。“如果我是一个美国的艾滋病人,我根本就不要这么累,我能得到起码的尊重,会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护。但现在我无法得到父母的爱护。如果说出来,我就死定了,父母也死定了。对我这样的女孩子,更厉害的武器不是艾滋病,而是人言。”

2004年9月,《南方人物周刊》偶然得知了这个大学生的故事。一个月后朱打来电话说,想通过《南方人物周刊》改变自己的现状,引起人们对大学校园艾滋病的关注。

她了解到,我们始终关注着中国的艾滋病群体。

拒绝怜悯

8个月中,朱的每一步前进,都充满了痛苦的选择和摇摆。

她害怕父母同学亲戚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的事实。她曾经安慰自己,父母在遥远的西安下面的一个城市,是不看报纸和杂志的,也不会上网;她害怕失去目前可以隐藏自己身份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她不知道在整个中国,究竟哪里可以容忍她以一个艾滋病人的身份坦然而正常的存在和生活。

《南方人物周刊》做了思想准备,如果朱拒绝公开自己的病情,将随时准备放弃关于这个女大学生的故事,这取得了朱的信任。从开始时故事和细节的撒谎,到最后的道歉、修正及坦然,朱走了8个月的时间,我们,也等待了8个月。

朱找到了一个说实话的地方,她只有在这个时刻,才快乐地体会到,可以承认自己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可以轻松而不需要小心地和人一起吃饭。“说真话的感觉,真像蝴蝶在飞。”她说。

她害怕这个社会的心理始终没有消除。尽管还没有想到,公开之后如何面对父母和同学。但朱已经坚决地决定,不再过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她要背负着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见,真实地生活。

“我不奢望自己能给社会做多少贡献,我要让人们知道,我们这个人群,需要勇气和力量,改变已经被艾滋病改变的生活,回到众生的一般形态。”她说。

她不停地和我们用电话、电子邮件、书信交流,她深刻地反省着自己和这个社会当下的形态,试图从自己的遭遇中,总结出一个普世接受的对艾滋病群体的态度。

我有一个梦想

朱在2005年4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以前只知道赶路,却忘了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我现在开始学会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享受生命的美好。我珍惜我的每一天,珍惜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其实我现在没什么顾忌了。如果讲我的故事,得到的只是同情和怜悯,这是我拒绝的。我需要人们对我的勇气和魅力的尊重。事实上,我要有面对生命的勇气。但我很难面对自己。说实话,我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是自己。

她清晰地知道,自己和其他病人需要什么。她说,艾滋病感染者,一定要建立一个组织,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精神的给予最重要。“如果他感觉这个世界很冷酷,这个世界很排斥他的话,就会有变态的心理,甚至你这么看低我,我就要故意传染给你。像有些**,她知道自己有,故意去传染给别人,如果要去唤醒这些人,应该成立一个组织。”

“我相信,有人在看到我的故事后,会有所感悟,会对行为和思想有所修正。无论是濮存昕做了什么,国务院发言人说了什么,那都是非常虚的,我给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朱说。

朱认为,她没有把握好自己,踏入了生命的死胡同,不抱怨。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也不能抛弃自己。她希望大学里头普及性教育。大一大二可以不开,大三大四健康教育这门课一定要开。她甚至希望,在中学就普及性教育。

“知道自己得病后,从来不去计算自己失去了多少,而是数自己还剩下多少日子。就那么多时间了,找也找不回来。应该是考虑自己该如何做的时候了。”

“关爱自己生命的是人,关爱别人生命的是神。也许我可以做一个神。”朱说。

朱仍然在那个小城里从事教育工作,学校是她永远怀念的地方;她惟一感到抱歉的是,不能够为父母亲建设一种让他们自豪的生活。

“不论如何,这一步我要走出来。”

朱在盼望着这样的日子: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我重新快乐。梦想我们的国人,像对待感冒和癌症患者一样,对待我们。”

(注:为了目前的这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她建议人物周刊暂时使用朱力亚这个名字。她忧郁地笑着说:这可以让他们猜不到是我。在不测的时候,为她逃离那里,提供一些时间……)

他死了,于2009年去世。截至2020年1月31日,全世界仍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愈艾滋病毒感染。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引起的致命传染病。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以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CD4T细胞为主要靶点,大量破坏这些细胞,使人体失去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产生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艾滋病毒在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至9年,在感染艾滋病之前可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生活和工作数年。

扩展资料:

自1981年以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一直收到关于卡波西肉瘤病例的报告。由于新发病例不同于以往病例,死亡率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疾病控制中心对此高度重视。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概念,随后的调查和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新的传染病。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埃等人首次从一名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

1984年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Gallo等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Ⅲ叫人沉迷于T淋巴细胞病毒类型(人类T-细胞淋巴细胞病毒得到Ⅲ型,HTLV-Ⅲ)的病毒。

  爱情是人世间一种最美好的一种情感,作为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生理渐趋成熟,精力充沛,对待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再正常不过。爱情,是完美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裴多菲曾经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啊,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是最可宝贵的,但如果没有爱情点缀,生命又显得多么的平淡乏味。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⑴大学时光,是大学生最可宝贵的人生黄金期,面对不期而遇的爱情是坦然接受还是退避三舍,爱情与物质孰轻孰重,诸如此类,大学生究竟该怎样面对爱情?针对大学生关于爱情几方面的疑问,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大学教师,我想谈几点认识,借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谈恋爱不是选修课也不是必修课

我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六章"树立家庭美德" 涉及爱情的教学内容中,大一新生问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应不应该恋爱,谈恋爱究竟是门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我想这个问题不论一概而论,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成熟度,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物质条件,何况爱情,在我看来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一定的缘分,因此谈恋爱在我看来它既不是选修课更不是必修课。爱情产生于一定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张爱玲曾在她一篇题为《爱》的散文中这样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大学生多数经济尚未独立,需要父母或亲朋老友的物质帮助才能完成学业。谈恋爱互送小礼物,一起KTV、吃烛光晚餐等等都需要钱。如果家庭条件不够好,自己挣钱的能力、时间又不够,谈恋爱的花销肯定得问父母要,这势必增添家里的负担,造成家长更多的负累。再个,谈恋爱需要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大学生虽然生理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但心理却未必一定成熟,心智的成长成熟差异很大。比方,对自身的了解是否足够,有没有独立的认知事物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我的观点是谈恋爱或不谈恋爱,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为恋爱而恋爱,盲目跟风,迷失航向。

  二、大学生恋爱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

柏拉图所提倡的"精神恋爱"是不足取的,爱情和面包,总要先吃饱,才可能有爱情,物质是爱情的保障,但没有共同理想追求的爱情,俩人缺少感觉互不爱慕,没化学反应,强扭到一起,物质只不过是个躯壳,给人带不来多少快乐,有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可能长久,往往以悲剧谢幕。也许,恋爱伊始两个人的确会有那种感觉-就算全世界什么都不要,只要有他(她)就好!但当时间久了,尤其是两个人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住在一起之后,两个人面对的问题也不单单只是情爱那么简单了,这个时候,再没有那么多的空闲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更多需要考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诸如:结婚得有房,亲朋好友故交同事的礼尚往来,结婚之后子女的入学、老人的看病养老等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爱情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爱情就不可能持久绵延,没有钱吃什么,喝什么呢?但太看重物质利益,把爱情当作手段,换取金钱、名誉、地位。当爱情过多地沾物欲时,爱情就被亵渎了,也就因此会失去爱情,"宁愿做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背后笑"这种坐享其成,无视自尊,把爱情极端物化的观点,是十分庸俗和错误的。大学生要好好珍惜弥足珍贵的大好学习时光和来之不易的缘分,不要随意挥洒浪费感情的宝贵财富。

  三、大学生恋爱面对性关系要有理智的态度

大学生恋爱,源于异性的吸引,基于共同理想追求、较为一致的兴趣,是彼此的心灵呼应和共鸣。大学生朝气勃勃,精力旺盛,在恋爱过程中,难免由爱而欲,有性的冲动和欲望。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西方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 "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着部分中国人。最近这些年,大学生恋爱同居、非婚生子、堕胎,屡屡见诸报端媒体,骇人听闻,让人不得不感叹时过迁境、物是人非。

我认为大学生恋爱理智的态度就是不要过早发生性关系。过早发生性关系对大学生的伤害会很大,导致严重的后果是大学生无法估量的,由于大学生对性知识的缺乏和不了解,社会阅历不深,对发生性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是知之甚少的。恋爱中的男女生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和采取措施,一旦发生性关系,轻的导致受孕,精神压力增大,学习备受影响,重的感染艾滋病,危及生命。朱力亚,中国第一个敢于承认自己是艾滋病的女大学生,在武汉某大学就读大一的她交上了一个外国男友,随后开启了一段浪漫的异国恋情,然而,仅仅一年多,因同居,轻易的发生性关系而被外国男友感染上了艾滋病。这段异国恋情无情地将她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她的生命也从此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甚至让她看不到希望和未来。⑵ 大学生的恋情还很不稳定,毕业走出校园还有待检验,过早发生性关系,一旦分手就会悔之莫及,影响到后续的恋情和婚姻。因此,大学生在恋爱中,要自重,自爱,同时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只有这样,才既不至于伤害对方,又对自己的终身幸福负责,而且不致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42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