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结婚风俗流程 独特的婚嫁礼俗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 独特的婚嫁礼俗,第1张

陕西南北地域缔长,从地理上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块,分别处在高原、平原和山地三个地质条件不一样的环境。各地的气候、水土、风俗都不一样,因此生活习俗也不一样。下面就具体来看看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 ,感受传统神奇的北方婚嫁礼俗。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订婚

订婚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女子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的作用。见面: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双方在男方或其亲戚家见面,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给予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札,女给男之礼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惫,否则就有问题。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看屋

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礼时更重要的礼物,至少是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须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这纯属一种礼仪之举。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扯衣服

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最、花色、时间、地点以及什么人同行。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两件,每件七至九尺)的衣料,也有十身、八身的,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入百。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扯完衣服,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上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在经济困难时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坐喝

渭北人叫“吃洒席”,渭南人叫“过礼”,民间俗称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用傲菜,搭翻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套,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拼幼来坐吃媒席,以表示赞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①进门先喝羡,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一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②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嗓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③两顿饭:先喝洒,再吃饭。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洒边上莱,山珍海味五花八门,饮中,男对象由女方一人领上给女家客人逐一敬酒,叫认女婿。女对象则由男方一人领上给男家人敬酒,叫认媳妇。洒过三巡,介绍人将男方为女方所备衣物和客人所助礼品放在大盘内呈于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约定的婚礼现金,用红纸封好)当面交付,如无愈见,即完成订婚(过礼)任务。洒后吃饭,一般是一盘端,九个菜带馍,现行订婚礼。大体分为“仁义亲”240元,“普通亲”360元,多于以上者为“高价亲’。过礼后,每逢四时八节,未婚男女要互送礼,男方之札重于女方,女方来男家送礼叫回门,男家会盛情接待。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择吉

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五、七迎鸡免,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其次,选择吉日、吉时,除一述讲究之外,还忌讳择吉时寡妇和四只眼(孕妇)的人接近,怕冲了“喜”等。今天此种陋习逐渐减少了。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完婚

也叫嫁娶,乡下人称娶媳妇,旧的婚礼很复杂、很讲究,其主要项目有:(迎亲准备) 请执事: 即请主持婚礼仪式的人。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大门、洞房门),结婚之日收写 礼品名单。请“宾相”:乡下人叫请相客。男方请宾相,女家请扶女(或称侍女)。“宾相”要选年龄 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谓有福的人)的已婚者 2 人担任,任务是陪伴新郎参加婚礼仪式。 请厨师(包括做菜的红案师傅和蒸馍的白案师傅)。请跑乱:即请族人、亲友专司勤杂工作,如借家具、 搭棚、买东西、烧水、招待等。请乐人:即叫、“龟子”(民间乐队),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钟 鼓乐之,奏乐助兴。赁轿:轿分红轿(花轿)、绿轿(蓝轿)两种,皆木制,长方形,双杆,顶如方盖, 厢长 5尺,宽 35 尺,高 5 尺,上有顶,底有平板,开前门有帘,轿内设一座,两轿杆长 12 丈,四 人抬。红轿用红布作帷,花轿为雕花彩帷,绿轿以绿布或蓝布作帷。顶呈锥形,上雕“麒麟送子”, 四角吊红色绣球,四臂刻八仙人物。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迎亲

作为男家为“合婚”仪程序幕;而女家则是“送女”仪式。此日一早,新娘子由梳头侍女(伴娘)梳妆打 扮,等待男家迎娶。新郎身穿长袍礼服(蓝色绸缎做),头带礼帽,披红插花,由本家叔(伯)、迎姑、 宾相、轿夫、乐人等陪伴,骑马或坐轿(旧时世家、富户亦有新郎坐绿轿伴红轿迎亲的),携带“凤 冠 霞帔”及一面照妖镜、一把遮日伞等礼品来到岳丈家。在奏乐中,新郎为岳父母行叩头礼,入宴席。女方伴娘为新娘戴冠披霞,穿红绣鞋,蒙红绸盖头,向祖先神位告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 此时新娘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哭声感人,叫“哭轿”或“哭嫁”。还有哭词叫《哭轿歌》:“娘呀娘 您养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丢下弟妹谁照看,好比钢刀挖我心”。在乐声、炮声中由梳头侍女扶入 轿中,轿门垂帘。照妖镜悬于轿杆,选二童扶轿护送叫“押轿”。乐人前头吹奏, “衣架”(摆新娘 的妆奁等针钱活的木架)随后, 紧跟“什罗”(专放新娘装饰品及生活用具的木抬箱), 新郎骑马于轿前, 梳头侍女之车随后,再后是娘家客人的乘车,形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名为“吃筵席的”。凡轿过之村,皆鸣炮停歇,村女皆争观品评新娘的手艺。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街道,必要鸣炮,有 的还要贴红纸条表示以喜驱邪(送女仪式的隆重与否,因贫富而异)。若途中撞亲(两家花轿相遇),以 互换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在炮声中前行。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婚仪

也叫“拜堂”、“拜天地”,由执事主持,执事身着礼服(礼帽、长袍)。从迎轿开始,“执事”手提 一只斗,内装甘草(表示金)、麸皮(表示银),口唱《草料歌》,在鞭炮声中将新娘迎下轿来,穿门入 庭,至花堂前,命新郎上前揭去新娘的盖头,象征夫妻相认。堂前桌上摆香、烛、献品及供奉“天、 地、君、亲、师”之牌位;地铺红毯为新郎新娘叩首之用;另外桌上还放置六物:斗、秤、尺、剪、算 盘、镜(象征传说中“三媒六证”之“六证”),表示“公平合理,心明如镜”。附民国中叶流传的一首《草料歌》及拜堂仪程: 《草料歌》由执事唱迎轿词:“花轿到门前,宾主站两边,鼓乐迎淑女,鞭炮庆家宴。鸾凤鸣双喜, 蓝田种美玉,聚乐生祥瑞,佳女配佳婿”。 下轿词(新娘下轿时,由执事先生边撒边念):“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新人下轿”。 进门词(新娘下轿后由男方接亲者搀入时念):“一撒金,二撒银,三撤新人进了门”。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进堂词

“花堂设置多辉煌,五色云彩呈吉祥,青鸾对舞千秋会,鸾凤合鸣百世昌”。 拜堂词:“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桃园仙 鱼逐水流,只等渔郎来问津。一拜天地日月 星,二拜东方甲乙木,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中央戊己土,七拜 三代老祖宗,八拜父、母、伯、叔、婶、娘众弟兄(依次为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 祖母、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兄、姐、弟、妹),九拜师长情意重,十拜亲友一礼行(依 次为师父、师母、师兄、师弟、舅父、舅母、 姑父、姑母以及所有亲属、宾客、媒人、村老)”。 夫妻交拜词:“天上织女会牛郎,才子佳人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富贵荣华万年长”。谢仪词;“再拜:吆车的,抬轿的,点火的,响炮的;接客的,了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梳头的,扶女 的,扮相客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铺席的,夹毡的,还有人窝胡钻的;切菜的, 揉面的,烧锅揽柴砸炭的;摘葱的,剥蒜的,担水吆驴垲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 的,收蛋的,买烟灌酒上县的;还有停到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台偷看的;没有事情发干的,出来进去游 转的;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坐的;还有啡下巴狗沿到粪堆害参的……”。一并行礼。拜毕礼成。入洞房: 新郎新娘拜堂后,互饮一杯酒叫“交杯酒”,由姑婆带领进入新房叫入洞房。当过灶房时,有人专意 给锅上扣个瓷盆,姑婆唱道: “新娘见盆,骡马成群”。让新娘拿铁勺在锅里搅一下,姑婆接唱: “新 娘搅锅,越搅越多”。有人在锅内丢一双筷子,姑婆唱道;“新娘见筷子,明年抱太子”。看热闹的 人向新房内丢一片瓷瓦片,姑婆又唱:“洞房摞瓷片,明年生谋娃”。有人给炕头放个木头墩子,姑 婆就唱:“炕头放墩墩,后年抱孙孙”。有人给炕上四角放四种干果:核桃(谐白头到老)、红枣(见红 有喜)、花生、栗子(落花生子之意),观热闹者抢食时,姑婆又唱:“七个核桃八个枣,娃子多来女子 少,媳妇吃了核桃枣,两口子和气永不恼”等等。新娘人洞房后,刹时,必有年青小伙子前来以挂门 帘、窗帘为名向新娘索要红封(红纸内包钱币),讲楔一个钉子见个封,以此耍闹逗笑,开宴时,端盘的人故意不拿筷子,又向新娘讨封;而娘家的女客们也在人不注意时,将酒壶茶杯碗碟等藏起,以至 带回家,等女婿到岳丈家赴宴时,用手帕、糖果等礼物换回,这样耍闹,民间以为趣。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宴客

叫“待客”,也叫“坐席”。一般是两顿饭,首席:一盘九碗(四角凉菜,五碗热菜)带馍。第二顿开 始先喝酒,盘里四碟或六碟,边喝边上菜,酒毕再出一盘菜带馍。饭前饭后,以茶点招待。坐席的座 位有尊卑长幼之分,即将娘家贵宾让至上席(如岳父母、舅、姑等)。饮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向宾 客敬酒,主要亲属接酒时还要回赠一件礼物,这种礼叫“认亲”,所赠之物叫“见面礼”。宴客中, 猜拳行令不亦乐乎。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耍房

也叫“耍媳妇”,“闹新房”。在婚后的三个晚上,都有人耍房,其内容丰富多彩,有说曲儿(猜谜)、 绕口令、唱歌,有双亲嘴、双吃糖、摘樱桃、鸳鸯送枕等,节目都很有趣,但也有些不健康的内容, 如给纸烟内装上小炮,新娘点烟时炮响被吓,有的给茶水中放上辣椒面或芥末粉,新娘一喝就咳嗽不 止,另外还有些低级趣味的不文明节目往往出现。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送饭

结婚后第二天一早,娘家及主要亲属要给女儿送饭,有饺子、面条,一家摆一盘,意指女儿勿忘娘家 的养育之恩,婆家则要盛情款待亲家客人。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回门

婚后第三天(如逢单日推后一天, 意取双吉), 由宾相带上一对新人, 抬上什罗去女方家赴宴叫 “回门” , 也叫“请女婿”,岳丈家设宴招待,女婿要给岳丈家里门族的长辈行叩头礼,受礼者以小礼品回赠, 以示认亲。在回门之日,女家村院中人,还要戏耍女婿,女婿必须和气嘴乖,有时给耍闹者以红封等, —直热闹到天黑,才回家中。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贺礼

贺礼也叫行礼。结婚之喜,亲戚要行礼,舅、姑、姨、干父家必行重礼——蒸花老虎一对,给新郎披 一条红绸子等四样礼。舅父要买一盏灯、一个脸盆,其他亲戚按其远近以定礼物之轻重,远亲虽不必 蒸老虎,也要带九个大花馍,有蒸面鱼的,有蒸大油炫的。乡党、朋友行礼一般是现金,叫“干礼”。 德高望重之人之子完婚时,乡友多联名行“喜幛” (也叫“条子”,即红绸、缎料),上写恭贺的联语, 如“天成良缘”、“喜渡鹊桥”等字,主人对乡亲贺礼者,同时宴请接待。陕西的婚俗根据地方民风民俗的差异有所不同,从婚俗中所折射出来的民俗文化也多种多样。下面再来说说乾县娇俗中的“配房”—烟布袋儿。烟布袋儿,就是经常抽早烟的乡党们,在近两尺长的烟杆上挂的装烟末子的袋子。它常为黑色,在乾县可不是随意做的,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千百年来形响一代又一代的关中儿女。

 

陕西结婚风俗流程:烟布袋儿

就是经常抽旱烟的乡党们在近二尺长的烟杆上挂的装烟末子的袋子。它常为黑色,这烟布袋儿在乾县可不是随意做的,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烟布袋儿是乾县青年男女结婚时的女方家的“陪房”。为什么“陪”烟布袋呢这是因为,新媳妇过门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出对男方父母的孝顺。这也是关中民间婚俗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乾县,新婚后第二天一大早,新媳妇就会到公、婆房中,端茶倒水,同时也要带去自己亲手为公、婆做的见面礼。其中,带给公公的礼物就是烟布袋儿。这从表面看是带给公公的一个礼物,其实这其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新媳妇”送给公公烟布袋儿,表达了新人对公公在家中权威和地位的尊重。烟布袋儿由新媳妇亲手制作,婚后敬送给公公。公公把烟布袋儿挂在自己的烟杆上,人前人后,亲戚邻里看到就会对烟布袋品评一番,“哎呀,看把你飘的,你家的媳妇真有本事!”、“哎!你老汉有福,取了这么能行的媳妇!”全村人对初来乍到的新媳妇充满了好奇心,这个精心制作的烟布袋儿,便是一个媒介,使乡亲对她有一个第一印象和间接的了解。烟布袋上的刺绣一般采用扎绣,多以牡丹、荷花等象征富贵,在袋子的两个角绣有蜘蛛、蝴蝶或一些昆虫,有辟邪之说。从构图、布局和针脚,都可以看出新媳妇是否心灵手巧,这些会成为婚礼之后,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结语:以上就是陕西结婚风俗流程,陕西幅员辽阔,民风淳朴,性格康爽,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其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也各有特点,有共性也有差异,是传统婚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盖头”可以说成为中国传统婚姻的象征,一首《掀起你的红盖头》让人引发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红盖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兴起呢?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代替了。

  

  另外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康王在逃跑途中遇到了追杀的金兵,在走投无路时,一个在场上晒谷的姑娘将他藏在倒扣的箩筐里,救了他。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给姑娘一条红帕,并约定明年的今天来迎娶姑娘,到时只要她将红帕盖在头上,便可认出是她。第二年,康王如约而至。谁知山野到处都是盖有红帕的姑娘,康王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没了主意。原来,那农家姑娘与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觉得嫁个君王不如做个村妇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可皇命难违,恐怕性命不保,与**妹一商量,最后想出来这个妙计。这段故事随后越传越广,姑娘们都觉得有趣,以至以后出嫁时都要备一条红帕盖头。

  

  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红盖头的产生必须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中国“红”作为民族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以后;二、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的确立后。

  

  “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的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早在 远 古 时早 代 , 我 们 的 祖 先 曾 用 过 黄 色 代 表 吉 庆 , 也 曾 用 过 黑 色 和 白 色 代 表 吉 庆 。 到 了 汉 朝 , 汉 高 祖 称 自 己 是 “ 赤 帝 之 子 ” 。 赤 , 就 是 红 色 。 从 那 时 起 , 红 色 就 成 了 人 民 崇 尚 的 颜 色 。 汉 朝 以 后 , 我 国 各 地 崇 尚 红 色 的 风 俗 习 惯 已 基 本 趋 向 一 致 , 并 一 直 沿 袭 了 下 来 。

  关于中国的婚姻喜庆礼仪最早起源于东汉。《后汉书•李合传》记载:“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

  

  这两个主要条件皆在汉朝产生,就为“红盖头”的出现奠定了前提。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就说过:“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使六礼悉舍,合卺复乖。” 这里虽然说“以纱縠蒙女首……便以成妇”是应急时简化了的一种婚仪,其实很可能就是婚礼中用红盖头之滥觞。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娶亲时提灯、乘车(轿)、鼓乐皆起源于唐代。白居易〈春深〉诗中就有"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宾拜登华席,亲迎障车,唐朝时的婚姻礼仪程序趋向完整。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大概到元朝时,花轿,帷车,红盖头成为婚姻礼仪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大样。

  红盖头通常都是一片是大红绸布。因时代和地区不同,其叫法不下四十余种,如:幜、帨、幪巾、羞巾、障面、兜纱、面红、红巾、红幂、罩面巾、戴头帕、褡头袱、盖头布、蒙头红子、蒙脸红子等。颜色和形制也多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多,亦有彩色、紫色。盖头的形制,文献较少记载,据笔者调查大多为正方形,边长以旧尺计,有二尺、二尺九、三尺三不等。有的四周缀以铜钱,有的饰以彩穗,有的还绘有龙凤、牡丹、鸳鸯戏水等图案。

  

  盖头多在发嫁前由娘家人给蒙在头上,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后挑去。挑盖头者以新郎为多,但也不尽然,由于地域不同而有着极大的差别。据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揭盖头人就有八九种之多,如婚礼主持人、新娘的婆母或婆祖母、男方村里的全福之人、新郎的姐妹、娘家来的送亲人、村中的少女等。在某些地方,寺庙里的道士、新娘的公爹也加入这一行列。挑盖头使用的物品,则有剑、箭、筷子、竹尺、秤杆、机杼、马鞭、秤钩子、擀饼轴子等等。

  

  为什么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广泛存在且历经千年而犹存?它的长久不衰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按照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观点,文化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某种文化因素能满足人们某方面或者几方面的需要,就会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那么,盖头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或者说它在婚礼中的功能是什么呢?

  

  一. 遮羞功能。

  

  首先,它来自于人们对血缘婚的否定态度。人类社会在其早期曾有一段血缘婚的历史,而对这段历史,早已讲究伦理道德并将“同姓不婚”奉为律条的后人往往觉得十分丢人,所以在创造民间传说时,就要为有血缘关系的双方的结合准备一个大背景,即人类的祖先不是不讲伦理,他们本来也耻于做这样的事,只是不这样做人类就会灭绝,他们的结合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由此,我们说在这里,盖头所遮之羞是“兄妹结合”之羞,是人类曾有过的血缘婚之羞。

  其次,或者说后来,盖头要遮的则是女性新婚之羞。结婚对于女性来说是人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改变。是其从一个纯洁的少女到一个为人妇,为人媳,的转变,离开了自己生来熟悉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邻居,陌生的婆公,甚至是陌生的丈夫,这在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的封建社会中,结婚是第一次跟自己未来丈夫相见。特别是婚姻跟“性”联系在了一起,更是增加了“羞”的程度。薄薄的一方红巾盖上头的刹那,成为将一个女性的一生化作两个阶段的里程碑。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小的盖头又将慌乱的新娘同周围隔离开来,为新娘营造了一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在独处的时空里,新娘往往会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增强面对新状态的能力,使惶惑、焦虑、不安、恐惧、羞涩等种种情感波动得以缓解,实际上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实现了“遮羞”的功能。另外一个功能是盖头的“遮丑”防止新郎对于未曾谋面的新娘提出异议,而引发婚礼无法正常继续。

  

  二. 审美功能。

  

  盖头具有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功能。中国对女性美的要求,或曰审美标准,是和中国所有艺术,诸如文学、书画、戏剧的审美观念相同的,即崇尚内敛、含蓄、曲径通幽。对女性之美注重娇羞,娴婉。唐王建《宫中调笑二首》其一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之句, 唐韦庄有《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对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性美之追求,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对女性羞怯美的贪恋是人类的普遍天性。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就曾说过:害羞有着极为特别的性的魅力,这是无可争辩的。其中表现了一种企图隐去什么和躲避什么的冲动。这个冲动自动地挑起了异性的与其呼应、相随而去的冲动。结果是,在这种场合下再次表现出了求婚的原理。女性和男性一样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种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越是掩饰的东西越能增强美的神秘,越能激发人们对美的好奇与遐想。将新娘蒙上盖头产生出的审美效应,多少人翘首以待,新娘子到底是怎样的花容月貌?掀起你的盖头来吧!让我看看你的脸。柳永有词《荔枝香》,“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形象地写出了在掀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突然暴露无遗的羞涩使新娘愈发显得千娇百媚,楚楚动人。再次红盖头激发了人们婚庆时的好奇感,使人们的思想趋向美好,完美,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总之,在菡萏出水的刹那,强化了人们的审美快感,满足了人们对女性的审美需求,也是红盖头传之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 避邪功能。

  

  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是吉祥喜庆之气,具有避邪功能。其实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都是被“隔离”起来的,头顶红盖头,身穿大红袄,路上坐的是花轿子送,迎亲归途上路过庙宇、祠堂、坟茔、井河、桥梁等处要用红毡遮挡,或贴上“青龙”帖子。拜堂前还要跨火盆,踩地毯。既防止新娘受到邪气的感染,又做到确保新娘不把邪气带到新郎家,造成不祥的后果。

  

  四. 挑盖头的祈子和整合功能。

  

  新郎家人对于新娘本人最大的期望不外乎有两点。一,婚后能够很快建立起夫妻,婆媳,翁媳,姑嫂,妯娌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二,能够传宗接代,保持家族旺盛。

  新郎用秤杆挑盖头意“称心如意”;公公用秤挑盖头,取公平之意,表示儿媳对公婆、公婆对儿媳都要公平;挑盖头时也不忘将盖头揣进婆婆的怀里,以表示希望婆媳一条心。

  有些盖头上绣有“麒麟送子”的图案,不乏这样的意思。还有这样的一些歌谣,“蒙脸红子挑三挑,今年有个妮,明年有个小(指小男孩)。”;“蒙头红,高高挑,不使(用)三年生个小。蒙头红,高高挂,不使三年抱娃娃。”(山东定陶) “蒙头红,门上搭,三年两年抱娃娃。”(河北); “蒙头红,高高起,当年就见喜。”等说法。除了盖头上的图案和挑盖头时唱的歌谣以外,挑盖头所用物件及盖头在以后的用途也很能说明问题。其中的秤(民间又称戥子,亦有直接用称银子用的戥子者,谐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征多子)、 机杼(俗称“胜子”,谐音生子)、擀饼柱子(住子)、秤钩子(勾子)、筷子(快生子)等等,皆含有祈子的意思。另外,秤杆、机杼、擀面轴、箭、剑等都是男根的象征,挑盖头这一举动,形象地模拟初夜,自然也是为了生子。这一行为和感致巫术或模仿巫术一样,都是利用了早期人类普遍存在的“ 同能致同”的观念。

  

  “红盖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婚姻仪式中的一种,其所产生和引发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内心当中,成为一种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象征,成为民族“好奇心理”的一种最为美好的意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这一悠久的婚俗传统再次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为什么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为什么象征“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内涵的中国结用红色的绳子编制?为什么中国从新生婴儿的产衣到新人结婚时候的装饰,再到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的春联,所有这些东西的颜色上都统统是“中国红”?为什么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紫禁城它的门和墙都是红色的?为什么被称为人生中三大喜事的结婚、状元登第、新生命的诞生,都要用红色来表示?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与红色?

我举目望世界,有点吃惊的发现,这个世界,像中国人这样狂热喜欢红色的民族其实真的还不多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于红?没有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中国人就是痴迷于红色。我想这跟民俗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吧 在中国,红色象征幸运和快乐,起源于对太阳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中国人偏爱的颜色为红、黄、蓝和紫色。而红色排首位,依中国五行学,五种物质为金、木、水、火、土。东方甲乙木,其颜色相应为绿色;南方丙丁火,对应颜色为红色;西方庚辛金,对应颜色为白色;北方壬癸水,颜色对应为黑色;中央戊巳土,颜色对应为**。周代冕服中十二文章施以五色,其中就有红色。在舄中,以赤舄为上,即红鞋才能与冕服最配,可见周朝时人就尚红。 红色自远古时,即为一种受崇尚的颜色,它代表生存的火的颜色和生命血的颜色,如果生活中没有火,人没有血,其结果都是死亡。因此,原始人即奉红为上色。至今出土的墓葬中有往死者周围洒赤铁矿粉的例子。红色鲜艳,跳动如火,古代常用红色的火驱兽,使人类获得充足的食物。还用火来烧烤食物,从而得以延长寿命。其实红色最早不是统治者最推崇的颜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用过**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后来,红色为避邪之色,过年挂红灯,鞭炮红色皮,对联红色,还有人们在"逢九"年习惯穿红色来躲灾。 因此,红色为中国吉祥色,能给人们带来安定和幸福。避邪消灾。红色还是官服中官品高的人才能用的颜色,一般三品以上才能用绯色,五品以上为红色,故民间没有喜庆之节,是不能随便用正红的颜色的,因为它还用来区分等级。他们在皇族中推崇红色,红色象征着特权与富足,在公用印章上更可以见到红色,这时的红色代表了更多的自信与权威和不可侵犯。与此相对,老百姓普遍穿灰、黑、蓝等色,但是在建筑上,窗框、门框等需要勾勒轮廓的部分总是用红色来装饰,象征一种富贵与吉祥。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的最多是红、黄两种色彩。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凡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性。红色代表权威性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凡重要的文件就用红色字体标注题头,称为“红头文件”。 红色有喜庆的性质,其中以纯红、正红为最贵,常用于婚嫁、生子、过年、过节等喜庆子使用,但红色又与血色相同,因而易于引起伤害、流血、争吵。因此,丧葬时忌红服。但平时红色极多,像桃红、石榴红、深浅浓淡应有尽有,又有绣金的、描花的,为广大妇女所珍爱,有"红到三十绿到老"之说。可见人们对红煞费苦心的喜爱之情。新娘蒙的盖头,通常以绮縠轻纱为主,取其轻薄,不妨行路,因其为红色,又称"红巾",又有红绡,红纱、红裙,红鞋等,一直配下,令观者觉喜庆非凡,并预示吉祥如意。而且在结婚时洞房的布置也是以红色为主色调。《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这样几句:“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还有人说这一天是新娘最美丽的日子,男子这一天也穿红袍,十字披红,帽插红花,显得光彩照人,仪表非凡。而且民间有新郎这一天穿红"无官三品"之说,就是对面遇到县太爷也不避道,而县太爷必须给新郎让道。可见,红色的等级是多么高贵不凡啊!结婚穿红,又像征血脉,有延续后代,繁衍生息之意,在现今西方传入白色婚纱时,中国仍以穿红为主。这一天,一袭红装的新娘妙比天人,圣洁高贵。红烛洞房,烛亮映红装,更增添了中国人婚礼的喜庆。红色,这梦幻般的颜色将流传万古,永远是中国人珍爱的颜色。

中国女子爱红妆。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因为红色的点缀,中国古代女子才更加漂亮。不仅是古代,直到现在中国女子依旧是喜欢着红色。女人爱红装,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听到一些台湾女人说,为了参加倒扁,她翻箱倒柜没有找到一件带红色的衣服,最后穿件桔红色的衣服就上哦街了可见,红色在台湾是有特殊意义的颜色,绝不是一般颜色所以,是红色焕发了真正的东方风情。

红色也看做革命的颜色。***人领导的革命,以红为标识:红旗指引,红标语鼓动,组织红色政权,得了天下叫红色江山,保持革命传统叫永不褪色,永不褪的是什么色?当然是指红色啦。新中国的胜利是用鲜红的血换来的。红色是火焰是鲜血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在中国陕北民歌基础上创造的革命歌曲《东方红》中的第一句。红色它是阳性的,能给感官带来亢奋的感觉。对鬼魅这种阴性的玩艺是一种威慑。红色代表勇气、斗志。现代人每看到猎猎飘舞的红旗,就立马热血沸腾,立即升腾一般热情和朝气。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旗帜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精神。中国人如此依赖红色,实际上是对太阳光明的向往。也反射出中国生活在鬼魅环绕的世界里 。必须依赖火焰和光明 。依赖鲜血的威慑力 ,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鲜血,不惜生命,如一头斗牛眼中映射出红色的火苗,为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不顾一切朝前冲。

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在北京最能体现“中国红”的建筑就是紫禁城。它的门和墙都是红色的,这个红色和紫禁城的屋顶瓦的**相映生辉,象征天的红色和象征中央的土的**,所有这一切都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我们说中国人钟情于红色,可是为什么古代皇帝穿的袍服是**的,称为黄袍?皇帝乘坐的车子是**的,称为黄屋?清朝时,皇帝要是赏一件黄马褂,便感到无尚光荣?为什么皇室更崇尚与**而不是红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 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 色)。唐代,**被定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开始采用**琉璃瓦钉,以后便按此规 定沿袭下来。其实皇帝很多东西都是**的,龙袍啦、胜旨 啦,就连室内的许多装饰也是**的。如果民间随便穿**的衣服,真有谋反篡位的嫌疑了。而红色红色在我国被视为 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 “至高无上”、“尊贵富有”。皇家建筑通常是**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 。为什么喜用**和红色呢这与我们中国人对颜的看法有关。因此绝大多数古代宫殿都是红墙黄瓦。

红色表示吉祥的由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意味着吉祥。过节过年,要张贴大红对联;嫁女娶妇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总之,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红色在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 除了如此热闹的红色喜事,中国人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过春节,家家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小孩的压岁钱藏在红包中。过去春节新年时所用的帖子也必定是红色的。现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的布置红彤彤,喜洋洋,表演的各种节目更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红里红外红满天。开业大典、开幕式的剪彩仪式和各种庆功会、招待宴会的会场布置,从张贴的标语到摆放的盆景插花,也无一不是红色的。城市如此,农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日庆典时,无论庆祝新生,还是祝贺长寿,其礼仪用品都必须是红色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甚至丧事也有离不开红色的,人若是到了长寿的年龄谢世,就可称为红白喜事,逝者可穿红色寿衣及殓。

色彩的语言就是语码信息,是色彩传递出的语言的翻译,在心理治疗上应用颇多。在所有的色彩中,冲击波最强的是红色,那么有力、强烈,所以许多标志的用色都首选红色,在世界各国的国旗中,80%的国旗都有红色;传说在古代的竞技场表演前,被关进红色屋子的角斗士要比其他选手发挥得更出色。是红色点燃了他们的斗志、激起了热情。人用红色来表现民族风貌,红色代表着热情、勤奋、能量和爱情等诸多意义。于西蔓也一直在寻找中国人爱红色的原因。要是寻究红色深入人心的起源,还应该感谢染色技术。由于当时的颜料都是用自然的材料提炼而成,也叫做自然色。在古代,红色的自然色染色技术发达得最早,是那时生产力有限条件下最容易配出来的颜色。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光照下,红色是最易被视觉收到的色彩,因为这种奇妙的现象,蜜蜂采红色花花粉的机会明显大于其他种类的花,在这个地理区域,红色的花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蜜蜂帮助了红色的早期流传。中国人天然适合红色。从技术数据上讲,通过对中国人皮肤的测试,60%以上的人群属于暖色系列,即所谓的黄、橙、红等色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面,对于穿衣的搭配上而言,这种肤色的人穿红色最漂亮,而咱们的近邻日本,虽然同属于亚洲人种,但由于肤色的微妙差别,最适合穿淡紫等偏冷的颜色色彩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有的只是人为的偏爱,红色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最爱,既属偶然又是必然的,没有色彩的世界是暗淡的,没有“中国红”的世界不是完整的世界。

在现代红色代表革命、真理、进取。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真理的颜色,成了凝聚民族意义和国家情感的颜色。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史。不但中国人认为红色是自己代表的颜色,连外国人也都认为红色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红色。我们的党旗、国旗、军旗、团旗、少先队旗等统统都是红色。 在国际舞台上,红色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在中国人的眼里,红色就是太阳,它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在中国人的心里,红色就是血液,它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中国人的红色审美心理,非常朴实。太阳出来了,红光满天,照亮万物,温暖人间。鲜红的血液在中国人的体内流淌着,红色的审美观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006婚礼拜堂中"三拜"的寓义

在我国的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堂,其程序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它是我国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并深度认同。

那么,拜堂中的三拜有什么寓意呢?

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为天、地、人三类。人虽然是万物的主宰,但在先民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里,天地才是生产生活的承载者,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天地,例如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河水纯净、阳光明媚等,都是天地给我们的恩赐。既然我们得到了天地这么多的恩赐,那么我们在结婚时就应当首先拜天地,以表达对天地的感谢,同时也祈望天地能够保证我们生儿育女能平安健康、干事业能够一帆风顺。

除了天地,父母也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抚育我们长大成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孝亲都极其重视,甚至通过法律条文把孝敬父母规定下来。所以,我们结婚时也要拜父母。

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间就要做到相敬如宾、互敬互爱,因此夫妻对拜也就成了结婚拜堂中的重要一环了。

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对天、地、人的感谢,是一种朴素而虔诚的思想,值得提倡。

趣味链接:拜天地的习俗

据说,远古时期的女娲刚开始造人时,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因此,后生常常备感孤单寂寞,整天唉声叹气的。

无奈之下,后生只有把他的寂寞向月亮倾诉:"月老啊月老,给我找个知心人吧!如果你能帮我如愿以偿,我世世代代都领你的情!"月亮忽然一闪,传来了一个老人的声音:"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伴。"

这时,只见一个白眉长须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领着一个姑娘飘飘悠悠地来到这位后生的面前,对他说:"我让女娲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过一会儿我就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只留下他们两人在那里四目相对,默默传情。

然后,月老又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出现了。月老说要为他们举行婚礼,他指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你们首先要拜一拜天公和土地。"

007新娘为何要蒙上"红盖头"

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只盖住头顶,用以避风御寒。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已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他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许,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这演变过来的。

趣味链接:娶新乘花轿的由来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车,而不是轿子。这是因为,车要比轿子出现得早。

封建社会早期,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因为古人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彩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并渐渐成为民俗。这主要和"亲迎"仪式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有关。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81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